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技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裂缝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关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 施工周期长, 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因素多, 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 控制好混凝土强度, 应做好以下工作。
1.1.1 配合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 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 待级配报告出来后, 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 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 故尚需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方能确定砼的配合比。有资料统计显示, 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 砂率下降2%~3%, 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 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 , 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 水灰比影响为多增l % , 强度降低5%~10%, 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1.2 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 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 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 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对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人负责, 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养护时间要求, 覆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措施, 同时注意根据规定不同水泥品种和砼的要求确定养护时间, 对于大体积砼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另外也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1.1.3 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 J107)规定,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不能弄虚作假, 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1.2 高层建筑裂缝的控制
1.2.1 设汁措施
(1) “放”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 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2) “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 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 增设间距不大于3 m 的构造柱, 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 mm 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 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 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 用钢丝网(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 ) 进行处理; 特别注意梁底的砌筑要求; 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3) “放”、“抗” 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1.2.2 施工措施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 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 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 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大体积混凝土, 应着重在控制砼的温升, 延缓砼的降温速率, 减少砼的收缩, 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值, 改善约束和完善构造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如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 充分利用砼的后期强度, 掺加减水剂粉煤灰等, 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 控制砼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 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 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天)。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宜控制在25 e以内, 否则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1.3 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
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多, 高度高, 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 故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 确定好测量仪器, 根据施工方案建立好施工控制网; 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影到建筑面层上, 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放样, 以备绑扎钢筋, 立模板和浇筑砼之用;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一般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 当采用外控法投测轴线时, 应每隔数层用内控法测一次, 以提高精度, 减少竖向偏差的积累; 当用内控法时, 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 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 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 字控制, 在浇筑上升的各层楼面时, 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 mm × 200 mm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 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 但必须经过校对和复核, 以确保准确无误。
2 国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近十年来, 高层建筑在国内有了迅速的发展, 全国已经建成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1 000 多万m2, 仅1985 年建成386万m2, 较1984年建成263万m2 增长了47%。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已有4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兴建高层建筑。建筑层数不断增加, 建筑平立面日趋多样化。在建筑体系、施工机具、深基础和装修设备施工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1 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
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涉及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和施工工艺的选择问题, 既取决于不同建筑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层数的高低, 也决定于物质技术基础和施工条件。
2.2 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
我国地区辽阔, 地质差异很大, 高层建筑的基础更要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途径。如果地基土质较复杂, 持力层较深, 而地下室埋置深度并不大。则采用桩基础是必要的。从我国少钢的国情出发, 钢桩不宜多搞, 宜侧重发展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质量较有保证, 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 近年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 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 但这种桩存在着耗钢量大、造价贵、施工噪声大和截桩困难等问题。现浇桩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 机械钻孔、冲毯已经发展到直经1 m 左右, 人工挖孔直经大, 荷载大,但应十分重视安全施工。现浇桩适应性强, 噪声小、造价低, 可以作为发展重点, 并努力实现机械化。当基础埋置特别深时, 在施工技术上困难大, 并且不易保证施工的安全, 宜采用沉井或沉箱法施工。
3 国外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3.1 基础施工
意、法两国的高层建筑一般都有三至六层地下室, 基础埋深均在10 m 以下。地下深层施工多采用先做基坑护壁, 再明开的方法, 基坑护壁有用钢板桩的, 但更多的是做地下混凝土连续墙。
3.2 主体施工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 意、法目前基本上倾向于以现场为主的、现制与预制相结合的机械化施工方法: 大块模板法、滑升模板法、隧道模法, 其中更倾向于发展大块模板法。意、法高层建筑的梁、板多为预制, 而柱子则采用预制模板现浇。电梯井则采用滑升模板法施工。在1973年10月意大利波伦亚展览会上展出的高层住宅主体施工方法, 是采用模板提升机拆装纵横墙模板组合在一起的大块模板法。
3.3 内、外檐装修
意、法两国在外檐装修方面使用的材料品种较多, 有金属、反光玻璃、花岗石、大理石等, 预制混凝土挂墙板的应用也很广泛。这种挂墙板造型美观、色彩丰富、灵活多样、加工简单。饰面是在浇灌混凝土的过程中一次成活的, 一种方法是在平模上先铺面砖、马赛克、毛石子、小卵石或等粒径石子等面层。然后铺一层沙浆, 放钢筋, 浇灌混凝土。另一种方法是不另做饰面材料, 在平模上摆好各种线条图案的胎模, 然后浇灌混凝土, 并可在现场再涂刷各种颜色的合成树脂涂料。这种一次成活法, 效率高,成本低, 不需要高级抹灰工就可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控;高速加工技术;分析
1 数控高速加工技术应用
1.1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切削加工技术,由于其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相对于传统的切削加工大幅度提高,切削机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常规切削加工中倍受困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高速切削可得以解决。与常规切削加工相比,高速切削具有它的特点:(1)加工效率高,随着切削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进给速度也相应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切除率可达到常规切削的3-6倍,甚至更高。此外,高速切削机床快速空行程速度的提高缩短了零件加工辅助时间,也极大地提高了切削加工效率。(2)切削力降低,切削热对工件的影响小:高速切削中在切削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切削力可降低30%以上,尤其是径向切削力降低更明显。同时,95%-98%以上的切削热被切屑飞速带走,仅有少量切削热传给了工件,工件基本上保持冷态。因此特别适合加工薄壁类、细长等刚性差的零件和易于变形的零件。(3)加工精度高,高速加工刀具激振频率远离工艺系统固有频率,不易产生振动;自由切削力小,热变形小,残余应力小易于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因此采用高速切削常可省去车、铣削后的精加工工序。(4)可切削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各种难加工的材料:航空航天等尖端部门的零件制造大量采用难加工的材料。例如钛合金,这种材料化学活性大,导热系数小,弹性模量小,因此刚性差,加工时易变性,而且切削温度高,单位面积的切削力大,零件表面的冷硬现象严重,刀具后刀面磨损剧烈。若采用涂层整体硬质合金刀具高速切削钛合金,切削速度可达200m/min以上(比传统切削加工速度高10倍左右),加工效率和零件表面加工质量都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1.2 数控车床加工技术
数控加工是指在数控机床上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一般来说,数控车床加工技术主要涉及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技术两大方面,数控加工中地刀具、夹具等工装也在其涉及的范围内。数控机床运动的可控性为数控加工提供了硬件基础,但是数控机床也是按照提供给它的指令(加工程序)来执行运动的,因此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和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是实现数控加工的重要环节,是获得合格零件的保证。特别是对于复杂零件加工,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数控机床本身。由此可见,数控车床加工技术一种能高效、优质的实现产品零件加工的有关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是自动化、柔性化、敏捷化和数字化制造加工的基础与关键。
1.3 数控快速点磨削技术
快速点磨削技术是由德国Junker公司在1994年开发的一种集CNC、CBN超硬磨料、超高速磨削三大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高效率、高柔性先进加工工艺,主要是用于轴套类零件地加工。它采用超薄层CBN或人造金刚石超硬磨料砂轮,是新一代数控车削和超高速磨削的极佳结合,是目前高速磨削最先进的技术形式之一。快速点磨削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磨削工件外圆时,工件的轴线与砂轮的轴线并不是始终处于水平状态,而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旋转一个角度,以实现砂轮与工件理论上的点接触。通过数控系统控制这两个方向的点磨变量角和X、Y方向的联动速度来实现对不同形状表面的加工。(2)快速点磨削砂轮采用超硬磨料CBN,这种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等特点,使砂轮的速度可以达到90-160m/s,从而保证快速点磨削具有较高加工效率。(3)通常快速点磨削砂轮采用CBN材料或者人造金刚石超薄砂轮,厚度只有4-6mm,这样的薄砂轮可以大大减少砂轮质量,这不仅能降低砂轮的造价还能减少砂轮运转时的不平衡度,从而降低运转时施加在轴上的离心力。(4)Junker公司数控快速点磨削机床采用了多项专利技术,例如砂轮三点定位安装系统,砂轮主轴电平衡自动控制系统,机密导轨系统以及砂轮在线修整技术,从而保证机床的加工性能。
2 数控高速加工技术分析
2.1 提高生产率
生产率与切削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切削用量是保证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相当于传统加工方式用大直径的刀具、大切深、大切宽的切削用量,而在高速加工方式下,都采用小直径的刀具、小切深、小切宽、快速多次走刀来提高加工效率。高速加工的进给速度一般是传统加工方式的5-10倍,材料去除率可提高3-6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2 改善加工产品的质量
由于高速加工的切削力大幅度减小,刀具和被加工零件之间的系统振动很小,容易得到很好的表面加工质量,可作为机械加工的最终精加工工序和镜面加工。另外一方面,由于主轴转速高,刀具和工件的接触频率大为增加,在加工表面产生高频压应力,从而大幅度减小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加工表面的接触刚性和零件的耐磨性能。尤其是在模具行业,采用高速加工工艺,模具的平均使用寿命提高3倍。
3 结束语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行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水平,为了我国经济的飞跃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国家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也越来越重视,综合科学技术水平将日益提高,高速加工技术已经站在世界制造技术的顶端,因此高速加工技术在国内机械制造业将日趋实用和普及。数控高速加工技术以其高精度的高数加工特点受到了各个行业的青睐。就目前而言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行业和高精度的模具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周正干,王美清,李和平.高速加工的核心技术和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00(3).
[3]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差异 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原有初中的教学条件、学科重视程度、教学水平、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个体特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习惯、道德品德、智力等品质)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能力倾向(包括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差异最终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如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集中演示,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但是教师不讲解、不演示,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能在这一知识上留下盲区;在实践课上,布置的操作任务,一些学生早早地就完成了,之后,感觉无事可做,而一些学生可能还来不及完成,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刀切”,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个体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元素,在差异中寻找教学的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学生分层分组
对学生进行摸底,认真分析学情,是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情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问卷调查、交谈、测试等。调查、交谈的内容可以包括:你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吗?有没有参加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各类比赛中获过哪些相关的奖项?你熟悉哪些软件的操作?你认为自己在哪个部分有优势?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你有困难吗?困难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等。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时间可以在学期初,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内容,如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认知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中间层、高级层。基础层的学生是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困难,基础相对薄弱;中间层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基本掌握,有较好的信息素养,通常情况下,有半数同学处在中间层;高级层的学生是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信息素养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多数在机房进行,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究、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与座位相邻的同学交流、合作较多。所以,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层的结果,将学生分组。如四个邻座(前一排两座,后一排两座)为一组,四个人为一个基础层,一个高级层,两个基础层。信息技术模块较多,知识点繁杂,学生个体在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分层也是动态的。分层及座位的安排上要注重科学性,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同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
“贴标签”的感觉,不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不能设定固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分层次。在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定基础层学生的目标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层学生的目标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级层学生的目标是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提升,拓宽思维空间、提高迁移能力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堂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目标设定了层次,决定了教师课堂设计上也要进行分层,我想主要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层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不能纯粹地理解为在课堂上教师要讲的内容以及学生练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课通常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将“内容”设计在一定的“项目”或“任务”中,教师通过设定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使师生在“项目”或“任务”驱动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和“任务”设计的分层。一般将任务分为三层,即基础部分、挑战部分和选做部分。这三个部分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按照基础部分、挑战部分、选做部分的顺序去做。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自然形成阶梯式地完成任务的格局。基础层的学生确保能完成基础部分、中间层的学生确保能完成到挑战部分,高级层的学生能够做完选做部分。当然,主导思想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潜能最大化地完成任务。以Excel软件中数据处理这一节为例。本节课的主题是“谁是真的英雄?”即用学校运动会的数据,让学生分析、处理,挖掘有用的信息。基础部分的任务:在班级数据表中,求班级得分总和(求和)、求班级人均得分(公式或函数)、班级个人得分排名(排序)、男、女生各得的总分(分类汇总)和为班级争得5分以上的人是哪些?(筛选),该部分用什么数据处理方法提示给学生;挑战部分的任务:在高一年级的数据表中,如何迅速求得各班的总得分?总分前5名的班级是哪5个班?这部分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数据处理方法,并要求操作实现,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学习帮助系统(下文中提及)或求助于同学和老师。选做部分的任务:探索自定义排序、高级筛选的作用和意义,能列举应用的事例并作实际操作。这个部分不给学生太具体的任务,目的为学生留更多的探索空间。
信息技术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等。结合学生、教学目标和探索任务等情况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要进行分层。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采用集中讲授、演示(主要还是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研究自己能够获得、解决的问题则让学生自主进行,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出相应的可行的助学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助学方式有:教师小范围或个别的辅导、合作小组成员的帮助、学习帮助系统。学习帮助系统通常是老师为这节课制作的课件或教师建立的辅助学习网站,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的延伸与链接、操作步骤提示(图文式)、甚至操作演示视频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这些助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认为只有基础层的学生才需要更多的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关注。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对学生提出的是不同的学习目标,所以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量他们,应该实施分层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课堂设计中要有师生共同评价的这一活动环节,形式可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教师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指导,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同时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学生提交的作业要求上传至教师的服务器上,服务器上分别建立基础部分、挑战部分、选做部分三个文件夹。让学生将各个部分的作业分别提交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方便分层评价。设置学生有写和读的权限,学生能相互看到提交的作业,便于交流和互评。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所以,教师的评价在语言、方式和时间上要能恰到好处,对基础层的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使之保持学习的兴趣;对中间层的学生以激励为主,使之勇于挑战;高级层的学生,以抑骄为主,使之保持进取心。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春荣.《分层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信息教研周刊》.2009年4月27日第6期
关键词:武术 高职院校 普及推广 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6(a)-0000-00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artial Arts Populariz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Zong-Hai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 yang Henan 473009)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etermines the popularized feasibility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or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open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s, public elective martial arts practice, practice martial arts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art festival, martial arts culture education shows the way to popularize martial arts culture education, such as through the martial art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 qualified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tial ar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pulariz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1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改革,“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制造业大国,带动了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带动了应用型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占居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了与高中教育的完全对接,注册入学,高职生的数量迅速扩充,而高职生个人自身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自身修养、文化品德等良莠不齐,在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给学生补充其它层面短板知识,而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文化,恰好能在对学生强身健体、人文精神教育、品德修养形成等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所以,武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普及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形势价值。
1 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分析
1.1 学校现状分析
1.1.1 学校数量庞大
随着高级职业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推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施,带动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迅速发展。当前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60%以上。尤其是各地方普通高等教育,都在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区域发展提供技术型人才。
1.1.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高等职业院校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跟不上。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升格上来的,原有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师资力量等,不能跟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技术学习的需要,更多的是需要建设实训场地、实验室,原有的教学设施条件大都不能满足迅速扩招带来的学生压力,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
1.2 学生现状分析
1.2.1 学生生源广
高职院校招生广泛,学生来源大致四个方面: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普通高级职业中学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部分社会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招考试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单招考试两种途径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1.2.2 文化层次低
随着专科高职录取制度的改革,录取批次合并不分档,高职生基本上形成了目前的注册入学的地步。学生在文化层次上基本上是高中的中下等层次的学生,文化层次上相对较低,尤其是数学、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这对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影响比较大。
1.2.3 动手能力强
学生文化知识低的同时,该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恰好适合发展专业技术能力学习。而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的不是很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要求的比较高,这也符合了青年学生走向职业院校学习应用技术的客观规律。
1.2.4 内涵修养欠缺
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大部分还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有着高考指挥棒的,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都在主要考试科目上下功夫。考入高职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生自学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学生更加缺乏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所以,在高职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5 身体素质较差
高中阶段,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比较差,学习压力大,休息不够、营养跟不上,高中阶段又是青年学生长身体的黄金阶段,各方面的综合影响,造成了学生整体上的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所以在高职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教育,训练适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身体素质发展,更好地投入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工作。
2 武术的教育功能
2.1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
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尤其作为河南省,武术的少林和太极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作为每一个公民,青少年学生,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
2.2 武术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武术在培养青年学生的武德、肝胆相照、行侠仗义、拔刀相助等一直品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人文关怀。用武术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用武德精神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广大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成长。
2.3 武术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武术运动是体育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强身健体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要功能之一,武术更是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身体的运动或者借助于器械进行展示,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调整、心神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武术运动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4 武术文化给学生形成终身教育
武术运动过程中,人体自身的参与度比较大,但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动作自动化后不容易忘掉,无论何时何地需要时随时可以信手掂来,容易形成终身教育。武术运动因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学习对象广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为学生形成武术运动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
3 武术在高职院校普及开展方式
3.1 开展理论知识教育
开设武术理论教育课程,可以在大一公共普修课程中,也可以在是大二学生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历史、产生背景、演变过程、当展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主要武术项目像少林和太极知识介绍等。通过理论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武术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武德的品质,树立做人耿直、友善、团结、诚心的标准。
3.2 武术实践教学普修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武术实践教学学习,以太极拳或者一整套武术动作为主线,传播武术基本功教学,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拓展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练习,全面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3 武术实践教学专修课程
在大二开设武术专修课程学习,让广大武术爱好者能够继续进行武术学习,提高功夫,达到精益求精、身心合一。使有深入钻研武术的学生有继续进行学习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很有可能是以后传播武术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进行继续学习、演练、传播武术文化。
3.4 武术协会社团文化建设
对学生进行课余武术文化教育熏陶,课堂上的教育毕竟是有限时间内的教育,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建各种“武术协会”(像太极拳协会、散打协会、双截棍协会、跆拳道协会、少林拳协会等等)或者各种“武术俱乐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社团文化生活、指导社团武术学习、武术技术切磋、探讨学习进步。针对武术学习成果,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与汇报表演,提高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武术文化的学习中去。同时可以考虑和学生第二课程素质拓展训练文化教育的学分相结合,既能促进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武术文化的学习中,也能得到一定的课程学习学分,以顺利完成大学整体学业。
3.5 武术文化教育展示
通过定期举办形式各异的武术文化活动比赛,促进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校园文化的拳头影响力,提高武术文化育人作用。开展文化活动教育节,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教育,进行武术功夫展示汇报与表演。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武术节晚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晚会等,通过表演展示、传播武术文化的魅力,号召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加入到武术文化人的队伍中来,学习、传播、发展传统民族文化。
4 结语
当前高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制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助燃剂,而高职院校自设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层次、身体素质等水平参差不齐,要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推动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普及推广武术教育是唯一的捷径。武术文化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推广普及武术文化教学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开展武术文化理论教育、武术实践教学普修课程、武术实践教学专修课程、武术社团文化业余学习、开展武术文化艺术节等途径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播发展,促进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宗海.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的理论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0-102.
[2] 王春明.武术教学中加强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3(7):114-116.
[3] 梁丽杰.浅谈高职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07;209.
关键词:软基处理技术方案 经济分析
1 概述
高速公路跨越不同的地质区段、穿山越岭,地质条件是高速公路建设方案及投资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结构工程性能要求时,必须进行地基处理。
目前,软基处理方案较多,各方案造价区别也较大。如何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笔者认为,应结合地质勘探资料进行比选确定,要充分考虑工程经济性和施工易操作性,摈弃一味保守而忽视经济的软基处理理念。
2 安徽省软土类型及分布
安徽省地处华东片区,软土类型属内陆平原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和山地沉积的山谷相。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淮河平原及山区、丘陵地区的一些山地。
内陆平原河床相、河漫滩相区域软基处理的典型高速公路项目有合巢芜、芜宣、马芜、蒙蚌、芜雁、沿江高速、望东大桥接线等;山地沉积的山谷相高速公路项目主要有六武、安景、合铜黄等。
3 已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3.1 蚌埠至南京高速公路(来安曹庄至明光段) 项目地处安徽省东北部。软土分布近5Km。主要采用四种处理方案:浅层处理、竖向排水体处理、复合地基处理、换填处理等。
3.2 合肥至徐州高速公路(涂山淮河大桥至朱围子段) 项目地处安徽省北部。软土段分布在淮河北岸支流北淝河和淮河之间,为河流冲积成因,最大厚度达10m。
主要采用三种处理方案:浅层碎石垫层预压处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碎石垫层换填处理等。
3.3 芜湖至宣州高速公路 项目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为长江下游沿河漫滩平原,由长江和青弋江近代冲积而成,最大厚度达30m。
根据当地工程实践、环境条件、材料供应及施工技术状况,对于不同的填土高度、构造物形式及对工后沉降的要求,软基处理主要采用六种处理方案:预压、铺砂垫层、袋装砂井、换填碎石、复合地基(水泥粉喷桩,深层搅拌桩)及路改桥等。
4 各处理方案分析及经济指标
4.1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共同组合而成,适用处理各类淤泥、淤泥质土及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一般用于深度4~12米的软土处治。常用排水固结法有砂石料垫层预压固结法、砂井预压固结法、排水板预压固结法、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法等。安徽省已建高速公路中主要使用了其中的砂垫层预压固结法、砂井预压固结法、排水板预压固结法三种方案。
4.1.1 砂垫层+预压方案 适用范围:路堤填土高度较小,软土埋藏不深且厚度小的地段。分析计算主要工程量为40cm砂垫层;土工格栅(一层);预压土方(H=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111.4元/m2。费用组成如下:
4.1.2 塑料排水板+预压方案 适用范围:软土厚度较大的地段,处理深度小于12米。分析计算主要工程量为40cm砂垫层;土工格栅(一层);塑料排水板(正三角分布,间距@1.3m,板长10米);预压土方(H=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148元/m2。费用组成如下:
4.1.3 袋装砂井+预压方案 适用范围:软土厚度较大的地段,处理深度小于12米。分析计算主要工程量为60cm砂垫层;土工布(一层);袋装砂井(正三角分布,桩径7cm,间距1.3m,桩长10m);预压土方(H=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156.4元/m2。费用组成如下:
4.2 置换法 置换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等浅层处理,呈局部分布,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m以内。常用置换法有开挖置换法、抛石挤淤法、轻型材料置换法等。安徽省主要使用了开挖置换法方案。开挖换填方案分析计算主要工程量为开挖预压土方,土工格栅(三层),换填1.5-2.0m厚碎石。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为351.6元/m2。费用组成如下:
4.3 复合地基法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专用的粉体搅拌机械,用压缩空气将水泥粉均匀地喷入所需加固的软土地基中,形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强度较高的复合地基。安徽省已建高速公路目前主要采用水泥土类桩方案。常用的施工方法:利用灰浆泵进行喷浆型(湿法)搅拌和利用空压机进行喷粉型(干法)搅拌。适用范围:最适宜于加固软土厚度较大的各种成因的饱和软粘土。粉喷桩处理深度不宜大于15m,浆喷桩处理深度不宜大于20m。
分析计算的主要工程量为:30cm碎石垫层;粉喷桩(桩径50cm,正三角分布,间距1.25m,桩长1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484.3元/m2。费用组成如下:
5 新处理方案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安徽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不仅处理深度在增加,处理方案也日臻完善。其中,复合地基法具有施工期短,处理深度大,效果较好等优点,一般用于桥头和深层软土(10~20m)的处治。除了已实施的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案外,碎石桩、CFG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大直径管桩等处理方案正在逐步采用。以安徽院北沿江高速公路巢湖至马鞍山段工程初步设计为例,进行计算分析,进一步探讨软基处理新方案的合理应用。
5.1 碎石桩 利用夯锤的垂直夯击填入孔中的碎石,能量通过碎石向孔底及四周传递,利用桩体对桩周围土层的挤密作用,使土与桩组成复合地基。
碎石桩桩径一般为300-1100mm,桩间距一般为1.8-4倍桩直径。常用的施工方法是振动成桩法和锤击成桩法,主要是通过振动或锤击把带有特制桩尖的钢管打入土层至设计深度,在钢管内灌入碎石,然后边振动边缓慢拔出桩管,从而形成碎石桩,并在桩顶设置水平排水层,必要时可进行堆载预压。具有置换、排水固结和复合地基的特点。
适用范围: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但对粉土或粉粒含量较多的粉质砂基土一般不宜使用。在石料丰富地区,软土厚度较大的地段得到广泛应用。
分析计算的主要工程量为30cm碎石垫层;预压土方(H=4m);土工格栅(一层);碎石桩(桩径60cm,正三角分布,间距1.4m,桩长1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541.8元/m2。费用组成如下:
5.2 CFG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是在碎石桩基础上加进一些石屑、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粘结强度的桩,与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CFG桩桩径一般为350-500mm,桩间距一般为3-5倍桩直径。当桩径较小(350-400mm)时,常采用振动沉管打桩机或螺旋机施工,桩径较大时一般用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设备。适用范围:可用于杂填土、饱和及非饱和粘性土、粉土、砂性土和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对于软土厚度大、承载力要求高的桥涵构造物及高路堤地段,处理的厚度可大于15m。
分析计算的主要工程量为30cm碎石土垫层;预压土方(H=4m);土工格栅(一层);CFG桩(桩径40cm,正三角分布,间距1.5m,桩长15m)。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612.8元/m2。费用组成如下:
5.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桩),是在近代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预应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在专业工厂里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和离心成型工艺,经过蒸压养护而制成的一种空心圆筒体等截面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通过锤击或静压的方法沉入地下作为构筑物的基础,与桩间土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沉桩工艺有两种:静压和锤击,目前长三角地区以静压桩为主。
适用范围:软土厚度大、承载力要求高、工期要求紧的桥涵构造物及高路堤地段,处理的深度可超过20m。
分析计算的主要工程量为30cm碎石土褥垫层;预压土方(H=4m);预应力管桩(桩径50cm,壁厚10cm,正三角分布,间距3m,桩长15m);土工格栅(一层)。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474.4元/m2。费用组成如下:
5.4 大直径管桩 大直径管桩又称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是采取振动沉模自动排土,现场灌注混凝土而成桩。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管桩与褥垫层、同作用形成刚性桩复合地基。
目前国内做法有两种,一是桩头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浙江省做法),二是采用活瓣桩靴(江苏省做法)。其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即依靠沉腔上部锤尖的振动将内外双层套管所形成的环形腔体在预制桩头(或活瓣桩靴)保护下打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在腔内现浇混凝土,之后振动拨管,在环形域中土体与外部的土体之间便形成混凝土管桩。
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管桩动力设备是振动锤,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新型桩技术,类似沉管灌柱桩。涉及震动、沉管、拨管、浇筑混凝土等工艺。
适用范围:下卧层有良好持力层的淤泥质粘土、素填土、砂土、粉砂土、高液限及低液限粘土,处理的深度可达25m以上。
分析计算的主要工程量为30cm碎石土褥垫层;预压土方(H=4m);砼管桩(桩径100cm,壁厚10cm,正三角分布,间距3.5m,桩长15ms);土工格栅(一层)。其单位面积加固费用约元455.6/m2。费用组成如下:
6 结语
在设计软基处治方案时,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易行”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处理范围、填土高度、工期要求、材料、机具设备来源和工程费用等因素,进行经济及技术比选,使处治方案达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实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庆彬.高速公路路基软基处理[J].价值工程,2012(18).
[2]万治安,徐秀敏.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09).
[3]刘宏杰.填海区软基处理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1(24).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不论是在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还是审计管理方面都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工程审计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的相关人员较为复杂,因此,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开展。对此,本文结合高校工程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究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赵郁茹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峰.高校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管理观察,2015(16).
关键词:玉米;施肥;基肥;穗肥;粒肥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1
1玉米的需肥特点
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都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主要是补充氮、磷、钾三种元素,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主要吸收的营养元素是不同的。据实验结果分析,在整个生长期每生产100公斤的玉米籽粒,需要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0.8公斤,氧化钾1.9公斤,所以在肥料施加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玉米的不同阶段的需肥量及种类的不同,科学合理施用。玉米在三叶期到拔节期,对养分的消耗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吸收的营养物质属于最少阶段,但也要保证养分充足才能壮苗提高长势。拔节期到抽雄期,果穗形成,需养分最多,对于氮和磷的需求量都占整个生育期的1/3,而对于钾的需求量达到整个生育期的2/3。此时期保证养分的充足供应,玉米植株发育良好,茎秆粗壮,穗大粒多。而抽穗到开花,植株的生长基本结束,对于氮和磷的需求相对较少,而到灌浆期,玉米的需肥量又明显增多,因为此时籽粒形成,需要养分来满足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物质的积累,一直到成熟为止,此阶段对于氮的需要占整个生育期的1/2,而磷则能占到1/3。
2玉米的施肥原则
根据玉米的需肥特点可以看出,玉米的施肥一定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对于养分的侧重需要来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避免不足,也避免浪费。基本原则是以有机肥为基础,重施氮肥、适施磷肥、增施钾肥、配施微肥。采用农家肥与磷、钾、微肥混合作底肥,氮肥以追肥为主。春玉米追肥应前轻后重,夏玉米则应前重后轻。
3 玉米的施肥方法
3.1重施底肥
底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多数以有机肥为主,兼施各种肥料。因为播期、土壤、肥料种类等的不同,底肥的用量及各种肥料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农家肥可以在播前整地阶段,随翻耕一同施入,可以沟施条施,也可以均匀撒在田块中,翻耕后能与土壤很好结合。有机肥主要是以畜禽粪便及植物秸秆经过腐熟沤制而成,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除了为玉米生长提供养分外,对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也有很大的作用,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肥料。无论是玉米种植还是其他作物的种植,有机肥都是首选。近些年随着大型收割机的普及,很多地方都在收获玉米时把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于土壤中的有机物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是解决土壤有机肥不足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肥力较低的土壤,粉粹秸秆时应配合少量氮素化肥,以调节碳氮比,加速秸秆腐解。有机肥料作基肥,一般翻埋深度应在10厘米以下,这样才有利于保肥和作物吸收。氮肥作底肥要深施,以减少氮素挥发损失,利于作物吸收利用。磷钾肥作基肥时宜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或集中施于10~30厘米的根系密集层。磷肥当季利用率低,有明显后效,应每年或隔年分配施用,不宜一次性大量施用。
3.2轻施苗肥
玉米苗期,植株尚小,对于养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这时苗肥可以轻施,但不要不施,要避免养分不足,因为此时植株的需肥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如果养分缺乏,苗势弱,叶色浅,根系发育不良,会影响中后期植株的生长发育。此阶段宜施提苗肥,促进苗壮,以施用腐熟的人畜粪尿和速效氮肥为好,但注意不要过多,防止幼苗徒长。施肥量应占总肥的1/10左右为宜。
3.3巧施壮秆肥
拔节期,玉米的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这时要巧施壮秆肥,一方面促进茎秆的精壮,一方面促进雌雄穗分化,达到增产的效果,同时防止倒伏。壮秆肥的施用也要适量,过多节间过长,茎秆脆嫩,不耐风吹,不足又会导致拔节较慢,肥量一般为总肥量的10%~15%。
3.4猛攻穗肥
玉米抽穗时要施攻穗肥,也叫攻苞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肥量要大,占总肥量的一半左右,因为这时期,玉米雌雄穗开始分化,对于养分的需求十分旺盛,肥料充足才能实现粒多、穗大、高产的生产目标。施用时间一般在雌穗小穗小花分化期,一般在小喇叭到大喇叭口期间为宜,在施用时,要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土壤肥力水平,还要结合前期施肥的种类及数量等情况来决定时机及施肥量,一般土壤瘠薄、底肥少、植株生长较差的,应适当早施、多施。反之,可适当迟施、少施。
3.5酌施粒肥
施用阶段在玉米开花授粉之后,此时要施用攻粒肥,主要以速效氮肥和钾肥为主,可以追施一些含氮量较高的氮肥进行氮的补充,钾肥可以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这时籽粒开始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进行干物质的积累,此时的养分供给充足,能促进籽粒饱满,减少秃尖长度,对于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4结语
关键词:氨系统改造;氨泄漏;停产;维修阀门;反抽阀门
1 概述
今年以来发生了多起重大的氨泄漏、爆炸事故,不免使人谈“氨”色变。但由于氨自身的环保性及经济性,在国内大中型冷库中仍占有不可撼动的市场,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冷库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年久失修、长期缺乏保养的氨制冷系统,在日益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下,面临改造重任。而高压系统改造通常是重中之重,一是因为高压设备及管道处于露天环境较多,风吹日晒雨淋,造成设备及管道锈蚀现象严重;二是高压端压力较高,一旦发生泄漏,瞬间扩散,容易失控,波及范围也很广泛。
但对业内人士而言,进行高压系统改造通常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压系统改造通常意味着整个制冷系统的阶段性停产,这会严重干扰企业生产计划;二是高压系统改造过程,具有氨泄漏的高风险性。因此,高压系统改造也是普遍性的专业难题。
2 解决方案
本人在从事氨制冷工艺设计及安装过程中,从实际工作出发总结出一个经验,即在冷库设计方案之初就考虑将来高压系统的改造环节,即可防患于未然。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中改变传统的高压系统完全贯通、共用的工艺,通过灵活配备阀门、进行简单的阀门转换,将高压系统分割成既可独立工作又可合并运行的两部分;当独立运行时,即可进行高压系统局部维修改造目标。
首先,按正常设计程序选配机组及高压系统;其次,选择其中一台机组增配一套高压备用管道,将该机组作为固定维修保障机组(通常选择冷库系统主打机组);第三,该机组可通过双向选择机制实现不同的运转目标――正常运行期间进行生产加工,改造期间实现维修保障任务。
现将工艺流程简单示意并解释说明如下:
如图所示,制冷系统共有4台液氨冷却型螺杆机组,首先按4台机组总排热量选配辅助贮氨器①及冷凝器①②③(冷凝器台数要求至少2台);再按第4#机组排热量单独选配1台辅助贮氨器②。
当系统正常运转时,将4#机组上所有备用管道的阀门及维修阀门3关阀,其余阀门保持常开,4台机组高压系统完全贯通、共用。
当进行高压系统改造维修时,可分两步进行(局部改造时原理同此)。第一步:进行4#机组机头阀门转换,将原来常开的高压排气阀门、油冷回气阀门、油冷供液阀门关闭,同时将对应的备用管道上的常闭阀门打开,以及维修阀门①②关闭,维修阀门③打开,反抽阀门①打开,4#机组进入维修保障状态。第二步:根据改造部位需要,利用4#机组可对冷凝器①②、辅助贮氨器①及相关管道进行抽空(建议如有大量氨液积存先行处理至低压端,少量氨液或以气态氨为主则比较容易抽空)。抽空完毕,关闭反抽阀门①,即可进行改造工作。
如进行冷凝器③、辅助贮氨器②及相关管道的改造,操作更为简单:4#机组保持系统正常运转状态,无需进行机头阀门转换,仅需关闭维修阀门①②,打开维修阀门③及反抽阀门②,即可抽空冷凝器③、辅助贮氨器②及相关管道,抽空完毕,关阀反抽阀门②,即可进行相关部位改造工作。
附注:①为简化示意图,与本篇技术主题关联不甚紧密的一些设备及管道图中从略;②对于活塞机系统流程更为简化,此处不单独描述。
3 结束语
这种设计思路属于防范措施,虽增加小小成本,却可以解决很多投产后的难题,在实际运用中也获得良好效果。
3.1可以实现局部停产、分步改造,不影响企业整体生产计划,尤其对于那些冷藏库常年爆满的系统,此举可避免很多停产带来的麻烦。
3.2 改造过程可以实现“零” 氨排放,全程安全无污染。
2、做练习题模拟题时学会取舍,比方说文科数学里面特别难的部分不要花太多时间往死里钻,要做到熟悉高考的考试节奏。
3、早上起早背书,英语单词放在第一位。早读可以一个星期内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轮流背诵。
4、老师布置的首先要有质量地完成,弱势科目数学要多做。做题贵在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一定的题目量,在高考前每一天都不松懈。
5、政治历史地理可以在节假日上午或晚上进行系统地背诵,下午不要背书,效率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