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包装机;组成;设计
0引言
气调包装是通过改变食品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来减缓食材呼吸速率、防止酶败、阻止微生物生长,从而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和货架期。如今,气调包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的包装中,因此,为了更好地运用做好气调包装技术,就需要做好气调包装机组成及设计。基于此,本文就盒式气调包装机的组成及设计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盒式气调包装机基本参数
本机所使用的塑料硬盒,盒式气调包装机功率为2000W、生产能力为1200~1600盒・h-1、热封温度为0~200℃、气体置换率为98%。
2结构设计
2.1机械结构设计
盒式气调包装机机械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包装盒输送机构由步进电机、链轮、导轨和带推杆的链条组成。导轨宽度可调节,可用于不同尺寸包装盒的输送。步进电机驱动器通过PLC输出脉冲驱动步进电机,因此可通过调节输出脉冲频率调节包装盒输送速度。触摸屏是当前最常用的人机界面,其作用是显示PLC中变量的状态和寄存器中数字变量的值,发送命令和修改寄存器中的参数。包装膜输送机构,主要由放膜轴、拉膜轴、记数辊、刹车电机和打码装置组成。包装膜输送长度通过记数辊记录,并反馈给PLC对输送长度进行控制。在包装膜输送过程中打码装置在包装膜上打印生产日期等信息。电控柜用于安装PLC、步进驱动器、温控仪和电磁阀等电气元件。
2.2气动回路设计
气动工作介质是空气,气动回路具有清洁无污染、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调节控制等特点,并且气压驱动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能量获得高速响应,抗冲击能力强。气动回路中的三联体,由过滤器、调压阀和油雾气组成,其中过滤器用于过滤空气,调压阀用来调节压缩空气压力,油雾器给系统提供。通过PLC控制,电磁阀通断来改变气缸的工作状态。阀座用于安装电磁阀。下模具驱动气缸,双排布置,驱动下模具向上运动。上模气缸,双排布置,驱动上模向下运动。打码气缸,给包装膜上打印生产日期等信息。
3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主要完成信号采集与处理、步进电机控制、刹车电机控制、气动回路控制和气调包装控制。信号采集是通过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元器件完成。步进驱动器接收来自PLC的脉冲信号,驱动步进电机完成定位输送,并反馈电机工作状态给PLC。气缸是气动回路的执行元件,PLC通过控制换向电磁阀实现气缸运动控制。由于PLC对模拟量的控制比较复杂,所以热封温度采用温控仪控制单独控制。PLC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则报警停机。
3.1 PLC的选择
控制系统以PLC作为控制核心,PLC按以下原则选型:
(1)PLC控制器与其所允许的扩展模块的I/O接口的总数要与气调包装机控制所需接口数量匹配;(2)存储容量与控制功能与需求相符合。PLC控制包装机的传动系统、气动回路和气体置换,经估算控制系统需要20个输入点,12个输出点。一般情况下,需要预留15%的备用接口,因此需要23个输入点,14个输出点。综合上述选用西门子S7-200PLC作为控制核心,该PLC有6种CPU模块,可扩展7个扩展模块,可扩展到256点数字量I/O,完全满足盒式气调包装机的控制需求。
3.2系统I/O分配
选择224XP型CPU和EM223扩展单元,系统有20输入点,12个输出点,具体I/O分配见表2。
表2系统I/O分配
3.3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编程使用STEP7-Micro/WIN编程软件,该软件可实现程序的编写、传送、监控与调试等功能。PLC通电后,包装机系统进入初始化子程序,推杆复位,热封模具预热,预热完成后传动系统开始工作。包装盒进入包装通道,通道末端布有光电传感器,包装盒通过时触发光电开关,上模驱动气缸工作,上模下降,模具内形成闭合腔,抽气装置将腔内空气抽出,然后由充气装置充入混合保护气体,热封切刀工作,切裁完成后下模驱动气缸工作,包装盒被顶出,输送出包装机。在包装盒输送时,包装膜同时输送,膜检测光电开关检测到膜输送到位,打码装置打码。热封切裁完成后,收膜轴完成废膜回收。
4试验研究与验证
盒式气调包装机试制、调试完成后进行了气体置换率和封合强度2个试验,对气调包装机工作能力进行试验验证。
4.1气体置换精度试验
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占0.939%,二氧化碳占0.031%,其余杂质占0.03%。稀有气体活性低不会对包装的保鲜效果产生影响,二氧化碳和杂质气体含量低可忽略不计,因此给包装盒中只充入二氧化碳,测量包装内二氧化碳含量即可得出气体置换率。检测工具使用德国WITT便携式气体分析仪。该气体分析仪可以测出包装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在100个只充入二氧化碳的包装盒中随机选取10个测得二氧化碳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中的结果可得气体置换率大于98%,符合设计要求。
4.2封合强度试验
包装封口强度表示逐渐分离包装盒封口所需要的作用力,它能检验包装盒封口的牢固程度和气密性。
在100个包装盒中随机选取25个,每个包装盒上取一个宽度15mm,长度100mm的试样,使用万能电子试验机测试其封口处的拉伸强度。
拉伸强度试验结果可得试样最小拉伸强度为31.7N/15mm,封口牢固,气密性好。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亿块。去年,**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年的47%降为**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亩,多方筹资**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多项科技项目和**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
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
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
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
【关键词】居住区 形成过程 现状分析
一、概述
(一)居住区概述
1、概念
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中用于居住功能的空间,是立体的、多维的,与其他功能的城市空间存在多种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占城市总用地规模的20%—32%。
2、规划模式
居住空间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居住建筑的建造与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根据就寝分离、食寝分离、动静分离、公私分离的原则,我国住宅套型空间的组织经历了餐厨型(DK、D-K)、小方厅型(BD)、起居型(L-BD、L-B-D、LB-D)、起居餐厅合一型(LDK)和三位空间组合型的发展模式,套型空间不断趋于合理和多样化。
(二)现代居住区的形成过程
1、传统社区
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传统的、结合紧密的乡村和城镇。
2、近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建设
城镇、花园城市、英国《公共卫生法》、城市公园运动等为工业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做了大量探索。
3、现代主义运动和现代城市居住区出现
现代技术和社会条件下的居住模式:广亩城市、光明城市等。
所以说,居住区规划既是一项现代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技术,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的技术手段。
(三)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形成阶段
(1)建国前传统城市居住模式;(2)建国初期的引入苏联的街坊型居住区;(3)50年代后期引入苏联的小区模式;(4)80年代后住房制度改革和商品化的居住区建设。
(四)我国居住区发展状况
1980年前的居住区是政府向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能满足基本居住功能,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建筑外观几乎不做装饰性的修饰,体现了当时“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
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住宅成为“商品”,成为以个人化的生活为基础的居所。必须以质定价,因此诸如安全、舒适、便捷、景观、甚至特有的阶级品位和生活方式等都成为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品质,因此这些品质最终也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点。
二、项目背景
(一)区位及环境条件
大溪地现代城位于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以北,岳西路以西,西临永久绿化带。它是将之前的卫庄、南新庄、张末坊等城中村合并拆迁重新开发新建的居住区。项目土地总面积为668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规划户数850户。小区容积率1.54,绿化率58%,车位比为1:0.83,共有850个车位。作为商务公寓来说,项目西临蜀山风景区与高新开发区,周边与政务文化新区、大学城、国家级科学城、经济开发区遥相呼应,是合肥市政府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适宜商务办公型居住。
作为生活居住区来说,该区域既没有市区的喧嚣,又能方便的到市中心,从位置上讲,在合肥市应当是理想的居住小区之一。并且,根据合肥整体规划和城市中心南移的战略规划,本区域板块未来将是合肥中高档生活区,区域楼盘质素质的提高也进一步拉升整个板块的品质和环境水准,形成互利影响。
(二)社区的人口与用地
1、人口规模与构成
大溪地现代城项目规划户数850户。这是除去补偿给原住民的房产的规划户数。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宗旨,首先是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据调查了解,大溪地现代城已入住的业主的年龄组成主要集中于25-45岁这一年龄段,这将大溪地现代城定位成为一个中青年居住小区。这一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工作上已小有所成,精力较为充足,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品质,且绝大多数业主属于有车族,因此类似于大溪地现代城这种选址稍为偏僻但注重于主题概念设计和生态绿化的小区,就比较符合他们的需求。
另外,从职业组成来看,小区业主主要由企业中高级白领、中小企业主等收入处于中等偏高的人群组成。这些业主很多有着相似的学习背景、工作背景乃至个人爱好,他们形成了一个作息规律较为集中的人群,并主导着这个社区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趋势。
大溪地现代城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目前普遍开发的“花园小区”模式,但仍具有代表城市生活丰富性和开放性的“复合功能社区”特征。规划建设中的大溪地国际BLOCK街区,是以大溪地人文精神与理想人居的全新构想,创建的一种符合国际文明居住标准的新型居住模式,是一个超大型开放式综合国际街区。它提供了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活动内容,强调开放与共享,富有商业人气,同时也为城市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娱乐场所。
2、用地性质与结构
大溪地现代城用地性质属于居住用地,其结构如下:
(1)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居住建筑基底占地及前后左右附属空地,包括宅前小路和宅前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公建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
道路用地:道路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
公共绿地:居民共享的绿地和小游园
(2)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
三、设计现状分析
(一)基地道路分析
大溪地现代城居住区四周道路情况为:东边岳西路,南侧黄山路,西侧环湖东路,北侧长江路。其中长江路和黄山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岳西路为城市支路。大溪地现代城由三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居住小区又包含有若干个居住组团,因此大溪地现代城的道路系统也分为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道路人车分流方面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车的和谐共处,通过道路的深化设计,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
该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干道,结合地形分布穿行,分别连接了由怀宁路划分的两大居住区内的三个居住小区,居住区道路不仅满足了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还保证了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其围绕居住小区布置,将居住小区的交通贯通起来。并且居住小区内部没有小区级道路,小区内的车辆被归入地下停车场的交通体系,有效的减少了交通对居住小区的影响,但缺点是消防车无法方便的进入居住小区内部展开火灾的救援工作。组团级道路则有着很好的绿化,为整个居住区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在居住区规划中停车位的设置越来越重要。大溪地现代城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无疑是比较完善的。在居住小区的入口处设置了地下停车场的进出口,这样车辆交通就不会干扰到小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后退红线,在小区四周设置地面车位。
(二)景观设计分析
从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来看,小区内部的水系为点线面结合的布置模式,与一般的线性水系相比,丰富了景观资源,提升了景观价值,并均衡整个小区的景观特征,更是实现了生态意义的择水而居。独立别墅中间留出园林型庭园用空地,营造密切的邻里关系。庭园用空地处理成生态园林与休闲活动的场所,形成良好的景观,营造出邻里交往的随意自由氛围。庭院是整个小区的天井,同时又是一个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大溪地现代城充分利用了坡地的地形优势,各组团空间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半围合式布局,保证了小区整体的南北朝向和自然通风采。
(三)居住建筑分析
1、规划布置
大溪地现代城住宅组合整体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一期行列式沿道路周边布置,中心采用点式分布若干独立别墅及高层形成低密舒适区,二期高层结合地形分布行列式,三期低密度采用行列式与点式相结合。每一期住宅组团各自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范围明确,组团间用绿地、道路、水域、公共建筑形成分割,也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大社区共享相融,又控制组团住户数量,尊重私密独立。点式椭圆高层的存在,无疑是这个住宅群体里耀眼的一笔设计。
住宅建筑群平面排列较为规整,空间组合上则采用了高低、长短、疏密的对比手法,特别的处理了沿街建筑群的构图手法,彰显节奏和韵律。
从日照方面分析大溪地现代城居住建筑的布局,可以看出,结合地形采用不同的分布方式,长短高低建筑结合布置,不仅可以确保家家户户的私密性,也可以为更多的居住房间提供了更宝贵的阳光资源,也可以有效的引导自然通风。区域内绿化布置也可以引导气流,改变气流流动状况,做到防风防尘。
2、建筑设计
社区单体建筑富有特色,整体建筑和谐统一。强大的开发团队赋予建筑外立面稳重、明快的特色,建筑立面俊朗,沉稳大气,在周围同类小区中脱颖而出。采用分段式设计,丰富立面效果,使立面结构与轮廓呈现几何变化,建筑线条疏朗大方,从轮廓、线条、细部三个层次强调对比与和谐。建筑体块完整,通过局部处理进行变化,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建筑材料选用品质感及使用时效较强的石材与瓷砖,立面颜色运用含蓄内敛的深色调暖色系,营造出简约的欧式现代风格。在技术、节能方面,据售楼处负责人介绍,大溪地现代城内的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处理,从而满足建筑的保温及隔热要求;窗户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声作用,同时降低了建筑物自重;临怀宁路外墙上的窗户则采用三层中空玻璃,更为有效的减小了外界环境对居住区内部的噪音污染。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区在设计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有人的地方就有居住区,因此在设计居住区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优势和周围的环境资源,最大力度地发挥出该地块优势,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活空间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朱奇芳,《浅析现代住宅户型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138
②聂兰生:《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③刘平、王如松、唐鸿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J].《生态学报》,2001,21(6):997-1002
④吕俊华,罗P、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王正伟与随行的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市委书记李文章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道,进车间、到地头;入温棚、看工地,冒雨深入调研了西吉、彭阳、泾源、隆德县的大县城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的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固原市及各县区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实施了一大批市政、产业、扶贫开发等重点项目,使城镇产业聚集、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所到之处,农兴牧盛,建设如潮,绿色青山环抱下的县城楼群林立,亭台飞瀑,绽放着宁静、秀丽而蕴藏生机的新景象,王正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大县城建设是缩小山川差距的抓手,发展产业的平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要通过这个抓手把社会资金吸引过来,想方设法把商流、物流、人流搞活,吸引周边的人前来居住、消费。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项目和投资是第一带动力,要抓住这一突破口,紧盯不放,取得成效。
西吉县吉强镇杨坊芹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停着正在拉运鲜菜的车辆,王正伟走上前去与菜农和农民经纪人亲切交谈。听到当地农民苏振国说一亩芹菜能卖1万元时,王正伟高兴地说,西芹在西吉县仅次于马铃薯,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杆杆”,要在节水、品种、市场等方面做文章,靠诚信呵护好中国驰名商标“西吉芹菜”这个金字招牌,科技支撑,品牌开路,订单保障,切实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将台华林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宁夏佳立马铃薯产业园区、国圣食品有限公司、隆德县日普生态科技城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令王正伟十分欣慰,他说,要充分利用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的契机,大招商、招大商,用知名企业“高位嫁接”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做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王正伟对彭阳县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区、泾源县兴盛乡万亩育苗园区建设给予肯定,他说,要做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文章,走一条经济与生态、民富与山绿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调研;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蒋莹(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44-03
近年来,随着各种企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因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用人单位也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与日俱增。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实验室教学,进行软件操作、计划拟定或者模拟操作,如HRMS系统的学习、招聘流程的设计等;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学生带入用人单位进行短期的工作实践。这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前者基本没有脱离课堂式教学,而后者因为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且用人单位接纳学生数量有限,教师的主动支配程度不高,学生受惠面也较窄。为此,需要发展另外的实践教学形式。笔者作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并尝试应用调研型的实践教学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三次调研型实践课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介绍,表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此类实践教学课程的想法和愿望。
一、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1.方案一:招聘现场调研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招聘现场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其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现状,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判断。此次实践课程在上半年进行,正值各用人单位招聘的高峰,包括地方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招聘会以及学校举办的校内招聘会等。三年级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应聘工作的环节,但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加深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认识,也对下学期大四的毕业求职做准备,锻炼自己的社会交流能力。
方案准备:
(1)问卷设计:教师事先准备了一套访谈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招聘渠道、入职培训、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等信息,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但题目精炼简短。问答题为口头回答,请用人单位谈谈未来5年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引进关键人才的主要方法。同时,预先设计好访谈记录的统一EXECL表格。
(2)小组划分:要求每组5~6人。并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将访谈对象划分为民营企业、垄断型国企、股份制企业、欧美外企、韩日台外企和事业单位共6种类型,每种类型上分配3个小组。
(3)招聘现场选择:预先通过网络了解到近期要举办的校招聘会、省市级综合招聘会的时间和地点、哪些是免费入场等信息。
(4)访谈技能培训:要求学生每次2~3人同行,入场后先观察,选择招聘人员空闲期间前去访谈,请对方填写问卷,并能尽可能地就问答题部分进行一些口头交流。一定要带好学生证,表达诚意、说明来意,并尊重对方的选择,表现出良好的基本素养。同时,强调每次调研回来,及时在统一的EXECL表格中记录好数据。
方案实施情况:
(1)调研结果:此次实践活动共持续了一个半月,教师集中授课三次,讲述任务要求、答疑、总结。学生应用课余时间,18个小组在不同的招聘现场,各自完成15家用人单位的访谈,共获得270份调研数据和相关信息。所有数据最终共享。
(2)实践报告撰写:教师准备好统一的报告格式,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调研任务描述、调研过程描述、典型事件描述、调研数据分析、调研心得体会。其中典型事件描述要求说明调研过程中发生的比较有感悟的事件,包括人物、地点、处理方式等。调研数据分析要求说明相对于整体数据来说,自己小组调研的那种性质的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哪些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特征,并挑选一个资料相对丰富的调研对象(可以到网上进行资料后期搜索完善),对其行业地位、组织发展历史、组织规模、组织结构、人员特征、发展前景等进行描述,分析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什么特色,需要进行哪些完善。
2.方案二: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调研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通过小组分工访谈全面了解学生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尝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高校是事业单位,正面临着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要求。为此,虽然此次调研只是针对一家高校,但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方案准备:
(1)调研分组:根据学校的机构设置情况,包括各行政机构、教学单位、直属部门等划分若干小组,各自认领调研对象,每个小组负责5~6个部门的调研任务。
(2)信息搜索和文献回顾:要求每个小组就自己的调研对象在相关网站和中国知网上搜集与其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引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文章和信息,完成两种内容的梳理:一是该部门的部门职责、岗位结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发现与该部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讨论热点和现实问题,如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才发展、高校科研人才的引进问题、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等,逐步形成调研思路。
(3)调研问卷设计:要求学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设计调研问卷,鉴于访谈尽量不打扰对方的日常工作,要求访谈问题集中在3~5个,以半开放式、开放式问题为主。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卷进行建议和调整,确保访谈问题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4)访谈技能培训:此次调研是针对自己所在的高校,学生需要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为此,访谈技能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师针对以下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事前的联系方法包括电话、直接上门、自我介绍的资料、诚意与谢意的表达;访谈过程中的言语技巧,询问前先表达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理解,然后征询对方的解答与说明;聆听过程中目光注视,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示关注和理解;开放式问题的无限制探求和及时的收口与小结;访谈时询问人员与记录人员的分工与配合;访谈记录的及时录入和整理等。
方案实施情况:
(1)调研结果:此次实践活动共持续了2个月,教师集中授课3次,包括任务布置、调研问卷调整、答疑、经验分享、总结等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2~3个部门的访谈任务,皆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记录。
(2)实践报告撰写:教师准备好统一的报告格式,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任务描述、调研成果、总结。其中,任务描述报告被分配的任务、组内分工情况、实施过程;调研成果报告部门职责与组织机构图、文献梳理结论、访谈记录和调研结论,要求对调研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3.方案三:通过二手资料调研新兴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分析。该行业在中国发展不到十年时间,并于2006年左右进入快速发展状态,目前正面临着行业整合、抢夺核心人才的关键时期。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和整合,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挖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方案实施:
(1)调研分组:根据调研内容进行了小组任务的主题划分,分别为行业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岗位设置与热点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典型领导者、中国连锁酒店与国际性连锁酒店之间的差异。要求每个小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如中国经济型酒店网、各酒店企业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学术网站。之后进行资料梳理,要求报告各自调研主题的关键问题和讨论热点。
(2)集中讨论与指导: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相互分享调研信息,教师对学生信息收集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网络信息和期刊学术信息的特征与整合方法,将课本知识融入收集信息的理解中案例式研究的重要参考性以及进行大胆的场景想象以增强现实感。
方案结果:
(1)此次调研共历时一个月,教师集中授课两次,包括任务布置、答疑指导、经验分享、总结等内容。
(2)实践报告撰写: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任务描述、调研成果、总结。
二、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的表现
在这三次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参与度较强,顺利完成了教师预先布置的课程任务。在这其中,一些学生的优异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比如在方案一中,有的学生通过招聘现场的访谈,另约了时间进入到对方公司内部进行多人次的访谈,获得了很宝贵的一手资料;有的学生陪同学去医院看病,想到了对该医院进行访谈,成功地通过护士的引见采访了该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方案二中,有的学生争取到了与学校管理者的合影留念;有的学生在访谈对象刚开始漫不经心接待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最终赢得了对方真诚的对待和认可;有的学生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形成文章发表在校内刊物上。在方案三中,有的学生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行业发展的仔细分析,发现了自己可以就业的具体方向。对于这些宝贵的收获和经验,教师由衷地为他们感到欣慰。
2.学生的能力提升
此次实践活动,学生在以下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一是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这在前两个方案中尤其突出。有学生表达了怎样克服第一次主动与人攀谈的困难以及之后第二、三次沟通的逐步熟练和自信建立的过程。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言语表达,还有真诚态度的展示、有效聆听的能力等,都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是文献搜索和归纳的能力,这在第二、三方案中均有体现。了解一个新的事物不是从仅仅从实践入手,而是需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始起步。也就是说,要学会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和观点、他人的信息和思想,进行一定的内化学习后再有的放矢地进入实践,会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在方案二、三中,要求学生通过文献回顾设计问卷、有效整合网络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皆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三是数据分析的能力,这在方案一中有突出体现。270份调研数据,其录入的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工作的基本功体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数据和整体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调研对象三个突出的特征,这需要在复杂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中寻求一定的规律。并且从中会有思辨的过程,会有理论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过程。
目前,高校的教学理念为科研型教学和应用型教学并重,而以上这三种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科研型教学还是应用型教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毕业后无论进行学术深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社会交流、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的能力都有助于事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对调研型实践课程设计的反思与完善
1.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
一是方案的预先准备要全面。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对调研过程事先有一个整体把握感,要设计好调研的每一个步骤,并准备好相应的教案、文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调研对象预先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第一方案中,教师要知道不同性质的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哪些差异;在第二方案中,教师要知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在第三方案中,教师需要对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进行调研资料整合、问题分析、观点提炼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二是教师的实时帮助。调研活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教师集中授课的次数并不多,为此,实时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一些困惑是必须的。比如,方案一中,学生反映垄断型国企的访谈对象较少,允许他们改换组织类型,完成必要的访谈量,而不是就此结束。方案二中,学生数次联系某些部门管理者未果,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关系疏通、开具了介绍信、期望得到支持,从而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这些实时的帮助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们的督促和引导。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调研中期集中授课时,教师需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一些点评。此时,如何点评对学生后续的参与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为调研对象为客观存在,会有一定无法把控的困难,此时不强求学生完成,而是看重其努力尝试的态度和过程。同时,将这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展现、询问、讨论,做到经验分享,那么一次不成功的调研也是绝好的学习素材。所以,让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参与重于成绩,能最大地调动其积极性。事实证明,参与积极的同学,事后获得的自身感悟是较深入的。
2.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这三次实践课程实施之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自身的思考,认为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归纳为调研型实践课程。为此,准备逐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发展思路目前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在实施对象上,需要涵盖四个年级所有的学生,设计与他们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相适应的调研内容。二是在调研的资源上,要避免不能重复应用的调研对象(如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进一步扩展调研资源。三是在调研的能力要求上,需要每个方案都能包含对学生沟通能力、文献学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在以上介绍的方案三,如能在目前进行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到实际的经济型酒店管理者,进行实地的访谈,则效果更佳。四是对访谈主题的细化。以上介绍的三次调研主题皆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状况,面较宽,着眼点较浅,以后的主题选择可以更为局部,或者可以联系某些时事热点,更为聚焦。五是与专业教学课程的结合,将一些小型调研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中。
3.调研型实践课程进一步完善面临的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调研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求。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经验较少,能把控整个调研活动、挖掘调研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活动的能力较弱。并且,在目前高校注重科研考核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无暇、无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其次是经费上的需求。三次调研除了第一次学生走出校门,后两次皆在校内进行,也是一种权宜的选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经费。这与做好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的原因是一致的。如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调研型的实践活动可以与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行更为深入的主题调研,甚至形成一定的咨询项目,切实地做到高校育人、教师成长与用人单位管理提升的共赢。
但是,相信随着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不断健全,教学氛围逐步浓郁,以上两个面临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目前可以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改项目申请的方式进行师资力量、实施经费上获得一定的支持和完善。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ulatory plan in the planning system, the problems faced by regulatory plan teaching. Architectural students of the institutions are good at spatial form to the neglect of the control targets. We propose the integration of regulatory plan and urban design teaching, intended to emphasize the seriousnes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indicators. Discussion of teaching encourage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trol.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城市设计
Key words: regulatory plan;teaching;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2-03
1 本科开设控规设计的必要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自1980年代诞生以来,现已成为《城乡规划法》明确的法定规划,在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之中地位日益重要,自然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控规的政策性强,往往体现价值观和不同利益的平衡,因此控规教学中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大多数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而言,控规往往意味着枯燥的数字、晦涩的文本、雷同的图则,学生不了解控规数据和指标背后的经济、社会意义,那些以往建筑设计学得好的同学反而没有兴趣学控规,所以普遍反映控规很难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好和学好控规,我们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2 控规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作为5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控规教学环节安排在第8学期(四年级下半期)的后6周,之前是12周的城市设计。控规课程设计延续城市设计的小组合作方式,由2~3位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教学目的:在调研了建筑和用地类型、学习了规划原理之后,通过控规学习规划编制体系,理解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的衔接;认识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关系,掌握控规编制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土地使用功能的设定和指标平衡,以及综合环境质量控制的能力,制定城市空间设计导则;初步掌握规划文本的写作。
控规教学的具体要求:
①控规要体现上个作业城市设计的意图,结合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对于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体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式、建筑轮廓线、滨水空间的利用、视线通廊和空间关系等提出控制性要求。
②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的兼容性和建筑的适建性。
③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④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⑤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⑥确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建设控制要求。
现实中的控规内容日趋庞杂,要在有限的6周时间内教好控规,必须突出价值观的培养和重点内容:
①为何控?通过讲课,介绍我国控规的产生背景。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划经济年代不需要控规。结合规划原理课讲授不同土地所有制背景下控规与外国区划(Zoning)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形态设计的视角转向开发控制的视角,理解空间发展权的界定和配置,思考“没有控规会怎样?”
②控什么?控制体系是要学生理解控规的核心,包括: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行为活动等。城市紫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黄线分别是文物古迹、绿地、水系和基础设施的保护和控制界限,分别守护着重大的公共利益。文物古迹、绿地、水系和基础设施是广大市民的公共利益所在,其空间位置、廊道和具体控制措施应该通过控规予以确认。学生要树立公共利益作为控规的基本导向。同时,控规的教学必须以法规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为核心,逐项理解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准确含义,纠正学生中常见的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计算中的模糊认识。
③怎么控?具体包括控规指标设定的依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指标值的合理幅度、图则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理解范本的基础上编写文本,培养严谨细致的精神和文本写作能力。低年级建筑学训练专注于形象思维,擅长绘图但文字功底普遍不强,精确的文字表达尤其需要训练。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讲过用地分类的原则,但也需要通过控规课程来加深印象,并通过讨论现状用地的小类归属、用地和建筑的兼容性等问题加深理解用地分类标准的具体适用。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地方性《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所设定指标幅度的原因和理据,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后要鼓励学生合理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性《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指标幅度与实地调研值的差距,并进行分析。
3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3.1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顺序 控规关注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城市设计着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最初我们根据规划体系自身的层级,自上而下,先做控规,再在控规指导下选择地块做居住小区和城市设计。这样虽有助于强化控规的法定性和指导作用,但是学生在低年级建筑设计后,直接从感性的城市认识跨到比较抽象的控规,普遍觉得难以跟上,定控规指标也缺乏依据,不是拍脑袋写就是照抄现有案例,既没有形态支持,也很难评价。因此我们近年来将控规环节后移,按照从形象到抽象,从易到难的教学逻辑,先做居住小区和城市设计,之后再做控规,取得了较好效果。
3.2 合适的控规课程选址 城市设计和控规的一体化训练要求选择相同地块,具体要求:①可进入踏勘的真实场地,便于做用地现状调研,熟悉用地分类标准,培养学生现场调研和分析能力;②规模适度,一般不超过50公顷;③结合城市规划专指委确定的年度主题。
选址的要点:①不能选一片空白的新开发区,一般要有历史建筑或是包含历史地段,但也不宜全部是保护区域,还要给城市设计留有创新发挥的空间,所以多数情况下是“半旧半新”的地段。②为了兼顾到四线控制的训练,通常会选择有滨水岸线、又包括商业金融、文化设施等,并至少有一块绿地广场的多样化的用地。为了城市黄线的训练,要有市政设施用地,让学生综合考虑变电站、垃圾压缩站等厌恶性设施选址和周边用地的协调。
3.3 指标与形态的统一 城市设计与控规关系密切,城市设计贯穿于各阶段,控规编制时也要结合空间形态的推敲,保证控规质量和公共空间品质。
在控规教学中,首先根据城市设计方案的形态反推出相应的控规指标和用地类型,然后对照规范和标准,对不合理的地块划分和指标进行调整,在完成控规图则的同时再按照控规指标生成一个基本形态。如此反复训练,实现从自由浪漫的形态到严谨规范的指标,再回归到真实可信的空间形态。
3.4 控规指标背后的价值取向 在城市设计阶段,同学们往往追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尝试新奇的巨构式的建筑等,相邻地块容积率也相差悬殊。从鼓励创新来说不宜完全否定,但在控规阶段,要结合产权主体、开发建设方式、最小开发地块面积、公共空间的私人管理等,帮助学生分析利弊,使之认识到凌驾在城市道路和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之上的私人产权建筑,有可能对公共利益和公平的巨大损害。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以屋顶绿化代替城市公共绿地:城市设计时为了鸟瞰效果,常将抬高的场地地坪做屋顶绿化。从建筑设计角度,增加绿化固然好,但是控规强调的是公众可进入和接地气的绿地,私人屋顶绿化的公共性无法与公共绿地相比。有些城市为了鼓励屋顶绿化对此视为绿地率并有一定的折抵,但同时也有最大离地高度和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
控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从建筑师的创造性视角转向规划师的规制和管理视角,从创造最优新奇特的城市空间转向如何避免纷争和最坏的结果,同时重视解决不公平和功能性缺失的问题。防止美好的创意被歪曲利用,侵害公众利益。
4 教学方法上的平等互动
控规教学要加入公众参与的内容,通过模拟听证、辩论等形式讨论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体现“程序正义”的价值观。
控规不纠结于成果,更重分析过程和程序。成绩评定中,课堂讨论和过程草案占50%,最终提交的作业文本只占50%。笔者还曾连续两年组织小组同学就广州市地标性建筑——珠江新城东塔所在地块控规指标的调整,进行了模拟的规划委员会审议。在明确珠江新城整体城市设计意图后(东塔与已经建成的西塔对称),东塔开发商申请在容积率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建筑限高至少100米(不再对称),同学们分别扮演东塔业主、周边相邻单位、游客、一般市民、规划专家等角色,从城市设计意图贯彻到控规的灵活性、限高的必要性、控规对塑造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强制性、调高限高之后其他的补偿手段等角度各抒己见,最后投票表决。教师仅主持讨论,最后对各方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不预设立场,也不参与投票。选取这种有争议的现实议题进行课堂研讨,让学生学会表达不同观点、倾听不同意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程序。
控规不仅仅是划地块填颜色给指标,现有的控制指标体系也只是手段,达成规划目的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我们始终鼓励就同一个形态方案探讨不同的控制指标和实现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辩论不限制容积率会怎样,使学生理解容积率到底控制了什么。正方认为容积率限制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可以合理确定公共设施配套,实现对空间环境的控制优化;反方则认为即使不控制容积率,市场也会按照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等自行确定,开发强度并不会无限制提高,政府或者规划师为什么自认为比市场更能准确判定“合理”的容积率。至于空间环境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建筑密度加限高来实现。又比如基于景观控制的建筑限高是否必要,建筑限高可否替代容积率控制……
5 结语
①控规本身虽还在不断完善中,但作为平衡各种利益诉求、实现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必要纳入本科阶段的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之中。
②现实中控规质量不高、文本雷同、指标僵化等问题提醒我们,控规教学不仅仅是教套路、抄文本、描图则、熟悉控规软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开发控制的机制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③控规教学应和城市设计相结合,实现空间形态和指标统一。
④控规教学要把控规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交给学生,通过互动和研讨,促使他们思考和反思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编著.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9-31.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城市设计 应用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然后通过各种摄像头、传感器等O备,来让用户体验一种比较贴近于现实的场景,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二、分析城市设计中常规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不同
(一)常规方法存在的不足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以协助于以后的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传统城市设计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设计师仍通过二维图形来展现设计方案,仅在小群体设计中才使用三维建模;传统的GIS系统只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及经济技术指标的二维模式;3DMAX三维建模耗时耗力,不提倡用于大规模场景中;建筑沙盘仅能鸟瞰全景,制作较为繁琐。以上几种方式并不能在应用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动态传感的效果,不能完整的表达出设计者的想法和思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在城市设计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二维GIS、多媒体等技术,它继承了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可对建筑密度、容积率、选址可行性,地理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有效果;它将网络、遥感等技术加入其中,以达到实时更新与浏览的效果;它具有交互式动态传感等技术,以便更直观地对场地对象、日照、视点、路径等做出反应;相比于3DMAX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已实现了全景拍摄,即虚拟建模结合全景拍摄技术使视图三维化更方便快捷。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完整实现应包括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单体三维化及场景渲染、实现人机互动几部分。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城市设计对要求城市的特定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要求、建筑物外形与高度、交通流线、公共空间分布、景观造型、街景风格等要素实现相互配合和协调,使综合效益最优化。在对设计目标和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进行分析后,将全部信息纳入空间坐标系中(GIS和CAD都可实现,但要注意后期软件的兼容性),然后在系统中将每个空间实际面积、方位、建筑的整体风格及布局等按照比例要求来进行调整;运用虚拟现实系统辅助完成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割、道路交通、建筑布局等设计方案。
(二)实现对虚拟场景的城市设计
在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中,可将整个城市设计的方案按照不同街坊分割成若干个小的空间场景,然后借助OpenGL技术或Muligen系统和计算机来进行对系统中的场景进行三维化渲染,以此来设计出更加逼真的效果图。在分割时如果计算机的虚拟内存还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进行对场景的对动态分割。然后通过SiteBiulder或其它虚拟动画软件实现三维空间的虚拟动画。
(三)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机交流和互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好整个空间场景后,然后我们利用专业的输入设备以及跟踪设备来实现对虚拟场景的感知。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中人际接口为人机的交互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它可以使体验者真实的体会到人体的感官享受和形象的三维空间环境,并且还可以与其互动。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有效的提高了人们对设计环境的感知,可以使人们真实的体验到当中去。
四、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设计后期管理的意义
(一)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
城市设计服务于城市规划的管理,为了能在城市规划的模板上展示最新的虚拟现实规划的主要内容且将各个模板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起来,虚拟现实技术将实现技术与规划管理同步作为发展的目标。虚拟现实技术属于一种城区规划与量化的一种管理工具。而城市设计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仿真系统主要是通过3D的方式来构建成的,然后将设计的好的规划方案通过三维技术来进行仿真优化,从而为城市空间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真实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规划管理中轻松实现空间定位,即快速导航定位三维场景数据;实现数据管理功能,即对虚拟现实中的三维场景数据进行更改和修正;实现空间量算,即对虚拟三维场景中的空间距离、水平距离、高差、地表面积、地形坡度等进行量算;信息查询,及对建筑、植物等属性进行查询;实现日照分析,按照空间坐标信息,结合太阳光照时间及建筑物方位,对日照时间及建筑物遮挡情况进行分析;实现城市设计方案比较,通过改变输入数据对多套设计方案进行虚拟比较,以选取最优方案。
(二)从系统的扩展角度来分析
VR技术的一体化操作平台具备足够的软硬件接口以及功能的扩展模板,所以可以将各部门集中起来同时运作,并且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优化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疏通城市的交通网络,构建城市的安全服务等等,非常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效率,带动城市发展。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起来,它采用三维模拟仿真技术,让观众更直观详细的了解到整个城市的具体规划设计和发展前景,同时,也利于开展各种项目的实地的调研及招商引资等等。从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采用VR技术来完成城市设计的方案越来越多,尤其在人机交互的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在城市设计当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若能够按照这个道路一直发展下去,那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以及未来的城市设计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亓传伟,段新华.虚拟场景建模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11,(13).
[2]谢波,李利军,林岚.基于GIS和VR技术的三维城市规划系统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4,(10).
[3]郑卫民,曹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05,(01).
关键词: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Abstract: urban design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position also more and more heav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levant urban design work of reading and analyzed. The number of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explore the in the us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city space form;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创造可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场所。事实上城市设计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空间,也可以说它是对公共领域的品质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方法在许多著作中都有零星的提及,且重复现象也很严重。故经过综合和总结,从《寻找失落的空间》和《城市设计》这两本书中提取了五种方法进行论述。
一、城市设计研究方法总结
1.特兰西克教授的三种研究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的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1)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的规律,它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和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的各种信息,例如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等级、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等等。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包括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比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研究,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不同层次的建筑和功能分区,确定城市中主主要道路及公共空间的联系廊道,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周围与其联系的各构成元素,以达到一种“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3)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因素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研究,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书中的方法
同济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的“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部分也提到了若干种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1)序列视景分析理论
这种方法的具体过程是:在某城市空间中,确定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一条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注箭头,注明视点的位置,并且记录视景实况,。而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进行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2)空间注记分析理论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效果。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这一技术在战后许多城镇设计和环境改造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城市设计解析理论的运用
1.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运用
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方面,包含了绿化、空间、道路、铺地、自然景观等信息。而在这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各种空间的关系。故在设计初期,这里我们就要借用“图底理论”,摒除其他因素,把建筑物涂成黑色,把城市环境留白,使城市空间形态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2.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运用
培根早在1964年进行美国费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就运用联系理论,首先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城市一般都有由多条街道空间、数个节点空间和数栋变化丰富的建筑实体空间组合而成,所以在有了建筑实体与城市环境的黑白城市空间形态图之后,我们还需要利用联系理论,对空间形态图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发展各个街区之间的联系,分析出这个方案的空间结构,绘制出方案的空间结构图,并标明各级节点、轴线、标志物等,方便进一步的深入。
3.在城市三维空间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完二维层面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设计后,下一步要进行三维空间的推敲。在这里我们用空间序列理论和空间注记理论来完成从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化,我们先利用软件建起方案的模型,再在平面图上选用几条典型的路径,设置若干个节点,画出每个节点对应的人视图,从而反映出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
三、总结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分析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总结出案例的优缺点,也能够帮助设计师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
虽然城市设计现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所以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成熟学科相比,在许多方面都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故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希望通过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一些探讨,能对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些许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王建国.城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英)卡莫纳,冯江译.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邱嘉宁,苟扬.活力中心区的空间营造[J].理想空间,第3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