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校园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课程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课程管理

第1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渗透到各行各业,物流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建设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物流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也成为企业考核员工的主要指标。面对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因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物流信息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应用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物流人才。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人才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但是,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由于该课程融合了物流和计算机的知识,对于计算机能力较薄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化,纯理论化的讲解,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很难理解知识,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缺乏案例教学

在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各种物流数据和单据的传输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物流各项活动的信息化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极为重要,面对信息化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当前物流信息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典型实际案例的启发,学生无法理解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3缺乏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而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但面对实际操作便无从下手,各大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简单,主要物流软件的操作练习,学生没有真正的去开发物流系统,实现物流的七大功能,因此,对物流活动的理解欠佳,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差,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为了改善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结合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是有限,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氛围,首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5~6人为一小组,设立一名组长,并制定出任务分工表,选择和物流信息管理相关的知识点或者典型案例,小组成员合作制作PPT;其次,由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解PPT,老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听课;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工作进行整体点评,指出各组的优缺点,指导学生相互学习,鼓励学生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2加强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引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先进真实的物流信息管理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章节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章节主要内容,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案例,引导并启发学生哪些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到案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关联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较强的案例,以便让学生了解物流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

2.3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

借助企业实习软件与校园的网络资源,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企业物流活动实际流程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今后步入社会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院校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学生真正进入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有关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设备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将POS、RFID手持终端、条码打印机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自试验,学习并掌握应用操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操作计算机及各类物流设施设备的能力。

3结论

本文基于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分析了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也为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颖.《物流信息系统及开发》的教学探索[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9(2):236.

[2]周敏.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3):204-205.

第2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1 研究意义

 

1.1 国家政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精神及贯彻省委、省政府《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关于“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精神,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坚持“理论课堂、实训教室、生产车间一体化”的理念,生产与教学互融,实现理论为实践所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训基地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外基地主要是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由企业为参加实践同学安排提供实践岗位及场所。校内基地主要是建立在校园内为完成同学们实训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能够很好地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校内教学存在的局限

 

①在物流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也都会根据课程安排计划提供一些实习实训场所,如实训模拟室、机房等,但一个学校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专业,不同专业设置要求有不同实训场所,这就造成学校往往可提供的实训场所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会受到学院硬件设施的限制。现在很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实训模拟室等只能模拟真实物流企业运作中的部分环节。例如现在物流设备中的托盘货架,学校实训场所条件限制,往往只能提供几排或者几层,不形成规模。因而使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真实的物流企业托盘货架区的概念。

 

②由于办学规模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校内实训场所一般属于一次性建设。实训场地及相应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成为一大棘手问题。这些设备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可能是最先进的,但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这些设备很容易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少学校受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造成这些设备就赶不上行业发展而进行更换。而现代企业则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购置新设施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

 

③专业师资力量受限。现在不少物流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毕业直接被学校招聘的,另一方面是在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后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的。对于这些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都有不足。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知识结构主要还是在理论层面,在指导实训时也主要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结合当今企业生产的实际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而后者虽然技能上弥补了理论教师的不足,但是这部分老师在进入校园后也与企业完全脱了节,对于新的事物及技能的发展也很难及时了解掌握,不能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新。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①校内实训场所受场地、设备等限制,无法足量地让学生完成实训活动。而企业场地足够大,设施设备足够先进,这是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比拟的。现代企业作业场所是根据业务需要而建立的,如联想北京的基地是平仓与立体库相结合,并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时地完成客户订单。沃尔玛天津的作业中心就是平仓,方便普通商品进出库。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看到,感受到的。

 

②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等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具体业务动手操作领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学生们通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将会使学生对相应技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在解决问题时,物流企业可以安排拥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来指导学生,这个过程可以把现实业务中的相关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无缝连接。

 

③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刚毕业大学生面临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毕业就业的压力大。而此时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更难。面对就业压力,就业学生除自身的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外,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实训经验过程也很重要。通过这个半接触社会化的实践,可以让学生积累经验及就业资源,增加就业机会。比如某个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表现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那么他在毕业后加入实习企业或让实习企业为其推荐工作都为其就业打通道路。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人士,这为学生将来进入该行业提供更多的资讯。

 

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与校外基地合作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提供实训设备以完成相关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掌握物流技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资金上要有保障

 

足够的经费保障是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学校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首先必须认识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高职院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其次学校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但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外基地建设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政府整合社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学生锻炼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为一体物流管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平台,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

 

3.2 学校提供资金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应本着以企业、学校和社会效益三赢为原则,多渠道多种模式开展校企合作。主动把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结合起来,坚持与企业实现稳定合作,充分注意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合作过程中由学校提供相应项目支持资金,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双方共同经营与管理,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试教师在参与经营的过程中成长,从而促进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关系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企业需求计划进行安排实践活动,同时结合企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践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场所并与校方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采用订单式培养和学徒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或推荐在相应物流企业就业。宏观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等方面达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协议,双方遵循双赢原则,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订单企业依据岗位需求情况开展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宗旨在于落实物流实践教学,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动手能力。

 

3.4 强化学生实践过程管理,完善实践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企实践教育有效开展,规范实践教育活动过程,在实践教育活动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应签订实践活动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这也是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明确要求。其次要加强对活动的过程管理。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形成以学校管理为辅助而企业管理为主的校企共管模式。同时,双方制订规范的实践操作及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于实践活动中,做好学生的实习鉴定及评价。最后要对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做好培训,使其责任明确,加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时的指导和管理考核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沟通。

 

3.5 安排教师进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还为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提供一个平台。每年该院都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为该院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校企方应合作共赢。校方为学生赴企业实习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必要的成本输出,比如为学生提供班车或者为学生实训期间购买保险等。企业方面,可以和学校合理安排实习计划,选择在企业业务繁忙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时能真正触摸到一线业务,将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消化。对企业而言,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业务高峰时期的压力。比如京东商城的校企合作模式就很好,因季节性影响因素比较大,京东商城选择在每年促销前接纳学生进行培训实习。类似于京东商城这类电子商务平台每年其促销时段基本是固定的,我们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时也可以考虑行业需要因素安排学生的实训环节,在合适的时间段和企业对接让学生外出实习实训。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就充分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学校在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前做好动员准备。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要想培养适合于当代物流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真正意义上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考量及多方面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

第3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工商管理是本科高等院校中十分常见的专业课程之一,属于经济商科范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可讨论性与开发性,经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较优。本文从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入手展开分析,以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基础,着重探讨其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本科院校;工商管理

案例教学法源于西方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教学实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以经济案例为主要内容,通过事件的提取与组织、问题的提炼和优化以及案例活动的开展、案例分析报告的分享等使学生从实际事件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内化[1-2]。案例教学法于工商管理课程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管理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案例实现应用教学的成效,符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1.案例教学法于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针对已有的事件、过程进行剖析,并由其中汲取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精髓。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思维的发散、逻辑的延伸,来完成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角度审视,或可在问题的原有解决基础上提出新的应对方案,由此完成一套整体的创新解析过程。因此,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巧妙利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1.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与多面性,但如何使学生能够由案例表面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利用自身经验及认识,向学生传达同一案例下可能引申出的不同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将得到的一定培养与积累,对于个人进步也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1.3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提取于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就业适应能力上往往弱于拥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而通过接受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到部分企业在实际情况下的应对框架,或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参考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提升[3-4]。

2.如何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中有效应用

案例教学法从上文论述中可知,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案例的选择。工商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以及要求,同时考虑到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影响,选用符合时展以及经济实际的最新案例。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加强教学目的的影响力,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基础上进行案例筛选,避免案例超出学生能力范畴;其次,案例应具有教学意义,除了简单的量化解答外,还应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另外,案例应充分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既不能离开实际空谈理论,也不能离开理论蛮干。总而言之,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符合教材、符合实际。

2.2案例的描述与引导。在呈现案例后,通常进入描述与引导环节;其中,描述指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总结,引导指教师以教学规律为基础,通过语言、活动、规则等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则开展学习活动。在描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保证案例本身语言与表达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实际,也要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阅读案例材料时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其案例分析的涉猎水平;其次,教师可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初次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描述,可遵循一定的问题与格式。

2.3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案例教学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首先,教师可针对案例中的关键点进行问题设置,问题除应紧扣案例核心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延伸,以供学生自行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向;其次,在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将其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引导,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局限性;再次,在引导学生朝案例主要结论思考的同时,应保护学生散发型及创新性思维;另外,教师可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方向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摸清方向。

2.4案例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法的末尾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时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案例开始前就注意提醒学生充分考虑案例报告的要求开展学习的组织活动,使其一切活动都具有基本的目的与计划性。在撰写案例报告时,注意规范学生的报告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创新平台,以不至于走入教学桎梏的误区。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机会,不仅对学生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的巩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64-65.

[2]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07):91-93.

[3]李传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73-174.

第4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育人模式 旅行社管理类 地方本科院校

一、概念界定

旅行社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该专业方向培养的是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的厚功底、会管理、善应变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简称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1]

旅行社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理论与实务、旅行社产品与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导游英语口语、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理论与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培养的是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是指熟谙旅行社业务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行业人才。它包括策划创意人才,提高业界品位的人才;熟练掌握组团、出团、带团、计划调度,订机票,办签证,发团及与境外旅行社联系等出境游业务经理;熟悉基本流程,善于处理与旅游相关的问题,谙熟各国语言、货币、法律法规等,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优秀人才;旅行社产品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导游、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会展策划专门技术人才等等。

育人模式是指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员德、智、体、美、技等素质能力全方位培养与拓展的指导思想、原则、途径、机制、环节与措施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是通过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与实训来培养的。该类课程育人模式主要探讨的是“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一是知识、能力、技能三位一体;二是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校园相关文化活动等育人方式的三位一体;三是课堂、实训室与旅行社培养平台的三位一体。即人才素质的三位一体,人才素质培养方式的三位一体和人才培养平台的三位一体。

该育人模式是指旅行社管理类课程育人模式。其要素及框架结构包括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对象、培养原则、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培养平台(条件)、培养机制、培养环节、培养方法、培养措施、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等。[2]

通过构建旅行社管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操训练的育人模式,使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学生全面接受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旅行社所需要的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于一身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内容

1.培养目标

第一,知识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技术技能知识的课程及其理论体系。

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体系;必须具备的专业政治敏锐能力、道德约束与提升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体系;比较全面熟练的多层面的职业能力体系。

第三,技能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须具备的行业与岗位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操作运用的技能体系。

第四,构建现有课堂教学、实训、见习、实习等培养体系的优化方案。

第五,构建现有旅行社人才诸条件、平台(教材、实训室、校园活动、基地体系等)体系的优化提质方案,以及联合培养体系的优化方案。[3]

2.培养内容

第一,国家、社会、旅行社业、游客对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的调查研究。

第二,旅行社管理类课程知识结构研究。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应用理论知识结构,技能知识结构等及其关系研究。

第三,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公共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及其关系研究。

第四,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学生技能培养研究。公共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技能、创业技能等各自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第五,旅行社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化研究;活动项目体系化研究;实训实习体系化研究;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实训实习实践体系一体化研究。

第六,育人过程中,教师教学育人能力提高研究,教学方法改进研究,教学手段更新研究;课堂、实训室、校园环境、企业、社会等平台资源一体化整合研究;教师、学生、企业行家、社会专家互动方式及互动体系研究;校内外资源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

第七,实践条件管理研究。导游模拟实训室建设研究,实训体系优化研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省导游培训示范基地质量建设研究。

第八,旅行社管理方向学生的考证认证、持证组织管理研究;就业创业研究。

三、培养方案

(一)总体方案

以主讲教师和旅行社培训指导教师为主,其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辅的组织方式,边研究边试行的运作方式,主讲老师全面负责,教授指导,副教授、讲师分工负责的责任方式。

第一,实施优秀旅行社企业家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化、国际化的优秀旅行社管理人才。

第二,实施旅游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整合育人资源,推进联合办学、校企联姻,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培养体系,培养急需的旅行社专门人才。

(二)具体方案

第一,课程调研方案。一是前往兄弟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方法、手段、技巧等;二是前往本地及周边旅行社,了解最新旅行社人才需求的相关动态,拟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教学育人模式;三是收集、整理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及育人模式;四是调研在校学生对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及实践要求等方面的意见;五是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使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第二,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地方院校应立足于本地,服务于本地,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应加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进行教学,如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湘西土家族文化专题、侗族文化专题、白族文化专题、瑶族文化专题、苗族文化专题等)、湘西民间非物质文化(傩文化专题等)、自然地理文化(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等)等科目课程,以满足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需求。鼓励和激励本专业教师自行编写本专业学生适用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4]

第三,实行阶段性任务制育人模式。四学年四大阶段,每一阶段都将设制具体任务,具体实训活动,具体校园文化活动,具体旅行社见习、实习任务,具体社会考察、调查及研究任务,实行课程制、活动制、项目制、任务型育人模式。即第一阶段以调研为主,开展景区管理、本地民俗等调研,以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撰写进行考核,评定成绩;第二阶段以考证为主,即从业资格证(导游资格证、旅游景区管理员证、人力资源师证等)和学籍证;第三阶段以实训为主,主要是校内实训室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如导游服务中心、旅行社、景区景点等;第四阶段以实践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国家、省校级专业竞赛和各种文化活动,分专业方向进行顶岗实习,形成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类探索研究体系。

第五,改革教学育人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平时课程教学育人。二是加强实训、实习操作过程育人。三是注重考核育人,建立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考试评价育人模式。[5]

第六,模拟与实地双重实训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对完备的实训场所――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已有的张家界武陵源模拟沙盘及湖南主要景区景点的导游仿真模拟厅,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方案特色与创新

1.本方案的特色

第一,研究方向的针对性强。它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从课堂理论教学到校园活动训练,再到企业实践操作中高关联度这一难题而提出的,旨在有机衔接三者,破解其中难题。

第二,育人模式的操作性强。尤其一体多层面时空结构性互动模式极具特色,操作性强。该项目侧重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是应用性、操作性研究。

第三,理论设计的前瞻性强。实践有机结合为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体系,以及与之相应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等。既有研究的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的创新,及整体的前瞻性。

第四,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强。如旅行社业的职业政治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业务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等等。

2.本方案的创新

第一,将育人模式落实到课程和课程群层面。

第二,把专业方向育人课程化,课程育人层面化;将多层面育人、多方式育人、多平台育人一体化。

第三, 育人模式的新颖性。探索与构建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关联性育人模式,实现旅行社管理方向课程群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改变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方法,采取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模拟操作(实训室模拟操作与课程软件操作)、团队演练、验收成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系各种相关活动,如校园导游大赛、景点讲解比赛、旅行社线路产品设计大赛、导游技能汇演;注重学生实际演练,进入旅行社企业的三习实操(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进入社会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管理、经营、操作中不断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养和提高各项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等,既有特色,也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王文明.工商类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与规律.中国商界.2010,8:346-347

[2] 王淑贞,王文明.地方院校应用类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科技教育.2010,8:29-30

[3] 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9:212-213

[4] 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一三五”培养模式.全国商情.2010,7:81-82

[5] 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科学时代.2010,15:183-184

作者简介:

第5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本文在MOOC背景下,针对当前独立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四方面分析了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MOOC;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当前,在很多独立院校,不论是管理类专业还是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课程都会被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进行开设。显然,管理学对于现代大学各类人才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到来之际。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为主角”的课堂讲授向学生讲解管理学基本知识,传授管理学基本方法。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死记硬背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但同时又觉得这门课“用处并不大”。实践证明,这种“以教师为主角、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新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教育领域MOOC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MOOC,既辅助教师“教”又促进学生“学”,让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一的传播知识转变为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又能够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本文正是在基于独立院校大学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上,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极少考虑学生需求,且共享性较低。目前,很多独立院校的大部分管理学教师授课单凭一本书、一份PPT就可以完成课程教学。教师给学生推荐的教学资源也只是简单罗列几本相关的教材。由于独立院校大部分学生本身自我学习能力就不强,如果教师推荐的书目又不具备参考价值,学生很难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另外,大多独立院校图书馆关于管理学的教材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材的选择、PPT的设计、教学视频的选择和教学实验的设计上,主要是依据自己单方面的熟悉程度、喜好来选择,极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拿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来举例,即便有更新更好的教材,为了避免重新花大量时间备课,将一本教材沿用好几年或者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在独立院校很常见。由于教材本身就滞后于实践,若不及时更新更好的教材,很容易出现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若为其选择与其他专业同样的教材,其最终所学内容将会欠缺实用性和有效性。管理学目前的教学仍是独立教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很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库,这对教师的讲课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应用不够。由于现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目前的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仍保持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很少或没有。教师只扮演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参与意识差,实践环节很少[1]。此外,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视频基本都是下载后直接使用,而不是根据课程内容对视频进行再加工处理,最终无法让学生对视频内容有一个系统和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枯燥,教材阅读拓展不方便。当前管理学教学重视基础,讲究循序渐进,教师刚开始一般都是按照教材一个章节一个章节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基础知识的课堂讲授又比较枯燥,加上独立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偏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往往消磨了学生的激情。很多学生甚至到考试时都不知道这学期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此外,传统的纸质教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篇幅上都是固定的,很难做到迅速地定位到某个知识点。在当今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这种学习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学生内心需求,也不符合效率原则[2]。

(四)教学考核较单一。目前,独立院校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仍旧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根据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乘以一定的权重后计算确定最终的总成绩,且大部分教师对于期末成绩赋予的权重远远大于平时成绩的权重,因为大部分教师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考核方法上基本也是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题目客观题较多,综合分析题和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因此会出现有很多学生通过期末短期突击,死记硬背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高分。所以考试最终变成了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考试,并非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这使得学生作弊、厌考,甚至弃考现象突出,最终淡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2]。

二、改革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思路

(一)有针对性地扩充教学资源。在管理学教材选择上,需要更加务实,更多地考虑独立院校学生的特殊需求。其实独立院校学生对教材的关注点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内容是否新颖有趣,二是能否深入浅出地让自己理解知识,三是学到的管理知识能否有效地指导实践。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选择,以避免教材内容陈旧而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于使用好几年并且已经严重滞后于实际的教材授课教师应及时更换为更新更贴近实际的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必须结合各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需要,独立院校图书馆需要充实各种版本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以供教师作为备课参考,同时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延伸阅读。任课教师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形成多套适合不同专业的PPT和教学参考资料,还要自动组成“管理学课程组”,通过团队协作积极建设管理学资料库,定期收集管理学方面的扩展阅读资料,如管理故事、管理游戏、管理人物、素质拓展、情景模拟、管理经典语录等[3],还可以定期进行交流与学习。授课教师还需做好学习资源推荐工作。授课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源,如参考书籍、报刊、专业论坛、微信公众号、文献/论文数据库等。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中注重实践训练,提高教学视频制作能力。在管理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指导训练,平时可通过给学生布置完成管理方面调查报告、让学生实际参与生活中的管理工作(如自我管理、寝室管理、班级管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要学会自己制作与加工视频。能够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很好地制作成一个视频,或者可以录制自己的微课视频,从而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自由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将文字化资料转化为视频的形式来分享实用知识,视频中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而且风格幽默诙谐。每段视频播放时间限制在几分钟左右。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基于超文本链接的教材组织形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它们由孤立变得系统,增强阅读的效率和自由度。

(四)教学考核过程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考核逐渐向过程化考核发展。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当堂测试或章节测试,还可以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作业(比如调研报告或小论文),同时,还可以针对某些重难点知识点和期末模拟测试设置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掌握程度测试。

三、结语

在当今教育领域,MOOC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理性思考,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研究最为高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建.网络环境下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2,4:181~182

[2]范博.MOOC时代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以管理学为例[J].现代营销,2015,4:52

第6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先确定核心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四种能力的思路进行构建。酒店的核心产品是服务,与其他行业的有形产品不同,服务的生产过程就是接待顾客,并为其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完善的服务程序和标准及良好的管理是完成接待工作,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课堂体系分为服务、管理两条路线。在“服务”线中核心课程为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接待程序课程,该课程均是以接待客人前、中、后的工作过程选取教学项目和内容。在“管理”线中,核心课程就是三部门相关的管理以及综合管理课程为核心课程,同时酒店应用文书、酒店培训能力、酒店公关营销等课程是各部门的领班、主管完成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作为管理课程的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能力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配餐、会展管理服务与管理、酒店情景日语、酒店理财等拓展能力模块的课程。除了以上课程,实践课程贯穿学习始终,为学生掌握服务接待和管理能力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四种能力,最终培养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实践是管理之本,酒店管理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设施完善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能同时为200多名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地。8:00—10:00,专任教师在基地带领学生边教、边学、边做;10:00以后,教师在基地带领学生上岗;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师经理一体化、教学与生产过程一体化、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校内基地还承接各种社会培训、会议、和会展,充分利用的资源,提高基地使用率。校外实训基地方面,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外实训基逐年递增,其中四星级酒店所占比例也是逐年递增。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把酒店的前沿理念带入教学,使学生提前接触将来就业企业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理念,同时,也保证学生就业与企业的顺利对接。

2.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实地实境的教学,以任务为驱动,进行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采用分组教学法,不仅满足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组织要求,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入网络、视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参观酒店、观摩大赛、参与其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酒店管理专业,提高其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聘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建立过程评价与行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参与实践活动表现等,引入企业考核标准,并由企业人员参与考核。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及形式,如利用表演的形式考核酒店服务礼仪,在实际服务现场对学生服务程序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3.教学条件

3.1建设仿真的教学环境。传统酒店管理专业的授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只有实训课才将生带入实训场所。而一体化情境教学首先要把课堂设计为企业的工作岗位,每一教学任务都设计真实的酒店工作场景,以期达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和岗位的对接。所以,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所。

第7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1.1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薄弱,一方面,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职称与学历偏低,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不足。

1.2实践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实践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课程设计或实习中教师随意压缩实践时间或集中课程突击完成,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和指导,使实践学习环节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有用和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许多实习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甚至放任自流,完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只注重于最终的实习报告,学生最终收获不大。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缺乏有行业经验的师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应注意改革,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措施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以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为导向

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有选择地引入课程设置中,使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理论水平。工程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需要为导向,避免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缺乏连贯衔接的问题,做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互统一。最终以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来推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2.2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又具有某一专业技能或实践能力的复合知识型师资。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社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和教学,并对成功的工程管理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加深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年轻教师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以此来提高其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广泛的接触工程,提高工程意识。

2.3建设特色实验室

各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实验室来展现专业竞争力和特色,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依托本校相关的强势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积极开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教学。此外,以特色实验室为依托,各民办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在竞赛中不断成长。

2.4重视实践,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项目管理公司、建设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等合作,这些公司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要单位,学生可以参与其承揽的相应生产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可以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环境、设备和技术等各种产学研平台,利用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3结语

第8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加之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的核心之一成本管控的深化和完善作用突出,全员成本管理成为大势所趋。全员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医院所有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积极树立成本管控理念,促进全体员工都参加到成本管控中,群策群力,降低医院的成本支出,提升医院是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以医院为主要的研究标的,简要的阐述总结一下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将其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机理,并且基于其机理为着眼点本着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详实的总结其相应的对策和战略,以此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成本管理的水平,同时也为医院进一步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本管控;可行;可操作性;策略;医院全员

一、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医院承载了人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担,是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保障,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良好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其成本管控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全员成本管控模式的介入,大多数医院当前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如下。首先,紧随医改步伐,在降成本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成本管控有良好的绩效,医院的全成本,医院的全成本管理在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有些医院在引入全员成本管理的模式之后,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营和效率,医院当前的全员成本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次,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首先是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氛围所欠火候,导致医院全员成本观念尚未形成常态化,全员成本制度因此也比较滞后,最终会迫使医院加大成本改革;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也就是实践管理的过程也比较落后,执行体系比较松散,毫无制度的刚性约束,主观随意性和建议性特征比较突出,也就是不重视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实施,依旧过度的依赖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管控;还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是医院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甚至会成为某些员工获取私利,不法行为滋生的工具,借全员成本管理进行资金等方面的非法核算;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应配套的信息化平台尚需大力完善和革新,着重加大其升级等力度,力求改善落后的局面。最后,基于医院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和借鉴得出,医院全成本制度和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化过程,贯穿于医院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体系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沟通。积极地跟随时代经济背景的发展趋向,努力的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

二、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关要点归纳

基于医院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医院全成本核算有三大方面的基础性奠基保障其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强力贯彻,这三大角度分别是强化意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全员成本核算制度和体系完善和构建的可行性以及医院比较完善的可参考的全员成本核算考核,以此为良性循环的全员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是加强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的可行性,医院有其完善的信息搜集和员工培训的体系,能够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员工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使其员工在当前市场环境风起云变的大势下,全员成本管理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进而其思想意识也会不断的随之而强化,总之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保障和体系可行性的归纳,医院是一个很正规的组织体系,其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给相关制度尤其是新制度的构建提供保障,部门间联动机制较强,同时原先旧的制度也能为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医院的制度执行体系也比较好,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日益高水平方向发展,为强有力的执行相关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非常重视全员成本核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断适当的予以调整和改善,加强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对话,减少摩擦、不透明和不必要损失的发生,以此进行指导医院全员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反馈,实现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利用良好的平台提高医院职工全员成本管理的整体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医院相关职工的全员成本的意识,从根源上摒除思想观念的禁束,达到医院在新经济常态下降成本、安全高效运转的改革目的。首先是让全体相关的医护职工对新经济环境下当前医院全员成本原理和规范以及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无意识的灌输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糅合到全员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综合提升其效果和意义。主要有以下着眼点:一是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思想的全渠道宣传,比如在医院年度总结会、民主讨论会等进行宣扬,不断拓宽自身的宣传媒介。此外,着眼于以人为本,强化相关职工的理论和实践的多层次的培养,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较好的融合。

(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从制度规章上保障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不少医院成本管控迟迟不见起色,并且在各方面应用的相关的制度迟迟建设不起来,思想观念不重视是一大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现有老旧制度的高度依赖,导致其不加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规章制度是医院这类事业单位要想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基于医院各自的实际情况,医院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员成本管理机构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完善和甄别对旧有制度的变革,将其制度的构建更加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可依循。切实落实为全员成本管理提供保障,避免盲目操作和不当利用所带来的损失和无效性。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全员成本管理的实践体系,保证其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的落实

在积极变革和思想意识的重视之下,还需要将全员成本管理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建立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控方面的实施组织架系,以此更好的落实其相关制度规范、规章。围绕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根据已有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整合,使其全员成本管控的体系能够支撑自身目标的实现。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全员成本管理方面上的实施中必须明确成本管控各个环节的人员的职权,严格把控。医院员工是全员成本落实其可行性的核心主动群体。在不断强化全员成本管控的实施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强化对全员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不容缺失,即监督。医院这种事业单位的全面监督的实施是最后一道检查线,监督体系是否得力将直接决定全员成本管控的后果。加强监督力度才能保证企业成本管控在合适的体系中得到严格的遵守与执行。医院应当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定期融合不定期,最终实现长久可循环监督机制。

(四)充分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利用互联网+条件,提升医院全员成本管理

的信息化水平当前“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更是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鉴于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信息沟通的频繁和重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日益急迫,是医院在市场化环境中立足的本领。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全员成本管理领域信息化水平不先进、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所导致其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等各方面效益不显著,医院应该不断的结合发展的特点,合理有度的加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以此实现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最终为消除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等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做好奠基。我国医院当前全员成本管控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但是问题不少,需引起重视和完善。本文就医院全员成本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机理分析,并且以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此增强医院全员成本管控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提升整个医院的发展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财

参考文献:

[1]董静.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J].财经界,2015(7):62-63.

第9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超级秘书网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