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优化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过高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常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血压持续过高, 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使血液脂质沉积在血管壁, 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1]。本文通过检测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心踝血管指数(CAV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在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对患者血管功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58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54.8±6.78)岁, 平均高血压病史(1.08±0.56)年, 血压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或肝肾疾病等。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52.9±6.5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商品名:施慧达, 2.5 mg×7片, 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2.5 mg/次, 1次/d。监测血压1次/d, 若患者2周后血压仍未得以控制, 则增加左旋氨氯地平片剂量至5 mg, 2.5 mg/次, 2次/d。4周后仍未降至140/ 90 mm Hg以下则终止试验, 12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避免应用其他降压、降脂药物。
1. 2. 2 血压监测 采用全自动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护仪(仪器型号:Space-lab 90217, 美国)动态监测观察组患者血压, 取治疗前两组患者和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SBP和DBP, 并计算PP:PP=SBP-DBP(mm Hg)。
1. 2. 2 血管功能检测 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仪器型号:BP203RPE-II(VP-1000), 欧姆龙科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CAVI、PWV和ABI。CAVI反映主动动脉的整体僵硬度[2]。PWV的正常范围是
1. 2. 3 颈动脉IMT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仪器型号:Philips SONOS 7500)检测两组患者和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颈动脉IMT。使患者呈仰卧状态, 设定超声仪探头频率7~10 MHz, 测量颈总动脉IMT。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的形式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SBP 、DBP和 PP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管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CAVI和PWV明显高于对照组, AB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2. 3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IMT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IMT明显厚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 I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2. 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少部分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和乏力等轻微症状, 未经减药或停药处理均自行消失, 未曾影响左旋氨氯地平给药治疗。
3 讨论
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类的降压药, 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进而降低血压[3]。左旋氨氯地平具有疗效长且持续时间长和不良反应少, 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持续过高, 血液对血管壁产生冲击,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有利于血液脂质沉积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文献报道提出, 60%~70%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伴有高血压, 本研究也发现,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明显下降, 表明左旋氨氯地平可缓解颈动脉IMT的病情进展, 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4]。有研究[5, 6]提出, 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颈动脉IMT厚度可能与以下作用机制有关:①抗氧化作用;②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素-1的水平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减缓颈动脉IMT增厚;③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发挥保护动脉内皮细胞作用;④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 患者SBP
综上所述, 左旋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血压, 能缓解颈动脉IMT的病情进展, 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明显改善血管功能, 临床用药治疗上可积极应用于治疗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 李楠,郑关毅,李光稳,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7):909-912.
[2] 聂志华,许顶立,郑侨克.高血压病患者心-踝血管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4, 30(5):399-401.
[3]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4):398.
[4] 罗蓉,周怡,吴秀山.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1):2628-2630.
[5] 贾坦,张李军,战义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4): 301-303.
[6] 龚艳春,陶波,沈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4):336-341.
【关键词】氨氯地平;卡托普利;联合;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加,与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长期高质量的血压控制和靶器官损害预防或逆转为目标的优化治疗策略,比单纯强化血压水平控制,可能更有利于指导降压治疗,并获得更大程度的益处[ 1 ]。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以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的方法治疗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总结和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全部病例均经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8.5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为8.5年。在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为8.9年。排除严重并发症、用药禁忌及药物过敏的患者,同时全部病例治疗前2周均未服用降压药物。此外,两组病例的其他一般情况无明显的差异(P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晨起口服5mg的氨氯地平片,每天1次;(2)治疗组患者除口服氨氯地平片外,再给予12.5 mg的卡托普利片,每天3次;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合理使用药物。(3)治疗1月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血压变化情况。同时每天记录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20mmHg以上,且均恢复至正常;(2)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小于10mmHg,但在正常范围内;(3)无效:患者血压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未达上述水平。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 使用软件SPSS 13.0处理样本资料,并选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 两组的差异明显(P
2.2 副作用情况 对照组共发生6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4 例,面色潮红者1例,踝部轻度水肿者1例,未经处理患者的症状自行缓解;治疗组共发生5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2例,咳嗽者2例,面色潮红者1 例,心悸者1 例。两组病例副作用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3]。目前,临床的降压治疗大多选用小剂量的联合用药,以发挥药物协同降压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研究显示:血压晨峰常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靶器官损害更严重[4]。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不仅有效降低24h血压, 还能够遏制血压晨峰的发生,并降低晨峰程度[5]。新版高血压指南则明确指出,以CCB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是我国高血压患者优先推荐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之一,CCB作为基础降压治疗药物应长期坚持使用[6]。联合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众多,但随着VALUE、ASCOT和ACCOMPLISH等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比较理想的降压联合治疗方案浮出水面:以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联合使用ACEI或ARB的降压治疗方案,降压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心血管保护效益更好[7]。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94.0%。说明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可以发挥协同降压的效果。而治疗组用药过程中的副作用较少,提示这两种药物合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患者的依从性好。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等优点,而且价格便宜,患者依从性好,有较多的临床研究结论支持,故值得基层医院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维忠.高血压治疗目标和优化治疗动向[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 545-54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3]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4]冯品,王瑞英,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935-939.
[5]孙中泽,等.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血压晨峰疗效的观察[J].安徽医药[J],2010,14(3):337-338.
[6]李茹萍.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 212-213页.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根据2009-2010年相关调查显示,高血压知晓率为42.6%,治疗率为34.1%,控制率为9.3‰治疗控制率为27.4%。
我国90%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_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基层医生管理高血压的技能,规范治疗和管理高血压人群,才能真正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差别较大,基层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指南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因此,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探索一种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的基层高血压分级诊疗路径,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将从基层高血压的特点、基层高血压的管理、药物治疗策略出发,来探索宁波基层高血压分级诊疗路径,旨在为基层高血压人群防治与分级诊疗寻找一个“捷径”。我国高血压人群特点
以2、3级高血压患者为主刘力生教授等2004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的调查显示,我国2、3级高血压患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近75%。胡大一教授组织的China STATUS调查中的患者大部分为2、3级高血压,2、3级高血压患者合计占66.1%,高血压达标率仅为31.1%。
合并危险因素者较多CONSIDER研究显示,中国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近90%,多种危险因素并存,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和器官合并症的病情加重。2013-2014年中国高血压心血管危险管理工程浙江省调查人群结果显示,91.69%的高血压患者伴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16.43%的患者伴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4.13%的患者伴有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1.59%的患者伴有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5.77%的患者合并高达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缺乏运动,高达56.10%,其余依次是脂代谢异常(36.10%)、吸烟(34.77%)、肥胖(31.28%)、糖代谢异常(36.10%)。调查还显示,该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为85.51%,但治疗达标率仅为34.47%。
总之,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众多,90%的患者分布在基层(乡村/城镇社区)。但广大基层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群防治疾病意识淡薄,基层作为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基层医生作为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若不能很好掌握和灵活应用指南,高血压的防治就达不到“广覆盖”的目的。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欠缺有很大关系。比如社区医生进行高血压分层评估困难,以及患者依从性差、对社区医师的信任度低等。
基层高血压人群的血压管理
血压测量的有效方法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基本手段,血压值是诊断与治疗的主要依据,亦是疗效评估及基层医生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推广规范化的血压测量尤为重要。
血压测量方法①诊室血压;②动态血压;③家庭自测血压。
美国指南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有利于患者监测降压治疗的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家庭血压测量的优势①可靠性强:家庭血压测量与诊室血压相比可靠性强,如用无线传输血压数据,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医生或血压管理工作平台,有利于医生准确掌握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和控制率;②真实性好:初诊或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7d,取后6d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参考的血压值,能够真实反映患者清醒状态的血压水平;③简便易行:在家自测血压,不需到医院或诊室,方便测量,尤其方便老年患者和工作忙的职业人群;④高效管理:家庭血压自测数据直接进入居民健康卡档案,有利于社区医生提高工作效率。
家庭自测血压是实现基层高血压远程管理与分级诊疗的主要手段这项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知悉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管理情况,有利于全科医师高效率管理高血压人群,有利于提高基层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管理的积极性,使高血压人群由被动的被管理者变成血压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血压的监测和情况的反馈,使高血压患者和全科医师真正结合起来,成为共同管理者。家庭自测血压的应用保证了基层高血压管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于长期管理效果评价意义重大。
应用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家庭自测血压计或者穿戴式医疗产品进行血压远程监测,有利于高血压人群大数据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高血压人群血压管理的效率。目前宁波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家庭自测血压,即应用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家庭自测血压计或者穿戴式医疗产品将血压监测数据远程传输,进行血压远程管理和云管理,通过宁波市云医院高血压云门诊的专家和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血压的自我管理。
基层高血压人群的药物治疗策略
提高高血压群体血压达标是关键2009年ESH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当人群血压控制达标率>50%时,整个人群的心血管死亡率、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才会有显著下降,群体血压达标越高心脑血管获益越大。我国高血压患者>90%是中高危患者,因此群体血压控制达标率越高,给我国高血压患者带来的心脑血管方面获益越多。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治疗和管理的主战场,基层高血压人群血压达标率提高,中国高血压的控制才能大幅度提升。
高血压患者个体血压控制的方法不胜枚举,美国最新指南指出:对于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单药控制不达标时:①起始1种药物用到最大剂量后,再加用第2种药物;②起始1种药物用到最大剂量前,即加用第2种药物;③起始就使用2种药物联合,可以自南联合或者单片复方制剂。这些都是可取的方法,但是对于高血压人群治疗,何种方法或者路径更佳?这是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
起始联合应是基层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主流策略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在多个系统的共同调节下造成了血压升高。虽然内在调控血压机制没有完全清楚,但已有3个方面的机制得到公认: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②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③体钠过多。3个方面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调节血压,因此在治疗上也是通过多种途径使患者血压更好地控制。不同的降压药物作用于不同的血压调节系统,采用联合降压治疗,适用于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提高患者降压疗效和达标率。
荟萃分析显示,起始联合较起始单药,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更多获益。美国从2002年开始,起始联合治疗的比例越来越高,无论是1级还是2级高血压,采用联合治疗已经成为美国高血压治疗的主流。HYVET研究表明,以噻嗪类利尿剂为基础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治疗方案在高龄老年患者中逐渐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降低致死性卒中、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ACCOMPLISH研究结果表明,ACEI与噻嗪类利尿剂起始联合可明显提高降压达标率,血压控制达标率高达72.4%。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氢氯噻嗪能显著提高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降压疗效。两者联合可干预RAAS激活和容量负荷增加导致的两大主要升压机制,亦可协同改善血管顺应性和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发挥显著的降压作用起始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控制达标率可>60%,远高于目前
简化和优化是提高基层高血压群体达标率的必由之路单药联合治疗虽然短期降压反应性尚可,但患者长期依从性受到了挑战。而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单片复方制剂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而且一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也能得到提高。众所周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提高达标率的根本,随着降压治疗时间的推移,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顺应性和持续性显著降低。有调查研究显示,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50%的患者在2年内停止用药,向患者推荐一种简单的降压治疗方法和药品可能会减少自行停药和治疗中断。
新型单片复方制剂的优势
常见的新型单片复方制剂
包括:ACEI/ARB+利尿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CCB)、CCB+利尿剂等。例如:ACEI/AR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从而抑制RAAS系统,起到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等作用。噻嗪类利尿剂具有排钠、排钾作用,而ACEI/ARB类药物会导致血钾升高,两者对血钾的作用相互抵消,从而有利于减少电解质紊乱的作用。针对我国高盐饮食的特点,利尿剂作为唯一能够减少容量的降压药物,其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新型单片复方制剂与自由联合降压药物比较近年来,比较新型单片复方制剂与自由联合降压药物依从性、疗效、安全性的研究很多。有Mela分析显示,与自由联合相比,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可以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并有减少不良事件和增强降压疗效的趋势。DARTNet研究显示,新型单片复方制剂较自由组合和单药治疗的降压效果更强,且降压达标率更高(分别为57.2%、42.5%和44.9%),提示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具有更高的有效性。总之,相对于自由联合降压药物而言,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具有更好的降压达标率,并且具有依从性方面的优势。
2013年ESH/SC高血压管理指南中倾向于在联合治疗过程中使用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减少药片数量的患者的依从性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美国指南JNC8在降压治疗方案推荐中提出,若基线血压≥160/100mmHg或患者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可直接启动2种药物联合治疗(自由处方联合或用新型单片复方制剂)。2014年AHS/ISH社区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当需要联合治疗时,因新型单片复方制剂能够简化治疗方案,应优先选择。
2014年JSH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新型单片复方制剂简化治疗方案对于提升降压依从性及血压达标率是非常有利的,指南建议初始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剂量确定后,应该换用新型单片复方制剂继续治疗。相对于单药自由联合而言,新型单片复方制剂更能体现简化和优化降压的理念。
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具有使用方便、依从性高、达标率高的优势我国应用同定单片复方制剂历史悠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发明了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复方制剂。这些药物的特点:①疗效充分;②价廉;③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好等。目前这些药物仍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力军。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降压0号治疗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高达90%,其安全性研究目前仍在继续评价中。
2012年的新型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已使用1种降压药物治疗且血压未达标的老年患者,可换用新型单片复方制剂治疗;已使用2种降压药物且血压达标的老年患者,从提高患者依从性、简化治疗的角度出发,可换用新型单片复方制剂治疗;需要3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才能控制血压的老年患者,如无禁忌证其药物治疗方案一般应包含1种利尿剂;依据现行指南建议,RAAS阻断剂/噻嗪类利尿剂单片复方制剂可作为其药物方案的组成部分。
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应该成为提高群体高血压达标率的首选从目前各国更新的高血压管理指南来看,当前的高血压控制策略是早期使用联合治疗方案,尤其是新型单片复方制剂药物,其性价比高,疗效显著,同时患者依从性佳,理应作为中国基层高血压防治的首选方案。
小结
1.测量血压的方法不当
测量血压之前没有安静地坐位休息5分钟、上臂较粗的患者未使用较大的袖带等都会导致血压假性升高。建议臂围在27cm~34cm之间的患者选择30cm×13cm规则的袖带;臂围在35cm~44cm之间的患者可选择36cm×16cm的大号袖带。测量血压时,上臂必须或者仅有内衣,如果穿得过多过厚,也会使测量的数读偏高。
2.治疗依从性不佳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现象非常普遍,服药不规律,血压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您经常忘记服药,必须在思想上重视、改用长效降压药或者使用分时药盒都会帮助您。
3.白大衣高血压
1/3以上的难治性高血压数据是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血压升高,但如果进行家庭自测血压或者动态血压监测则测值正常。这与诊室环境造成的患者紧张情绪有关。
4.不良生活方式和合并症
饮食过咸可直接导致血压升高,并可影响大多数降压药物的疗效,这在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吸烟、嗜酒、长期焦虑或者紧张状态、慢性疼痛、睡眠不足、肥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都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础,一定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放松精神,有规律地作息。
5.药物相关的原因
许多非降压药物可导致血压升高,比如应用非常普遍的消炎镇痛药以及拟交感神经药、可卡因、口服以及外用的激素、甘草、麻黄、口服避孕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环孢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也可能您并没有服用上述药物,但却服用了含有上述成分的药物或者食物,比如某些止咳药物、中(成)药物、饮料都可能影响血压。
6.治疗不当
如果上述因素都已排除,则需要请专业医生确认降压治疗方案是否合适。降压药物选择使用不当,剂量偏低或者疗程太短,联合用药不够合理,以及利尿剂治疗不充分等均可在临床上表现为血压难以控制。
7.继发性高血压
如果治疗方案已优化,但是血压的确难以控制,您应该至专科就诊,详细筛查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发原因,较为常见的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多肥胖,明显鼾症,白天倦怠等)、肾实质性高血压(多有肾脏病史、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肾动脉狭窄(青少年高血压,或者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近期病症突然加重)、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血钾是重要的临床线索,但非诊断的必要条件)等,如能被发现并去除或者针对病因治疗,则高血压可以变得易于控制,甚至治愈。
1 高血压临床表现
1.1 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1.2 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1.3 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1.4 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1.5 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1.6 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2 高血压常见并发症
2.1 冠心病: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2.2 脑血管病:包含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会立即昏迷,倾倒在地,所以俗称中风。
2.3 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安全。
2.4 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
2.5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
3 HYVET治疗高血压进展研究
即往关于高龄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荟萃分析显示:降压治疗降低卒中危险,但增加总死亡率。HYVET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1】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吲达帕胺缓释片与培哚普利的联合方案使这些高龄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80mmHg,总死亡率降低21%,卒中减少30%,致死性卒中减少39%,心力衰竭减少64%。
试验入选标准:年龄80或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SBP 160-199mmHg,DBP 90-109mmHg,试验3年后修改为DBP的入选标准改为110mmHg以下,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以入选。
试验排除标准:有治疗药物禁忌证,急进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过去6个月内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需要抗高血压治疗者,血肌酐>150umol/L(1.7mg/dL)血钾5.5mmol/l,痛风、痴呆以及生活不能自理者。患者停用降压药并经过2个月清洗期(服用安慰剂,每天1片),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d(治疗组)或安慰剂(安慰剂组)治疗。靶目标血压为150/80mmHg。每次随诊时如果血压未达靶目标值,治疗组加用培哚普利2mg/d,再次随诊仍未达靶目标者,培哚普利加至4mg/d.安慰剂组治疗方案同治疗组。
随诊方法:第一年至少每3个月随诊1次,以后至少半年一次。随诊血压、目前病情、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血生化检测、血脂、血常规、心电图以及认知功能评价。
试验主要终点:致命和非致命性卒中。
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卒中。
试验结果:3845例接受随机治疗(治疗组1933例,安慰剂组1912例)。积极治疗组以吲达帕胺缓释剂为基础,必要时加用培哚普利。随访2年,吲达帕胺组全因死亡率降低21%(P=0.02),脑卒中发生率减少30%(P=0.06),致命性脑卒中发生减少39%(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64%(P
以前的研究(PROGRESS和ADVANCED研究)已证实吲达帕胺可减少卒中发生率,HYVET研究结果则强化了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高龄高血压的重要地位。HYVET研究结果则强化了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高龄高血压的重要地位。HYVET研究使用的是小剂量吲达帕胺缓释片,该药具有噻嗪类利尿和类似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的双重作用,不影响血钾、血糖、尿酸及肌酐等代谢指标。HYVET研究告诉我们,80岁以上高龄高血压患者选择优化的降压策略(如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培哚普利)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该研究将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方案治疗高龄高血压并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今后高血压指南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先后针对轻型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治疗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如英国高血压研究(MRC-HOA)、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STOP)、美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欧洲老年高血压试验(EWPHE)等,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积极降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虽然各大型临床试验的降压相对获益率(心血管事件减少百分率)在不同临床试验中均大致相近,但由于患者可能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和平均降压幅度以及血压控制水平,使得降压绝对获益率(心血管事件减少的例数)在不同临床试验中相差很大。并且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仍较正常血压者高,对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未降到最大限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水平。
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HOT试验),其目的是评价在高血压治疗中不同目标血压和主要的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平均舒张压达到83 毫米汞柱,平均收缩压达到139毫米汞柱时,发生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当血压降低到这一水平之下时,在降低风险方面已经没有显著的益处了。但据另一项前瞻性研究(共观察100万普通人群),发现血压越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小,这种关系一直向下延伸到115/75毫米汞柱。
目前国际上提出高血压治疗新概念,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血压除达到血压目标外,应该越快越好。一般要求在数周之内达标,而不是既往要求在3~6个月内达标。为什么提出要在数周内达标,据3年前完成VAIUE研究表明,凡在一个月内血压达标者,其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的发生死亡率要明显低于血压未达标者。
一项名为ASCOT的研究也证明血压达标越早越好。对不同人群,血压达标值也不尽相同。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腹性肥胖,血总胆固醇≥220毫克/分升,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年龄男性>65岁、女性>55岁)的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应
如何加速血压达标,首先降压药物要联合应用,尤其强调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最近完成的ASCOT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联合要优于传统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药的联合,尤其是前者联合在降低中心动脉压和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更优于后者联合。
总之,降压要达标,达标要快速。这是目前高血压治疗的主要原则。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特需门诊 ,每周一、三下午有专家门诊)
【关键词】 左旋氨氯地平; 氢氯噻嗪; 联合用药; 难治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75-02
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有学者提出联合用药能提高降压药的降压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比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和单纯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医生科学搭配使用降压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将2008年2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并发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4±6.1)岁;对照组68例,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1±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两周停用降压药物,并保持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对照组晨起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药物由吉林施慧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施慧达,2.5 mg/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BP和心率。疗效评价标准;显效:SBP下降≥30 mm Hg,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SBP下降虽然未达到3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SBP和心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BP和心率变化
观察指标 SBP(mmHg) 心率(次/min)
观察组(n=68) 治疗前 167.9±19.7 120.4±15.1
治疗后 86.2±6.9 70.1±6.3
对照组(n=68) 治疗前 169.0±18.6 145.3±15.8
治疗后 86.8±7.1 81.0±6.7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12%(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 例(%)
观察组(n=68) 45 17 6 62(91.18)
对照组(n=68) 31 16 21 47(69.1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内科疾病之一。据有关报导指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群发病率尤为突出。且20%急性冠脉综合征、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50%的出血性卒中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降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左旋氨氯地平即为临床常用降压药之一。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其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对应体,相对于氨氯地平而言,左旋氨氯地平因去掉了右旋体,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本报告为探讨联合使用降压药是否降压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组采用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与采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观察组做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BP由治疗前的(167.9±19.7)mm Hg下降至(120.4±15.1)mm Hg,心率由(86.2±6.9)次/min降至(70.1±6.3)次/min。较之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显著;对比两组疗效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可见,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与侯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使用能提高降压效果,较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个体化治疗是控制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对策[J].心脏杂志,2008,20(1):1-3.
[2]刘力生,龚兰生,孔灵芝,等.中国高血压防治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7.
[3]雷建国,邹文淑,王剑峰,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优化治疗[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1(1):136-138.
目前关于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比较模糊,开展针对性的高标准研究有很大难度,但在II/III级高血压特定人群中,至少需要澄清:难治性高血压的降压方案定义为‘3种足量的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其中之一为利尿剂’,也就是除利尿剂为确定的药物外,其它二种并不确定。因此,也需要就研究的特定人群确定具体种类和剂量的降压药。抗高血压治疗中,CCB具有直接扩张动脉的作用;ARB通过阻断RAS,抑制醛固酮形成,既扩张血管,又排钠保钾,故两药有协同降压作用。A+C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且禁忌证少,不良反应小,可长期应用。基于我国高血压人群高钠盐低钾盐摄入的特点,2010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ARB/CCB组合为II/III级高血压优化治疗方案之一,加用常规剂量利尿剂可作为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
至今关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一直专注于降压药物阻断各种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包括使用低剂量螺内酯作为四线治疗。然而这些措施仍难以解决部分顽固性高血压。近年来,经皮导管为基础的肾神经消融术(RDN)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插入肾动脉的射频导管释放能量,透过肾动脉的内、中膜选择性毁坏外膜的肾交感神经纤维,从而达到降低肾交感神经活性,阻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维持高血压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中的作用。
一项原理证明研究(SymplicityHTN_1)以及随后进行随机疗效研究(SymplicityHTN_2)已经证实了Symplicity导管(美敦力公司)去肾神经降低诊室血压的效果。目前该产品在亚非欧部分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上市,但尚未被美国和中国批准。自2010年发表了SymplicityHTN_2试验结果后,新闻媒体、医学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及广大高血压患者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自Symplicity系统推出以来,欧洲现有4种不同的新系统,全球范围内其他的系统尚在研发之中。有荟萃研究表明自2000年至2012年6月,在MEDLINE和theCochraneLibrary上共搜集到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19个研究,包括683例病人(不包括参加一个以上研究的患者)。其中,2个随机对照试验,4个病例对照研究,13个病例系列总结。所有这些研究均报告RDN对大部分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降压疗效,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由于证据有限,动态血压监测的降压效果相对不那么明显,仍缺乏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降低血压是否意味着可降低心血管或肾脏事件尚不明了,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其临床应用尚存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对此持谨慎态度。RDN使用的增加促使ESH于2012年发表了立场声明,通过对临床证据进行回顾,制定了适于接受RDN的入选标准。专家提醒,在获得更多临床数据之前,RDN应该只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并由高血压专科进行慎重选择。需要指出的是,测压方法不当、药物使用不合理、患者对药物不能耐受、治疗依从性差、白大衣高血压等均可引起“假性顽固性高血压”,造成误诊。为避免以上影响因素,诊断顽固性高血压前排除“假性难治性高血压”至关重要。治疗依从性差是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新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中将近40%在接受治疗的第1年内中断了降压药物治疗,随访5~10年,少于40%的患者仍坚持处方用药。药物降压疗效、安全性、是否服用方便等因素都将影响治疗依从性。难治性高血压是我国高血压治疗工作中无法回避的一大挑战,RDN为难治性高血压在药物治疗外提供了新的希望,但首先要确认真正的难治性高血压,这是临床合理应用RDN,避免滥用的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难治性高血压;诊断;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和转变。近几年,由于社会水平发生的变化,患有高血压的人数逐年上升,对人们实际的生活与生产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不良的影响。在医学临床疾病当中,高血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它的产生不仅对人们的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在临床医学上,难治性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尽管目前对其的治疗有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相对详尽的管理办法,但是目前为止其仍是很棘手的问题。
1诊断
1.1 常见的假性难治性高血压
测量的错误:对血压状态进行评估的第一步就是测量血压,就血压的评估而言,正确的测量血压尤为重要,血压如果测量错误经常会导致治疗以及诊断上的错误。最为常见的错误就是患者没有充分的休息,测量的位置不对及袖带的松紧程度或大小不合适。如果测量时袖带调整的太小,那么可能导致所测量的数值较高,就肥胖的患者而言,测量时就可能要用下肢血压的“袖带”来测量上肢的血压。除此之外,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的弹性变的较差,致使测量时的血压值相对较高。药物的依从性差:因为患者致使的水平、态度和观念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水平的不同等因素,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存在很大的区别。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于自我的评估高于实际药物的依从性情况较多,因此医生需要仔细的询问患者的病情,并将相关必要的检查与其结合起来,进而准确的判断患者对药物依从性的情况。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极易与真性的难治性高血压搞混。在家庭里患者应该自己测量血压,或采用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假若家庭中的自测血压大于135/85mm Hg,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全天大于130/80、白天血压大于135/85、夜晚的血压大于120/70mm Hg,那么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1.2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药源性高血压
很多类的药物都可能秩序性或者间歇性的将血压升高,或直接影响药物的降压作用。某些药物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相似的作用,都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将血压升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较为常见的影响控制血压的药物有很多种,例如皮质类固醇、红细胞生成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毒患者进行仔细的询问,询问其是否服用过控制血压的药物情况,治疗和诊断病因的前提就是看患者是否服用药物。也应该对肾上腺CT、24h尿液电解质进行常规的筛查。
(2)肾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就是肾血管、肾实质以及间质疾病等。高血压患者是由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所引起的比例占2.5%到5.0%,间质或者肾实质的损害导致的RAS激活、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缩血管物质激活、肾脏排钠功能受损而引起的血压上升。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原发病的5到10年之后,并且表现的症状多伴有肾功能不全、血压渐进性的上升。如若患者表现的病症仅仅是难治性高血压,那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很有必要。肾动脉的粥样硬化与肌纤维发育不良唱造成肾动脉变得狭窄,进而导致血压上升。
就血、尿儿茶酚胺的测定而言,需要根据情况正确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131碘-闪烁扫描示踪,血浆皮质醇,节律监测以及肾上腺CT等的检测,进而排除患者病情的继发性原因。
2 治疗
2.1 生活方式干预
管血压的产生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关系。对于肥胖者应该降低体质量,控制体质量指数在24kg/m2以下,增加有氧运动;控制摄入酒精量,男性酒精摄入量为每天20-30克,女性为男性的一半;禁止吸烟,日常生活中,降低膳食钠的摄入、增加镁、钾离子摄入;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减轻精神压力。
2.2 药物治疗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来说,尽管有很多的药物进行选择,但是通过药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还是一个难题。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药物。
(1)优化联合用药
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的根本就是通过对不同降压药物联合使用。对高交感和高肾素患者,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RAS阻断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为主;对于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应加大螺内酯的用量;对循环RAS低下或者容量增高患者,主要使用利尿剂和钙拮抗剂。
(2)个体化治疗,选择正确服药时间
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早晨服用降压药最有效,有效控制晨峰血压,保证血压平稳。
(3)治疗依从性的评估
在患者进行正确用药的基础上,正确评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治疗有效性的前提。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调整阶段,对患者进行随访,每两到四周随访一次,了解患者服用药类的数量、种类、时间和频率。叮嘱患者家属一定保证患者的服药质量。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根据患者的生态状况,调整用药情况,提高治疗依从性。
(4)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后,除诊室血压外,还要结合24h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评估降压的疗效,对于血压波动的患者,应该提醒他们做好记录,在每次服药前、清晨、午前、傍晚、睡前都要记录下来血压值,携带血压记录表来就诊,并携带就诊,如果家庭自测血压和诊室测量的血压不符,对于血压波动明显的患者,建议进行24~48h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全天血压情况。
(5)非药物治疗措施
近年来,以经皮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接入治疗高血压,引起人们的关注,希望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的技术。
一般情况下,经过六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会有大幅度的降低,达到正常值,如果,血压还是不能达标,就要找专家进行专门的治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