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疾病预防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的措施

第1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第2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1.寒冷刺激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室内外温差过大,衣服增减不及时,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高血压的发生。

2.劳累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因素。适当的运动可使正常人及心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这对防治心血管病起有益作用。但有研究证明:过度活动可能对心血管病不利。

3.饱餐暴饮,尤其是餐后即从事劳动或快步行走更易引发心绞痛。注意饮食不过饱,以半饱为宜。饭后适当休息。

4.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开始的年龄越早,数量越多,吸烟时间越长,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就越高。

5.排尿困难伴有前列腺肥大的冠心病患者,因尿急而排尿不畅或用力排尿和精神紧张时,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功能不全而发生心绞痛。应及时治疗尿道疾患,小便时不要过于用力,也不要过于紧张。

6.有便秘的冠心病人,排便时用力过度,腹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引起心肌梗死或猝死。患者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7.冠心病患者经常夜间心绞痛发作,是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肌供血不足或因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发病。此类冠心病人可将床头抬高25厘米,以减少发作。

8.降脂治疗不仅对血脂升高的冠心病人有益,且对血脂水平正常的冠心病人也有益。

9.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病患者,由于情绪激动,发怒是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甚至过于悲痛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由情绪波动引发者,服药一般效果不佳,应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乐观对待疾病,保持情绪稳定,才可尽快康复或减少发作。

第3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路基 病害 预防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在山区重丘新改建公路中经常遇到高填方路基。高填方路基的填方工程量大、工艺复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行车重复载荷的作用,在高填方路基路段,经常出现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等病害,而且较难治理。本文就在河北西北部山岭重丘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填方路基常见的病害原因,浅谈其预防及防治的方法。

2、高填方路堤的定义

路堤是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其作用是支承路床和路面。路床以下路堤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0.80-1.50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即路面底面以下超过1.50m的填方部分。

高填方路堤也称高路堤,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规定: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设计应贯彻综合设计和动态设计的原则。应在充分掌握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填料来源及其性质的基础上,综合进行路堤断面、排水设施、边坡防护、地基及堤身处治等的设计。当实际情况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设计,保证路堤稳定。对边坡高度超过 20m 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 1:2.5 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据此,高填方路堤与低填方路堤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填方路堤的稳定不仅与边坡高度有关,也与路基填料及其性质、边坡坡度、地基所处水文地质状况、路基压实机具、施工方法等有关。所以说,高填方路堤只是笼统地指填方较高的路堤。

3、高填方路堤的主要病害

高路堤工程完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汽车荷载重复的作用,常出现路堤的整体下沉与局部下沉。特别是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与路基填方交接处、填方与挖方交接处,路基下沉尤为突出。高填方路堤常见的病害有三类:

(1)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

(2)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纵横向开裂;

(3)路基滑动或边坡坍塌。

4、病害产生的原因

高填方路基病害的原因很多,有设计方面的,也有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公路受到自然环境多样性影响,同时也受到路基本身自重荷载和车辆荷载的作用。能否保证高填方路堤长期稳定,关键取决于设计和施工。

4.1 设计方面原因

(1)由于路线几何线形指标采用得较高,通过不良地质路段的情况也增多。不良地质地段土基强度低、承载力低,设计处理不当,土基易于产生压缩沉降或挤压移位,导致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

(2)路线穿越宽浅游荡性的河床时,路基与桥梁衔接处填土较高,路基填筑与桥梁修建所涉材料弹性模量相差较大,如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合理将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桥头跳车。

(3)通道、涵洞铺砌未考虑防水设计,易导致地表水渗透浸泡路基,使路基承载力下降而发生沉降变形。

(4)高填方路段纵、横向排水设计考虑不周,易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而降低地基承载力,使路基沉降。

(5)高边坡路堤坡脚防护与加固不妥。如抗滑桩设计的起止点不合理,往往造成起止点处因抗滑力不足引起路基下滑而使路基沉降开裂。

(6)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在路基范围内排水不良会引起路基填土含水量大、土质松软、强度降低、边坡坍塌、堤身沉陷或滑动以及产生冻害等

4.2 施工方面原因

(1)路基施工前未认真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建设与永久性排水系统的有机结合,使得路基排水系统不畅通,长期积水浸泡路基致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载力降低,导致沉降发生。

(2)原地面处理不彻底,如未清除草根、树根、淤泥等不良土壤,地基压实度不足等因素,在静、动荷载的作用下,使路基沉降变形。

(3)不良地质路段未予以处理或处理不当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

(4)填筑顺序不当。在高填方路堤施工中,填层超厚或未严格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施工,路基压实度不足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未全断面范围均匀分层填筑,而是先填半幅,后填另半幅而发生不均匀沉降。

(5)高填方路基在分层填筑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的厚度进行铺筑,随意加厚铺筑厚度;压实机具按规定的碾压遍数压实时,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当填筑到路基设计高程时,必然产生累计的沉降变形,在重复荷载与填料自重作用下产生下沉。

(6)路基填方在填挖交界处未按规范要求挖台阶。或因原地面土和填料密度、承载能力不同,如填挖交接处软土、腐殖土等未清除干净或填筑方式不对及压实不足,就会出现接合部衔接不良而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

(7)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基。往往高填方路堤施工完成后就立即铺筑路面,路基没有足够的时间固结,而使路面使用不久就破坏。

(8)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和路桥过渡段(一般距台背10~20m范围)填筑时,台背回填由于大型机械作业不便,小型机具压实不足或填层超厚;而路桥过渡段因路、桥先成形,过渡段后填筑,两者均易造成压实度不足而沉降。

4.3 路基填料原因

高填方路基施工时采用的填料如果混进了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土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块等;由于劣质土抗水性差、强度低,路堤将出现塑性变形或沉陷破坏;在冰冻或季节性冻土地区,由于劣质土或冻土块的存在,路堤极易出现冻融翻浆现象。在填石路堤中若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或就地爆破堆积,乱石中空隙很大。这样,在一定期限内(例如经过一个雨季)可能产生局部的明显下沉。

4.4 质量管理方面。

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压实度的抽检频率不够,检测资料不真实;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密等,使得高填方路基是施工质量实际达不到工程技术要求。

5、病害的预防措施

为避免或减少高填方路基的病害,应从工程的勘察设计、路基的填筑材料、路基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养护技术等方面严格控制。

(1)严把勘察设计关。对于高填方路基,特别是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填方路段,设计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使沿线地质地貌及水文情况资料与实际相符,使设计的基础数据准确,确保路基工程设计质量。

(2)高填方路基填料宜优先采用强度高、水稳性好的材料。应通过试验段确定机械的配备,碾压遍数和松铺系数。在分层填筑时,严格控制填层厚度、逐层整平碾压,并按规范进行操作。

(3)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载力不足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路基填筑前必须彻底清除地表植被、树根、垃圾和种植土,加大原地面的压实力度。如果有机质含量和其他杂物多而不易压实,应换填土;如果是软土地基,要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对软弱土进行加固处治。

(4)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的路堤高度与宽度填筑,一般较设计宽度每侧超宽不小于30cm,以确保边坡密实;分层填筑压实,严禁贴补,确保路基的整体性和边坡密实。

(5)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填方路堤应根据土质情况和施工时气候状况设置2%―4%的双向排水横坡,及时排走雨水。施工前,应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

(6)旧路加宽时,清除边坡上的杂草,并沿旧路边坡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填方分段施工两段交接处,则先填段应留台阶与后填段分层阶梯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半填半挖路段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分层压实,提高路堤的整体稳定性。

(7)可以在填筑好的高填方路基上堆置高度3m以上的碎石或其它重物,对路基施加超载预压,加速完成路基工后沉降,增加路基强度。

(8)高填方路基压实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强夯法、冲击压实法、振动压实等方法,增强压实效果。

第4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特点;病毒防治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计算机这一重要的工具支持,但技术的发展,也使计算机病毒开始了进行大规模的传播,目前对计算机运行影响最大的即为病毒的威胁,特别是网络病毒所给计算机带来的损害更为严重,所以加强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的安全保护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加强防范,确保计算机使用的安全。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功能的程序,可以导致计算机的数据程序受到破坏,引发计算机故障的发生,而且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计算机病毒最早开始于1982年,通过病毒程序来破坏计算机的功能,使计算机内的数据受到损坏,而且这种病毒程序代码还可以实现自我复杂,严重破坏了计算机的使用功能,威胁着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在刚开始出现时,由于人们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也没有相应的防范意识,而当人们刚开始认识到病毒的危害性时,计算机病毒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爆发。最初的计算机病毒还仅仅局限在单机中进行传播,但随着网络的盛行,计算机病毒借助着互联网开始进行了迅速的传播和繁殖,其危害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其的认识程度,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网络攻击手段,由于病毒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性,人们开始对其越来越重视。

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1 传染性

因为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数据信息,如果一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那么就会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介传染到其他的计算机上,这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速度会非常快,涉及范围广,对其他计算机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2.2 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是以程序代码存在的于其他程序当中,或是较为隐蔽的地方,有时也会以隐含文件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很难将其与正常程序区分开来,而作为独立程序体的病毒源程序,其在扩散过程中会有再生病毒出现,而这些再生病毒则会采用附加或是插入的方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存在,一旦这些程序被调用时,病毒程序也会合法的进入,从而再将分散的程序部分再在非法占用的空间内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一个完整的病毒体投入运行。

2.3 潜伏性

很大一部分病毒并不是计算机感染后就立即进行破坏,很多时候其会隐藏在系统当中,其扩散和繁殖通常都不会被人所察觉到,而这些病毒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后,才会将破坏模块进行启动,从而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

2.4 破坏性

病毒只在在系统中存在,就会对系统和程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破坏性是病毒的又一大特点,但从破坏性的角度来看,病毒还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对于良性病毒其破坏并不明显,或者说基本没有什么破坏性,但其会占有系统资源。但恶性病毒则具有明确的破坏性,不仅会对计算机数据、文件等进行破坏,还可能将磁盘进行格式化,从而给计算机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损失。

2.5 不可预见性

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因为人为修改或者程序差异而发生变化,从而衍生出不同的病毒类型,并且制作病毒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预防病毒的技术往往要慢于制作病毒的时间,而这些都是不可预见的,而病毒的传播制造了机会。

2.6 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进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攻击力,就必须有可触发性。

病毒的触发机制用于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触发条件,它可以按照设计者的要求在某个点上激活并对系统发起攻击。如时间、计数器、特定字符及组合触发条件等。

2.7 针对性

有些病毒的制作具有的一定的针对性,往往是针对一种程序而设置的,所以只有在适应的环境下才会感染,其他系统并不会受到感染。

2.8 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存,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性。病毒程序在浸入到宿主程序后,一般会对宿主程序进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执行,病毒程序就被激活,从而进行自我复制。

3 计算机病毒防治

3.1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预防病毒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病毒出现以后研发的应对技术,这种预防措施往往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病毒,这种病毒比较常见,不具有任何的针对性,研发出的预防技术适应性较强。另一种是针对未制作的病毒而研发的,对于制作病毒的方向进行设想,然后有针对性的研发预防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往往应用于某种程序或者保护某些重要的计算机。下面主要对于第一种预防技术进行阐述

3.1.1 不使用盗版软件,有些盗版软件中含有病毒。

3.1.2 第一次运行新软件前应使用病毒查杀软件检查它是否有毒,对不能确定来源的文件一定要进行扫描查毒。

3.1.3 备份硬盘引导区和主引导扇区数据,系统盘一般只安装系统,各种软件和文档不要安装在系统盘,对重要的数据还要经常进行备份也就是说要定期备份硬盘的重要参数,如主引导记录、文件分配表等以减少因病毒而造成的损失。

3.1.4 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扫描检查整个系统。

3.1.5 上网的计算机应安装病毒防火墙、邮件监控系统和上网助手等软件,不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其附件,预防网上病毒。

3.1.6 及时升级软件。每一个软件都有许多的缺陷,都在不断的完善,新版本要比旧版本的缺陷少得多,性能更稳定,可靠性更高,所以我们要使用新版本对旧版本不断进行升级。操作系统也会不断补丁,及时打上补丁,堵塞安全漏洞。

3.1.7 对新插入计算机的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其他可插拔介质,要先进行病毒扫描,确保无感染病毒后再打开其中的文档或程序。

3.1.8 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软件、文档后,不要先行打开,应该先进行病毒扫描,确保安全后再打开。九是文件共享后及时取消共享,防止受到其他电脑上病毒的攻击。

3.2 查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都需要安装查杀病毒软件,经常上网的计算机还需要安装网络防火墙等,当发现计算机可能感染病毒时,需要及时运行查杀病毒程序查杀病毒,若有文件受到感染,还需要隔离受感染文件。常用查杀病毒软件有金山毒霸、瑞星杀毒软件等。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的工作是必须依靠计算机才能够完成的,所以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各种病毒也日益猖獗,对计算机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计算机能够安全运行,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避免病毒的入侵。在信息技术不断的研发中,病毒防御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为计算机技术的安全运行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冯栋.基于ASP 技术开发的网站安全防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第5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下养鸡;疫病预防;技术措施;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84

引言

林下养鸡由于是在开放式的空间养殖因此受到外界的影响巨大,在现实的过程中发病率很高,由此可见必须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疫病预防方案,从而提高林下养鸡疫病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1 饲养前疫病预防

1.1 划分林地

在林下养鸡的过程中,可以将林地划分为3~5个不等的饲养区域,具体划分的大小可以根据林地具体的面积大小和养鸡的数量进行划分,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划分的过程中,网眼大小不能比饲养的小鸡大,并且还要设置相应的防疫沟。通过划分不同的区域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不能超过30d,通过这样的轮流养殖,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

1.2 清理林地

在进行饲养的过程中,每次换不同种类的鸡,都需要进行1次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消毒的过程中要对附近的各种垃圾和杂物进行系统化的清理和消除,这样才能够避免任何微生物的感染。

1.3 鸡苗安全

在林下养鸡的过程中,放养的鸡苗必须都来自于无毒的鸡孵化场,要选择身体素质较高、强健的鸡,在饲养的过程中也不能和其他品种的鸡一起混养,防止交叉感染[1]。

2 养殖中疫病预防

2.1 控制人员出入

在对鸡进行疫病预防的过程中,要严禁外来人员的参观,只有专业的饲养技术人员才能够自由进出,但是也要尽量减少出入的次数,而且每次进出都需要消毒,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更衣换鞋。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走动和聊天,要树立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疫病预防的质量和水平。

2.2 做好卫生工作

在林下养鸡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因此要避免一些鼠类、野鸟等动物的干扰,这就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好卫生工作,白色垃圾要及时进行回收和处理,这样才能为整个鸡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对鸡类进行饲养的过程中,要对鸡群居住地进行消毒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要用刺激味小的消毒液。

2.3 重视饮水消毒

在饮水的过程中需要加入适当的消毒液体,这样不仅会杀死水体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还能够提高鸡的抗病毒能力,通过交替换药的方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4 增强免疫预防

在林下养鸡的过程中,对于疫苗必须选取正规厂商在有效日期内的疫苗,这样才能够增强免疫预防工作。选择正确合理的情况制定正规的免疫程序,防止出现干扰情况,避免鸡遭到外界的侵害。

3 疫病A防后续工作

3.1 遵循全进全出制

鸡场在进鸡的过程中要遵循全进全出制,在饲养鸡结束的时候可以将鸡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栏,而且不留其他鸡,通过这种办法能够防止中途感染,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2 执行清场处理

林下养鸡结束后,在鸡出栏的过程中,将之前存留在林内的一切用品进行消毒暴晒,彻底将林内的垃圾清理干净。还可以深挖表层泥土,然后在撒上生石灰再压实,进行反复的消毒,严格按清场处理方式执行,从而优化林下养鸡工作效果。

4 结束语

林下养鸡不仅能够充分提高果林的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养殖空间,开展林下养鸡工作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林下养鸡属于开放模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林下养鸡的疫病预防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饲养前疫病预防、养殖中疫病预防以及疫病预防后续工作等有效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对林下养鸡起到预防作用,提高林下养鸡的疫病预防技术水平。做好林下养鸡的疫病预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养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6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Ca(NO3)2溶液对防止番茄脐腐病发生无明显效果;在春夏季番茄脐腐病易发生时,应从生产之初就将预防脐腐病的发生作为管理的重点之一,通过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等措施预防脐腐病的发生。

虽然早在19世纪末期番茄脐腐病就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但目前研究人员及生产者仍未能完全掌握这种病害的发病机理及其预防措施,难以避免番茄生产中因脐腐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笔者种植番茄达十多年,发现不同品种在多种栽培方式下,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尤其在无土栽培时,措施不当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关于番茄脐腐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文献非常多,但是,经笔者多年反复验证,发现其中所记载的一些预防对策在实践中没有效果或者效果甚微,不足以指导生产,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与实践相吻合的观点和预防对策。因此,笔者以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将番茄脐腐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摘录、归纳,以供交流探讨。

1 番茄脐腐病的症状

发生脐腐病的番茄果实先端,即生长过柱头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脐部,其周围组织呈现水浸状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病斑部失水、干燥、凹陷,颜色逐渐变为褐色,最后组织坏死、变黑。坏死的植株又会腐烂并着生霉层,其实,果实发病后看到的腐烂是病变组织被感染后的次生症状,而非脐腐病的直接症状。

2 番茄脐腐病的发病机理及诱发条件

早在1942年,Lyon等[1]指出,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Ca的施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而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果实内Ca2+浓度低下是造成脐腐病发生的起因[2,3],而且,研究还发现,果实内Ca2+的含量低于0.08%(干物质量)时,发病率会明显升高,Ca2+含量高于0.12%时,则基本不会发病[4]。

在Ca2+含量不足的分裂组织的细胞内,观察到原生质和一些细胞器官被破坏、液泡和液泡膜的形成受阻、膜的透光性增大等现象,由此推断,Ca2+在细胞的构成,尤其是在细胞膜的构成和机能维持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a2+缺乏可使许多植物的组织坏死,但引起坏死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而一般认为Ca2+不足损害了细胞膜的构成或引起细胞膜机能紊乱,从而造成组织坏死[2]。

土壤养分过剩或不足[5]、缺乏水分[6]等根圈环境恶化,可导致番茄脐腐病的发生。能促进植株快速生长或促进果实迅速膨大的环境条件[7]、增强叶片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8]以及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9],也会使得Ca2+的吸收、转运产生混乱,引起果实内Ca2+缺乏,增加了番茄脐腐病的发病几率[10]。另外,相对于K+和Mg2+,果实内Ca2+的含量偏低时,有机酸浓度增加,也易导致番茄脐腐病发生[4]。

3 番茄吸收、转运Ca2+的基本特点

番茄根系在吸收营养物质时,各元素间存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一般,阳离子和阳离子之间、阴离子和阴离子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特别是低价位离子(NH4+、K+)对高价位离子(Ca2+、Mg2+)具有非常明显的拮抗作用,而且Ca2+和Mg2+之间也存在非常明显的拮抗作用。相对而言,番茄根系对K+的吸收能力很强,但对Ca2+的吸收能力却比较弱,而且,即使增加根系周围Ca2+的浓度,根系对Ca2+的吸收速度也基本不会增加[11]。

在实际生产中,番茄根系周围的土壤、无土基质或营养液中,出现Ca2+缺乏或不足的情况非常少见,造成Ca2+吸收困难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各元素间浓度不平衡,尤其是NH4+、K+、Ca2+、Mg2+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拮抗作用,抑制了Ca2+的吸收;二是根圈环境恶化、根系活力下降,进而降低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影响了Ca2+的吸收。

另外,在根系周围的土壤或无土基质中,带有负电荷离子的腐殖质可以先吸附再释放正电荷离子(CEC),其吸附能力为H+

番茄根系吸收的Ca2+,在蒸腾作用下通过导管随着液流输送到地上部的茎、叶及果实。作为蒸腾器官的叶片,最容易大量获得并储存Ca2+,甚至浪费来之不易的Ca2+;而番茄果实的表面覆盖着角质层,蒸腾作用非常弱,流入的液流很少,自然获得的Ca2+也非常有限,而且,Ca2+在番茄植株体内的移动性非常差,叶片中的Ca2+几乎不会移动到果实中,这也是果实易出现Ca2+缺乏的重要原因。

4 脐腐病的预防对策

经以上分析得出,所有抑制Ca2+吸收、转运的因素,都有可能加剧番茄脐腐病的发生,反之,促进Ca2+吸收、转运的因素,则可预防番茄脐腐病的发生。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

4.1 创建良好的根圈环境,强化根系活力,增强Ca2+的吸收能力

①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土壤栽培时,良好的土质结构和灌排系统以及适中的酸碱度(pH值为5.8~6.5)是基本条件。在以固形物为基质的无土栽培中,要求基质具有良好的“三相”平衡(气相率为18%~23%)、良好的持水率(pF值

②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改良土质、提高CEC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NH4+、K+的吸收,促进Ca2+的吸收。但有研究显示[12],在可溶性Ca2+含量为300~500 mg/100 g的土壤中,施入47 kg/100 m2的发酵鸡粪(C/N比为10.7)或施入19 kg/100 m2的油饼(C/N比为7.5)后,反而促进了番茄脐腐病的发生,而施入264 kg/100 m2的牛粪堆肥(C/N比为21.0)后,则可抑制番茄脐腐病的发生。所以,应以高C/N比的有机肥料为主。

③适量施肥 在土壤栽培的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过度重施基肥的倾向。在设定平均每株番茄施入NH4NO3 21.8 g、过磷酸钙21.5g、K2SO4 12 g作为基肥区和平均每株每天追施140 mg养分作为追肥区的对比试验中(全生育期总供给养分相当)发现,前者的番茄脐腐病病果率达到11%,而后者则没有发病,相应的,前者的出液速度[13](mL・h-1・株-1,出液速度=根量×根系活力)仅为后者的2%,前者流出液中Ca2+浓度仅为后者的4.9%;通过对各自的土壤抽出液进行理化分析后发现,前者的EC值(2.9 dS/m)是后者的3倍、可溶性Ca2+的浓度也明显高于后者,由此可认为,根系周围过高的盐分胁迫增加了渗透压,导致根系对水分及Ca2+的吸收受阻,进而导致番茄脐腐病的发生[14]。生产实践也表明,减少基肥中无机肥的施用量,依据需求强化追肥可有效抑制番茄脐腐病的发生。

④追施N肥以NO3-N为主 N是番茄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其中NO3-N和NH4-N都是非常高效的N肥,而且混合施用效果更好。但是,随着NH4-N施用量的增加,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15]。所以,园试处方的成分浓度中NO3-N为16.0 mmol/L、NH4-N为1.3 mmol/L;山崎处方的成分浓度中NO3-N为7.0 mmol/L、NH4-N为0.67 mmol/L。另外,在不易发生番茄脐腐病的秋冬季生产中,两者并用,在提高产量和抑制发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易发生番茄脐腐病的春夏季生产中,综合考虑,完全不用NH4-N,可能更为经济、高效。

⑤无土栽培中提高营养液中的Ca2+浓度 在无土栽培生产实践中,营养液中Ca2+浓度为2,

4 mmol/L时,番茄会出现明显的Ca缺乏症状,脐腐

病病果也大量发生,而且,Ca2+浓度为2 mmol/L时,3穗果以上果实全部发生脐腐病,症状出现的时间也非常短[16]。所以,建议营养液中Ca2+浓度应高于

8 mmol/L(园试处方中为8 mmol/L,Hoagland处方中为10 mmol/L,但山崎处方中仅为3 mmol/L)。

4.2 抑制叶片过度蒸腾,促进Ca2+向果实转运

随着叶片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收的Ca2+会被优先输送到叶片,并在叶片内堆积,之后便很难再被果实利用。所以,适度抑制叶片蒸腾作用,可有效促进Ca2+向果实转运,达到预防番茄脐腐病的目的。

通常所采用的抑制叶片蒸腾作用的方法是摘叶(摘除50%的叶片对产量无明显影响[17])、午间遮光、向叶片喷水、喷雾、降低白天温度(≤27℃)、提高夜间温度(≥16℃)等。

4.3 其他预防番茄脐腐病发生的对策

不同番茄品种在脐腐病感受性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可优先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单纯叶面喷施CaCl2、Ca(NO3)2溶液,对预防番茄脐腐病无直接效果。而在Ca2+浓度为8%的有机酸中加入0.1%的Zn或3%的木糖醇酯,并于花期后连续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预防番茄脐腐病的发生[18]。

5 结论与讨论

番茄脐腐病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生理性病害,但其发病机理和预防对策则是很复杂、很庞大的系统问题。截至当前,虽然还不能完全证明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Ca2+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众多的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表明,促进番茄对Ca2+的吸收、转运措施确实可有效抑制病果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些措施不仅限于促进Ca2+的吸收、转运,而且对调节整个植株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仔细分析、研究脐腐病,对提高整体番茄栽培技术有很大的帮助。

依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土壤或营养液中缺乏Ca2+的可能性很小;单纯叶面喷施CaCl2、Ca(NO3)2溶液没有明显效果,建议放弃幻想;在易发生番茄脐腐病的春夏季,从生产之初就应将预防脐腐病作为管理的重点之一,通过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为主的栽培管理措施预防脐腐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Lyon C B, Besson K C, Barrentine M. Macro-element nutrition of the tomato plant as correlated with fruitfulness and occurrence of blossom-end rot[J]. Botanical Gazette, 1942, 103: 651-667.

[2] 寺林敏,要一,高敏郎,等.水耕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と果内カルシウム含量との[J].京都府立大学学告:学,1988,40:8-14.

[3] El-Gizawy A M, Adams P. Effect of temporary calcium stress on the calcium status of tomato fruit and leaves[J].Acta Hort, 1986, 178: 37-43.

[4] Heuvelink E.トマト オランダの多技と理――100トンどりの秘密[M].中野明正,池田英男译.京:文,2012:173-174.

[5] Robbins W R. Relation of nutrient salt concentration to growth of the tomato and to the incidence of blossom-end rot of the fruit[J]. Plant physiol, 1937, 12(1): 21-50.

[6] Evans H J, Troxler R V. Relation of calcium nutri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blossom-end rot in tomatoes[J]. Proc Am Soc Hort Sci, 1953, 61: 346-352.

[7] Spurr A R. Anatomical aspects of blossom-end rot in the tomato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lcium nutrition[J]. Hilgadia, 1959, 28: 269-295.

[8] De Kreij C. Interactive effects of air humidity, calcium and phosphate on blossom-end rot, leaf de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of tomato[J]. J Plant Nutrition, 1996, 19: 361-377.

[9] Chamberlain E E. Blossom-end rot of tomatoes[J]. NZ J Agric, 1933, 46: 293-296.

[10] Shear C B. Calcium-related disorde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J]. Hortsci, 1975(10): 361-365.

[11] 日本液栽培研究会.液栽培夏の学校テキスト2012[Z].2013.

[12] 佐藤之信.土窒素肥肥沃と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の[J].北研究,2004,57:227-228.

[13] 森田茂,阿部淳.出液速度の定・方法、根の研究[J].根の研究,1999(8):117-119.

[14] 中野明正,上原洋一,山内章.液土耕法による根ストレスが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を抑制する[J].日本土肥料学,2001,72(3):385-393.

[15] 池田英男.大孝也.培液のNO3/NH4比と液温がトマトの生育、量びに尻腐れ果生に及ぼす影[J].学,1988,57(1):62-69.

[16] 吉田裕一,新礼,大山光男,等.培液中Ca度が根域制限栽培したトマト果の水溶性Ca度と尻腐れ果生に及ぼす影[J].山大学学部学告,2013,102:21-28.

第7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方法:通过对住院老年病人进行噎食危险因素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111例老年病人没有发生噎食。

结论:评估老年病人噎食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加强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及护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危险因素的发生,制订安全饮食护理措施可有效杜绝老年病人发生噎食,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病人 噎食 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1-01

噎食是指进食时,食物误入气管或卡在食管第一狭窄处压迫呼吸道,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是老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1]。老年病人由于牙齿松动或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咀嚼或吞咽功能下降,如果食物选择不合理或进食不当,易引起误咽、呛咳、烫伤、哽噎等,或因呛咳、误咽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因此,应该加强老年病人的饮食护理,确保饮食安全。饮食护理是项重要的护理任务。[2]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区住院的老年病人111例,男性53例,女性58例,年龄49岁~97岁,平均年龄78岁,能自理22例,进食不能自理89例(鼻饲26例);脑血管意外38例,老年痴呆32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帕金森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

2 噎食的原因

2.1 衰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牙病或牙齿残缺,咀嚼能力下降,当吃大块食物特别是禽肉类食物时,不易将肉块嚼碎,常常只能囫囵吞下,这是造成噎食的最常见原因;另外,由于咽喉部感觉减退,吞咽咳嗽的反射降低,咽喉食管在生理上和形态上都出现了退行性改变等也是造成噎食的常见原因。

2.2 疾病。脑部病变如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引起吞咽反射障碍、假性球麻痹导致误吞窒息;老年痴呆病人没有饱腹感,只要病人张口,护理员就不停向病人口中塞食;多脏器慢性病变致病人体质虚弱,发生反流,噎食时没有能力咳出;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致吞咽困难。

2.3 其他。如注意力下降、吞食过快、进食过快、食物过硬或过粘、边进食边说话、精神疲惫、护理员缺乏相关知识、情绪波动引起食管痉挛等。

3 预防措施

3.1 评估噎食的危险性。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噎食的发生,并对老年人进行噎食危险性的评估,对发生噎食危险性较高的老年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健康宣教;同时告知家属及护理员;护理人员对易发生噎食的老年人应重视,每天重点交接班,做到人人知晓,班班清楚。

3.2 心理护理。老年人发生噎食后,就会对进食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对再次进食时易产生恐惧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拒食意念。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安慰患者,耐心的讲明病情和饮食的重要性,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解除思想顾虑,消除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3.3 饮食的护理。

3.3.1 进食注意事项。①进食时指导患者细嚼慢咽,不催促进食慢的患者;②避免一次进食较多、鼓励少食多餐;③患者发生呛咳时要暂停进食,呼吸完全平稳后再喂食;④若患者频繁呛咳且严重者应停止进食。

3.3.2 进食。老年病人进食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或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进食:①进食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下床进食,尽量采取坐位,上身前倾15度;②对不便下床的老年病人或进食不能自理者,应将床头摇高,以坐位或半坐卧位进食;③卧床不能坐起者协作其采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予适当支托;④鼻饲者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能坐时取30度仰卧位,头稍向前屈;鼻饲液温度适中,一次管喂量不超过200ml,管喂速度尽可能缓慢。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保持原有30分钟以上,防鼻饲液反流或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痰多患者进食前充分吸痰,进食后不宜立即吸痰。

3.3.3 进食环境。保持进餐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将食物、餐具等放置老年病人容易取放的位置,护理人员在就餐时间段应加强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老年病人进食应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集中精力;进食速度要慢,戴好义齿,细嚼慢咽;发生呛咳时应暂停进食。对于吸氧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应予暂停吸氧后才能进食,防止误咽、呛咳。

3.3.4 不能自理者进食。老年病人不能自行饮食者应予喂食,喂食时速度要慢,每匙量不宜太多,给老年病人足够时间咀嚼。嗜睡或没睡醒的老年病人不能喂水和食物。

3.4 加强护理员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员掌握:正确协助患者进食;选择合适的食物和;保持患者充分的进餐时间;喂饭时用小勺,勿训斥患者;教会护理员正确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一旦病人进食后、翻身或呕吐时出现剧烈咳嗽,要立即置病人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检查口腔内有无异物,如有异物要在第一时间内去除异物。病人出现喘鸣、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面色苍白、继之变为青紫就可能发生了窒息,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去除呼吸道异物,呼叫医护人员抢救。

4 小结

通过了解老年病人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噎食危险因素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护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可有效防止老年病人发生噎食,杜绝饮食安全意外,确保身体健康,延长生命,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1、管道螺纹渗漏

1现象;管道丝口连接处渗漏,影响管道使用。

2原因分析:螺纹加工时不符合规定,断丝或缺丝的总数已超过规范规定;螺纹连接时,拧紧程度不合适;填料缠绕方向不正确;管道安装后,没有认真进行水压试验

3预防措施:加工螺纹时,要求螺纹端正、光滑、无毛刺、不断丝、不乱扣等;螺纹加工后,可以用手拧紧2~3扣,再用管钳继续上紧, 以上紧后留出2~3扣为宜;选用的管钳要合适,用大规格的管钳上小管径的管件,会因用力过大使管件损坏,反之因用力不够致使管件上不紧面而造成渗水或漏水;螺纹连接时,应根据管道榆送的介质采用相应的辅料,以达到连接严密;安装完毕要严格按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严密性和强度水压试验;经试验合格的管道,应防止踩、踏或用来支撑其它物体,防止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管道接口漏水。

2、排水管道堵塞

1现象:排水管道堵塞,造成排水不畅。

2原因分析:排水管道在施工过程中,未及时对管道上临时甩口进行封堵,致使有杂物掉入管内;排水管道管径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或变径过早,使管道流量变小;排水管道未进行通水、通球试验;排水管倒坡。 3、地漏排水不畅

1现象:地漏排水不畅,造在地面积水。

第9篇:疾病预防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06

资料与方法

收治糖尿病足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2~85岁,糖尿病病程3~30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例,白内障35例,糖尿病肾病33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30例,脑梗死3例。

讨 论

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①性别、年龄和病程:本资料可以看出男性、年龄>60岁且病程在10年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危险增加。据文献[1]报道,男性是女性的1.6倍,而截肢的危险性是女性的2.8~6.5倍。李仕明[2]通过对52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统计,也认为男性稍多于女性。国内文献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病男多于女,考虑是否因为糖尿病足病变主要侵及肢体大小血管,而雌激素有保护血管的作用,所以女性发病少于男性。②社会因素:缺乏社会沟通,如独居、无朋友间往来、不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对生活不满意,糖尿病足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人群高。足部溃疡也更容易发生在独居者和社会低阶层人群中。③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情况均不满意。④吸烟:大多数有10年以上的吸烟史。英国一项对三个社区的糖尿病人群的研究则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要高(OR=2.16)。⑤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生的危险性还与糖尿病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密切相关。如我们随访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22.9%;白内障者占72.9%;糖尿病肾病者占68.7%,冠心病者占20.8%,高血压者占62.5%,脑梗死者占6.2%。

糖尿病足发生的诱因:常见诱因有:①鞋子不合适;②水庖病;③鸡眼;④足部烫伤;⑤足趾间的霉菌感染;⑥甲沟炎;⑦修甲。本组病人中有24例有明显的诱因,大致包括以上诱因,有些无明显诱因,可能是患者因感觉减退,未注意到足部发生的损伤。

预防及护理:①良好的血糖控制:严格的血糖控制可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对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随访,接受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努力使血糖控制于满意水平。对于老年患者,则更应进行系统、细致的检查。②健康教育:在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 措施是加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增强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进行足部的主动护理。73%的患者对糖尿病足的概念不清楚,80.4%以上的患者未给于有效的足部护理。③戒除不良习惯:有些报道已经提示吸烟有可能加速视网膜病变、肾病以及糖尿病足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应规劝糖尿病患者戒烟、不可光着脚走路,即使在家中厨房、浴室或游泳池旁也应穿上拖鞋,以保护双脚。④足部检查及护理:细心全面检查双足:足底、足背、足趾、趾间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水肿、皲裂、损伤、皮肤溃烂等。保持足部清洁,每日睡前用温水洗脚,由于下肢感觉迟钝,禁止用沸水洗脚、热敷,防止烫伤,洗脚前最好先用手试一下水温,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注意趾间皮肤清洁、干燥。洗后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用润肤乳涂抹保护皮肤。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视力障碍,故修脚时要细心,应在泡脚后指甲柔软时进行,应有家属和护理人员帮助,不要修剪过短,不要将指甲边缘修剪成直角以免刺伤皮肤而感染。鞋子大小合适,穿宽松舒适厚底弹性好的鞋子,以缓冲局部压力,透气好,不挤压脚趾,每次穿鞋前认真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鞋带不要过紧。走路不宜太久,长时间走路会造成下肢组织缺氧,延长足底受压时间,不宜赤足行走,不宜赤足穿鞋,袜子应选用纯棉织品,袜口不能太紧,保持袜子清洁和干燥,每日清洗更换。积极治疗胼胝、鸡眼、足癣等,避免使用腐蚀性药物,以免引起感染,禁止使用热水袋等以防烫伤,如有烫伤及水疱、破溃和感染应彻底消毒,用无菌纱布包扎,按时换药。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注意足和踝部的保护,可垫软枕,避免长期受压而形成褥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