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区域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研究方法

第1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性;现当代审美视角;小舞剧;创作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小舞剧艺术作品的品鉴素养逐渐提升,在大舞剧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观演时间长、叙事题材较多的大舞剧来说,人们的观演感受及审美视角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对于希望能够通过一部简短而精致的表演来提升生活品质的小部分观众来说,从时间角度和审美角度出发,既有想走进剧场欣赏小舞剧艺术作品的心,又介于没有充分的时间久坐,因而给予了小舞剧市场更多的关注。而对于小舞剧编导、创作者来说,那些投资少、时间短,创作主题多元的小舞剧作品,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创作发挥空间,也让更多的年轻编导有了创作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更多人群对小舞剧作品的体验感、进入感,小舞剧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也会更加“接地气”,去考虑普遍群众性的审美需求,而编导创作思路和创作的方法,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了小舞剧演员的表演特性上,更是迫切地体现在具有一定需求的区域性文化特点和区域性审美特征上,这也让小舞剧更具观赏性,也更加脍炙人口。区域性小舞剧作品的科学创作是满足观众对小舞剧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小舞剧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对区域文化的研究探索的延展,以及表演内容艺术化的拓展关键措施。因此,加强对区域性小舞剧作品的创作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创作出代表区域文化的、不失区域文化背景及当代审美视角的小舞剧作品才能确保小舞剧表演者准确的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作品所需要抒发的情感,使得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引感共鸣,凸显小舞剧作品的地域特色,提高区域性的小舞剧作品的知名度和传播影响力。

一、用艺术想象和小舞剧思维捕捉区域文化的精髓

区域文化是指人们长时间生活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所留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不同的区域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因此,小舞剧编导在进行区域性小舞剧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区域(地方)文化、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挖掘,善于捕捉区域文化的精髓,善于观察和体验区域地方民俗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区域文化的特征,提取重要的信息来确保创作的小舞剧作品有深刻的区域形象来体现区域特色。以上极为重要的研究和发现的过程是针对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确保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生活和凸显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举例来说,小舞剧《站在云朵上的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名称以“站在、云朵上、的人”的三个重要文字段体现出民族生活特点,这是小舞剧编导从羌族人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因为羌族的部分山寨生活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之上,每日清晨阳光照射到山脉,云彩在山脉之间浮动漂移,羌族人就像踩着云彩一样,故名“站在云朵上的人”,这就体现编创者在第一时间对区域性生活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确保了作品能够第一时间真实地反映出当地人们现实生活的写照。整个作品也在区域性文化背景的特色和日常生活特征上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字面与创作、视觉与创作、旋律与创作的审美统一,且不失小舞剧短而精巧的特点,题材新颖,区域性风格鲜明。

二、巧妙运用现代化舞台技术表现区域文化生活

作为小舞剧创作者,需要根据小舞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独有特征,在小舞剧视角下,利用小舞剧思维,科学选择、整理和提炼相关题材[3],这是实现小舞剧作品创作的首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小舞剧创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将区域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舞剧作品的创作中,确保创作出的作品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小舞剧作品创作要充溢着丰富多样的感彩。小舞剧形象思维能够反映出小舞剧家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因此,小舞剧形象又叫情感形象。在对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小舞剧创作者要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在自己审美情感的驱动下,根据小舞剧家的表演需要[4],将情感充分渗透在小舞剧作品的创作中。例如,在创作《水布云娘》这部小舞剧作品时,需要在小舞剧中将潮汕夫妻两人的生离死别通过小舞剧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了追求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丈夫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无畏,忍痛告别妻子,独自一人踏上“过番”的艰难旅途,而温柔美丽的妻子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坚守家园,日夜盼望丈夫早点归来。在小舞剧结束后,小舞剧创作者可以添加一个这样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海边,夫妻两人披着红色水布幸福团聚。这部小舞剧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流露出了真挚的情感,将潮汕当地男人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潮汕女人坚贞持家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起到了震撼观众心灵[5],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总之,在对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时,小舞剧创作者要树立“情动于衷”的创作理念,同时,还要确保在作品的部分流露出饱满的情感,因为部分的表演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创作的小舞剧作品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二)小舞剧作品创作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作为小舞剧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小舞剧作品创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小舞剧作品的独特性,还能使小舞剧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小舞剧创作者要在实际的创作中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舞剧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6],想象出多种小舞剧处理方法,然后从众多的小舞剧处理方法中选出具备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小舞剧作品的创作效果。例如,在对《水》这一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为观众营造富有想象力的意境,尤其是少女的秀发在作品中处理和运用得相当巧妙,让观众从少女的头发中看到水,又从水的倒影中看到少女的美,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小舞剧作品,在进行小舞剧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小舞剧创作者还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洗头现象,为作品添加创作性的旋转动作,将少女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三)小舞剧作品创作要运用一种人体动态思维的方式。小舞剧形象通常是由活的人体构成的,因此,小舞剧形象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动态性。小舞剧能够在充分结合音乐的基础上将表演者的身体动作表现得更加优美,从而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为了充分体现人体的动作美,小舞剧创作者在对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人体动态思维方式的应用。例如,在对《关东女人》这一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小舞剧创作者要将人体动态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使关东女人在红纱飘动的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北方女人的悲壮和豪放。

三、设计与小舞剧统一的区域文化特色舞台

舞台作为小舞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作品的创作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小舞剧创作者要在有效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与小舞剧表演相统一的舞台,为观众打造一个优美、梦幻的舞台意境。例如在对《关东女人》这一小舞剧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小舞剧创作者要在充分结合小舞剧环境的同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从而确保舞台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将飘动的红纱悬挂在树枝上,为舞台营造悲壮、滴血的凄凉氛围,然后,利用白手绢、红绸和美酒体现出北方人民的豪放性格。总之,整个小舞剧作品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大放光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创作出具有区域特色,不可复制的小舞剧作品,小舞剧创作者在实际的创作中除了要做好以上三个方面外,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学习小舞剧创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确保小舞剧作品能够真正地焕发光彩,实现对区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李怡林.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道具的应用研究——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道具运用[J].大众文艺,2019,(5):246-250.

[2]郝任力.浅析舞蹈作品<陪你慢慢变老>中舞蹈形象与舞蹈动作的统一性[J].北方音乐,2019,39(5):235-236.

[3]王磊,陈伟科.舞蹈作品创作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以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作品为例[J].艺术教育,2018,(009):78-79.

[4]张灿灿.浅析舞台调度在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功能体现[J].黄河之声,2017,(22):129.

[5]强巴曲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当下舞台藏族舞蹈创作方面的一点思考[J].艺术研究,2019,(1):64-70.

第2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 协调 预测 平衡分析 宾阳县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Water Resources Balance Analysis Approach in County

――Take Binyang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CHEN Yihang[1], LIAO Ting[2], LI Na[3], QU Siyao[4]

([1] Nanning Water Resources Bureau, Nanning, Guangxi 530001;

[2]Nanning Irrigation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1;

[3] Hubei Water Resources Design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64;

[4] Hubei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Balance is carried out in Binyang, Guangxi. In this paper, the studied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area, according to geography factors and others.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Binyang, water requirement forecast and balance budget are comple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supply and requir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s serious. 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water-saving and water re-use actions, and invest more funding to increasing water supply and make use of underground water properly.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coordinate, forecast, balance analysis, Binyang

1 宾阳县概况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东经108?2′至109?5′,北纬22?4′至23?7′,地属桂中旱片,是广西商品粮基地县和粮食调出县。全县辖15个镇1个乡,国土总面积2314.31km2。2008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02.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94万人,非农业人口14.47万人。全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3.42亿元,工业增加值24.17亿元,财政收入5.02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32.61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65元。

宾阳县地处桂中旱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37mm,全县河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7条,分属红水河和郁江水系,统属珠江流域。全县境内流域面积2314.31km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0.20亿m3,人均水资源量1972 m3,按联合国提出的人均水资源标准,属中度缺水。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23座,总集雨面积547.22km2,总库容3.18亿m3,总有效库容2.11亿m3。现有小塘库918座,总库容1068.19万m3,有效库容933.5万m3。2008年灌溉面积66.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1.02万亩,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85%,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9.9%。

本文将在对宾阳县水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水资源预测分析及供需平衡分析,以实现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①与可持续协调发展。②③

2 研究区域划分

按照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一致性要求,利用已有的各种区划的成果,兼顾乡村行政区界,将宾阳县分成3个水资源协调分析研究区域。

区域Ⅰ―西南部低山水源区。该区主要包括思陇镇全镇、陈平乡全乡27个村委,以及新桥镇民范1个村委,宾州镇河田、中兴、南山、德明、碗窑等6个村委,武陵镇六蒙、三军、四才3个村委,甘棠镇洪信、六律、八德、那河、邓村、那冷6个村委,共计43个村委。

区域Ⅱ―中部平原半丘陵自流灌溉区。该区主要包括新桥镇16个村委,宾州镇27个村委,大桥镇全镇17个村委,武陵镇全镇14个村委,黎塘镇全镇16个村委,王灵镇全镇8个村委,古辣镇全镇11个村委,中华镇全镇7个村委,甘棠镇9个村委,露圩镇全镇7个村委,新圩镇全镇7个村委,共计139个村委。

区域Ⅲ―东北部丘陵提水灌溉区。该区主要包括邹圩镇全镇15个村委,和吉镇全镇9个村委,洋桥镇全镇9个村委共计33个村委。

3 水资源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和湖泊水,地下水为附存于潜水位以下含水层的水量,由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以河川径流、潜水蒸发和深层越流排泄。因此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故不能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直接相加作为水资源总量,而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

3.1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为降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河川基流量之和。其中河川基流量主要是由水库、渠道的侧渗及大面积的降雨入渗在枯水季节由地下水排泄补给形成地表径流。补给的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

3.2 地下水资源量

按照全国和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要求,宾阳县只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不要求计算开采量。根据《广西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宾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宾阳县属山丘区,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为4.47亿m3,地下水资源量模数19.3万m3/km2。

根据《宾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报告》,Ⅰ区和Ⅲ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按水资源总量的40%进行计算,Ⅱ区是宾阳县的人口密集区、粮食主产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按水资源总量的45%进行计算。Ⅰ区也是Ⅱ区的主要水源区,三座中型水库清平、桃源、六佑水库的主要集雨面积都位于Ⅰ区。从Ⅰ区汇入Ⅱ区的水量,多年平均16980万m3,P=50%年引水量16650万m3,P=75%年引水量15360万m3,P=95%年引水量12690万m3。

流入宾阳县的河流客水主要是发源于上林县的狮螺江及清水河,狮螺江流经宾阳县的新圩镇,在邹圩镇汇入清水河,狮螺江正常流量3.0m3/s,枯水流量2.0 m3/s,可利用量1.0 m3/s;清水河正常流量35.7m3/s,枯水流量16.4 m3/s,可利用量5.0 m3/s。流入宾阳县的渠道客水主要通过五化干渠及枫江坝,多年平均引水量4000万m3,P=50%年引水量3900万m3,P=75%年引水量3600万m3,P=95%年引水量3000万m3。

表1宾阳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单位:万m3)

4 水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20中长期规划,宾阳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8‰以内,因此本次规划按人口自然增长率8‰预测各水平年人口;根据近几年宾阳县国民经济增长率及社会发展需要,预测2008-2020年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8%;根据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预测2008-2020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2%。

根据上述基本参数,预测2015年宾阳县用水水平:人均生活用水量105L/(人・d),牲畜34L/(头・d),工业200m3/万元,水稻灌溉净定额P=50%,559m3/亩,P=75%,605m3/亩,P=95%,677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Ⅰ区0.39,Ⅱ区0.49,Ⅲ区0.6,水浇地120 m3/亩,菜地290m3/亩,鱼塘补水230 m3/亩。

预测2020年宾阳县用水水平:人均生活用水量120L/(人・d),牲畜34L/(头・d),工业180m3/万元,水稻灌溉净定额P=50%,564m3/亩,P=75%,609m3/亩,P=95%,68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Ⅰ区0.61,Ⅱ区0.58,Ⅲ区0.60,水浇地120 m3/亩,菜地290m3/亩,鱼塘补水200 m3/亩。

表22015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结果(单位:万m3)

表32020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结果(单位:万m3)

5 水资源平衡分析

经水量平衡分析,宾阳县水资源紧缺,预期远景枯水年缺水量较大。由于Ⅱ区和Ⅲ区是宾阳县的粮食主产区,Ⅱ区是宾阳县的人口密集区,经济、生活发展水平较高,全县工业基本都集中在该区域,同时该区的宾州镇、黎塘镇、新桥镇、新圩镇、王灵镇灌溉面积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宾州镇、黎塘镇、新圩镇也是缺水十分严重的镇乡,因此规划在2010-2015年期间首先实施Ⅱ区的宾州镇、黎塘镇、新桥镇、新圩镇、王灵镇农田水利建设。Ⅲ区作为宾阳县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宾阳县有名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覆盖层薄,渗漏水量大,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低,水库供水能力严重不足,该区灌溉面积大部分是电灌站从流经该区的清水河提水灌溉,由于电灌站机组老化严重,渠道输水损失率高,造成该区缺水严重,灌溉面积萎缩严重,同时该区的邹圩、和吉、洋桥三个镇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大,因此在2010年-2015年期间首先实施Ⅲ区农田水利建设。

随着水利工程规划的实施,到2020年,供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宾阳县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牧渔、生态与环境用水量的需求。但是,从发展来看,宾阳县未来还需要大力建设水源工程,特别是清平水库补水工程,陈平江引水工程,清水河提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

表42015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m3)

表52020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m3)

6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在规划的近、远期,各水平年水资源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存在一定阻碍因素。④但是通过做好水源工程及渠道防渗配套工程建设,使得可供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均有所提高,基本保证宾阳县在规划的各水平年做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因此只要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不存在缺水现象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水定额也在逐步增长,需水量不断扩大,到时候水资源紧缺与用水需求逐年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发展,还要紧紧依靠节约用水,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推广居民使用节水器具,提高生活水的重复利用;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固病险水库、塘坝,增加蓄水量,对用水紧张、有条件的区域还要新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维修拦河、拦江堰坝,增加引水量,新建灌溉泵站。对于地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经过论证后还要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协调。⑤

注释

①王顺久,侯玉.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利发展研究,2002.2(9):9-11.

②李湘姣.广东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分析[J].人江,2004(5):8-10.

③傅冬绵.关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4):15-18.

④冯耀龙,韩文秀,王宏江,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2003(2):133-138.

第3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GPS高程拟合 精度分析 曲线拟合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60-1

0引论

在测量领域中的运用GPS定位技术主要表现在建立各级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方面、变形监测网以及精密工程测量等诸多方面。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它的平面相对定位精度达到了O.1 PPM(1×10-7)甚至更好,这是常规地面测量技术难以比拟的。但相对于平面定位精度,GPS高程的定位精度较低[1][2]。GPS高程是大地高,大地高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在日常中所采用的高程是正常高,正常高是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由于GPS高程和正常高的参考面不同,GPS高程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若能求出测量点在两种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异常,就可以将高程异常加入到大地高,从而确定测量点的正常高,这样就可以利用GPS技术来进行高程测量,从而发挥GPS测量提供三维测量上的优越性。因此,如何将CPS测定的大地高转化成正常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

1曲线拟合法

测区呈现出狭长区域特点时,分布GPS点呈线状布设,而且是以沿线似大地水准面为一条连续且光滑的曲线为前提的,可以采用相对于狭长带状区域的解析内插法,来内插出待定点的高程异常值,从而求出待定点的正常高。这种线状分布的内插原理是:测区内已知水准点,用GPS测出其GPS高程,计算出已知水准点的高程异常值,根据已知点的平面坐标和计算得出的高程异常值,构造出一个插值函数,这个函数是用来拟合GPS分布线上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用这个函数内插出位置点的高程异常值[4][5]。

1.1多项式曲线拟合

若将坐标系转换成与测线x方向重合,与测线y方向垂直,已知点的高程异常和拟合得到的高程异常之差: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在

条件下求解各参数α1,利用式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 ,从而求出各点的正常高。

1.2样条曲线拟合

当测区测线较长、已知点较多,且高程异常 变化较大时,根据=min所求的参数αi,误差会变大,故通常情况下采取分段计算。这时若仍采用多项式曲线拟合会使在分段点处不连续,影响拟合精度。这时若能利用三次样条曲线的分段和连续的特性,利用三次样条曲线来拟合,则可获得较好的拟合结果。

1.3Akima曲线拟合法

Akima曲线拟合法就是在两个已知点之间内插时候,除了需要基本的两个己知点之外,还需要另外的二点来满足使曲线光滑且函数连续的条件。假设给出n个GPS测点为x0

2 GPS高程拟合算例

测区地势较为平坦,总长10公里,宽度40米,布设了12个控制点,分布图1所示,从左至右以A-L表示。对测区所布设控制点进行严格二等水准测量,并计算平差计算得到所有布设点高程,作为实验数据的真值。

以A、B、C、D、E、F作为基准点建立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对其他点进行高程拟合,成果如表1所示。

选取A、B、C、D、E、F建立样条曲线拟合模型进行高程拟合。成果见表2所示。

以A、B、C、D、E、F作为基准点建立Akima曲线拟合法模型进行高程拟合。成果表如表3所示。

3结论

(1)GPS高程拟合的精度与起始点的数量有关,数量越多,拟合精度越高;

第4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化探 找矿方法 应用

0前言

近年来,各级矿管部门、地质勘查部门、矿产企业以及地质专家与技术人员已对区域化探找矿法认可并开始将其应用在找矿实践中,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直观的特点,而且在岩石化学元素含量测定方面较为准确,异常级别方面较为清晰,所以与其他勘查方法相比,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在未来的找矿实践中区域化探找矿方法的应用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1常见的化探找矿方法

化探找矿方法根据其采样的方法与介质,主要可选择原生晕、次生晕以及地球土壤化学测量三种。通常对三种方法做出选择时,需以测区的地质环境、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以及岩矿石出露的情况为依据。

1.1原生晕

原生晕主要指岩石出露点上,按照一定的网距进行岩石样品的收集,并经过加工化验进行分析,再通过其成果所绘出的地球化学异常图,使岩石元素含量更为准确,将矿与非矿、地表规律、地表形态以及含量清晰反应出来。一般这种方法适用于山形陡峭、岩石出露较好的地区,如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辽宁南部等地区。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而且工作难度较高,尤其在北方高寒地区,如大兴安岭身临植被景观区,岩石出露较少、植被覆盖率过高,很难采用原生晕的方法进行地质勘察工作。

1.2次生晕

次生晕找矿法主要是对地表疏松覆盖物中的次生晕进行研究与发现,从而实现找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不同,主要涉及到异常源四周残破基层内的次生晕以及矿体的研究,与其他很多种次生异常没有关联,因此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1.3地球化学土壤测量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主要以岩矿石中化学元素的自身活性为主要依据,经过沉积后在矿体下坡或上方的土壤中形成分散或富集的反应区。一般这种方法适用于大、中比例尺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测量范围主要集中在岩矿石出露较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形平缓而且纬度较高的地区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很多地区无法采集B层以及C层的土壤和砂,所以只能用碎石代替。

由此可见,三种找矿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点与不足,这就使三者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化探找矿的方法[1]。

2区域化探方法理论与原则

2.1区域化探方法原理

区域化探是针对勘查地球化学战略性与基础性的工作,能够将地球化学背景以及异常分布情况进行反应,然后在对矿产资源进行远景评价以及基础地质研究。国内大多化探找矿方法仍以地球化学土壤测量为主,但实践证明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地球化学土壤测量下进行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的研究是当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2.2区域化探方法研究

区域化探方法研究过程中应以保持原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为基本要求。受不同地理景观影响,岩中的元素会在物理、化学以及风化作用下进行迁移与富集,导致了原生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改变,也就使找矿工作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区域化探找矿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区域地球化学分布以及异常情况进行不断调整。

2.3区域化探找矿方法的原则

区域化探找矿方法在使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从区域上对局部异常的优选进行考虑,而且对区域中的套和模式以及异常模式特征做出研究。一般在异常特征比较接近的情况下,相比单独存在异常,套和模式异常会更具有找矿前景。若在成矿省或成矿带中出现异常,也更具找矿潜力。第二,以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为依据,对不同景观区进行异常优选。第三,根据矿种的类型及条件建立不同的找矿模式。通常在以区域化探异常信息为主的前提下,将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类型、物探以及遥感信息所建立的找矿模式,将使区域化探异常优选的效果更加提高;第四,区域化探异常的优选要保证区域化探资料的准确性,而且需建立在多种地学信息如物探以及遥感等基础上;第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成果,保证异常优选中的信息能够综合起来。现阶段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叠加功能以及空间分析手段都可以实现区域化探异常优选以及找矿靶区预测等工作,也为隐伏矿的寻找提供了便利[2]。

3区域化探找矿方法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存在很多金矿点,但由于勘察程度较低,使找矿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因此在2010年我国广东省地质局派遣地质大队赴赞比亚进行找矿勘查工作,对很多金、铜等多元素异常区进行圈出,通过区域化探找矿的方法发现很多比较有前景的金矿。

区域化探找矿方法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区域地质的勘察,其区域底层主要包括Karoo超群、Muca超群以及基底杂岩。其中Muva超群中的碳质片岩以及白云母片岩是金矿的成矿母岩,在受到构造剪切作用之后,会出现线理化的特征。再根据构造的类型以及区内金矿成矿的因素进行分析,证明此区为金矿成矿的有利地段,因此在该区使用区域化探找矿方法。首先进行一定面积的区块优选,然后在对土壤进行化探扫面测量工作,再将元素综合异常区圈出,并由此推断是否有可能存在隐伏金矿。其次再进行化探异常检查,主要对所圈出的异常区进行局部查证,以保证化探结果的可靠性。最后进行工程验证,在圈出的异常区内采取物探测量与化探测量相结合,以保证该区地质地表调查工作的完善。然后对矿化异常或矿化体进行槽探与钻探,并控制已发现的金矿体,最终发现了很具前景的金矿。由此可见,区域化探找矿方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

4结论

区域化探找矿方法既能使找矿靶区快速缩小,也使找矿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找矿工作中,应根据区域化探的理论以及原则,使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开发工作更为方便。

参考文献

[1]奚小环.中国区域化探若干基本问题研究:1999-2009[J].中国地质,2012(2):11-13.

第5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史研究方法徽州

吴承明曾经讲过:“我以为经济史首先是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虽然说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史无定法”,但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各区域间在一定时空坐标中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可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潮。以中国之大,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史的研究实属必经之路。

一、区域经济史学科的历史来源

区域经济史首先是史,这个问题吴承明先生在论述经济史的方法论中已经对经济史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但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无疑要借助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对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考察。

区域经济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经济学与生产布局学中脱离出来的伊恩新兴学科。斯(H.O. Nourse)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他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高洪深总结的区域经济学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从以上两种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强调一个地理的区位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地点感”。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的“一定时空坐标”让我们感受到,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光强调区域经济学所重视的“地点感”,同时也特别强调了“时间序列”的概念。区域经济史终究是历史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史的时候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二、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日本的经济学家斯波义信讲过:“经济史研究之目的,是为了认识,第一,各个时代的人们能够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呢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第二,他们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有何变化或发展;第三,决定以上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何在;第四,上述情况及其变化,与社会的经济以外的人类活动有何关系,后者对前者有何反作用。”美国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指出:“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傅衣凌先生也指出:“史学研究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功能,即史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丰富和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二是社会功能,即史学研究通过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哲理。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影响。”通过对历史长河中经济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使我们对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能有更深的了解。由于历史进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不平衡性使得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为必要。以中国社会为例,面积几乎与欧洲相等的广袤国土上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个地区的人文社会情况又由于历史上本地区开发的先后、人口的迁徙、风俗习惯的差别等等因素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面貌,只有分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概况全国历史的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出结论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区域经济史在经济史的研究前提上添加了一个空间的限定,但这种限定却又不是研究范围的枷锁,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历史,更要通过对区域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看到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三、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经济史为例论述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史的研究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仅要考察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时也要考察本区域外的经济发展对本区域的影响,以及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历史大背景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没有一个区域是脱离其他区域而单独存在的,一个区域也需要与外界进行商品的交换、资本和信贷的流通、技艺的传播、文化的交流等发面,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区域经济史的研究需要考察区域间的经济史以及在这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的经济史研究。因此,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而且,应该通过经济史的研究来解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者们在研究任何具体课题时,都要把它置于社会历史运动的总体中进行考察,从总体的结构中把握其地位、价值和发展趋势。这种从总体中把握个体。就是要求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注意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同样在研究某一地区时,注意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以及与全国,乃至世界历史总体的联系,要以一种系统的结构性的观点来认识所研究的地区。

徽州本地是它的核心层次,中间层次涵盖沿长江、运河的市镇农村。其中心区乃是无徽不成镇得江南,层次则遍及全国远至海外了。徽州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徽学作为一项区域史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区域发展的历史透视整个中国,故徽州的经济史虽为区域经济史,但实质却仍然是整体史,记得在2010年11月16号安徽大学举办的“走向世界的徽学、敦煌学和藏学”的高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会的栾成显先生讲过:“传统的历史,是以区域历史观为基础的。作为三大显学之一的徽学,虽有区域性质,但不应为地方学。”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会的卞利老师也进一步指出:“以徽州契约文书(约50万件)为基础,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人、宗族、文化构成了徽州社会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但就全中国而言,徽州社会本身则又成了这一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整体中国发生作用,与同为子系统的其他区域社会互动互补。王健对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先生并没有把徽州的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停留在整体观察阶段,而是进一步将自己的视野放大,把区域研究放到世界的大局中考察。“因此也便有了对徽州海商的研究,为‘倭寇’正名,并将其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联系了起来。作者认为由于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出现衰退,因此很难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简单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以及由此引发的走子贸易的兴盛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发,徽州海商则为走私商人的典型代表。正是他们冲破了明王朝的禁令,顺应世界潮流,形成了海商、行商、坐贾紧密结合的海外贸易的三个环节,将当时的中国江南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大量供应丝绸、瓷器等商品,刺激了这些商品的生产,从中最早产生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深刻地解释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生于明代嘉万年间的原因。”在傅衣凌研究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时,把徽商放在明代社会这一大背景下,从宏观上阐述了徽商在明代社会里所能发展的前途问题,指出“明代徽商资本在分解封建社会的过程上所起的作用,且产生有不少新的资本主义成分的萌芽因素,然终被这旧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紧紧地限制着,于是遂使得徽商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受着古旧的老朽的生产方式的残存所压迫;另一方面,又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所苦,死者捉住生者,形成了徽商资本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从微观层面上看,注意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横向分析,既可理解为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要兼及与之相联系的其它相关问题,也可理解为在研究某一地区时,注意该地区与其他地域的联系。横向分析也是对某一课题的多侧面分析。历史客观实体既是错综复杂地联结在一起,从不同侧面作全面的分析,自当可以使各个问题互通、互补,从而更真实地重建或还原历史。

个案研究试制选择有代表行的社会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或集团的个体进行典型分析,被研究的个体往往是同类事物的信息载体,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同类历史现象及整个社会历史的总体认识。如研究明清徽州地区的区域经济史就需要考察:第一,自然环境,顾炎武在《先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徽郡系界山谷,土田依原麓日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拥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城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田即废为砂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里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农耕,而人们又有掌握一门技艺或从事贩运业的背景,从而为徽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人文社会因素,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家族制度、聚落形态、社会心理等等。例如徽商是明清时期在商界占据鳌头的商帮,徽商的故乡――徽州又是中国正统文化传承的地区。因此,以“贾而好儒”的徽商作个案分析,探讨儒家文化传统与商业发展的关系,理出徽商如何利用儒家的经济论理发展贾道,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徽商的“贾而好儒”的现象可以从徽州林立的书院中看出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的发达。徽属六邑还有许多书院,讲学蔚成风尚。据康熙《徽州府志》的记载,徽属各县书院有:歙县十四所,休宁十一所,婺源十二所,祁门四所,黟县五所,绩溪八所。徽属六县共有书院五十四所。因此,从这里走出去的徽商,大多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儒商”,对于徽州地区“守法律,娴礼教”的传统美德,他们大都能够传承,并运用到纷繁复杂的商业竞争中去,以诚信守法托起一个个商业成功的典范。卞利在《明清徽州社会研究》中也讲到:“徽商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略,其实并无多大创新之处,问题在于他们大都是报读诗书之士,在经商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资金和闯劲,他们还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市场行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略,终于使其在经营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区域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不仅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而且包括同一地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还应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性比较。区域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研究,纵向、横向、顺向、逆向都可作比较。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和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彩多姿的风貌。叶显恩的《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将南方徽州和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就徽州和珠江三角洲而言,宗族制和商业的关系都相铺相成,但又各有不同,如果说徽州宗族制一直保持与正统文化相一致,堪称正统宗法制传承典型的话,那么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却是已经变异的亚种形态。宗族制在徽州是以维护和谋求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为其主要功能的;而在珠江三角洲却着力于扩大其经济功能的一面,珠江三角洲的宗族直接经营产业,并出现向经济实体转变的趋向。宗族内部也相应出现利益分沾,而不是徽州的余缺互济的道义经济”又如张丽和骆昭东的《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各商帮的形成、鼎盛和衰落的时间,以及各时段内主营商品进行比昂较研究,并把商帮的兴衰放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框架中进行考察,认为明清诸商帮的兴衰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众商帮中,尽管山东、陕西等商帮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没有闽、粤、浙、晋、徽那样明显,但16-19世纪初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大量需求和大量白银流入所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是他们得以兴旺发达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做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时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第一,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史的研究;第二,注意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只有兼顾这两方面才能使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的完整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丽霞《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

[4]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 2004. 08

[5]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史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出版社

[7] 叶显恩《谈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座谈会)1987.04.15

[8]叶显恩 陈春声《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01

[9]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0] 王健 《徽州及其以外的世界:一种整体的区域史研究――读》(史林)2001.03

[1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中华书局

[1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 上海涵芬楼影印

[13] 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安徽师大学报)1998.04

[14]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

[15]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第6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遥感 城市扩张 城市范围 分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进入城市数量和体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城市范围的界定往往是研究城市扩张的前提,而利用遥感进行城市范围提取正趋于成熟。

遥感是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由于遥感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综合性、经济性等特点,因而在城市范围提取中被广泛使用,如阿里木江・卡斯木[2]等在研究塔什干市城市扩张时同时使用了TM、ETM+、ALOS-AVNIR2三种影像数据。在众多关于城市扩张的研究中,对城市范围的提取方法种类繁多,本文基于各方法特点,将如今主要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归纳总结为基于人工解译方法,基于图像分类方法,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基于相关因素提取方法这四种方法。

2 方法研究

2.1 基于人工解译方法

人工解译方法主要是指目视解译,它凭借解译人员的经验知识,将遥感图像转换成可以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现实中的实物。作为传统的判别方法,人工解译的方法一般精度较高,但工作量大。王茜[3]等在对南京市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将预处理和几何纠正的图形直接进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对南京市市区成片的区域在计算机中勾画,由此获得南京市城市范围。

人工目视解译作为遥感研究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但在如今遥感技术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城市范围提取方法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小,更多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判别方法或是对成果进行检验的手段。人工目视解译本身也受到解译标志、图像质量、解译人员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4],所以在解译的过程中应该在这些方面引起足够重视以保证解译的质量。

2.2 基于图像分类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分为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其为获取遥感图像信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加入任何先验知识,而仅凭遥感图像中地物光谱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不能确定类别属性,相对的监督分类则是引入已知类别象元作为训练区再对图像进行分类[5]。

在遥感影像的城市范围提取中首先会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与增强,增大城市与非城市像元DN值的差别,再对影像进行分类,从而区分出城市与非城市区域。图像处理方法的选择对城市区域分类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杨恒喜[6]等在提取昆明市图像中,先对图像做了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将DN值域增大使其呈正太分布,增强了图像上地物与地物之间的反差,再利用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了城市建成区域,得到城市面积大小。余新朝[7]利用植被差值归一化指数阈值的设定,经过波段运算处理后,单独对图像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结合了多次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后才较为准确地生成了城市建成区范围图。

基于图像分类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研究人员解译的工作强度,并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分类前的图像处理方法多样,且多内置于影像处理软件中,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分类算法中如最大似然分类、马氏距离分类等逐渐完善,人工神经网络等更智能的分类算法的出现,使图像分类结果更加准确,也使该方法在提取城市范围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3 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

由于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波段中的地物反射信息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差异将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进行组合运算,得到反映研究所需特定信息的指数,称之为光谱指数,而提取这种指数的特定方法则称为指数模型。

基于此方法的城市范围提取也随着相关的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如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NDBI)[8]、图像卷积运算模型[9]等的发展而得到大量应用。NDBI相对来说使用最广泛,它是在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经过深入研究后的拓展,最早由杨山[10]对提取无锡市城乡聚落空间信息而提出,称之为仿植被归一化指数。Y.ZHA[8]等基于TM数据的TM4与TM5波段特性,得到表达式

NDBI=(band5-band4)/(band5+band4)

运算后城镇区域的亮度值增大,其他区域的亮度值都减小,其中NDBI>0的部分为城市,NDBI≤0的部分为非城市区,从而提取出城市范围。NDBI在分类中也存在不足,邓文胜等[11]就曾证明其在大面积复杂区域的应用效果不是很好。基于此光谱指数的城市范围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徐涵秋[12]就放弃了单纯使用NDBI,同时利用了NDBI、土壤调节指数SAVI、修正归一化差异调节指数MNDWI将ETM+数据的六个波段压缩为呈不相关的三个波段,并用谱间信息的相关性逻辑运算,提取出城市建成区域,且抽样验证精度达到 91.3%。

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充分利用了图像波段间的光谱信息差异,城市范围确定精度通常高于基于图像分类方法的结果。由于此方法充分挖掘了城市地物与非城市地物间光谱信息异同,所以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的可重用性更加强,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2.4 基于相关因素提取方法

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其包容的元素多样,所表现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有不同的结果,因此,除了如上常用的一些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相关因素间接提取出城市范围的方法。

基于不透水面的确定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广义的不透水面(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是指天然或人为建造,能够隔离地表水渗透到土壤,进而改变洪水径流的流动、物质沉淀和污染剖面的任何物质[13]。目前研究的人工不透水面多指停车场,道路,屋顶,广场等地物,然而这些地物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如今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人工修建的不透水面,所以对城市不透水面范围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范围的确定。白杨[14]等人已经完成了在不透水面的基础上,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城市建成区域的提取,得到的城市范围基本与实际吻合。

基于地表温度的确定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地表温度主要受地表覆盖物影响,由于城市建设,城市地表主要被水泥等人工化合物取代,导致与农田、林地、水体等自然覆盖物的地表温度有明显差异。李昕瑜[15]等人就已经通过反演地表亮温发现,地表温度与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NDBI呈正相关。王跃[16]等更是利用Landsat的热红外波段,将反演的亮温以296K为界,提取出了苏州市城市范围。

基于这些相关因素提取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突破了以往比较固定的思维,为城市区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此方法的不足在于难以验证这些相关因素和城市范围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因而有时会对准确提取城市范围造成较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范围的提取在对城市扩张、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等研究中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对城市的研究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经过对大量研究的对比总结,基于对各种方法的主体思想或关键步骤的分析,本文将众多城市范围提取的方法归纳为人工解译方法、图像分类方法、光谱指数与光谱模型方法以及相关因素提取方法。

经过分类后的对比还发现,人工解译方法提取的相对精度较高,但进度慢,耗时多;图像分类方法较人工解译方法更加便捷,但结果相对较差,同时分类前的影像处理和分类方法的选择对分类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光谱指数与光谱模型方法在指数和模型建立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但其方法适应范围广,同时对城市范围的提取结果又有充分的物理依据;相关因素提取方法通过对城市特有的相关信息的提取来确定城市范围,此方法思路新颖,发展前景广,但相关因素与城市相关性的确定将是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各种方法虽有不同之处,但在研究中往往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使城市范围的提取朝着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还将持续,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会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随着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多源数据的应用,以及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基于遥感的城市范围研究也必然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梅安新等编著.遥感导论.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阿里木江・卡斯木,阿斯耶姆・图尔迪.基于遥感数据的塔什干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第2期).

[3]王茜,张增祥,易玲,谭文彬,王长友.南京城市扩展的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第5期).

[4]姜放,张国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第3期).

[5]汤国安等编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4.

[6]杨恒喜,史正涛,陈可伟.基于遥感影像的1992-2002年昆明市城区扩张及驱动力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第6期).

[7]余新朝.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城市演变分析[J].城市勘测,2013,(第6期).

[8]Zha, Y. Y., Gao, J. J., & Ni, S. S. (2003). Use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in automatically mapping urban areas from TM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4(3), 583.

[9]MUXiaodong,LIUHuiping,WANGHongbin.Application of image convolution to extract the urban extent[J].遥感学报,2011,(第6期).

[10]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第6期).

[11]邓文胜,关泽群,王昌佐.从TM影像中提取城镇建筑覆盖区专题信息的改进方法[J].遥感信息,2004,(第4期).

[12]徐涵秋.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J].地理研究,2005,(第2期).

[13]SloneckerET,JenningsD,GarofaloD. RemoteSensingof ImperviousSurfaces: AReview[J]. Remote Sensing Reviews,2001,20(3):227-255.

[14]白杨,宁晓刚,张继贤.基于不透水面和引力模型的城市建成区提取与分析[J].测绘科学,2014,(第1期).

第7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37-03

自1962年Machlup提出生产的概念以来,在对生产的内涵不同诠释的基础上,学者们已达成基本共识,即生产是一种中间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问题,西方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如今仍然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从产业演变的视角看,随着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由于内部技术缺陷,通过归核化发展,将许多服务活动从企业内部外包出去,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制造业的需求引致生产业的发展,谓之需求论。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时段,发达的现代生产业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需求拉动,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即所谓供给论。当经济发展到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现代生产业发达时期,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表现出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Bathla,2003)。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生产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各环节,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现象,使两者的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了两业融合互动趋势。

所以,在理解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时要因时、因地、因产业类型的不同而科学地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两业互动机理剖析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不同的分析层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剖析。

1 基于社会分工的视角。该视角以社会分工细化促进生产业出现为切入点,从促进制造业交易费用降低的角度诠释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随着生产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成本降低,但交易成本增加。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就越高,就越需要对产业分工进行重新组合。产业重新组织的一个表征就是企业把属于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活动外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Bhagwati,1984)。Grubel&Walker(1989)指出,生产业作为中间投人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使生产专业化、资本深化,同时又为进一步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提高劳动与其他要素的生产率。

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业同制造业的分工主要通过服务外包体现出来,服务外包使得生产企业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率。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生产产生“外部化”,这又使得生产本身变得更加专业,并逐渐取得了规模经济,促进了生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

2 基于竞争优势的互动视角。该视角从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对其产品价值链进行分解,进而催生服务外包的角度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Poaer(1985)认为,在企业价值链的运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活动,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而分解价值链,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从而更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逐渐减少,而生产已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及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就直观地展示了生产业对打造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

除此之外,有不少文献从生产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与制造业的知识流动产生交互创新的角度来阐述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由于制造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内部化的局限以及技术知识溢出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弱化,使得更多的制造企业倾向于与多种主体进行合作创新。KIBS因其具有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度和高互动性的特点而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Muller&Zenker(2001)认为,在整个创新系统中,KIBS提高了制造业创新的能力并且得到自身创新的激励。

还有文献从共生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共生表现在制造业亚群落和生产业亚群落之间的相互交融,制造业亚群落为生产业提供了生存环境,生产业亚群落为制造业制造业亚群落提供了营养和赖以生存的知识流。

以上几种分析视角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虽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范式。社会分工视角属于经济学范畴,共生视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基于产业层面的解释;竞争力视角主要使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是基于企业层面的解释;交互创新视角分析的主体集中在KIBS。这些视角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层面来分析,缺乏整体性。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其着眼点在产业层面,最终落脚点在企业层面,需要关联起来考虑。

二、两业互动区位研究

Nicolaides(1990)提出,生产业并不受制于空间因素,通过信息技术使得生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由于区位选择因子的不同侧重,目前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生产企业倾向于布局在制造企业集聚的地区。Drejer(2003)认为,商务服务业更倾向于集聚在重要城区,从而有利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那些生产业不集聚的地区不太可能支撑新兴工业的扩张,创新和就业率的增长(Coffey&Bailly,1993)。Raft&Ruhr(2007)研究表明,生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通常都追随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另一观点则认为,制造业的集聚性并不能用来较好地解释服务的地域性,二者没有地域上的相互依赖(Sassen,1991)。具有高度“前台”功能的生产服务业仍然保持集聚的趋势,传统具有“后台”功能的生产服务业则可以远离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从而享受低成本的好处(Nelson,1986;Moss,1987)。Werner&Sharp(2003)认为,高度定制的生产企业并非可随意定位,其区位选择受到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趋向定位于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区域。

其实,这两种代表性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在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变化对二者布局的影响时,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已,有的受被研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的受被研究的生产业类型及发展程度的影响。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二者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借助投入产出表来研究生产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Se-Hark Park(1999)利用1975—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八个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业的依赖。Guerrieri&Meliciani(2003)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制造业是生产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AlanJones(1992)通过建立加拿大经济中的服务和产品生产部门上相互作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证明产品生产与服务生产是相互依赖和补充的。Martinandersson(2004)对制造业和生产业的空间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生产业的区位和制造业的区位互为函数。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微观企业调查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stille(2002)借助德国联邦统计局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制造企业正在增加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服务成分,即制造业服务化。Hansen对丹麦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生产业的外部化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风险和应对偶然需求,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Macpherson(1997)运用问卷和电话访谈等调查方法,发现生产业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合文献分析,研究者多从宏观角度实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者互动的关系,但不能有效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过程与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多元统计分析为主,后期则存在明显的行为主义特色;在数据获取上,早期以统计资料为主,后期则更多依靠问卷调查、企业深度访谈等方式;在研究路线上,早期以演绎为主,后期则采用实证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四、研究简评与展望

尽管文献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解释差别较大,但是对共性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生产业与制造业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层面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两者产业关联性分析的较多),很难找到严谨的阐述两者演变过程与机制的理论,而且缺少严格的理论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检验,不能有效地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过程与作用机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的借鉴意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历史还不长,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

1 虽然生产业与制造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学者的认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不同,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动态化,对其互动特征要进行深入探究。

第8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27-02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内涵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的重要性在于机制能自动发挥作用,即只要一启动机制,事物就会向着机制所规定的方向前进(杨莉莉、杨宏起,200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则是指协调目标、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工具以及协调程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与工作方式。其运动原理就是:区域协调主体运用协调工具,按照一定的协调程序,作用于协调客体,最终实现预定的区域协调目标这样一个过程(楼洪豪,2008)。实际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仅包括区际间的协调问题,而且也包括区域内部的协调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引入防灾减灾因素后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问题。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主体分析

郝寿义等(2008)认为,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经济区域)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微观承载对象即为区域经济主体。现代空间经济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型经济,各类参与者在其中活动并发生相互关系。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或自然人的集合)和各种法律实体。

1.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协调主体的一种类型,这里的“政府”是指具有经济职能的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机构,在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关系中获得主体资格。它体现了经济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设置原则上讲,它应遵循职权法定、权限适当、权责对称等原则。由于转型期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处于一种“政府主导”的制度约束之中,政府必然是最重要的一类区域经济的协调主体(贺代贵、蒋悟真,2007)。

2.市场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的运行离不开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任何区域来说,企业、居民显然应该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发挥相应的功能。

3.各种非盈利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参与的个体众多,除包括消费者、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外,还包括各类非营利组织(NPOs)。如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NGO)。一般来说,这些组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反馈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起中介作用的主体(贺代贵、蒋悟真,2007)。如工商业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资产评估机构、交易中介机构等等。从特征上看,具有中介性、公共性、民间性。各种非盈利组织是政府与普通市场主体的连接者,是区域经济协调主体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4.区域协调组织。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能否做到协调发展有赖于区域协调组织功能的发挥。这一区域协调组织可以由各级政府现有的部门来承担,也可以由NGO等组织来承担,也可通过设立相应的专门区域协调机构来实现这一功能。

三、防灾减灾条件约束下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分析

1.政府。毋庸置疑,在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各级政府依然表现为“强势政府”。作为强势政府,则必然是区域经济协调中最重要的协调主体。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通过运用自身的力量和意志,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灾害的发生对政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影响。灾害有自然引发的灾害和人为引发的灾害之分。人为引发的灾害对政府的危害会更大,这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而这继而又会影响到政府及官员的政绩。

2.企业。政府的协调行为最终必然指向具体的市场主体,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个主要方面其行为及运行绩效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依赖于本土特殊资源的企业,有时几乎是毁灭性的。

3.居民。灾害的发生,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对于身处灾害区的当地居民来说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还可能必须背井离乡,承受巨大的心理、社会成本与压力。此时,则需要借助于外力,如人、财、物、技术以及由政府或其他组织采取组织移民等方式来抵御灾害造成的伤害。

4.非赢利组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非赢利组织也必将会受到政府协调行为的影响。作为第三方的非赢利组织,虽未遭受直接利益损失,但其独立、公正、非赢利特性、科技实力等方面的特性,使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如充分发挥其在环境承受力的评估、监督等方面的能力。

政府协调行为的绩效大小,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的非赢利组织和市场主体的生存及发展环境的改变来体现。理想的协调关系应该是政府及时地从非赢利组织和市场主体获得反馈,纠正或修正自身错误或不合适的协调行为。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非赢利组织和企业、居民参与政府协调行为的规划和变动的积极性,使其能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监督权,以实现协调行为的最佳效果。

四、基于防灾减灾的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根据前面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解,一个完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该包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要素(孙海燕,2007)。

图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促使防灾减灾的良性循环(鲍文,2008)

图2防灾减灾良性循环

1.明确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中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衡量和地方政府及官员政绩的考核,主要是看经济指标,其中又以经济指标中的“速度指标”为核心。这种考核办法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客观上又诱发了灾害的频发,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与完善衡量地方经济发展与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科学方法与标准,应该通过立法、监督等手段对各级政府的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引导地方政府及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改变目前仅以GDP作为各级政府及官员考核指标的考核机制。

2.促进信息透明化,实施有效监督。信息透明化程度低,是目前制约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因素之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使公共信息、公共决策透明化。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居民、新闻媒体的监督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行业协会的半官方性质等均显示出中国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要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首先,要保证监督渠道的畅通;其次,信息的透明(包括政府决策信息、资源承受力评价等公共信息);再次,要积极引导、扶持,努力提高企业、居民、尤其是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非赢利组织的监督意识与监督能力。

3.适度开发。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引发的深层次启示之一是政府、企业对各地的开发应适度,一定考虑到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受力。要建立适度约束机制,对资源环境进行评级,明确其是否适合开发,并确定其适度开发的强度。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开发预警机制,限制不适当的开发活动的进行,规范资源开发行为。

参考文献:

[1]贺代贵,蒋悟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体及制度探讨[J].经济前沿,2007,(1):24-27.

[2]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07,(3):362-365.

[3]杨莉莉,杨宏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3):7-10.

[4]楼洪豪.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机制研究[J].求实,2008,(5):40-44.

第9篇:区域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岩溶 隧道 地质预报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岩溶地质在我国分布较广,岩溶的发育复杂多变,大小不定,形态各异,我国许多公路、铁路、市政隧道处于岩溶地质地区,岩溶地区隧道一般会存在岩溶填充物地段围岩变形破坏,穿越溶洞区域时隧道突发涌水、涌泥、涌砂、洞顶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源枯竭等病害或地质灾害。因而在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盲目性,避免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诱发的病害、不良地质或灾害地质的发生。贵阳地铁1号线隧道穿越岩溶区,地质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预报方法进行了立项研究。

二 现有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是对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质界面(不良地质体带)位置、不良地质体带成灾的预报。目前在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超前预报方法。

1、地质法

根据隧道施工期掌子面地质条件,如岩体结构面体状及其发育状况、岩体破碎程度、岩石的变质程度等的变化趋势,结合地表地质调查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包括结构面统计分析、构造相关分析等)进行超前预报,主要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存在的断层、不同岩类间的接触界面、隧道前方围岩的稳定性及失稳破坏形式等。

2、超前钻孔法

超前钻孔法是最直接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通过钻孔钻进速度测试和所采取的钻孔岩芯的观察及相关试验获取隧道掌子面前方岩石(体)的强度指标、可钻性指标、地层岩性资料、岩体完整程度指标及地下水状况等资料参数。其不仅可以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而且可以起到探水的作用。

3、超前导坑法

利用已有隧道或超前施工的平行隧道地质资料进行对比预报,或采用超前施工的导坑地质情况直接预报隧道地质状况。

4、波反射法

波反射法主要利用声波、超声波、地震波及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反射,通过信号采集系统接收反射信号,判断隧道掌子面前方反射界面(断层、软弱夹层等)距隧道掌子面的距离来进行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其中地震波反射法(TSP)、电磁波反射法(地质雷达GPR)已广泛应用于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

地震波反射法(TSP)是一种全空间反射方法,人工制造一系列有规则排列的轻微震源,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主要是P波)遇到地层界面、节理面,特别是断层破碎带、溶洞、暗河、岩溶陷落柱、淤泥等不良地质界面时,将发生反射波,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反射波的传播速度、延迟时间、波形、强度和方向等均与相关界面的性质和产状密切相关的数据。电磁波反射法(地质雷达GPR)用发射天线将高频电磁波以脉冲形式由隧道掌子面发射至地层中,经地层界面反射返回隧道掌子面,由另一天线接收回波信号,进而通过对接收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释,判断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溶洞、破碎带、溶洞内低密度填充物以及溶洞或岩层内的含水状况。

5、红外线探水法

红外线探水法是利用地下水的活动会引起岩体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红外探水仪通过接收岩体红外辐射场强,根据围岩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幅值来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或洞壁四周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

三 贵阳地铁1号线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方法

1、综合超前预报的内容分析

由于每一种单一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贵阳地铁1号线岩溶隧道施工中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进行了探索,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

(1)对掌子面前方岩体进行时时跟踪探测,预报掌子面前方岩体基本地质情况;

(2)在掌子面前方岩体基本地质情况预报基础上,对重大不良地质灾害或对隧道施工安全存在隐患的不良地质进行识别判断;

(3)依据实际地质情况,对洞身围岩级别进行判定;

(4)依据隧道地质条件和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特征提出相应治理方案及施工方法建议。

2、贵阳地铁1号线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构建

在施工中,经过反复摸索,逐步掌握了一套适用于本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该体系将地质综合分析贯穿于隧道施工综合超前预报的全过程,即以地质分析为核心,把长、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紧密结合一体,后期开挖过程中不断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改进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系统。短期以地质法、地质雷达为日常不间断探测手段,重要地段辅以TSP相互认证,在重点异常段采用超前水平钻孔法加以确认。建立综合超前预报的体系如下:

图综合超前预报体系

四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总结

所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法”,就是要把研究区域所有的地质信息,物探信息等所有信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研究。本人通过分析总结TSP法和地质雷达法在贵阳地铁1号线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情况,并借鉴在其它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TSP法作为长期预报的基本方法,在大量的地下工程中有着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优点为:在进行探测作业时无需占用隧道掌子面工作面,节约施工时间,对隧道的施工进度影响较小;TSP对掌子面前方与隧道轴线近似垂直的不连续体,如节理、裂隙、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界面的探测较为准确可靠,且有效探测深度也能够达到100~150m。其局限性表现在:对界面不规则、不连续地质体的探测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对岩溶的探测,因为溶洞具有形态不同,大小不一,边界发育无规则的特性;采集数据的质量易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炮孔位置、深度、接收器的布设及走向、炸药的药量、洞内有无机械、炮孔内是否注水等众多因素;后期的解译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预报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解译人员的水平。

相对TSP技术,地质雷达的探测范围虽然较短,有效探测范围只能达到15~30m,但其探测精度较TSP要高,尤其是对溶洞、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及水体较为敏感。在隧道工程中,该方法主要用于对掌子面前方发育的不良地质体的详细探测,如它能对溶洞发育的具置、规模大小、延伸走向进行探测等,这也能弥补TSP探测的不足。

考虑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贵阳地铁1号线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采用地质雷达和TSP两种方法,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在用TSP法对掌子面前方进行长距离探测后,总结哪些洞段不良地体较为发育或哪些洞段有可能发育,然后再用地质雷达对这些洞段进行重点详细探测,对长距离预报进行内容的补充和细化,提高预报准确程度,以达到施工 的要求,保证施工安全、有条不紊的进行。地质法作为贯穿施工全过程的地质跟踪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时时记录围岩的变化情况,也能起到验证预报结果,修正预报方法,提高准确率的作用,所以该方法也是短距离预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