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测井新技术新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井新技术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16-0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衡量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切实开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定位的研究,必将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内涵升本起到深远的影响。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建设现状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独立或经过合并重组后升格而来,隶属于地方政府,以城市命名并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发展契机,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完成了体制上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内涵升本的问题。面对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如何真正承担起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职能,在资金投入、馆藏资源结构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方式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及时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理清办馆理念,明确发展定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科学的决策,更新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全方位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应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文献资源建设基础薄弱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时间短,在文献资源建设管理方面,表现为文献资源类型较少、馆藏数量短缺、体现地方特色性文献资源极度匮乏、文献资源建设理念与服务方式单一等。合校升本后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对原有的文献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现有文献资源出版时间较早、内容相对陈旧、文献更新速度滞后。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按照教育部评估的要求对纸质文献进行了大量的充实,这种短期行为只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对文献数量的要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要求。评估结束后,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文献经费的投人明显大幅减少。经费的投入缺少计划性、连贯性,文献采购随机性较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激烈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许多新的专业,新办专业的文献资源极其匮乏。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文献数量与师生比差距越来越大,难以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保障和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匮乏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匮乏且配置不尽合理的现象。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专业建设上缺乏专业带头人才,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水平及研究水平难以提高;其次,工作人员缺少专业学习背景,缺少与本专业相对应的人才和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人员构成多为学校内部改革之后转岗或转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尤为突出。

二、数字化时代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及高新技术向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延伸,触发了数字技术对图书馆领域的广泛渗透,引领了传统图书馆生存理念和服务体制上的深刻变革,其结果是会在不远的将来诞生一个全新的、复合型的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的发展不仅向传统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服务理念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发展,充分揭示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拓宽、丰富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及文献服务的内涵。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服务理念的更新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文字和社会文献的出现而诞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成长。进入21世纪,信息化社会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显著标志,文献传递的网络化彰显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强大优势。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及本质不仅反映的是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完美融合与和谐统一,同时再现了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的强大生命力。信息服务传递网络化,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数字化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检索软件,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和优化,实现有效的整合,借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现如今,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成长在数字化环境下,应毫无保留地依托数字化发展无处不在、服务触手可及的强大优势,站在数字化的新起点上思考,尝试构建全新的复合型文献服务保障体系,将实体与虚拟图书馆的发展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全方位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体现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科学发展与定位,要体现在与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等的协调一致;体现在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措施的协调一致;体现在办馆理念与办馆实践的统一;体现在服务的个性化、特色化、高质量。因此,科学定位是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系统内各要素地位,使其与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谐一致的过程,是图书馆办馆理念积淀的历史过程。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定位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地位认识不清,有好高骛远的心理;二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多限于在办馆规模、层次等实体结构形态的定位和思考,而在体现办馆理念、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发展定位、管理制度、学术研究等内涵定位则比较模糊;三是理论研究欠缺。在运行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定式于专科惯性运行,或者盲目模仿老本科院校的办馆模式。

《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破除封闭、自有、分割“小而全”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共建、共知、共享的现代化建设的新观念,努力提高图书馆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要努力研究和探索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大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和地域文化开展特色鲜明的研究,大力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文献保障。加强区域合作,开展馆际互借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激活校内的文献资源,构建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特点的二级分馆管理模式,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电子资源的采购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信息资源。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图书馆受到了来自网络、信息服务供应商、社会信息机构、社会文化组织及各种媒体等相关行业的挑战。据统计,东北地区部分省级高校图书馆持证读者的到馆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0%下降到42.7%;读者满足率已由原来的63%下降到23.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诞生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需要应对激烈的挑战,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未来、摒弃与传承、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参考文献:

[1]何道利,对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89―100

[2]马兰,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120―122

第2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石油 地质勘探 现状 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勘探技术正在走向精细化、集成化,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勘探体系,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的勘探技术为手段,并逐步渗透到油气开发领域。在整个综合勘探体系中,地质综合研究形成了以盆地分析为基础、以含油气系统为思路和方法、以目标评价系统为手段的一整套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石油地质勘探现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油气勘探正在向勘探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精细化、集成化发展,油气勘探研究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1.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自地震勘探技术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之后,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维地震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当时的油气发现数量与储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油藏地震描述技术、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迅速发展,它们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区勘探的成功率,也给老区勘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阶段,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促使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设备制造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成像技术和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应用,使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更加广泛,三维地震、井眼地震、地震油藏描述与监测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均已在油气勘探与生产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采收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迹象表明,各种方法技术的集成与生产问题的实时解决,是这些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将出现的关键技术包括:部署永久性地震传感器排列系统,实施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实现油田生产仪表化(电子化)管理;发展实时深度成像技术,实施随钻地震成像,实现钻井进程可视化控制;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岩性和直接流体判别勘探;建立数据处理- 解释- 评价- 决策过程可视化综合系统,全面提升多学科工作组的研究能力和资产评估组的决策准确性。

2.测井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对测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机械、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测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测井仪器已经从数控测井仪器向成像测井仪器方向发展,成像测井仪器可以以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送更多的测量数据;一次下井可以组合更多的下井仪器;一个仪器有更多的探测器,扩大了井眼的覆盖范围,进行成像测量;仪器具有更高的采样率、更高的分辨率和多种探测深度。除了成像测井技术外,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和快速平台测井技术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近期关键的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得到了不断改进,测井精度和测量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现场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效果越来越明显。随钻测井仪器正在向着阵列化成像方向发展,某些随钻测井项目已经实现成像测量,而且成像测井仪器更加配套,仪器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且使常规测井仪器向着多组合、小尺寸、高可靠、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测井平台可以缩短测井时间,降低测井中的故障率,并大大节省了占用井场的时间。与成像测井仪相比,其成本低得多,服务价格可以大大下降。这一系列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3.钻井技术

由于钻井费用占了石油工业勘探开发费用的50%~80%,所以,研究和发展先进适用的钻井技术是国外大石油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有:欠平衡钻井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加拿大,欠平衡钻井技术可减轻地层损害,提高机械钻速,克服漏失和卡钻,是开发枯竭油层的一种好方法。但欠平衡钻井技术要比常规钻井技术复杂,首先要增加一系列的设备,并且在安全和防腐方面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技术主要用于以较少的平台开发海上油气田和从陆上开发近海油气田。多分支井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能由多个储层同时泄油到一个主要井眼。储层和地下环境要求确定主井眼与多分支水平井的连接规范。目前在国际上一致承认的是TAML对多分支井完井系统的分级。TAML把多分支水平井的完井分为6个级,其中第三级里包括一个亚级,多分支水平井是提高油井产量和产能的一种方法。

二、石油地质勘探创新探讨

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新路径,对提高石油产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增强石油勘探的实效性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深海拖缆及OBC 勘探技术、海洋电磁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发展,逐步实现物探技术应用和服务方式的延伸:一是技术发展实现从构造向岩性、从叠后向叠前、从时间域向深度域、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从储层预测向烃类检测、从事后向事前的延伸;二是技术链从勘探向开发延伸,形成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贯穿油田勘探开发的生命周期;三是业务链向油藏、海域、软硬件、信息等多领域延伸,全面提升中国石油勘探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在全球资源日趋枯竭,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的

今天,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油气产量,保护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更有效的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唐东磊.中国石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实践与未来[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第3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产测井 技术现状 发展前景

1 生产测井工业技术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所谓测井技术,就是指一种井下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是在钻探井中使用反映热、声、电、光、磁和核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测量地层的各种物理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原理和联系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以此来测出地下的情况,如岩石的孔隙性、渗透性和流体性质等地质状况。通过对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此来判定地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以及油气的存储量。可以说,测井作为勘探与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方发技术,它所获得的测井资料,是测井评价、地质研究和油气藏开发的科学依据,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油气工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完善测井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是石油大国,在近几十年来的石油开采中或自发或引进生产测井技术,来进行石油的开采,当前随着我国进入高含水开发的后期,开采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普通常规的生产测井技术在这一阶段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想要更好地勘探石油资源,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石油资源的需要,完善测井技术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只有不断完善石油测井技术,提高我国的勘探效率,才能使我国更好地开采石油资源,从而满足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

3 我国当前测井技术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勘探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测井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不仅在精度方面还是在深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我国的石油开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测井技术也与电子技术有了很好的结合。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我国可以很精确地判断出地层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性并划分出油、气、水层,从而为开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我国的测井技术在对孔隙度的测量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各类测井仪器也得到了发展。

3.1 持气率仪

持气率测井为一种问世不久的水平井生产测新方法(生产测井装置见图1),它被用来直接而准确地确定在井筒截面积单元的气体体积百分比。这种仪器可工作于水平井、大斜度井和垂直套管井,并利用实时的井下压力、温度、套管内径和气体比重测量结果来产生在层流和均质流条件下的持气率。它利用一低能源钻57和一个碘化钠闪烁深测器,此探测器与源相距远,其间用一钨屏蔽隔离(如图1所示)。从生产液体中散射回来的伽玛射线到达探测器被计数,其计数率结果与持气率直接相关。此种测量不受套管外物质的组份和密度的影响。

图1 持气率仪结构简图

3.2 多相水平井生产测井仪

在第39届SPWLA年会上,西方阿特拉斯测井服务公司戴维等人介绍了一项新的专为多相水平井或斜井油井设计的服务。这种服务能获得所有流型中的三相速率、最大含水率和气体体积百分数。该服务将取自新并下仪器的各种测量结果同多相流模拟作综合解释。这种新型测井仪利用电容传感器阵列进行横切井筒的流体面、持率和相速度测量,并同时进行压力、温度、直径和噪声平均值的测量。该仪器采用了一个有效的定向装置,用以连续不断地为阵列传感器定向并不断地提供井筒偏斜数据。测量时随着速度和持率在间歇自喷出现变化时,它能对这些变化给以跟踪。流动环路数据证明了在一个范围很宽的条件下该仪器性能。第二支组合仪器利用了脉冲中子技术,测量横切井眼的平均三相流持率。该仪器可以同普通生产测井仪结合使用并且采用挠性管传送。在井斜小于60“的斜井中,仪器可以用电缆测井。

第4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测井;地质一体;解释;评价

1 针对油藏特点,结合评价需求,以测前设计为依托,应用成象测井技术

目前开发的重点已从构造油气藏向复杂、隐蔽性油气藏转移。要全面提高复杂油气层的评价能力,不仅在评价阶段要着力应用各种适用的评价技术,更要在采集阶段加强重点井的测前设计工作,针对不同的油藏特点,以测前设计为依托指引整个测井评价过程,各油田先后研究和制定了测前设计的内容、技术规范及工作要求,纳入QHSE体系管理,确保了成像测井资料采集的针对性和地质应用效果。

测前设计不仅关系到测井施工的安全性、时效性,更关系到测井资料的质量和有效性。采用针对性不够的测井参数采集的资料可能是合格的,但不能有效反映储层的特点和含油气性。在采集常规测井资料的基础上,依托5700测井系列采集的高精度成像测井资料,结合油田地质需求,开展了重点领域勘探和开发测井系列适用性分析、不同类型储层典型测井响应特征图集、成像测井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并相应开展了储层测井评价需求研究。同时研究和制定了核磁共振、阵列声波、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声电成像等测井项目的测前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了成像测井资料的针对性采集和地质应用效果。

2 以核磁共振为代表的成像测井、处理解释技术

成像测井技术是测井技术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巨大跨越,不论是测量的精度、蕴含的地质信息量,还是通过后续处理消除测量环境影响的技术、提供的直观图像信息等,都是测井技术的巨大进步。5700测井新技术资料信息丰富、数据精度高,在油气水层评价及解决开发领域测井解释难题方面有明显优势,为复杂储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井壁成象、裂缝、孔洞定量分析、孔隙结构分析、阵列声波成象、岩石力学参数分析、电阻率径向特征等方面丰富的测井评价技术。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是目前唯一的一种能够反映原油性质的测井方法,其与常规测井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确定孔隙度时,不受骨架固体的影响,确定流体饱和度时能够避开地层水电阻率,而且,可以把不同赋存状态的水,如束缚水和自由水区分开来,不同粘度的原油,其在核磁共振测井的T2谱上分布位置不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在认真研究区域地质背景、搞好精细测前设计工作的基础上,采集过程中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质量控制技术保证其资料的可靠性,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观测模式,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开发了时域分析评价技术(TDA)、扩散分析评价技术(DIFAN)、扩散增强分析技术(DMR)、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原状地层含油饱和度综合评价技术(MRIAN)等,解决了储层评价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准确计算储层参数、提供孔隙结构分布、评价复杂岩性储层、岩性低阻油层、低孔、低渗储层、稠油水淹储层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例如储层岩性、物性变化大,油、气、水层电性特征紊乱,普遍存在泥质含量高、粒度中值低等特点,导致毛管发育、束缚水含量高,从而造成油、气层的低阻,该类储层只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流体性质有一定难度。

3 利用测井新技术,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开发储层精细描述分析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目前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复杂砂岩储层主要有纵向上岩性粗细变化较大的砂岩储层、含砾砂岩储层、钙质砂岩储层、砂泥岩薄互层等。常规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在评价复杂砂岩储层中或多或少存在多解性、不确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解释结论、储层参数等方面的偏差。

储层精细描述不仅提供常规的岩性分析和储层参数计算,更能充分利用测井资料中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结合测井资料处理技术,提供岩性细节特征、储层参数精确分析、岩石沉积特征等更为丰富的测井和地质信息。利用以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交叉多极阵列声波测井技术为代表的测井新技术和解释评价新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砂岩储层精细描述和评价中的问题,也是测井综合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4 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果

以高温高压测井技术,岩性及储层识别,储层类型划分和有效性分级,储层的孔、渗、饱及裂缝、溶孔、溶洞等参数的定量计算,流体性质识别,裂缝与层理、应力场、断层的组合关系评价技术为主的潜山油气藏测井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针对砂泥岩裂缝性性储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火成岩裂缝性储层储层的分类评价技术等。

利用测井方法探测裂缝的主要依据是裂缝与基质(岩块)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物理特性,然而,测井响应也受地层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识别裂缝、流体的精度和可靠性,我们研究了多种技术进行裂缝识别、裂缝储层参数定量、流体性质分析及定量评价。

5 根据“三低”储层特点,围绕评价难点,研究相应的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对象越来越复杂,勘探开发目标逐渐转向“三低”(低阻、低孔低渗)油气藏,其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岩石的导电性复杂,形成了低阻油层以低电阻评价难为特点,而低孔低渗以高电阻评价难为特点的不同难题。多年来,“三低”储层的测井解释一直是影响测井解释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测井解释领域的一大难题。

低电阻率油气层从成因上可分为以下几类:泥浆侵入轻质油气层,造成测量环境均为水层特征;孔隙结构比较复杂,地层束缚水含量高,相对含油饱和度低;储层岩性纵向变化大,薄互层发育,测井分辨率不够;储层性质特殊,岩电参数发生明显变化;低矿化度复合成因低阻油气层;受储层内导电矿物影响;极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

第5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物探技术;工程勘察;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工程物探、岩土工程物探与检测,从学科讲是一个独立学科,但在勘察领域它是从属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种手段,是一门综合应用技术。勘察领域中钻探、物探、岩土力学试验,三者是互补的,密不可分的。物探之所以能够解决或查明有关地质和工程问题,是因为所要探测的地质对象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某种物性差异,而这种物性差异可影响被寻找地质体周围某种天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分布特征。物探技术就是利用先进的物探仪器来摄取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并与均质条件下的物理场相比较,找出差异的部分来研究与勘探对象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地质问题或工程问题之目的。

2、工程物探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物探主要开展的方法有:浅层地震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面波法、地震映象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TEM法)、工程CT(层析成象技术)、桩基无损检测技术、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工程测井、声波探测和常时微动测试等。

2.1 浅层地震法

浅层地震法是根据地下介质的波阻抗差异,利用纵波勘探的一种人工地震探测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埋深起伏情况,查找构造追索断层等。

2.2 瑞利面波法

瑞利面波法是根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利用瑞利面波勘探的一种人工地震探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能量大,衰减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进程中遇到密度变化时会出现频散现象,速度突然变化,在频散曲线上出现异常。可用于探测地下异常体及密度变化情况。

2.3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是根据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利用电磁波检测地下异常体或地层分层的一种检测方法,天线中心频率不同,探测深度及分辨率,随之改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天线。地质雷达作为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高新技术方法,以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象显示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水文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研究、生态环境检测、城市地下管网普查、文物及考古探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探测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2.4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以岩土体的电性特征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和分析研究即可取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变化规律,以此解决岩土工程问题。高密度电法原理与普通电法相同,是利用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人工供电测量一次场分布的探测方法,但它集中了剖面法和测深法的功能,施工效率高,信息量大。可用于管线调查,物探找水,采空区、岩溶、滑坡等灾害的物探调查。

2.5 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是观测二次场,具有体积小,受地形影响小,纵向分辨率高,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可用于判断地质体的电性、产状、规模。

2.6 工程测井

是利用钻孔作地下物探的一种方法。在孔内放置各种传感器,接收采集孔内地球物理信息,进而分析推断孔壁的地质特征,可划分地层,地质剖面,区分岩性;确定岩石的物理参数,研究孔壁及孔内技术情况(裂隙、岩溶、孔径、孔斜等地质问题,以及砼离析、空洞等施工问题)。目前常用的测井方法有:电测井、波速测井、声波测井、电磁波测井、放射性测井,井中电视;井径、流量测井等。

2.7 工程CT

工程CT是在其它方法获取大量信息基础上,利用代数重现,联合迭代,反褶积等计算方法,重视被测体的二维或三维图象。可用于多种物理探测的资料处理。

3、物探技术的应用

根据水利水电系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按其研究及服务对象的不同,物探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可分为五个方面:

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

通过物探测试,可以查明一定的地质单元的空间结构、性质和状态。如工程区覆盖层探测、基岩风化层探测、地质构造探测、软弱夹层探测等。物探工作的先行,对指导合理布置勘探工程,减少勘探工作量,加速地质调查速度,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地质勘探质量等已为很多工程实例所证实。

3.2 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

包括评价工程场区初始地震危险性的地震影响参数的测定;边坡蠕变特性的监测;滑坡体探测以及隧道、涵洞和地下洞室开挖的超前预报和监测等。

3.3工程质量检测

包括查明施工基础剥掘参数,确定开挖界线;隧道洞室高压喷浆质量和衬砌厚度测定;检测灌浆质量;查明混凝土浇筑和桩基质量等。

3.4 工程运行动态监测

研究建筑物和水库在施工及运行期间岩体的动态及隐患,测定大坝自振频率和坝体的振动、位移以及谐振的可能;进行动力机械与冲击荷载下振动测量以监视坝体和其它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研究堤坝、库岸的各种隐患,如堤坝裂缝、集中渗漏、管涌通道等。

3.5 考古研究与地下管线探测

包括古文化遗址的研究与发掘,文物表面腐蚀程度评价以及古代人文活动规律的评定等;地下管线探测应包括埋藏的通讯、电力电缆,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管道的走向、埋深、位置等参数的确定。

4、应用实例

4.1 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层析成像技术在工程勘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我公司在某水利枢纽坝址应用地震波层析技术通过6对探洞的波速成像分析,所得初步结论为:

(1) 该坝址所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规定了坝址区结构面发育规律和结构面特征,从而规定了该坝址区高中低波速值范围。

(2) 从波速分布不稳定性可看出,该坝址区寒武系厚层、中厚层、薄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在剖面上或平面上延伸不是很长的。

(3) 各层析分析剖面中岩体波速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断层、板岩、层间流动蠕变滑动面及破碎带、拉张裂隙等。

4.2 多种物探技术的综合应用

由于各种物探方法的应用都依据一定的物理前提,且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和边界特征对测试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这些方法技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性和局限性,加之大中型重点工程大多具有比较复杂的地质和工程问题,所以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一般难以查明或解决有关地质和工程问题,此时应考虑综合物探进行施测,以提高物探成果的地质解释精度和成果分析质量,满足工程勘察之需。

如在某水利枢纽坝址区的物探测试中,采用了小地震法、地震CT技术、声波测试等弹性波测试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坝基岩体质量的评价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应用高密度电法、电测深法和联合剖面法查明了坝址南700米处的F3断层为高倾角断层,近乎直立,为坝基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物探技术的快速、经济、便于大面积测试等优点。

又如在某输水洞线的物探工作中采用了地震折射、浅层反射和电测深法联合探测下伏的强风化白云岩层,查明了起伏形态和埋藏深度,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5、结束语

第6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球物理成像 应用 发展

前言

从简单地区向复杂地区转移,油气资源勘探技术水平已成为我国油气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油气风险勘探中已与西方石油公司形成竞争关系,国际石油公司限制我国引进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因此,加快地球物理成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我国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1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在华东油田的应用

1.1 应用成果

作为国内外地球物理界前缘性研究课题的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已成为华东油田勘探领域的关键技术。

华东油田利用该项技术不仅完成了国内连片面积最大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6100平方千米,而且完成了国内陆地面积最大的叠前深度偏移连片处理1947平方千米,实现了对复杂地震波场进行准确归位,确立的钻井目标已在齐家北油田发现工业油流。这标志着大庆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2 发展状况

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物探大队使用的三维叠后处理是先对地质构造进行整形、处理,这样经过人为加工的数据资料,保真度变差,并可能导致地层信息失真。2000年之后,物探大队拥有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和成像软件,实现了叠前深度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形成了适合勘探人员做整体研究的“整装”超大数据体。

近年来,物探大队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中心采用4项创新技术,突破了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19个区块连片处理的技术瓶颈,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为整体认识徐家围子断陷奠定了基础:采用近地表模型法与折射波联合应用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连片静校正问题;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叠前振幅归一化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连片能量横向一致性问题;采用叠前子波形技术,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块的波形不一致性问题。

2 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在油气藏勘探成像的应用

2.1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在盐下油气藏勘探成像的应用

最近发现,倾斜各向异性上覆层下的构造成像受到基于射线的倾斜横向各向异性(TTI)偏移算法的限制。与波动方程算法相比,这些算法不能很好地完成复杂覆盖层下的构造成像。但是,随着宽方位角采集技术的提高,能够得到更稳定的TTI参数。利用更宽范围的方位角可以显示出窄方位角数据不能明显显示的TTI结果,这推动CGGVeritas公司开发出了TTI RMT算法。CGGVeritas认为其开发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新方法结合宽方位角勘探信息,对复杂盐体下的构造成像具有重大改进。

逆时偏移技术作为复杂条件地震成像难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在遇到复杂险峻倾斜的反射面例如盐丘侧翼构造时,克服目前偏移方法的局限性,能够使大于70度的倾斜构造准确成像。逆时偏移技术采用双程声波波动方程,能够使用偏移校正包括垂直倾斜在内的所有地质倾斜,还可以实现倾斜构造的成像并保持振幅不变。逆时偏移提供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偏移方法:可在数据采集之前运行逆时偏移,选用适当的波场通过包括盐下、构造倾角大于70度等复杂的速度区域,以及在边界可能产生复杂的多次反射区域;或者在数据采集之后运行逆时偏移进行数据处理。

目前,逆时偏移技术已经在CGG、西方地球物理等几家大型物探技术服务公司推广应用。

2.2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国内研发成果

逆时偏移成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这项技术。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历时一年半,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陆上和海上的逆时偏移软件系统——闪电系统,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深度域偏移成像领域的技术空白,提升了我国在高端物探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石油研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在应用上更具灵活性,对硬件系统适应性更强,在国际同类型商业软件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闪电系统已在新疆、环渤海和滨里海等地区2255平方公里资料处理中得到应用,成像效果显著。

国产逆时偏移软件系统的诞生,是国内偏移技术研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将对提升我国核心软件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进步,为占领物探高端服务市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 阵列感应成像技术在国内油田的应用

3.1 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AIT (Array Induction Imager Tool),是基于20世纪40年代道尔(H·DOLL)提出的感应测井几何因子理论发展起来的。常规感应测井仪都采用复合线圈系结构,通过选择适当的间距和多线圈对组合,产生具有直耦信号近似为零的多个测量信号矢量叠加,使流过地层的电流限定在特定的径向和纵向距离上,实现硬件聚焦的效果。

在20世纪80年代,由BPB公司首先推出具有发射线圈和多个接受线圈的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AIS)。随后三大石油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其各自的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分别是斯伦贝谢公司的新型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ATI),哈里伯顿公司的高分辨率阵列感应仪HRAI,阿特拉斯公司的高分辨率感应测井仪(HDIL)。

多极子阵列声波成像测井仪能够提供多种组合模式的声波全波信息,主要用于孔隙度、渗透率、各向异性参数计算,对裂缝性储层油气识别和压裂效果预测具有显著作用,可满足大斜度井声波测井的要求。目前,该仪器已生产40套,已经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外测井市场。

3.2感应成像技术在玉门油田的应用

2011年5月,中油测井吐哈事业部首次在玉门油田应用阵列感应成像测井技术,完成两口井现场作业,帮助油田分别找到两个和三个油层,创下这个事业部单井测井作业最深、最长纪录。

属于国家863技术开发项目的阵列感应成像测井技术,是中国石油的科研攻关项目。中国石油测井公司成功自主研发这项技术以来,在解决复杂油气藏地质疑难问题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所测曲线重复性、一致性好,稳定性、时效性和易操作性能满足现场应用要求,具有测量精度高、获取信息丰富、识别油气层准确等特点。

与常规双感应测井只能提供2种径向探测深度相比,阵列感应成像测井技术能提供5种探测深度,更加有利于发现隐藏在地层深处的油气层。吐哈测井的技术人员王现良形象地说,如果把前者比作用放大镜寻找油层,那么后者就好比同时用几个放大镜,就像用上显微镜一样,测井更精细,识别油气层当然更准确了。

第7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综合物探 工程勘察 水利水电工程应用

1 综述

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之所以能够解决或查明有关地质和工程问题,是因为所要探测的地质对象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某种物性差异。而这种物性差异可影响被寻找地质体周围某种天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分布特征。物探技术就是利用先进的物探仪器来摄取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并与均质条件下的物理场相比较,找出差异的部分来研究与勘探对象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地质问题或工程问题之目的。

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它们依据的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探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新的方法技术不断涌现,几年前还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几年后由于某种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迎刃而解的实例是常见的。它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十分活跃、发展很快的学科,它又是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衡量地质勘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水利水电系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按其研究及服务对象的不同,物探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可分为五个方面:

1.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

通过物探测试,可以查明一定的地质单元的空间结构、性质和状态。如工程区覆盖层探测、基岩风化层探测、地质构造探测、软弱夹层探测等。物探工作的先行,对指导合理布置勘探工程,减少勘探工作量,加速地质调查速度,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地质勘探质量等已为很多工程实例所证实。

1.2 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

包括评价工程场区初始地震危险性的地震影响参数的测定;边坡蠕变特性的监测;滑坡体探测以及隧道、涵洞和地下洞室开挖的超前预报和监测等。

1.3 工程质量检测

包括查明施工基础剥掘参数,确定开挖界线;隧道洞室高压喷浆质量和衬砌厚度测定;检测灌浆质量;查明混凝土浇筑和桩基质量等。

1.4 工程运行动态监测

研究建筑物和水库在施工及运行期间岩体的动态及隐患,测定大坝自振频率和坝体的振动、位移以及谐振的可能;进行动力机械与冲击荷载下振动测量以监视坝体和其它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研究堤坝、库岸的各种隐患,如堤坝裂缝、集中渗漏、管涌通道等。

1.5 考古研究与地下管线探测

包括古文化遗址的研究与发掘,文物表面腐蚀程度评价以及古代人文活动规律的评定等;地下管线探测应包括埋藏的通讯、电力电缆,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管道的走向、埋深、位置等参数的确定。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实际应用时是测量地质体或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的某一物理特征参数(如电阻率、弹性波速、电磁波速、密度、放射性等),因此按其测试参数的不同,物探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探测方法:①电法勘探;②地震勘探;③弹性波测试;④物探测井;⑤层析成像;⑥地质雷达技术;⑦放射性勘探;⑧水声勘探;⑨综合测井等。

综合物探就是以这些物探方法为基础,把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物探方法有效地组合起来,达到共同完成或解决某一地质或工程问题的目的,取得最佳的地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转贴于 2 工程效用

由于各种物探方法的应用都依据一定的物理前提,且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和边界特征对测试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这些方法技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性和局限性,加之大中型重点工程大多具有比较复杂的地质和工程问题,所以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一般难以查明或解决有关地质和工程问题,此时应考虑综合物探进行施测,以提高物探成果的地质解释精度和成果分析质量,满足工程勘察之需。如在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坝址区的物探测试中,采用了小地震法、地震CT技术、声波测试等弹性波测试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坝基岩体质量的评价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应用高密度电法、电测深法和联合剖面法查明了坝址南700米处的F3断层为高倾角断层,近乎直立,为坝基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物探技术的快速、经济、便于大面积测试等优点。

又如桃花寺抽水蓄能电站输水洞线的物探工作中采用了地震折射、浅层反射和电测深法联合探测下伏的强风化白云岩层,查明了起伏形态和埋藏深度,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线路的地球物理勘探中,也采用了多种物探技术方法联合测试,从获得的物探资料来看,其成果亦满足了水工设计、地质勘察和任务书的技术要求。综合物探的工程实例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场地(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和开发也向纵深处发展,其场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地质、交通、环境等)大多较为复杂,给前期勘察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此时均要求采用物探技术解决或了解地质和工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作为物探技术人员应在详细分析已有勘察资料(区域性和地区性)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踏勘和现场方法试验来选择多种物探方法投入施测,以达到最佳的测试成果,多快好省地进行工程建设,发挥物探技术的先进作用。

3 认识

随着电子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物探技术也随之提高和拓宽,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断的发展完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如地质雷达技术、面波勘探技术、电阻率层析成像和地震(声波)CT技术等都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地应用效果,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常规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数据处理技术也不断进展,所取得的成功实例枚不胜举,此不赘述。

第8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复杂山前带;地震地质条件;地震采集技术;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技术

中图分类号:P3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400-01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寻找复杂中小油气田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油田的主要勘探目标,这其中复杂山前带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它一般指山脉和盆地相连接的区域,是由盆地向山脉过渡的构造发生剧烈变化的区域,是油气资源富集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地震勘探极其困难,许多山前带到目前为止还是地震勘探的空白区,勘探程度非常低,同样也是地球物理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复杂山前带地震采集难点分析

地震勘探技术是影响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关键,山前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山前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采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复杂的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由于风化切割严重和构造运动导致山体沟壑纵横、陡崖林立,出露岩性多变,山前构造带地表条件异常复杂,地形起伏剧烈,高差变化非常大,剧烈的地形高差和岩性变化导致近地表结构不均匀性严重,表层速度和厚度在纵向和横向上变化非常剧烈,以上条件给山前带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及炮检点布设、地震波激发接收、噪声压制、静校正处理等带来了诸多问题。

1.2复杂的地下地震地质条件

复杂山前逆冲褶皱带由于剧烈造山运动、应力挤压,导致地下构造异常复杂,压扭断裂发育,地层重叠、破碎,高陡逆冲或逆掩推覆构造发育,致使地震反射杂乱,波场复杂,成像困难。主要难点有:①复杂高陡构造和断裂发育造成地震波波场十分复杂,地震资料表现为反射杂乱,波组特征不明显,难以进行连续追踪,更无法进行准确成像;②山前逆掩或逆冲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地层叠置,速度反转,上覆高速地层产生很强的能量屏蔽作用,地震波透射和下传能量弱;③目的层常常为弱波阻抗界面,反射能量弱,且埋藏较深,很难获得有效深层反射,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

二、山前带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经过多年的地震勘探实践,尤其是近几年以提高原始资料信噪比为目标的采集技术研究,山前带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山前带地震勘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这些进展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地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工艺技术的改进。采集上,通过对“双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波场的深入分析,深化对山前带地质结构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地震采集,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优化和以提高单炮信噪比为目的,形成了高精度遥感信息优选激发接收点、复杂地表表层结构精细建模、高速层激发、宽线采集等配套复杂山地采集技术, 有效地提高了单炮记录信噪比,从而较大幅度地改善地震剖面品质。

2.1地震资料采集优化

地震采集的主要对策是,在观测系统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综合的精细表层调查,建立较精确的表层模型,进行激发点位置、井深、岩性的优化设计。

以南方某工区三维地震攻关采集设计为例,工区具有地表和地下双重复杂的地质条件,同时面临着山地和碳酸盐岩区地震勘探的双重困难,三维地震激发涉及的出露岩性有多个条带处于灰岩区内。通过建立微测井低降速带调查测网,在砂岩、灰岩过渡带适当加密微测井控制点,为全区的井深设计和静校正提供了准确依据。采用地质露头调查、岩性取心、潜水面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表层调查,落实了各个灰岩条带的边界,绘制了沿测线的地质剖面图,达到逐点描述激发岩性、表层情况,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针对灰岩区的炮点布设难题,首先考虑面元属性的均匀性,进行灰岩区理论炮点的正常布设;然后根据表层调查资料优选激发点位;再根据勘探任务要求进行灰岩区及过渡区炮点加密,进一步提高资料品质。

(1)观测系统设计、优化技术

基于叠前成像需求,根据目标地质体的能量分布和成像效果,进行观测系统设计、优化,确定点线距、面元、覆盖次数、偏移距、宽线等观测系统参数。二维采用“小道距、长排列、大组合基距、高覆盖次数”观测系统,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效果。特低信噪比地区尝试“宽线大组合”方案。三维采用“适用面元、高覆盖次数、较小横向滚动距离、较宽观测方位”的正交对称观测系统,使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噪声压制效果,更好地满足叠前偏移成像的要求。

基于真实的地表模型和地下地质模型,采用共反射点(CRP)分析等技术确定高陡构造部位的观测系统局部加密方案,补偿局部能量,提高目标地质体的照明度和成像效果。

(2)精细近地表调查与表层建模优化技术

根据岩性变化布点,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有机结合,开展近地表精细调查,应用多种信息进行表层联合建模。利用高精度卫星图片、地表高程、地表松散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真地表模型。采用微测井、小折射、超深微测井、岩性录井等方法进行表层结构综合调查,获取准确的表层数据,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大炮初至信息,建立表层模型,用于静校正量求取和激发井深、激发岩性设计,改进采集、处理参数,提高资料质量。

(3)激发技术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验,研究炸药震源、可控震源的激发参数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影响,选取炸药震源药量、组合方式及可控震源参数,并根据工区条件确定井炮和可控震源联合激发方式,改进激发效果,加大下传能量,提高目的层反射能量和信噪比。

(4)接收技术

根据干扰波调查结果,进行接收因素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验,以提高信号能量、无畸变地记录波场为目标,研究改善检波器耦合条件的方法,选取适当的检波器类型和检波组合接收方式。

三、结束语

山前带的复杂性对传统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提高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对现有方法技术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优势,在深化山前带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更多地要优化现有单项技术的集成、挖潜,建立起合理的地球物理工作流程,取得以下进展。

(1) 在复杂地区, 优选激发接收点是关键,通过高精度遥感信息, 结合地下目标, 可定量优选激发接收点, 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激发接收点位置。

(2)在复杂山地地区, 要搞清地下构造圈闭情况, 必须搞清表层结构情况。建立表层调查控制点密度标准, 采用?? 循环迭代 法表层结构调查工作流程, 是该区有效的表层结构调查技术。

(3)保证高速层激发是该区提高原始资料信噪比的关键措施之一。以双微测井方法进行不同速度层品质因素、吸收衰减系数、激发频谱、能量的测试, 确定最佳激发速度和激发岩层。测试逐点设计激发井深和组合高差是提高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第9篇:测井新技术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开发技术;天然气勘探;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TD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0-0019-03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开发技术在逐渐形成,因此天然气地质学家开始不断研究,从而推动了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勘探技术主要包括了地震勘探技术、天然气测井技术、勘探评价分析技术以及煤层气勘探开发等。在各个盆地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中,勘探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天然气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能够满足天然气勘探的需要。

1 我国天然气开发技术的现状

1.1 根据天然气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天然气勘探技术

在天然气地震勘探技术中,其中有一种名叫烃类地震直接检测的技术,在这一技术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技术:多播勘探技术、AVO技术、波阻反演技术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技术等。此外还包括了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然而这一技术主要应用在四川等高斗构造带地区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天然气测井技术中所需要的设备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并且引进较多的是CLS3700。然而在引进CLS3700之后,我国的各个油田开始建立起天然气常规测井系统,并且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核测井、声学测井、体积密度测井这三个方面。当要分析处理这些测量出来的数据的时候,此时就要使用CLS3700测井软件,然而使用该软件的程序如下:分析弹孔踪度、分析泥质砂岩、分析复杂岩性以及分析四臂倾角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校正环境这一程序、深度移动程序、数据处理以及修改程序等。由于中国的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使用国外的测井处理软件所测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虽然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分析和研究国外先进的测井分析程序,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各个天然气测探地区的具体地质情况对CYSERLOOK解释程序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多功能测井分析程序以及测井资料微分分析程序。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我国开始为测井解释分析软件添加了许多的技术。

1.2 开展天然气勘探评价技术研究,并且不断指导天然气勘探

在最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开始引入国外的盆地模拟技术,并且建立适合中国开采的盆地模拟技术,在1985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形成了SLBSS系统,并且在1990年的时候,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成立了BAS1.2.3盆地模拟系统,然而这一盆地模拟技术主要是指在分析油气地质理论进行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并且分析以及研究盆地,通过模拟盆地的地热、盆地的生烃、盆地的排烃以及盆地的运移等情况,从而能够预测油气资源的具体含量,最终能够评价以及分析地质情况的实施状况。在盆地模拟技术之外,在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区带评价技术以及气藏描述技术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

1.3 针对不同的天然气形成不同特色的开发技术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致密的砂岩气藏,砂岩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指低孔低渗、地质压力超常以及较大的损害等。由于砂岩气藏具有特殊的性质,这就注定了对砂岩气藏进行勘探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勘探技术来进行。比如:在砂岩气藏描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针对较强的2D/3D地震压力预测技术以及道积分反演技术等,一般情况下,会在钻井完井储层保护方面中使用一些低损害的泥浆体系,促使勘探任务的顺利进行。

2 天然气开发技术的相关内容

2.1 碳酸盐岩气藏的主要开发技术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先开发裂缝孔隙性气藏以及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的地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在二叠系以及三叠系地区开发了一些小型气田,然后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开发了一些中小型或大型气田。在我国开采油气田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了大量与碳酸盐岩相关的开发技术。

第一,裂缝性气藏的评价技术。该评价技术主要是以储集层的描述作为研究的主体,并且采用了地质、测井、地震以及地质建模技术来研究天然气富集的规律,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试采以及开发动态来进行,从而使得储集层结构以及储渗参数得以落实下来。在研究这一技术的时候,要对动态储量进行核实,并且要对气井高产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在评价该技术的时候,要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来对开井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形成多个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

第二,裂缝性气藏排水采气技术。在四川盆地中,碳酸盐岩裂缝孔隙性储集层并不是均质性的,并且其中所含的水气比较多,气与水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因此在进行气田开采时,会产出不同质量的水气,这将会对气田的生产存在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气藏开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水力射流、机抽等有效的排水开采技术。然而在实际采气过程中,要更好的将生产各个环节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排水采气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气井的单井产量,而且还能延长气井的生产周期,大大提高了气井的采收率。从生产实践中可以看出,在适当的条件下,隐蔽天然气储量的有效途径是指“排水找气”。现阶段,四川盆地开始运用排水采气以及排水找气,从而使得采收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保证稳定产量。

2.2 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

(1)低渗透性气藏的综合表征技术。目前,我国加快了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而且储集层的渗透率比较低以及非均质性比较强。在气藏开发前期的评价阶段以及规模建产阶段,长庆气田存在着大量的气水和沟槽,在对储集层的连通性以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时,要充分掌握碳酸盐岩储层中气层的横向变化以及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按照长庆地区下古生界气藏的特殊地质条件和地质特征来使得气田的经济开发得以实现,并且通过使用新方法以及新技术来对学科静态以及动态研究开展工作。通过对上古生界气藏的调查及研究来对其砂体展布情况、沉积微相展布、参数分布、储集层微观结构特征以及气层分类等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气藏储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后期的选井及开采提供借鉴。对于气藏的开发工程来说,要借助气井的压力系统以及生产动态特征等对生产井之间的连通性等进行判断和研究,从而对储集层的连通性进行合理的判断,以区分连通性的优劣。在进行地质研究、气藏工程等综合评价时,要在有利区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地震等软件来对有利区进行相关的解释,并且对开发井位进行及时的优化,从而形成了储集层地震预测、砂体描述以及连通性分级等。除此之外,在对气田的布井进行优化时,储集层的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以及生产井之间的连通性等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水平井以及大斜度井技术。与直井相比较,水平井不仅水井泄流面积比较大,而且单井压差下的差能比较高,因此在国外的很过国家都开始采用了水平井来开采低渗透性气藏。如今,我国对水平井已经进入了试验性阶段,例如在四川盆地西部德阳地区开采的致密性砂岩储集层就使用了水平井技术,而且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且该井的产量已经达到了直井的3倍之多。

四川盆地储集层具有低孔以及低渗的特点,并且储量动用难度较大,因此要通过采用水平井或大斜度井技术来对其进行开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气藏单井的产能。在完成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之后,一般会采用加砂压裂以及射孔技术,以确保能够获得较大的突破。

磨溪气藏不仅储层渗透率比较低,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气水过渡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井的产能,因此要想获得稳产就需要采用阶梯式的水平井技术。并且在完井之后要对其进行酸化处理和天然气量的测试,结果日产量远远超过了以前,这就大大增加了该井的

产量。

(3)气藏保护和优化压裂技术。根据低渗透气藏开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气藏低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井施工过程中会对气层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低渗透气藏给予保护。从“八五”年以来,大量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并且这些新技术对气藏的施工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然而在对气藏的损害机理进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和新理念。

低渗透气藏通常具有低产的特点,并且也需要对储集层进行改造以达到保护储层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气藏的单井产量。现阶段,在改造储集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评价室内实验、选择性能等方面。除此之外在酸化以及压裂工艺方面都形成了配套技术系列,特别是大型压裂取得较突出的成绩。近几年,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已经在中国川西北、长庆等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 中低含硫气藏开采技术

中低含硫气藏通常是指气藏中含有小于2%的硫化氢气体。在我国的四川、渤海、鄂尔多斯以及塔里木盆地等都分布着含硫化氢气藏。直到2003年底,我国探明的所有天然气储层中,其含有硫化氢的天然气就占到了26%。并且在四川盆地中有接近70%左右的气藏都含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

如果气藏存在水,那么气藏中含有的硫化氢气体会腐蚀生产设备和金属管道,从而严重影响了天然气的生产、运输。为了能够克服这一问题,我国已经研究出了一系列防止含硫天然气腐蚀设备和管道的技术以及相关的缓蚀剂,其一般采用玻璃钢油管或经过脱出处理之后在进行天然气运输等。除此之外,还研发出了一套检测管道和设备腐蚀的技术,例如电阻探针法、缓蚀剂残余浓度法以及氢探针法等。

在对含硫天然气进行开采时,先进的净化脱硫技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气藏开采过程中,对天然气进行净化是一项比较关键的环节,并且要根据气藏中硫化氢的含量来制定出与之适应的脱硫技术和开采设备。在我国四川盆地等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含硫天然气的防腐以及净化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异常高压气藏的开采技术

异常高压气藏通常具有弹性能量充足以及压力高等特点,而且气藏的单井产量比较高,这为气井的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我国比较典型的高压气藏是指克拉2气藏,克拉2气藏的气层压力达到74.3MPa。压力系数控制在2.0到2.2之间。现阶段,我国已经成功开发了该气田,而且单井平均产量达到了300多万立方米/天,从而成为了我国“西气东输”的主要气田。

克拉2气藏的构造比较高陡,而且通过区域地质、地震、测井来来建立模型,并且要采用全三维交互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释,利用相干数据来对断层的平面分布来进行解释,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对气藏三维地震资料的合理解释。在预测储集层横向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质露头研究、岩心描述以及测井约束,从而使得该地区的三维地震建模更适合气藏的开采,并且能够形成气藏的精细表征技术。

2.5 凝析气藏开采技术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海域以及陆地上均发现了一些凝析气藏,并且柯克亚是我国研究最早的凝析气藏,通过循环注气技术进行该类气藏的开采,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中国不仅研发出了相关的主体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专项技术,比如:气藏早期综合表征技术、多层合采或者分采技术、单井增产改造技术、天然气处理以及净化技术等,并且在中国气田开发过程中,这些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天然气开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隐蔽性的地层比如页岩层开采天然气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天然气开采技术,并且要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为基础。除此之外,要根据我国天然气储存的特点来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测井技术以及装备。天然气测井与地震资料要充分的结合起来,并且要重视天然气测井解释技术,从而使得天然气开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近几年,天然气勘探评价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天然气室内分析测试的技术开始完善起来。比如:盆地模拟技术由原来的二维变成三维,在模型建立之后,视觉效果会更加好,从而有利于研究人员做好相关的天然气勘探的工作。天然气开发技术从不同程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并且要根据气藏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天然气开发技术,与此同时要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气藏进行模拟,以及不断优化气藏,从而大大提升了天然气的采集以及储存效率。在天然气开采出来之后,要进行储存以及运输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天然气网管建设以及储气库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在开采天然气的时候,要不断提升天然气勘探技术,并且要大力研究天然气开发工艺技术,从而能够使得我国的天然气勘探事业顺利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顾妍.海上浮动平台低温液体动态储运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2012,(1):67-69.

[2] 戴金星,胡见义,贾承造.科学安全勘探开发高硫化氢天然气田的建议[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10):90-9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