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 第4号)中的相关规定,将《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建设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根据《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本概况如下:

为满足经开区入园产业不断拓展的需求,拟定按清镇市人民政府批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规划面积59.2 km2(含省政府批复的用地面积17.3687 km2)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用地范围及布局特点如下表:

表1    清镇经开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用地面积范围及其布局特征

发展分区

规划用地面积范围

园区建设特点

重点发展产业

产值比重

(北部)王庄中心

17.3km2

 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

发展中心

铝及铝加工首位产业+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75%

(中部)卫城中心

11.9km2

高端装备制造+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中心

装备制造+生产+生态食品健康民药产业

~20%

(南部)站街中心

30km2

新型建筑及绿色建材产业

发展中心

新型建筑材料+

其他(原已入园产业)

~5%

合计

59.2km2(已批复)

形成“一轴三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布局

100%

清镇经开区发展以“强产业经济,高质高端、富市惠民、美化清镇“为总要求,以“强优补短、去粗存精、循环互动、产城乡融合”发展方式,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再造四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平台,激活潜市场,使园区成为产业链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与循环体系完整的一流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将经开区培育为黔中经济区资源深加工、中国西部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及清镇“实体强市”新增长极。

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列表如下:

表2     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方向

❶以区域铝资源优势为支撑,集约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铝全产业价值链。

利用贵阳-清镇片区铝土矿资源居全省第一位的比较优势,围绕贵阳市“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布局理念和清镇市 “一百两千三区”发展愿景,集约化打造由铝土矿采选-氧化铝-电解铝-合金化-铝制品构成的铝及铝深加工首位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为清镇市实现“以生态循环铝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体现“一方水土惠及一方城镇”的“富市惠民”效果。

❷利用政策机遇和市场潜力,差异化重点发展“中高端机械系列装备”制造业。

利用国家推动“以铝代钢、以铝省铜、以铝节木、以铝禁塑”等扩大铝应用政策机遇,结合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延伸首位产业链,差异化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家居、医疗器材等“轻量化”铝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新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及配件、高档精密数控机床配件、电气成套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推进园区“高质高端”发展,为清镇市实现“一百两千三区”发展和“实体强市”愿景夯实基础。

❸培育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夯实“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基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化废为利,弃渣变新材”的循环经济体系,着力在再生铝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粉煤灰、冶金渣和赤泥)生产绿色建筑材料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蒸汽余热循环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构建“绿色生态”循环链,为实现 “美丽清镇”的总体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❹构建“3平台+2服务”生产体系,创构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联动产业。

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贵州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转型’政策要求,结合园区生产与服务需求,重点构建由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仓储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组成的“3平台+2服务”现代化生产体系,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同时按照贵阳市“”深化省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的要求,创新组建首个“贵阳市碳排放交易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构建清镇市实现“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具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地理优势,结合清镇已规划的农业果蔬,中草药种植等“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城乡融合条件,打造 “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加工联动产业体系,抢占“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的地标品牌“新高地”,联动“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产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富市惠民 “规划总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开展前期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园区规划初步分析、踏勘现场、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等级)--开展评价工作(开发区规划概述、规划方案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区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规划环境合理性及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等)--编制报告书--专家评审--出具审查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资料等,进行污染源强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规划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以及规划区产业布局等,对规划区发展规模、产业布局、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准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规划区环保清单式管理要求,作出评价结论。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公众对规划实施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其他的相关建议。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在本信息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通过邮件、传真、电话、信函等方式,对下阶段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规划环评编制单位将认真准备公众关心的相关议题,并结合规划环评成果,在规划环评初稿完成后组织公众参与和第二次公示。

[注]:请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和反馈。

五、意见反馈系方式

联系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 系 人:胡炜

联系电话:0851-82540731

联系地址: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站街镇)

 

公告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第2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城融合;高新区;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3)09-0031-04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城市空间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极核,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成为区域产业的聚集基地,而且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及空间结构。但由于很多高新区在发展初期把其作为工业区进行规划建设,以工业经济作为主要发展取向,对服务业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足,导致了城市建设和社会职能滞后于产业发展。而当前,不管是高新区发展的内在诉求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使然,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已是必然,这也就要求高新区必须跳出工业经济或产业园区的局限,更加注重知识经济、创新文化、现代生态文明及和谐社区的建设,由单一的“经济体”或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或创新型新城转型。因此,以产城融合理念为指导,根据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城市发展规划,调整高新区空间布局和完善城市功能,是促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和有效突破口。

一、产城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城融合理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尽管不同学者对产城融合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对该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产业园区生活空间优先于生产空间、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认识却趋于一致。产城融合强调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产城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组织方式问题,它包含了产业新融合的产业业态融合和城市新形态的城市形态融合,产业与城市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融合体,或是由于交叉渗透而演变成为包含了多个变体的复合体或复合形态。在产城融合理念下,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城市功能与之相配套,而且还要突出产业的特色;城市的发展在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还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一对互促共进和相互融合的共同体: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与非农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没有非农产业支撑的城市无异于一座“空城”,是缺乏支撑力和驱动力的;同样地,城市功能不完善或者城市功能滞后的区域其产业发展也必将显得举步维艰。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的当今时代,唯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其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并形成科学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城市或者区域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城市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度过高,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和工业转型升级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城市化水平偏低。当前,我国正处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及目标导向,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但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促性与融合性又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城市同步发展并且与之相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和发展力,为此产城融合就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内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融入产城融合理念

高新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区,它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惠政策资源,是城市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和产业集群的源头,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势能的提高和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新区发展也面临着空间规划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城市功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极大地制约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为此,在未来时期,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理念,实行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相互协调,这是高新区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

纵观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其大部分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乡结合地带,最初的功能定位为产业聚集区。在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有浓重的GDP优先和政绩追求色彩,在这种非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单一经济体”的高新区的发展更多的是追求工业经济的增长,走的是“重生产、轻服务;先生产、后服务”的发展道路。而且,在初始阶段高新区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即高新区发展的外在推动力远远大于内生驱动力。上述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是,高新区发展过度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应的增加而对城市功能建设重视不足,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严重滞后,产业区和城市居住区、消费功能区被割裂分离,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劣,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配置不足,既制约了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又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区人口不断集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空间日趋受限,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带来的矛盾愈加凸显,高新区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功能也随之改变,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它们不再是仅仅是产业集中区,而且还是创新型城区或现代科技城区。这就决定了高新区必须改变以往“重产业、轻城市;重生产、轻服务”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转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兼顾,唯有如此才能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在增强高新区可持续竞争力的同时,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产业与城市相辅相成,产业发展好的高新区,城市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上海康桥工业区,长沙、杭州、自贡、成都、襄阳和昆山等国家级高新区的“产城融合”试点就是最好的体现。

(二)高新区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

产城融合的实现既需要构建科学的产业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又需要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两者缺一不可。就此而言,高新区应当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因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在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经集聚了诸多优势,它们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发展的新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从产业发展来看,诸多高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而且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的普遍共识和理念。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各高新区都纷纷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产业目标和产业扶持政策,而且高新区还通过构建产业总部基地、实行产业转移、推进人才发展小高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完善政策设计等方式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功能来看,如今的高新区已经不是纯粹的产业集聚区,商业、学校、医疗、派出所和计划生育等社会服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机构不断完善,而且还努力优化园区规划和布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发展成为高新区所在城市的集生产、生化、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由此可见,高新区对于推进产城融合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是一个有效的结合点和突破点。

三、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高新区转型发展模式探索

(一)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融合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产业布局与各功能区布局的科学性,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又往往取决于发展规划的完善与否。为此,高新区必须对以往的产业规划布局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根据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立足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合理布局、园城同步、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发展”的原则,整合、完善和优化各类规划,尽可能使其合理化、科学化,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做到规划、布局、建设、管理相互统一,促进产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做好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的有效衔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强调的是两者的相互促进和渗透融合,在产业规划制定之时就首先要考虑两者规划是否能够衔接统筹。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部分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分离;或者尽管产业园区布局位于城市布局规划范围之内,但在用地指标、设施配套和功能安排等方面难以与城市规划衔接等问题。鉴于此,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制定必须跳出就产业论产业的局限,而是要把产业布局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增强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园区规划等多种规划的衔接性,并保证上述各规划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增强产业区与各功能区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协调性。产城融合追求的是产业、城市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其所折射出的是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城市、企业与环境、现状与未来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未来高新区的发展,应在产城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妥善解决好上述关系,这也就决定了高新区的空间布局不但要实现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增强产业区、金融区、商务区、休闲娱乐区、住宅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各功能区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各功能区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互补互利,进而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经济繁荣、产城统筹、环境生态、幸福和谐和充满活力的新城区。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以产业优化提升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力和对城市的带动力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是产城融合的核心要义。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城市要形成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就必须形成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高新区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功能区、创新型新城或者现代科技新城,不管是对以往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的反思,还是出于对新的历史使命的履行,都必须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中实现新的突破。与以往发展思路不同的是,高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好产城融合的理念,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一体推进,以集群发展、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重点是要把握好以下三点。(1)要注意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是高新区竞争力得以增强的一个重要支撑力,也是体现城市发展特征、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同时考虑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的基础,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及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等因素,绝不能脱离高新区的实际盲目跟风,以避免与其他产业园区或者周边城市的产业雷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2)要整合和延伸产业链,发展和壮大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只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深化专业分工与合作,构建科学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的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新区必须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用地和重点项目等统筹工作,增强其对园区集群化发展的宏观导向能力;在产业选择中注重产业的关联度,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群的构建不应仅仅局限在高新区某个产业园区或者高新区内部,要勇于、敢于、善于“走出去”,与同城甚至是区域外的其他产业园区形成合作联盟关系,通过整合、共享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形成分工细化、关联度强、特色突出和效益明显的产业集群,增强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和支撑力。(3)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必须有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和作为支撑。为此,对于具有产业优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企业要在资金、政策、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裂变扩张、兼并重组、上市嫁接和协作配套等方式,积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好、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污染低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功能齐全化促进高新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从现实来看,大部分的高新区都经历过产城分割“两张皮”的阶段,这是制约产城融合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和亟需解决的难题。实践证明,走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的道路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选择。因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研发、运营和融资等城市功能来支撑,招商引资要靠配套居住、生活和公共服务等投资环境作保障。同时,高新区发展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瓶颈、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与规模扩大、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及市民化难度大等诸多问题,这些也都需要发挥城市功能才能得到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加强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此来提升高新区的软环境水平。其一,加强对园区发展的统筹规划。按照“集约用地、高效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园区项目用地的布局规划工作,坚决清理、整顿圈地、占地等行为:抓好闲置土地、低效益利用土地的转让或者调整工作,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空间一体化建设,扩大土地的纵向利用空间,减少土地浪费。其二,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服务环境。完善工商、税务、规划、国土以及相关行政部门中心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高新区商业、商务、商住、文教、交通、卫生、通信和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高新区交通便捷化、服务科学化和环境生态化,解决好产业区与商业区、生活区之间的关系,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城区。其三,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高新区的社区管理面对的不仅仅是原有的社区居民,而且还有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的服务内容也将呈现出多层性、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社区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实现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引进,做到有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拓展社区整体服务功能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枫.基于“产城互动”理念的永新工业新区发展战略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1-5.

[2]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叫.城市规划学刊,2012,(5):30-36.

[3]蒋华东.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6):43-47.

[J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4.

[5]王丽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策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29-31.

第3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镇地处**“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与外延区的结合部,是**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辖1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58.58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左右,城乡人口比例为1:1.45。该镇现有产业企业338个,农业龙头企业8个,预计今年可实现产业总产值3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进22.08亿元,农民人均收进3980元。曾先后被评为“**市百个经济强镇”、**市卫生镇、文明镇和科普示范镇。

二、该镇的主要做法及实效

(一)注重以规划指导发展

**镇党委政府根据该镇既是人口大镇,又是产业大镇这一特点,比较注重以规划指导发展,在全区镇一级发展中是做得较早的也是做得较好的。坚持以规划为基础,以产业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产业布局比较明晰

**镇重点实施“一城、两线、三基地、四品牌”发展战略。“一城”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发展。“两线”就是在浦歇路沿线发展现代农业,在碚青路沿线发展新型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形成二、三产业集中区。“三基地”就是发展曹家坝机械制造基地、小湾仪器仪表基地、永远纺织产业基地。“四品牌”就是建立“447”锦橙、南方早熟梨、兰蕙园香料和优质果苗。

(三)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镇始终把发展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服务引导,实现了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壮大了经济总量,进步了经济质量。近年来,共培育年营业收进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5家,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5个。今年1-10月,全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9.65亿元,同比增长38.37%;利润总额6585万元,同比增长33.11%;进库税金6695万元,同比增长32.94%。产业经济已经成为**镇的强势经济。

三、需要重视的题目

一是发展规划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在城区规划控制治理、城乡建设统筹考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与**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区整体发展规划对接和融合。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农业效益潜力较大,但规模效益发挥不够。产业企业呈点状分布,对环境影响较大。园区经济有待发展。

四、进一步做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要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好和交通便利等上风条件,牢牢捉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力争在全区镇一级做到“率先”和“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地统筹城乡各项事业,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公道调整城市功能,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探索统筹发展经验,做大做强**特色。

(二)科学谋划,上下对接,制定高出发点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刚批准的《**市城乡总体规划》对**区发展的总体定位和**镇作为**组团拓展区的功能定位,及时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围绕推进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留意规划前瞻性,一、二、三产业发展公道布局,实现镇域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农村生活向城镇靠拢。

(三)立足上风,优化结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发挥第一产业基础好、资源优、科技强等上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品牌做靓,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立足产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越,着力抓好机械加工、纺织、光机电和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扩量提质,进一步做大产业园区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围绕城乡不断发展的消费趋势,统筹布局需求迫切、产业关联度高的服务行业,培育、发展和推动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休闲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功能支撑。

(四)更新观念,突出特色,提升城市建设档次

随着**市建设“1小时经济圈”进程的推进,**已成为**组团产业发展和城区延伸的重要区域,因此要跳出小城镇发展的传统思维,注重城市风采控制和品质提升,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高度融合,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发展商贸流通、文化产业等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步城乡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打造***人居环境。

第4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河南信阳;河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13-01

打造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确定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信阳市河区从该区区情出发,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林业生态产业,实施富民强区新举措,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1-2]。培育油茶产业就是近年来河区打造林业生态产业的重要新举措之一。河区是豫南林业大区,林业用地面积宽,自然条件优越,为保护生态环境,兼顾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近年来河区着力培育可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油茶产业,扶植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建设油茶种植基地。现已发展油茶种植基地4个,油茶种植面积已达566.67 hm2,参与农户达1 000户以上。在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下,林区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稳步提高,通过种植油茶发家致富和美化家园的信心逐步增强,油茶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 依托项目打造油茶种植基地

种植基地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夯实基础,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种植,激发群众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热情,河区依托林业生态省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着重发展油茶种植基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现已建立油茶基地4个,营造高效油茶林566.67 hm2。其中,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董家河乡三角山油茶种植基地333.33 hm2、孔畈油茶种植基地100 hm2,碧丰园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游河乡高台油茶种植基地66.67 hm2,信阳市河区康立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董家河镇驼店油茶种植基地66.67 hm2。在油茶种植基地建设中,共争取项目支持资金近4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基地建设。为获得可靠的种质资源,培育优良的油茶种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还在董家河镇驼店村建立油茶优良种苗培育基地13.33 hm2,专门收集、保存油茶种质资源,培育油茶良种壮苗,为高效油茶种植基地建设提供种苗保障。在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林区群众纷纷自发种植油茶,现群众种植油茶面积已达500 hm2,全区油茶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2 依靠企业带动油茶产业发展

企业有稳定的工作团队,筹措资金能力强,技术基础扎实,在带动产业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河区在培育油茶产业中,坚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并利用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是信阳市的老牌林业企业,在河区茶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河区茶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为拓展林业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培育油茶产业,河区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在资金、政策、林地流转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在河区发展油茶种植基地,建立优良种苗基地,开展油茶加工、销售业务,把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培育成为河区油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制定了油茶种植、加工发展规划,通过林地流转,租赁了数万亩林地用于油茶种植,现已建立油茶种植基地2个、油茶优良种苗基地1处,组建了由10余位油茶种植、育苗、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油茶加工也正在筹划当中。河区在培育油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碧丰园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数家油茶种植企业,引导建立了数家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油茶种植基地,逐步把引进的油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植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骨干。在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和一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现河区的油茶种植已初具规模,油茶产业发展壮大已有稳定的基础。

3 以开展林地流转拓展发展空间

2013年,河区编制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油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被列入规划,规划中油茶种植发展目标为2万hm2。为拓展油茶种植发展空间,河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地流转,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计划把大面积的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高效油茶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河区油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8年9月以来,河区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11年,集体林地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的确权到户率达99.9%,发放林权证5.65万本,放活了林地的经营管理权。2009年4月成立了信阳市河区林权管理中心。2011年2月,该中心被市、区编制部门批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林权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全区林地流转管理、信息、林权抵押贷款服务等,全力推动河区林地流转的快速有序进行。河区还进一步完善了2个区级流转服务中心、12个乡级流转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变更、颁证工作,严格审核、鉴证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做到依法申请、审批严格、程序到位、合同规范。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流转林地达6.73万hm2,为油茶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区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区财政对凡是流转土地种植油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凡是3.33 hm2以上连片营造油茶林的,均纳入项目规划给予资金扶持。在政策的激励下,全区通过林地流转种植油茶的面积增长呈加速趋势,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层次

油茶产业在河区是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朝阳产业,所以河区给油茶产业的定位是“高”、“新”,即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效益高,产业发展模式新、产品新。为做到“高”、“新”,河区在油茶产业发展上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一是组建油茶生产科技队伍,通过招聘,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当地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抓好油茶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的过程。三是切实抓好油茶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把高新实用生产技术展示、传授给林农,快速提高林农的管理水平。四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攻克生产技术难题。五是和油茶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技术引进和科研攻关[3-4]。

5 结语

河区的油茶产业化发展现已初具雏形,种植基地稳步发展,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林农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信心逐步增强。在政府的引导和多种得力措施的驱动下,今后油茶产业一定会成为推动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增加林农收入的新型林业生态产业。

6 参考文献

[1] 徐建敏,姚建林.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综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3(4):39-42.

[2] 周凯,印中华,孟宇微.浙江省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3(1):65-69.

第5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彩云镇;林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60-02

1基本情况

1.1彩云镇概况

彩云镇国土面积302.8hm2,林业用地24603.4hm2,其中:有林地21703.1hm2,灌木林地2873.2hm2,未成林造林地6.4hm2,无林地20.7hm2,全镇活立木总蓄积量90.706万m3,森林覆盖率68%。2014年末,全镇共流转林地252宗13750亩,流转金额4468万元,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登记23户,贷款金额230万元;共完成中低产林改造3150亩、退耕还林工程107.7亩。全镇经济林果面积30578亩,主要有核桃20226.7亩、板栗4037.5亩、优质梨1027.5亩、杨梅581亩、柑桔994.5亩、香橼815亩、金钱桉400亩;主要林业产品中核桃97t、板栗351t、优质梨1540t、杨梅116.2t、柑桔552.3t、香橼815.3t、金钱桉13.2万束,松脂产量225t,野生食用菌165.3t,木业企业1户[1]。

1.2林业内需拉动

低产林改造工程、彩云印象、神龙集团、宏源牧业等的建设投产,特别是“七彩云南・时空世界”项目,其规划面积1.2万亩,计划投资40~60亿元,拟建设内容包括时空走廊博物馆、嘉年华机动游乐园、未来水世界、时光小镇、非物质文化公园、生态体育公园、生态地产等,彩云镇林业经济拉动魅力明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率

2014年实现林业投资3588.02万元、同比增长793%。然而,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并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镇林产业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率”的阶段。

2.2产业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

林业产业一产不特、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突出。核桃种植虽然已达2万亩,同时板栗、优质梨、杨梅等均有一定种植面积,但是市场销路好、品牌知名度高、绿色有机的名牌产品依然缺乏。因受区域、地域的限制及小农意识思维的局限,现有的林业企业生产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低,初级低档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木材市场无法形成规模性、前瞻性的组织化、科学化产业。经济效益低下,木材低价值消耗形成反差严重[2]。

2.3林业产业缺乏发展规划指导

目前,彩云镇仍沿用粗放的“十二五”木材生产编限,其编制规划仅局限于简单的林木采伐,而对于森林资源保护、森林低价值消耗、林业再生产、林业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却是一片空白。经营基本处于略夺型、毁灭性规划及操作。树种更新却大部采取速生型树种(如桉树),这就更加剧了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的毁灭性略夺,使林地更加贫脊发展,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3林业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作用

3.1多措并举创造林业可持续发展

突出木材精深加工和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以松脂、兰桉为原料的林化工业,以优质梨、板栗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野生食用菌、观赏苗木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以七彩云南・时空世界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产业等带动市场效应。

3.2基地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抓好原料林基地建设。一是把松树、桤木、香樟、栎类等优势林木基地建设作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车间”,为木材精深加工、林产化工快速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二是继续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每年发展核桃面积5000亩以上,规划至2020年实现全镇核桃达5万亩以上。三是积极实行绿色种植,建立优质林果苗圃基地,着力引进和培育优质果品种,优化林果品质。四是以星宿江彩云段为重点,引进外来优良竹子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为竹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4建议与措施

4.1统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深入调查。在2008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全镇林业产业的基础数据,调查摸清各村底子,为编制全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二是科学规划。坚持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兴林富民、建设绿色经济强镇”为目标,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编制具有前瞻性和较高的现代林业科技含量的发展规划。

4.2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一是林菌模式。在郁闭度、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二是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土鸡、七彩山鸡、红腹锦鸡、雉鸡等。三是林牧模式。在林下适当放养肉羊、肉兔、野猪等。四是林药模式。在林中因地制宜种植牛板、石斛、重楼等。五是林菜模式。在林间根据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种植魔芋、芋头、剌老包等蔬菜。六是林草模式。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4]。

4.3深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林权交易中心建设。保护林农利益,推动林业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健全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为林权交易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数据,维护林权交易者合法权益。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担保机构等打造林业投融资环境。四是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以林地、林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为带,不断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4]。

4.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林业高新技术研发。搭建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相互合作的科研平台,创建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林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努力整合林业科技资源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三是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大规模群众性、社会性造林提供种苗支撑[4]。

参考文献:

[1]禄丰县彩云镇党委,政府.热土罗川[R].内部资料,2010(6).

[2]王满.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林业经济,2009(3).

第6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业 产业 发展 新成就 新机遇 新思路

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随着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优先地位的确立,林业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古蔺是四川省森林资源重点县,林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优势明显,地位突出。近年来,特别是林改后,古蔺县将实施天保工程同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推动林果业、竹产业、畜牧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林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面对全市“一区一角一城”等重大机遇面前,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必将迎来新出路。

一、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一)保护为开发丰富了林产资源。

公益林建设包括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国营古蔺林场、笋子山林场和古蔺飞播站三个单位承担实施。截止到2010年,全县建设规模为2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8万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从1998年起至2002年,人工造林25438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62720亩。公益林建设实施以来,古蔺县经省、市及国家林业局多次检查,均获得好评。通过加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全县近3年来无重大森林资源毁林案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先后获得四川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野生动物保护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治理为开发拓展了林产空间。

在古蔺县26个乡镇中,除黄荆乡、桂花乡外的24个乡镇均为岩溶乡镇。岩溶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59.0%,岩溶区中石漠化土地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县总幅员的52.2%。石漠化土地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占22.1%。2008年以来,古蔺县连续五年把石漠化治理工程作为县重点项目进行管理,采取“五个一”项目推进模式,快速推动项目建设。截止201 1年底累计整合林业、农业、畜牧、水利、国土、扶贫、以工代赈等工程项目资金2.2亿元,对石漠化重灾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2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较200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三)林产业基地规模效应初现。

2012年,古蔺县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进程,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巩固退耕成果。按照新造与低改并举、造林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目前已建成产业基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核桃经济林等干果经济林产业基地0.5万亩,木本药材产业基地0.45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2.5万亩。

(四)林业产业地方特色浓郁。

近年来,古蔺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产业建设,初步建成以速生丰产林、木本药材、干果经济林、森林旅游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全县有规模性林业种植大户135户,林下养殖大户206户,木瓜、核桃、“三木”药材、坑木材等林业产业基地42个,林产加工企业72家,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农民在林业产业上的人均收入达到638元以上,重点林区农民经营木材、木本药材、竹笋、种苗、花卉等林业产业收入人均5000元以上。2011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6.8亿元。

(五)林业示范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古蔺县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组织围绕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把林业科技普及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先后开展了核桃高枝嫁接、早实核桃推广应用等试验项目,示范基地面积近3000亩,林业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虽然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基地建设规模少、产品单一、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但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全县林业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从国家来看,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号),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制定了详尽的组织、技术、扶持、服务“四大政策”,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

2020)》,乌蒙山区的四川部分被纳入国家扶贫规划重点对象,作为地处乌蒙山的古蔺县必将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机遇,其中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林产业更是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从全省来看,2011年下半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川办发(201 1)69号),明确将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更让人兴奋的是,2010年,省委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古蔺作为全国名酒——郎酒原产地,其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是不言而遇的。

从全市来看,2008年泸州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2011年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泸市府办函[2011]280号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市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要求各县区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搞好县城绿化,全面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林业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抢抓“一城一区一角”发展机遇,特别提出抓住国家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机遇,以古蔺、叙永赤水河流域为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25万亩,这为古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从古蔺来看,1998年10月,泸州市古蔺被列入省级天保工程试点县。成功争取纳入了四川省第二轮林业产业强县预培县,为未来产业发展争取政策、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十四年来,依托联合国粮援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保工程,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由“木头财政”转向多元化生态经济,古蔺林业实现新跨越。同时,为加快“4+3”产业体系建设,古蔺县提出了发展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畜禽、红梁、烟叶五大产业。“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着重要把古蔺西北片打造成中药材产业区,中药材种植总规模达10万亩;发展优质水果25万亩,其中建设甜橙生产基地20万亩、爱宕梨2万亩;在26个乡镇林下养殖土鸡,全力推动“古蔺土鸡”品牌创建;充分发挥郎酒、茅台等知名白酒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15万亩;建设基本烟田25万亩,常年种植烟叶12万亩。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巨大支撑。

三、古蔺林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一)抢抓“一区一角一城”机遇,高标准推进林业产业规划。

紧紧围绕国务院乌蒙山区区域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全县林业发展规划进行及时修订,运用好、对接好、争取好国家政策;抢抓“中国白酒金三角”历史机遇,拓展郎酒品牌效应和产业延伸,在白酒原料生产、包材生产等上做足林业发展文章,全面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立足建设“中国现代酒城”目标,做好林业在助推古蔺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已经完成的“古蔺林业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和赤水河流域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通过要以项目形式,推进各项规划落实。

(二)构建“基地+加工+服务”体系,由森林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

围绕中药材、特色经济林木等,着力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围绕商品林、林下养殖土鸡和野山羊、优质烟叶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开办现代家具、食品加工包装等,着力培育新型林产加工业;加快黄荆老林、二郎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林业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全县将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万亩以上,林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三)创新“种植+养殖+旅游”思路,打造富有古蔺特色的林产业。

在种植业上,加快推进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专合社运行、种植大户参与等途径,促进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养殖业上,大力推广林下养土鸡、野山羊、牦牛等特色养殖,力争形成规模效应,做好包装与宣传,把古蔺麻辣鸡、古蔺土鸡蛋、古蔺手撕牦牛肉等品牌做响做大,促进古蔺土地特产走出泸州,走进成都,冲向全国。在旅游业上,立足和开发古蔺特色资源,建设面向中高端市场的运动、养生、休闲、体验、拓展等新型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养生、文化体验和工业博览特色专线,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使古蔺旅游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四)完善“准入+进入+投入”机制,形成林业产业化发展长效机制。

第7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3703

1 引言

油茶是中国独有的木本植物油料树种,油茶树上所结出的种子经过压榨产出的茶油,是众多植物油中的佼佼者,受到联合国相关机构的重点推荐,称其为“植物油中的软黄金”,是一种优良健康型食用油。油茶产业关系着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且对于处在大山中的农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土地的绿化过程、保证国家民族用油安全等方面都有极为良好的作用。尤溪县具有丰厚的林业资源,拥有众多的独特产业,其中油茶便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地方特色产业。

2 尤溪油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的中部,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的重点县之一,其处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适合的温度气候、丰富的水热资源,正好适合油茶的生长。该地区的油茶种植历史久远,且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的油茶种植第一大县。2008年尤溪县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意见》,使得该地区的油茶产业发展更为顺利,重点将油茶产业列为尤溪县独有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并迅速推广至市场。与此同时,该县政府还联合福建省农林大学共同编写出《尤溪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在这份规划中已经拟出未来尤溪县的油茶产业发展的蓝图。

2008年以来,尤溪县政府对于本地区的油茶产业加大了政府财政扶持,每年下拨油茶专项资金多达200万元。并前后共争取5项中央及省市财政支持的油茶培育示范县项目,1项“油茶良种引进与丰产栽培技g示范推广”项目,1项“油茶林抚育提高示范建设”项目,1项“油茶良种基地项目建设”项目及1项“油茶示范片建设” 项目,还有4个“现代农业油茶生产发展”项目,1个“生产加工企业技改”项目。一共争取了中央及福建省市财政扶持资金2370余万元,县乡等地方财政投资金额也高达2000万元以上,由此而带动的林业、农业及社会资本资金共计4亿元以上。在此期间尤溪县共计建设落成优良的油茶采穗圃近150亩,平均年均培养油茶苗木有210万棵,能够充分满足尤溪县及周边地区对于油茶良种育苗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这些政府扶持及尤溪县油茶产业的自身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尤溪县的油茶事业的发展。尤溪县的油茶种植面积近27万亩,已然成为福建地区的油茶产业第一大县,更是被评为“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县”,也被相关机构誉为“中国油茶之乡”。“尤溪茶籽油”也成为具有国家地理标志的集体性商标。

3 尤溪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3.1 符合政策需求,具有强烈的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的食用油的发展之路必是大力发展植物油,茶油也属于植物油范畴。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历时三年在广西省百色地区进行油茶产业调研,并斥资对广西油茶产业进行大力支持,中国标准化管理部门、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局依此制定有关油茶(GB11765-2003)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及工艺标准,这使得中国的油茶产业更为科学的发展。此外,国家林业局针对油茶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林业局及农业部门共同制定的《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其中主要是针对油茶、油茶籽、花生、豆类四种主要的油料作物提出的相关发展规划,确定依靠科技发展作为技术支撑,联合创造共同的核心生产区域,及完善政府监管支持工作等举措,致力于突破油茶发展的瓶颈,促进各种油料作物的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这些都有助于茶油产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可以说,当前大力开发油茶资源,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理应作为尤溪县丘陵地区一个重要的产业加快推进。

3.2 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伴随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注重植物油的纯天然性,因此对于健康植物油的市场需求会逐步上升。目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类疾病则是血管类疾病,我国2.2亿多人的老年人中,有约1.3亿人患有高血压,假如有10%的人食用茶油,每人每天50 g,则每天需求达6500 t,每年需求达237.3万t。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植物油占有重大比例,仅2014年便达到655万t,而2015年增加至678万t,到2016年有所降低,为550万t。其中木本油(如椰子油、橄榄油等)2015年比2014年进口增长率高达21.6%。有关检测部门通过对茶油的研究,表明茶油是一种健康型植物油,未来会成为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领先者”,会广受欢迎,且逐步提升需求量。容易形成需大于供的良好发展势态,价格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日前,中国的油茶籽的年产量在62万t上下,假使按照每吨出油量在252 kg来计算,茶油的年产总量仅为15万t。国际上对于茶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价格也在不断高升,是市场上菜籽油的7.8倍。然而,不但从茶油市场价格来看,还是从茶油的市场需求状况来看,其都是整个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因此,可以确信,生活水平的富足,对于茶油的加工生产产业则是蒸蒸日上的。

3.3 符合生态需求,具有较大的绿色生态拓展潜力

油茶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植物,且其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其对于依赖生存的土壤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其自身具有抵御寒冷及恶性生态条件的能力,且其还不和其他粮食作物争养料、土地,高效的经济效益使得其备受广大种植户的喜爱。种植油茶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绿色覆盖率、维持水土、滋养水源、绿化环境、和谐生态,还可以具有强劲的抗O2、F2及CO2等危害健康的气体的效果,且一定程度上还有森林防火的作用;油茶的花朵在深秋季节开放,有的洁白如玉,有的红艳似火,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既可以欣赏绿树红花,又能在林源地区转变农村住户的家居环境,改变山林的风韵,真正达到物与我相融的境界。油茶是一个全身蕴藏宝藏的植物,尤溪县的地理位置、土壤特点都非常适合油茶的种植发展,因此加大力度搞油茶种植产业,能够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山区民众逐步摆脱穷困,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4 加强尤溪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加强政府组织引导

油茶是一个全身是宝的植物,其获利周期及产业链较长,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因此,茶油的种植对于政策的依赖较高,需要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油茶种植事关每一个农户的长期经济收益,政府部门应当提高对于油茶产业的关注,将油茶视作增加农户收益的主要农业产业对待,充分结合山区农业综合性开发,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种植物品种、市场导向、土壤环境、财政支持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及优势化资源产业,严格遵守“土地优化配置、产业经济效益”的工作方针,制定相关各项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指明油茶产业的发展目标、职务机构、工作重点。可以由政府部门联合产业协会进行一定的油茶种植技术一对一服务及技术指导,落实政策资金的实物性,确保有计划、有程序、规范性地种植油茶产业。此外,还可以充分结合国家相关的林业政策,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政策,结合尤溪县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当地农户的油茶种植积极性。

4.2 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F代农业发展已然与传统农业有着许多的差异性,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产业化的形式,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最为有利的组织架构。其能够使得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从生产前、中、后三个主要环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统一化的农业产业发展链,进而落实农产品的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市场销售一体化,将农业与市场相互衔接,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经济值,也有利于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因此,面对油茶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培养壮大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油茶市场经营。从目前的市场发展状态来看,尤溪县油茶的龙头企业是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旗下的油茶品牌“沈郎乡”,其中一级压榨山茶籽油前后获得了国家的两项认证――“绿色食品AA级”与“有机食品”,该公司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目前政府部门应当坚定落实相关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支持工作,使其形成一个品牌化的产业经营链。加大对于油茶相关产品的研发,如油茶护肤品、油茶皂素等,帮助其尽快实现产品生产,推入市场。进一步促进整个油茶产业的发展,使其充分走向集约型高速的发展路线。

4.3 加强油茶林生产基地建设

当前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在该县内供应的原料仅有900 t,仅占产能的10%,加上周边县市收购的原料,开工率也仅为30%。为了缓解尤溪油茶原料的紧缺度,最为主要的解决措施则是增加种植基地,要始终坚持将新建树苗与低产植园相互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科学部署,按照计划进行低产林改造与新基地共同建设;还应该组建更为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构建“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农户”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依托政府对于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合理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同时还应该吸纳社会资金、企业自身资金及各种投资资金;对于新增扩建基地在选种上应当十分注重选择优良的油茶品种。除此之外,在种苗的培植技术上应当采取现今的育苗技术,如无性繁殖技术,保持油茶母本的良好特性,同时采用先进的培育管理技术,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实现优质高产的生产目的。目前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则是采用优良的种植模式,已经建设成达5万亩以上的油茶种植林区,且建成一个统一的油茶育苗示范基地,其中囊括选取优良品种、培育新苗、培训及科研等事项,这些举措都对于尤溪的油茶种植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4.4 加强油茶综合科技支撑

油茶的用处非常的多,其不单单可以榨出优良的食用植物油,且能够提供其他的主要工业生产原料,这些附加值是茶油利润的多倍以上,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通过对油茶的加工技术开发,不仅可以充分获取油茶的利用率及高效的经济绩效,而且能够使得油茶的生产成本与价格大为缩减,增强茶油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应当将对于油茶的充分利用及深加工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切合点,充分融合油茶的科研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推广系统。企业应当积极进行油茶的科研技术开发,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战略策略与各个油茶行业进行联合科研,共同致力于油茶技术的创新研究。除此以外,对于油茶种植林的监管应当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在培育油茶品种及油茶多产等方面加大先进技术的投入。要积极采取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向茶农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组建相关的油茶专家技术组织,对于尤溪县的油茶产业进行技术推广及指导。同时,依托市县林业科研机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乡镇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县级、乡镇级油茶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村社油茶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的布局合理规划,培育具有油茶种植、深加工的多能型油茶专业技术骨干,逐步形成一个从村镇到乡镇、再到县区的油茶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系统,按照层级进行油茶种植技术指导工作。

4.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想发展好尤溪县的油茶产业必须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县政府应当坚持每年安排油茶产业政府专门扶持基金,着重加强油茶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种苗繁育、新造林示范、油茶种植园的改造及技术的革新等多种资金补贴。结合奖励制度、建补政策,针对资金雄厚、技术优先的种植大户及油茶种植龙头企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于已经发展成型的油茶种植林,给予享受国家规定的粮油直补资金;其次,还应当提供更多地信贷优惠政策支持,打开油茶的融资方式,给予一定的贷款政策贴息补助。进一步建成面对油茶种植户的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开拓具有油茶产业贷款针对性的融资工作。加强促进银行与农户之间的资金合作,构建和谐的油茶种植金融信用系统,充分稳定金融资金的投入,进一步为油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发展。政府还应当加强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构建和谐的投资氛围,吸收更多地社会资金在油茶产业的投入;最后,则是推进油茶种植山林的合理性利用。开展油茶林地的产权制度革新,鼓励更多地油茶林地向有技术含量、资金雄厚的油茶产业大户进行流转,使得油茶产业转向具有一定前景规模的经营发展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6-2022年中国油茶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J].中国市场调研在线,2016.

[2] 祁怀鑫.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与生态,2016(9).

[3] 易文昱,刘 芬.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7(1).

[4] 王 韵,田 红.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湘西油茶产业建构[J].商, 2016 (1).

[5] 张 恒.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6(21).

[6] 余可洪.探析四川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林业产业,2016(8).

[7]郭晓敏,李开平,张文元. 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瓶颈剖析及对策思考[J]. 经济林研究,2013(2):1~7.

[8]杨曾辉,杨文英.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作物研究,2011(2):103~104.

[9]王玉娟,龚 春,雷小林. 江西油茶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分析[J]. 湖北林业科技,2010(1):53~56.

[10]冯纪福.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模式选择要素研究[J]. 林产工业,2010(1):58~61.

第8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要求,切实组织好《XX市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持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安全、打造金山银山三篇文章,为我区全面开启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秀美山川新XX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和政策指引。

(二)编制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与创新发展相统筹原则。既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基础,科学设置“十四五”林业发展目标;又要适应林业转型后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林业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主动衔接国家、省、市等上位规划,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确保规划适应新时代要求。

2.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原则。既要全面统筹林业各方面,推动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又要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滞后方面,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措施。

3.坚持战略谋划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既要坚持未来五年甚至未来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规划设定目标的科学、合理和易评估,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4.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尤其要听取基层单位、涉林企业及林农的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主要任务

系统总结XX区“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找出制约林业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生态治理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营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等目标指标;确定“十四五”期间深化林业改革的重点任务及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建议;制定实施“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二)责任分工

1.生态保护修复股。牵头推进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规划编制机构单位;征求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对林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汇总收集相关课题调研报告,整理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及规划评审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

2.财务股。负责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

3.森林资源管理股、森林防火股(办)、森防站等相关股室(单位)。根据各自工作领域和调研工作安排,完成相关课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及时报生态修复股收集汇总。

4.南阳国有林场、区国有林管理所、区种苗站等直属单位。根据单位自身基本情况,结合“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及项目进度,充分考虑“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方向,撰写本单位“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报告,并报生态修复股汇总。对全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初步成果提出意见建议。

5.规划编制单位。具体规划编制单位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由生态修复股按程序落实。

三、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期限为:2020年12月-2021年7月,分为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总体思路、编制规划大纲、成果编制评审和规划成果报批6个阶段。

(一)制定工作方案阶段(2020年12月)

制定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部署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组织各直属单位、局机关有关股室和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开展“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和资金需求等基础材料及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二)开展专题调研阶段(2021年1月-2月)

围绕《规划》编制和重点工作,确立3个调研课题方向,分组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2021年2月底前报“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汇总。

1.推动林业转型,实现“十四五”XX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课题组组长:施广,成员:岳映强、曾冬、毛中友、胡昭、李文铭

课题任务:精准分析XX林业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准确研判国家林业政策走势和重大机遇,对接林业改革方向,确立林业转型思维,研究提出“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2.建立“十四五”林业森林资源综合监管保护体系的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吃透国家、省、市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提出“十四五”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在专题调研进行的同时,同步启动规划编制单位招标。

3.“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对策与思考

课题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

课题任务:全面分析“十三五”XX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林业金融、资金等政策走向,提出“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方向、途径。

(三)形成总体思路阶段(2021年3月)

完成规划编制单位落实。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股)在汇总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发展相关政策,撰写形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后提交规划编制单位。

(四)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21年4月)

深度剖析国家、省、市林业发展规划,深入对接上位规划和区级相关部门“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大纲,召开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后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五)成果编制评审阶段(2021年5-6月)

2021年5月底前,编制完成“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月上旬,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机关股室、直属单位、社会各界等意见建议,召开第二次专家咨询会,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6月下旬,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修订形成规划成果稿。

(六)规划成果报批阶段(2021年7月)

2021年7月,完成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成果编制,按程序送审报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成立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林业工作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生态修复股、森林资源股、财务股、森林防火股(办)、区森防站、XX国有林场、区林管所、区种苗站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附件),下设办公室于生态修复股,负责日常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协调解决编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成立咨询专班。

邀请省、市、区林业科研规划领域专家、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成员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代表以及林业乡土专家代表等组成专家咨询组,为XX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等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

第9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现状;措施;问题;对策;江苏海安

近年来,在海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三片四园”的农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茧丝绸、家禽、生猪等三大产业为核心,蔬菜、优质稻米、海洋渔业、山羊、食用菌等五大产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现就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

1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海安县桑园面积8 533.33 hm2,蚕茧总值4.46亿元,茧丝绸企业实现产值60亿元;家禽饲养量达4 167万只,年内出栏2 227万只,实现家禽业产值近20亿元;全年生猪出栏72.4万头,实现生猪产值15.9亿元;蔬菜播种面积2.08万hm2,实现蔬菜产业产值15.6亿元;水稻种植面积3.74万hm2,总产量34.6万t,实现产值7亿元;海洋养殖面积1.73万hm2,海洋渔业总产值16亿元;山羊饲养量74.65万只,实现产值3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00 hm2,年产菇3.5万t,实现产值5 000多万元。

1.1立足现状,科学规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海安县资源优势,结合省市沿海开发规划、沿海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科学制定和完善“三片四园”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加大工作力度。以三个片区(沿海绿色旅游农业、里下河生态农业、西南特色农业三大农业片区)为载体,分别侧重发展海洋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园艺业,以四大园区(苏台农业合作园、雅周现代农业园、城东现代农业园、墩头现代农业园)为基地,发展优质稻米、蚕桑、水产、设施栽培等,引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逐步引导优势特色产业由分散发展向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形成市场调节、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的产业运行机制,培育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1.2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各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形式。全县拥有茧丝绸深加工企业52家,其中缫丝厂15家,丝织厂15家,针织厂4家,绢纺厂2家,服饰及深加工企业16家,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家禽存栏10 000羽以上的有132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5.15%,有从事禽蛋营销的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5 000多个;2009年,海安县列入农业部规模养殖统计的生猪养殖户1 962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有41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42%,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县现有52家饲料生产企业、3家兽药生产企业和658家饲料经营企业、35家兽药经营企业,建有苏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兽药批发市场;另外,稻米加工企业、海洋养殖业、养羊业以及食用菌种植业等的产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2取得的成效

2.1优势特色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海安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统计,1994—2008年的15年期间,全县年均桑园蚕茧收入3.3万元/hm2。全县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5万人次;全县近8万户农户专业从事蔬菜种植,或套种蔬菜,或参与蔬菜加工和蔬菜流通领域,蔬菜年平均产值达6万元/hm2以上,露地蔬菜年均产值也在4.5万元/hm2以上,设施栽培蔬菜的产值效益则更高,小棚栽培年均产值6.75万元/hm2左右,大棚栽培年均产值7.5万~9.0万元/hm2。优质稻产值20 355元/hm2,比普通稻米提高10%;全县海洋渔业从业人员近2万人,效益3亿元,人均收入近3万元;全县现有山羊养殖户71 596户;土地种菇产值60万元/hm2左右,净收入22.5万元/hm2。

2.2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质量提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鑫缘茧丝绸集团是海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5类免检产品;海安县被列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有“赐福”、“青墩”、“凤乡”、“隆政”牌鸡蛋,“格格佳”牌三黄仔鸡,其中“赐福”牌鸡蛋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富思源”、“海派凤味”、“717”、“德心”牌猪肉均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深受上海、苏南等城市消费者喜爱;“兰波”、“清馨”牌二次紫菜通过了美国HACCP质量认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时代”、“餐侣”等6个品牌的一次干紫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另外,该县多个大米品牌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多个食用菌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证书等。

3存在的问题

3.1劳动力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随着大批素质较高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明显,导致主要劳动力人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维方式陈旧,只能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劳作,从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例如,蔬菜生产是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劳动强度较大的一个产业,高素质青壮劳动力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蚕桑产业方面,一些规模较小的养蚕户一旦遇到蚕茧行情低谷,随即挖桑毁桑。

3.2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化有待提高

海安县的部分特色产业仍以散户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加工质量。目前该县的稻米种植是以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为主,比较效益不高;食用菌总体规模偏小、保鲜贮存和深加工技术滞后;山羊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给疫病控制带来隐患;目前该县的生猪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城镇近郊,养殖结构亟待优化,畜牧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因此该县生猪产业面临着生产布局重新调整的巨大压力。

3.3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有待提高

随着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逐年增长,该县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蔬菜的贮藏、加工、出口一直是该县的弱项,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有的仍是小作坊式的经营。出口也刚起步,出口量微乎其微,品种单一,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蔬菜产品销售缓冲的余地较小,市场风险增大,不利于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龙头企业不强,加工能力弱。现有企业大多加工转化能力有限,以简单的一次性加工为主,山羊、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有待实现加工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三是龙头企业少,不能形成产业合力。融资问题是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产业抵御市场风险。

3.4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该县国家级名牌产品仅有3个,而且集中在茧丝绸产业,其他产品都属地方性产品,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市场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国家级品牌,影响产业层次的提升。

4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按照“三片四园”的产业发展规划,分解落实任务指标,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进行严格考核和奖罚,推进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做强[1-2]。

4.2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

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与经营管理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行业技术骨干和经营能手,发挥其在推动现代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健康种养殖技术、良种繁育改良技术、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农产品系列化加工技术等。

4.3大力培育加工流通企业,努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积极扶持壮大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工作思路,加快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加工流通企业群体,增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营销能力。二是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规范、合理、契约化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双赢互利的目的。三是按照“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的原则,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为补充、当地市场和外地市场相互衔接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建立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产销互动模式[3]。

4.4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政府有关部门相结合的形式,搜集各地农产品产销信息,为该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三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监测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动物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滥用。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并积极进行申报,不断提高海安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4]。

4.5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该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采取“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程。采取扶持奖励的办法,鼓励土地流转。制定优惠政策,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5参考文献

[1] 马钟辉.互助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79-280.

[2] 黄传尉,望勇.广东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