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的缺陷,在关注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提高。初中化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素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让教师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传授化学知识,探索研究与众不同的化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初中化学课本课程开发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弥补国家课程过分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缺陷,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性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活动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发的内容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著名教育家富尔克曾经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必须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生活在这个社会节奏和步伐异常迅速的时代,成为创造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取得学业、事业的成功。创造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在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时,首先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教师的经历、爱好和知识面范围,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教师形成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校本课程内容,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钟来,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践者,加快开发进程。另外,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区域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要形成与众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让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提高,对于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深化研究,探索化学知识的未知领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发展他们的一技之长,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认清自己的擅长之处,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2.创造性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开发模式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比较生活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要提高初中化学教育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就要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开发模式。如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结合不同学校的独特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学校与专家之间进行合作,专家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学校的教学条件为专家的理论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所。学校要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调整办学理念,在纵向上,要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合作,避免课程有重合的现象,做好不同年级课程的衔接工作,该改变的就要改变,不要盲目守着老规矩、老传统做事;在横向上,要与其他学校和专家学者及时沟通,互通有无,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把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统一课程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教学。但是,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要因校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要注重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决不能为了合作而牺牲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更不能忘记合作开发的初衷,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3.开展创造性科学探究活动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要广泛开展创造性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初中化学的内涵及意义,构建对化学的科学认识。在化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科学内涵和建构化学层次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各种活动,深入探究教学领域的新问题、新思路。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要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房慧.现状·问题·对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浅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5(2).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校本课程 有效运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充分运用通行教材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特色教材的补充与完善功能,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彩,更贴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实际。校本课程作为重要的补充教材,对于提升体育学科教育引领功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并放大校本课程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校本课程的有效运用方面开展探究与尝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体现体育精神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与动作的训练,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勇直前的意志,以及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陶冶。这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前初中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吃苦,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校本课程补充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选取了王军霞、高敏、田亮等在中国体坛上具有重量级影响的冠军事迹,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冠军之路背后的艰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体育明星的顽强毅力,认识到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掌声,从而鼓励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勇往直前。笔者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团结友爱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注重心理疏导干预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更加难以把握,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与情感都更为微妙,叛逆心理、好讲义气、做事不计后果等成为了初中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一个显性烙印,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人生的遗憾。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尤其是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走好青春的每一步。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心理疏导方面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列举了外地发生的10起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数都是盲目讲义气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让学生听得触目惊心。其中有一个致人死亡案件,起因只是两位初中生为打开水排队顺序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两个家庭的幸福灰飞烟灭,两个花季少年一个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将在悲剧中延续人生。在引入案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存在的同类型小毛病、小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和相互点评,让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积极改正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同样的悲剧。
三、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青春少年爱追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的阶段,各种媒体吃捧的明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娱乐明星,而且包括体育明星。许多学生热衷于搜集海报、了解明星背景资料等,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在教学中强化正确方向的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明确导向。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补充两个方面的体育知识,一方面是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了曾经在体育历史上创造辉煌的中国女排“五连冠”,以及跳水、乒乓球、体操等具有优势地位的项目荣誉,并介绍了北京奥运申办的历程与成功举办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对这些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多个体育明星资料,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这些明星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明星人物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四、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有利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社会生活环境,发挥体育学科的重要功能。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补充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均衡营养、科学膳食等方面的常识,教会学生更健康地饮食,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锻炼方面的常识,指导学生立足自身身体特点制订锻炼计划,坚持开展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其次通过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防身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给不法分子以有力还击,争取逃生机会与时间。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整合校园内外资源
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要立足课内,还要向课外延伸,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立体环境。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兴趣特色活动板块,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组织他们进行课外训练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如男生对篮球、足球等较为感兴趣,在课后组织他们开展训练活动,并组队与其他班级开展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女生对舞蹈、体操等项目较为感兴趣,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形体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美心理。这样的课外活动板块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提高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59-03
九月,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又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怀着憧憬迈入高中校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中间往往有较多的同学感觉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有少数同学甚至进入数学学习的“困惑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对近2000名人学1个月以内的高一新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70%左右的同学感觉自已在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方面面临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申请立项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意义
1.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铺垫、呈现方式、教法学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初中知识作为铺垫,《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都相继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初中阶段为适应义务教育需要,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数学难度降低不大,甚至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与要求。例如高中数学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技巧有所淡化,如将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删减。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抽象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数学教材坡度较缓,概念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而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多,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较为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学生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集合部分就具有概念多、符号多、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例如高一新生对φ,0,{φ},{0}就较难区分,对φ∈{φ},φ∩{φ},φ∈{0},φ∩{0}很难正确辨析,对于象A|B=φ,M={X|∩A}、N={y|y∩B},求M|N这类问题的理解就更为困难了。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教法与学法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一些典型问题注重反复示范,课本对每一类题型都配备了较多相接近的练习与习题。高中知识点增多,课时紧,教学时更为注重方法的讲解和思维的碰撞,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而大多数高一新生继续沿用初中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听与记,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高效的自学,知识内化与建构能力也不强,因此新生面对新的老师、新的课堂、难度显著提升的学习内容,就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探究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已成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着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引领教师从全新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也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促使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来审视数学衔接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好的问题,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有利于引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能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促进课程观的变革,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
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出发,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因此,在开发校本衔接课程时,所选取的内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选取与学生所学知识单元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应用性知识等,从而突出所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内在动机。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所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自学,从而树立为学生高中学习奠基的教学理念。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在初高中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走进新课程,深入领会好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向学习者、编著者、研究者转化。
2.渐进性原则
一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有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要注意针对具体课例、具体的教学阶段、或学生某一个具体的发展时期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阶段性衔接方面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法开发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的完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有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
3.适度性原则
一是适度选取衔接知识点。教师在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大量补充初高中课程标准已作出删减的内容。而要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大纲的前提下,对学生已有知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认识水平,选取急需解决的衔接知识点编入课程。
二是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课标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能过度拓展,要坚持适度拓展原则,把握好知识难度,不盲目拨高,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开发初中与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应从三个维度上整体把握
1.知识维度
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应注重从“知识衔接”方面进行系统、整体的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是当前困扰一线教师与高一新同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各地、各校所面临的问题又不尽相同。学生入学以后,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结合对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精选出学生高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础,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
2.学法维度
建构在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多下功夫;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尝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3.教法维度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断层 衔接 校本科程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然而进入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逐渐感到不适应,力不从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必要性
(一)初中与高中课程目标的差异造成“断层”
在诗歌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初中与高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实各有侧重,而高中学段的学习难度却陡然上了一个台阶,这表明两个学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二)初中与高中课程评价的差异造成的“断层”
在诗歌方面:7~9年级阶段考察重点是背诵与默写,试卷题型是填写上下句,内容主要以经典名句为主。而高中阶段考察重点是鉴赏诗歌的能力,试卷题型是分析意象意境、品词炼句、体悟情感及表达技巧。
在文言文方面:7~9年级阶段阅读的评价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试题内容以课文注解的词句为主,而这种教学要求也就不能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初中生古诗文部分得高分是依赖于积累与识记,但他们升入高中后,面对文本中突然出现的众多的词法、句法、技巧等知识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实践运用更加艰难,也就不能体会到获得新知的快乐。
二、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借助学校推进校本科程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并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引入新的知识,消除初高中知识之间的“盲区”。
三、校本科程研发的策略
(一)具体分析初高中古诗文课程的衔接点,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将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关古诗文的例文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比照,确立衔接课程的知识点。初中教材选定的诗文篇幅较为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高中教材选定的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诗文篇幅长,选文为历代的精品名篇,诗词歌赋文各体兼备,这之中亦有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和少数虚词的用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二)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古诗文教材
初中的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南北朝笔记为主,所以衔接教材宜多选取以故事性和说理性见长的课文,适当地引入有难度的例文。而诗歌鉴赏的知识也不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引入新知。
(三)教师更新观念,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理科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而且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会在愿学、好学、乐学、活学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四)研究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阶段测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鉴赏诗文、朗诵表演、生生互评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的诗文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夯实新知识、肯定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校本科程研发的思路
(一)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对初高中古诗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造成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对策略进行实施。
(四)通过座谈、走访和检测等方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效果。
(五)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再实验。
建立五维体系,护航科技教育高效运行
为了确保科技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实施,学校建立了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五维科技教育工作体系,包括科技教育课程管理、科技教育服务保障、科技教育活动组织、科技教育特长生培养、科技教育成果评价五个维度。五维体系中每个部门依照职责要求,定期研究科技教育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科技教育各项活动,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立足三个平台,助推小初高科技教育衔接
学校在十二年一贯制办学的基础上,制定科技教育规划,采取小初高有效衔接的科技教育培养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兴趣
学校每年面向全校教师征集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并将之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学校现有自主开发的科技类校本课程34门,其中多门课程都自编了校本教材。例如:学校基于机器人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特点,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开设几何折叠变形机构、乐高结构搭建和虚拟机器人设计与实践课程,面向高中学生开设几何机器人基础课程和单片机基础教程等。
2.组建科技社团,营造校园科技氛围
学校提倡学生组建各类科技社团。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吸纳更多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形成一种雁阵式社团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气氛。科技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股崇尚科技的正能量。例如:环保乐队社团组内成员都来自新疆内高班。这个社团的学生关注环保、喜爱音乐,他们将环保与新疆民族音乐融为一体,展示出浓郁的新疆家乡特色。
3.组织校内外活动,拓展学生科技视野
在校内,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的传统项目。每年的科技节主题不同,内容各异。无论主题如何变更,其内容形式都围绕“五个一”来开展,即一场科普讲座、一次科技社会实践活动、一组流动展板、一个主题班会、一份科技节学习单。通过校园科技节活动设计,营造科技育人的校园氛围,带动学生走入科学殿堂,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
在校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和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中科院资源,提升学生科学兴趣,开拓学生科技视野。每学期学校围绕同一个主题,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科普资源。学校每年还会推选十几名优秀学生参加校外科技创新学习活动以及参与高校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打造品牌项目,成就学校特色英才发展
机器人项目是集数学、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科技教育载体,因此,学校把机器人教育作为重点打造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1. 多渠道,多项目,全覆盖培养
在课程内,我们将机器人科技教育融入科学课,进入普通课堂教学中。小学阶段利用科学课进行机器人启蒙教育。中学阶段采取机器人通识教育和机器人校本课程双重模式教育。在课程之外,学校组建了多个机器人社团,涉及8个机器人项目,形成了全校多渠道、分层次、多项目齐头并进的培养格局。
2. 多民族,多课程,育内高英才
从课程设置看品牌学校的内涵
如果说商业品牌最终体现在一个个产品上,那么教育品牌则体现在一个个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和成就中。因此,无论学校品牌以什么名称或形式表现,其最终目标都要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呈现。所以,一所品牌学校始终要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作为思考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那么,所追求的育人目标又如何体现呢?这就是课程。课程就如商品生产的流水线,是学校的育人路径。学校通过设置一门门课程,再通过一节节课程的实施,塑造着一个个学生。因此,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品牌内容,也是学校品牌内涵最核心的表现形式。
学校的课程设置基于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更源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基础的把握和对育人目标的憧憬。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既是课程设置的终端,也是课程设置的一级权力组织。因此,学校对课程的理解是设置课程重要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对课程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有不同的描述。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六种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还有的学者从不同层次的作用上定义课程:理想的课程,指由专业机构提出的课程建议;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学校的课程管理者要在充分理解课程概念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既要关注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相互联系、融合和渗透,也要关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实践类课程的有机整合;既要关注正规显性课程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也要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既要关注实际运作的课程,也要关注学生经验课程与专家建议的理想课程的结合;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类课程,也要关注情感目标的课程;既要关注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利用,也要关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五中分校精致教育的实施体现了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思考。五中分校的课程设置充分分析了初中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和心智快速发展的特点,认识到初中阶段教育易于出现的盲目性、应试性和粗放性等问题,提出了以强化初中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为目标的课程和教学体系,通过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等各类各级课程功能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模式,形成了“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始于课堂,融入社会”的特色校本课程系列。五中分校正是基于对课程的精致开发,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才成就了学校精致教育的品牌。
从课程实施看品牌学校的质量
如果说课程设置是对教育目标实现路径的规划,那么课程实施则是沿着路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再精致的课程设置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致实施,也无法达到设计的目标。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本质的深刻理解,需要教师优秀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技艺。
课程的精致实施需要教师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传统的课程以分科课程设置为主要形式,教师实施课程时只需要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达到分科教学目标即可。五中分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能力的发展性,开设了补充国家课程的特色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和教学的实践性。如学校按年级开设了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学校大门。学校开设实践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科技创新类(创新思维、科学物理、科学化学)、修养类(心理学、礼仪修养、形体)、生活技能类(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烹饪)4类10门特色课程,还开设了生存技能与生活技巧、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训练、自主创意探索、兴趣特长、竞赛5大类56门选修课,突出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课程的精致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身正为范的影响力。课程实施不是一个僵化的知识传递和技能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生命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五中分校的教师从精致的教学行为开始,实施着生命影响生命的精致教育,使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走访家庭困难学生的爱心捐助,还是带领学生野外学习时的细心指导;无论是从开学两周对比效果设计的养成教育开端,还是从“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励志教育目标,都体现了五中分校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智慧和对学生发展的期待。他们用爱心和行为实施着精致的教育,构筑了学校养成教育、励志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精致德育体系,让学生在精致的教育系统中成长为品牌学校的优秀学子。品牌学校的质量正是在每一名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辛勤耕耘中实现的。
从课程发展看品牌学校的未来
正如任何一件产品的品牌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学校的品牌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使品牌永放光芒,学校永葆青春。既然品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课程,品牌学校的内涵和质量也源于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那么,品牌学校的持续发展力也必然来自课程的发展。
品牌学校的课程发展之一是看课程设置能否不断系统化。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应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品牌理念,不断完善更新,逐步形成高效、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关注课程隶属层级、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实施效益、课程价值定位等因素,其核心要素是要看课程与学校品牌及育人目标的契合程度,从而使课程这一“生产线”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学校品牌得到有效发展。
品牌学校的课程发展之二是看课程管理能否尊重个性化。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这既给学校课程管理提供了空间,也提出了挑战。学校如何管理好课程是品牌学校和所有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学校课程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个性:一是把握好学校的课程设置权,课程设置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品牌匹配,切实高效;二是把握好教师的课程发展权,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团队的特长优势,为学校课程开发奠定人力基础,并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保证;三是把握好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要建立学生选择课程的制度,做好学生选择课程的指导和引导工作,使学生确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2006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年鉴》。
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13.举办2006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版权所有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1.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2.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4.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韩国政府实施的是免费教育:政府负担学生的学费、入学金和教材费,每年约52万韩元,学生家长只缴纳少量教学援助费。
韩国政府推行教育均衡化有许多独到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中小学校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学生间的学业竞争十分激烈。为此,政府推出了“教育平准化”政策,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实行教师每工作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并由计算机随机确定适龄儿童的就读学校。“平准化”教育政策实施至今,有力地促进了韩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韩国政府是如何摆脱升学竞争的压力呢?通过考察,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政府仅承担国民教育的有限责任。比如,高中全国统一开设的学科有韩语、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其中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综合,社会是传统的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与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综合课程相仿。学校只负责按教学大纲要求,达到五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任务。韩国的考试制度是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出不同的考题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一律不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教,违者即开除公职。在非常激烈的升学竞争中,由于学校只承担相当于毕业水平的教育,学生升学的责任自然就交给了社会。
挖掘内涵 注重实践
韩国虽然比较富庶,然而像我们参观的碳县中学比不上国内的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然而在办学内涵方面,有许多是国内一般学校所不能及的。韩国中学校长一般四五年轮换一次,校长每任职一所学校,就会把他的办学思想带给这个学校。校风、校训这些体现校长办学思想的东西,都放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让师生耳濡目染。校长在学校任职期间,始终按照他的办学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参与管理也是韩国中小学管理的一大特色。参观过程中,接待我们的是运营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的家长委员会)。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征求运营委员会的意见,这些运营委员们一般都是企业家或地方官员、议员等,当学校有困难时,他们也乐于给学校提供物质援助,包括楼房、设备、资金等,以表达对教育的支持。
韩国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学习是快乐的。学校更多的是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碳县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在他们学校,每个班只有三十来个孩子,每一名孩子都能得到教师的悉心照料。学校专为小班教学设计了学科活动室。他们的课本内容要比我们的简单得多,初中三年级的学业几乎相当于我国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生物、化学、物理课合为一门科学课。但是,他们非常注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各种实验室设施设备非常完备,在他们的劳技课教室的工具柜里,工具品种之多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他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发明比赛,将获奖者当作英雄大肆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德育为首 以小见大
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韩国学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校园里,总是可以看到学生的笑脸和鞠躬致意,听到韩国的孩子用生硬的中国话向我们问好。这些无不体现了韩国学生的素质:文明、礼貌、谦和。碳县中学校园里,有一条醒目的标语,通过翻译,我了解到这是他们的校训:“信义、诚实”。我们知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传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信义、诚实”被奉为经典,作为生活的目标,让它成为每个学生的道德信条。由此看出韩国的教育是十分重视道德传统教育的。明确的目标,让孩子们有了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及学校生活中,他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求自己力争做到信义、诚实。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养成良好习惯,专门开设了道德课程,以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室参观时,我们看到黑板上方写着:诚实、守信、孝敬、仁义。词语简单,含义隽永;看到走廓里学生的礼仪常规挂图;看到楼门厅两侧摆放整齐的鞋子(韩国学生进入教学楼都要脱掉鞋子,换上拖鞋)。
碳县中学提供了数十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民族教育是最具影响的课程,特别是学校围绕与北朝鲜有关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通过课程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对北朝鲜的了解。学生都能以南北统一为理想,以关注民族命运为己任,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民族精神。目前,韩国民众渴望南北统一的呼声空前高涨。
在参观时,我们发现每个教室黑板右上角都有一幅小海岛的照片,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小岛叫独岛,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小岛,但日本要侵占它,引起韩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将独岛的照片贴在黑板上,是要提醒每一个韩国学生时刻记住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韩国从一个小小的独岛入手,以小见大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样的情况,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了解问题呢?这多少会给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吧!
国民教育“身土不二”
在韩国,经常可以看得一些高层建筑物上写着“身土不二”的汉字广告牌。经请教韩国翻译小姐,她做了简明精粹的诠释,并说明了此语的来龙去脉。她说:“身土不二”虽是标准的汉字,但不是汉语成语,它是韩语借用的汉字,发的是韩文语音,直译成汉语为“韩国土地上生长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身体”,意思是韩国人应当吃韩国的农畜产品。
原来,“身土不二”是韩国民间组织“农协”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口号,其目的是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后来扩而广之,在对待其它商品上,也要求做到“身土不二”,它带有明显的市场保护色彩。它在告诫韩国人民,发展自己的民族产业,是国家发展之本。经过媒体和教育机构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灌输和教育,它在国民思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今,在韩国消费本国产品被视为“爱家乡、爱民族、不忘本”。韩国人在饮食、手机、电脑和汽车等大多是用本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