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价值观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提高;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
一、提升企业质量品牌
品牌作为企业的“名片”是一个企业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标志,而支持这一标志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行为和一种价值观。而任何品牌都要靠全体职工来实现,人品决定产品,品牌决定企业命运,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品牌的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必须首先提升人的价值,要把以人为本、打造学习型组织、强化素质培养,作为我们品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要引导全矿广大职工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构筑全员学习平台,激发职工学习热情,发掘创新潜能,逐步体现安全价值,产品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相统一,使企业始终充满着活力。比如,郑煤集团近几年来在安全生产,煤炭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创新,可谓是硕果累累,特别是在“三软”不稳定煤层中进行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技术,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突显了集团整体综合素质。因此,提升企业质量品牌的竞争力,必须着力于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通过企业的经营理念、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融进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品牌文化,为集团公司创造价值、为职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树立企业和谐文化创新的观念
企业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表现。和谐的企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发展的和谐。就是要做到企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使企业在为社会多出产品的同时多出人才,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二是企业环境和谐。三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讲究以和为贵,体现在企业中就表现为企业凝聚力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职工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各方面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内外部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疏导和解决。和谐的主题是人。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到创新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尊重创新者、尊重创新劳动、尊重创新成果。使企业和职工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创新者首先要建立和谐关系。大力倡树感恩教育,把“常怀感恩之心,常去非分之想,常鼓上进之气,常唱和谐之歌”的四常理念贯穿于全矿上下、领导者与职工,个人与组织,劳动者与劳动环境的关系中,使干部职工能够心情舒畅、快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动力。其次,尊重创新成果。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管理者要精心构筑有利于人力资源创新的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进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荣誉对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最后,创新者是企业的财富,理应得到理解支持、尊重和奖励。只有尊重创新者和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活动才能充满生机,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积极的团队管理机制,加强团队精神
【关键词】消费价值观合理消费健康消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90-01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学生超前、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使学生做到合理消费,健康消费,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不良的消费现象
(一)追求时尚消费,消费结构失衡
现在的学生不论家长的承受能力,穿戴都要讲究名牌。他们在自我形象、饮食、学习、休闲娱乐等消费方面一味追求时尚。为了自我形象,很多学生舍得花“血本”,经常购买品牌服装,品牌化妆品,经常出入流行餐厅,健身、KTV、滑雪等时尚消费已逐步受到学生的青睐;为了适应时尚的变化,手机、电脑等耐用品也频繁更换。追赶时尚的消费行为导致浪费行为的无限扩张,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失衡。
(二)趋向超前消费,消费水平偏高
近年来,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一种追求高消费的趋势,一味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新产品、名牌货。“超前消费是一种现代意识”,超前消费倾向在学生中广泛存在。为满足眼前的享受而提前消费,甚至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例如,不少学生买高档手机,不少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也想买比较贵的笔记本电脑,有些学生经常下餐馆、泡吧,生活开支惊人。
(三)崇尚炫耀消费,存在攀比心理
“炫耀性消费”具体表现为对名牌、时尚的狂热追求。许多学生认为个人消费水平能显示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可以通过购买名牌、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有炫耀就有攀比,日渐形成了畸形的消费观,喜欢在消费上相互攀比。于是,攀比之风在校园盛行。有些学生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却也在消费上不愿意“服输”,比名牌、比消费,这种不良的消费现象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同学之间的心理不平衡。
二、对策研究
对学生消费的问题,必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质。
首先,家庭是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多数学生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消费情况,一些学生就利用这一点,以学校收费为名向家长要钱。这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又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针对此现象,学校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收费情况,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
其次,家长也要做好孩子健康消费方面的教育工作,除以身示范外,还要教育和培养孩子树立理性、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习惯,尽量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在适度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理财计划,引导孩子学会储蓄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体会赚钱的艰辛,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纠正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
再者,学校应把学生健康消费教育寓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之中,进一步强化“八荣八耻”教育,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将健康消费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一)消费要符合规律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消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消费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反对过度节俭,也反对过度奢侈。
另一方面,消费必须符合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它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应当树立保证生存消费、加大发展消费、适当增加享受消费的观念。
(二)安全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念
安全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指选用安全、环保、没有污染和有害物质的绿色食品,远离黄、赌、毒和迷信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
(三)适时适度消费的价值观念
适度消费是指量力而行、从长计议、把握分寸的消费。适时消费的价值观念是指消费要适时,即要有恰当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做到适度消费,消除面子观念,克服盲目攀比的思想,避免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四)文明消费的价值观念
文明消费的价值观念要求消费者在消费时做到不违法、不缺德。做到在消费时讲文明、讲礼仪。文明消费要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做到和谐统一,既重视物质需要又讲究精神需要。
(五)可持续消费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式课堂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对重视生物学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常常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个人的认知、思考、动机、价值、性格、情感、态度、自我观念等因素的总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难以量化考核。由此导致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丧失,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严重影响到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生物学科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态度;同时学生也会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例如:学习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中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设计实验问题、进行假设、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果有差异,学生们相互比较、讨论,进一步得出相应结论。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因而探究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料,以及生物科学家们的优秀事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兴趣、动机、志向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从而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他在修道院后花园的菜地里做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才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却得不到当时学术界的承认。直到他去世以后的1900年,另外3位生物学家才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说明了科学家们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为了生物科学事业而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三、利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唤起学生重建人类精神文明的使命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被不断地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近百年来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在日益发展的繁荣景象背后,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构成威胁。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时,我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排放出来的许多废气,都可以形成酸雨。我国目前受酸雨污染的农田已达1.5亿亩,森林受害面积128万公项,造成的生态损失至少是60亿元。过度开垦、森林滥砍乱伐、草原超载放牧等人类行为,都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虫灾、洪灾、旱灾、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不断地发生。这是自然界对人类进行的惩罚和报复。目前,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转化为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
四、加强STS教育,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中生物教学加强STS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放在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章内容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对赤坎南桥河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教师上课时可充分利用餐桌上的米饭、白糖、葡萄酒、米酒、豆腐乳,以及洗衣服、榨果汁、炒菜的技巧,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等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体现出生物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价值。
五、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本位、伦理本位的文化,它的这个特点在历史上压抑了自然科学、分析哲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现代民族文化。高中生物学课程应该突出科学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生命科学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这个特点,进行动态科学观的培养。例如,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课本提供的只是一种模型。我们在观测微观生命活动时,不能同时观测到相应的结构,而能观测到的结构都是死的,这就是生物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在高中人教版教材《稳态与环境》中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墨守成规的批判思维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对此问题的点拨除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外,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生物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有栓.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钟海清主编.师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陆健身主编.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青少年一般都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青春期阶段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象严重,主要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公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受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青少年极易走入思想误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培育措施。
二、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1.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孩子的正确思想认知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德育,杜绝家庭暴力和过分的溺爱,避免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全方位的关爱青少年的承重,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来开展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特征,通过积极的引导,树立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促进青少年德智的全面发展。而且,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带有作用,在自己充分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并教育孩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2.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积极的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努力配合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自身成长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而且,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观念,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3.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共媒介的舆论导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的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具体来说,社会公共媒介可以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插入公益广告之中,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指导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青少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青少年主体的自觉行动。做为青少年,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成长过程中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在生活上加强自我约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的青少年。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情境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8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地理审美情趣,爱国爱乡的情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全球意识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细化。作为一种体验性目标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把它按体验的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基于此,笔者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从三个方面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一、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去实现。地理典型情境通常具有“美、趣、智”的特色,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更可使其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教师应选择恰当的素材,努力创设新颖性、时代性、实用性的情境;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可以借助故事、问题、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如播放电影《后天》中冰盖断裂、龙卷风等壮观的场面及展示美丽岛国图瓦卢的图片,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实现图文声像并茂,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二、开展探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究,能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鉴别和评价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发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心灵沟通,分享彼此的见解、情感和理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达成共鸣。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讨论,了解学生探究地理问题上的态度和努力,拓展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习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如根据不同时间、空间气候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释气候变化的特点,说明气候变化的原因。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可将学生分为4个组(生态环境组、自然灾害组、农业生产组、人类健康组)分别探究,每个小组再分正方(谈利)和反方(谈弊)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探索地理奥秘,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然后可以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角度让学生展开联想:“全球真的变暖了吗?气候变暖是福还是祸?减缓气候变暖有哪些措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忧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重视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阵地,实现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可通过撰写小论文、开展主题班会、结合有关环境日进行宣传等方式,使学生将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地理调查活动、野外考察、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亲近自然、社会,亲自感受和体验地理现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施展个性、展示奇妙的创造,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意识转变为行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关键词】人本;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1.1 在教育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人的人本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且能够运用自身价值观念合理的处理自身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能够人本的融入到自然以及社会中。回归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以自身理想为主要内容,基于时代要求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围绕爱国主义思想来深入进行民族教育,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从人本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来说,两者有着一致的本质。
1.2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人本的必然要求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人本的必然要求,人本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综合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所有矛盾[1],将矛盾人本统一在一起,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人员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进行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人本中各个方面的利益要得到均衡的发展,要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还需要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辅助完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1坚持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
人本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要围绕学生来开展,人本的人是通过人本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这也是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当代大学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内部环境以及周边环境来制定内部管理规范,实现校园管理与环境的人本统一[2],再者学校的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也要实现统一人本、教育手段要实现现代与传统人本,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本统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基于科学发展观之上来构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人本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3],充分尊重雪涩会给你的主体地位,鼓励创建师生平等交流彼此注重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积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关注热点,要热心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的难题,只有创设了人本统一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学习。
2.3增强为人本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构建人本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界服务人本建设的力度也逐渐增大,而结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说,就是要求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人本建设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有效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有效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人本管理
完善学生规章制度,保障科学人本管理,要求学校要依法治校,进行科学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内容,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促进校园建设与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人本统一发展,过去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过于强调其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注意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基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学生在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后,学校与学生其实已经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随着学生法制观念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加,学生对于自身权利维护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学校要转变管理思想,强化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提高法制办校的理念[4],在日常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权利以及义务,实现人本发展。
3.2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
校园课堂是学生主要的受教育环境,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展开地点。所以要注意强化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要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5],安排足够的课时来进行系统完整的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哲学思想课上要注意结合目前我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绪,强化学生脑海中的科学理论,让学生在积极的文化中接受思想上的熏陶。
3.3打造丰富校园文化
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构建人本校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境因素,学校要注意营造先进、人本的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育人功能[6]。在校园内部环境的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人本优美的校园环境,强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注意校园绿化植物的合理设计,科学布局校园景点以及各类装饰,比如增加食堂文化环境建设,多设置校园文化宣传栏以及黑板报等宣传模块。定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
3.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本化政治思想教育范式的发展,因为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于自身价值的体现。文化单位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独具的思维方式。要站在常人想不到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文化单位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变数的时代,人是一切变化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变革都由人开始也由人结束,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是变革的原则。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截然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思想独立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缺乏创造力的人注定要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因此在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人本化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独具的创造性,提倡个性的张扬。通过相关措施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自立意识和主体概念,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开始逐步改变发展策略,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着综合多样性方向发展。社会成分不断丰富,个人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引导着人们思想的变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发展的工程,关乎着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态势和质量,我们要基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承担其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责任,努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 唐钰成.人本背景下大学生不良心理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干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 陈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注重学生主体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5-46.
[4] 郑永廷 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8-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解惑、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传授知识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让他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材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浓缩,是一座丰富的育人宝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有培养学生价值取向的,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更有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其中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利用好课程资源,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抓好语文教学是实现学科教学和培养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育人资源,深刻认识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和基础作用,以及在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从课堂开始,从基础抓起。
一、用好用活教材,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语文活动栏目,教师应当做好精心的准备,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环保意识、爱国情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就地取材,如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环保志愿者、推广普通话啄木鸟行动、经典诗文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既陶醉于祖国的秀美山川之中,又感悟中华民族厚重的人文积淀。教师还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家乡的秀丽景色,介绍家乡的历史,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由家乡的焉支山、马场大草原、艾黎纪念馆等名胜古迹,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处处秀美,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之情随之倍增。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但山河壮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叙述古今人物的文章,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首选材料。如讲授《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仰望感,从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小英雄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积极投身革命的高尚情怀,体会中华少年的刚强和坚韧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少年时代立志为国读书的事迹,挖掘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以榜样,为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在个人层面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感知教材中丰厚的人文底蕴,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深度研究教材,把教材中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元素挖掘出来,把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语文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华文明,了解古老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想。语文教材中的一切资源,都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把握好课本资源,研究好课本资源,使用好课本资源,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出现偏差,将极大地影响高中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越来越多的积极思想,这为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思想背景。此外,我们所确立的正能量人生观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使接地气更加重要价值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山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有较高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具有相对开放的优势。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明确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复杂的世界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体现了新形势发展对人生价值的高要求。
,而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现在,许多学生会崇拜外国思想,并将其视为至理名言。他们盲目崇拜他们,许多拜金主义和比较主义在学生中传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生中也会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非常简单,有明确的信念。然而,在当今社会,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或不应该相信什么。这一代人的共同问题是理想和信念的崩溃。
。在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和自我独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只有少数学生重视自身价值,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注重自身价值的学生会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会影响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加功利,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只有少数学生会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生价值问题。
。因为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机会、社会关系等,而个人良好的素质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对人的道德素质重视不够。这个概念是错误和片面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要使学生树立更加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国外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现实,发展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作为树立人生观的基础。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者考虑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措施。
。
生活价值观。
。这个阶段是我们发展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人生观,需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各种方法,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育不仅是培养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活动。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尊严、有情感的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高情商的素质人才。基于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在给学生传输历史知识,陶冶学生爱国情操方面要有所提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处理事务,应对各种关系的情商能力的发展。
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认识目标时产生的认知状态,这种认知状态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影响。所谓“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反馈是否符合自身认知,人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会产生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例如:悲伤或喜悦、喜爱或厌烦、激动或压抑,等等。一定的情感认知倾向和情感反馈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情商的集中体现。“态度”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反馈,是相对持续性较长的内在反应,是哲学中提到的主观意识。“价值观”是情感与态度的内在评价标准,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准则。明辨是非对错,判断真善美、假恶丑的评价标准,对事物进行合理处理是提高情商的重要部分。人通过自身形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因此,在学生阶段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历史事件的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面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情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发展的学科,历史发展有客观存在性,在高中教学中通过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起因,提升学生的情感尊严、伦理道德、社会素质等人文素养,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发展。由于历史人物会起到榜样或警示作用,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智商与情商双向发展。
(一)创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历史教学由于历史客观存在性及事物发展完整性,为创建情境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创建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历史事实以视频形式或播放相关史实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反馈和认知体验,达成情感的共鸣,进而形成内化的价值观。学生在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后通过消化理解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中的很多关键要素转化成处事与待人的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爱国主义情感,在此使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模式,如答记者问,学生应站在历史角度进行回顾,这将有助于知识巩固。情境创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能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促进学生情感的转变,并让学生学习到历史人物处事的睿智和待人的智慧手段。
(二)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及行为进行观察。高中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这种观察需将重点放到观察学生真情实感流露方面,观察时不能带有教师的个人感情及个人色彩。教师要全面对学生开展历史教学,并从中反馈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并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反馈及态度观察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内在表现,无论反馈的信息是消极或者积极的,教师都应进行观察、记录,以此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客观事实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习国际关系时,教师常会提起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部分学生会模仿这一观点,因此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思维的纠正,帮助学生真心待人,不以国际关系衡量朋友关系。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挖掘教材素材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不可一味进行教材的教授,但是由于教材是承载历史和知识点的主要来源,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的情感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学时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但是不完全依赖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这一课中,林觉民在革命前留的话:“重新祖国,则吾辈虽死,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教师对背后的材料的挖掘,使学生了解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精神,使其为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树立爱国思想,学生在情感震撼的同时自然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合理选取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史料繁多及素材多样,教师在选取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筛选,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材用量上要适中,根据课堂进行有选择的素材筛选。同时选取的素材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及对历史的向往,部分教师在素材选取时过于关注知识点的涵盖而忽略素材的趣味点,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选取素材时注重知识的涵盖同时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另外,素材的呈现一般采取多媒体的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素材呈现转移到课前预习阶段给学生播放出来,缩短课堂时间的同时给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结语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了解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都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并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上有积极推进意义,对学生形成的处事及待人的情商能力产生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理念,建立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
作者:刘苏莲 单位:江西省吉水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