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防教育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辣椒;烂果;原因;防治;方法
椒又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辣椒果实色泽鲜艳,风味好,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除鲜食外,还可腌渍和干制,加工成辣椒干、辣椒粉、辣椒油和辣椒酱。
1 环境要求
辣椒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番茄和茄子之间。种子发芽适温为23~30C,低于1~5℃则不能发芽。辣椒幼苗要求较高的温度,温度低,生长缓慢。开花结果初期白天适温为20~25℃,夜间为15~20℃,结果期土温过高,尤其是强光直射地面,对根系生长不利,且易引起毒素病和日烧病。如光照不足,除低坐果率。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更为适宜。甜椒类型对肥料的要求(特别是氮素)高于辣椒类型,辣味素的形成与氮肥供应有关系,氮肥过多会使辛辣味减少,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辣椒的抗病性。
2 病害原因及防治
夏秋辣椒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受到大风、强降雨等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烂果现象比较普遍,常常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危害十分严重。由于引起辣椒烂果的原因比较多,了解造成烂果的原因,以期达到有效快速的防治目的。
2.1 辣椒疫病
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多雨、潮湿是关键因素,借雨水传播为害。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初期出现似热水烫伤状,后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褐色僵果可残留在枝条上,病果干缩不脱落。该病除危害果实外,还可危害茎、杈、枝、叶等部位。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进入高温雨季,要注意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水。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和浇灌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此外,于夏季高温雨季亩撒96%的硫酸铜3公斤,后浇水,防效明显。
2.2 软腐病
该病主要通过灌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或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主要危害果实,具恶臭,最后果实变形,好象在袋子里装满了泥水, 病果多数脱落,少数留在枝上失水后干枯呈白色僵果,仅余果皮,中空状似“灯笼”,是辣椒栽培期间的一种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DT杀菌剂500倍液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3 炭疽病
果实接近成熟时易染此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长圆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上有稍阡怕同心轮纹,常密生小黑色。潮湿时,病菌斑表面常溢出粘稠物,被子害果实内部组织半软腐。干燥时,病部干缩成膜状,易破裂露出种子。叶片染病初为水渍状褪绿斑点,后变为边缘褐色、中部浅灰色的小斑。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做好配方施肥,注意排水及通风排湿。药剂防治上可用7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防治,7~10天1次,连防治2~3次。
2.4 黑霉病
该病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在果实即将成熟或成熟时发病。湿度高时叶片也会发病,病菌腐生性强,借空气、土壤传播。黑霉病引起的烂果一般先从果顶部发病,也有的从果面开始,初期产生浅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大小10~26毫米,病部颜色变浅。果面渐渐收缩,并生有绿黑色霉层。湿度大时,黑霉扩展,有时布满整个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更大的病斑。
防治方法: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天1次,连喷2~3次。
2.5 腐病
该病属于一种生理病害。一般认为是由于缺钙引起,脐部受害,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迅速扩大,皱缩,凹陷,常因寄生其他病菌而变黑或腐烂。
防治方法:浇足定植水,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的水分供应。采用根外追施钙肥技术。辣椒结果后1个月内,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或0.5%氯化钙或0.1%硝酸钙。从初花期开始,隔10~15天1次,连续喷洒2~3次。
2.6 绵腐病
该病发病初期产生水浸状斑点,随病情发展迅速扩展成褐色水浸状大型病斑,重时病部可延及半个甚至整个果实,呈湿腐状,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霉层,最后病果多落地腐烂。
防治方法: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1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2.7 日灼病
发病原因:高温天气,果实向阳部分受阳光直晒,使果皮退色变硬,产生灰白色革质状斑,病部表面变薄,果肉组织坏死发硬。后期易被其他病菌浸染,出现黑霉并发生腐烂。
防治方法:应及时浇水,均衡供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在整枝打杈时适当留两片叶再摘心,这样可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减少病害发生。
3 辣椒虫害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适龄壮苗;严格实行轮作;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灌水、排水,培育健壮植株,促早封垄(行);清洁田园,深翻炕土,减少越冬虫源。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国防理论;教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理论教学正在逐步加强,而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在整个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依据人们对高校国防理论教学的期望而制定,因而根据标准所得出的评价及结果将会影响国防理论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价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已成为从宏观层面监控教学制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评定优劣好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诊断、选择,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方展和改进,促进教学、科研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从而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完善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研工作任务就是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而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领域也正缺少这样的信息,使得国防教育科研工作不能更快一步发展。恰恰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择作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使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后提供给国防教育科研领域。总之,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提供大量的、经过正确处理的信息,使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更快的完善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其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开展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信息反馈,把获取的信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选择作用加以处理,诊断结果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使国防教育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评定作用。评定教学的优劣好坏是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最基本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共性,因为任何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育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而获得的,所以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优劣好坏做出判定,起到评定国防理论教学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作用。
2.诊断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而且要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对问题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国防理论教学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3.选择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对被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给予鉴定和判别,并择优弃劣。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选择作用实际上包括三种类型的评估:一是水平评估,对包括国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的水平、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认知的水平等做以评价和选择;二是评优评估,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接轨,选择出优秀的国防理论教学工作,作为榜样,做以推广;三是资格评估,主要指评估评价对象是否有开设国防理论课程的资格、是否有教育教学的资格,评估其各指标是否达到最低要求的标准,把不合格的选择出来给以淘汰。
4.导向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一个“航标”,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在国防教理论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评价对象和内容所作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对被评对象来说,起着“航标”的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国防理论教学的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严肃的、负责的,它有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调动被评价者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根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结果,被评价者按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对被评价者产生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通过国防理论教学评价,被评价者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优秀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足的加以注意和改进,使自己保持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管理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国防教育相关单位提供许多有效信息,从而加强国防理论教学的管理,而评价方案本身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7.研究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依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本身的研究过程对国防教育学术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国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防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2004
[2] 魏月侠.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J].衡水师专学报,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训练;国防教育
一、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现状
军训教育对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高职院校不同于四年教学制的本科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经费、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等方面都与部分重点高校存在很大的区别,致使在国防教育的策略和效果上都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国防教育重视度不够,定位模糊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部分领导和师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才应该开展的教育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要让学生学到应用型的技能知识和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就足够了。例如,把军训教育仅仅当作是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片面地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
(二)教育体系及内容不完善
据了解,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军训和国防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军事训练的指标。军事训练通常只是站姿、坐姿、队列、拉练等训练,对于一些惯用的军事技能常识和常用的兵器使用知识很少涉及,甚至根本就不接触,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引领而严重滞后。国防教育或是邀请名人到校讲座,或是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走马观花游览一遍或是观看相关视频而不解其意等,这种形式使学生只了解皮毛而不知其内容,再加上在课程学分计划少,时间安排短,讲授内容少,授课形式单一,考核不到位、教师授课不深入等原因一并存在。
(三)学生国防观念淡化,军训热情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能力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生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的处境各不相同,接受国防安全知识的意识也有所差别。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知识而不是进入军校,何必浪费时间去学一些和技能知识相差甚远的国安知识呢?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滞后,学生的行为能力迟缓,对国防教育和安全知识等社科性的问题产生麻木不仁的或是浮现了事的态度。
(四)缺乏对接教学合作单位
高职院校没有军事教育师资,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通常是学院学工处联系并邀请驻地武警军官或是专门从事高校军训教育的培训机构来校指导军训,这些教官每年都在变换,由于教官个人综合素养不同,其在军训期间对学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也宽严不一。表现在行为上疲于应付而缺乏训练激情,对军事训练产生倦怠而又不得不训练的无可奈何心理。另外,制订的国防理论课程也不尽规范和符合要求,师资力量不一(由学校的党课教师、思政老师兼任),国防教育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
(五)教育资金匮乏
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除了试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项拨款外,大多数是由学校自筹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要求新生入学缴纳军训费。由于教育资金的匮乏,致使邀请来校指导国防教育的军警人员少、专业性不强,从而降低了国防教育质量。
二、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的策略
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好国防专项经费,切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积极开展网络互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教学等形式以推动国防教育的深入细致并落到实处,提高国防教育和教学水准。
(一)明确国防教育定位。高职院校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增强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奋斗不息、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意义和教学目的要明确写入教学计划中,明确教学定位,并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国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成立国防教育专门教研组,设立国防教育专项资金,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学生承担部分经费、学校承担剩余经费“三结合”的方法确保国防教育资金的充足,保障国防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与武警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在周末和假期派遣实践小分队进驻部队感受军人的生活,带领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拜访老兵,倾听革命英雄事迹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危机感。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国防教育月、教育心得征文、国防教育基地和武器装备摄影图片展,制作军事武器模型展览等。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国防科技的魅力,提高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兴趣,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还应注重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开展,如在“九.一八”、“八.一”、“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挑选学生干部作为“国旗班”和“学生教官”的成员,让学生切身体会军旅的生活并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
(四)成立必要的国防教研组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成立国防教研组,合理调整军事训练和国防理论课程在期末学分中的所占比重,重视军事训练的过程和国防理论课程的考核成绩,避免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化。只有准确把握国际形式,了解实时动态,关注时局走向,做到客观分析,理性判断,才能在国防教育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三、结语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很多高校领导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没有将国防教育放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角度去考虑并予以重视。这主要源于多数高校领导不是国防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未有直观深切感受,因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情形。高校教师包括从事国防教育和非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两类。非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在高校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普遍认为国防教育与自身关系不大,如何加强国防教育是专职教师的事情,不属于自身关注的范围。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习”[3]。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和全方位性质。国防教育与当前社会高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国防教育观念。对于高校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管是部队转业干部还是新引进的教师,由于体制原因,很多转业干部未能取得高校教师任教资格,教学积极性受挫。而新进教师由于多数不是军事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对军事课程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因为以前从未系统接受过国防教育,对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不够了解。同时,学生普遍对军事课程持排斥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该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可有可无。认为国防教育应当是国家的事情,军队的事情,自己要不要了解都无所谓。这也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实用主义的流弊所致。因此,改变学生对于接受国防教育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识的任务仍然繁重。在军事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国防教育目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国防教育就是让学生踢踢正步、练练队列,体验一下实弹射击的感觉。这种简单和肤浅的错误看法亟待纠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我国高校开设军事教育课,开展国防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开设军事课程(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概括说来,国防教育目标定位可分为两个层次。这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国防教育目标。开展国防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国防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一是国防知识:掌握国防、战争、武装力量、国防法规等有关军事和国防知识;二是国防观念: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忧患意识和现代国防观念;三是军事技能:让学生掌握轻武器射击、战场救护、单兵战术、野外生存等军事技能。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国防素质基础上,对有志投身国防事业的学生,应当积极鼓励,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予以培养,为我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加强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建设性思路
现有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进行,内容主要侧重于短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知识传授。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国防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深化,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可做适当调整。从教育部层面,可将原包含国防教育职能的国防教育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改设在思想政治工作司,以彰显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性,同时可整合国防教育课程,在传统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之外,开设国防教育课。在学校领导层面,可设立国防教育的领导机构———国防教育委员会,负责全校国防教育工作计划的审定和工作督促检查。在各个高校具体工作层面,可设立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挂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设立武装部,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和武装、人防等日常工作。“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4]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略显枯燥,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较少。因此在原有军事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当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和“研讨式教学”[5],以增进育人效果。
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6],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功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军事和国防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校史馆、博物馆、兵器馆等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课外科技文化知识,增进国防意识和爱国爱校观念。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应急避险知识和受伤救护能力。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国防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吸引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素质。依托高校和社会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成立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基地,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在高校承担军事课必修课程,“以军事学科为主要依托,以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课程为重要载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学生。”[7]其所承担的责任重大,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要予以重视。
“我国从2003年开始,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六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校在职教师攻读国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8]这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培训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学历的整体提高,仅有硕士学位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在部分高校设立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方向)博士点或与军队院校合作培养博士的方式,提高军事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水平。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晋升工作仍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硬性规定。教育部有关部门可参照高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晋升有关办法和规定,牵头制定相应的军事教师职称晋升办法。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入伍预征机制,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入伍学生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在高校成立兵员后备力量培养输送基地,建立健全征兵机制,增强征兵吸引力,吸引优秀大学生到部队进行锻炼。#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国防观念;淡化;发展;形式
培养和强化高校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喜爱国防、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增强国防教育及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责任感总体来说是建立在对传统国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国防教育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现代国防意识比较薄弱,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的淡薄和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平环境下,国民的国防观念普遍淡化,缺少氛围
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相对趋于平静,随着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原本存在的一些危境也基本消除,我国已经30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谁也不想战争,但是就是这种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在这30年期间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产生了松懈和麻痹思想,都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必再枕戈待旦了。这30年,几乎是成长了两代人,因此就形成了近乎两代人都存在了轻视国防、放松国防建设的情绪和现象。特别是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强烈灌输“考大学”、“挣大钱”,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人会想到保卫国家是自己的责任,只有那些高考落榜生、打工回乡者以及难以在社会上“混下去”的人才会考虑选择军营。而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队只是在大型灾害中出现过,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也给国人传递着一个国家太平、天下无事的信号,导致普通国民都认为国防建设的任务不是那么紧迫了,国防观念也自然不会强起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也曾发表文章称美国目前过度担忧中国军力增长还为时尚早,现今的并没有可在太平洋挑战美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会削弱其军力。
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经济利益的推动带来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开展雷防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动,国防教育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领导们认为只要经济上富裕就会使国防建设自然强大起来,国防教育讲起来主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分化,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价值取向。价值利益取向上的不同,反映到国防教育上就是重利益轻大义的观念在不断上升。
二、军人社会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职业荣誉感降低
职业荣誉感是激发劳动者积极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军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国防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然而,近些年来,国家发展了,但军队的社会地位却降低了。比如,我们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军人社会地位不高。高中生、大学生和国防生中分别有54%、66%和65%的人认为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或“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6%、5%和8%。
据有关部门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关注的35个热点话题,国防状况名列第23位。另据1998年9-10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27个城市进行的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表明,在青年中最愿从事军人职业者仅占4.8%,比最愿从事私营或个体劳动者职业的仅高出0.2个百分点,比最愿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低21.3个百分点。这进一步验证了由于军人地位的下降,已影响到军人的职业荣誉感,并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开展。
三、严峻的就业形势影晌国防教育的投入和发展
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除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还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面相当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和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业形势的严峻一方面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另一方面使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证、考研、找工作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国防;也使学校将一切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上,从而忽略了国防教育。
四、国防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国防意识的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而在军训中,训练科目主要是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军体拳、轻武器实弹射击等科目,由于扩招很多学校军训在校内进行,缺乏军营氛围,为了确保安全很多学校连大纲规定的轻武器实弹射击都取消了,军训成了队列训练和整理内务的代名词,更不用说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科目了。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现状是制约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军事理论课没有专职教师,教学是临时安排的任课教师,而教授军事理论课的教师需要具有较强军事、政治、历史、法律、科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课堂教学学生渴求的“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国防科技”、“兵器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讲授难以胜任,所以不能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趣点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缺乏兴趣,导致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淡薄和弱化。另外国防教育活动受经费、条件等限制,不能做到日常化和多样化,很难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而形成强烈的国防意识。
五、国防教育缺乏长效性、深入性制约了国防意识的形成
短期的军训是一种强化教育,一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如果不加以巩固的话,往往容易消失。当军训国防教育结束后,学校认为完成了任务,学生也开始感觉“松了一口气”,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结束后,学校基本不再安排系统的国防教育。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是大学生整个就学期间都安排有军事课程,每周至少安排2小时左右,军事技能训练中,基础训练时间和高级训练时间的比例约为1:2,三军共同科目和军中专业科目训练时间比例约为1:4,集中训练(夏令营)和理论课程时间比例约为1:10。不仅设有必修课,还有军事类选修课,还组织国防教育社团,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日进行教育,组织各种军事体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展览等进行普及性的军事宣传和国防教育活动。总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得发展,给我们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带来的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认真的分柝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社会大形势的变化之外,高校国防教育自身的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管益农.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0(3).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整个民族中具有高级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民族强盛的希望,是未来知识与文化的最为主要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大学生从战略层面分析时局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为掌握苏州地区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苏州市部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博软件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反映苏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
21国防教育机构设置现状
1986年8月,原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军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设立直属军事教研室,与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形成一个机构、两个名称”。[1]同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从调查结果看,各高校的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差距较大,参差不齐。
211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
人民武装工作是高校党委领导的重要工作,所以大部分高校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设置了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和部门机构设置数限制,独立设置的高校极少,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是主要形式,然而有部分高校竟未设置,合署办公或未设置人武部为国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12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
按照规定要求,军事教研室应设置为教学机构,承担军事理论教学,协助军事技能训练,不应设为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表1结果分析,没有高校独立设置军事教研室,少数高校成立军事教研室与人武部合署,未设立军事教研室,把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纳入教务、体育、思政、人文等部门为主要形式,这种设置方式严重违背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开展造成极大的不便。
22国防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大纲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各高校都把军事课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基本都开展了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但离大纲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见表2。
221军事技能训练情况
大纲第五条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高校基本都按照大纲要求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但是训练的内容和学分设置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高校只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短时集训课程,未列入教学计划,未按照大纲要求做到时间保证、内容保证,仅有一半高校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时间要求,训练内容也仅仅以条令条例为主的“踢正步、走队列、内务整理”等内容,武器知识、战术应用、野外拉练等实战要求高的内容只有极少数高校开展,大部分高校仅仅解决军事技能训练“有”的问题,未解决“质”的问题,离“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还有很大差距。见表2。
222军事理论课情况
大纲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大纲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学分,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军事知识和国防视野,有一半高校开设了国防知识选修课,但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授课学时都“不及格”,合班、大班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校都能对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课时很少,教学的效果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最基本的学分都未给予,采取在军训期间集中上军事理论课,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对军事课程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见表3。
23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大纲第八条规定:“军事教师是完成军事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军事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军事教师。”《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规定“帮训官兵,按照1∶40~1∶50的比例配备”,“普通高等学校应按年招生人数800∶1~1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军事教师”。从调查结果表4看,各高校军训教官和专职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远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国防教育课程效果,制约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见表4。
24国防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120元,专科院校生均经费90元。从调查结果表5看,多数高校都没有按照规定保障军训经费,而且军训经费大部分用于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备添置费用很少,绝大部分高校军训经费没有逐年增加,甚至有的高校还在减少,不能满足军事技能训练、軍事理论教学、国防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使国防教育工作陷入困难窘境,国防教育保障机制难以建立。
25国防教育教研科研现状
大纲第九条规定:“军事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开创科研教学新局面。”通过对军事课程教科研项目支持,提升教科研水平,是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但从调查结果表6看,由于军事教师的职称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经费减少等原因,多数高校军事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较少,层次较低,没能促进国防教育工作。3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对策
第一,创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领导机制。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制,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把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党委议事内容,建立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保证国防教育课程按规定要求得到有序开展。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考核要求,切实建立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这“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把大纲要求的内容“上全上好”。
第三,打造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招聘具有国防专业知识和背景的高学历专业教师来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教师纳入师资建设范畴,解决事业编制,做好评聘职称,同时加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四,完善经费投入和物资基地保障机制。各级高校的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足够的国防教育经费,为高校国防教育购买相应的军训器材和教学器材,兴建一批满足高校国防教育要求的军事训练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国防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忧患意识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忧患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一、抓好《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切实加强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学军活动,促进高等学校军事课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立有资质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是落实这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高校应当把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建设培养看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生命线。
二、结合军事课堂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 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军事理论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
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国防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核心和具体体现。
四、开展军事理论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 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凝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宣传表彰英雄人物;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保驾护航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在仅隔44年后,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在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下,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大学生青年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志。
通过开展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其中包含的强大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力争能够使大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浓烈的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树国;加强国防观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年02期
近年来,我乡在区武装部的领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征兵标准,严格执行征兵政策,严格按照区征兵办的步骤和程序,克服 了征兵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区下派的任务。在征兵工作过程中,我乡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常常使征兵工作陷入困境的问题和矛盾,针对我乡的征兵工作现状,根据调研,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参军入伍,甚至逃避服兵役,由八、九十年代的“当兵热”降到“当兵冷”,究其原因,我乡对此作了一些专门研究,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总结出三点:
1、青年本人及其家长的思想意识,现在的适龄青年基本上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条件普遍较好,他们认为当兵要吃苦、受累、远离家人,舍不得自己在家里的“幸福生活”;另-方面对入伍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报名参军也是很大程度上遵从家人的安排,自己当不当无所谓,其家长不鼓励,甚至不同意子女去当兵,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应征青年及其家长的主观思想上的偏差。
2、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现今我乡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全乡工业长足发展的过程中,也为青年同志毕业后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符合入伍条件的青年,如果家庭条件优越,又有一技之长,或是稳定工作,家人都不愿让其应征入伍,因为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上都普遍追求物质利益,而依法服兵役的青年是为国家做出了一种无私奉献。
3、我乡临近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高新区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且政府又加大劳动力培训,大部分适龄青年都可在本乡离家近的地方或外出就业,且薪资待遇较为优厚。我乡每年的征兵工作都要通过宣传、发动、上门发信函、打电话做思想工作劝他们报名参军,往往是一些适龄青年和家长不愿让其参军。
二、相应对策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青年及其家长的国防意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首先应充分重视征兵工作,在各类教育过程中,特别在各村各户开展思想工作中,相应增加国防征兵教育内容,其次可以结合初、高中学习的暑假军事训练工作,以及民兵、预备役训练工作,增强广大学生、青年职工的参军愿望,激发其应征积极性,结合每年“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以及历史纪念日,合理引导青年及其社会广大群众树 立必要的国防意识,营造良好的征兵软环境。
2、健全法规,形成完备的奖惩机制
兵役法规约束力偏弱,奖励和惩处规定操作性不强,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行《兵役法》虽然有专门的“惩处”规定,但对执行主体规定模糊,缺乏具体的处理办法和细则,操作和落实起来困难不少。往往不同地方、不同单位按照不同理解、以不同标准实施不同的做法,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如逃避服兵役的,各地有罚款的、处分的、批评教育的、取消招工考学招干的,也有不了了之的。而对单位和组织在征兵工作中的奖励则基本是空白。因此,适应形势的需要,完善兵役法,将奖励惩处和优抚上升到法律法规高度,提高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以便于遵循和监督实施,是做好征兵工作的关键举措之-。应尽量以法律形式固化征兵、优抚和安置内容,使征兵优抚同时走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完善优抚政策,国家已有的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应征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优抚安置政策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比如,在部分地区农村青年当兵2年所得到的优待金,比在家劳动、外出务工收入差距过大,远远低于《兵役法》规定“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标准;非农业户青年服役回来工作安置在全国普遍存在困难;有的地方优抚安置与地方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改制发生矛盾后,不是积极设法解决,而是单纯以牺牲优抚对象利益、违反优抚安置政策为代价处理矛盾。因此,当前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调整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尤其应大力纠正现有合理政策在落实方面的偏差。一是严格落实已有的优抚制度和政策。二是改革调整优抚政策,给予参军入伍以较为优厚的经济补偿。比如,提高义务兵的优抚金标准,严格落实国家兵役法规定的“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这一标准。改革优抚金发放机制,城镇统筹,以体现和达到负担均衡。为退役人员提供应业培训和指导,在成人教育招生、国家公务员招收及一些招工中给予退役人员优先录取(用)等优惠。对退役军人待安置期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设立待业保险制度。对于自谋职业加大经济补偿额度,探索并实践货币化安置的有效途径,解决应征青年以及政府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军人职业的社会吸引力。通过改善军人的待遇,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军人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与此同时,加快军队改革的步伐,提供更大更宽的事业平台,吸纳更多的社会精英来军队建功立业。
【关键词】国防生 国防教育民族精神 文化认同
1民族精神的内涵、结构与重要意义
1.1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结构
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文化的共同心理。民族精神可具体界定为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平追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内容,这提示了民族精神的三个重要结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1.2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
国防生教育是新世纪我军解决军官生成问题的一条探索性途径,它主要依托签约地方高校为军队培养军官。从近年来国防生的发展看,这种培养军事人才的模式已经成我军干部队伍补充的重要来源。因此,国防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成为衡量国防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防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增强国防生的国家意识
2.1国家意识的主要内容
领土、人民、政府和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国家是垄断性的正当集团,只有国家和政府有权利用军队和警察等暴力机器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政府的公权力,具有正当性。就中国而言,中国长期以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中国人潜意识的具有“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因此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很淡薄。国家意识是一个价值观念的范畴,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祖国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对国家忠诚并自愿承担相应义务、责任的同时取得相应权利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国家意识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安全意识。
2.2培养国防生国家意识的主要教育构想
要增强国防生的国家意识,就需要做好以下教育工作:
2.2.1要注重培育国防生的国家意识
意识是国家意识的核心。国家是指任何国家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并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的国家,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强烈的国家意识使保证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生活于该国领土内的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长久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为达到和平演变目的,继续维持和巩固其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大肆鼓噪民族国家“过时论”,以便为限制、越过、侵犯其它国家的制造舆论。当前,全球化进程已对发展中国家的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职能。因此在对国防生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
2.2.2要引导国防生树立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意识
国家利益内容丰富,一般来说,凡是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或者对国家有好处的事物都可以叫国家利益。国防生教育工作之所以要重视国家利益意识的教育,是因为国家利益的明确是国家意识明确的最重要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时代尤其要注意国家利益的明确。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轴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利益。世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各个企业参与,资金、技术、产品乃至人员的全球性流动,使国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可避免会存在为了团体利益而牺牲整个国家的利益等现象。这就需要在国防生教育中要不断强化强化公民意识,使形成自觉服从于国家最高利益的自觉意识。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的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刻关注。如果离开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爱国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地方高校的国防生教育工作要强化国防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国家利益意识,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国家主人翁精神,尤其是培养国防生献身国家整体利益的意识。由于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相对和平的发展期,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式并不乐观。从世界大环境来看,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披着经济合作的外衣加强资源掠夺,甚至是用武力裸地掠夺。对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一些周边国家不断制造摩擦,加紧争夺中国的领土和自然资源。同时,虽然国际关系的主流仍是交流与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完全消除,一些西方国家或团体不断地制造各种形式的“中国”,妄图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就国内来说,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国际恐怖势力已经构成当今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威胁。特别是今年国内形式更加严重,这不断制造事端,并且常常与国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2.3要激发国防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传统安全以外,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时代内容。文化、科技、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则往往更加隐蔽。由于国防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及有限的活动范围和知识视野,他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抽象的,甚至是极度缺乏。地方高校的国防生教育工作要承担起教育重任,不断激发国防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引导他们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准确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启发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
3提高国防生的文化认同
3.1文化认同的内涵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内心的承诺,文化因具有认同心理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对国防生国家意识的培育和强化依赖于他们对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国家、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爱好和平,拥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这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久远的民族精神。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环境,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既能为国际秩序提供一个合理的战略框架,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
3.2培养国防生文化认同的主要做法
地方高校国防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统教育,引导国防生了解国情、认识历史。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华民族命运推到了生死边缘。整个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前途的命运的思考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同仇敌忾抵御外敌侵入;八年抗战更是把全国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推向了顶峰。这说明了在中华民族这个
大家庭中,各民族都认识到“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而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维系起来的不是宗法社会的血缘亲情,而是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因为五十六个民族都处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华民族在经历一百多年的战乱之后,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良莠不齐,又出现了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问题。由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因此,面对以西方强权势力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其它弱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控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便成为民族国家维护自己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时代原因,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存在一定隔膜,加之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大学生正面临着从对西方文化的感性欣赏和共鸣向内在的理性追求和认同转变的问题。同时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等现象,或多或少会引发一些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困惑。他们渴望解决思想和道德上的疑惑,渴望有坚强的精神支柱。
4塑造国防生的公民人格
4.1公民人格塑造的意义
人格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涵,人才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国防生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国防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国防生的国防意识,而且对于促进国防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2国防生公民人格的塑造内容
增强国防生的自主意识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的重要内容,国防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不强,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依然薄弱。因此增强国防生的自主意识是地方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获得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主体的意志和独立。国防生教育工作不仅要通过军事训练磨练国防生的意志力、忍耐力,而且要通过室内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国防生做自己的主人,敢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用在历史中涌现的无数对国家和民族抱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英雄人物进行感化教育,让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成为国防生公民人格塑造的光辉榜样,不断激励他们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成为人格品质高尚的人。这些公民人格塑造教育对国防生今后的部队任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