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课程管理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管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管理的内容

第1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船舶防污染管理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1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尤其是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事管理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航运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和内河水域环境、维护国家和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适应海事新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1]、应用型的海事管理人才是加强我国海事管理与监督的关键。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自海事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开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对船舶防污染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海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亟需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

1 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船舶防污染管理面临形势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海域的海运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海运量的增加加大了我国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加剧了海域通航环境的复杂性,使船舶发生溢油污染事故风险不断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这些情况显示我国船舶防污染管理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从高等教育阶段对未来从事海事管理人才加强船舶防污染管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有关国际公约履约的要求

《MARPOL73/78》防污公约、《2001年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2000年有害和有毒物质污染事故防备、反应和合作议定书》以及《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有关国际公约的全面生效,对于海事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学生了解掌握国际防污染管理的最新动态,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1.3 有关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或修正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配备要求》(JT/T451-2009)等多部防污染相关的条例、规定。授课内容应紧跟国内法律、规定的变化,以便学生掌握国内防污染管理的具体要求。

1.4 实验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变化

海事管理专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已于2013年建设完毕,其中的溢油漂移与应急反应系统可解决船舶防污染管理应急模拟部分的实验,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做出相应调整。

2 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内容改革

2.1 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履约要求对内容优化

国际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在原有教学大纲体系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优化知识模块的学时分配,如:缩减“船舶与污染介绍”内容,着重更新和补充“港口国防污染设备、文书及原油洗舱操作检查要点及压载水管理”等教学内容。

2.2 根据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要求对内容优化

国内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结合最新出台的条例、规定,适当增加了“船舶油污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国内油污赔偿基金、油污赔偿机制;海上溢油检测、海上溢油处置及港口、码头应急设备配置等相关内容。”

2.3 根据实验实践环节变更对内容进行优化

溢油漂移与应急反应系统的建成为海上溢油应急模拟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国内外溢油应急模拟方法的介绍,并增设了10学时的实验课程,在生动展示海上溢油行为动态的同时培养学生制定溢油应急决策预案的能力。

船舶防污染管理是海事主管机关主要管理工作之一,而船舶防污染检查亦是港口国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切实直观了解船上的防污染设备、防污染文书、防污染操作及港口防污染检查程序,教学实践环节增加了4学时(一天)的船上现场教学。

3 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不可能或缺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本文对课程建设研究的过程中,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实施“三位一体[3]”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4]”。

3.1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在对原有多媒体课件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变原有单一的PPT课件讲授的模式,引入Flash等其他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信息量等;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上,都得到了改善,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专家组的好评。

第2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内容;实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F7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83-02

一、背景及必要性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酒店15044家,客房数约为200万间,床位300万张。从大体上看,酒店行业在近些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现状,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的支持,得益于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现阶段的酒店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特征,比如信息化、智能化,高档次酒店发展迅速,休闲度假酒店的需求迅速增长,经济型酒店的品牌整合速度加快,互联网也成为酒店营销的最大平台,酒店服务将会进入定制化的阶段,酒店服务管理会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等等。新的发展特征的出现向酒店工作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教育局的倡导和部分高校的引领之下,有些本科大学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在课程安排上也相应加入了很多实训课程,有些教育专家早已提出必须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这一主张,使学校所学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这也符合现代化酒店的发展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而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涵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前厅部是整个酒店的“大脑”,它保证着酒店的正常运转;它也是酒店建立良好宾客关系的主要部门,是留给宾客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的所在地。而客房收入一般要占饭店收入的40%―60%,在欧美国家的比例还要更大一些。因此,做好这两个部门的服务工作对于酒店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课程实训内容的开发与优化,为如何有效开展实训课程提出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于学生而言,能在有效的实训项目的指导之下获得酒店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必备的技能,并在实训项目的指导之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

二、《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内容安排

(一)实训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既然学校教学要以实际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应先要了解酒店行业在前厅以及客房服务与管理中所涉及和包含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岗位的职责、岗位的工作流程标准、岗位的工作项目、岗位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等要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目的。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训项目的安排:

学习

模块实训

内容具体实训内容

前厅

客房预定服务受理散客电话预定;网络预定;面谈预定;传真预定;团体客房的预定;预定失约行为及处理;预定变更及处理

前厅礼宾服务门厅迎送服务;行李服务;行李的寄存与提取;贵重物品的保管等

前厅接待服务有预定散客入住登记;无预定散客入住登记;VIP客人、团队等的入住登记;客房的销售技巧

问询服务问询服务;留言服务;邮件的处理;客用钥匙的管理等

前厅收银服务结账服务;外币服务;夜审及营业报表的编制等

总机服务转接电话及留言;查询服务;免电话打扰服务;叫醒服务;挂播长话服务等

商务中心复印服务;打印服务;传真服务;票务服务等

大堂副理紧急事件的处理;投诉的处理;客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

前厅客房销售推销中高档价格的客房;推销价格较低的客房

客房清洁实训中式铺床;西式铺床;卫生间清洁;夜床服务等

客房服务实训迎送服务;访客服务;收衣服务;擦鞋服务;送餐服务;托婴服务等

客房管理实训客人离店查房服务;客房日用品管理等

(二)做好实训的教学准备

在实训之前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实训之前,首先应该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教师在实训之前应该对前厅礼宾服务的概念、意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标准以及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实训之前强调本次实训的重要意义,告知学生实训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以及操作要领。其次要做好实训物品的准备。在此基础之上,在实训之前可以让同学们提前下去练习和准备,确保实训课程万无一失。

三、《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可以使用的实训方法

(一)校内实训

1.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是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参加者在给定的场景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实现实训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由不同的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在真实工作当中的场景,从而开展实训工作。这样的方法很好地模拟了工作流程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仅让同学们的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如果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这种方法用时比较长,而且对学校的实训设施要求高。

第3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

在原有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的决策、设计与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去保证法定课程的全面实施。前者通常被称为“学校课程行政”,后者被称为“学校教学管理”。而在国家、地方与学校权力共享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hgt)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课程实施即变革,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第4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一、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视与控制和结尾等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的。1

项目管理的过程主要有:启动过程、规划过程、执行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收尾过程五步组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团队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资源管理等。

由于一门课程具有项目的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近性特点。完全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课程的管理。由于项目化管理方式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所以进行课程项目化管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方式。

二、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容、主体

1、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整体管理、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时间管理、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团队管理、课程沟通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以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之下的课程信息系统的管理。

2、课程管理的主体,从调查来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现代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于普通的教育而是直接面对学生,即受众。富兰指出:“当成人考虑到学生时,他们把学生当作变革的受益者,而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 2 此外,高职院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企业服务,企业才是最终教育结果的接受者。因此,传统的学校的务管理行为取代了课程管理行为,已经脱离了课程管理的需要。而更多的需要通过课程管理团队来对课程进行管理,而课程管理团队成员的组成应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学校教务管理者来组成。这也是成立课程项目化管理所要建立的基础,即组建课程团队。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院校课程项目管理流程

随着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为课程项目化管理提供了自动化和高效的管理平台。也简化了课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一)项目实施方案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导向和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条件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项目化管理的观点。即强调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的引导、监察作用,也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的自主、能动功能。此外利用项目化管理优化课程资源。具体课程管理结构如下:

1、课程整体管理:课程需求分析、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计划变更控制;

2、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标准设定、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范围变更控制;

3、课程时间管理:课程内容定义、课程内容排序、授课计划编制、授课计划控制;

4、课程质量控制:课程质量计划编制、课程质量保证、课程质量控制;

5、课程团队管理: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编制、团队成员分工;

6、课程沟通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沟通系统建立-课程平台建立、信息的发送以及执行‘

7、课程资源管理:课程资源分配、课程资源投入、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课程资源存储

8、课程信息系统管理:课程资源系统、课程评价系统、课程权变管理细则。

该管理方式把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进行新的整合和角色分工。把某一门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定义为一个项目。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着不同角色,共同来完成这个课程项目。课程负责人(教师)是这个项目中的项目经理,起着引导、沟通、协调的作用;而学生既是项目的团队成员(为实现项目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群体),又是整个项目的客户(即项目最终成果的需求者和使用者);教学内容的完成是整个项目的目标;教学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个项目的技术支持。该模式教学内容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传统教与学模式是从实践中把理论提炼出来,通过抽象的语言、行为动作等进行教学;而现代的教学内容是把抽象的理论结合现实的实践情况,转化为直接的经验模拟教学。从物化(实践)和言语化(经验)、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该项目模式不同于一般商业项目模式,商业项目模式是追求在有限资源的利用下,花费尽量少的经济成本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而该项目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某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的教学管理,而该课程就是该项目。是利用课堂有限和课外无限的资源,创造出学生无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无限的应用能力。

四、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解析信息支持下课程项目化管理流程

《电子商务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课,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核心支撑课程之一。课程设置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首先建立《电子商务实务》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上对课程进行项目化管理。这就提供了一个课程团队的沟通平台,能够有效的对沟通进行管理。在该平台上分设给每个团队成员权限和账号。在课程的团队的建设方面,需要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企业人员等。根据各人专项水平,细化出各人负责的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团队各人所长,分担该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对课程进行建设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安排一些权限账号给学生,提供交流和信息的。利用团队对课程进行如下管理:

第一、对课程教学进行需求分析及计划制定。即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市场调查,获取相应的需求分析数据,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正确进行课程教学需求的定位,撰写课程计划。对进行《电子商务实务》教学进行可行性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整个课程计划设计的认可程度。

第二、定义项目型课程教学的范围。把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先进行确定,再进行课程教学范围的规划、定义、分解和核实。该过程需要学生以客户和项目团队成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教学范围。具体的内容通过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大纲进行定义。

第三、对整个课程进行时间、质量、资源管理。让沟通管理贯穿项目(教学)始终。

在时间方面,因为在我们高职教学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课外有限的时间成了无限。教师可以利用聊天工具、论坛等信息技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通过时间的合理规划,引导项目型教学的顺利进展。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设计、教案首页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的指标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程度、学生课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上。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往往很难界定,这个的影响可能是今后一生的事情。但是前两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就能直观的反映出来。

在资源管理方面,①从成本方面来讲,学校也希望投入更少的资金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除了学校方面的成本,而学生方面的成本,我们也需要考虑。学生所花费的成本有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首先我们要先把这些影响教学的成本因素罗列出来;其次,对每个因素的成本进行估算;最后对这个成本进行控制。在高职教育的课堂里,我们经常看到迷茫的学生,以及一塌糊涂的学业。这就是很多学生缺少对自己成本的认识。忽略了自己在高职教育中投入的巨大的隐形成本。所以在该课程管理中,需要把这个成本考虑进行,让学生重视到自己的成本的支出。才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②从资源本身来说,课程资源也需要有效的存储管理。以利于教学循环有序的进行。

而整个课程管理中,沟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否则课程教学的进展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在项目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寻找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找出其中的沟通障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充分的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和老师一样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外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各种教学网站、资源网站。

第四、课程信息系统管理,包括课程的收尾和评价工作。这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让学生、教学同行、督导、教务处等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来执行。整个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教师的教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范围。整个课程的管理执行的是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收尾过程。

五、总结

通过课程项目化管理,课程由“计划”的任务转变成了“经验”分享。课程超越了原有的“静态”的课程计划与内容, 而转换为从课程编制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静态”与“动态”相互交融的生成活动或过程。同时也实现了每门课程从“孤独掌门”到“团队掌门”的演变。

第5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工程造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适应市场需求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即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转变、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程造价”课程是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一直以来,该课程的建设立足于公路基本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密切联系公路基本建设造价管理的实际,重点突出了公路建设投资费用管理领域内的工程造价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两大内容。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实践方面看,该课程教学内容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特别是投资费用管理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效果比较显著。 

近年来,在我国工程造价领域,计价模式、计价方法以及计价依据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8年,修订后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 —2008)正式实施,我国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开始从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和过渡。 

随着国家标准、政策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更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地适应市场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优化和重建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国内“工程造价”课程建设现状 

一直以来,“工程造价”课程都是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国内,各个院校所采用的课程名称主要有工程估价、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等,所针对或涉及到的行业以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为主。 

国内各个院校工程造价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编制项目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综合评定的能力,基本具备编制和审核工程建设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 

其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一般遵循下列指导思想和原则:在造价工程理论方面主要以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为主;在计价模式方面或是以定额计价为主,或是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在造价管理主体方面或是以建设项目投资者的投资费用管理为主,或是以承包商的施工成本管理为主。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工程造价构成及计算方法、定额理论、定额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计量、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计算机应用等,有的还加入了投标报价、投标策略、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等。 

因此,“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在收集、分析国内外造价管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造价管理与造价工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公路建设行业造价管理工作的实际。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主要针对公路行业投资费用管理和控制逐步扩展到整个建筑行业各个项目参与主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案例库。 

二、重建“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在我国工程造价领域逐步从定额计价模式与方法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方法转变和过渡的背景下,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后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优化“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全新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框架,需在教学内容中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 

1.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 

目前,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并存,并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项目参与主体发挥作用。定额计价主要是在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投资者通过统一定额,对建筑产品进行定价的计价方法,是投资者投资费用管理的依据。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主要方式,它是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并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今后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确定的主要方式,也是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的本质要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体系纳入进来。 

2.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转变 

一直以来,我校“工程造价”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公路行业,重点突出了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这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吻合的。但考虑到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本着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领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目的,重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借鉴兄弟院校“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补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3.实现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 

公路工程定额作为行业推荐标准,是公路工程概、预算的主要计价依据。在计价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定额,准确计算工程量是合理确定造价的关键,而定额的不当运用是造价计算结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除了要继续强化定额作为计价依据的正确运用外,还需全面吸收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成果,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并把重点放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此外,要强化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下进行造价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引进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面造价管理等最新理论。 

4.教学内容中要始终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工程造价”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程计价、造价控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一直以来该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环节和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考虑有关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要重视有关于计价依据、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计价过程中定额的运用、工程数量的计算、费用构成以及费用计算过程的教学,并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建“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背景下,重建“工程造价”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重建教学内容,要坚持贯彻三条主线。除了继续保留定额计价相关理论和方法外,还应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要继续突出公路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同时兼顾整个建筑行业造价管理的实践;要顺应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趋势,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和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2)重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背景下,构建教学内容的全新框架和体系,需要完成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信息,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招投标等)在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分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相互重叠,浪费教学资源的现象。因此,课程之间如何合理界定教学内容就非常重要了。 

(3)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案例教学,必须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案例库,购置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行业(或国家)标准、规范和定额。同时,更新相关造价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善多媒体课件。同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课时,确保使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造价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转化为内在的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的能力和素质。 

(4)教学计划的调整。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工程造价课程的课时与学分,确保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规范与标准作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继续保持我校在公路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四、结语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站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角度,重建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重建中突出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韩英爱,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课程的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78. 

[2]杨会云.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体系重构[j].中国林业教育,2008,(5):1-3. 

[3]庞永师,等.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8-89. 

[4]吴强.“土木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2):105-106. 

第6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笔者调查了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以其中3所院校的课程内容为例,院校1和院校2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物流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内容近似;院校3的课程内容考虑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采购与配送管理,该课程包含了物流专业中的《采购管理》和《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而言,针对性还显欠缺。总之,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完全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出发,没有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从该门课程中难以学到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技能,从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构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必要性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广大网商群体企业,或者自主创业成为网商。因此,我们依据网商群体的岗位需求开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依据网商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本文所提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网商是2004年始正式浮出水面的一个具有划时代特征商人群体,网商在近8年多时间中充分的运用网络创造着一个个财富的神话。自网商群体正式浮出至今,“网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商人群体的代名词[1]。网商大多是一些小微企业或个人创业者,他们需要大量的会网络营销、能客服、懂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网商对物理管理的需求。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以什么样的品质向电子商务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由谁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如何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如何监控物流服务质量?如何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会策划物流服务细则、会选择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和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监控物流服务质量、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以上分析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不能满足网商的需求,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和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势在必行。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设计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大纲打破了传统学科的体系,采用倒推的办法,完全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课程体系按照知识、技能和态度构成的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包括6个模块:电子商务物流知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细则策划、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售后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估与绩效管理。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设计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工作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任务讲解与布置、调研与分享、总结与反思、撰写报告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每一堂课都严格按照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来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大量的网商群体为学习和调研的样本,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都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去发现网商群体在物流方面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估与综合鉴定两种。形成性评估,占60%,综合鉴定占40%。形成性评估中,课堂考勤占10%,项目调研与分享占20%,总结与反思占10%、撰写报告占10%,团队合作占10%。调研与分享子项目要求学生能够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表情自然的到讲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调研发现;团队合作子项目主要考查团队构建,参与度与完成任务的质量等内容。综合鉴定是应用试卷测试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第7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异构的复杂程度增加以及网络设备种类增多,如何保证网络高效、可靠、经济、安全的运行已成为网络系统的重要内容,这也成为网络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网络管理系统的能力和质量关联着网络系统的各种性能及状态质量。因此,人们认识到网络管理的研究、开发建设成为目前网络管理建设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网络管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网络管理的原理、协议及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及评估,网络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及系统恢复等方面的能力。

二、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课程是我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网络工程专业高素质、实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目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网络管理的大部分教材都很大篇幅介绍基于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的OSI系统管理模型以及电信管理网TMN,由于互联网规模不断变大,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网络管理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内容上应以SNMP协议为主。实验实践环节中,由于网络设备以及网管设备等条件限制,该课程实验比较单一简单,多为基础性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在教学模式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网络管理的内容较抽象,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网络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网络管理教学中,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网络管理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网络管理课程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网络管理的概念、管理模型、管理信息库(MIB)、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以及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价等。

2.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的总称。根据网络管理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讲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结合本课程,教师在讲述内容之前,要首先“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必须将计算机网络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学,然后再将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铺展开讲,让学生“起疑”我们该如何管理这么复杂的网络呢?网络管理究竟该管理些什么?如何管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必定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第二,采用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网络管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很多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如果直接给出定义,学生往往感到困惑,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可以先给出一个具体实例,再抽象出基本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到概念就想起当时讲的实例,容易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例如,“对象”与“对象实例”就比较抽象,有了对象和对象实例有什么区别?在讲解过程,通过一个集线器的实例就很容易能理解这两个概念了。还有,管理信息库中的“被管对象”,什么是对象?这个概念也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如果能够结合一个路由器,就很容易说明被管设备与被管对象了。再有,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v1引入了一个共同体的概念,本身是很难理解其作用的,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利用snmpuitl工具获取MIB变量的具体过程,就会让学生清楚明白,原来共同体名就是双方通信的一个“口令”。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网络管理是跟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学,所以应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丰富课题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将视频和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借助于自行开发的基于android的教学互动系统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获取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指导资料以及网络管理的一些标准文档等,还可以通过即时消息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3.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传统的网络管理课程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本课程增加了综合性与设计性题目,将实验内容设置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通过对SiteViewNNM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使用,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主机与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上安装SNMP服务与配置SNMP服务属性,另外对软件的使用,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网络管理功能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为MIB变量的读取,通过snmputil工具查看网络管理设备的MIB信息,加深对MIB结构、对象实例等重要概念的理解;第三部分为SNMP数据包的捕获以及SNMP协议分析。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SNMPPDU的结构以及BER基本编码规则,理解SNMP协议的工作原理。

四、总结

第8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品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51 — 02

一、引论

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成为该学校的某种品牌,教学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教风与学风往往与该学校的品牌和口碑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现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校怎么样,除了大师的出现,往往就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口碑之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框架下,应该说,教学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而对于人的管理,包括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本质上则是高等教学行业内面临的一个关系结构问题,本研究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传播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之路,并期望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二、品牌传播与品牌教学管理

对于品牌的起源, 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 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 购买者除此之外, 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 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1〕品牌概念在被使用的同时,消费者的感受也经常被提及。

品牌从本质上就是消除消费者对产品的质疑,令其产生无条件的信任感,这种品牌的概念对于教学管理有着启示之处,即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打造一种品牌效力,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激励的管理机制,有利于教师品牌的构建,并进而成为教学管理的执行原则和根本理念。在对浙江传媒学院教学管理的观察之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品牌理念基础上的品牌教学管理模式。

品牌教学管理就是在品牌传播的基础上,把教学管理当作一个品牌来进行运营,不仅仅把教学管理当作是教学过程的附庸或管理,而是单独把教学管理看作一个对象来进行运作,使其功能不仅体现在管理或服务教学上,更成为一种制度从根本上激励教学,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特色所在。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本研究提出了品牌教学管理打造的具体路径。

三、品牌传播与教学管理改革

1.品牌传播条件打造——自由选课与品牌解放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自由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品牌传播的首要因素,这对于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打造教师的品牌,在把学生认作消费者的同时,必须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因此,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和内容,这成为品牌传播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开课过程中,也会遇到是否有人选课,学生上课有意见的诸多情况,由此督促教师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老师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设相应课程,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自由选课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目前国内诸多高校也均以实施,虽然起初在管理上和运作上会带来一点混乱甚至麻烦,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在专业领域,学校可适当设置一些专业必修课,但不宜过多,要把听课的权利和自由还给学生,把上课的自由和权利还给老师。

这种品牌解放的理念需要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专业开设,或是未来毕业生的市场调查,都需要由科学化的运作。同样,这种运作,也正是基于自由的基础之上,基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特点之上的。要做点这一点,就要求高校摈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重视到人,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学管理改革,真正激发出这种活力。

2.品牌实力打造——规范课程提纲与细化课程要求

品牌传播的根本在于产品的自我打造,这对于以教学为根本着力点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消费者在确定品牌消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对品牌或产品的了解。课程提纲和课程要求无疑是学生了解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全校性自由选课的基础上,要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是品牌传播的又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给学生课程提纲(Course Syllabus)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这已成为某种规范,但国内不少学校对该工作不够严谨,尤其是缺乏全校性选课的高校,尽管也有教学大纲,但大纲往往过于简单,甚至不由任课老师提供,与具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学生在选课时也不会去看这些信息,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国内高校教学服务市场实际上很不规范,教师担任某一门课程教学后,不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说明服务的具体内容、安排。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在上课前、选课时对教学内容与安排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就是这是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直到学期结束才大概知道个所以然,消费得不明不白。

其中关键还在于课程聘任合同并不完整,除了一纸聘任书外没有其他约定。在教学管理中,管理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制度安排将契约设计的更完全一点,即要求教师在接受一门课程教学任务后、上课之前编写较详细的课程提纲,并将该课程提纲公布在网上或至少让学生和校监管部门知道。把课程提纲和内容纳入考核机制。本研究建议学校可以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设计包含许多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等,在学生上一门课程之前就给他们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同时将这些内容挂到校园网上,并提交给院(系)一份供存档,以便学生和院系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获得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教务处)的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评估每一项的落实情况,一方面让学生事前可进行预计,并做相应准备,这也会降低执行成本。同时监管部门也可据此随时进行抽查,并在学期结束前对照教学提纲进行考核,此时学生评教的内容就可以很具体的让学生判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吻合课程教学提纲等,让学生帮助监督,考核教师,可以减少考核、监督成本,使得供需求双方有效地互动。

3.品牌传播借力——引进先进教材 传授前沿知识

品牌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品牌的相关建设,一个品牌的建构,如何能够运用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是品牌传播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无疑对于教师品牌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能够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连接,凸显出品牌借力传播的特点。

同样,好的教材对于学生把握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与前沿知识至关重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能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跟进。反过来差的教材反而起到反教学效果,误导学生,打击学习兴趣。目前不少高校在教材选用方面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指定,随意性很大,在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不会主动选用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优秀教材,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备课成本。

所以在条件许可或合适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积极采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对部分课程指定使用教材,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便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操作方面则可以由学术专家成立教学专家小组,对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进行教材库建议,教材库的使用同样可以给教师更多的自,把教学专家小组和任课教师的权限细化,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品牌教学管理的意义

品牌教学管理具有实际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高校中师生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传播。

1.品牌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忠诚度培养

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必然与老师和学生对于该学校的认可度息息相关,这种认可度本质上就是学校的品牌,而教学管理处理的就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它与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并进而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忠诚度培养。而品牌教学管理可以降低管理中的束缚成分,更多的激发师生的能动性,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把教学的整体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效果,纳入管理的体系,这种方式整合了教学的力量,形成了目标性管理方式,使师生能够清楚认识到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发挥其潜力,增强其认可度。

2.品牌教学管理与学校品牌传播

教学管理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虽然重要,但较少有研究提出对其进行品牌化运作,但事实上,学校在打造学术品牌的同时,教学管理亦可作为一个品牌进行运作,尤其是在招生和人员招聘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将有助于提高向心力。因此品牌教学管理是学校“以内传外”品牌传播的一个方面,也是传递学校品牌的维度之一。

五、小结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教学管理的可能性及意义,这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论述了品牌教学管理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本研究认为有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以此结束全文。

第一个问题在于教学管理采用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在教师授课内容和大纲上的要求,会让部分教师一开始不适应,这也是任何改革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让教师体会到精细化管理能够真正使其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个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自由选课会导致专业的弱化,尤其是在国内部分高校未真正开设大通识课程的情况下,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学生选课和教师开课的管理,这成为制约品牌教学管理的瓶颈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师资的问题,在打造品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师资的质量是重要的影响指标之一。一方面,由于中国固有的体制,如事业编制等因素对于学校聘任教师有着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在师资方面面临着既“多余”又“短缺”的困境,教师人员多余化与教师人才短缺化成为一对复杂的矛盾,在一个凡事讲究品牌传播的年代,这同样是必然经历的改革之一。

第9篇: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22-05

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各个幼儿园的自身条件不同,他人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通常无法在幼儿园里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每个幼儿园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选择和重组,形成适合本园的、本土化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严谨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加强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1〕

近年来,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驱使下,课程决策民主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纲要和地方教育纲要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各地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在实践中努力争取自身的课程决策权,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方案,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管理系统。然而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由于园长面对课程改革时无所适从,导致在课程管理上的消极等待;由于园长对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由于园长缺乏课程管理能力,导致教师对本园课程的困惑,教师难以把握课程实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概括地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设置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由此产生的“园长迷惑”与“教师困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严峻态势已经向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方法,针对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探寻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方法。幼儿园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自组织能力”,编制并利用自己的课程方案进行文本化管理,推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编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儿园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根据本园的实际状况和课程资源条件,对本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编排、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课程认知表达形式。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行动纲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策划、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策划与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对幼儿园来说,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为保障的课程管理过程。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编排,而且承载了课程园本化、系统化、文本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功能。〔2〕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排,最终实现课程编排的最优化。〔3〕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对本园课程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策划与设计。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立足于幼儿园课程的现实需要和课程资源的实际状态,完整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行为和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方案的可操作性,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分为“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正本)和“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副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作为正本的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关系、课程依据、课程编码和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致包括编制背景、主体内容以及实施与管理三个部分。作为副本的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实际上是幼儿园的课程执行方案或工作计划。只有当幼儿园课程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执行计划时,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背景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首先应该对课程方案编制的背景性条件作分析。分析越充分,方向越明确,课程方案的针对性越强。每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在编制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先要对本园的课程背景、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背景因素作全面分析,从中找出课程方案的编制依据,确立设计课程方案的起点。编制背景信息通常包括课程方案的主题或名称的确立、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与现实条件分析、课程方案编制的宗旨与指导思想、课程方案编制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依据、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序度、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编码等方面的阐述。

3.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组织成员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知晓度与认同度是课程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课程方案中还应该有关于课程方案及其实施问题的说明,以及对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方法的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提高课程方案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承载着多种教育价值与管理功能。对幼儿园来说,编制课程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幼儿园具有基本的前期课程资源条件,组织成员对课程方案编制高度认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条件关系到课程方案编制的实际成效。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

众所周知,完成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重任的实践主体是幼儿园。〔4〕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理想境界的实现取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际成效。尊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吸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建构具有幼儿园本体特色的课程方案,形成适合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是课程管理的需要。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本园的课程实践进行解读、梳理和重组。这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的管理过程。〔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方案的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制定与执行课程决策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最直接目标是要使幼儿园课程管理文本化,以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一个真正适合幼儿园自身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方案。

2.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承担课程方案的决策与规划、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有效行使取决于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园长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是保障课程方案编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决策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课程决策和课程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课程决策者的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责任,确立幼儿园课程发展方向,形成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流程,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进行有效管理。

(2)引领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园长除了要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外,还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带动全体员工进行课程方案编制工作。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管理者的带领与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引领、过程引领、培训引领、研究引领、实践引领等。管理者的引领作用通常会决定课程方案编制的质量。

(3)组织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一个组织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与过程控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等,都是管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组织不力,必然会造成课程方案编制过程的混乱和课程实施的种种问题。

(4)主持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员工始终是实践的主角,而管理者只是编制活动的主持者。如果管理者偏离了主持者的角色,过分夸大管理者的作用,就会发生课程角色错位、课程角色替代等管理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员工提供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平台,引导员工参与课程研究的实践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走向有序化的管理保证。

3.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基本管理策略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实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引领全体员工参与课程方案编制,把握课程编制平衡,保证课程相对稳定,实现课程设计创新,这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从实际出发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每所幼儿园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课程运作系统,幼儿园必须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为依据来编制课程方案,确立本园课程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如果课程方案偏离了本园的实际情况,那么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应该从分析幼儿园课程现状入手,正视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发展路径,通过对本园课程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2)引领全员参与

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不是管理者的专利,不是园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少数骨干教师的特殊权利,而是幼儿园的组织行为。课程方案的形成是组织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成员能力互补的产物。管理者应该从传统的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施全员化的课程管理。〔6〕全员参与的实质是调动幼儿园组织的一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员工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程度,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是决定课程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全员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接纳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3)把握课程平衡

把握课程平衡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要管理原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内容层出不穷,幼儿园没有找准自己的课程发展定位或缺乏课程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时,非常容易陷入课程超载的误区。另外,在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时,幼儿园也可能偏离儿童发展的需要,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进入课程缺失的误区。所以,在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范课程失衡现象的出现。如何把握课程管理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平衡性已成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性质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方式的平衡、课程类别的平衡,提高对课程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分析、选择与重组能力,以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平衡性。〔7〕

(4)保证相对稳定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幼儿园提供了自由实施课程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可以无目标、无依据地随意更改。可以随意更改的课程通常显示了其价值的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提倡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正是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极不稳定、经常变换的游击战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应对性策略。通过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可以解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混乱现象,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园操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管理者要通过课程方案编制保证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方向、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运作流程、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幼儿园课程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

保证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事实上,课程方案是课程发展的产物,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只是在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稳定。这种阶段性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

(5)实现课程创新

实现课程创新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课程问题、实施课程创新的管理过程。没有创新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难以适应现实教育的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是课程方案完善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课程创新仅仅理解成一味追求时髦和摒弃传统。课程创新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课程方案的编制不是对过去的、他人的课程进行机械的模仿、抄袭或者摒弃,而是根据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去转换课程理念,完善课程行为。管理者应该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编制管理的重点,协调课程传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课程稳定与课程发展的关系、全局创新与局部创新的关系、组织创新与个体创新的关系,在幼儿园内形成一个课程创新的管理平台,及时提出课程创新的管理目标,提供课程创新的资讯信息,开展课程创新的研讨活动,开展课程创新的设计活动,以此增强课程创新的适宜性,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4〕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阎水金,张燕.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Yan Shuijin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