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心理培训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培训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培训目的

第1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ECCP项目;儿童;心理健康咨询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50-04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是指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儿童照料者(尤其是保教机构工作人员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的目标在于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帮助解决0~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ECCP项目( The 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主要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可能被保教机构拒绝的0~5岁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该项目通过提供支持、组织培训以及教育咨询等途径来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实现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一、项目简介

ECCP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特定服务项目(Child-specific Services)、班级服务项目( Core Classroom Services)和强化服务项目(Int-ensive Site Services),但它们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即在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关注焦点由儿童个体扩展到儿童所在班级,乃至整个保教机构。〔2〕虽然这三类项目的服务范围不同,但每个服务项目的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包括评估、观察以及行动支持等。

(一)儿童特定服务项目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主要为可能存在情绪困难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服务,包括对儿童进行评估,对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观察,召开行动计划会议以确定预防或干预策略,生成行动计划,并开展家庭或教师访问。对儿童的评估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来进行,如《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问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儿童版本的《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ensory Profile),等等。在对儿童进行评估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家长开展相关评估,如通过《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进行测试。〔3〕行动计划的生成对整个服务项目具有导向、参照作用,主要包括目标、参与者及具体干预措施等的确定。儿童特定服务项目历时通常为一个月,但项目服务结束之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仍会随访家长和其他儿童照料者,以便对儿童进行追踪评估,必要时还会给予额外支持,并对参与者(通常为保教中心主任、教师、家长等)的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

(二)班级服务项目

班级服务项目主要通过改善班级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班级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班级评估、策略制定、行动计划生成以及计划实施等内容。在服务班级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也会对其隶属机构进行考核并提供建议。与儿童评估类似,对班级进行评估也会使用相关的量表,如《婴幼儿/儿童早期环境评定量表》(Infant-toddler/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 or ITERS-r)、《班级评估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等。〔4〕心理健康顾问每周会提供4~6小时的服务,整个班级服务项目历时约14周。

(三)强化服务项目

强化服务项目扩展到整个保教中心,包括进一步深入调查,开展两次覆盖全中心的培训以及形成整个中心的行动计划。在开展强化服务项目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保教机构的员工的工作信念与工作态度进行调查,还会对中心制定的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强化服务项目一般历时9个月。

二、项目申请

(一)申请途径

不同的服务项目类型,其申请途径有所不同。想要接受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服务,家长或是儿童照料者可以拨打免费的服务热线或联系该区域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直接联系ECCP项目总公司(ABH公司)提出申请。这些联系方式都可以在ECCP项目网站上获得。班级服务项目和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可直接联系当地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或者ABH公司。其中,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必须是在已经接受了其他ECCP项目服务之后才可以进行,且保教机构主管要有决心改革的承诺。

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项目,在申请成功后,都必须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签订一份项目协议书,明确规定顾问、家长、保教机构员工等人的工作职责,以及服务的频次和时长,等等。

(二)申请缘由

ECCP项目旨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只要有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存在,都可以提出服务申请。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家长、教师或儿童所在保教机构的主管提出。申请缘由可以是以下几点:(1)儿童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或在某些方面存在发展障碍,如焦虑、行为障碍(咬人、打人等)、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等等。(2)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而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离异、亲人去世,或是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受暴风雨、洪水的袭击等。

班级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儿童所在保教机构主管或教师提出。申请该项目通常是为了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支持,如,为了改善班级的情感氛围,希望在加强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合作等方面得到帮助,等等。

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但是通常只有坐落于市区或拥有150名以上儿童的中心才可以申请这项服务。申请该项目通常是希望在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获得支持,以期通过培养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与家庭的合作,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三、ECCP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一)ECCP项目团队

ECCP项目由ABH公司统一管理,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配备了专业的管理团队。该管理团队主要由ABH公司总裁、副总裁,ECCP项目经理、经理助理、行政助理以及20位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Consultants)组成,〔5〕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处于核心地位。ABH公司将20名顾问分散到康涅狄格州各个社区的保教机构中,每个机构配备1~2名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网络。

(二)ECCP儿童心理健康顾问

1.资历、能力要求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是项目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影响项目的服务质量。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须拥有公共服务相关领域(如社会工作、婚姻咨询、教育或家庭教育等)的硕士学位;其次,所有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都须具备有关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具体来说,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健康和儿童保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判断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2)能够与儿童、儿童照料者、教师以及其他幼儿服务提供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3)具备观察、筛选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有效信息。此外,在档案编制作、数据统计及分析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4)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具备收集相关数据的能力,如收集儿童发展现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数据,为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辅导、建模、提问等)来保证行动计划的实施。(5)具备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双方的工作联系,从而提高服务质量。(6)具备实践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培训和考核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要进行通过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由ABH公司进行。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都涉及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所需的六方面能力,每方面内容的学习需要2~3小时。

(1)职前培训

该阶段的培训主要帮助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学习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职前培训一般历时6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ECCP项目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概述。②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相关知识。③儿童发展、项目筛选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④班级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内容。⑤早期保教中心以及班级的评估。⑥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在职顾问对其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服务水平。在职培训一般历时18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婴幼儿教师的干预策略。②学前班教师的干预策略。③儿童的发展规律。④与“处于危险”人群一起工作的能力。⑤组织合作能力。⑥反思能力。

ABH公司除了培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之外,还对其工作实施考核。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全体顾问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以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现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ABH公司建立了一个ECCP管理信息系统(ECC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以期对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行追踪,并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6〕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在接受公司监督、考核的同时,还受所在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相对于ABH公司的制度化考核,机构的考核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其考核频次和形式多样化,但至少每个月会实施一次考核。

四、ECCP项目的特点

ECCP项目是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覆盖整个康涅狄格州、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

(一)目标明确、服务范围广、支持策略可行

ECCP项目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康涅狄格州0~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与其个体因素相关,更多是有关周围环境因素,如照料者、家庭、同伴、教师等。基于此,ECCP项目的服务对象从儿童延伸至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照料者,服务范围从儿童本身拓展到班级及保教机构,以期通过提高照料者的教育能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该项目制定的行动计划以及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如在学前班开展相应的项目服务时,会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即在每个过渡环节都给儿童一定的提示(如灯光变暗、播放音乐等),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不至于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

(二)形成了一个“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

ECCP项目为了全方位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个涵盖“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宣传是为了引起家长及其他照料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预防针对的是处在心理健康“风险边缘”的儿童,做到防患于未然;干预和诊治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提供必要的支持来进行心理矫正。

(三)统一管理与自主运作相结合

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专业支持。其中,专业的管理团队重在让项目从构想到实践实现顺利转变,从而为各个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数据平台能够记录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程及其效果,对其工作监督、考核。ABH公司在统一管理项目的同时,又与各个社区密切合作,项目顾问须同时接受所属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统一管理和自主运行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ECCP项目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四)申请流程简单,客户参与评价

项目申请者可以直接在ECCP网站上获得所在区域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如果申请者找不到所在区域的顾问信息,还可以直接拨打ABH公司的服务热线。此外,申请者可以直接在网站递交申请表,只需要说明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及申请理由就行,并无其他繁琐程序。项目结束后,客户有权对顾问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也是对顾问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的一种方式。

五、启示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ECCP项目已日臻完善,在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一) 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弱,不够深入。有学者指出,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整合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德育所取代。〔7〕要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提交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二)整合多方力量,做防患于未然的事

全面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政府、社区、家长、保教机构等各方面必须联合起来。如政府要提供财力及政策支持,要成立相关服务机构;保教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方法。此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虽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做防患于未然的事,而不是“亡羊补牢”的事。家长和其他照料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三)建设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机构,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

康涅狄格州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开展了ECCP项目服务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仅依靠幼儿园进行。若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更倾向于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儿童自身,同时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因调查、诊断评估到干预诊治,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专业人员。因此,需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以有效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ABH.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 〔EB/OL〕. 〔2015-05-06〕.http://.

〔7〕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ECCP Program in Connecticut of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Xiaoquan, Zhang Li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第2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第3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管理的实施效果不佳,有时甚至导致绩效管理项目的失败。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地排解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员工心理问题是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它是指员工由于害怕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会对其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说,员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形式:

1.在绩效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员工不愿积极配合项目实施人员

在绩效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许多小组成员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员工的态度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如在访谈或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员工态度冷淡,寡言少语,被动回答,问一句答一句;有的瞻前顾后,回答问题不说实情;有的故意夸大其辞,掩盖相关不利信息;有的抵触情绪严重,言语嘲弄讥讽,让访谈气氛紧张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心理。

2.在指标制定过程中,员工不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员工对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抱有紧张情绪。有的员工害怕承担较多的责任,有的希望指标设定不要太严格,有的则害怕目标值对其自身利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他们在与项目小组成员商讨指标及目标值时,经常会提供一些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资料,或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职责和内容,或对其他岗位的工作进行主观评议,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价还价。

3.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员工不愿主动参与团队成员间的互评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评在一些需要合作的领域里很重要,全方位评估法(360度评估法)正在逐步流行。然而现实是,尽管团队成员相互间都了解彼此的工作状况,但他们似乎并不愿意彼此进行评价,进行建议分享。从一些企业已实施的互评结果看,他们似乎有“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要么“随和”地进行打分,要么互相攻击。他们不愿意提出有利于彼此相互提高的建议,有时甚至会出现团队关系恶化的结果。

4.绩效面谈过程中,员工不愿接受低绩效的现实

绩效面谈常常是经理们最头疼的事,他们有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绩效评估都是积极的,不可避免的有人要为其低绩效付出代价。然而,与绩效很差的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并不令人愉快。心理学表明,员工面对糟糕的绩效结果时,很少会从自身找原因进行反省,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进行推诿辩解,试图将其低劣的绩效归因于客观因素。

而另一种常见的反应则与学生对考试的反应一样,教授认为自己准备的测试很公平,而学生则不能认同。被评价的员工同样不赞同经理人员所作出的评价。很多情况下,员工只接受积极的建议和结果。

二、员工心理问题对绩效管理产生的影响

员工的心理问题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难以为继

由于员工害怕绩效考核对自己现有利益造成威胁,不了解开展绩效管理的原因和目的,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产生抵触情绪,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不支持和配合相关人员的访谈和其他调查工作,使项目小组前期的准备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偏差过大

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企业中甚至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为了支付员工或制定其他行政决策,这些决策包括加薪晋职、减薪降职、解雇等。而另一种则是用于员工潜力的开发,它包括识别员工的优势和成长领域、制定员工培训开发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显然员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绩效评价仅仅是用于减薪降职、裁员增效而实施的。因此,他们尽量地掩饰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试图影响项目小组人员的判断,致使其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产生太大的偏差,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

3.绩效评价的结果遭受质疑

在员工不合作态度以及虚假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绩效管理系统肯定是无效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会招致员工的争论和质疑。另外,员工互评过程中“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对评价结果和团队合作的伤害是巨大的。

4.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

处在员工心理抵触氛围中的绩效面谈无疑是失败的,其效果除了加重员工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外,没有任何意义。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鼓励、引导、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然而,一方面当裁判,一方面当教练或咨询师会使经理人员内心深处感到矛盾和困惑。

面谈过程中,员工面对组

织对其的低绩效评价,情绪极其不稳定。如果经理人员处理不当,员工则会产生抱怨甚至愤恨的情绪,影响其今后工作,从而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

三、员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宣传沟通力度,打开员工的心结

许多的员工心理问题都源自于误解和恐惧,沟通则是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企业开诚布公地对对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疑虑进行说明解释,就能打开员工的心结,获得员工的认可,有利于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

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与员工共同分享各类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员工工作中的潜在障碍和问题的信息、各种可能的解决措施等。通过各种沟通途径让员工清楚地理解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原因及影响,并且尽可能地让员工共同参与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过程中,使他们从对绩效管理质疑、怀疑、质难的情绪摆脱出来,进而开始理解、学习和支持绩效管理。只有当理解了企业的基本意图后,员工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配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一般而言,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沟通方式:

1)正式的书面报告。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书面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建议和意见等。当企业通过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员工的问题时,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地指导员工,或通过面谈与员工进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管理者与员工的定期双向面谈。在每次面谈开始,管理者应该让员工了解到这次面谈的目的和重点。例如管理可以做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有关你的工作进展情况。上次会谈时谈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是否又有什么新的问题……”。企业应将会谈的问题集中在解决员工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上,以使会谈更具实效。例如让员工了解到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非常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让他明白这些变化对于他个人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将问题集中在调整员工的工作计划,解决员工个人遇到的问题上。

3)与员工进行团队会谈。在团队会谈时,企业可以要求每个人都介绍一下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如果找到了问题并能够很快地解决,就应立即安排到人,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员工的心理信息。管理者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了解员工的心理动向,及时地发现员工的抱怨和不满,察觉员工的异常情况和不良行为(如说怪话、发牢骚、吵架等),并与员工共同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2.开展绩效管理培训,增强员工的心理认知

单纯靠沟通宣传并不能彻底地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企业应该趁此机会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组织实施系统的绩效管理培训,辅助员工学习和接受绩效管理的理念,从心理上增强其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结合企业实际,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员工对绩效管理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其对绩效管理的顾虑。

2)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简要摘编一些关于绩效管理的知识,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以便员工能经常接触到,加深其内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3)培训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技术。在实践中因管理者不当举措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例如,经理人员缺乏反馈技术,进行消极的绩效面谈,就会严重地影响员工的心理状况。这时企业就应通过培训加强管理者的反馈沟通技术。

4)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在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针对员工内心的疑虑,企业应及时地组织员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讨,使员工进一步理清认识,从而达到破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3.开展心理培训活动,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企业心理培训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以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目前,在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心理援助计划(EAP)。

因此,针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企业有必要引进心理培训,转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消极认识,处理好员工的消极情绪,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第4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摘 要: 对大学生心理志愿者进行理论培训不仅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心理服务整体质量。调查表明:经过三轮理论培训与灾区实践活动,志愿者在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以及积极应对方式方面明显优于培训前。该循环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心理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因此,应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心理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价、保障机制,以保证他们更好地获取系统、全面的心理援助知识和技能。

中图分类号: B 84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5-0054-04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将志愿者(Volunteer)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即在不收取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如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就有大批志愿者涌入灾区进行抢险救援工作。这些心理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灾区民众,并运用心理知识对受灾民众进行心理关怀与援助,帮助受灾民众减缓心理创伤,重新树立起对生命价值、人生和生活的积极心态。

从这两次大地震心理救援的实际效果来看,心理志愿者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心理志愿者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心理志愿者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对志愿者工作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其培训经费与师资得不到应有的保障。(2)心理志愿者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不强,许多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心理康复的同时,自己却产生了替代性创伤〔1〕。灾后一些从事心理援助活动的志愿者有的出现了病理性重现、警觉性增高和回避等症状〔2〕。(3)部分心理志愿者专业水平不高,心理咨询能力参差不齐〔3〕。地震后聚集在灾区的心理救援队伍中,除了少数人是心理专业人员外,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大学生、各行业的青年志愿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人员等〔4〕。由于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技能,而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援助者在工作中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以上问题对心理志愿者工作会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笔者认为,心理志愿者只有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心理成熟度后,才能更好地为灾区服务。结合文献研究与灾区的实际情况,笔者构建了“培训+实践+督导”志愿者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检验,该模式在提高心理志愿者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第5期

大学生心理志愿者培养体系探讨本文以成都市某高校88名学生作为心理志愿者培训的对象。第一轮培训前,发放问卷88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为100.0%;第三轮培训结束后,发放问卷88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93.2%;最终数据分析以连续参加三轮培训的人员82名为准。其中,男生有28人(34.1%),女生有52人(63.4%),2人未对性别这一项作答(24%),平均年龄20±1.23。

2.研究工具

选用段建华修订的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量表共33个条目,用其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①。

还选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用来评价受试者社会支持的程度①。

采用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该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具有特质属性并与健康有关的应对方式①。

3.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培训+实践+督导”的心理培训对心理志愿者进行教育干预,即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技能以及自我保健三轮理论培训,并在每轮理论培训结束后组织志愿者到灾区进行社会实践,同时还通过小组朋辈与上下级督导对志愿者进行个案分析与指导。并在培训前及三轮“培训+实践+督导”环节之后,采用问卷来考察心理志愿者在幸福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心理变化情况。

4.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数据分布和研究目的,运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志愿者培训前后幸福感的变化情况

对心理志愿者在培训前后总体幸福感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心理志愿者通过培训后其总体幸福感提高了(见表1)。

本文在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培训对心理志愿者消极应对方式的削弱。因为,消极的应对方式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已经扎根于每个人的行为体系中,要想通过短短的三次理论培训中就将其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消极习惯的改变还需要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应对方式,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四、心理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心理志愿者的系统培训,发现心理志愿者培训后幸福感明显提高,无论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还是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大大提高,积极应对方式也明显增多。这与车明华、荀轶文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6〕。本研究结论在多方面支持了本培训模式的有效性,为心理志愿者培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因此,对心理志愿者的培训应该建立一套集招募、培训、评价、保障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以保证志愿者获取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为灾区民众提供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志愿者自身的成长。

第5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心理委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初步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熟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发展自助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技巧。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与学生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使他们自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班级、系、学院和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二、培训对象

学院各班心理委员

三、组织机构

由心理咨询室制订,联合各系在全院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

第6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 培训动机;心理健康从业者;影响因素;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8-053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1

在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工作者(General Practitioners)、私人精神科医生(Private Psychiatrists)和公共精神科医生(Public Psychiatrists)[1];在国内,心理健康服务的从业者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心理学专家、心理工作者、医生和教师等[2]。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不断发展,资格认证系统的逐步建立,出现了大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短期培训。然而各地培训、考试的标准不统一,对考生的要求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参加培训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求助者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不合格的心理服务人员可能会加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2]。由于许多从业人员的自身需求及水平不同,参加培训的动机也就不尽相同。当今大量的专业与非专业、兼职与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培训,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探讨从业人员培训动机对于更好地了解培训现状,提高培训人员素质,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培训内容的合理设置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人口学因素、职业压力、所在机构评估检查方式等多方面考察培训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提高培训人员素质和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从业者包括医疗系统人员(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通科医生兼职或转做心理咨询和治疗者)、教育系统人员(在大、中、小学中的心理咨询人员)、营利性心理咨询诊所中的人员、分散在各行业的非专业人员(企业人才资源中心、监狱、行政企管部门、司法部门、军队中的心理咨询人员)。

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河南、广西、广东、陕西、四川、青海、重庆、贵州、云南、新疆等)进行抽样。每个省选择两个城市,各城市调查40~50人。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由当地同行专家尽可能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1)教育取向从业者: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各1~2所,该校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负责人;(2)临床取向从业者:省、市、自治区综合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3)社会取向从业者:私人开业、企业自办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4个月内总共返回问卷1391份,返回率70%。其中,男性519人,女性864人,缺省8人;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心理学专业504人,教育学专业242人,医学专业349人,其他专业258人,缺省39人。从业时间平均为(67±106)个月;每周接待案例的小时数平均为(8±19)小时。

1.2工具

采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主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管理与培训方面。编制过程如下:首先,选取与心理咨询、治疗相关内容编制成题,由1名专家统稿形成初始问卷;其次经研究小组2次讨论形成问卷初稿,进行小样本试测,根据试测反馈意见,修改题型,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形成预测问卷;再次,进行小样本测试,根据反馈意见,由2 名专家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修改和统稿,形成最终问卷。其中,3个量表涉及培训动机,均采用1(没有)至5(总是)点计分。

1.2.1 培训动机量表

共7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心理培训的动机,诸如提高业务水平、开业、换工作、培训他人、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解他人。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7。

1.2.2 职业压力量表

共13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职业压力,诸如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领导不重视,专业工作负担过重等。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2。甘怡群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健康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发现职业压力分为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单位支持,工作负担过重[3]。

1.2.3机构对专业工作的检查评估方式量表

共5个题项,测量心理健康从业者所在机构对专业工作的检查评估方式。测量主要根据来访者家属反馈,根据来访者反馈,同事间互评等进行评分。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9。

除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外,还设置了可能与培训者动机有关的题目,包括从业者职业压力、从业者的收入、兼职或是专职、有无证书、参加培训的次数、所在机构的评估方式、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

2 结 果

2.1培训动机统计描述和因素分析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的量表各条目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提高业务水平(3.9±1.0)、提高自我(3.7±1.1)、了解他人(2.4±1.2)、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2.4±1.2)、培训他人(1.9±1.1)、开业(1.6±1.0)和换工作(1.5±0.9)。

将动机的各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及斜交旋转,得到2个维度,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5.7%。第1个维度包含开业、培训他人、换工作、了解他人,第2个维度包含提高自我、提高业务水平。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2个维度上负荷都较高,因此将其单独列为第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工作需求。

2.2不同人口学从业者培训动机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上的动机均高于男性。不同专业从业者在提高自我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rkey HSD事后检验表明,在提高自我动机上,心理学专业和医学专业的从业者的动机高于教育学专业者和其他(P

2.3培训动机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对培训动机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整个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选取了可能对培训动机存在影响的相关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专业相关因素,职业压力和检查评估方式;非专业因素,参加培训的次数和月收入。各因素与培训动机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

选取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如表3。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继续教育培训的动机。调查发现,我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动机按高低依次是: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解他人、培训他人、开业

和换工作。因素分析发现培训动机主要有3个方面: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工作需求,其中最大的培训动机是提高自我。反映出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对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强烈需求。整体上看,心理健康从业者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动机上,主流是积极的,并非只为获得证书或资格而培训。进一步对培训动机的个体差异分析发现,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强于男性;在不同工作取向上,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在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和工作需求动机上要强于其他取向的从业者。在提高自我动机上,专职者强于兼职者,有证书者高于无证书者,医学与心理学专业者高于教育和其他专业者。可见,参加培训的提高自我动机的强弱与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存在正相关,专业化程度越高,自我提高的动机越强。但现今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的准入标准低,专业上没有严格要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人员都可以准入[4]。建议在培训人员的准入上增强专业化要求,参加培训者需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严格受训者资格审查是提高培训声誉,获得更好培训效果的一个途径。

影响中国心理健康从业者培训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压力是动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各项动机上都具有预测作用:专业能力的不足能够预测提高自我的动机,缺乏单位支持能够预测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动机,工作负担过重能预测工作需求动机。面临不同压力的从业者会通过参加培训来减轻自己这种压力。所在机构的评估检查方式不仅对从业者的压力具有影响[5],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从业者参加培训的各种动机。这说明所在机构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对于从业者参加培训有很大的促进发展的作用,从业者会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应对评估所产生的压力。参加培训次数的多少对3种动机都具有预测作用,这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参加培训越多,越能体会到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动机也就越强,导致心理健康从业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培训。我们预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动机产生影响,但结果发现收入对动机并没有影响。这说明大多数从业者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动机并不含有直接的功利性(开业或换工作等),而主要是考虑到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并亟待提高的实际,以及应对各种压力,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6]。有相关研究也发现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所存在的问题:大家普遍反映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欠缺,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督导[7]。

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是否有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动机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的研究很少探讨。研究发现从业者中社会取向者最为强烈,女性强于男性,其他专业者强于心理学等专业者。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培训动机,许多人参加培训的目的旨在解决自身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遭遇的心理问题。相关研究也表明心理咨询报考者自身就存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8]。因此,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值得重点关注。这对于整个国内心理健康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培训学员的心理动机,加大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方面的知识内容和技术内容。除此之外,在培训方式上应当尽可能了解学员本身的心理问题与需要,开展自我心理调节的训练,教授怎样来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解决培训参加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个人成长与个人发展是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咨询师自身成长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从事心理健康服务与工作[9]。

参考文献

[1]Younes N,HardyBayleMC,Falissard B,et al.Differing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private psychiatrists and public psychiatrists[J].BMC Public Health,2005,5:104.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甘怡群,钱铭怡,陈红,等.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7,30(5):1046-105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6]赵白帆,刘梅.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2,16(6):40-42.

[7]李晓虹,杨蕴萍,李波,等.北京市199名心理门诊从业人员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410-413.

[8]李强,许丹,高文.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学杂志,2008,22(2):152-156.

第7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心理委员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高校相继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接受定期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但是现有的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实用性。我校从2007年开始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构建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道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介绍如下: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1.心理学知识培训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类为主的大学,学生所学的专业主要为电气、机械、材料、化学等自然科学类专业,平时接触文、史、哲类东西较少。因此,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1)开设《大学生活心理学》课程。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我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选修和必修课程,使同学们系统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工作作好铺垫。其次,我校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新形式与大学生生活心理学结合起来。此外,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教授不同的知识培训,如在心理咨询方法培训中,就把心理委员常用的20种技能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方面。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在培训中应该有一定的侧重。大一年级主要培训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学习压力,大二、大三年级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职业规划等自我发展问题,大四主要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教育。(2)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除了课程教学,请各大学校心理学教授举办定期的心理学讲座。讲座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语言的幽默化、内容的通俗化,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增强他们对基本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心理咨询的应变技巧的掌握等。

2.心理委员制度培训

(1)制度学习。在心理委员培训前,下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使学生们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了解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要性问题,并根据《手册》要求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心理委员专业培训,对他们开展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指导。培训后要求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心理问题排查工作,时刻关注班级心理状况,了解同学的心理问题。(2)定期考核。对工作优秀的心理委员予以表扬鼓励,对待心理委员将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表扬先进,鼓励后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开展。

3.心理委员工作技巧性培训

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1)案例分析。仅仅是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不够的,当心理委员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束手无策,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案例教学方式将更加适合于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

(2)学生自主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必须将其应用于实践。我们在培训中创新性地将团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互动活动。

(3)经验交流。班级心理委员在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后,定期的经验交流分享不可或缺。心理委员在交流、学习、分享他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自我工作进行再反思和再思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心理素质拓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并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舒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成为心理素质优异,实践能力强大的当代大学生。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实施效果

1.有效提高了班级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不仅为心理委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渠道和机会,更是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所学、提高工作能力的平台。在这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已能较好地与班级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及时发现并报告同学的心理困惑,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专业性。

2.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宣传深入到了每个班级。新构建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在为大学培养合格班级心理委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基层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

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要注重教师主讲与班级心理委员参与相结合。在培训专业心理学知识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但更要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使课堂真正回归学生,让班级心理委员在听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这样更加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2.实现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和实践培训的互通

大型案例分析、心理学知识的系统讲述等我们仍然可以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心理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可以通过微博等现代手段对心理委员迅速广泛地教授心理学小技巧。

3.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考核

心理委员培训的效果需要考核制度的约束和检验。首先,有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标准。主要考核班级心理委员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其次,有严格、定时的考核过程。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最后,要有公正的考核结果,对表现积极的班级心理委员实行表彰,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鼓励,并帮助其克服工作困难,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刘莉湘君.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功能定位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

[2]王亚鸽.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4]刘海娟.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12).

第8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错忘漏;培训;管制教员;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防止事故、保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等几个方面。 其实质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民航空管人为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导致多数空管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不是环境、设备等外在因素而是管制人员的人为因素。空中交通管制员做为保障航空安全的最重要成员之一,其对航空安全的实现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空管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生在管制员身上的“错、忘、漏”现象。

管制员发生“错、忘、漏”的主要表象就是“过失”和“无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两者都属于人的潜意识范畴。所以,降低“错、忘、漏”的重点不在于降低那些有意识的错误,而是应克服那些无意识的隐患。因此,在管制过程中,为了减少“错、忘、漏”,我们要注重对潜意识的科学干预和有效引导。

空管人为因素涉及到管制员与硬件、软件、环境及其他人等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因素为管制员本身。酿成空管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情况也是千变万化,但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管制员自身的局限;二是管制员与其他四个界面之间的不相容。事实上,一个管制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每一种特殊情况和危险局面,而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减轻和工作压力的降低,反而对管制员的技术素养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空管培训成为必需,一个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上岗或者上岗后长期没有接受有效培训的管制员在戴着耳机指挥飞机的情景是不可想象的。

对管制员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使管制员具备管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经验乃至心理素质。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和复训,才能使管制员不断降低甚至杜绝在管制工作当中的“无意识”状态,养成一个良好的管制习惯、过硬的管制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防止“错、忘、漏”发生的目的。

管制员的培训可以分为初始培训和在职培训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这样两种方式: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空管学员,经过三到四年的培训后从事空管工作和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学员经过一年的培训后从事空管工作,我们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在职培训(ON-JOB-TRAINING――OJT)。

管制员的在职培训又可以分为普及型培训和目的型培训两种类型。前者基本覆盖所有管制人员,是一种基础性培训;后者的针对性较强,可人为设置各种等级和难易程度,并可针对一部分管制人员进行。空中交通管制岗位培训大纲明确要求,管制员在资格培训和复习培训中必须对特殊情况处置程序进行针对性练习,这其中就包括防止“错、忘、漏”的培训科目。

在职培训中所有训练都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加强管制员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的使用、新的管制规章的实施、新的管制方法的尝试、新机场的建成、新的航路航线的开辟、重大活动的空管保障、特殊情况的处置、危险局面的应对等情况不可能全部通过初始培训完成,都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来补充、完善和提高。空中交通培训手册指出,管制员培训情景“需要逐步增加其复杂程度”并且将受训者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使他们体验以后可能遇到的所有操作情景,包括繁忙交通、突发状况等等。

模拟机培训是管制员培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模拟机培训,可以使管制员熟练掌握陆空通话用语和管制技能、准确操作管制设备、合理运用管制规章、提高特情处置能力,也可以用来培训防止“错、忘、漏”的发生。

对ATC环境的模拟可以将原来极其复杂的人机界面环境转变为一种简单而又安全的学习方式。使得这种学习能够在一种可以控制的仿真环境中完成。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ATC环境的模拟极具真实性,而对于管制员来说,在这种极具真实性的模拟环境中训练是管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种培训,新的管制员可以有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并消除因为没有足够实际工作经验而产生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往往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错、忘、漏”的发生。即使有经验的管制员也可以通过这种培训得到更加严格的训练,因为任何密度的空中交通状况都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练习来达到。这种模拟培训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某一特定的空中交通场景能够被不断地重复再现,这为不同的管制员和班组提供了公平竞赛的机会,可以用来判定管制员的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空管体系中,多数管制单位中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管制教员(ON-JOB-TRAINING-INSTRUCTOR――OJTI),他们大多由具有丰富管制经验的管制员担任。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管制教员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包括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前编写教案和练习,而且还应该包括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教学,其学员应该包括本单位所有持照管制员和见习管制员。在一个机制健全的空管单位中,管制教员工作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线管制员的工作效果,并最终体现在空管安全上面。

一个好的管制教员,应该至少具备以下7项素质:

(1)对业务的精通

(2)熟练掌握教学技巧

(3)根据不同情况改变教学方法

(4)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及其影响力

(5)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6)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能体会学员的感受

一个好的管制教员,除了是一个讲师以外,他还应该是一个好的计划者、管理者和顾问。他的教学方法不仅应该包括演讲式的讲课,还应包括引导式的教学讨论和示范式的教学讲解,此外,有针对性的技术研讨和案例分析也是对培训的一种有益补充。

管制教员的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这包括硬件、软件的准备,以及明确教学目的、教员预期达到的效果、学员是否需要预习或做其他特殊准备等。

(2)授课阶段:这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而教学方式又是由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3)应用阶段:教员应给学员演示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内容,发现学员的不正确操作并立即予以纠正,当学员已可以正确操作并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员应要求学员继续练习,使其工作方式演变为一种好的习惯。

(4)复习与评估阶段:这对教员和学员而言都十分重要,教员应引导学员对所学内容做一完整复习,并对该过程提出反馈意见,这可以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车永明.对管制员违章操作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J].空中交通管理,2009,3.

第9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

姓名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9岁

居住地:

电 话: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1个月

公 司:XXXXX(中国)有限公司

行 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职 位: 心理咨询师 最高学历

学 历:硕士

专 业: 心理学

学 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自我评价

从事心理咨询5年,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心理测评经验。擅长情感、人际沟通和 职业规划 领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 英语 口语、写作熟练;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待人诚恳,有团队精神。

求职 意向

到岗时间: 待定

工作性质: 全职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心理咨询师

工作经验

2008 /9--至今:XXXX(中国)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 2 年1个月]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责任关怀 心理咨询师

负责员工职业健康、预防医学以及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 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员工工作压力培训;

2006/8—2008/9:XXXXX教育培训(500人以上) [ 2年1个月]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

VIP事业部 心理咨询师兼心理教研

为学员及学员家长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完成学员心理测评分析报告;给教师团队提供合理化建议;编写讲座及课程内容(缓解考试焦虑、教育心理学应用等),并面向教师团队及学员家长等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每周主持开展个案探讨会,从心理学角度帮助问题学员改善状况解决问题。

教育经历

2003 /9—2006 /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 硕士

所学的专业为心理咨询。 学习课程包括心理诊断、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团体培训等。 医学的基础课程,包括生理、生化、药理等; 临床课程,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 预防医学,包括微生物、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 管理课程,包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医院管理等

社会经验

2004 /3—2006 /6 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任心理咨询师

对校内外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丰富的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经验,擅长情感和 职业规划 方面咨询;

语言能力

英语 (精通)

培训经历

2005/6—2005/11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二级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培训

证书

2006 /1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