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Train correct philosophy and life value of students in athletics teaching
【Abstract】 Philosophy of life, value education is permeated to athletics teaching in, be advantageous to more promote a student good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of formation. Consequently, development 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student the team spirit of the healthy competition consciousness, strong will quality, self-confident living manner, mightiness, be advantageous to a student perfect in the athletics toughen outstrip ego by one's own. Start to set up a correct philosophy of life, value thus
【Key words】 Athletics teachingTrain studentPhilosophyLife value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现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学校体育教育涉及到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体育教学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认为教师是神圣不及的,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师生关系有较大的隔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严肃古板的教师,是放不开思想和手脚进行练习的。其次教师要根据新课程内容精心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科学控制课的密度和节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性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实践证明: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满足。全体学生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
2 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与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因此,体育教学中多利用竞赛性的集体项目,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他们敢于取胜的竞争意识。
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灾难,更是财富。世界上没有不经挫折就成功的冠军。在课堂上,我进行了学生意志品质挖掘的教育尝试,效果不错。我发现每当我教一个新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也想练,但不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同学怕完成不了动作而不愿意练、不敢练。诸如此类的同学,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这种想法:“我要是能完成这个动作那该多好啊”,这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尽量创造机会,将学生按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使更多的学生经常不断的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朝更高的目标努力,挖掘自我潜在的能力,体验成功喜悦。还应遵循体育锻炼中有困难,竞赛中有失败规律,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敢于失败,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 培养自信的生活态度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在珍惜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5 培养强烈的团队精神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具体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因人而异、相对稳定、具有阶段性。为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质量,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积极发挥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家庭教育、媒体应积极发挥职业价值观教育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18-02
所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相关社会实践及学习过程中对职业选择、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评价所形成的具体认识。职业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态度,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拥有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择业与就业,方能寻找到更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绝佳工作岗位。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之后,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大学生面对就业也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在高校的教育与指导下,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与求职显得较为理性c成熟,希望通过顺利择业与就业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实现青想。在与大学毕业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标准日趋实际。与此同时,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也表现出很多新的特征。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因人而异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同或类似之处,这一点毋庸置疑。例如,每一位大学生都想找到一份更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理想工作。但是,相同中亦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例如,有大学生希望在国企或事业单位找到工作,有大学生希望在大型民营企业找到工作。除此之外,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相对稳定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在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及行为。研究表明,一旦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得以形成,便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例如,有大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一旦该职业目标确立后,便会不断朝着该方向努力。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阶段性
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及个人知识的不断丰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例如,有大学生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当该目标实现之后,他发现该工作不够稳定、太过辛苦,便希望能考取公务员,过上更为稳定的生活。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教育策略
职业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 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高校需要积极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高校要对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有效把握,将相关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就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文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大学生唯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纠正自身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偏差,从而形成更为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职业认知教育。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深受其职业认知的影响,在不同的职业认知影响下,大学生个体会形成多样的职业价值观。所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中应包含职业认知教育,要通过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认知。(3)职业理想教育。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均存在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促进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中应包含职业理想教育。(4)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有必要对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5)择业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健康择业。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择业心理教育。
2. 积极发挥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要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并非易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积极发挥多方面的教育作用。(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必须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当前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唯有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优势,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除此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还应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高校应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地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这有利于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例如,高校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校友讲述就业经历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高校还可在校园醒目处张贴、悬挂一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标语,如“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一名新时代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无形影响,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尽快形成。(3)发挥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高校应有的放矢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认识当前的社会现实,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对自身的职业目标进行调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高校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职业苦恼与职业成就等。对相关职业了解越深入,大学生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4)发挥就业指导的教育作用。为更好地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各高校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做出很多努力。就业指导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方面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要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文认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及信息化。只要能认真做好上面几点,积极、科学地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那么,就业指导工作定然会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起到理想作用。
3. 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这一点毋庸置疑。事实上,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质量,高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例如,高校可要求各专业院系辅导员建立学生家长QQ群或微信群,与学生家长实现零距离沟通。在微信群或QQ群中,辅导员可以开设在线讲座,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倡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让家长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另外,家长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也应亲力亲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质量定然会成倍提升。
4. 媒体应积极发挥职业价值观教育优势
媒体具有重要的宣传与教育功能,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媒体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优势,通过公益宣传,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何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应建立怎样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媒体可刊登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优秀文章,可组织专家开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专题讲座。这些方面的积极宣传,定然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浏览网页时发现,目前部分媒体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殊不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无疑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因此,各媒体应积极地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有效监督,促使各媒体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
5.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予以足够重视,严令各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并对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合格或根本未做,必须要求高校在限期内进行整改。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要求高校定期对本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送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各高校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情况。当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可积极委派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专家,深入各高校开展巡回演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何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只有拥有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方能更好地实现择业与就业,方能寻找到更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绝佳工作岗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因人而异、相对稳定及阶段性等典型特点。为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积极发挥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家庭教育,媒体应积极发挥职业价值观教育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只要能够认真做好上述几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质量定然得以稳步提升。
作者简介:颜涛(1966-),女,湖南吉首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宏,王运来,王艳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09).
[2]陈浩,李天然,马华维.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06).
[3]黄雪娜,金盛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本土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3(02).
[4]陈功香,芦吉虎.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5]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05).
[6]张宏如.基于就业发展战略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螅2011(05).
[7]周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内部结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8]丁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江苏高教,2012(04).
[9]邱丽华.民族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
[关 键 词] 主导价值观;价值多样化;价值观教育;合理性
[作者简介] 兰久富,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主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基本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价值观构成的,其中必然包含主导的价值观,由主导价值观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价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主导价值观,即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宣传和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个体的价值生活。可是,当社会出现价值多样化,主导价值观不能彰显的时候,价值观教育就不能顺利地进行。我们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多种价值体系的共存和冲突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实践上的困难又会引发理论上的争论。
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是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问题,即该不该教育价值观,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这些问题困扰着包括主导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在实践上有理有据地开展价值观教育。
一、该不该教育价值观
在通常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社会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中,先辈对后辈进行价值观教育。从古到今,文化和价值就是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教育传承下来的。然而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里,价值观教育失去了价值一元化的环境。人们关于什么价值观正确、什么价值观错误有不同的看法,对该不该进行价值观教育产生争论。该不该进行价值观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对于价值观教育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那么就无法旗帜鲜明地进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一旦被否定,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价值观教育理论中,“该不该教育价值观”的问题通常以“是否可以灌输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观教育总是要传授某种价值观,使被教育者改变已有的价值观或者接受新的价值观。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灌输”价值观。当被教育者还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灌输”是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方式。而当一个人因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时,也只有通过“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其走上正轨。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合理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古今中外的价值观教育都是这么实施的。可是有一种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价值观的“灌输”,认为“价值是个人的事情”[1],价值观教育只应提供思考价值的方法,而不应提供具体的价值观。有一些教育理论家明确地把避免灌输价值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例如霍尔和戴维斯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教育任务的要求: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年轻人掌握任何具体的道德价值或原则。相反,我们的目标是,向年轻人教授究竟什么是道德价值或道德判断,以使他们能够在需要进行道德思考时识别它们,并意识到道德价值在他们自己作出决定中的地位。”[2]价值澄清理论虽然没有完全否认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只给价值观教育留下一些澄清价值的任务,而取消了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主要使命。
价值澄清理论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价值观教育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传统价值观教育理论是在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对单一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在那里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该不该教育价值观并不是一个问题。在没有价值冲突的社会里,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子女,老师把高尚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先辈把世俗的价值观念告诉给后辈,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谁也看不出这里还有合理性问题。只有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竞争,父母和子女、老师和学生、先辈和后辈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此时才会提出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的疑问。该不该教育价值观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只有在价值多样化时期才会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价值澄清理论的依据是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认为,价值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价值。因为没有绝对的价值,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绝对错误的价值观。按照价值相对主义的看法,价值观之间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的界线,没有一种价值观可以适合所有的人,所以把一种价值观作为普遍的价值观来传授是不合理的。价值相对主义对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既破坏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又会动摇价值观教育者的信心。在价值相对主义的基础上无法建立任何旨在向他人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教育理论。而价值观教育者一旦接受价值相对主义,就不能自信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正如柯尔伯格和杜里尔所说:“相信价值是相对的教师,是不能真诚地向学生传授价值的。”[3]阐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不能回避价值相对主义,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价值相对主义提出的挑战,就不能为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作有力的辩护。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确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特点。事物的价值不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它与人的存在和需要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的存在和需要有所差异,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当人的存在和需要发生变化时,事物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的相对性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只要作一些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要找到适合所有社会和所有时代的永恒价值观是很难的。但是,价值的相对性只是价值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价值还具有绝对性的方面。有一些事物的价值比较稳定,对不同的人具有大致相同的价值,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重要性。诸如生命、尊严、真理、友爱等事物的价值都有明显的绝对性。价值的绝对性在价值观上也有相应的反映,有些价值观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甚至成为跨越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传授符合社会和个人要求的共同价值观是合理的,这既有利于社会的共同生活,也有利于个人的私人生活。价值相对主义夸大了价值的相对性,而忽略了价值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价值相对主义是一种片面的理论,没有完整地把握价值的全部特性。凭借这样一种片面的价值理论否定整个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其理由并不充分。
对于该不该教育价值观问题,我们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放弃价值观教育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二、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的问题与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的问题相关联。在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并非每个有价值观的人都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从理论上说,只有掌握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有资格传授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有合理性可言;持有错误价值观或落后价值观的人则没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不应该向他人传授自己的错误价值观。可是,在价值多样化的情况下,谁的价值观正确,谁的价值观错误,并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持有错误价值观的人不会自愿承认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他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正确的价值观向他人传授,并且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由于这样的原因,社会上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不断扩散,致使一些人不自觉地被这些价值观所迷惑,阻碍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此时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资格问题通常是隐含的,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例如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的价值观,在学校中老师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先辈教育后辈的价值观,一般都不会提出有没有教育资格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已经掌握价值观的人就有资格教育尚未掌握价值观的人,父母、老师、先辈已经掌握了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有资格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授给子女、学生、后辈。在价值观教育资格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阻力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可是当有人向教育者提出教育资格的质疑时,教育者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从事价值观教育的人来说,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你的价值观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有资格教育别人的价值观吗?这是要求价值观教育者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如果价值观教育者不能为其教育资格作有效辩护,其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就会受到怀疑。
价值观教育资格的背后是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的争辩。只有掌握了正确价值观才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而掌握了错误价值观就没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们对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的认识并非总是一致,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而认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在社会失去主导价值观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缺失,那么人们就失去了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尺度,不能区分哪些价值观是正确的,哪些价值观是错误的。于是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各自认为自己掌握着正确的价值观,想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别人对价值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他人也不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也要宣传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就导致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上的混乱局面。只要对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认识,价值观教育的资格就是模糊不清的,谁应该教育价值观、谁不应该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就不会平息。
在实际的价值观教育中,通常借助“多数认同原则”解决价值观教育的资格问题。根据多数认同原则,大多数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合理的价值观念,而只有少数人持有的价值观是合理性不明晰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体系统一而且稳定的时候,“多数认同原则”是有效的,各种社会力量都支持主流的价值观,人们对价值观的正确和错误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掌握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人有资格去教育尚未掌握这些价值观的人。可是在社会价值出现多样化的时期,各种价值观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冲突,“多数认同原则”就会失效,谁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谁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谁没有资格教育价值观,都会成为有争议的问题。“多数认同原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教育的资格问题,其本身的合理性也是悬而未决的,不具有绝对的可靠性。多数人所掌握的价值观未必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少数人所倡导的价值观也许是更合理的价值观。在社会出现重大转型时期,恰恰是多数人的价值观因其惰性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少数人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社会的变迁,提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价值观。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比流行的价值观更合理,但是在某一时期接受的人数可能不如流行的价值观那么多。
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资格,理论上的争论远远多于实践上的争论。在实践上价值观教育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即使主张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人也试图改变他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教育资格以及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争论,只有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任何价值观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发挥作用,离开现实生活抽象地评论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是靠不住的。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检验价值观的最高标准。一般来说,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来自现实社会生活,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和繁荣的要求,符合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而与此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价值观。掌握主导价值观的人具备了正确、合理的价值观,意味着已经拥有了教育价值观的资格。
三、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
在价值观教育合理性问题中还有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即“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些价值观是积极的、正确的,有些价值观则是消极的、错误的,并非任何价值观都可以拿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只有以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价值观教育才是合理的,而以消极的、错误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价值观教育就会失去合理性。在价值一元化的社会中,什么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价值观是错误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不存在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的争议。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哪些价值观正确、哪些价值观错误没有一致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应该教育这样的价值观,另一些人认为应该教育那样的价值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混乱的,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价值观教育。
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但是有许多共通之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通常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价值观,其中包括主导价值观。由于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导价值观,所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出现社会和时代的差异。究竟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要以社会生活的要求为尺度。符合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通常就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容,而违背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价值观,不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违背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价值观教育很难取得实效。社会生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源远流长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自己的根据,也应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依据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和社会文化的传统可以大致回答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另一个层次是高远价值观的教育。基本价值观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价值观。例如公德观念就是基本价值观,这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了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要教育社会的公德、伦理等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的教育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的,儿童在学习语言、规范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这类价值观的教育。虽然基本价值观的层次较低,但是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们相互沟通、彼此理解的桥梁,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观念力量。基本价值观通常是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与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及民族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价值观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使在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也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合理性。教育基本价值观一般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比较容易取得成功。不论在哪个社会或哪个时代,都在进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途径。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教育基本价值观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高远的价值观。高远价值观是相对于基本价值观而言的,基本价值观是与人们的日常行为相关的价值观,而高远价值观则是与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相联系的价值观。在我们当前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就属于高远价值观。高远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代表着社会群体的共同信念和最高理想。它给人们指出共同的追求目标,提供一致的价值尺度,能够使社会凝聚成充满活力的和谐整体。因为高远价值观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所以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更困难一些。高远价值观的教育通常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实施,也需要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高远价值观与基本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本价值观是高远价值观的基础,高远价值观是对基本价值观的提升。通过高远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把人们的价值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人们的行动引向更高的价值目标。
社会中有一些流行的价值观,受到人们的追捧,拥有很大的市场。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未必都是正确的价值观,其中有一些不合理、消极的价值观,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就是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当然不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该把它们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清除出去。然而清除错误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把房间打扫干净要困难得多。错误的价值观不会自动离开人的头脑,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轻易地进入人的思想之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却广为流行。目前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这种状况不能单靠价值观的自由竞争来解决,必须靠积极的价值观教育来改变。如果通过价值观教育让人们接受基本价值观和高远价值观,那么就可以消除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使正确的价值观主宰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教育基本价值观和高远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以这样的价值观为内容的教育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美]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8.
一、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中国日益进步、日益现代化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统一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价值观也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多,各种思想流派逐渐涌入国门,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让地球成了“小村落”,丰富的信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从此种意义上说,时代的进步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与此同时,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推动了思想解放。不同思想的碰撞使人们不再墨守成规,不同的人因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而相互质疑,有利于思想解放。
二、青年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需要正确的引导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加上思想活跃、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特点,极易被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影响。从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所作的调查报告中就发现,有少数学生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等问题上持怀疑态度。报告还显示,在涉及“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有4%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金钱的多少”,3%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权力的大小”,6%的学生认为取决于“社会名望的高低”,10%的学生认为取决于“生活是否舒适、潇洒”,22%的学生不同意“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样的结果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首先要承认的是,在任何一个社会或是任何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个主导价值观,而这个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主导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是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因此,教师不能只致力于否定学生的多元价值观,而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2.是我们始终应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还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同时也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以中国化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
3.新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注意事项
(1)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师为尊”,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无条件地遵从教师的教导。但在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只是课堂,教师要做的不只是将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且要学生从思想上认同,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将学生的需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2)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转变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和选择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心向学生主体的转移。
(3)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使教育更有亲近感和吸引力。多元化形势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内容不新、不紧、不近,对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不愿正视、甚至回避。我们在用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去教育、激励学生的同时还可以把着眼点放在“近”处,放在一个班、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要从学生身边发掘人思想中的“闪光点”,以此来教育学生,这样做可比性强,感情上容易接近。
第二,从学生的关注热点出发,使教育更有时代感。随着网络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及,它将成为最重要、最快捷、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青少年学生的本身特点决定了网络在其学习生活和认识外部世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网络为丰富德育内容、推动德育改进思维方式和开拓工作新思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利用电脑网络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为教育工作开辟新领域。
[关键词] 《蜗居》;当代女性;价值观;教育
根据六六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蜗居》通过大学毕业生郭海萍、郭海藻姐妹的工作和感情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当前我国女性的价值观,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从理论上讲,电视艺术应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真实、典型、艺术地再现生活,同时又要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去影响和感染观众,引导观众,体现艺术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不仅经济在转型,思想也在转型。电视剧《蜗居》以原生态的表达方式,通过大学毕业生郭海萍、郭海藻这两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前女性的价值观问题。它展现了多重的价值观,在物质和精神问题上,它表现出了注重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在感情问题上,它表现出了非伦理化的倾向,并且没有指引观众应该怎么做,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一种解构。
电视剧《蜗居》原生态地展示了当前我国女性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并没有明确告知观众应该趋同和赞成还是应该积极反对。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思想道德却严重滑坡,原有的价值观遭到挑战,权威性降低。在这个时候,人们不是试着去提高道德水平,而是如电视剧《蜗居》所反映的更加注重物质享受,物质至上,传统价值观式微。[1]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无论自觉不自觉人们的行为都要受到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的方向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坚定在生活、工作中正确做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较高素质的、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更值得深思,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培养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意识地向我国渗透价值观念,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受此影响,一部分女性逐渐摒弃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被西化,在学习和生活中崇洋。同时,部分女性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吃苦能力,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大学期间,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以至于毕业后不能尽快地找到工作、适应工作,在感情上没有合理的寄托。这些因素使得当代女性的价值观现状正如电视剧《蜗居》所反映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当代女性价值观的形成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阻碍着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保障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有效提高,必须深入剖析《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价值观。
(一)《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婚恋价值观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中的体现,是人们对婚姻家庭和恋爱领域中的各种现象的看法和态度。[2]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由恋爱到结婚以及婚后生活过程中,对择偶的标准和方式、恋爱的动机和目的、婚前以及结婚后的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受当前社会环境氛围和风尚的影响,当前女性的婚恋观已经突破了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正如电视剧《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在恋爱、婚姻选择方面显示出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倾向。
电视剧中的郭海藻和小贝有一段甜蜜的爱情,虽然小贝很穷,但是却很爱海藻,然而他们没有“为感情结婚”,面对物质和名利的诱惑, 面对市长秘书宋思明的爱恋,郭海藻并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毅然抛弃了小贝,做了宋思明的“二奶”。电视剧中的郭海藻是一个刚毕业的清纯的大学生,她没有人生理想,没有生活目标,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呼风唤雨的宋思明总可以轻易解决,可以说,她在宋思明那里得到了心理和生理的满足,心甘情愿地做起了专职“二奶”。剧中的另一位女主角郭海萍知道妹妹郭海藻一步步走上“小三”道路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房子,没有坚决阻拦,默认了妹妹“小三”的身份。实际上,在当代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小三”已经不再为社会所不齿,甚至有许多女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她们也会做“郭海藻”。
(二)《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于职业的优劣的看法,是人们选择职业、实现工作目标的原动力,是人们对于职业的内在信念。电视剧《蜗居》所折射的是当代女性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多地从个人利益方面来考虑,选择留在大城市,选择经济利益丰厚的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大学生踏入社会,往往会偏离正确的社会轨道。
电视剧中的郭海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在骨子里喜欢大城市,希望留在大城市。大学毕业后,她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没有大城市江州的奢华,那里不是她心里向往的地方。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以至于早晨一醒来脑中蹦出的就是一连串的数字,这是她在大城市生活的保命钱。就这样,郭海萍从一个天真的女孩变成了一个锱铢必较的小妇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不断徘徊。海萍向苏淳抱怨:别人的房子140多平方米,买房就像是买菜一样,而自己却是祖孙三代挤在一起。苏淳则抱怨:如果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回到了家乡,可能早就买上自己的房子了,也不用像现在这么潦倒了。郭海萍夫妇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不能盲目地选择。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艰苦的、基层的地方去,只要自己有能力,任何地方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幸福价值观
幸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离开金钱是难以生活的。电视剧《蜗居》所折射的当代女性的幸福观就是明显物质化的,她们认为物质富裕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无论物质财富的获得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的。[3]
电视剧中的郭海萍和郭海藻姐妹俩都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她们知道金钱可以使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金钱可以买了房子、车子甚至是想要的一切,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郭海萍为了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不停抱怨,甚至是为了得到财富眼看着妹妹走向“小三”道路也默许了。郭海藻和小贝的贫贱爱情在海藻看来是不幸福的,因为她的愿望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和可以呼风唤雨的宋思明的爱情才是真正幸福的。在她们眼里,幸福已经完全被物化了。
《蜗居》时代应当教育当代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电视剧《蜗居》真实再现了我国当代女性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根据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不断完善当代女性的内环境,提高其认知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正确价值观的敬畏感。[4]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自律的过程,即康德所谓的当代女性自己为自己立法。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当代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她们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是基本前提。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女性接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5]在以往的价值观教育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考虑到主体本身的独立个性和人格特征,在教育中将他们置于被动服从地位,没有激发他们内心参与的积极性,忽视了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价值观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事实上,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过程,是受动性和主动性相统一的过程,被教育者在具备了自我意识,接受了部分正确的价值观之后,受外在影响就越来越少,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就日渐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会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选择和内化,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进行“自组织活动”。当代女性能够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来比较、甄别、选择和内化适合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使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他们的内在观念、内在品质。[6]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不能再将道德主体作为那种被规定着的、被动服从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受体进行教育,必须从心里将他们看成具有分析和批判能力、具有积极创造活力的活生生的主体性的人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对道德主体的教育要在教育方式上积极创新,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其交流,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引导,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当代女性在道德认知能力形成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电视剧《蜗居》反映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所降低,社会上出现了利益至上、金钱至上、无所畏惧的现象,迫切需要重塑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权威性、公信力。价值观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能否实现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我们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认识正确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深度剖析当前我国女性价值观方面的诸多困境和瓶颈问题,为女性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出更好的对策和建议,才能保证当代女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郑泽然.传统婚姻观念下的现代女性价值观――以《蜗居》为例[J].剑南文学,2010(09).
[2] 孟丽莉.由电视剧《蜗居》谈当代女性的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0(14).
[3] 王守雪.多重价值观的炫光――《蜗居》的批判精神与自我消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4] 吴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女性价值观途径窥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 范梅.当代女性价值观回归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1大众文化影响了体育健康价值观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自身的锻炼虽然要比普通大学生频繁,身体也更加健康。但他们也免不了受到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肥皂剧、通俗小说、漫画、报纸杂志、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的影响。[2]逐渐沉迷于享受精神与肉体上的娱乐,而慢慢忽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许多学生常常数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导致年纪轻轻,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而手机更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吃饭,睡觉都玩着手机,影响了睡眠和饮食的质量。上课也不认真听,无法很好的接受与吸收体育专业的健康知识,或者直接抛诸脑后,沉沦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康价值观,更不用提将来为下一代传递正确的运动与健康理念。
1.2大众文化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职观
一些大众文化明星的迅速走红,导致一些大学生异想天开,幻想一夜暴富的、充满利欲的价值观念,充分表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误区。而某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看到明星台前的闪耀,却忘记了他们背后的辛酸。从而成为投机取巧之辈,不在埋头肯干,常常进行着无聊的幻想,这与他们所接受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体育价值观背道而驰,也不再重视他们所被赋予的将来作为体育教育者的使命,直接导致他们的职业就业观的不良发展,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对自我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产生了“职业看不上他,他看不上职业”的现象。
1.3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感性化与世俗化
由于大众文化的干涉影响,有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审美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变得低俗化且缺乏理性。而大众文化对与媒体影像的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变得重视对文化的直接体验,而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使得他们的审美观念越来越感性。而体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生一旦审美出现偏差,不但对于自己的外观和心理的认识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还会在他们将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时给青少年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影响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形成恶性循环,而不能够完成体育教育者的正确的育人工作。
2大众文化影响下树立正确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对策
2.1加强个人的锻炼以及体育健康知识的培养
近年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好的身体对于未来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的锻炼。而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除了自我锻炼,还要好好学习专业的知识,因为他们肩负着为下一代青年的健康任务,因此学好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2.2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不断鼓励着人奋勇向前,不断地指明人奋勇向前的方向。人活着不仅仅是追求充足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心世界平和快乐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人的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方式与过程,作为将来要从事体育教育相关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必须好好利用在大学的机会,增长专业知识和其他各种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能“眼高手低”,无论是教育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都应该充分发挥出自己所学的内容,尽心尽力的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3增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培养
学校应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从而减弱大众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指导他们多多了解体育价值观,历史体育精神。同时开展一些当代体育问题的研讨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看待大众文化。同时当代高校生应追求健康的审美观,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以树立阳光健康积极的形象,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为美。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及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就差异性很大的各种价值观之间有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也因时代特点的影响,彰显出不稳定、多层次、多样化等特征。那么,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期,为切实解决大学生价值观不稳定、多元化问题,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高校通常都开设有四门内容各不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四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依照每一门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在《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励大学生始终以思想为处事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可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可灵活应用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基本立场来分析与认识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并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评判,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②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促使他们认同这一共同理想,并以坚定信心听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大力宣传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可较好地将爱国热情幻化成爱国之志,并转变成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励志图强的具体行动。④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相关理论时,应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荣辱观,借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境界,促使大学生树立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同于社会要求,最终培养自身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追求。
二、积极营造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因此校园环境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形成与教育的实效。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并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小欢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效创造良好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提高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环节中,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态度明确地推广主流文化,努力宣传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扬与集成社会主义社会缔造的所有文明、先进成果,以开放的方式接收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差异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对其继承与创新。并且,消除与反对各种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批评与变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营造可给予学生正能量影响的积极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②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感化、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隐性和显性的指导与教育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娱乐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为中心,努力创设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各种形式、学生喜爱、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比如形势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专题讲座、艺术、体育、科学、学术等,将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将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输送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③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借助以人为本、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树立强烈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优良环境,将对学生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在每一个教职工身上。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优化教育实效,就需要教育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高质量开展教育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知识。只有拥有丰富的思想理论知识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教育人员才能依据当前社会问题、政策及形势辩证而科学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耐心讲解,逐渐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及说服力,从而以更有效、科学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努力丰富自身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让价值观教育人员拥有充足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知识、管理学知识,才能使得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更深入人心,并使大学生与自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教育,最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③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可熟练操作及灵活应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网络水平,增强自身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使用的能力,从而依据教育需要借助网络途径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信息转发给大学生,并可轻松地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信息清除,从而为使自己的网络应用能力成为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保障。
④提升价值观教育人员的师德修养。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员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为了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影响,价值观教育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师德与修养,尽可能应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大学生,借助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内容的可行性与真实性,用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去感染与教育学生。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尽可能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表率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同时消极与积极价值观并存,但是主流价值观是向上而积极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并积极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芦珂.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0-31.
[2]杨萍,秦瑞霞.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契机[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72-73.
[3]李婕,辛小丽.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13,07:231-234.
[4]于芳,杨萍,徐玉梅.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6+21.
[5]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季海群.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当前部分大学生不珍惜个人生命,还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轻视个人生命,遇到一点挫折或有些事情不近个人意愿,就以生命相待,给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高校的培养付诸于东流,家庭的付出无以回报,尤其是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珍惜生命,将使父母和家庭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伤害,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为中心,启迪心灵,润泽心智,旨在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体验和感受。这一特性与校园文化不谋而合,校园文化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创设环境、开展活动等隐性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效果。因此,积极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载体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一般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相应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元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性载体,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根基,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等,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激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联结的纽带,可以凝结为一定的生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还包括校规校纪等,都承载着一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还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容,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运用校园精神文化形式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效果显著,尤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功能,包括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校园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从而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把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校规校纪中,不但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还能够保障生命价值观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最终将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以确保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为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的美育功能,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熏陶和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谐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错落有致的建筑,同时,充满草的翠绿,花的芬芳,鸟的啼鸣,鱼的灵动,随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受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过分强调设施的实用性,而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导致校园物质文化显得单调和苍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会感到“压抑”和“憋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首先,重形式、轻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谓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如文艺晚会、模特大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不计其数。纵观各种活动,不难发现如今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趋向于娱乐化,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呈现出庸俗化,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弱化。其次,重数量、轻质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庞大,使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片面追求活动的数量,导致一些活动准备不足,活动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种种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减弱,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虚、价值真空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的是管理育人功能,管理离不开教育,离开教育会导致管理简单粗暴不能持久。回顾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色彩浓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把学生放在了被管理者的位置,从目标看,主要是为了约束学生言行;从制定过程看,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生命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少,这样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着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合力,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探索有效途径。
(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指明了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学校的气质和底蕴,培养学生的生命审美意识。大到校园整体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既要统一于高校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绿色发展和生命和谐的理念;小到一句警示标语,一尊雕像,一块绿地,都足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培育深厚的校园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促进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生成。高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历史底蕴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和锻造大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校风,通过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使积极的生命思想融入学生血液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意识,实施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只有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生命,要增加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制度的确立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生意见,体现学生意志;制度的实施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通过正反激励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明确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要祛除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突出尊重生命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疏解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促使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不断形成;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校园文化承载着强大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意识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论文摘要]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等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当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的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有的同学则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观为他人”未必总是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钱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以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4.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人生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要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