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基本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2)营造课题研讨的民主氛围。课题研讨应该在民主、平等和活力的氛围中进行。第一,各团队要充分尊重其他团队,认真听取其他团队的发言,但各团队的发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第二,不能批驳其他团队的观点,只可提出不同看法,提问必须用咨询或商榷的语气;第三,不能重复其他团队的观点,只能进一步阐述或从不同角度阐述,如果本团队的观点与其他团队已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应放弃重复表述;第四,教师一般只担负组织和鼓励角色,如有需要只能以平等身份发表见解,不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一)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比如可以是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讲座等。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存在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关键词:课题设计论证;基本结构;申请评审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05-03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价值和创新之处,直接关系到申报的课题能否成功立项。
一、课题设计论证的撰写
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参考文献等,每项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名称
教育科研选题应把握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原则。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完整,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的问题(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表述用语要规范,使用学术性的语句,不能用大白话、比喻句,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应研究具体问题,不能太大、太笼统,要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课题越大,研究越空;名称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自助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分析研究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研究的有关背景,如理论的、实践的或政策的背景,说明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二是通过分析本地(校)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问题的针对性何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要以实践应用的论述为主论证,分析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作为中小学的研究,更应侧重从微观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本校或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教育教学、学生、学校的实际作用,从而体现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发展理论的论述为辅论证,中小学科研也应当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者也应该从某种理论或理念的操作性不足的角度说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价值。这些都要写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即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把工作现状、实践现状等同于研究现状;因为资料占有不足,致使分析上出现偏差;既没列出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也很简单,针对性也不够;罗列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缺乏分析或者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本课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价值。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做。
(六)课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大体需要多少人,基本分布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核心概念不是泛泛的概念界定,目的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变得清晰、具体,有利于参与研究的人员统一认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的结果以及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七)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要明确、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笼统;二要最终不说或者少说过程;三是目标要紧扣课题, 具体明了、准确精练,而不要引申太多。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即研究目标的细化,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加以列举。
(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就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总体路线,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本无好坏之分,都有其特点和使用的条件、范围,因此,必须的、最适宜所研究题目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搭配和综合使用,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完整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全面选择,二要根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应选择。确定切合本课题实际的三四个研究方法即可,排列顺序为最主要的方法在前,次要方法靠后。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过程具体化,做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对应。
(十)课题研究阶段
基本上包括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形成和结题阶段。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即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等);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评价。
(十二)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费保证、技术保证,即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设计论证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一般限填20项以内。要做到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标注规范完整,从而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课题设计论证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不可遗漏某一部分。
二、《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
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格式要规范,行文要恰当
这是严谨治学的外在表现。在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时,字体、字号要一致,摆布要均匀,大段的文字要注意行间距适当。评审书中多为表格,要注意页面设置,切忌跨行断列。课题负责人及其单位要签章,承诺信誉保证。
(二)正确理解填写项目的专业内涵
课题类别中的青年专项课题,对课题组成员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学科分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属于基础教育,比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更偏重于基础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德育研究。研究类型,往往取决于申请人单位的属性,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适合做应用研究,而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多倾向于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的组成
一般研究周期在两年左右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以5~10人为宜。这些成员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之士,为课题的研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二是有识之士,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独到见解,是学术研究的领导者;三是有志之士,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执行实践者,从资料的搜集到成果的整理,不辞劳苦,甘于奉献。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研究课题
这既表明课题申报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能力,也能彰显课题组承担课题的实力,因此所呈现的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不能牵强附会。
(五)阶段性成果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该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呈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立项之初就要做到分工清楚、职责分明,每项研究任务落实到人。
(六)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选题的详略,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所表述的基本结论。对文献资料的分析评论,也能看出作者所表述的基本方向。而开题报告就是对这两方面进行逻辑推理,并清晰的展现。
一般来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广大学生更好的写作,江苏工业学院出台以下规定,内容包括:
(1)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关键词]高效课堂;价值取向;技术设计;工程实施;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理念与思路
高效课堂“三三制”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生命发展的高效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它是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应遵循三个层面的九大要素:价值取向层面,由生命、文化、创新构成基本理念的三元(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技术设计层面,由课题、案例、习作组成三大基本构件;工程实施层面,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基本操作的三段(三段并非机械的时间划分或规定,而是课堂教学进程的三种基本形态,可重复或组合出现)。
价值取向层面的三元,完整的表述是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元,意为本质、要素、构件。三元课堂,意指以生命、文化、创新作为课堂教学构思与操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构件,并分别以生命为基本态度、以文化为结构内容、以创新为主旨追求。基于生命,是指课堂教学应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满足每个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个性化的需要;立于文化,是指课堂教学应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以文化建构为主体;志于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应引导生命个体举一反三,而拥有独立的新感悟、新发现、新创造。 生命的课堂,旨在培养优秀的人性和有质量的生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性、情感、生态、生活、个性、心灵、发展、成长等。文化的课堂,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实现知识传授向文化教育的转轨。课堂教学别注意突出人文性,重视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将知识与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的关注。文化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文、情感、态度、价值、智慧、实践、艺术、意蕴等。创新的课堂:人才培养不能立足于“知”,而应立足于“行”,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教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启发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课堂上能够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才能有发展和进步。创新课堂的主题词包括实践、探究、发现、发明、革新、开拓、创造等。
技术设计层面的“三件”,是指一堂课应当具备的三项基本物质性的构成要件,即课题、案例、习作。所谓课题,即教学中的问题,每一堂课都是引领学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把问题上升到课题来研究,实际上是强化了师生的研究意识、合作意思、资源意识、成果意思,其中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参与人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案例,即教学中的具体典型事件,是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教材是案例,例题是案例,考卷是案例,课堂情境是案例,师生的某种状态也是案例,且案例既有预设准备的,也有课堂即时生成的。所谓习作,即实践操作的尝试,是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表现。作业、习题、检测、拓展延伸、社会实践、考试模拟等都是习作。
工程实施层面的“三段”,是指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课堂基本操作的三个阶段。所谓呈现,是指学生的预习与备课的情况交流,教师的信息与资源提供,课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等。其中,课前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课中让学生积极呈现资源与问题尤为重要。所谓展演,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展开相关研究的展示与演绎,文本解构、合作探究、资源交流、思想交流、成果分享等是主要内容。所谓评省,是指师生针对课题研究的点评与反思,包含自我的、互助的、集体的、个人的多种形式。呈现、展演、评省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阶段,不能简单地利用时间区分或限制,而是随机组合生成的。
二、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效课堂“三三制”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有其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本文所指原则与方法,视作两位一体,不作分述,重在原则,方法在原则中。
1.在生原则
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追求发展的前提下缔结的契约行为。课堂的属于学生而不属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也包括课前、课后的备课、辅导等)所采取的管理、服务、指导、评价等行为动作的权力都是在契约状态下由学生授予或委托的。因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生的思想是一种本然、应然、当然,把课堂教学的权力放给学生或还给学生自是应有之义。
在这一原则下,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决不是被动和机械的受体,应是具有供体、导体、受体等间性特征。学生拥有平等的备课权、上课权、知情权、话语权、书写权、命题权、评价权等,应当成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因而,黑板、教参、讲台、问答、点评、设题、进度、节奏、容量等多元性的课堂教学要素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和垄断,应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
2.课题共同体原则
课堂是师生共同研究课题,并实现发展的场所,而课题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如何产生、课堂与前后文化知识的关联、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课题研究的人事分工等都是课堂教学需考虑好、解决好的问题。一个良好的教学课题应是精心预设的,应充分研究了解学生的已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可发展区、期望发展区等前提下设计出的问题节点。为了高效实现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围绕课题成立若干学习或研究小组,指导开展合作探究,这样的小组就是课题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分享,并集体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课题结论。
在这一原则下,共同体成员应围绕课题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学习研究,以小组同伴互助的形式共同完成预习、呈现、演绎、展示、反思、点评等多种课堂教学行为。因而,小组围坐、学生展演、对话论辩、学生互助、分组评比等成为常见的课堂教学型态。
3.自主习得原则
“学得”和“习得”两个概念本指语言学习的两种途径和方法。“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童年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特别是母亲)习得母语,而到一定年龄才具备学得的能力和手段,也才具备学得的条件。但是,即便到了成年阶段,习得仍然是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
母语习得理论决不仅仅适用于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其他学科门类均可通用。中学阶段学生接近成人,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在这一自主状态下去实现习得理论的学习,其学习效率必将大会提高。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引导自主习得,强调动态、感性、直观等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情境等做到在自主自由状态下的无师自通。
在这一原则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有沉默的局外人或冷漠的旁观者;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倒有可能成为课堂的点缀和摆设。因而,课堂上一定程度的无序、混沌、偏离、无组织等成为一种合理存在,预习、演习、研习、练习等成为课堂重要的学习手段。
4.主题会话原则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基础理论,并且特别强调对话活动中的主题设制和倾听作用。现在诸多电视传媒有一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围绕某一主题(话题)展开平等有趣的交谈,在交谈中各种思想火花和语言机智层出不穷。而这类节目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有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主题),二是要特别善于倾听。课堂对话更要注意设置主题,注意倾听,没有主题,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课堂。课堂对话的主题需要设置,要么是课前预设(预先设置),要么是课中生成(及时设置),要体现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
对话状态下的倾听作为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当前一些课堂上,很多教师关注的是教案中早已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只想体现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而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对话,不注意倾听文本隐含的信息;学生也大多只注意教师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而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和师生的点评。一言以蔽之,师生均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能通过倾听来开展对话,促进对话。
在这一原则下,一堂课不是评价教师如何教得好或讲得好,而是看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率的对话;教师的话语时间在课堂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绝不能多于学生,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应有面宽、量大、点深的特点。
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或群体)之间的对白、抢话、插话、立论、驳论、点评、口语、书面语、身势语等层出不穷成为课堂精彩的亮点。
5.案例生成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教学中使用广义的案例,且案例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在课堂氛围下表现出来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目前,很多教学讲案例往往谈到的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早已预备好的例题、范本等,而高效课堂所要讲的案例生成是指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在由某一低层次、低状态、低水平发展到高一级层次、状态和水平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象、经验、教训等,被教师或学生及时发现、捕捉,现场当作教学资源用以展开讨论、研究解剖、总结分析。
在这一原则下,师生在课堂上呈现或展演的某一项资源、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某一项成果等都有可能被发现其研究价值而重新定位和重点研究,置原拟的教案、学案于不顾,改变整个课堂原预设的课题、容量、进度、节奏等。随机性的一言一行改变一堂课、撑起一堂课,临时性的一个问题或情境统摄一堂课、引领一堂课,成为一种教学设计中应考虑的预案。因而, 课堂上要善于发现、捕捉、挖掘现场生成的案例,也要有培育、引导、预计现场生成的案例的意识。
6.集约建构原则
高效课堂普遍具有容量大、节奏快、建树多的特点,为此则要求在课堂上实施集约建构,即做到快速高效完成资源整合、人事动员、意义建构,实现单位时间内、有限投入下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包括教学目标的集约,即构建一个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目标体系;人力资源集约,即构建一个全班师生和谐共振、优势互补的整体框架和整体性效应,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作用促进认知实践;信息资源集约,指师生预备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而融合一体的构建活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集约,实际上是学生资源的自足利用和共享共成。
在这一原则下,要认识到课堂资源的结构特性,课堂资源的构成来自三方面:一是文本(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三者的存在就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无需借助太多的外来资源,且这种资源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本身,即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功底、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形象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而学生的个性体验、个体研究、个体差异、知识积累、预习备课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集约建构原则要求师生要加强自身素养,加强学情的研究,加强教学研究和备课,在课堂上把师生潜在的教学资源适时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优化组合,保证师生均能分享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交换思想、知识与信息,且重新建构,实现新的发展。因而,课堂像超市,学生像吃自助餐,无序当中存有序,有序当中似无序,纷繁庞杂,是完成集约建构的过程中常见的直观表象。
7.互助反思原则
以追求自主发展的“三三制”课堂,特别强调现场反思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现场反思是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一名学生,紧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把课堂现场反思做到位的,需要团队的力量做为坚实的后盾,这个团队就是老师和同学。互助反思原则就是倡导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积极自主地开展团队集体或个人的现场反思。这种反思是自主的、现场的、互的,帮助同学反思实际也是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互助反思的内容可包括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课题资源准备是否恰当、课题研究的表现是否主动、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否中肯、课堂言行是否恰当、课堂的文化与创新是否实现、课堂学习如何整改等。
本课题被管理局批准立项,合同签订后,随即组建了课题组,按照课题设计和合同要求,编制了课题实施方案,提交科研科审查后,按照实施方案总体安排,及时组织开展了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将课题实施情况做一总结报告:
一、组织管理项目实施中,按照《羽叶丁香保护与驯化技术研究合同书》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组建了课题组,组织编制了《课题实施方案》,提交主管部门科研科审查通过后,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安排,对项目组成人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并明确了责任。
课题实施之前,在科研科的指导下,在石砭峪保护站召开了课题启动会。
启动会上,课题主持人兼课题组组长杨振同志负责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学习,对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阶段安排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进行了重申。
科研科科长、课题技术负责人麻应太同志负责对课题组成员就研究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培训,就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
二、人员组成
三、工作开展情况课题研究工作从2014年7月批准立项,至2016年12月底结束,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
2014年7~8月,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了研究合同签订、课题组组建、实施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工作。
2014年9月~2016年9月,为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完成了野外调查、定期监测、人工繁育试验等工作。
2016年9~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完成了数据整理、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
在课题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尽其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圆满的完成了本次课题研究工作任务。调查人员通过资料查询和野外踏查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羽叶丁香的详细资料和有关信息,填补了我局羽叶丁香基础资料的空白。
在羽叶丁香人工繁育试验与驯化技术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不辞辛劳,认真观察记录各项试验数据,为羽叶丁香的人工繁育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为羽叶丁香的保护管理和更进一步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经费使用情况
五、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调查摸清了我保护区辖区羽叶丁香的分布现状、基本掌握了羽叶丁香的资源数量,对羽叶丁香的生长状况、关键生境因子与物候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对羽叶丁香人工繁育驯化技术初步进行了试验。同时,就羽叶丁香人工繁育与驯化结果,以及繁育驯化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的形成呈现。
六、对今后工作的建议课题研究工作中,在对羽叶丁香人工繁育与驯化结果,以及繁育驯化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的研究目标和发现:不仅要积极开展羽叶丁香关键生境因子的系统研究,还应对羽叶丁香的物候期进行持续观察,在反复进行种子繁育、扦插繁育,以及引种驯化试验研究的同时,努力尝试分株繁育与压条繁育的方法,以优选出一种成功率高、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人工繁育方法,努力促进羽叶丁香种群的不断壮大。
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实验类课程,物理实验具有其他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
(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类型单一;
(2)实验教学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
(3)实验教学过程以学生“做会”实验,实验结果符合要求为基本目标,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为了克服上述的弊端,我们尝试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入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题型物理实验,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我们认为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们尝试的“课题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强化操作规范、重视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以“物理选修课”形式开展“课题型实验”教学,将物理实验内容组合构建为一系列实验课题,使学生在探索、比较、总结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研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课题研究型”实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1.确立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为“课题型物理实验”作出准确的定位。
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最佳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是:基础性物理实验、设计性探索式物理实验、设计性探究式物理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式物理实验。
基础性物理实验我们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第一学年已开设,基本内容包括:
(1)实验基本知识的学习,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达,有效数字的概念与运算,等等。
(2)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包括力、运动、电、磁、光的各种实验的常规仪器的操作,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物理天平、温度计、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常用电学仪表、光学器具等仪器的应用,包括这类仪器的正确读数,规范操作。
(3)基本实验方法的学习,如比较法、补偿法、混合法、模拟法、平衡法、基本放大法等。
以上教学内容是通过10个左右的简单实验的开设而完成的,两人一套仪器,强调独立完成,有较详细的实验讲义,实验后每人都必须完成实验分析报告。
通过基础性物理实验的开设,学生了解了做实验的一般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技能,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方法,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实验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实验装置上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能对得出的实验数据能作出理性的、客观的分析,甚至能对一些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这些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正是我们进行“课题型物理实验”的主体和对象。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将“课题型物理实验”定义为建立在基础性物理实验基础上的设计性探索式物理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探索物理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人为地控制某一变量,找出另一变量的变化,从而得出和完善结论。实验的开设方式是只给题目和器材,不给方法和答案,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自己查阅资料和设计装置深入进行探索和完成实验。
2.建立以“课题研究型”实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1)以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作为“课题研究型”实验的主要特点,使研究型实验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我们在确定课题内容时,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对原有实验项目在深度、广度上进行扩展,如“眼镜度数的研究”就是“测量透镜的焦距”在实验广度上的扩展,“特殊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就是基础实验“物体密度的测定”在实验深度上的扩展;二是开设自制半成品实验,让学生通过设计、选材、组装、调试、检验,在实验结束之后制作出具有实际效应的产品,如学习“自动控温元件及电路设计与研究”后制作电热毯;三是开发、设计新实验,如“交流电桥的研究”。
(2)为了突出“课题研究型”物理实验的特色,我们以课题论文的形式编写实验讲义,确定“重视原理、突出方法、强调思维、简化步骤”为编写的整体思路。每个实验课题讲义由五个部分组成:①课题意义及要求;②提供仪器及材料;③开题报告及预习;④课题内容及目标;⑤课题结论及论文。
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自己查阅资料和设计装置,以做课题的方式来完成实验。如“单摆的研究”主要是探究单摆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虽然理论上推导的关系T=2π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在实验上怎么来探究这个关系呢?首先提出一个假设,设计一个数学模型,也就是一个初步判断:假定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满足关系式T=AL,可能是线性关系,或者是指数关系,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然后进行数学推导:对关系式T=AL两边取对数得lgT=BlgL+lgA;最后设计实验装置,改变摆长L测出对应的周期T;获得五组数据以后用作图法确定A、B两个待定量,代入原式,再与理论关系比较。这才完成了对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全面探究。
二、摸索出一套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包括从选题到结题等六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学生独立研究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体系。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选择课题;②查阅资料;③设计方案;④研究实践;⑤综合分析;⑥课题报告。
在“课题型物理实验”选修课上,学生根据实验讲义,自主选择课题,然后根据选题要求、提供的器材和参考文献目录,自查资料,针对问题写出开题报告和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后到开放式实验室独立设计完成所选课题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写出相应的论文式实验报告,在小组宣读并答辩合格后,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得分。学生在一学期的选修课中需要完成3―4个课题型实验。这种教学体系为爱好物理实验、有动手能力、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了发挥潜力的场所。
三、探究尝试“课题型实验”的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题型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讨论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走弯路或遇到挫折时,我们不会立即指出并加以纠正,而是换一种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发掘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勉强学生接受他人的观点,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实验,有时小小的失败可能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收获,这样更加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用研究的心态来做实验。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一致认为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测评,应注重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估,课题实验的结果不是一份普通的实验报告所能全部涵盖的。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的过程,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获得的结论,甚至所经历的失败,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可以通过组织答辩、研讨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指导学生撰写“课题型物理实验”报告(或论文),我们编写了《物理实验论文写作指导》。
实验成绩的测评,应注重实验的过程,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测评,因此我们建立了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
1.强调随堂考核,突出素质评价。
在考核学生成绩时,我们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包括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在内的实验者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
2.拓宽考核渠道,多种形式并进。
关键词:基础教育;图形设计;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
一、关于研究性课程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学习“确定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早已被证明了的既成事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批判态度、选择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在主动选择的前提下,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具有的形式,是在独特的极具实验价值的课题设计中包含诸多的知识点并进行学科的重构,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化设计,并在资源、方法、程序、媒介、形式等方面展开实验。因此,研究性课程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课题价值的设计。
二、研究性课程的建构方法――从课题设计进入研究性学习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都存在着两类不同形态的知识,即概念性的知识与过程性的知识,前者表达某种研究的结果,后者反映知识获得与验证的方法。而过程性知识正是以课题设计――作业编制的方式实现的。而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或怎样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可以认为是使课程获得研究性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活动中最具戏剧性的技术游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可以以《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学生必修课和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现代设计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笔者有机会完整地听取过四次由不同教师讲授的《图形设计》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对授课过程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完整地参与了其课后作业的实施。笔者通过对以上授课过程的比较和分析,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虽和学生作了有益的互动,但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二、教学内容方面,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其内容基本按照以下教学单元来进行:(1)讲授图形设计的概念;(2)讲授图形设计的发展史;(3)讲授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4)讲授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段及技巧;(5)布置作业(作业前教师大量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6)教师讲解作业。
三、课题设计方面,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看相关内容的视频以打开思路的方法,作业的主题基本为环境保护类,诸如“水是生命”“保护物种多样性”“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课题。
诚然,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通过让学生对既成作品的分析和模仿而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通过相关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记”目的,也让学生获得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系统”“完整”性的知识。
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的定势,建立在模仿之上,习惯于从各个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视觉转换,在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寻找视觉创作的切入点,为之后骤1中对音乐要素与结构的理解以及步骤2的视觉形式资料来编织画面,对一首完整的乐曲或片段进行视觉转换与表现。创作1幅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课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兴趣,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把不可靠的感觉妄伪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把课程从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学生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了解音乐,挖掘音乐和设计的塑关关连点,教师与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中将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放入开放的空间,将思想与愉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