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三农问题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农问题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农问题方案

第1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国家,很多学者提出,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只有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农民富裕了,中国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提出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方针,一切都要为工业的发展让路,为了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我们国家把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尽可能降低工人的生存成本。由于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所以农产品收益是绝大部分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致使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收人都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工业突飞猛进,城市社区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有些沿海地区城镇人口的平均收人甚至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然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策倾斜,我们的农民的收人几十年来增长速度极其缓慢,所以现在是时候去补偿农民朋友的时候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民的收人限制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既没有技术也没有金钱的情况下,土地是他们手中唯一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东西,所以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国家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权,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农民的土地无法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无法自由的改变用途,造成土地的经济利用率严重低下。由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把精力投人到收人更高的外出务工途径上来,土地闲置的情况比比皆是。虽然近些年来农民的收人稳步增加,但是农民的增收大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收人和政府补贴,其土地收益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二、土地私有化的弊端

在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代社会,很多专家与学者开始围绕土地制度改革进行讨论,提出了很多的方案,但是在这些不同的方案中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是围绕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来展开的。很多学者与农民呼吁土地私有化,使土地所有权回归农民。这样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把土地所有权回归农民是不可行的,有以下几点原因:

1、土地私有化会使部分农民失去生活保障。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农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我们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化,土地商品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农民失去基本的谋生手段。或许一个农民因为看不起病会把土地卖掉,也会因为其他的困境被迫卖掉自己的土地。我们国家的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在城市中找工作没有任何竞争力,更何况我们国家的城市经济还无法解决更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在没有技术没有钱又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失去土地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更多失地农民会给社会添加一份不安定的因素。

2、土地私有化会影响土地的规模经营。我们国家农业的生产率在世界上还属于中下等水平,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还是比较脆弱的。土地私有化肯定会阻碍土地的规模经营,当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后,农民会把土地当做一种潜在可增值的资本,对土地会保持一种惜售的状态,这样一来土地的规模化会更加的困难。本来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就很低,在无法实现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就会放慢脚步,使原本就脆弱的农业雪上加霜。

3、土地私有化不利于影响我们国家的旅食保障。土地的用途可以随意的改变,很多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把土地运用到其他收益比较高的非农业用途,这样一来中国的耕地面积就会大量的减少,这对我们国家的粮食保障是不利的,另外会造成我们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混乱,土地的用途无法统一规划。

4、土地私有制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国家要想能够吸收更多的农民在城市里就业,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土地私有化后,国家如果想有计划购买城边农民的土地用于城市项目建设会变的更加困难。建设用地单位需要和每一户土地所有者一一谈判,也有可能出现农民漫天要价。德国的“一条铁路修八年”的状况很可能在中国上演。因此,在中国土地私有制实施的条件还不具备,要想通过土地问题去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在现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去做文章,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路线。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建议

针对问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案选择:

1、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实行股份制经营方式。每个农民以土地的面积人股,土地的具体用途可以根据市场状况实行多元化经营。农民根据自己股份的多少对土地的收益进行分红,这样一来农民虽然没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但是拥有土地的永久收益权。既能实现土地的高效经营,又能避免农民因为失去土地使用权而一无所有。

第2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关 键 词:农业 物流人才 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的生产方式、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堪忧的是,农村有资源却贫穷。解决“三农”问题亟待在中国农村形成生产规模化、深加工;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结构绿色生态链,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物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自奋 .中国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1-50.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talents’ teaching system

Guo LanWang Lijun

Baod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3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第4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第5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紧扣“一个主题”。**镇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密切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在“全覆盖”和“增感情”,即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户,把党的阳光、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增进与农民之间的感情。

采取“两个结合”。**镇把“三万”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对共建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干部进村入户向村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总结和推广农村能人致富经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和养殖专业大户,帮助农村组建专业合作社,找准发展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落实“三个走访”。一是主要领导带头走。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同志,以及市民政局局长**同志多次深入**镇调查走访该系统开展“三万”活动情况,有力推动了“三万”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五老”、“五户”重点走。即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农、老师、老上访户”和“特困户、五保户、示范户、空巢老人户、留守儿童户”,并为老上访户建立专人专档,深入了解上访原因,制定应对方案。三是政策随身走。工作组及时和镇有关部门联系,获取粮食补贴、农村低保、计生奖扶等强农惠农政策的第一手资料,随身携带《强农惠农政策汇编》,挨家挨户宣传各项政策,真真切切的让农民体会党的温暖。

第6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一、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我局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区蚕桑局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XX同志为组长,局分管财务的机关党委书记XX同志和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的副局长XX同志为副组长,政策法规股、业务股的负责人、财务室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专项整治活动的领导,领导小组还专门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

(二)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在工作中,我们一是建立了分级负责的整治工作机制,业务股积极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了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财务室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自查做到了不留死角、全覆盖。二是建立了整治工作监督督查机制,局纪检组全程参与,发挥了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作用,实现了我局的专项整治行动检查范围全覆盖、检查内容过程全公开、检查结果全透明。经自查,我局没有利用资金管理权而出现贪污受贿、谋取私利的情况;没有冒领、私分农民补贴资金的情况;没有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没有违反政府采购、招投标、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管理规定的情况;没有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的情况;没有出现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不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情况;没有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及地点等情况。

二、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强农惠农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如2015年蚕桑发展项目由于前期的政策宣传不够,少数项目区群众认为只要是养蚕户,就应该家家修建蚕房、搭建蚕棚,而没有认识到项目的总体规划,导致后期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二是现行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部分项目资金上级管理制度规定实行报账制度,需要项目完成并验收后才能拨付资金,但对预拨资金量或比例又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实际操作中资金何时拨付、如何拨付缺乏依据和标准。

三是惠农资金投入不够。比如,在2015年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补助方面,国家补助标准偏低,造成项目实施有些困难。

第7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1.1生猪养殖发展的历程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之美称。自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南北气候兼备,适宜养猪生产。此外,湖北养猪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畜牧业和全国广大农区畜牧业一样,属于家庭种植业的补充和兼业,农民利用种植业的产品剩余进行兼业化生产,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这种养猪形式的特点体现在:一是家庭饲养所花的时间中、多为不记时的早晚空余时间,劳动力多是辅助劳动力,实质上是对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二是家庭饲养除消耗少许精料外,大部分为农作物的副产品(茎、秆、藤、叶)、粮食加工副产品(糠、麸、饼、糟等),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三是饲养所需的栏舍,一般是家庭住宅或厕所周围附属物;四是家庭饲养,小群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直到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农民享有生产经营自,我省生猪生产才得以迅猛的发展,养猪业由副业逐步变成了我省的支柱产业。

1.2建立健全生猪繁育体系,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为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我省各级兴办了一些畜牧场,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许多良种猪与地方猪杂交。1965年至1983年间,先后从英国、瑞典、荷兰、日本等国家引进良种猪,有11批计448头(公137头、母311头),对生猪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改良作用,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杂交改良计划,盲目进行杂交,导致猪种混杂、性能退化。从1979年开始开展猪的经济杂交和生猪“四化”模式(即: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配种人工授精化),建立生猪良种杂交繁育。生长速度比原来提高15%左右,瘦肉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1982年分期分批投资,基本形成了“三群”(即良种猪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配套的良种杂交繁育体系,到1989年良种猪核心群能繁母猪2453头、繁殖群母猪27400头、生产群母猪106万头,地方良种公猪1284头、外来良种公猪5800头;开展人工授精点达到20427个,全省基本实现了“四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繁育体系,提升生猪品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1992年开始,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财政专项资金200万,用于开展以“优化繁育体系、优化饲料日粮、优化饲养管理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养猪“三优化”计划项目,使全省猪的良种杂交繁育体系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面向不同市场和适应不同饲养条件的良种繁育体系。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优质三元猪繁育体系,以“杜长大”外三元和“长大本”内三元杂交猪生产为典型模式,使生猪生产水平和质量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省生猪产业比重已超过60%,生猪生产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1.3当前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社会化生猪生产仍然存在着“五低两高”的难题(五低:集约化程度低、生猪的品质低、生产水平低、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两高:死亡率高、生产成本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生猪生产组织方式的滞后,缺乏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相悖的矛盾。这样,在生猪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影响农民增收和稳步发展的问题。

一是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品种改良落后。小规模的饲养场和农民分散饲养的生猪品种仍为土杂猪,出售价格每头低于良种猪100元左右,每年影响农民收入大约400多亿元。

二是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违规和违法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饲喂“瘦肉精”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是动物疫情是制约当前和未来生猪生产的重大不确定因素,2003年发生的SARS,2004年发生的禽流感,2005年发生的人猪链球菌病等,随着规模化饲养量的增加又带来了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四是各级政府部门出台许多刺激规模养猪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是历史上最多的,各地新涌现出的养殖小区已成为当地生猪生产的主力军。但是,建设的规模化和规范化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较为突出。

2生猪产业化与“三农问题”的必然关系

2.1养猪业发展与“三农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养猪业在改革中前进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含量逐步提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养猪大国,2004年生猪存栏量4.72亿头,占世界总量的51%,产肉量4872万吨,占世界总量的47%。全国生猪存栏出栏6.28亿头,占肉类消费量的65%,人均猪肉消费量28kg。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猪肉消费仍然呈增长的势头,在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之下,生猪生产表现出了与“三农”之间的密切关系。

(1)由传统式、小规模、粗放式的养殖转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养殖。有资料显示:在生猪出栏总量中来源于规模产量呈增长态势,而一家一户的出栏逐年下降,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35%~40%的农户不养猪。

(2)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对猪肉消费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强调以品质消费和安全健康消费为主体,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3)在政府兴办大农业、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背景推动下,由原来一家一户的养猪转变成企业型或养殖小区的集约型模式,延伸了产业链。将“种植—养殖—加工—分割—配送”以及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

(4)近年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出现了“以工哺农”,“产业互补”及资源优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增强了企业抵卸市场风险的能力。

3生猪产业化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直接贡献

我国进入到加入世贸组织后过度期,畜牧业恰逢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养猪生产该如何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如何占居重要地位,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加速粮食转化、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都将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3.1生猪的产业化发展呈现新格局,成功的经验和典型模式值得重视和推广

我省进入到生猪产业化发展时期,无论是大型养猪企业还是广大农村,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方式,也是现代生猪发展的必然。下面仅就典型的“养殖小区模式”和“企业模式”的特点分述如下:

(1)规模效益型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湖北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生猪养殖小区”,是我省典型的生猪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紧紧抓住实施“优质瘦肉型猪10万头养殖小区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示范应用课题”,项目区生猪产业被黄冈市政府列入“京九”沿线优质三元猪生产区,被省政府列为优势农产品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规划和全省新建畜禽养殖小区板块建设项目的机遇。狠抓生猪养殖小区建设,生猪产业有了超常规发展。目前,该区已建成5万头生猪养殖园区1个、万头养殖小区4个、3000~5000头专业猪场5个、队级1000头以上养殖小区8个,存栏能繁母猪9800头,从事专业的养猪户783户,从业人员1328人。2004年生猪出栏12.05万头,农业户平出栏20.76头,人均出栏6头,项目区户平、人平出栏数居全省首位。2004年小区出栏生猪实现产值8400万元,利润3000万元,农业人口人平实现养猪纯收入1205元,全区从事专业生产的养猪户783户,户平纯收入3.07万元,从业劳动力1328人,劳平纯收入1.81万元;2003~2005年6月累计出栏29.42万头,创产值1.87亿元,利润6076.5万元。

项目设计按“五化”方案定位,即“养殖规模化、服务系列化、投资民营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达到“八个”示范:园区示范、科技示范、标准化生产示范、规模养殖示范、机制创新示范、服务(技术、销售)示范、生态环境示范、效益工程示范。养殖小区按“五统四分”管理模式运作,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良种引进、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程序免疫、统一销售结算;分户投入、分户饲养、分户结算、分户承担经济责任”。项目区生产通过了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无公害畜禽产地”认证。项目区的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配合饲料入户率100%,生猪免疫密度100%,科技入户率100%,商品猪网上销售比率在70%以上;繁殖母猪年产仔2.2胎,年提供商品猪25头,育肥猪日增量900g,饲料利用率3∶1,养殖小区生猪产值利润率25%,头平纯利250元。生猪养殖已成为该区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生猪产业已经成为管理区农业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2)“生猪产销一体化”模式,成为唱响“三农”的金曲。我国居民肉食制品的消费比例约8.4%,与欧美发达国家所占60%~70%的比例差距很大。“无公害”冷却肉既是一种高品质的猪肉食品,又是肉食品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历史,在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天津等地最近几年也开始生产上市,产销量约占消费总量的30%以上。但目前中粮武汉肉食品有限公司为市属第一家冷却肉加工企业,生产“绿色食品”,被称之为“安全食品”倍受国内外市场关注。中粮集团2003年在武汉市江夏区投资了中粮武汉肉食品有限公司“安全猪肉食品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年出栏种猪2.4万头,商品肉猪20万头的养殖基地,年产20万吨饲料的饲料厂和年屠宰加工生猪达5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厂,完成产业化配套工程,实行“饲料———种苗———商品猪———肉食品加工———配送”全程控制系统,从而彻底解决猪肉食品安全问题。加工生产的“家佳康”小包装产品,按冷鲜肉标准化生产。推行HACCP卫生管理体系(美国食品危害关键控制点体系),杜绝现场分割的二次污染,彻底解决猪肉食品的安全问题。该产品品质优良、使用方便、安全卫生,消费者乐于接受。2004年7月“家佳康”安全冷鲜肉获得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并且已经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及HACCP的认证工作。2004年5月,在湖北(武汉)农业博览会上,“家佳康”安全冷鲜肉获得“最佳畅销品”奖。

4生猪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的潜力巨大

4.1“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我国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显示:目前的良种繁育体系仍然不能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种畜场结构不够合理。全国原种(曾祖代)场不足2%,种畜退化较重,选育不力,严重影响了种畜育种和种畜质量。二是种畜场规模小,经营效益低。在全国2959个种猪场中,平均存栏母猪230头;而饲养200头以下的猪场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国有猪场也是经营状态不佳,效益低下。三是基础设施简陋。四是种畜资源保护不力,丢失严重,不利于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

4.2生猪产业的优势逐渐显露

(1)生猪质量优、规模大。一是种猪生产质量优、规模大,我省已经成为全国种猪供应大省和强省,是全国种猪购买首选地;二是商品猪质量优、规模大,2003年全省出栏商品猪3023.68万头,为全国第八位。其中外三元猪出栏320万头,占10.58%。内三元猪出栏1600万头占出栏数的52.92%,生猪质量居全国前列。

(2)发展潜力大。猪肉价格优势明显。我国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2001年,美国对外出口猪肉的平均价格为2624美元/吨,同期我国猪肉的出口价格为1315美元/吨,比美国的出口价低50%。从世界肉类生产形势看,近2~3年来,虽然肉类总产量仍在平均每年以2%或低于2%的速度微增,但分析肉类主产国的情况,发达国家的肉类产量在稍有调减,发展中国家略有增产;分品种来看,牛、羊肉下调,猪肉和禽肉略有增加。中国虽已进入肉类生产的稳定增长期,分品种的肉类产量平均每年仍有3%~5%左右的增幅,从而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增产幅度。

(3)品种资源丰富。我省猪种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现有优良的地方猪种5个,培育猪种1个,国外引进品种6个(有全国唯一的巴克夏种猪),筛选配套组合10个,其中清平猪、通城猪已经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通过开发地方品种资源可增加养猪业发展后劲。一是可以利用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通过现代遗传育种科学技术,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可以利用各种优良遗传特性,广泛地开展经济杂交,开发出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生猪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4.3科技与人力资源丰富

我省有两所农业大学和九所农业专科学校,每年均培养了大量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有较完善畜牧科技推广队伍,有以熊远著、陈焕春两位院士为首的一大批畜牧兽医专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我省有6000多万人口,其中70%为农民,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生猪产业化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饲料资源相对充足,全省每年有1000万吨粮食、125万吨饼粕可用作饲料原料。

4.4生猪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三农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而养猪业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养猪大省,同时生猪产业是我省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亮点。

5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5.1存在的问题

(1)规模养猪(小区)与农业种植争地问题。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新建或扩建养殖用地批复困难,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2)资金问题限制了农户养殖及规模。农户有发展畜禽养殖积极性,小额贷款渠道不够畅通。

(3)环境压力问题。规模养殖猪粪尿集中且量大,土地难以消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制约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很大。而政府和银行又缺乏专项资金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4)疫病防制问题。随着生猪规模养殖及其产品流通日益活跃、环境污染越来越复杂。某些传染性疾病经常发生,如:兰耳病、园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等呈多发趋势,且表现出混合感染特征,导致死亡率增高,养殖成本增加,加大了生产风险。

(5)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规模养殖的道路、水电、排污及绿化工程以及生猪良种供应、疫病检测、化验、诊断、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养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2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推进良种扩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争取政府给予项目资金支持。(2)科学地编制“十一.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加强产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疫病综合防治,搞好技术推广,加强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及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奠定基础。

第8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责任竞争力案例

公司简介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创办于1892年,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原酒发酵中心和8万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公司拥有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超过20%。

问题

栖霞市西城镇长岭葡萄基地是张裕公司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长岭葡萄基地位于栖霞市西城镇西侧,涉及12个村,属于丘陵山地,植被覆盖较少,农民只能种粮食作物,由于土地较瘠薄,缺乏水利措施,靠天吃饭,效益极低。

解决方案

深入考察 谋取发展

经过考察,长岭地区较宜种植酿酒葡萄。帮助当地农村建设酿酒葡萄基地,运用先进技术,配套相应设施,集中财力、物力、当地人力资源,可以有效改良土质,改善耕作条件,既可为农民创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投入资金 建设基地

经公司研究决定,在栖霞市西城镇投资400万元,支持其发展酿酒葡萄基地1万亩。上述资金分三年投入,每建设100亩,提供总金额的1%的扶持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拦河塘坝、扬水灌溉设施、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6年已建成基地约4000亩,2007年正在建设约2000亩,2007年张裕公司已提供资金100万元。规划2008年发展基地至1万亩,完善配套设施。

成效

农民增收

通过西城镇葡萄基地的建设,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幅提高农了民的经济收入。预计基地初步建成后,2008年可产出优质葡萄约2000余吨,2010年基地全部建成后可每年产出优质葡萄8000余吨,届时可充分利用村中闲散劳力,每年为周边村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000元以上。

公司效益提高

张裕公司既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同时又建立稳定可靠的优质酿酒葡萄原料基地,保证有充足的价格适中的优质酿酒葡萄原料供应,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9篇:三农问题方案范文

实施试点工作以来,三穗县充分进行调查研究、风险分析、积极探索,制定了符合民情、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坚持住院大额补偿、兼顾门诊补助、扩大受益面,激发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同时引进定点医疗机构的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就诊后由各定点医疗机构按补偿标准当场报销补偿,方便了群众,简化了报销程序,深受群众欢迎。

新型合作医疗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这项工作的好处,人们说:“少打麻将少抽烟,参加合作医疗保全家健康平安。”

桐林镇新场村村民吴才慧和良上乡巴冶村贫困村民万土妹到医院住院分娩费用全免,她们对医院医生和前去看望的当地领导感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医生,住院分娩不要钱,我们从来都不敢相信,想不到国家制定这么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给我们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

新型合作医疗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形象,群众心齐气顺,农民参合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2006年全县参合人数达137942人,参合率74.47%,较2005年增长了4.6个百分点,减去举家外出的14388人,参合率80.76%,名列黔东南自治州五个试点县的第一位;受益231273人次,占总参合人数的167.66%,资金使用率及受益人次均居全州五个试点县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