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1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追梦教育的内涵及其依据

何谓追梦教育?追梦教育,是人生理想教育,追求精致、发现美感、创建智慧、实现优质、共享幸福。追梦教育,是时代的召唤,价值观的代言,唤醒师生追寻人生“真善美”,激活人性之善、品悟价值之真,追求理想之美。追梦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主张,有其内在的历史性与必然性。

第一,追梦教育是对“中国梦”理想的积极响应。走进附小,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教学楼上的一句话:“听党的话,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全面发展”。这一号召,对接了新时期“中国梦”对学校师生的本质要求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素,呼唤学校教育要从“知识教育”走向人生理想教育,走向追求精致教育,感受美感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它更提示全体师生家长要发扬传统,坚守核心价值观。

第二,追梦教育是学校“主体教育管理”理论的继续探索。任何办学主张的提出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土壤、文化传统。2013年4月18日,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福建省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和宁德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郭正光校长主体教育管理实践”研讨会,这是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首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会议总结了郭正光校长主体教育管理的教育思想,即实施主体教育:校长主体发展是前提,教师主体发展是根本,学生主体发展是归宿。只有具有追梦精神的学校,才能把附小师生带到“追求主体”发展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愉悦境界,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主体管理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第三,追梦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治、自主、自动,将主体性理论发展为社会的“主人教育”,赋予教育以更强的创造性和民主精神。“追梦教育”除倡导自上而下的课程影响,还致力于自下而上的“四色小主人”活涌纬滩呋,是落实陶先生的“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号召的具体实践。

第四,追梦教育是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加快全面教育观的推进的要求。美国哈佛加德纳博士提出每个人都有语文、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肢体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可理解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学生,只是往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追梦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强项,扬长避短,树立信心,怀着梦想,靠拼搏和毅力实现理想目标,推进全面发展观的落实。

追梦教育的内核

每一种能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办学主张,都应有其清晰的格局、教育观与形象的图像等愿景规划。否则,办学主张也就只能是一种标签。四年来,学校从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展开“追梦教育”办学主张的格局、教育观和图像三个维度内核的具体研究。

“追梦教育”的大格局 过去的附小是精品式的占地不足11亩的名校。现在,一座占地50亩,座落在国家级开发区宁德东侨北岸行政文化中心的新校区,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校两区带动畲乡、侨乡共同体均衡发展的教育新格局。学校紧扣“追梦教育”这一办学主张,以“宁静致远,德行天下”为精神底色,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倾情打造最宜读书的书香校园,倾心培养品德高尚的追梦少年。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师生每一天生活都传递着向上的能量,不断构建自身的教育文化与品牌,不断拓宽学校发展的国际视野与平台,全力打造浓郁敦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力争使附小成为一所具有宁德风格、中国底色、世界胸怀的大写的学校。

“追梦行动”的大教育观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支持人终身奋斗不息的,是源自三项生命的源动力:一是情感,二是知识的追求,三是人世不可免的关怀。基于这样的思考,四年来学校引导、践行追梦大教育观的四类观念:

校长观:出了家门进校门,进了校门就是一家人。要践行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坚守:成长共享,成果共育,成就共荣。

教师观:站儿童角度,修生命厚度,有哲学高度;重视人性差异,弘扬人性良善,彰显人性尊严;把“自然人”教导为“社会人”,进而培养成“文化人”。

学生观:要热爱自己,关爱他人,深爱祖国,大爱世界;要想不凡,先做最好的自己;要有昂扬向上的心态,各展其才的姿态,创意飞扬的状态。

家长观:要发现孩子潜能,发挥孩子优点,发展孩子兴趣;明确学习可以无限宽广,生活必须适当规范;要树立“多你少我,多听少说,多是少不,多读少会,多新少旧”的意识。

“追梦教育”的图像 走进宁德师院附小展现在眼前的应该有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视觉正能量:校园真美,是花园,是家园;学生真棒,是体验,是进步;教师真好,是榜样,是人师;家长真善,是朋友,是资源。

追梦教育的课程框架

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办学主张,还应有其鲜明的课程设计框架体系映照,不然办学主张将抽象为一种符号。学校从必修课程、微型活动课程两个层面,对追梦教育这一办学主张的课程框架做出梳理。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内容规划原则:“四化五育,全面发展”。四化:学校人性化、教师专业化、学生自主化、家长协作化,应成为学校主流文化。五育:生活育浴⒆灾饔智、有效育体、创造育美、勤巧育劳,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开发五育教学主张课程。

生活育浴―以省级名师林品昌老师成长课题为引领,推进“生活品德,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生活化德育的课程理念,不断拓宽德育课程的边界,让学生生活世界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德行意能生长的要素,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自主育智――以省级名师林品昌、省级学科带头人王跃等为引领的“能本语文”教学主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培养学生“思辨性聆听能力,规范性表达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积极赏析能力”,并写一手好字。以预学、研学、享学、延学等构成语文课堂实践策略;以省级学科带头人杨良春等为引领的“自智数学”教学主张,以数学课程的本体性任务为基点,以“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为抓手,构建自助、互助、师助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引领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自主获得知识,形成数学核心素养(词),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各学科围绕校本教学模式研究,让主体教育理念深入课堂,让师生都在课题研究中获得发展。

有效育体――以省级体育名师阮光清成长课题为引领,追求本质的、科学的、自主的体育教学目标理念。让体育回归教育,重视师生体质健康实效研究,引导学生跑操、大课间活动,增强体魄,每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

创造育美――以省级艺术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成长课题为引领,开展艺术学科创造、创新意识培养,本着“交叉”“综合”“对话”“互惠”的课程建设原则,通过学科间的融合,逐步打通音乐、美术及各相关课程的界线,构建起以创造为主线的“大艺术”课程。

勤巧育劳――以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阮光清等为引领的少先队“即兴队课”活动课程为主线。以勤奋、勤劳、节俭以及巧手创新为追求,开展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

微型活动课程 自下而上、自主自动,以活动类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自主探索的体验磁场,建构“红绿蓝橙――小主人‘四色’行动”活动类少先队微型课程体系。即红色行动――勤奋读书工程:好习惯、好读书,好儿童、小雷锋等课程;绿色行动――自主教育工程:五自实践、好队长、周四少年宫、创平安、军警校等课程;蓝色行动――温馨合作工程:好心情、手拉手、城乡留学、体验营地等课程;橙色行动――创新实践工程:“科学梦想”“艺术审美”“六俱乐”“指尖世界”等课程。让学校主体教育理念得到深化,让学校更具生命价值。

追梦教育的文化支撑

推进追梦教育,这需要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员工一起努力营造追梦教育的文化氛围,四年来学校致力抓好运作体系,落实架构指标。

运作体系 “追梦文化”推进“三种层面”建设,即环境生态(物质文化)、组织系统(制度文化)、社会心理(心理文化)。其中重点推进“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主体教育管理的心理文化氛围的进一步形成――校长(校领导)主体发展是前提;教师主体发展是根本;学生主体发展是归宿。学校要求校长(校领导)、教师心中树立“三大目标”:大师,即有教育家的风范,大家的思维,大师的智慧;大爱,即必须让每个师生都享有公平的机会,真心挚爱每一个师生;大同,即美好的未来,它召唤着校长、教师必须有至纯的生命准则,至善的教育情怀,至高的人生智慧,去引领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一流的教育情境,携手奔向无以伦比的大同世界。

架构指标 “追梦文化”应有“五个项目”:共望愿景、全员参与、团体合作、和谐造势、持续创新。围绕这五个项目,学校推进党团工妇――“大主人”四创工程建设,建起附小人落实核心价值观的窗口形象工程。

第一,自上而下,以“师生立场、共享共担、和谐促进、内涵发展”为目标,为追梦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建设“追梦厅”“展梦厅”“圆梦室”“追梦亭”等文化场景。第二,树立“九个意识”:党政班子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榜样意识、团结意识、廉洁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阅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第三,做到“九个坚持”:行政成员做到坚持周例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兼课制度,坚持兼管年级组工作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制,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业务培训讲座制度,坚持周工作计划制度;坚持每周健身制度。第四,争当创新型人才:全体教师争做师德的标兵、教学的模范、教改的能手、管理的行家、师生的表率,骨干教师争取成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名师或具备高级教师职称。

总之,在“追梦教育”办学主张的探索研究中,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少先队被评为全国优秀大队;学校团总支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校关工委被评为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进单位”称号。学校“‘中国梦’体验营地建设与立志教育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省级课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师生中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

四年来,“追梦教育”也成为附小人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一个作品、一个课题、一个品牌,虽然,这个“代言品牌”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当一个个代言的声音、文字、行动汇成浩瀚的正能量时,“追梦教育”中的教育人将会变得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将引领一代附小人更有担当,更加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追逐“中国梦”,为人生理想教育,追求精致教育、发现美感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创建智慧教育、共享幸福教育的“附小梦”而努力奋斗!

第2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一、数字化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性。大学生现实活动的范围、内容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具体条件限制。而他们网络生活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则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易增进彼此的感情,建立更好的信任。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人际交往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虚拟性和易变性。现实生活中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是明确的,而网络生活中交往对象却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正是二者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各种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滋长,对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存在脱节。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入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理念各有侧重,未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各有不同,未能统摄教育资源;工作队伍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自主发展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尚不适应。大学生自主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育人宗旨所在。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在网络环境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也存在着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的不适应性。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理性,违背了当前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要求,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

二、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确立了“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学校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机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上台阶,并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数字化服务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数字化迎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生自助报到、新生网络素质课程在线学习、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对接帮扶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知。建设学生事务大厅,强化事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增强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数字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推进数字化教育,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技能。学校研发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开发网络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开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二是开发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系统,学生自主选修网络素质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成立新媒体联盟,开展微形式教育。创办华大及华大学工官方微博、微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供微资讯、组织微讨论,引导微舆论;举办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微博征集活动,开展微平台主旋律教育;等等。扩大数字化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打造“一张表”工程,建立学生完备的电子档案。学校从新生入学,就逐步完善学生信息化档案建设,新生登记表、素质课程成绩单、历年获奖情况及学习记录等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总的大表上。智能终端系统可根据学生需求,自动生成所需表格,并实现异地下载打印。实施“一张网”工程,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学生网格管理监控中心,对学生社区布网监控并提供相应服务。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建立“i华大”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让学生组织自己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可在平台上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学校开发智能APP移动终端,以程序包的形式集成所有学生事务,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办理相应学生事务,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合力育人氛围。整合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教育的育人资源,有机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在育人工作中融合信息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教育。一方面,学校推行班主任工作事务信息化、具体化。要求班主任既要做好线下班级教育管理,又要利用好学生事务信息化服务系统,做好线上各种学生事务办理。另一方面,学校打通网络素质课程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融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开设网络素质课程,并推荐辅导员优质网络素质课程进入学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全力整合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资源,融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及社会服务的网络一体化,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的数字化校园,开启了大学生数字化人生。

作者:覃红

第3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法 精神力量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咨询辅导法和自我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确立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为目标,以语言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事实和科学价值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注重向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科学说理,从提高价值认识入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解决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问题时,说理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发扬民主,开展热烈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者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理论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实地访问、问卷调查、讨论和谈话,借助耐心的言语引导,认真倾听受教育者的心愿和呼声,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及消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育方案。其次,要重视细致的说理教育。细致的说理教育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说理教育方案进行的。这种说理教育包括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和通过实践开展说理教育两个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时是两部分互相结合、同步进行,有时是通过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来进行。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的。灌输是说理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常用的侧重理论的说理教育方式有:理论学习、理论培训、讲授讲解、理论研讨和大众宣传等。侧重实践的说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最后,要注重说理教育效果检查。教育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回访,在回访的过程中,检查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情况,深化他们的价值认识。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挖掘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发现认识深刻的、教育效果好的要给予表扬,以鼓励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用典型的人或事来启发、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确立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好典型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激励和鞭策受教育者努力进取。树榜样、立典型,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鼓舞和感染下见贤思齐,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的典型,既指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文字符号、信息、图像、艺术形象、语言描述等。典型应该具有可学性、易辨识、有吸引力、可信任等基本特征。运用典型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事求是地选择、宣传典型。典型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往往游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从思想到行动上很难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也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树立和宣传的典型,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忌任意拔高和添枝加叶。

其次,要准确把握典型教育的具体形式。典型教育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两种,进行正面典型教育,应选择能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思想的典型,使人们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感染下受到激励和鼓舞,使人们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过程中接受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标准。运用反面典型开展教育时,要选择那些思想落后、消极影响较大的典型,要让受教育者识别、判断反面典型,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要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反面典型,帮助受教育者自觉抵制反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典型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些变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操作方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宣传典型,采用多媒体技术塑造、呈现生动的典型形象,强化典型示范的效果。

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能力的方法。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价值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从而提高价值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良好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和巩固,而且它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三是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受教育者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把已经形成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推动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知行转化,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运用实践教育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采用适当的实践锻炼方式。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思想特点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来确定实践锻炼的方式。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来研究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掌握社会价值规范,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组织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其次,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实践锻炼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才能使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锻炼中提高价值认识,形成价值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基地是实践锻炼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能保障实践锻炼的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保证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避免实践活动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

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自的意见和观点都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对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引导、开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的教育方法。疏导教育法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是指教育者对人们做深入细致的疏导教育,既不堵塞言路,又能引导他们去解决价值认识中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价值观念。疏,即疏通;导,即引导。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没有疏通,人们的认识就不能彻底敞开,就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导的目的,不引导,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放任自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运用疏导的方法,一是因为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采取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但是,只有理论灌输还不够,只有做好人的价值认识的疏导工作,才能使受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理论灌输。二是疏导教育通过循循善诱来展开,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情感方面入手来影响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价值观念。

运用疏导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分导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可采用分步而导、分散而导和分头而导的方法。分步而导是教育者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对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分散而导是教育者将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自发群体、落后群体等共同存在的主要价值认识问题进行分散,逐个进行教育引导,集中教育力量突破教育重点,以取得整体教育的效果。分头而导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集中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受教育者突出而严重的价值认识问题,分别进行教育引导。其次,要做好利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和切实掌握人们价值认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教育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克服不利因素,引导和推动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最后,做好引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该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积极思考,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教育者要提出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问题,启发受教育者运用正确的价值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有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启发、帮助和引导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色彩更加鲜明。在这种新形势下,人们不但面临着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面临着适应社会环境,进行正确人生抉择的困难,还会经常遭受精神苦闷、心理震荡等痛苦,咨询辅导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适应社会、顺利发展。咨询辅导法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教育与学习辅导、婚姻家庭问题咨询、人际关系辅导等方面。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咨询者的材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先填表或由咨询人员提问后填表,还要弄清咨询者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准确把握咨询者存在问题的症结及前来咨询的目的。其次,系统思考、认真分析。在掌握咨询者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和详尽分析,提出咨询方案,并根据咨询者的实际情况,对咨询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再次,引导帮助咨询者。咨询辅导方案选定后,教育者要劝导帮助咨询者,科学有效实施方案,向咨询者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使其端正认识,并根据咨询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校正和引导措施。最后,巩固和扩大咨询成果。咨询者在经过咨询辅导和劝导帮助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是咨询过程的终结。教育者要定期检查巩固,以了解咨询的效果,要搞好追踪研究,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巩固并扩大咨询成果。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己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分为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个集体内部,通过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方式,其包括讨论会、评比竞赛、辩论会、演讲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它包括反思、自学、反省、自律、自制等形式。运用自我教育法并不是教育者放弃责任,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

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支配个体行为,只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行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其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要积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读书活动、评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要把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注重集体的组织建设和集体凝聚力建设,形成健康、进取、和谐的群体生活氛围,使集体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陶冶、感染。另外,教育者应该注意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帮助人们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明确自我修养的目标与方法,自觉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合乎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4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1.教育认同存在差异

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较好,但认为学校在该方面延续性不够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方面,关于“当前社会环境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一问题,将近三分之一的师生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学校、专业、年级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异。

2.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虽然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但是教育内容还不够完善。首先,部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受教学生群体的特征差异。其次,部分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在数年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基本上一成不变。最后,部分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密切连接,不利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育方式需要创新

当今高校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上的教育方式日益丰富,但与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创新。对于“学校一般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传统教授式的课堂教育方式仍然是主流,新兴教育方式还未能完全被教育者所认可。可见,高校教育方式与学生主体意愿截然相反,这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意愿较低,进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和网络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资产阶级的部分腐朽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对人民传统思维进行侵蚀,长此以往,造成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今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给国民带来益处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对人民的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民立场动摇,急功近利。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观点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该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搞“一刀切”;在教学方式上以“填塞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兴趣较低。

3.个人因素

第5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一、目标与思路

1.教育目标

通过聆听“专家宣讲团”对12个关键词的解读,让学生全面理解核心价值观的要义;通过“立德树人讲坛”与教师的互动分享,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远大的青春理想,把r值观内化于心;通过“实践微行动”,让学生把价值观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的公民。同时,通过行政、党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培育师生共进的教育模式。

2.工作思路

一是教育设计注重整体连贯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的倡导,不同的年龄与群体应有不同的解读与要求。即便在同一阶段,相同的价值观宣传也需要教师把握内涵,不能偏废。因此,学校要求整体布局,统筹安排,全员参与,梯次推进。

二是示范引领注重互动共进。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应涵盖教师。在“立德树人讲坛”上,教师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与学生们积极互动,交流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感悟与经验。整个过程既是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也是教师们自身坚定信念、培养师德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专家宣讲团”,在聆听中全面理解

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的真正含义,让他们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和他们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集体性德育时间,结合学生实际,用三个学期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一月一主题,由组建的“专家宣讲团”带领大家详细解读。比如在解读社会层面的4个关键词时,专家作了“自由,人之向往”“理解平等,实践平等”“社会需要公平正义”“法治,人类文明的彰显”等四个讲座。再如在解读个人层面的4个关键词时,专家把“爱国”和“爱校”结合,作了“爱国,从爱校开始”的宣教;把“敬业”和“学习”结合,作了“敬业,从勤学苦练开始”的宣传;把“诚信”和“考试规范”结合,作了“诚信,从规范考试开始”的教育;把“友善”和“师生关系”结合,作了“友善,从和谐人际关系开始”的宣讲,等等。

2.参与“立德树人讲坛”,在互动中加深感悟

“立德树人讲坛”横跨四个学期,参与讲坛的教师多达26位。它以“信仰、梦想”为核心内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开讲。例如,“立德树人”讲坛第一季时,教师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特点,以“青春信仰,你我面对面”为主题,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梦想;第二季时,教师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特点,确立“动力,成就梦想”主题,用自己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在学业中不断追求进步;第三季时,教师针对高三学生特点,以“敢爱华高、敢动青春、互联梦想”为主题,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面对高考积聚拼搏的勇气;第四季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聚焦生涯规划、脑科学以及学习的基本策略,围绕“寻找学习的秘笈”开讲,助推学生成长。

在讲坛上,学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代表以及学生推选的教师代表,与学生们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感悟与经验,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例如,“美好的青春,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优秀的可能”一讲上,校党委书记分享了青春时代的“一本书、一个问题、一次宗教仪式和一个图书馆”等内容,鼓励学生要关注自己的阅读、思考、信仰和视野,努力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在“面对成长中的痛”一讲上,政教主任讲述了自己在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和自卑时,如何进行规划并实现自我超越。在“在一起”一讲上,一位数学教师以边讲述边互动的形式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成为教师的成长历程,同时回答了学生有关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3.创新“实践微行动”,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实践体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创造性地开辟了多样化的实践微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微行动。比如,有的学生参加了团委组织的“笑脸志愿者”服务队,针对校园中的外卖、午休不文明现象,开展日常巡逻、劝导等工作;有的参加了年级管委会组织的年级学生自管会,针对教室脏乱、自修课嘈杂、早读不规范现象,开展每日早读监督、卫生检查以及自修督导工作;还有的参与了班级事务管理,针对班级事务不民主、同学关系不和谐、班规班训执行不规范等现象,在班主任组织下每周召开事务性班会、师生(生生)协调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活动。

三、成效与展望

一是多层多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从“专家宣讲团”“立德树人讲坛”到多样化的“实践微行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层层推进,丰富多彩,切实体现了“落细、落小、落实”的工作原则,切合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勇于实践,在体验中感悟核心价值、提升自己;培育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的“勤朴和美”的文化氛围。

第6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学习引领”专题活动――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校在每学期初和毕业前开展“学习引领”专题活动,营造“比学习、助学习、乐学习”的学习氛围。学习榜样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优异、单科学习成绩出众、学习方法有特色、学习成绩稳定的学生。因此,每个年级的学习明星、学习标兵、单科成绩优胜者、学习进步者都成为了学校“同伴榜样“的主要力量。学校每学期固定开展的学习专题的同伴活动有:“高三学长走进高一”(9月),“初三学长走进初一”(9月),高一与初三的“分享智慧 助力中考”(5月),高中与初二、初三的“理化学科学法指导。

“道德培养”专题活动――我们一起来塑造

每学期结束前开展“三中榜样”的评选活动,初、高中两个年级30个班,每班选出10个班级榜样,在此基础上,选出年级的10个榜样,即“三中榜样”。榜样的产生来自学生的民主选举,榜样名称的确定来自被评选人的独特能力、品质或情操。例如,助人榜样、大胆创新榜样、环保榜样、学习进取榜样、服务榜样、谦虚榜样、多才多艺榜样、乐观自信榜样等。所有的“三中榜样”都在校园文化宣传栏中进行展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榜样氛围。

“心理互动”专题活动――我们一起来分享

心理相容是群体共同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因此,学校提倡全校师生心理相容。我们在全校30个班级内设置若干心理委员和心理互助志愿者,并组建心理社团,参与全校师生的心理服务。心理同伴榜样的职责包括负责班级心理文化建设;协调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矛盾;调查学生的心理需求,做班级与心理咨询室的联络员;主动营造关心鼓励、包容接纳他人的和谐班级氛围;主动践行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的积极价值观;指导学生练习情绪管理、心理减压的放松活动。

“校园社团”专题活动――我们一起来体验

“共生效应”告诉我们,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植物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创造了共生的环境。学校有近30个学生社团,包括印染社、武术社、记者站、创意社、环保社、军迷社、天文社、插花社、茶艺社、礼仪社等。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体验和展示的舞台。在这里,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助学者,大家一起研讨、一起体验、一起成长。每学期的社团活动都会产生很多多才多能的榜样,他们拿到了县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种奖项。

“生涯规划”专题活动――我们一起来规划

第7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向社会输送社会主义事业人才,这是大学的教育使命。大学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真理,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方面的全方位要求,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诉求,能指导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三观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6.06.00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13-04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高校以各种形式展开并不断发展,但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之间仍有差距。[1]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机融合的现状,对大学生实际思想诉求了解的欠缺、教育工作中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的缺失。以修身教育作为途径,帮助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与构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概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多元价值观,是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支配与主导着其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价值观的不同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基础与建设实践,处于价值观中的指导性地位,是人民群众办事、想问题的指导标准。作为人们衡量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两个方面。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到实践满足人需求的程度高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对其判断的标尺,主导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评价性区别于知识性认识。知识性认识是指从学习、经验中积累获得的对事物状态、性质、客观规律等的存在认识,而评价性认识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主观反应,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它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价值观发展的必经之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

在大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可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对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稳定的重要阶段,自身辨别能力和对价值观的随波逐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产生的自身变化、对社会负面事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甚至抗拒。但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直接影响着中社会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在教育内容层面,高校德育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必须体现价值层面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用以指导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态度与目标。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教育载体与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了解,进而形成或指导自身价值尺度的构建与完善,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加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辨别,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研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优势的发挥

在大学思想教育过程中,课堂作为学生接收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构建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研究表明,大学生发展因素关系着大学生的择业效能,即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提升其效能感,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体现。[4]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中,对社会的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局限使大学生在面对新思潮与社会热点事件时缺乏合理性的判断与看法,而课堂能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能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论灌输原则的坚持

灌输理论在思想教育课堂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代教育中也有其重要地位与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理解,为提升学生接纳与践行的效率,灌输式是行而有效的重点手段。在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以其内容上的完整与系统、详细、贴近生活而使学生对其理论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不仅如此,在灌输理论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论灌输原则并非过时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才能不断发展、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3.实践对价值观巩固作用的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面临冲击与挑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自身的构建,这就需要校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加以重视。例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参观、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社区挂职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历,更能对学生独立自主、风险务实等品格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公共道德准则与社会一般性规范的体会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完成、巩固、发展。[5]

4.在校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环境不能决定人,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重要的与人功能。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比,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花费最多时间的场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6]科学合理的校园设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融合,都是能够影响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自信与自觉的地方。同时,校内软环境的构建也尤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宣传栏主体内容、积极向上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学术或思想讲座等,都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贯彻落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不够

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教育产业化观念的不断深入,使一些高校出现了单纯重视专业建设与提升硬件质量,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建设,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地位。虽然当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列为重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主义倾向的做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教育效果不甚明显。这种做法的长期执行使校园管理形成趋于功利性的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的装饰品和附属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包括实际行为中的贯彻落实。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在行动的过程中却滞后于其认知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课业成绩中的一项,无法发挥其真正的育人效果。从教育模式到考核手段等的模式化,都是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原因。例如在对待诚信的价值观上,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诚信重要,但其中超过六成认同抄袭现象;在对待规则的态度上,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规则重要,但近七成的学生不会去看《学生手册》。[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脱节,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三观构建的效果与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更新发展存在结合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者们对国家发展和建设提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性极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落实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与当今时代的教学实际充分结合来完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在时间与现实上的缺陷与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与教材资源的不断编写、审核、印刷都是长期有序进行的过程,因此教材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使教学内容显得陈旧空洞,教育者对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存在部分脱节,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联系国内外时事实际,使学生缺乏了解与掌握的热情。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简单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在教学手段上都有新的尝试。如武汉理工大学的“问题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的“三三结合制”等,更有一些高校将多媒体平台引入教学。[8]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收效慢、现阶段普遍认同度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教学对现阶段科技的充分重视、理解与运用,但当前社会上的运用却仅仅停留在起始阶段,收效甚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中,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完善迫在眉睫。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不够丰富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理论了解与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对真理进行检验与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以认识促实践,以实践发展认识”是价值观教育中的规律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移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完成。[9]好的教育活动不仅得不到校方充分的重视,在设计上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更在实施中缺乏应有的力度与长久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其真正内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目标与结果有出入

在高校教育中,对德育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属于信仰教育,但却富有独特的知识色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差的重点原因。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于政治公共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育”的功效,形成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2.校园精神氛围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

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校园的精神氛围的构建,如:大学生学费的承担,使其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淡化的同时弱化了社会责任感;大学的扩招降低了学生价值,使学生将个人利益的考量优先化等。另外,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使校园负面精神氛围更加深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此外,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将专业素质的硬性提升作为首要教育教学重点,一切教育活动服务于就业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被不断边缘化。这些负面精神氛围的不断加深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10]

3.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群体在他们所处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才能相应对出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真正衔接与连贯,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种不了解主要体现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不了解、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态度的不了解与对学生价值多元状况的不了解。

4.教育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师德上的局限性是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性的重要因素。专业领域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使各教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发展虽然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利于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学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现阶段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能力日益弱化,导致教育思维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停滞不前。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提升

1.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向前稳步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对教学更新的新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发展充分融合,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发展。以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过程、结合了整合意识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

2.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得以体现,具有较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在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握其植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作用、坚持“三个倡导”的培育导向性作用与时效性,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三个倡导”是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命意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秩序信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品格养成。只有充分融合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注重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保证其教材的时代性,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嫩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落实。

3.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方位的驮咏逃,不仅需要本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校外宣传力量合力而为,更需要从理论和情感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进行不断整合,提升效用。在其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权威机构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团力量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4.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载体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希望。在新载体对传统载体的不断冲击过程中,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使其为教育所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教学研究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大众传媒宣传的不断推广与扩散、实践体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活动的生动多彩与优雅教学环境的构建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为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人才培养的规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诉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进行思想道德上的隐性教育。高校应从教育、宣传、实践、学习、评价、反馈和激励的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断完善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的长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2:13-15.

[2]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35-36.

[3]陈发英.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3-4.

[4]王公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23-24.

[5]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11-12.

[6]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8-131.

[7]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20-21.

[8]董园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0-31.

第8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们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也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与走势。当前,全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构建具有“全民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转化为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实现全民自觉。就大学生而言,则应根据他们特有的特性和现状出发,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

(1)价值形态多元化。网络的普及,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大学生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潮流中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影响形成不利的价值观,一方面大学生在特定的心理阶段强调个性和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使得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模式变化,大学生价值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由此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再是简单的根据课程要求进行“一刀切”的运行模式。(2)价值观念世俗化。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经历各种文化的洗礼、世界经济潮流的冲击,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社会化在不断被世俗化。大学生虽处在较为单纯的校园中,但也会在社会活动和校园的各种实践中接受各种世俗的价值观,容易受社会上流行的世俗价值观影响,形成以享乐主义为宗旨的人生哲学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宝典。(3)价值目标理性化。信息时代为大学生们全方位接触各种思想和资讯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大学生本身有较强的主观性,在比较中选择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不同环境中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容易对形式主义、难以落实的空头政治以及飘渺的最高理想追求等各种价值形式都有较强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原则

追求独特性和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重要属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多项原则。(1)坚持主体价值观教育原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和易变性,根据大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构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针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关联较大的并具有深层指导意义的内容为构成要素,以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2)坚持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实践活动证明,教育并是老师单方面的主动行为,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为主题地位的教学格局,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动学生思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养成自己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责任,并引导和影响大学生。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动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大学生应充分参与到自己价值观建立的主动选择过程及内化过程使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核心价值观。(3)坚持系统性原则。开放的社会和环境为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起到了良好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家庭和社会为辅助场所,一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承担重任。大学生大部分教育是在学校获得,学校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系列的、由浅入深的系统的影响;家庭是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启蒙和长期且深层的影响,因此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各种价值理念的泛滥和变迁大学生价值理念变化有较大影响,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基本价值观起到直接熏陶和影响。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协作,创造良好的价值观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能真正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1)重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课堂理论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内化的基本过程,传统的理论学习以教师讲授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与大学生的实际学生和生活关系不紧密,不能让大学生有深刻和切身的感受,表明高校中的政治道德教育现状普遍不理想。由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的培养,必须把以大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引进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实际情况和心理来进行有效引导,加强有助于社会发展,利国利民的思想价值观,以便而后对其实际行动有正确的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气氛,可以采用一些轻松愉悦的课堂实践方式,使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将教育内容贴近实际,避免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二是强调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应帮助大学生树立的崇高信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便于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2)提高教育者的德育能力。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教育大学生的重任,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人格、品德形象为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召大学生,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坚持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有助于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大潮流中。(3)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方面由于网络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各种不良意识形态传播对腐蚀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是一个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和思想角度,再加以整理分析,即能应用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过程中去,同时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薄弱点进行强化教育,强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加快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反馈速度,加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修正进度。(4)多种环境结合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开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缺少的是实践经历和判断力,而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大学生通过片面的看待社会现象,对社会的本质缺少正确认识,因而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接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并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价值观进行巩固,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真正属性有良好的帮助,并促进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应加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一方面使他们明白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的约束作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进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小结

在开放性多元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协作互动开展系统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胡德超.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2]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

第9篇: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50-02

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增强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要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时代中,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教学活动。

1 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新媒体主要是指将计算机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介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群众接收信息和知识更加便捷和快速,俨然成为现阶段发展最快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介质。相对于传统媒体介质而言,新媒体通过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完成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交互,具有主体自主性和参与性,信息资源实时性和全球性以及内容交互性等基本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更加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展开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拓宽了传播空间和范围,还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通过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

2 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

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不仅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身心发展都造成很大影响,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2.1 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络舆情主导者,通过利用已掌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把控互联网信息走向以及网络舆情方向,并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来传播自身的政治主张以及思想价值观念,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由于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网络世界中难以筛选正确的信息,更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形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等。

2.2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主体道德观念能够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而道德评价在人际关系维护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网络虚拟世界中,在使用新媒体时用户不受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约束和限制,因此,网络上的许多言论与行为都无法得到有效监控,互联网网络上道德缺失的问题屡见不鲜。许多网络用户滥用自由权利,在网络上“出口成章”和造谣诽谤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网络言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因此,个人主义以及极端主义不断泛滥,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畸形,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2.3 致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互联网网络世界中各种内容信息量相对较多,同时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难以正确分辨出信息的真假,此外网络信息内容缺少监督和管理,各种低级庸俗的信息以及视频泛滥,而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极其泛滥,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互联网网络中,部分人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奢侈和过度娱乐理念,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还受到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逐渐丧失社会主义中的勤俭朴素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

3 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还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是值得高校深思的问题。

3.1 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培养的主导权利

伴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电子设备和移动手机,并从网络电子信息设备中获得知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来开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工作。一是由于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技术落后和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传统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高校应当要充分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建立起新型的校园全媒体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结合,通过整合校园媒体教学资源来促进全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三是通过建立主流媒体平台,诸如:网络贴吧和QQ空间以及网络论坛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搭建媒体服务平台。

3.2 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核心价值观念的隐性化教育

所谓隐性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来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氛围,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以及实践,从而使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中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目的隐蔽性、过程愉悦性、教育效能渗透性。现阶段来说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场所主要是传统课堂,当然传统课堂中的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正面灌输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排斥情绪。再加上当代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显性教学,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教学,从而减少学生的厌倦情绪。由于当代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因此,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够达到良好效果。例如: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社区,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积极讨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并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点评等多种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隐性教育。同时还可以结合互联网隐匿性与互动性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达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帮助。

3.3 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

曾经说过,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是紧密相连的,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现代化的l展,如果互联网网络不安全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影响。“棱镜门”事件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抗病毒和反黑客以及防入侵等技术,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水平。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建立起网络环境评价体系,增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防护和识别,对于违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极端信息进行屏蔽,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互联网网络环境和网络主体的自主自律行为有着很大关联。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对互联网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响应政府网络安全防护的号召,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开展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推动着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在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首都互联网协议,严格约束和管理互联网网络企业的行为,在2014年年初腾讯公司自主发出《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倡导书,并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进行宣战。腾讯公司作为网络营销者行业自律规范倡导书具有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行各业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因此,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宣传科学正向的思想和能量,引导网络积极主动的抵制不良言论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

4 结语

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和新媒体时代中,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高校应当思考的话题,结合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优势和技术,并结合社会正能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教育有着重大帮助。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发展不仅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带来的挑战,因此,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要充分结合新媒体优势展开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35):60-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