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第1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教学规范;概率统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2-02

概率统计课程规范是2011年在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由武汉纺织大学数计学院概率统计教研组组织,经过多轮讨论商议制定的,旨在规范我校概率统计教学行为,提高我校本科生概率统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规范制定后在我校展开试点,经过2012年一年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工作,概率统计课程规范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进一步理清了概率统计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

数学在专业教育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它是其他一序列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抓好本科阶段的数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师等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了第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概率统计教研组负责人组织大家修订了概率统计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分类目标、教学大纲等。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2.全面贯彻实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人人成才”的学校教书育人理念。

3.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学校理工科非数学专业的发展目标相符。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在第一位,充分遵循学有所用及学有所需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4.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5.教学内容设置上,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

1.课程规范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人人成才”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2.课程规范力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算和数学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规范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要体现概率统计对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科学美感的培养。在此要求下,概率统计的设计思路及基本组成为:理论课、讨论及自学课、课后练习及习题课、总结考试。

4.在学生学习评价、成绩管理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公开等原则,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严格执行概率统计课程规范中规定的教学质量控制

在教学试点中,概率统计教研组为规范概率统计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对概率统计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执行了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概率统计教研组在2011-2012年中一共引进了5名年轻有为的博士,为了使得年轻的博士能尽快的站稳讲台,我们给每位博士指定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定教师。在这一年内要求新进教师每周至少要听指导教师一次课,要求新进教师每半学期提交上课心得体会。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进行预讲。在上课期间,还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课后组织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执行了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规范。组织任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对大纲、规范及各项要求熟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宏观结构及重点难点,学习后,还组织了对任课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电子测试以及上课前检查是否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进度表,不合格者不得上讲台。

3.执行了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课程教学由数计学院概率统计教研组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教学阶段组织任课教师对上课的方式的讨论,如讲授法、习题及习题课、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辅导答疑等教学方法,仔细商议了每一节课的上课重难点内容、课时,杜绝照本宣科、方法呆板、只放PPT、重难点不突出等弊端确保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辅导答疑方面安排了任课教师每星期四下午2点至4点在03-109的答疑,在数计学院主页上予以公布;在课程考核实施考教分离、集体流水改卷,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在总结反馈上,一方面我们对每学期考试的总体情况和每个班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好的经验和差的原因,对每学期考试前4名的班级予以表彰,对考试排名在最后三名的老师,概率统计教研组领导组织约谈,提出整改意见;另一方面规定负责人听课制、教师相互听课制及时发现上课中间的问题,还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来提高任课教师的能力。

4.执行了作业批改、反馈制度。我们要求每学期任课教师必须布置作业次数不得少于15次,每次批改的情况要求教师登记,还在期中和期末组织2次检查,检查原始平时作业登记表,调查作业的批改和作业错误讲解情况,在学期中间,概率统计教研组在全校每个开设概率统计的班级随机抽调1-2名同学,由学生来反映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

5.执行了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水平,我们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学生网上不记名打分;二是教师网上同行评教;三是学生的调查表,我们对所有概率统计任课老师的学生进行调查打分,在调查表中细分到教师的上课是否迟到早退和教态、板书、课堂气氛等各方面进行打分,客观的反应教师的授课质量;最后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析,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反应教学的高低。

6.执行了概率统计教研组的概率统计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所有资料与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反映教学过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资料,对进行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学档案记载了概率统计教研组的成长、发展过程,是概率统计教研组的宝贵财富。概率统计教研组公示了已有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教案、国内外优秀教材、购置的优秀多媒体课件等,使年轻教师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宁桂英.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2]鲁大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

第2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第3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人的发展,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教育从另一方面看,教育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接受前人的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这些都是教育所表现出的人的认识活动。从这方面看,教育是认识现象。

教育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当它被人们认识和研究时,便成为教育问题,也就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之间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存在于教育事务内部及教育与其他事物关系中,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教育本质和职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课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地体现。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而教育经验偏重于感性、具体的东西,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因此,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第4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1)价值性原则

选题有无研究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方向性。选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符合 的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有益的价值,反之,就会产生无益甚至有害的价值。

第二,针对性。选择的课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选择针对性强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满足开事业需求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第三,普遍性。选择的课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强,课题的社会价值就愈大。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独创性。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第二,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第三,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原则就是要选择具备一定条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进行研究,并有成功可能的合适课题。这里要看两方面情况:

第一,看研究者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智力层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科学品格、心理素质、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资金设备、文献资料、研究基地、协作条件及领导的关注、家庭成员的支持、相关学科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等等。

第二,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反之,大而难的课题遇阻受挫机会多,成功率低。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

第5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塑人灵魂的工程师首先,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有部分学生认为,我既不信奉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信奉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信奉我的专业,因为我将来只靠它吃饭。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而且在实践中有害。虽然,大学生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便将来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不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所作的行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任何专门学问的研究只是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其次,有益于大学生修炼良好的人格魅力。要想将来当专家,不仅要受世界观支配,而且还必然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一个人不管他能否成为专家,学生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将来要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培养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即使成为专家,也存在着一个具有什么人格力量的专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专家,在个人的荣誉、地位、利益等系列问题上,如何对待?已经成为专家,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为自身个人利益而努力奋斗还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当科研受到挫折和失败时,是气馁、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直至成功?遇到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不理想,是抱怨、发泄还是积极克服、主动进取?如此等等系列问题,都需要作出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回答。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以它为思想武装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大学生只有以这样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人生行为的指导,努力学好专业,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受到国家和人民欢迎和重用的、有人格魅力的专才、专家。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

授业育才的引路人

第一,解决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长期以来,有部分人认为高校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来实现,与“思政课”教育没多大关系。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偏见,好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明证。事实上,专业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授业育才的双轮车。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能够解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根本利益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的知识,大到宇宙天体演化、社会形态更迭,小到基本粒子的结构演变,还无一不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分析与研究。当然,科学方法论的普遍原则,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以具体科学方法的不可取代性,排斥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

第二,引领实事求是作风的树立。任何学科科研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出发点,坚持实事出发就是坚持唯物主义。求,即探索、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其对象的未知领域进行求证、求解、求新。一个“求”字凝聚了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精神,如严谨治学精神、刻苦钻研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是,即规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建立关于规律的知识体系。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之,任何取得成功的科学研究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结晶。

第6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一、时机教育及其情境

时机教育,就是因时、择机而进行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机教育讲究“时机不到,教之不受;时机已过,教之晚矣;相机而教,得偿所愿”。其关键是准确找出并抓住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之间恰当的结合点,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教育需要在情境中进行,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样都不能少。时机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讲,时机教育就是运用一种突发的、瞬间把握的情境机理进行的教育教学。时机教育情境是当时当地发生的事、关系到的教育对象和周边环境之间有机融合而成的境况。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情境,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因为时机教育的“时”与“机”并非事先安排、周详计划后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情境也就是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二是需要及时发现。三是单一指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时机教育情境,因为教育对象的相对单纯,由此所引起、所适用的情境应当尽可能的单一教育目的、单一指导方向。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熟知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的熟知,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前提。只有熟知教育对象、科学掌握教育对象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准确分类,因材施教。而对把握时机施教的时机教育而言,熟知教育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育对象是多变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期,思维没有定式,注意力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观察力较大程度上受到不固定兴趣的驱动,等等。

第二,教育时机是动态的。简单的说,教育时机是在一定时间点上出现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机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教育时机是动态的、易变的、不可逆的,它会像时间一样稍纵即逝。

第三,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是随时出现的。前面提到,时机教育的关键是找准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缺少了这个结合点,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分离开来,是无法进行时机教育的。而教育对象的多变性和教育时机的动态性,又使得这个结合点呈现出随时随地、难以捉摸等特点,一不留神便会失之交臂。因此,熟知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成长规律,并进一步熟知每一个个体在性格、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特性,是成功进行时机教育的基础所在。

三、教师的良心

教师的“良心”,正式的叫法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精神源动力。要在纷繁复杂中发现难得的教育时机,进而实施时机教育,更需要教师有良心,凭良心,具体体现在: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国务院总理曾在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时对教育家给出这样的标准: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但不一定是某个专业的专家;坚持从事教育事业,不是一时而是终生。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热爱是教师良心的第一位。

第二,长期关注与钻研。不管是对教育对象基本规律及个体差异的熟知,还是对教育时机的准确识别与把握,或是适时发现和运用教育时机,都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关注;需要下苦功夫,做细致功课,使自己能够娴熟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时”与“机”的瞬息万变之中。否则,就不会具备实施时机教育的基本素养。

第三,随时随地的洞察力。要时刻绷紧时机教育这根弦,让这种意识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根深蒂固。足够的耐心将是这一切成为现实并化作教育成果的最关键保证。

四、抓住教育时机

生活中、工作中的教育时机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又各有特色,各显亮点。当然,正像世界存在美丽但更需要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教育时机的开掘和“出土”,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里,将在工作经历中挑选出来的、自认为能用的几个教育时机及应对用文字复原出来,以抛砖引玉。

第7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教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务工作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打造优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务服务平台。其职责是认真落实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善、细化各项管理措施,加大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事务性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具有繁杂、琐碎、应急等特点。随着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务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必须对一些常规工作做出具体的梳理和规定,将各项教务的常规工作做好、做实,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务管理工作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素质培养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综合水准。那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

一、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 掌握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 做一个改革者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掌握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教育基本规律分为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探索、研究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研究教育如何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何依靠教育;后者着重于研究专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 ,研究如何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探索、研究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质,就是需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了解、借鉴外国高等教育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做一个懂得教育客观规律的教务管理工作者。

二、 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本任务, 做一个实干的教务工作者

高等院校的教务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达到我校培养出“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目标,必须坚持以抓好教学工作为主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 ,只有把学校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上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办好。所以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全面开展。我认为高等院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固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首先 ,要从学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中认识其重要性, 毫不动摇地坚持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 ,搞好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 ,使广大教师专心致志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学生, 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尊师爱校、勤奋学习 ,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使机关与后勤各部门的工作人员 ,都能积极地为教学服务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踏踏实实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必要条件。只有全体师生职工都从思想上明确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才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共同把学校工作搞好。

(二)严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灵活并妥善地安排教学、劳动、社会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 ,以期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必须保证,生产劳动时间必须坚持 , 必要的社会活动和课外、校外活动要分别不同情况妥善组织。对于非教学活动要严格控制,决不允许冲击和干扰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主,不仅要合理安排时间,而且要尽可能地使各项工作的内容围绕教学 ,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实行DL模式,即“工作中学习”,工学结合施教,目的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树立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我校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落实能力目标,突出素质教育。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组织学生融入先进文化的学习,开展陶冶情操的体能体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国家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加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以及日后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管理工作。

创新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方向。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创新中发展着,做为为社会输送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教务管理工作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摸索新经验,开拓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在创新中打开新的工作思路,设计适合本校的教务管理方案,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目前以大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还是展望未来以普及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都必须对传统的教务管理进行从管理理念到管理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要明确职责,发挥职能,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和计划性,由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教务管理工作常规多、更新少、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影响工作效率,加上注重教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忽视了教务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整体管理效率不高。要改善这种状态,必须首先更新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思想,依照现代管理原理的要求,做到管理知识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理念现代化。突破传统教务管理的束缚,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教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CRP管理软件,用于教学计划管理、师资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课表编制、设备管理等,不断开发完善CRP系统的强大功能。其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全校和各院系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更新校园网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再次,在计算机辅助教务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务管理无纸化、网络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要求,建立起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确立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五、端正思想 ,做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务工作者

第8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教学;生理学规律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将其原理运用到现代化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对体育锻炼的切身体验,真正达到锻炼强身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对运动生理学的原理及其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相关分析。

一、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在正确认识和了解人体机能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实验来研究人体机能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此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训练训练制度。

需要明确的是,运动生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健康的人体,人体机能有缺失,或者身体机能不完善的人体并不包括在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引入运动生理学原理来完成体育教学,其实就是指:相关院校领导或体育专业教师在正确认识了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后,再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但要对体育教学目标以及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有所了解,而且还要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下所具有的生理特点进行掌握,在了解了一切相关情况后,进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以及锻炼指导,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服务实践性。

二、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学生身体活动的动静调控规律

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来说,除了少部分必备的理论知识需要在教室进行讲授之外,剩余课堂的体育教学都是选择在操场或校园其他空旷地方来组织实施的。比如某高中某班级在星期二上午有4节课,前三节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地点是在教室,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极为安静的,而最后一节课是体育,教学地点将转移到操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慢慢由安静转变成活动,但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当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过渡原因。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由安静的学习状态转变到活动状态需要一个过渡,而这个过渡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首先,在心理上,由于前三节课所学习的搜是其他学科的理论性性知识,而第四节课在教学形式上却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这便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迟钝和滞留,导致其精神尚未完全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思想上的缓冲与过渡;其次是生理上,前三节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乖乖坐在教室听讲,而第四节课则要求学生马上进入剧烈活动状态,大脑发出指令之后,需要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作“紧急动员”,使机体迅速适应肌肉紧张活动的需求。所以,组织教学时,开始由静到动需要通过准备活动来过渡,使学生经过准备活动的各项身体练习之后,能够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人体各器官机能活动的惰性,从而在大脑皮质中产生了兴奋性升高的痕迹效应,使学生机体在课的基本教材练习一开始,就能迅速地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同时有效地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2、课中学生体能活动的变化规律

学生从相对安静状态投人体育课教学活动时需要一个过程,称为工作适应过程(或称进入工作状态);当工作适应过程结束时,学生身体的工作能力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此时,学生身体的工作效率发挥出了应有的最高水平。但当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持续了相当时间后,学生身体的工作能力会产生暂时降低的现象,出现了疲劳。学生这种体能逐渐上升——稳定——逐渐下降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发生在运动竞赛和平时的体育锻炼活动中,课中学生体能变化的规律,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在体育课中,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尚未进入工作状态,常会出现“极点”现象。这种“极点”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学生身体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供氧不足,使乳酸类物质堆积在血液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暂时失调。因此,“极点”出现时,学生身体反应的强弱、时间的长短、感觉难受的程度,除因准备活动是否充分的影响外,还与学生的体育基础与训练水平有关。一般来说,课的教材难度越大、强度越大,学生身体的适应过程所需的时间越长,反之则短;学生体育基础越好,身体素质水平越高,上体育课时,身体进人工作状态的时间也越短。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进化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规律

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任何动作技能的初期,由于大脑皮质中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是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不仅参与完成动作的神经元发生兴奋,一些与完成该动作无关的神经元也发生兴奋,致使一些不该收缩的肌肉发生收缩,而且,由于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与完成该动作有关的神经元,其兴奋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够精确,因此,学生在初学某项技术动作时,表现出紧张、生硬、不连贯、不协调,并常出现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体育课中,学生这种神经过程的泛化现象,在学习任何新教材时都会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建立新技术概念和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2、动作技能形成的分化规律

随着体育课教学的深化,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的转化也逐渐及时和准确。因此,学生在课中的练习表现出动作比较协调,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明显的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连贯地完成完整的动作技术,但运动动力定型尚未巩固(也即动作尚未定型),遇到新异刺激(如教师提问、要求当众试做示范、观摩或参加比赛等等),多余的动作和错误的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学生这种神经过程的分化现象,随着身体对练习的体验和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加深,也会规律性地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这便给我们基层学科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科学管理是保障我们的教育事业沿着良性循环轨道高效运行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的科学管理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