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管理学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管理学的发展势必经历与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西方管理学也正经历着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面对新的挑战,必须把握住新时期世界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文化背景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怎样审视和运用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将不同的文化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管理中去,对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对体育管理学发展的影响。为我国体育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民族文化与传统涵盖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体制、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也深受其民族文化与传统的浸润。民族文化与传统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最赋有东方气息的民族文明。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在体育管理中是管理的核心,“人”对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管理中协调好“人” 的因素成为建立和谐社会体育管理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在体育管理中更深刻地把握“人” 的因素,需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从文化的发展中去把握 “人” 这一因素。
2 东西方文化内涵与体育管理文化的背景
2.1 东西方文化内涵
与其它任何文化形态一样,管理文化也具有两大类型,一是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文化,其突出表现是20世纪初由泰勒等人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二是渊源于华夏文化的东方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首先了解一下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2.1.1 东方文化内涵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几种少数原生文化之一,更是唯一没有断层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本源文化。我国三面环陆一面靠海,陆地活动空间极为广阔。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了其特殊的管理意识。民族的向心力极强,在发展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及集体的团队精神。华夏民族世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息可以自给自足,于是,大自然便成为了我们最原始的图腾,习惯了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从而人们养成了一种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的生活方式。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以人为本也就成为了东方发展的核心。
2.1.2 西方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欧文化,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耕地较少,这样地理特点使得古希腊人不是靠农业生产为生,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因此,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完全异于东方,他们养成了与自然做斗争,战胜自我、勇敢进取、探索未知、发展人自身的潜力和身体极限的习惯,因此,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我冒险和拼搏的人文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中最具特点的文化内涵。
2.2 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背景
2.2.1 东方体育管理文化背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体育管理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绵延的生命力展示出管理文化的一个特殊脉络。中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从成因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其自然成因,中国的农耕经济形式是其经济成因,中国的宗法等级制度是其政治成因。东方体育管理文化是一种涵盖性极强的人本主义,由于古代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结和眷恋国土乡邦的乡土情怀,使管理的意识建立在民族情感和民族强大向心力的基础之上,强调以人为核心,主张群体和谐。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其时间之早,范围之广均甚于霍桑实验的结论。其主要特点是重人倡德,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种积五千年沉淀和熏染的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具备了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形成一个地大人多却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 “仁” 为本、以“ 德” 为先、义利并重、天人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和谐精神是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和现代意识的。又由于我国的地域广阔造就了其管理意识以宏观、整体管理框架为主。因此,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的同时,强调的是整体协同,从和谐的整体出发,推崇一种群体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 “关系” 的默契上,达到和谐一致。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在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的同时,在管理中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努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人际关系运用到体育的发展中。倡导体育中群体凝聚的精神,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孕育而成的,其文化优势中混杂和包含了各种弊端:人本观中忽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中贬抑个性;因此,东方的体育管理者常常在管理中建立的是那种情感型的体育管理关系,对体育管理中的任何的组织则是采取含蓄的控制,在评价与晋升中则采取缓慢的速度,更为注重的是管理者在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当中的资历。
2.2.2 西方体育管理文化背景
西方体育管理文化集中体现于实用主义经济学、唯理哲学和崇尚自我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其中蕴涵着体育的追求 “更快、更高、更强” 的管理学思想。西方管理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理哲学,其特点是:排除对事物的情感因素,崇尚自我,追求个人价值是与西方个人主义伦理道德是相一致的,与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的。提倡合理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成就欲。所有这些在西方管理文化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西方体育管理文化中其最显著优势,即: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整个体育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但是,过分重视理性造成了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情感;对体育管理中某一局部的深刻的逻辑分析推及整体,造成以偏概全,走了极端;在体育管理中过分强调数量化、模型化使管理沦为数学的奴隶,如美国的NBA联盟,就特别重视对球员在比赛中的数据统计,但往往数据也是会骗人的,他并不能将球员的全部能力通过数据来表现出来。造成了管理的机械化,使其失去了体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从而把人的情感因素及管理艺术的丰富性等不可数量化的因素排除在管理之外。建立那种工具型的体育管理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任何的组织都会有明确的控制,在管理中的则是采取迅速的评价与晋升,更注重管理中的能力对整个体育管理体系的作用。
3 体育管理学发展的东西方文化融合
体育管理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既要重视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差异,同时又要重视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1)中华民族的特性:勤劳务实。这是我们时刻都不能丢掉的美德,因此,在体育管理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继承这一华夏民族的优秀美德,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体育管理的每个环节。
(2)鼓励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体育管理中,我们既要继承东方管理中的精神鼓励,又要吸收西方管理中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方式,让体育管理中“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
(3)在未来的体育管理中要鼓励冒险、将推崇创新的思想、意识融入到体育管理中,在体育管理的发展中,创新将是每个体育管理部门与时俱进的根本。
(4)充分运用美国人的奋斗三步曲,即:竞争—优胜—成功,让竞争在体育管理中良性运行,将是体育部门加速进步的催化剂。
(5)适当降低东方体育管理人员的集体隶属感,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家与国都强调以忠为本,导致隶属感过强。
(6)充分结合体育中的团队意识以及奋勇拼搏的精神,将体育管理学发展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管理学。
4 结语
不同的文化对体育管理中 “人” 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管理中如何把握好 “人” 这一根本因素,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综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将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体育管理中,体育管理的发展要吸收东西方管理的不同优势,未来的体育管理既要融入体育的特点,又要融合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万义,白晋湘.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7.14(2):124-126.
为切实做好扩权强县改革工作,根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扩大县(市)部分文化管理权限的通知》和市体育局《关于做好扩大县(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等精神,结合我局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清理扩权事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扩权事项及运作方式
(一)下放事项
1.省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文化示范社区申报事项。由我局直接向省文化厅申报,职能科室为文广科。
2.省文化厅及有关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群文、艺术类项目比赛组织报名。由我局直接组织向省文化厅及有关部门报名,职能科室为文广科。
3.省级体育强镇(乡)、城市体育先进街道、体育小康村的评估认定。由我局直接上报省体育局审批,并报市体育局备案,职能科室为体育科。
(二)放权事项
1.文博初级职称评定。由我局组织实施,运作方式为组织考试确认,并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备案,职能科室为人事科。
2.非法出版物(不含违禁出版物)鉴定。由我局组织实施,职能科室为市场管理科。
3.二级运动员审批(田径、游泳、举重)、二级裁判员审批和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批准授予。由我局组织审批,并报市体育局备案,职能科室为体育科。
(三)行政许可项目
1.设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或者申请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审批(省新闻出版局直接委托事项);
2.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住所或者经营场所等主要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印刷经营活动的备案(省新闻出版局直接委托事项);
3.出版物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图书、期刊的印刷委托书事前备案(省新闻出版局直接委托事项);
4.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境外(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包装装潢印刷品事前备案(省新闻出版局直接委托事项);
5.音像制品批发经营单位设立、变更的初审(初审后报省文化厅审批);
6.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核(初审后报省广播电视局审批);
7.设立出版物批发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申请从事出版物批发业务的审核(初审后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上述项目由我局直接办理,并报市相应业务主管部门备案,职能科室为行政许可科。
二、执行时间
以上扩权事项,上级有规定时限要求的按上级规定执行,未作时限要求的一律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关键词】创新精品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果背景
(一)社会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强,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展览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可以说,我国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大多数城市展馆在建设中将展馆规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会展附属范围等联合加以考量,展馆建设为会展城市的定位树立了标杆,不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而是将其主要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豫西地区无大型场馆的历史,同时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区域性竞争力的地标性建筑,是巩固三门峡市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兴城市的战略需要。
(二)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尽快形成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解决施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的关键举措。另外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也应该及时开发、积累相关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手段并形成相应大型场馆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套管理和施工技术,作为以后类似工程建设的示范,以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生产力,促进整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降低大型工程的建设成本。
(三)工程简介: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位于市区西部,南临涧河,西接209国道,东北与甘棠路、五原路相邻。该方案设计金盆聚宝,会展中心大致成梯形,总体形状成元宝形。会展中心建筑面积98928m2,建筑物长279m,宽121.5m,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4m,框剪结构,屋面为管桁架结构。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其中会议中心含1036个座位的多功能剧院一座,620人宴会厅一处及多种规模的会议室;展览中心拥有800个国际展位的展厅和城市规划馆等;科技活动中心主要包括科技中心、群众艺术中心、报告厅等。
二、选题理由
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是三门峡市“地标性”建筑,设计理念先进,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具有体量大,质量目标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无论是从该工程的社会影响程度,还是就其建筑规模大小,作为地级市的重点项目,其施工管理实践活动都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三、实施时间
实施时间 2010年3月―2012年4月
分阶段实施时间表
管理策划 2010年3月―2010年4月
管理措施实施 2010年3月―2012年1月
过程检查 2010年4月―2012年1月
取得成效 2011年7月―2012年4月
四、管理重点与难点
1、基坑深,标高层次多,覆盖范围广。本工程剧场升降舞台区域基坑深达-16.7m,其东西两侧的乐池、绘景间等功能用房基坑埋深为-12.6m、-12.3m,排风风沟埋深约为-8.9m,而大面积地下室基坑埋深约-7.9m、-6.4m不等,标高层次很多,施工时基坑支护、地下室结构、外防水、回填等穿插工序较多,相应增长了施工周期。且基坑覆盖范围较广,地下建筑面积达35500m2,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和风险管理具有挑战性。
2、结构体型复杂,高支模安全措施要求高。会议会展中心工程集会议、剧院、展厅、科技、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构体型较为复杂。尤其是会议室、剧场升降舞台、会议大厅、高架坡道等多个区域,跨度大,净高高,结构施工时其模板支撑高度均超过8m,其中会议大厅屋盖高度达到19.5m,屋框梁尺寸400mmx1200mm,属于典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这些高大空间部位的结构模架工程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3、防水工程施工面积大,施工质量要求高。该工程主要防水部位为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及其他功能用房防水等,其中地下室结构外防水面积约46190m2,屋面防水9690m2。各部位防水做法不同,涉及到的防水材料也很多,施工质量要求更高。
4、钢桁架结构楼盖、屋盖设计复杂,不但结构跨度大、构件体量大,而且覆盖面广,各区域技术条件差异大,桁架悬挑长,吊装就位难度大。该工程钢结构包括屋面管桁架结构、屋面H型钢桁架、楼层H型钢桁架及少量劲性钢骨柱、钢管柱等。屋盖钢结构分为A、B、C、D、E五个区,覆盖展厅区、科技区、宴会厅、剧场及造型结构等。范围广,与土建穿插界面较多,相对其安装作业面受土建进度的影响较大。同时钢结构的安装进度,又直接影响到金属屋面、幕墙等护工程以及室内安装、精装饰等后续专业的安排,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钢桁架结构施工是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5、机电工程具备集中性、全面性、复杂性等特点。机电工程除常规的机电专业外,还包括大剧院舞台灯光音响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LED显示系统等,机电系统管线比较密集,尤其是设备管廊及公共走廊等部位,各专业管线均要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布设,这样既要解决管线间的标高、位置上的矛盾,还要考虑吊顶标高,因此,管线综合平衡技术是机电安装的关键。
6、建筑节能与环保要求高,应用四新技术多(推广应用建设部十项新技术9大项 22子项)。在全球提倡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本工程采用保温岩棉板、保温砂浆等材料进行建筑节能保温环保设计,建筑节能保温工程量大,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节能效果,是工程重点。同时,高性能混凝土、升降舞台机械、大跨度张弦管桁架屋盖、中空低辐射玻璃幕墙、断桥型中空玻璃门窗、铝镁锰板、蜂窝铝板、聚碳酸酯阳光板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对实现既定的创优目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7、总包服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总承包沟通协调、安全管理工作量大。由于本工程所涉及的专业较多,按照合同约定,部分专业及设备是业主单独通过招投标来选择的分包方,从而加大了总包方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高大空间智能灭火、消防喷淋系统、安防系统工程量大而复杂,管线排布密集,预留预埋多。
8、在成本管理和材料采购上,由于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结构体型复杂,工程量大,设计变更多,工作难度对人工成本的影响大,同时由于工期紧,应用新材料多,而工程的不规则造型对材料的规格要求较高,材料的采购、运输、保存成本较高,进度控制困难。
五、管理策划及创新
论文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 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 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 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一些具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式来实现。WwW.133229.COM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响了民营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理念滞后的问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民营化理念浅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制度缺损的问题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选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伦理失范的问题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企业经济伦理失范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者审批,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监管缺失的问题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监管主体单一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监管内容混乱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保障。
3.3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结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文化旅游
2.1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3请暨市旅游文化开发分析
3.1注重名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是古越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诸暨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女西施在这里出生长大,著名书画家王冕以及杨维桢、陈洪绶、余任天等都以其文化成就享誉海内外。
2006年,“西施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市委、市政府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西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味之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比如诸暨市不仅建立了“西施传说”保护机制,把“西施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还编纂了《西施传说》、成立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西施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以及搭建西施文化的展示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并通过举办西施荷花会、西施文化珍珠节、美食节等各种节会,向世人宣传了西施文化,这对于提升西施文化的品味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艺术全才”余任天纪念馆落成,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区域名人文化,打造和提升文化品牌,丰富诸暨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纪念馆不仅仅是诸暨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永久性的文化设施,将涉及今后余任天的艺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扩大诸暨和“余任天纪念馆”在浙江、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诸暨市在余任天纪念馆旁建造了“三贤”馆。据了解,三贤馆因山就势,依势而建,建筑外观造型美观、古朴、精致,具有文化品位,和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局部风格相协调,这势必成为西施故里旅游区的景观亮点之一。展馆展出大量“三贤”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充分领略三贤的艺术才华,领略诸暨独特的旅游文化。
3.2山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定期开展诸暨五泄山水文化旅游节。如以“山水、人文、活力”为主题的2009第3届诸暨七彩五洩山水文化旅游节,旨在向游客介绍诸暨市的山水旅游胜地,其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考虑长三角旅游需求,坚持打好“文化牌”、“生态牌”和“休闲牌”,以此拓展旅游空间,提升景区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此届山水文化旅游节突出了务实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度假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真正惠及消费者。
(2)定期举行五泄观瀑节。每一届五泄观瀑节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独特的五泄景区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从而打响了“五泄山水”旅游品牌,扩大了诸暨市旅游和城市的对外知名度。2009年,观瀑节以“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生态文明,提升诸暨形象,促进旅游强市建设”为主题,并以此为载体,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进一步把诸暨市的旅游品牌推介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全方位提升诸暨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作出积极的贡献。
(3)斗岩、汤江岩景区凭借其“亦景亦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先进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景区融体育锻炼、理论培训、户外旅游于一体的经营理念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而且其还被认定为2009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浙中片区“种文化”活动B组比赛项目的主赛场,这有效地扩大了斗岩、汤江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为宣传诸暨市山水文化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由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组成的斯氏民居是诸暨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着重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变化过程。据周迪清编著的《江南巨宅千柱屋》介绍,斯氏民居古建筑群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群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之多,与这些建筑有机结合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工艺更具地方特色,堪称民间艺术瑰宝,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广泛誉为“江南巨宅”。2001年6月,斯氏民居被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斯盛居,俗称千柱屋,是斯氏民居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
诸暨市政府充分重视斯氏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在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将斯宅旅游区和东白湖旅游区结合开发旅游产业,建立东白湖——斯宅休闲度假旅游区,使“东白湖——斯宅”旅游区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成立统管旅游开发的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历史文化、民居生态、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当地乡政府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保护民居,吸引游客。组织所在村村民对3处文保单位进行杂物清理,组建巡防队日夜巡逻;筹资55万元,修建消防池,购买消防设备;对斯盛居近70户住户的线路进行整改,线路外套上铁管,确保用电安全。此外,当地乡政府还积极配合市政府以斯盛居和华国公别墅为重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保点进行维修,使斯氏民居破旧之处基本恢复原有风貌。
3.4重视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
(1)通过举办各种节会让国内外了解西施文化及诸暨旅游。其中,西施文化节是集文化、生态、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会,是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商机的节会,其向游人吟唱着西施文化的无穷魅力。节会既彰显了古城文化,又做足了名人文章,已真正成为诸暨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传递魅力的盛大舞台,让中外游客真切感受到魅力诸暨旅游特有的文化内涵。
(2)2009年7月,杭州西博会组委会正式确认诸暨成为2009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分会场。“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建设的载体之一。“以荷为媒”与杭州联合举办四届杭州西湖·西施故里荷花会,开辟诸暨市“荷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杭州、诸暨两地深度合作,为诸暨市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西博会亚大民间艺术节巡演诸暨期间,印尼、泰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民间艺术家带来浓郁的异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同时,诸暨市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诸暨市的《汉服表演》节目闪耀杭州西湖国际狂欢节,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荣获最具特色节目奖。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七彩五泄山水节期间邀请的专家、学者、新闻界、艺术界人士对诸暨的五泄山水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论述,“大美诸暨”为诸暨旅游营销理念的深入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3)诸暨旅游部门力争抓住机遇,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通道让诸暨走向世界,让参加世博会的中外宾客感受西施故里诸暨独特的古越文化和“美文化”,组合包装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主动邀请取得世博会门票的旅行社来诸暨踩点。针对世博会设计的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全面落实宣传资料,统一部署对世博会的宣传营销,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步伐,从而进一步扩大诸暨旅游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关键词】艺术团体;薪酬管理;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团体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而独立公司和艺术团体已经是成为了影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艺术团体本身的管理水平就不高,而且规模也比较小、竞争力量非常薄弱以及薪酬管理之间有不足之处等,在艺术团体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没有有效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一来艺术团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阻碍,最终可能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很难实现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对艺术团体进行研究,可以快速地制定出企业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合理有效地制定好每一位员工的薪酬,从而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也能够帮助艺术团体实现企业的战略计划和目标。
一、艺术团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艺术团体在进行薪酬管理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员工工资的制定程序,一定要合理有效地规划好,但是在我国有很多艺术团体都还没有意识到薪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到最后有很多艺术团体在薪酬的管理上面会出现很多问题,而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在企业的薪酬制定上没有引起重视,严重缺乏了目标战略上的有效意识[1]。有很多艺术团体都没有合理有效地规划好企业薪酬的管理模式,在确立员工薪酬的同时也没有可靠的依据,这样就会导致员工们出现心理不平衡现象,薪酬制定的标准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有企业领导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的,所以在这样的制度上有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制度,薪酬的变化幅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最后就会导致艺术团体员工之间的薪酬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就因为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一直都存在着,员工对企业的制度和信任也会逐渐消退,导致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这些对于目前的艺术团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二、薪酬制定模式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对于中小型企业,制定好的薪酬计划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改善,也是中小型企业中面临着的一大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经营的环境决定的。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要及时地改善和优化好薪酬管理体系[2]。但是由于在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薪酬管理模式出来之后,就会按照这种模式来长期性地使用,压根就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就会使得企业薪酬的管理模式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3]这些问题在艺术团体薪酬管理过程当中都是比较典型的,而且也没有做到及时的处理,大多数的员工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给企业创造利润,但是企业领导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薪酬来激励员工,而员工们做出来的成绩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认同,如果这种情况一直都还在持续发展着,那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快就会降低。除此之外,还有些艺术团体在支付员工薪酬的时候主要考虑到的就是能省就省,而且基本的工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员工一年工作下来所得到的福利也比较少,有些甚至是没有。企业的福利是根据企业管理者的心情来制定的,一般情况下,只有企业的业绩好了老板和管理人员才会发福利,薪酬的表面制度层面上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就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这些与员工的离职率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而对于一些人才来说,有很多艺术团体能够意识到薪酬能够吸引到这些人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严重缺乏了薪酬管理概念和战略目标,也不能够利用薪酬来实现企业效益,而只是想利用高薪来留住人才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三、解决艺术团体薪酬管理不足有效策略
(一)建立好以员工为首要的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公司发展过程中主要是起着核心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团体如果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建立好以员工为首要的薪酬管理制度,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最注重的就是员工之间的差异化,根据不同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薪酬制度,如在很多企业员工比较看重的就是奖金,而员工之间的薪酬和员工的业务是联系起来的;有些员工看重的是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以及升职,从而就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和自我实现价值需求,这样一来员工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上去,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想要获得更好的引导作用,就必须要以员工为主。其次要建立透明的薪酬制度,在艺术团体中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这样员工才会有效地遵循制度,同时也能够给员工带来安全感,企业才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同和信任。
(二)有效地利用好企业内在的薪酬制度,实现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员工会拿自己的薪水和三个东西作比较:内部的其他同事,外部的市场行情,和自己的努力应得。如果有一个不公平,员工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在很多艺术团体进行薪酬管理时都不会重视薪酬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利用,从企业内在的薪酬制度上来看,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体制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员工在工作当中的责任感、个人价值的体现、人文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等因素,这些对于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这种激励因素是必须要执行的[4]。现代企业员工对于职业的收益期待共包括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情感体验。对于工作环境、行业的确定和熟悉,已经建立工作关系的能力,对于薪酬的期待满足,都是其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有些艺术团体由于受到了自身的限制,人才的流动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而优秀的人才在各个企业当中也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人才,要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现如今这也是艺术团体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严峻的一大问题。因此,企业在制定好内在的薪酬时,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企业管理者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员工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员工在精神上面得到理解得到关心,让员能够实现自我需求价值。其次,员工能够了解到薪酬制度所实施的公平性制度,以及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评价,这样企业才会更有效地给每一个员工传递正面的信息,从而才能够实现艺术团体人才稳定,这样企业管理才会得到发展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团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一直在作出独特的贡献,不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薪酬管理是艺术团体当中的重要核心因素,艺术团体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调整好艺术团体利益和员工薪酬之间的联系,这样企业才能够有效地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井祥磊.探讨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及优化对策[J].现代商业,2016(34).
[2]马静,徐惠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8).
[3]田刘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13).
关键词:建筑工程;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包括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水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筑工程的规划。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的利用,从采光、建筑的色彩、建筑材料的使用等进行有机组合,融入当地的人文情怀,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规划设计相协调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因此对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当前现状,城市发展规划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无形之中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应当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城市规划的研究是相对宏观的,就是对城市土地建设、空进分配等方方面进行具体的安排,基本任务是保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但是前提一定要以城市管理为行使依据。而城市建筑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就处于微观位置,建筑设计主要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建筑,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工作向导,而建筑设计则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规划设计又是基础,所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规划设计相协调的措施
2.1探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正在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门发展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方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城市建设中的点、线、面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是在实践过程中将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现状问题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的工作。而建筑设计工作则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下,通过对建筑工程设计技术的使用,对城市建筑进行全面的设想,同时要将建筑物种涉及到的具体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用料以及建筑规划等具体步骤进行详细标明,保证建筑设计工作的合理有效,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方法,有效解决城市建筑设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渐发现,城市规划设计要依靠建筑设计工作来进行实现,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还是城市建筑设计工作的实现都要通过城市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同时作为城市规划部门也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进行有机协调。
2.2建筑规划设计要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所以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纷纷涌入到城市生活当中,使得城市规模建设的程度和范围越来越大,所以对城市的合理划分显得十分重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对城市的主体感受,所以想要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就必须进行城市规划工作,而城市规划设计则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动态划分和实施协调,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保证对城市的科学合理划分以及与时代接轨的先进性。而建筑设计工作则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我们知道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建设的代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已经形成了空间上的点、面连接情况,一个好的建筑就像是凝结已经的音乐,可供所有人观赏,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意义上的改变。但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因为只有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融合,才能保证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状态,所以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
2.3 建立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剔 及大的 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敖伐设计的要求; 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 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 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2.4注重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主观印象问题,绝大部分的设计时间都用在了建筑形体的塑造上去,所以过于注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而忽视了细部构造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考虑,还记得美国的一名城市规划设计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通常所进行的建筑设计就是要将它放在一幢房子中去,然后再将这幢房子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最后再将环境放置于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去”,这实质上就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要进行充分考虑,所以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应该抓好主要工作。
第一,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环境相联系。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物无法单独依存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建筑物放在一个大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思考,无论是建筑结构、整体轮廓都要与城市已经存在的建筑相互适应、相互依存,避免建筑设计混乱的情况,时刻保证建筑设计的美感效果。
第二,建筑设计要体现城市风格。每一个城市建筑都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形式,同时还要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状态,所以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在不变中衍生万变,对人们的视觉造成极大地冲击,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欣赏的要求。
第三,要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因为城市规划设计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所以也使得城市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类型,内容以及方法更强,新时期发展下要求加强对建筑物的空间分配,所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筑展开的基础和进行设计的依据,所以要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2.5建筑规划设计不宜盲目跟风,应该突出特色。现在各大城市都是高楼林立,非常相似。站在我们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人能知道是在哪个城市,城市特色不能得到有效突出。规划的意义在于,提前预知效果,规划考虑的因素应该非常多,它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形象。规划一个城市的建筑,突出本城的特色,是提升本城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3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代表,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基础,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任何建筑设计都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目标下进行,所以当前要求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发展,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待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工作,最终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和谐健康,同时作为一个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总结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工作,最终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又快又好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辉.推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协调措施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1)
[2] 陆志荣.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 今日科苑. 2008(16)
[3] 宋聚伟.加强建筑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J]. 民营科技. 2011(02)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透视;第三次城市革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规划作为国家政府以实现在定期内可以将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为目标,将城市的性质、范畴、发展对象确立出来,将城市的土地合理化利用,将城市空间在布局上综合的部署及周密的安排做好协调工作。城市发展的蓝图作为城市有效规划管理的一方面,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安排及全面考虑城市各项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目标。因此,可以建设一个好的城市,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十分不开的。由于改革的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土地在悠长使用方面逐渐完善,房地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土地通过有偿使用中,不断完善了制度,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开发建设也同样风起云涌,这些因素都为了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腾飞的贡献,但也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规划、合理建设及高能力管理,这给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将不少问题表露出来,在针对这部分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加速和结构上的转型来讲,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是十分关键的。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功效目的及纲领
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机制及有效体系是将城市规划确定的发展方针及政策得以实施。是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将城市形象塑造得更加美好,并且在发展进步的同时,可以用更佳的状态来保证公民的利益,保证生态的平衡机物质环境的良好发展,以便可以将城市规划在良性的循环中得到发展。城市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法制化的管理,联合群众的积极参与,加快发展的同时,保证了公共的利益为策略纲领,以坚韧性和灵敏性的监察体系为规划原则。
当前,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的管理是依据国家的规划管理条例进行建设事项的审核和管理的。所以可以说明这是一项具有非常严格和归纳性的工作,可以也不排除一些问题的发生,使得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二、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艰辛性的强化型工作,其具体的作用表现在学术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也是城市规划中对于实务不可回避的问题所在。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创新,城市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成为国家对于城市及区域经济进行调整的工具。对于国家的意志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及公共权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整体来讲,通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国家政治管理构架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通过特定的意识形态及社会的背景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可是不能否定,城市规划在进程里仍具有局限性。我们必定要意识到,城市规划在发展中的作用是有一定程度的,可是城市规划在面对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理想性并不排斥,将整个城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起到了不同层面的贯穿一体作用,通过社会行动,在思想层面中加以实施,制定出一套具有思想和原则的保障体系来进行贯彻。
三、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无法统一、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清
当前,我国的城市中对于规划管理都创建了部门,可是归属部门却不相同。对于很多城市在各级规划的主管部门方面,关于职责和权力就会容易产生不明确的现象发生。并且,当前的城市规划条例对于各级别的审核机关的内容、权力、程序、期限并没有确实的做出法律规定,这对于规划编制、审批及实施的过程更加混淆不清。
2、大众在参与方面和法律保证方面严重不足
城市规划管理将触角伸向了不同的利益规划中。这使得机关单位、开发商、投资商、居民在城市规划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紧密的练习。但从城市规划编制、修改、审批而言,权限仅限于领导、专家级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构成的圈子。这样的形式虽然可以在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作用上具有较好的表现,但是从各个专业化部门及居民的意见来讲,重视度不够充分,所以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加大了难度。并且,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当前执行的城市规划法在居民参与的规划方面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虽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城市也定出了整体规划的成果,也在重大项目上征集了广泛的建议,可是对于军民用什么方式进行参与决策,及建设性建议的反馈途径和残疾方式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运行机制属于单向模式
当前的运行机制,从编制到审核再到实施都属于单向模式,严重丢失了督促、反馈、整合、实施的反馈路线。则样在运行体系过程中,更适合计划经济体系的静态模式,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多元化主体投资却难以适应。当前对于规划改革的研究,将经历放在规划编制成果的提高,及多数改革规划的思维和方式的探讨,才是解决以后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可是由于规划跟踪体系的不完善,规划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
四、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1、将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力规定加以改善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活动逐渐增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业越来越多。这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处理的规划管理权力及统一的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要严格遵照管理权限的规定,让城市建设可以顺利健康的进行。一个城市应当只拥有一个规划管理部门,而其他部门只属于规划管理部门的下属管理部门。所以,要将机构统一、权力职责划分明确。
2、加大民众的参与度及法律保证
我国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将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民众参与度都加以完善,建立了不同的主体,以便在城市规划管理当中可以更加完善体制,以便加大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并且,通过法律途径,要坚定以法制为建设标准,确定规划的进度。我国对于行政法制方面的力度在逐渐增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也在不断进步中。想建立一个全面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就要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和保障。并且,对于社会的弱势人员,我国在城市规划与管理当中,要加大保护力度,将规划管理的信息在公开方面加以完善,这样规划才更为合理。
3、加大对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城市规划管理对于确保城市规划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的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具体的人员进行科学的规划。可是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成效。所以一定要加大对规划管理行政人员在业务素质上的培养,才能保证制度的切实发挥。
4、将审批制度加以完善
要先创建专家审核制度。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一定具有强大的专业技能。所以,对于关键的城市规划项目在编制和城市大型建设方面的审核工作,应当设立专门的审批部门来进行审核,将专家的力度发挥到醉倒。然后要创建联合审批制度。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很多老化的习惯打破,创建了以规划管理部门为主题的其他下属部门相互协作的联合性审批系统,通过联合作业,可以缩短审核的时间,将收件统一后进行发证。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办事人员也起及其方便的作用。
结束语:我国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城市规划,以求实的作风创建城市,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最适合人群居住的良好城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