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利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

第1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件保护;新形势;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文物保护事业在国家政策的监督下正逐渐的踏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是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好形式。与固有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当今的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保护技术还是保护思想都吸收了全新的科学技术及观点。在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当今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1.公众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思想

文物代表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民族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首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鼓励我们不害怕强权,敢于斗争,逐步的迈向今天的繁荣,我们需要保护好文物,从而给后人提供学习的榜样。让人心寒的是,当今大众对国家文物的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即使找到文物也不合理的对其进行保护,比如把古碑作为垒墙,更严重的甚至因为自身的利益而破坏文物,损坏保护措施。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国家对找到文物者的奖励方法还不够具体完善,使得大众不愿意对其加以保护;二是国家未建立法律法规来宣传文物的保护。

2.保护与开发的不和谐

保护文物的核心价值是文物保护的宗旨,只有关注文物的保护才能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经济的快速进步,常常不注重很多别的方面,文物保护也时常被我们忽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贴广告、古墙被涂鸦等各种各样的新闻,可见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忽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进步,大面积的征地建楼盘、建立商场,因此把古宅古屋进行拆迁,而还把这种行为称作“破旧立新”。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在保护及开发之间寻找衔接点,不能顾此失彼。

二、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1.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思想

针对群众目前对文物保护思想较为欠缺这一问题,我们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唤醒并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首先是要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从法律的层面上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的价值。宣传工作不应只注重普法,教育民众,更应该把实际实例作为指引,比如给群众讲授案例,既能起到鼓励或震慑的作用还能实现比法律条文更加的生动;另外是要建立人人保护文物的社会环境,增强大家的自律意识。这一点要充分使用文化遗产日,以这个为出发点实行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文物展示、讲座及文艺演出,在大家娱乐的同时给大家普及保护文物的思想,并把这些活动通过网络等相关媒体进一步的扩大宣讲。

2.由轻利用重保护向利用保护并重转化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并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机构可以掌控及管理的,这需要上级的关注及下级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文物的保护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落后的保护思想,我国以往是轻利用重保护,这引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但是执法者的问题,更是很多百姓的疑惑。因为不了解保护的核心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十分渺小,需给它让道。许多文物保护人员的认识误区是片面的理解文物保护的含义,总认为保护是职责,而利用是别的机构掌管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保护是为了进一步的利用,文物得以全面保存是用好文物的基础,恢复其固有的面貌。既然我们以往轻利用而重保护,那么我们现在应加强对文物利用的关注度,让其给社会提供价值,然而不能过度的进行利用,否则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总而言之,利用与保护应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3.深入贯彻实施“五纳入”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最终保障是法律,在文物保护领域作为其他方法的后盾,首先应具备健全的文物保护法规法律。只有具备合理的法律,中央根据文化保护提出的“五纳入”才能不仅仅作为会议精神的传达,而具备执行能力。我们应完全遵守“五纳入”的要求,从本质上注重对文物的保护,“五纳入”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级政府的各种议程中融入文物保护工作,提醒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与别的建设价值是一样的。

4.注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自身建设

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对文物的保护,包括保护已发现的文物并提交给文物机构,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关键内容;但更关键的一方面是要对已开发的各种文物进行保护,这是文物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具备保护文物的技术及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培养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的工作人员,那么文物保护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构建这样一支队伍,一要吸收人才;二要增强内部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吸收人才就是要给予所有人透明、公平的竞争平台,完善用人机制;同等状况同等待遇,完善分配体系。注重内部人员的自身构建,先要尽全力的供给良好的学习机会,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从而增强业务水平,从中择优担任关键职务;还要注重文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职业道德意识,时刻把文物保护作为核心,主动执法,不徇私枉法。

三、结语

文物是全社会共同具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不能再生的,我们对其有保护的职责。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难题,其他方面也是苦难重重,然而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发展的时机,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突破陈规,勇敢探索。文物保护的每个阶段都有新问题,我们要把利用与保护结合,综合使用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相信文物保护工作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璐. 刍议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立统一[J]. 青春岁月. 2015(23).

[2] 安静. 浅谈如何打造文物保护标准体系[J]. 才智. 2015(03).

[3] 袁方. 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科技展望. 2015(18).

第2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牟氏庄园;旅游资源

牟氏庄园作为清代地主庄园的杰出代表,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社会发展情况等方面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还对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的不断的提高,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力度。但是,我国在牟氏庄园文物价值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为此,本文将以牟氏庄园为例,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协调同时发展问题。

1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缺乏

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牟氏庄园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史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近年来牟氏庄园的历史文物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这主要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的。首先,文博部门与群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很多游人给牟氏庄园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毁坏周围的植物,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其次,当地政府只重视经济将设,对文物进行发展的同时缺乏保护环节,偶而会出现文物经费进紧张情况,使修缮工作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拖后。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文博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

“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考古,文物鉴定,历史知识,工作素养较低,使得文博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比如在牟氏庄园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够,往往在处理文物的过程中存在改变格局的现象。而且文博工作人员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文物的价值属性,有时候在复原的过程中损坏其原有的文物价值

3.文物保护法不健全

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还不够健全,破坏历史景点的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文物管理部门对破坏历史景点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不够,更加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比如牟氏庄园附近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周围高层建筑施工,对餐饮业的盲目发展业不断地叫停,但是依然有个别的施工单位和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违规施工或者营业,对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以房地产商利用历史文物价值的效应在周围建造别墅来谋取暴利,这也是严重影响了牟氏庄园的观赏价值。

2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具体措施

1.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我国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文博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向社会宣传牟氏庄园的历史价值,引导并加深人们对文物重要性及意义的了解,有利于群众积极配合文物部门的工作。其次,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文物经费,为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比如拨款支持牟氏庄园的修缮,进一步维护其历史的原貌。此外,提高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避免当地领导急功近利,按照规定将文物工作人员纳入总体规划,并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历史文物资源 的开发利用。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文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首先,提高文物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相关专业,比如文献学,考古学,文博等,从而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其次提高文博工作人员的录入的门槛,尽量录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而提高的文物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建立健全文物工作者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考核,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我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水平。

3.要完善文物保护法

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法治理念,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首先,严厉打击损害历史文物价值的行为,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情节严重者进行法律的制裁。其次,完善文物保护机构的只能,并在文物违法犯罪多发地区进行重点监督,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违法犯罪行动进行严厉的打击,此外,加大文物保护的监督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的监督功能。比如,利用监控仪对牟氏庄园进行全方位监督,并且实行联防联管,对破坏生态环境,损坏历史文物价值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4.合理开发文物价值

我国应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文物价值。首先,文博工作人员应该明确文物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对牟氏庄园的宣传内容进行编订,既突出其地主庄园风格的建筑特点,又突出其保护完整的历史价值。其次,旅游行业在开发文物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连环效应,与周围的历史文物完美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物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文物价值的开发与利用要与地区的民族风情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文化代表,进一步提升文物自身的价值,促进该地区旅游也的健康快速发展。

3 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关系着国家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由衷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 尧 ・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开发与文物产业问题,《数字化用户》。2013年33期

[2]赵东・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初探。《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3期

第3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 国家保护 社会保护 新体制

一、国家保护

国家保护就是指各级人民政府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切实保障对珍贵文物古迹的重点保护。

(1)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文物法规。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民文物保护体制也应该是法制的,因此,文物法令法规一定要健全、完善。

(2)各级政府要依法以对本行政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既要有近期目标,也要有长、中期规划。规划力求做到全面保护,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全国各地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这项工作各地很不平衡,有的是有名称,无人员,有的是有人员,无机构,有的是有机构而无专职。各地要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建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保证经费供应。

(4)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文物“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合理利用是加强管理的目的和归宿,加强管理是合理利用的保障。

(5)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即“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实践证明,实施文物工作“五纳入”是解决文物工作面临新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做好新时期文物的根本保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二、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是指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自觉履行保护文物的义务,防止和制止文物损坏、破坏和流失。

(1)各地要普遍建立文物协会。文物保护协会应作为政府与社会联系的纽带,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民间机构。它具有咨询、监督和协调职能,为文物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其经费来源可从社会上和文物单位收取适当的服务费。

(2)提倡建立各种行业自己的博物馆、陈列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之规定,各行各业都有保护其行业历史文物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各业都有展示本行业光辉历史,建立本行业博物馆、陈列馆的要求,因此,国家要适应这种要求,予以积极扶植,文物部门应予以大力支持。行业博物馆、陈列馆要接受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保护协会的领导和监督,业务上可以向文物协会进行咨询等。各行各业都建立了博物馆、陈列馆,这就等于把文物保护工作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工作和义务,文物保护工作肯定能搞好。

(3)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和相应的基金会。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资金,由于欠账太多,缺口较大,光靠财政投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再者,政府投入的主要是保护,抢救国家珍贵文物,而众多的其他珍贵文物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呢?必须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基金的筹集可以采取全方位的办法,可以采用捐资,集资、募捐等办法,刚开始政府可以投入数量有限的启动资金。文物保护基金应由文物保护基金会进行管理和使用。基金会要对基金的使用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4)进行流散文物登记鉴定,藏文物于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物的价值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文物收藏者也越来越多。允许私人收藏文物,藏文物于民应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文物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与大众贴得更紧,才能使文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才能真正增加他们的文物意识。对广大人民群众收藏文物进行登记是国家对流散文物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了鼓励私人收藏文物,各地博物馆、陈列馆等文物宣传陈列阵地,在对文物收藏者不断培训的同时,可免费或优惠给他们提供进行私人收藏文物展览,使他们的文物收藏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进一步提高他们文物收藏的积极性。

(5)进一步完善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制度。业余文物保护员作为文物四级保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工作近乎瘫痪,存在的问题是业余文物保护员普遍老龄化,管理工作跟不上,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待遇迟迟解决不了。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业余文物保护员积极性的发挥。我国有很多非常珍贵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石刻等等都散于荒郊野外,靠现在的文物保护机构,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此业余文物保护员制度不仅不能取消而且要对此进行完善,使其焕发青春,重现活力。

第4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遗物以及遗迹。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程度与状况,可以说一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集中展现了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文物的存在离不开文物保护工作。基层博物馆是我国文博机构的基础单位,处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为保护祖国文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管理体制滞后,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基层博物馆的展陈和库房条件落后,一些珍贵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文物保护人才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以及文物保护任务重等,这些都使得我国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艰难。

一、现阶段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不重视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对博物馆文物保护本身所潜在的价值认识肤浅,轻视文物保护工作。一些地方领导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喜欢搞“面子”工程,宁愿花钱建漂亮的展厅,也不愿意支持建设文物保护库房,或者引进文物保护先进技术。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基层博物馆每年的例行检查,也仅仅是关注防火、防盗等安防工作,对馆藏文物自然损坏的情形不大关注,对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帮助不多。“重考古发现,轻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2.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尽管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投入经费也逐年增加,一大批珍贵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然而由于历年欠帐太多,加之我国各地文博机构收藏文物众多,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相当多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资金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经费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支出,根本无力承当文物保护费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市、县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几乎为零。不少珍贵文物由于缺少保护资金,在简陋的库房里损坏过程加快,令人叹息。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只是为基层博物馆提供人员基本工资,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经费很少兑现,有些承诺也很难到位。在一些基层地区(县级单位),文化主管部门仍然掌握基层博物馆的财务支配权,基层博物馆没有专项经费的使用权,即使是上级拨付下来的少量经费,往往也是需要经过多道程序申请才能拨付下来。甚至有些专用经费被上级单位挪用克扣,拨付下来的经费所剩无几。

3.文物保护条件差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形势还较严峻,文物保护条件还不太理想。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经专家组调研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科研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

博物馆的建筑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载体,博物馆文物库房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专门用来存放文物的场所,与一般性的库房存在很大差别,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建筑。文物库房不仅要具有防盗、防火、抗洪水、防止雷击以及抗震等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还应该具备防止因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造成馆藏文物损害的功能。据统计,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我国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还是落后的库房管理人员加简陋的库房模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文物保护工作没有相应的科学保护措施,造成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困难重重,不少文物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4.基层博物馆体制不健全,文物保护任务重

基层博物馆是地方文物保护的主体力量,但是这些基层博物馆人员往往任务繁重,需要身兼多职,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管办、基层博物馆,往往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有时还要承担上级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务,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就显得紧张短缺,事情繁多;同时又因缺少足够的经费投入,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大打折扣,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5.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文物保护队伍

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普遍较少,文物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缺乏。目前,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博物馆只是安排人员兼职负责馆藏文物库房的管理,而这些兼职管理人员很少具备专业的文物管理知识,他们中有的连基本的文物保护知识都不懂,仅仅是担当文物库房钥匙的保管员。形成此落后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因为基层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仍然沿用改革开放前的老一套,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博物馆没有用人权,人事任免由上面负责委派,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加上工作人员待遇低,优秀人才引不进来,懂业务的人员留不住,长期依赖就形成了“有人干不了事,有事没人能干”的两难局面。

二、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进行的对策

保护好馆藏文物是基层博物馆的重要职责,馆藏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就目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改进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状况。

1.地方政府应切实重视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

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能仅仅是口头强调,应该践行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而不是采取敷衍的态度,更不能因为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忽视对珍贵文物的保护。文物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光辉的过去。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忽视文物保护工作,是对过去文明成就的漠视。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应该对文物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承担起保护文物遗产的崇高历史责任。

2.多渠道争取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经费

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大部分基层博物馆经费缺乏,难以正常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地方财政拨款是基层博物馆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仅仅依靠地方的财政拨款用于馆藏文物保护不现实。要使文物保护经费得到保障,需要多渠道争取文物保护经费。首先,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政策,争取将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到本级财政预算,同时努力增加每年的预算;其次,基层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陈列展览,以此来扩大对外影响,引起社会和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再次,基层博物馆应该设法争取企业资金的援助,从而吸收社会资金的援助,以形成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最后,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基层博物馆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增加经费投入。

3.必须认识到文物库房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博物馆应该将文物库房的建设与展厅建设等同看待,重视文物库房的建设。现实生活中,部分基层博物馆只重视展厅建设,而忽视了馆藏文物的保护。例如有的博物馆展厅设计很气派;但是去参观博物馆的库房,则会发现,库房一团乱,文物堆放无章,不同质地文物杂处一室,有的连最起码的温湿度计都没有,更别谈恒温恒湿系统,这些都不利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对博物馆而言,只有做好馆藏文物保护,才能实现馆藏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基层博物馆在建设初期就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比例来设计文物库房区和文物展示区,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符合文物存放标准的文物库房。

4.建立区域内文物中心库房

为了有效保护国有珍贵文物,可考虑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由省、市两级政府投资建立的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和文物保护工作室,中心库房负责对辖区内基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技术保护。对不具备文物保护条件的博物馆,可考虑暂实行文物代管制,实行文物所有权和保管权的分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整合区域内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实现区域性文物资源共享,又可以集中有限资金来解决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后顾之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防止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因资金缺乏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5.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一方面,各基层博物馆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基层博物馆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系,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文物保护人才无疑是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我国目前文物保护人才匮乏,这严重阻碍了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议高校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

文物保护需要人才的培养和支撑,而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但目前,我国开设文物保护专业的高校还很少,导致人才队伍更不上时代要求。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文物保护专业是热门专业,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指南,美国开设历史保护专业的院校有14所,遗产保护专业的院校院校有25所。[1]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加快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2.对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是进行文物保护的主力军,其专业技能素质关系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拥有更加全面、先进的文物保护专业技能可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中存在一些因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技术不够,而导致文物受损的现象,这无疑是不应该存在的损失。因此,各基层博物馆需要定期对馆内人员进行培训,无论是在机构内还是派往其他地方接受培训。

3.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挖掘和保护文物。目前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较差,因为修复技术不过关,很多文物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和修复。许多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还是运用陈旧的文物保护方法,不会结合计算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等综合专业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在文物保护中,需要从业人员跟上时代步伐,掌握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工作。

4.有梯队地培养文物保护科技人才队伍

人才的培养要有前瞻性,同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合理安排,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形成有层次,有梯队地培养文物保护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们文物保护事业的基本保障。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了未来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的构成,更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否能顺利、有序、高效、持续地向前发展。[2]

参考文献:

第5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双赢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12-01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近几年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异常迅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较为突出,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文物单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旅游业可以促使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1.1 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保证旅游的发展。由于文物古迹可以满足人们探古求知需要,所以文物古迹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只有参与保护文物,才能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

1.2 发展旅游可以弥补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解决了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1.3 文物资源不可再生,我们旅游部门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

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发挥作用,旅游部门应当重视文物保护,绝对不能竭泽而渔式地利用。

1.4 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使人们了解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文物保护的社会化进程。

2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和谐发展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互依托: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这是因为:

2.1.1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同。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文化遗化作为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一旦受破坏,就难以恢复,这必然降低其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文化遗产这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及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加强保护工作。

2.1.2 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2.1.3 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面对观众,人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获得文化陶冶、艺术感染,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骄傲自豪的同时,人们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更懂得保护文物的重要价值,更加珍视文物,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这在普及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2.2.1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2.2 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在开发旅游和保护文物并进时,由于操作人员缺乏文物专业知识,不懂得文物的维修和保护常识,或保护的措施不当,而造成了保护时的破坏;经济利益的驱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关部门及行业地意识性地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存在的,这些都是严重危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获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2.3 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将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发挥其价值。那种传统的只为保护而保护,让文物藏而不露,秘不示人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保护了文物,可是却无法体现文物的社会价值。如果文物不能体现社会价值,那也就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但是,那种不顾客观条件,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任意利用,无序开发,严重危害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也是决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

(1)坚决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理顺体制,坚决反对把文物划归非相关部门管理,把所有文物纳入文物保护部门管理之下。着力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危机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和文物保护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

(2)文物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在文物保护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3)文物部门应当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4)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

2.3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以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3 结束语

总之,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也不是绝对矛盾的;文化遗产是通过旅游来实现其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通过合理利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通过利用唤起人们对文物的热爱、理解,从而有利于其保护。既不能只保护、不利用,更不能过度无序的开发滥用,文化与旅游部门要在保护上达成共识,一定要在科学保护的原则下,谋求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利用密切配合,才能既有利于旅游开发,又有利于文物保护,取得双赢。只有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和谐的发展,才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小敏,徐海根等.试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J] .

[2] 蔡文.《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9期

第6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基层文物工作

[中图分类号]K875/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68-02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文明不断加强,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高。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又凸现出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城乡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农耕生产破坏文物的现象不断发生;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量薄弱;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强;文物管理单位体制结构不合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地方领导文物保护观念未转变、保护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

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与基层文物保护之间矛盾不断加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基层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矛盾不断扩大,建筑单位施工破坏文物现象越来越多,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工作。”第19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特别在基层,一些建筑公司不通知文物管理部门擅自开工,因此,破坏文物现象较为普遍。

就甘肃文县而言,建设部门在工程开工及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通知或征求文物管理部门意见,致使大量文物被破坏。有些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流失。2006年,某建筑公司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楼保护范围内,修建某单位家属楼,开工前没有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告,不但如此,还挖掉了文昌楼旁边的部分古城墙。当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要求立即停工时,该公司负责人根本不予理会。 2012年4月,群众举报文县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一座古墓葬,当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墓葬已被破坏。相关负责人要求该公司立即停止施工,但公司负责人态度极不友好,命令工人强行施工,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后经相关部门领导出面调解,才勉强停工使古墓葬得以发掘清理。“文物保护必须依法列入建设规划和土地征用审批范围”,但这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过程实施相当困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基层文物保护与新农村重建之间也不断凸现矛盾。由于农民对现代城镇生活方式的追求,对原有居住条件不满,以及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使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被消失。同时,由于“四有”工作不完善及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到位,使大部分文化遗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

如何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之间的矛盾,是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目前,最主要的是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知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知晓《文物保护法》。同时,积极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文物行政部门的执法权威。

二、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文物执法责任重大。如基层文物市场管理,按照法律,只有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文物经营单位才能依法经营文物,但是各地都出现了自发经营的文物市场。基层文物管理部门“位低言轻”,又缺乏健全的文物执法机构,加上各级职能部门责任不明,使文物市场经营出现无人管理的现状。目前,房地产不断兴起,建设过程大拆大建,一些投资商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使部分文物遭到破坏。如2007年3月发生在甘肃文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的违规事件。某建筑公司为了开发房地产,未经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同意,擅自在文昌宫保护范围内开挖。由于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后来经过陇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多方协调,才使该建筑公司停止房屋建设。由于文物保护工作执法不严,加上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大部分田野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有些文化遗址文化层在村民耕种的过程中被破坏,有些遗址在当地村民烧砖取土时被挖的面目全非,还有些古城址、古城墙由于当地执法不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尽快成立文物保护执法机构,完善文物保护执法制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执法能力,而不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求其他执法部门协助。

三、文物保护管理经费不足

文物管理单位不同于其他部门,是纯事业性的社会公益性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配合。《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很难落实到位。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没有经费就无法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就无法征集文物,就无法开展大型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无法完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无法提高文物藏品的保护环境。就2013年刚刚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来说,由于没有充足的工作经费,无法具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很多工作无法进行,只能量力而行。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效率,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的同时,也要争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经费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的援助,合理利用文物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增加经费投入。

四、文物保护管理宣传力度不够

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文物破坏的现象不断发生,这与基层文物保护宣传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基层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文物管理队伍不健全,导致基层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据有关统计报道,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共40多万处,其中7万多处在农村,而农村传统村落平均每年递减7%,每天消亡1.6个。

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仅靠文物保护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利用国际博物馆日等各种节日举办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比如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五、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机构不健全

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是阻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发展的又一原因。《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文化主管部门不直接接触文物管理工作,对其工作性质了解不深,在文物管理过程时常出现拖延现象。当前,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在用人制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不断完善发展,而文化事业单位还是延用老体制。尤其是县级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十几年来一直严重缺编制、缺人员。文物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普遍老化,而且专业不对口。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胜任新的工作任务,造成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无法提高。

为了适应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发展现状,地方政府应该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前提下对现有文物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同时,加强文物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文物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变文物工作环境,争取编制,引进文博专业人才,把有责任心、肯吃苦的热爱文物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吸收到保护文物事业中来。

六、地方领导文物保护观念未转变、保护意识不强

第7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6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9-02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省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一系列新情况、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是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身份提出几点对策。

一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对文物的保护,部分基层干部以及大部分农牧民对文物的保护认识不到位,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毫不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破坏文保单位周边环境面貌。还广泛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视文物保护为包袱,缺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意识。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不能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

2.文物保护经费缺乏

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经费来源还是政府财政预算。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也是国务院要求的“五纳入”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很难落实。以我县为例,多伦诺尔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大量有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但文物部门获得的财政预算只能对濒临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我们也承认,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钱,就目前地方经济的现状也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各项事业发展。但文物保护事业有其自身特点,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目前不对文物保护进行最低限度的经费投入,那么即使今后经济发达了,文物的损失也无法挽回,将愧对子孙后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法律法规抵触

从当前的操作过程来看,与文物保护政策相抵触的是《土地管理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依法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新房必须拆有价值老屋。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果不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将会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如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又缺乏足够的经费保护,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4.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能力有限,对区域内文物家底不清,基础数据不准的情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由于编制的限制以及经费的缺乏,文物宣传展示工作很难深入开展;没有正规的博物馆,文物的存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在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意识;文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问题的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更新观念,强化领导,关键在于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的文物工作“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要求狠抓落实,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好文物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事业,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社会必须关注这项事业。以我县为例,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作为自治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清真寺、碧霞宫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目标,县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编印一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有关部门、学校、社区等;举办学习培训;召开纪念会、学习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建立一座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通过开办特色展览,在陈列内容、主题、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渲染,充分利用文物最直观、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信的特点,使文物教育功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加大宣传,强化和提高市民和保护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好文物的自觉性。

2.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都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但即使经费缺乏,也应保护。县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议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一些为保护文物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协会、宗教和个人等参与、捐助文物保护事业;借鉴兄弟旗县的成功经验,在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各方参与保护开发,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以多伦县为例,县委政府在引进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对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几年来,汇宗寺、山西会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旅游开发手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游访,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还可以应用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中来。

3.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

在生产建设领域落实文物前置审批程序是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先申报审批后动土”的原则,凡是在文物保护地段动土,一律按程序逐级申报,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实行动土申报许可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依法履行动土申报手续;文物部门要规范动土管理制度,加强违规动土的巡查监管。以确保勘探发掘工作的有效衔接,避免因生产建设导致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对违反规定擅自动土施工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4.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

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管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把引进文物保护人才像引进科技、教育等方面人才一样,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第8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一、加强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挖掘我镇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镇文化品位。

2.基本方针:XXX古遗址文物保护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3.工作目标:通过有效措施,永苏里古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体制,逐步形成更为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一支高标准文物保护员队伍;切实保证文物安全,继续保持不发生文物被盗案件;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保护文物意识深入人心。

二、实施重点保护,构筑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 

1.对永苏里古遗址文物保护建档立案:对XXX古遗址文物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管理,建立记录档案,专人负责保护,管理制度健全。

2.文物保护点保护措施:XXX古遗址文物保护点所在村委会负责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工作,要有专人负责日常看管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要密切注意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古遗址保护点范围内进行取土、挖掘、爆破、建设、钻探、砍伐、垦植等影响文物安全和破坏文物点整体风貌的活动。未经县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文物保护点范围内的土地用途。对于确实要进行工程建设的文物点地块,要及时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及时完善报批手续。文物保护点所在村,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包片干部包组、组干部和文物巡查员具体负责保护点制度,所有责任人要经常进行安全巡护,镇文广站人员要加大巡查督查力度,积极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升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治,共同保护。村组干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当即制止并及时上报县文物局、镇公安派出所或镇文广站。

三、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镇文物保护的社会合力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由镇长XXX同志任组长,副镇长XXX、党委委员XXX任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文广站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山镇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广站,具体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日常事务协调、宣传等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成立专门的保护工作队伍,实施经常性巡查管理工作。建立XXX古遗址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文物安全格局,始终保持对各类文物犯罪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

四、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好永苏里古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管理,谁负责,一旦出现问题,逐级问责。

2.各村(街)委员会为第一责任单位,村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要成立一支保护意识强、责任心强的文物保护队伍,确保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巡查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3.文广站具体负责永苏里古遗址点保护管理工作;对本辖区文物巡查员进行监督指导;经常性进行文物点的巡视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4.综治部门要加强文物犯罪的宣传,做好相关普法工作、要充分发挥职能,将文物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本部门的一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5.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文广站等相关部门要与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加强镇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审查,严防违规建设。要特别关注XXX景区建设工作,对景区用地范围内的文物保护点或新发现的文物点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保护处理,确保XXX古遗址文物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第9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物保护;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当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2]针对这一情况,不少民族院校相继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分别开设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文物包含着特定时期存留下来的丰富信息,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变化,这些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掩盖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3]可见,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基本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文物的材料、组成成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产地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锈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并制定文物科学保护的方法与具体实施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3]它大量借鉴了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地质学、建筑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技术,使文物分析更科学化、综合化、定量化,为文物保护方案、方法、材料、工艺的选择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护,全国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继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文博单位的科研与工作需要。本文依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对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文物保护学不仅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保护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操作技能,还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与制陶、造纸、纺织、彩绘、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技术学科紧密相连,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质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单调枯燥,也很难将文物保护中的某一问题剖析透彻,这急需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专业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文物保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而授课教师往往又偏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物保护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若长期得不到实践,势必会造成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荒疏,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文物保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全面支撑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需求

文物保护研究按其材料分类,包括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彩绘壁画类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皮革类文物保护以及骨角质类文物保护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蚀机理、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土木工程等自然与工程学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护学的所有分支内容,需要教师具备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理念与技术。目前,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课程一般仅有一名专业教师担任,而教师的研究方向又较为专一,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难以深入。因此,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很难满足不同材质文物的文物保护教学需求。

(三)学生的教育背景相对薄弱,且学科背景又以文科为主,缺乏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人文与自然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学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备且以理科为主。然而,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主要以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科生源为主,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文物保护课程的时候,感觉较为吃力,对文物保护中的腐蚀机理、仪器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

(四)与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学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这对于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民族文物保护人才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没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但文物保护专业与其以及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往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单位以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组建文物保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文物保护的课程特点及其学科的发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应以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为核心,以民族学博物馆为平台,以优质的文博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文物保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博人才教学实验体系。[4]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变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文物保护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等有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培养其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博单位输送优秀的文物保护人才。

(二)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开设系列文物保护专题课堂

由于文物保护涉及的文物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使用的保护材料又比较丰富,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机理都讲解透彻。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设立文博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文物保护课程,民族院校文博专业还是要加强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满足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法与技术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文物保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践教学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周边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其联合开设文物保护课程、开展文物保护课题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护的实践教学基地,增进双方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保护的第一线,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以及发展现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同时招收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并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文物保护学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地质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响以及文博专业的招生惯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专业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学生,这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文博专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亟待同时招收具有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以满足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文物保护课程授课之前,仍需对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文物保护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综合型文物保护人才。

(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文物保护课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护讲授的内容较为繁杂,而文博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较差,在讲授文物保护课程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4]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消除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畏难情绪。如笔者常将文物保护专家比作“医生”,把文物当成“病人”,而文物保护专家在修复、保护文物的时候与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况相一致,这样就给学生一种直观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变化可以将文物保护课程讲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本文依据民族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应亟待增加实验教学、开设文物保护专题课堂、加强与周边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改进招收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来完善教学环境,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 们发延.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6(2).

[3] 王惠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