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良学风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学风 学风建设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气质。
(一)学风建设是保证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学风对于在校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进步成长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相当的约束力,如同约定成俗的行为规范。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集中体现,是技工院校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校的校貌。透过学风这个窗口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全体学生的求学态度,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风建设是技工教育走内涵式、外向型、质量型发展道路的需要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国家技术人才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给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积蓄必要的人力资本。
(三)学风建设是技工教育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技工教育的学生是常规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正确地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一)学生的不良学风状况异常突出
目前,技工院校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甚至的厌学情绪,因而形成了不良的学风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良行为突出。第三,学习方法、习惯不正确。第四,把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对立看待。第五,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社会实践、交友等方面的关系。
(二)技工教育主体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不足
这一点表现为技工院校的主要精力尚未放在抓学风建设上,而是重点放在学院定位发展、人员配备、招生与就业、上规模、上基建与增设备等方面,对学风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尚没有把学风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学风建设问题不够重视。
(三)技工院校缺乏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没有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不能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即使一些技工院校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学风建设怎样抓、如何抓等方面,还是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有效的措施。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很多也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是制约学风建设的瓶颈。
(四)技工院校自身的育人环境和外在的社会资源重视程度和利用程度不够
育人环境包括学院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和校园的文化氛围,这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社会舆论、社会评价趋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技工院校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利用可以说是对学院的内在环境和社会上外在环境的有效整合,可很多院校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技工院校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学风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所引起的。因此,要树立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标准的优良学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的世界观问题。通过教育,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焕发起他们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培养教学双方的正确认识
首先,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要强调“专业”的高新技术性和职业化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他们将来在社会的立足点,并通过学校的和社会的各种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其次,在人才就业观的认识上,要摒弃所谓“白领”“蓝领”之等级观念,而要建立就业的“台阶式”观念,即职业教育提供的仅是一个发展平台,学生以此为基础先立足社会,以后再经过社会实践和不断学习,逐渐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最后,在学风建设中教师与学生关系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提高教师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改善教风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近几年来,应该说高校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治学严谨、教学尽心,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有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要求不严,对学风建设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表率,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学风去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另一方面要从严治教,加大对作弊学生或监考老师的制裁力度。同时,学校也应解决好教师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从事科学研究解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优化教学改革,构建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学风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风建设搞不好,教学改革的措施就会落空,而不进行教学改革,新的良好学风又难以真正建立起来。改革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学风现状的途径。
有效利用 校友资源 学风创建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施加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如何创建优良学风的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校友可作为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为校友的先进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素材;校友的成就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并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充分说明挖掘校友资源是促进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又面临严峻挑战,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也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发挥其教育示范的作用,大力推进高校创建优良学风,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高校的学风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思维观念、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其次,高新传媒技术使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再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部分在校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下降。这些现象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不定,学习风气也随之滑坡,面对这种普遍状况,各高校紧抓塑造创建优良学风的系统工程,往往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良的教风、加大学生科研投入等方法来营造优良学风的氛围,在这些方法的带动下,高校的学风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90后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和生活方式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造成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如何消除一些负面的影响,寻求一些直接而又形象的教育方式去创建优良的学风,校友可以说是一重要载体,拥有具体而又生动、真实而又可靠的教育示范功能,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二、如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创建优良学风
同为母校的莘莘学子,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校友,对母校一脉相承的亲情使在校学生与校友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对杰出校友的典型事例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教育中如沐春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也能够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更多的学生还是愿意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校友过去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到现在的成就是给学生的参照,学生也能从这些真实的事例中去体验、感悟、总结,从而促进自己到内心深处去挖掘自身学习的潜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正是校友的真实性、广泛性、可操作性给学校创建优良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极开展校友与学生“面对面”、“键对键”的交流活动,充分挖掘创建优良学风的潜在动力。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而校友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在于帮助学校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较强的凝聚力。一方面是由于校友的先进事迹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另一方面是由于校友的成功之路可以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这一切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是对人物原型的直接认同,学校应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校友论坛、校友访谈、校友报告会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校友具有很好的学术背景、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了解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学校可聘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校友或知名校友为兼职教授、兼职教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来充实师资数量,在校定期授课、开设公选课或指导毕业设计,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弥补授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缺憾,促进学科发展,以达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另外,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也可以让校友和学生之间建立起“键对键”的交流,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设想自己未来的目标,同时还应当将此类活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离校教育都可以通过校友的亲身经历、奋斗历程等专题活动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使他们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寻求促进自己进步和成长的内因,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校学凤建设内部动因。
2.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功效,创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学风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首先,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纪念性标志物,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一是建立校友纪念墙或树立校友塑像;二是对道路、桥梁、景观、教学楼等相关设施进行冠名。这种直观性的校园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积极运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主题教育网站等各种校内资源,宣传校友优秀事迹和进行访谈,用校友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加深校友与在校生对校园文化的感情认同,校园文化认同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对推动内涵教育不断深入,提升学风建设水平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最后,校友帮助高校更新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校友形成的知识结构经过了社会锤炼,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有哪些新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学科建设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应该如何去改革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且校友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市场环境、科学研究、先进技术等各方面信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历,给予母校提供最新社会经济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项目信息及相关的服务支持,产生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有助于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高校学生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发挥学生自设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风气得到巩固。
3.把树立校友典型、宣传优秀事迹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好学风建设的先导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抓手,学风建设工作只有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创建优良学风的活动中去。校友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是母校的德育资源,由于学生对校友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所以校友的先进事迹自然就形成一种感召力,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激励,时刻激励和影响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把校友的先进事迹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成熟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行为风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将杰出校友的事迹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参与学风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优良学风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创建优良学风是一项具有系统性、潜移默化、多层次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创建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但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造成不良学风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根本在人上,也就是人的思想问题。所以,积极开发校友资源,利用好这载体,努力创建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大学使命与功能的对外延续和伸展,更是高校长远建设和长期发展的切实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平.应当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1998,(4).
[2]李高海等.论地方高校依托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成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3]邓建萍等.论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4]翁亚毅.校友: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J].宁波大学学报,2008,(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uilding Outstanding Class Atmosphere
GUO Jia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Atmosphere is the purpose of the learners in the knowledge, learning attitude, recognizing long-established method, with a certain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spirit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its existence, study filled in the invisible, but can be observed in the visible; in terms of its effect, study not only influence curr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mpact on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but also taught the students can have important It can not be ignored. I combine actual work itself, create good style of study class ideas, content,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tmosphere class; building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各大高职院校对学习质量、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忧心忡忡,这是现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学风建设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 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我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科教中国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高质量就业使我们学校的“法宝”,但是,没有优良学风建设,何谈高质量就业?学校历来都十分重视优良学风建设工作,而创建优良学风班是我校适应新形势,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大学一年级时创建班级、班委组织最重要的时刻,要以班级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强化素质教育,努力使班级成为团结友爱、朝气蓬勃、成绩优良的集体。搞好了一年级的学风建设,就开了个好头,只需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建设和评选一批优良学风班,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发挥优良学风班师范和带头作用。确定好了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整体思路后,我们还要明确优良学风班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确立。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基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和紧迫感,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的同时,实现学风、教风、校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2)务实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表现对学习特有的积极、肯定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投入百倍的精力,认真完成大学阶段学习任务与目标。
(3)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以前的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授课解惑,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会创新,学会思考。才能在有限的三年中学到更多的职业知识以应对毕业后的职业需求。
(4)严明的组织纪律。组织纪律是保证。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上因为内外客观因素存在一定缺陷,所以要形成优良学风就需要有一定的制约,严明的纪律观念是每个大学生所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之一,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检验班级学风优良的标准之一。
(5)良好的学习效果。每一学期的学习成绩是反映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而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考量。一个学风优良的班级必定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
2 创建优良学风班的具体措施
根据创建学风班的整体思路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管理中,笔者切实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成效明显。
(1)规章制度的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保证,学风建设的关键。为了加强统一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班级管理的班规,其中包括创建培养一批高素质班委队伍;有严明的学习和生活纪律;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浓厚的理论知识学习氛围;争取一流的学习成绩;并将严惩违反校纪校规,严惩考试舞弊,严惩违反文明规范言行等纳入班规制度。
(2)加强班委、党员培养,形成班级核心。在辅导员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一个优秀的班级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班委干部队伍,党员骨干。在班委团队创建中不仅要择优录用,还要建立班委例会制度,不仅有助于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还有助于锻炼和进一步培养干部的素质,及时发现班级现存的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真正形成班级核心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他们是推动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
(3)严格日常管理,形成激励机制。在所带班级中,实行内部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班级给予淘汰。日常考核包括:课堂出勤率,晚自习利用率,班会、团会等活动质量及效果,期末的考风考纪。考核要量化、透明化,及时公布结果,形成一种竞争激励的态势。
(4)发挥优势、鼓励创新。创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对于班级也是一样。在开展学风建设期间,注重各班级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各班级结合自身优势,举行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于一般形式,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也要有磨练意志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更好的发展。
(5)树立典型,营造舆论氛围。所带班级每年评选一次“优良学风班”,对在建设中成绩突出,并达到优秀标准的班级个人,给予表彰,并在学校奖、助、优考核中给予“倾斜”。同时汇编优良学风班的优秀典型经验,于每一学期特定时期在各班学习交流,推动所有班级学风建设发展。
3 创建优良学风班成效
从2008年开始,笔者在所带班级中创建优良学风班开始,历经两届学生,初现成效:2008认证班,(1)整个班级三年班级出勤率达到99%;(2)期末成绩达标100%;(3)班级学风建设、学习纪律所有任课老师给予高度评价;(4)提前半年就业,就业率100%;(5)毕业生回访,企业好评率100%。2011级会计专业五个班,各班营造出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1)班级出勤率三年平均94%以上;(2)CET4考试一次性通过率30%;(3)大部分同学在各种比赛中获奖;(4)涌现出一大批在班级、院级、校级优秀干部,上级领导给予高度评价;(5)毕业就业率97%。
4 创建优良学风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点到面的规划,虽然笔者在创建优良学风班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业抱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2)部分学生自自恃家庭条件优越,就业“有着落”而沉溺于网络、娱乐等“诱惑”之中而荒废了学业;(3)教学改革存在问题,部分专业外聘教师存在着明显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问题;部分专业教师,只重视教授知识而放松对于学风建设管理。
要解决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把思想关。在日常管理、教学中,利用各方资源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并以丰富多样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及规范作用.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当前,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实现高校质量立校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学习风气息息相关.因此,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程,有效地发挥学风建设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校园氛围,是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1.2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又是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根本途径.
1.3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保证学校稳定的巨大动力
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愈加重视学风建设,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都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整体学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仍显不足,有效促进学风建设的相关路径和方法仍在不断地探求和摸索之中,只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留给高校的时间越来越少,所有高校都想在教育市场上获得主动,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创建学校品牌,然后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扩大知名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并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来扩大知名度,找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2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内涵与组建原则
古代《学记》中讲,“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风建设中,以学习小组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障,过程管理为手段,将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互助学习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学习互助小组制度,不失为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积极尝试.
2.1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即借助于班级分组缩小管理单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助学习制度.新生入学后,在各班按照高考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立学习小组,每小组大约6~7人,设一名小组长,各小组内组成帮扶对子(不存在排斥),小组自行制定学习活动计划,按月召开座谈会,检查、反馈活动效果,每学期末对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交流推广.
2.2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的基本原则
(1)组长负责制原则.
首先,一个学习小组须有一名成绩优秀的组长,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和后进生要保持数量大略均等,这样通过“一帮一”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其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同时成绩好的同学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学习互助小组组长一般要经过选拔产生,通常由政治觉悟高、品德修养好、学习成绩优异、自身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担任;再次,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定时带领自己的组员到自习室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或组长的讲解能够迎刃而解;最后,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长学院要给予相应奖励,并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优先考虑.
(2)人数适中原则.
为了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每个小组成员数以6~7人为宜.(3)异质性原则.由于互助小组是混合型封闭式小组,组员由同一班级的学生组成,所以要特别强调成员的异质性.为扩大交流面,同寝室成员要拆分到不同小组,小组内男生和女生比例要匀称,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要有高有低,各小组之间学习成绩要均衡.
(4)开放竞争原则.
各组学习成绩与能力旗鼓相当,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使各组间形成竞争态势,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做充分准备,力争取得理想的效果.
(5)平等尊重原则.
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都有为团队献计献策的权利,也都有为团队贡献力量的义务.
3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日常建设
建好互助小组以后,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借助于各项制度对互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做出具体明确的分工,制度建设是学习互助小组取得进展的关键.在制度的框架内,小组成员不但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帮助他人完成任务,进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同学们创设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奋发成长的和谐氛围.
3.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加强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建设,保证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学习互助小组管理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选拔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培训方案》、《学习互助小组组长考核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条例》等,为学习互助小组组长的管理、培养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并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3.2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学习小组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1)学的选拔.
学首先必须热心于互助小组工作,对自身的工作及努力方向有清醒的认识,思想品德良好,政治责任感高,工作中能秉公办事、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学必须自身学习成绩优异,头脑灵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保持自身心态不受外界干扰,而且要善于把握同学的心理动向,这样才能胜任学习互助组长工作.
(2)学的培养.
学任职之初也许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各方面素质,因此进一步的培养便显得愈发重要.对于学的培养,应坚持岗前集中培训与岗中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和追踪反馈相结合,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经验总结.工作初期可实施“老带新”方案,即由上届的学带新一届学,后期要做好工作交接,使学习互助工作薪火相传.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还要贯彻培养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既要为学提供锻炼机会,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
(3)学的考核.
为激发学的工作热情,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学考核机制必然要提上日程.学的考评应侧重品德、实绩及个人成绩三个方面.品德考核的是学的奉献精神,实绩考核的是学对班级总体学风建设所做的贡献,个人成绩考核的是学在开展工作时,是否能做到学习、工作统筹兼顾,这也是考核学是否胜任的根本前提.对于学的考核,应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调换,从而增强学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有效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学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学队伍建设,保持学习小组的活力,同样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学习小组活动中,首先要积极宣传学习小组为同学们提供的宝贵锻炼机会,完备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次,对于参与工作的学要及时颁发聘书,对于表现优秀的颁发优秀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再次,要将学纳入梯队后备学生干部队伍当中,并且优先推优和就业,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学习小组活动中来,从而为班级的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4结语
为了提高院教学质量,贯彻落实院办学宗旨和加快院内涵发展步伐,提高院育人质量,优良的学风是关键。结合班的实际情况,将在我班策划并组织召开以修身正己文明自律为主题的讨论会。
二、目标公众
通过此次讨论会,达到振奋我班学生的精神面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目的,并且找出各班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建议,建立良好学风,班风。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讨论会,将使我班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我班学风得到进一步好转,为我班成为优秀班集体作好充分准备。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讨论大学生应该如何文明修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把文明意识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去。
三、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4402
活动主持人:
徐丹丹 周礼军
活动参加人数:27人
活动主办单位:
美术学2班团支部
活动主题:
“修身正己 文明自律”主题研讨活动
四、活动宣传
通过展板、海报进行宣传。
五、活动参加人员平顶山学院团委贺书记,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鸿昌老师以及美术学二班全体学生。
六、活动流程
讨论会大体流程:
(一)会议主持介绍讨论会的基本情况和目的,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明白此次活动的重要性。
(二)由“修身正己,文明自律”优胜班级09级美术学二班对关于本班在修身正己,文明自律建设方面做的努力进行介绍和讲解。
(三)参与讨论的同学自由对修身正己,文明自律建设提出良好的建议,更有针对性的去整顿自身的行为。
(四)对讨论会作出总结,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使班形成优良学风,班风。
艺术设计学院
1.院、系对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教学质量的作用。
2.学籍管理制度滞后。
制度本身不够严密,内容与时代脱节,规定老套,正在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学籍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作用往往被忽视,认为学籍管理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针对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或细则)内容不多,学籍管理一般不能有效地促进因材施教、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3.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学籍管理队伍中,大都未经过岗前专业培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凤毛麟角,而且学籍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繁琐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待遇相对偏低,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
二、现阶段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
高职院校为了能招满学生,加大了对口单招和自主招生的比例,而这些学生的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不能适应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因而学习散漫、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应该学什么。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懒散,甚至出现“混文凭”的错误倾向。
3.缺乏意志力,组织纪律性差。
有些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意志力,在大学自学时间较多,无人督促,更没有意志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即使人在教室里,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抄袭他人作业,考试前突击复习。
4.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严重厌学。
有些学生是专业调剂进来的,有些学生所选专业是应父母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填志愿时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这些都导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压力小。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毕业率,课程合格率相应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缺乏压力,学习氛围也会随之下降。
三、学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1.学籍管理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目标导向的作用。
学籍管理对学生考勤、考试、毕业资格、取得学位资格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等也有明确的规定,只有那些达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学生才能予以升级和毕业,对于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学生建议退学、不准毕业,对缺勤和考试作弊的学生予以惩罚和处分等。学生根据学籍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努力达到其相关要求,从而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学籍管理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检查监督的作用。
学籍管理中规定对于无故缺考者、考试作弊者予以一定的惩罚,对于缺勤次数超过一定额度、作业不完成的学生不能参加该科考试,成绩记零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优异者,学校给予奖励。学籍管理通过考核和考试来检查和监督学生,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保障作用。
科学的学籍管理,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教育质量。
四、加强学籍管理,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1.增强学籍管理意识,发挥“目标导向”的管理作用。
学校要加强学籍管理宣传教育,使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籍管理的重要性。新生入校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学籍管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警示性和指引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籍管理中。学生遵守学籍管理规定,严格按要求执行,那么学生存在的学习动机不纯、纪律松弛、态度不端、目的不明确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还有利于促进学籍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打好基础。
2.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①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每学期都在开学时要求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和自我意识;②规范学习纪律,将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学习违纪、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处理与学籍挂钩,从而使学生遵守学习纪律、自我约束,提高出勤率和听课效率;③提高毕业条件。学生毕业条件不再仅仅以学生修完在校期间的学分为标准,应该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标准,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④建立灵活的专业和课程选择机制。学生进校后,允许其在第二个学期重新选专业,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除了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他的课程不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学;⑤分阶段完成学业模式。允许学生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先就业再就读,然后再就业、再就读的模式分阶段完成学业;⑥人性化处理学生的不良情况。在处理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学风违纪行为中,首先予以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对于屡教不改、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与学籍和毕业标准挂钩。
3.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专业社团;构建范式;优良学风;重要作用
一、专业学实社团在构建优良学风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所谓的“专业学生学实社团”,是指由具有统一的专业背景,相近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和专业指导教师组成的,遵守社团章程,以专业学术活动研讨和专业知识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自治组织。这种组织在优良学风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良学风构建的要素
优良学风是指优秀的学习风气和精神氛围①。在优良学风的构建中,应当至少包括如下决定性要素。
1.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本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只有具有梯队合理,年龄学历搭配适当,教学科研上均有所建树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带动良好学风体系的形成。因为教师在高校中具有榜样性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均示范性地透露着本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智力追求。
2.校园社团文化。
一所学校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是本所大学的学风氛围的重要体现,在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中,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关注的对象和思想言谈,均对大学校园社团文化体现出一定的合力作用,因此,学风建设的氛围都能体现在校园社团文化中,良好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反之对学风建设影响极大。
3.管理理念。
在大学学风建设中,管理结构极为重要。在国外的大学中,有些实行教授治校,德国的一些大学还实行教授教席制度②等。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大学中教师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些大学实行类行政化的办学管理结构、办学理念。凡事要以事先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两种管理理念影响着大学的学风建设程度。显然,我们认为前者的管理方式更能够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指定的规章制度更能够贴近学生的要求。反之,后者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和缺陷,尽管做到了管理机制上的严谨,但是失去了大学的独立理念和学风自由。
4.生源结构。
在我国,实行高考模式的前提下,各大学分为若干档次,所招收的学生也是按照一定的高考分数进行入学的。在理论上来讲,高考分数越高的同学,应当具备更高的学习素质和具有更加良好的学习心理③。因此,在学风浓郁的大学,一般来说,生源结构相对良好,即高考分数相对高,而反之,在学风偏低的大学,生源结构往往呈现出整体较低的水平。
(二)专业学生学实社团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构建,至少不限于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促进优良学风的良性互动。
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建设是跨年级的和有目的性的④。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团结本专业的同学。同学们打破了班级的界限,以专业作为自己的组织单位,团结了全部本专业的学生。这样就能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让优秀的学风能够一代代传承,并且建设优良学风语境下的专业社团,需要均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跨年级的专业组织模式能够起到传承作用。
2.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优良的学风建设中,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⑤。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才能够发挥理论的威力,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实践能力和实践环节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学生学实社团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开拓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机遇,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哪些专业知识应当注重实践角度,哪些专业知识应该以理论构建为主等。在专业实践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从实践的角度促进专业的学习,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3.影响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社团活动氛围。
在理论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学生经常会加入各种社团,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在众多高校的社团中,非学习性社团占有重要比重。在构建优良学风的语境下,这种社团的数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非学习性社团占有的比重超过了一定范围,那么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是负面的。而校园文化氛围在学风的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社团的影响非常关键。学习性社团占有比重大,校园的文化氛围自然就强烈,否则就低下。而专业学实型社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人人向学的优良学风氛围。
二、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构建范式
(一)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组成要素
由学生专业学实社团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社团应当具有如下构成要素。
1.知识背景相同或相近似的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社团的活动主体应当是学生。而具有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是相通的。因而,符合我们对专业学实社团的定义。具有专业相同的或者相似背景的同学,能够更容易找到共同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达到互识互信,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团队氛围,在开展社团活动中容易解决相关问题⑥。
2.知识背景相似⑦的指导老师。
虽然我们将学生作为专业活动的主体,将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但是指导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并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就业的情况掌握也不够深入。对于社团活动的定位和社团的发展掌握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3.专业的实践平台。
专业的实践平台,对于社团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实践平台的有无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团活动的质量高低,进而决定了社团成员从中的收益高低。笔者认为,可以将实践平台根据是否由学校提供分为校内的实践平台和校外的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的平台构建相对简单,可以依托本校或者本学院(系)的团组织下的社团进行构建。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守本学校或学院(系)的相关章程。⑧
(2)校外平台
这种平台应当作为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校外平台不依靠学校的各种资源,而是通过与专业息息相关的各个机构建立联系,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作为校外活动的基本依托。这种基地甚至包括了加入高于校一级的社团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⑨。这种组织应当是切合本专业的基本实践的。另外,专业平台的构建应当与该专业的基本知识背景相符合⑩。
4.组织章程。
作为一级组织,社团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并且章程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本社团的宗旨;
第二,本社团的活动开展方式;
第三,申请会员的资格资质和退会方式;
第四,社团的会议制度;
第五,社团的奖励制度;
第六,社团的惩罚制度;
第七,社团的学生干部产生方式;
第八,其他社团认为重要的事项。
(二)专业学实社团的基本任务
1.为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实践平台。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极大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理论只有和试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了解到社会现状和社会需要,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需要,进而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或者从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11}。
2.提供专业研讨平台。
该平台的提供,可以承载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研讨。在此平台的研讨,可以依托专业教师,开学习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研讨会{12},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专业实践成果研讨。这方面的研讨可以根据社团章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协会年会等{13}。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优良学风的语境下,发挥专业学生学实社团,并进行合理的构建,而不是在讨论何谓学风建设。因为何谓“学风”在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所谓学风,就是大学生根据学校内外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所形成的个人学习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积淀传承所形成的整体学习;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他一般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所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状况。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是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然关于学风的定义,按照主体的涵盖范围、内容的辐射大小,还可以分为广义的学风定义和狭义的学风定义;主体的学风定义和精神的学风定义等。
②教席制度是德国大部分大学对于教授的管理制度。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体的集中体现表现为“教席”。截至2005年,德国各州大学都按照新的公务员法将教授划分为三个等级,且对应着不同的薪酬。其中最低的一级是专为类似美国的“副教授”而设,旨在鼓励年轻出色的博士免经传统的教授资格认证程序而直接进入教授队伍。但是,教授未必拥有“教席”,而只有拥有“教席”位置的教授才至少会配备一名秘书和学术助理。这样的“教席教授”享有固定研究经费和在人事上的支配权,有利于形成自己在研究方向上的特色。同时,即使同为三级教授,具体到个人,所享有的资源也不一定相同。摘自省略/article/default.asp?id=46460,2010年11月2日访问。
③当然,在实然意义上还要讨论应试模式下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情商水平等是否与考试所得分数所呈现的结果一致或大体一致。在此我们假定学生所取得成绩预期基本学习素质一一对应。
④专业学生学实社团的构建打破了班级的界限,而是以专业作为组织单位,甚至是跨专业的组织单位。下文将详细论述此组织的合理性。
⑤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该校在每个学年中存在第三个学期,即社会实践学期。这一学期的成绩将计入学生的学年总成绩。因此,社会实践也成了学生评定学习成绩,评比奖学金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在学风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专业学生并不是全体的专业学生,而是专业学生的一部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生不可能全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如果强行的要求学生参加社团,便丧失了社团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学生结构上,应当而且必须要求部分学生参与到社团中来,将社团的学生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中。这种控制是具有合理性的,理由在于:第一,聚集少部分愿意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有利于社团的成长;第二,彰显该社团的定位,即我们将专业学实社团定位在优秀同学组成的团体上,如此可以起到模范作用,以供效仿;第三,有利于评奖先进。因为人数过多,不利于奖项的设置和分配。
⑦在这里我们将知识背景相似的指导老师作为选任条件,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相同并不会使得社团想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指导老师的定位应当是指导社团的发展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解决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至于开展活动的专业性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的背景联系程度,并不能成为选任指导教师的条件。下文将在专业学实社团的要素职能中给予详细解释。此不再赘述。
⑧整体而言,这种平台的专业性较低,因为学校层面的包括学院(系)社团活动,所要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均学院校统一提供。包括章程,经费以及活动场所等。这种提供是不加区分的无差别的。因此很少能够考虑到本专业的基本特点来提供实践基地。
⑨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改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形式就是社团。成员来自各个年级,但是都是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该协会加入了“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所以该协会也成为“上海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上海政法学院分会”。另,“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由上海知识产权局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管理。
⑩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通过指导老师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取得了密切联系,并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由于该协会的组成学生都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因此,专业的实践就与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专利事务所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另外,该协会还把所在学校与之签约的数十家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假期实习、业余时间实习等方式,进所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11}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专业人资格考试”对于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专利人在社会上需要非常大,但是这一行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因而从事专利人职业的人数数量有限,而社会需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学生参加人考试,推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考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
{12}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依托知识产权专业教研室老师,定期组织学术沙龙,研究司法实践中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和疑难案例。案例主要涉及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每一期沙龙都是通过提前通知和定量人数的方式进行。
{13}以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为例,该协会自成立后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年会上主要会讨论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一年来开展实践成果的报告、社团章程的修订和实习及学术成果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3).
[2]诸葛洋,陈恩.新建院校学生社团培育的问题及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6).
[3]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4]杨林.加强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5]徐佳,金云霞.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美与时代,2005,(09).
[6]姚轶懿,范雄花.构建高校学生助学社团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7]刘孝群.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8]田艳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新途径[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建设 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对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扩大影响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报考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学风普遍现状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日趋严重,高校学风也愈来愈呈明显下降态势。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中指出:“近一个时期来,在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二、高校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整体环境三个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具体可分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方式不适应和学习能力有限四点原因;就学校管理机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要求、教学考核与激励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不完全、不合理造成的;就社会整体环境而言,在大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高考成为学习努力程度的终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一旦进入大学后学习努力程度就一路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逐渐消失。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大学的学风重在建设。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者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学风建设要有科学的思路、具体的方法和有效的保障机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促进学风建设。
(一)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
(二)学业生涯规划具体措施
依据各年级专业掌握程度及短期发展方向的差异,可初步进行以下学业生涯规划:
1.大一新生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档案,增加专业职业教育充实新生入学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尽快帮助学生了解所报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采取多方向建议、多方面选择的方针,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概念,确定大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短期学习规划及长期学习目标。
2.大二学生对自己学业生涯规划的修正与补充。接受了一年的大学教育,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了解逐渐加深。此时,组织同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近期规划和长期学习目标,使学业生涯规划更符合自己的愿望及发展要求。
3.大三学生对近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大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上一年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修改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完成近期及远期目标的合理规划。
4.大四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进行总结,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结合三年所做的学业生涯规划及自身实际,合理规划自己的远期发展目标。
(三)积极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根据以上分析,在高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合理的完成学业要求,而且是高校促进良好学风建设重要手段。
1.多数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缺少规划意识,学生一旦考上大学这一短期目标达成后,不少人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针对这一特点学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了解基础课、专业课对知识系统提升和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动力,进而改善整体学风。
一、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高校转型为优良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在于可以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高校转型由原来的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估标准,高校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会被赋予较高的自,更加密切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以此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转型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会改变。高校教师在职业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转型后为了配合高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教师的考核会从原来的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教学实践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甚至高校自身根据需要制定对本单位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密切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型后高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也会改变。转型后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会从原来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考试成绩和教学实践成绩同时达标的考核体系转变,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必须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有效杜绝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水的行为。学生也会由原来被动的实践教学变为主动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考核的引入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转型虽然为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机遇,不过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对实践教学不正确的认识。正像职业教育容易被人忽视一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容易被人忽视,往往流于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在理论创新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教学方式也必须是问题导向性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大的努力。如果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都会是有非常大的促进。千万要杜绝以实践教学为借口变相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其次,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放权,增加高校的办学自;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者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同样要放权,以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以前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主体出现不适应、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情况出现。如何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既能达到转型的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是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学风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往往是几十年的教师治学精神和很多届学生的学习风气的积淀。目前不良的学风已经形成,即使高校转型为其转变提供了机遇,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另外转型使高校处于变动之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最后,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会面临还要不要学术型教育,所占比例多少合适,是否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等问题的困扰。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实行高校转型并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构建我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另外高校转型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实施以来,虽然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增强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完整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破坏[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更不应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作为本科层次的大学,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等的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5]。这也是区别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即使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学生与部属重点高校的就业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学术型教育的差距。所以,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与学术型教育并不冲突,学术型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也步入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高校转型发展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转变高校学风不断退化的趋势,重建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机遇的把握在于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实现高校的成功转型。
(一)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
高校转型发展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反过来,学风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校转型发展虽然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术型办学体制,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就在于看这所高校的学风是否有了根本转变。能够通过改革将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的高校转型就是成功的。所以高校转型要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将学风建设贯穿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始终。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以优良学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改革以往阻碍优良学风形成的体制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自主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自身要逐渐改革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国际上流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6]。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被赋予了高尚的职业地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处于夹心层,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政主导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主导型,赋予教师身份应有的威严。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优良的学风建设来展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面对部属高校及省级重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所以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高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根据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建立需要创立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基础性、广延性又体现出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实现的路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过由于各自需求未能完全对接,地方校企合作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校企合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不断寻求更大区域范围内,与更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成功的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而自我革新的难度比较大,正所谓“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难”,这就需要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的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找到自身差距,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改革难度,以持续的开放合作倒逼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就是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凝聚共识,以此来推进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进行校际高层互访,交流经验;加强国外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并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师资和互派留学生提高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如前所述,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面临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转型发展初期,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用高校转型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制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间节点;其次,按照轻重缓急、由点及面的原则,将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稳步推进;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让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及时、稳步的落实。
作者:高贵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9.
[2].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
[3].鲍昭,罗萍.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5):40-42.
[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5].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19-24.
[6].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