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现代城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城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城市设计

第1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城市面对诸如暴雨袭城、热浪灼城的巨大冲击,出现“到城市看海”、“汽车潜水艇”等灾难景象。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说明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与发展需要,市民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市民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介入,才能形成更好的纠偏机制。

一、城市规划的“过专业主义”理念偏差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在引进与吸收国外理论的同时,逐渐陷入了一种“过专业主义(over-professionalism)”的怪圈。源自对技术理性的狂热,大多数中国城市规划学专业在很长时间忽略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理论重要性,忽略了人的系统性变量。很多建立在“单一化”、“片面化”功能主义基础上的城市总规、城市控规、城市强规,往往与实际的城市生活需求不相关。“过专业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过分强调空间规模、空间组团、空间区隔、空间布局的数学模型,主张以比例来建构空间,而非以需要来预设尺度。比如新城规划,往往都是以条块功能区隔为主,而且将功能区隔的边界、界限划分得“僵化性精确”,即区域之间几无互动关联。通过几何化简单化设计,形成了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种“空旷的美”,最终沦为一片片“死空间”,即没有人际交流、没有群体交往、没有公共人际化空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行政主导性的新城区规划,数年之后,还是一座空旷之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由于过于坚持空间组团和大空间尺度,各空间板块几乎成为了一座座“孤独岛屿”,街区之间的可及性几乎为零,夜晚到处一片漆黑,令人恐惧。对照雅各布斯所提倡的“城市街区需要诸如便利店、报刊亭、电话亭、杂货店来确保城市安全度”的观点,那种过于安静、过于空旷的尺度街区,没有安全感,没有活力,犹如一座座“睡城”、“卧城”、“死城”。再如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没有从城市化的规律出发,只以统计现有流量作为设计基础,许多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了城市一建成就落后、路一修好就堵车的现象比比皆是。

城市规划应以满足城市基本功能为原则。城市最早最核心的三大功能是“神圣、安全、繁荣”,每一个都体现了人的最基本需要。为树立权威及教化大众而设立的寺庙,为保护城市而设立的城墙和城堡,为促进城市繁荣而设立的商业、酒肆,都是根据彼时代市民的精神灵魂、安居乐业、日常生活而定位的。今天的城市规划从单一功能主义的片面性角度出发,注重空间的整齐划一、区域的几何线条、街区的宽敞明亮,却忽略了人何以进入区域、人何以利用空间、人何以享有街区生活。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才是最真实的城市规划需求。诸如交通流线、交通流量、商业布局、居住偏好、休闲偏好等都是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的,这种市民需求的变化与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因果互致型关系,并决定了城市规划能否促进人际交流、能否提升城市效率、能否促进城市繁荣。所以,城市规划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专业主义能够涵盖的命题。1933年各国建筑师在《雅典》中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息和交通”,为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很多城市将居住区规划成为岛屿型区域,难以形成与工作、休闲、交通的有机联系。又将城市休闲广场规划在交通干道的包围之中,市民望而却步,结果是广场建成后经常空无一人,成为城市中心的摆设。又因城市规划的过度分割化处理,人为造成交通拥堵,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因城市规划行政化、狭隘专业主义指导下造成的城市功能紊乱,却让老百姓的城市生活变得更糟糕。

二、城市规划的人本化需求导向

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认为:“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应当把城市建造成为适宜于生活的地方。”对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必须摈弃过度的专业主义与行政主义影响,走出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误区,回到以城市需求为本的原点,促进城市空间、人际、生态的有机化联系。

(一)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城市发展定位与市民文化性格的精准判断之上

城市发展定位必须要确保城市能够形成一个人口、资源、环境、要素可持续有机循环增长的容器。“为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需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发展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①城市定位包含了经济定位、空间定位、形象定位、文化定位、功能定位等具体内容。科学的城市定位是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坐标与导航仪。“科学的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坐标,也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城市营销,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城市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②由此可知,城市发展定位是优先于城市规划过程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前置,对城市需要往哪里去、怎么去的问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中国180多个城市都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都大兴土木规划建设国际型CBD的现象来看,中国的城市定位还处于非常粗放阶段,这种粗放型的城市定位迫使城市规划进入死胡同。

(二)城市规划必须时刻关注市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城市规划所具有的行政法规及其空间开发的纲领性导向作用,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基本力量。城市规划将城市空间、道路、桥梁、隧道、河流、住区、行政区、商业区、休闲区等进行条块分割之后,在容积率以及红线的规制下,“人为”地规范了百万人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轨迹。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建筑项目一旦完成,便几乎永久性地改变了居民出行、消费、休闲、就业格局。而车流、物流、人流的变化,又形成新的社会生态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全方位研究市民的需要,从生存环境、生活设施、就业、休闲、文化等需要出发,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和文化功能设计,并成为城市规划的前提工作。同时还需考虑,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消费方式、休闲方式的变迁,是否有了新的满足,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社会结构的新的变迁形态。新中产阶级开始追求的“文化休闲消费”被许多城市融入“集体消费”的都市计划当中,政府开始积极回应这些新的“市民需求”,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新的城市规划。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生产机制与类型。弱势群体的居住空间与发展权益,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予以保护。当今很多城市老城区拆迁、城中村拆迁,将大量的原住民迁移至远郊或城郊结合部的经济适用房或保障房区域,导致这些原住民难以就业、难以享受发展机会。这种住区规划与街区更新规划,便大大剥夺了市民生活权利,偏离了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原则。所以,城市规划必需关注人,关注人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变化,通过规划进行合理引导与满足,从而建立更完善的服务市民生活的规划体系。

(三)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社会公共利益首位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工具。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包括用途和空间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包括环境影响),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不会因此受到损害”③。城市规划主要功能就是为城市提供合理、高效、有机的“空间产品”。汽车社会的“公害”之一便是空间的过度侵占,导致城市土地 “汽车化消耗”过重,仅停车位一项就侵占了大片城市公共空间。如果不采取更合理的规划理念,城市土地将不堪重负。如新加坡城市规划在住宅楼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地上立体化的多层停车空间,从而化解了汽车社会的停车难问题。

三、城市发展的便利共享与大局意识

(一)公建项目必须讲便利、能共享

很多城市为了应对汽车社会的到来,将主干道、次干道拓宽到行人难以过街的尺度,也不设地下通道,大大损害了老弱群体的街区公共生活的参与能力。另外,一些城市的建设没有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道路交通流量,最终造成了建一个新项目堵一个区域的后果。很多地方因建筑项目到处开花,给城市生活造成麻烦。因此,城区内的建筑项目一定要从城市、街区、环境、市民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角度思考,从施工项目的规划、道路流线、作业环境、作业时间、噪声处理、灰尘处理、渣土清洁、施工宣告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设计,必须要从“全局有序”与“细节有治”上审慎地规划与实施。目前某些项目神神秘秘,许多天天路过、深受其苦的市民却无法得知项目的名称、功能、进度、完工时间,因此必须宣告项目,确保公众知情权。另外,很多建设项目搞层层分包,但责任却没有做到层层落实,造成很多城市满城工地、漫天灰尘、满路渣土、噪音不绝,市民生活大受影响。因此,城市建设项目中的文明施工条款必须细致设计,严加规范,强制落实,要让城市建设在有序、有责、有治、友善的状态下推进。

(二)城市建设必须顾全局、讲良心

当前中国“到城市看海”的窘境,反映的是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片面性建设理念。城市建设过度侵害公共空间,如建筑挤占街道、绿地、阳光等等,导致城市生活品质的下降。城市建设过于强化显性视觉线而忽视背街地区的重建与开发。城市建设过于重视标志性建筑而忽视老旧街区的改造。这些“表象化面子工程”使得城市建设难以形成真正的全局性的美学形态,相反给市民生活带来新的困扰。城市街区建设应当也可以为市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性。比如街道多设置休闲椅、合理设置过街通道、路牙多用圆弧形表面设计、提高建筑物之间的通达性、改善城市街区公共共享性空间、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及性与便利性等等。城市建设从宏观到细节,从表象到内涵,从地上到地下,从质量到过程,都需要有更好的优化设计方案,真正考虑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损害。唯有时刻保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良心,即服务市民生活,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度,才能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四、城市设计的要素聚合与系统思维

(一)城市要素高度集聚的发展趋势已成共识

现代城市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民工市民化、城中村城市化、城郊城市化、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城市现代化并存共进,城市越来越遭遇人口高度集中、资源高度集聚的双重压力。这种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变迁格局,使得城市既要满足发展的功能,更要满足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保护人文生态的宗旨。发展型的城市功能,主要以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增长为核心,这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的发展规律与增长逻辑,而这又是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理论所阐释的内容;而城市服务的拓展,则是以城市商业、服务业、休闲业、金融、信息等为基础的,这与城市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休闲社会学有密切关联;保护人文生态的功能,则需要城市规划从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的广度与深度来关注文化生成的规律。生态维护与修复,更是需要社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支撑,才能真正理解城市生态的可能的变迁规律。这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需求,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学的专业本位主义,采取学科开放、专业复合主义的理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规划战略。城市规划早已超越了其传统意义上的狭义专业主义界限。所以,今天的城市规划必须转变本位性的专业主义观点,以更加跨学科、多理论交叉互补的方式来提升效度、信度与科学性。

(二)城市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势在必行

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从理论与方法上,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养分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以跨学科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性。”④尤其要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休闲社会学引入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以增强前期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的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其它各种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特点和发展规律并研究由于在一定地区内因工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城市膨胀而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某些指导和具体资料”。⑤现代城市社会学理论早已深入研究城市阶层、市民社会心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城市就业、城市文化、城市政策等领域,强调对于市民需求的关注与思考,这对于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以人为本”、“以需求为纲”的有效性层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持。所以,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与城市规划紧邻的学科,在一些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已经纳入了课程体系。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当代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企业布局、空间距离与运输成本等”。⑥城市经济学通过对于城市发展的经济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探索了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命题,并从经济学角度探索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化模型,这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材料。休闲社会学则“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现代社会成员享有的闲暇时间结构、内容和价值及其闲暇生活的社会意义”。⑦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是游憩,在一个人类日益走向普遍有闲的时代,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将大大提升。现代西方休闲社会学重点研究闲暇时间的合理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闲暇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在“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中的休闲生活方式。在休闲、闲暇、休憩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主流生活内容的时代,休闲社会学能够通过对于人们休闲时间的规划、闲暇与家庭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方式、闲暇与大众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关系及规律的研究,为后工业社会及闲暇时代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提供全新的视野与启示。因此,以研究和探索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迁、居住与就业方式变化、心理变迁所导致的新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休闲社会学等学科,将大大补益、丰富、完善、优化传统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市民需要”层面的不足与误区。

当代中国正在以更快速度进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变迁,城市将变得更庞大、更多元、更复杂、更异质化。城市居民的心理变迁与需求变化,也将伴随着城市化的纵深推进而更为复杂。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以更加跨学科、更加科学、更加优化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唯有创新理念,才能迎接未来城市社会的挑战。

注释:

① 王国平:《城市论:以杭州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② 张鸿雁:《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与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③ 唐子来:《从城市规划到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④ 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⑤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第2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区规划;发展;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mold,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uild on urban characteristics, upgrade the city grad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new city were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 explains in detail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new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

1 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都为城市,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图1)。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就分化出综合规划和形体规划两种途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分别演化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设计两门学科。以霍华德、盖迪斯、克里斯泰勒为首的综合规划派,是前者的代表。而以柯布西耶、沙里宁为首的形体规划派,他们对城市的兴趣在于人造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组织。他们则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的先驱。

图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对象比较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城市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城市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城市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建设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技术发展、人类实际需要、人类生理适应能力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的调节途径,它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依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新区一般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各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布局特点提出的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新建设地区。新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的指导薪区各项建设的详细规划。新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区别主要在于:新区规划偏重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方面都会有所涉及,追求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的发展要考虑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然后平等地处理居住、工作和憩息等功能的相互关系;按它们的需要和逻辑来制定开发方案;并以市民每天作息的规律来协调他们居住、工作和憩息的地点。城市设计则相对感性,更多关心形式与美学的问题,偏重于关注视觉方面的物质形态。同时,现代城市设计已从关注传统美学问题逐渐转变为关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环境构成场所要素的问题,控制城市发展中的形态问题尤其是环境特征问题,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所以,新区规划倾向于理性,而城市设计倾向于感性,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领域。

2 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

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可用12个字概括:城市意象•地域特色•自然生态。

2.1 城市意象――城市新区形象塑造

规划设计首先要“辩方正位”,用现代语言就是要分析周围的关系,摆正应处的位置,这就是把城市及其各部分必须当作整体来看待的朴素的整体思想,也即表明中国自古就有的整体观念,城市新区形象塑造也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这样才能塑造出整体性很强的城市,也即是“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合理利用。

城市新区开发类型的定位是新区形象根本的制约因素。不同的新区功能、开发强度、开发标准将会形成不同的形象。从新区的主要功能来看,可将城市新区分为住宅区、金融贸易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区、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区等几类,每一类新区对应着不同的形象。生态环境与高效的城市服务相结合的新理念、新形态的现代化城市,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对城市空间载体的各种需求,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协调有序发展,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化,服务高水平,人员高素质,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型,集行政办公、文化科研、高新科技产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将之贯穿于各个片段中,新区的形象就变得清晰明了。

2.2 地域特色――城市新区地域特色营造

地方特色,狭义地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地方特色就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至少是有特别之处,有自己特点的。地方特色有非常明显的、平凡的和实用的功能。研究城市特色就要研究影响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地域,中国古代建筑就地取材,使得它们明显地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就算是刻意的模仿,也未必能消除这种差异。例如乾隆集锦江南园林于承德与北京,我们看到的小金山、烟雨楼、文津阁等与南国有格局上的相通却依然是北国风格。其尺度、比例、建筑与山石用材以及色彩、装饰何曾相同。这样通过研究古代建筑中的地域特色可以为今日城市特色所借鉴,避免城市面貌雷同。在商业步行街的整体形象设计中,就遵循发掘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原则:

(1)商业街在城市意义上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地方文化精神与现展需求。商业建筑同时也是商品的舞台,具有戏剧性的一面,恰当融人不同风格元素,亦是现代商业建筑的自身表现需求。

(2)在步行街的建筑形象上,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建筑材料、色彩及符号,将传统文化的神韵以富有表现力的现代建筑手法演绎出来。

(3)立面采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手法,青灰、白、深灰线脚及驼黄色墙体等,构建具有地方色彩的现代中国建筑风格。

(4)提取建筑的亭、廊、山花、马头墙、披檐、景墙、骑楼等符号,进行现代抽象处理强调细节设计,通过现代材料与构造表达建筑效果,构件分割简练轻巧,创造出清新典雅的建筑形象,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2.3 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新区由于规划区内生态系统多样,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所以在发展中保持建设开发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形成自然运行过程良好的生态新区,是城市设计的首要目标。绿化网络系统不同于生态绿地的最大特点是它更加亲近城市的日常生活,它的尺度、规模都较小。某地区除了拥有较大的山体、水域之外,还分布有大量相对较小的独立山包、水塘、坡地以及较好的植被等地形、地貌,绿化网络系统正是利用这些地形地貌而形成的,它不仅保护这些地形,而且充分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特点。不仅起到了辅助生态的作用,还具有了美化城市,丰富休闲生活的功能,创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3 城市新区规划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意义

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建设就是以城市设计的方式进行的,建设与设计一体化完成,在建造过程中直接完成城市的立体空间塑造。工业革命后,城市问题复杂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环境也更加复杂多样,传统城市建设方式出现了滞后现象。与工业文明紧密相关的新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方法和体系呈现细化和分工,出现一定程度的分裂,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受到影响。在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将给这种分裂现象带来整合。

入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与否在新区规划中显得至关重要,其实质意义在于:

(1)从以设计者为主体的传统设计价值观转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新价值观,使得新区规划中从源头上注重人的需求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体现以人为本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态城市构思,创造出一个既有人情味又有地域特色而且富有整体形象的城市新区。

(2)城市设计从传统的以三维空间的塑造到现代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再到生态思路为主的可持续的设计观,其实也表明了城市设计正朝着系统化全面完善的设计方向迈进,即是用系统的人性化的生态的城市设计观念指导新区规划建设,才能避免重走过去那种虽功能分区明确却缺乏人体尺度与活力的新城建设弯路。

4 结 语

第3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2012年5月25日,宁波知名设计师范江、王践、宋国梁、张向东、邱纪音、吴宗勋、陈品豪、万宏伟、王寄明、许一峰、李必胜等120余人齐聚一堂,共庆“宁波?《现代装饰》设计师俱乐部”成立并出席2012宁波高端设计师交流酒会。此次活动开创了宁波设计行业交流对话的新高度和新风气。由全体筹办会员组成的俱乐部正式成立仪式率先举行。前期为俱乐部的成立出谋划策,并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会员们走上T台,携手举杯共庆他们自己的家——“宁波?《现代装饰》设计师俱乐部”的正式成立。每個会员都郑重地在俱乐部章程上签字确认,以示对俱乐部的认可,并承诺积极倡导和参与后续活动,坚决维护设计群体的共同利益。

《现代装饰》杂志社区域运营总监王建军详细介绍了俱乐部的运营模式。这是在继“武汉设计联盟”之后,又一個聚焦城市设计师群体的学术交流平台。依托《现代装饰》杂志社全资源运作平台的广泛影响力和在中国建筑装饰业界的专业高度,俱乐部让更多的宁波设计师有机会参与到宁波以外的设计交流和互动合作,在内部提升宁波设计实力的基础上走出宁波;在团结宁波设计同仁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视野交流平台,让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得更远更健康,设计交流的平台更富持续性和前瞻性。开放共享、跨界合作、持续提升、责任传承、开阔设计师眼界、提升设计师行业话语权是宁波?《现代装饰》设计师俱乐部全体筹办会员的共同心声,希望它能带给宁波一個开放的平台、一個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宁波设计圈的发展做点实事。

在由王建军主持的“室内非室内”的主题论坛交流环节中,宁波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别致的生活境界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各位设计师通过话题延伸,从专业功底聊到了设计师的生活状态、公司管理、人员培养、设计品牌塑造以及宁波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积极献计献策。本次活动真正实现了宁波设计从业者之间一次非常完美、坦诚、深度的对话与交流,开行业之先河;与会嘉宾一次次被设计师们的真诚分享所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论资深年长者,还是年轻后起之秀,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拿出来与同行分享,并相互探讨、请教;同仁团结,眼界开阔,而不是藏着掩着。最让人欣慰的,活动时间被无限延长,但专注仍在,话题的讨论仍在继续,设计师们的热情持续燃烧。俱乐部是一個开放的组织,时刻期盼更多愿意为宁波设计师服务的热心人加入进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宁波设计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4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 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 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第5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场地设计;控制;规划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人类活动的特点而形成的产物。 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关联,使整个城市更加和谐协调。 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若不能对有限的城市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就会使城市陷入混乱的发展中,难以维持城市的正常发展秩序。 其中,对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建筑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外,还必须与城市环境、风格、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以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规划对建筑场地设计的影响

场地的选择是一项建筑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城市规划最直接相关的内容。在场地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所选择场地的周边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于设计的影响。 如周边建筑、交通设施、绿化条件等。而这些都是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的。

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2、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二主要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城市规划对建筑场地设计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2对用地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4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5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二、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 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与影响,城市建设的失控现象频频发生,致使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出现严重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建筑、交通与绿化,其中建筑设计规划的失控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源头。

那么为何会出现城市建筑设计失控的现象呢?笔者在对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后,得出两点主要的诱因:首先是当地政府为了增大本地的招商引资力度,不顾市场的正常发展规律,强行干预城市的控制性规划。其次是建筑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不考虑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而一味的增大建设用地和建筑密度。

相对而言,在美国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显得较为合理与完善。这也与美国一直以来例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很大关联,其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体系较为健全,使得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有了较为和谐的配合,这是值得我国城市规划对建筑控制方面学习借鉴的。

美国的城市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允许的用途、地段的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要求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 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制规划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 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 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 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①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②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机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三、建筑设计之我见 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3、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场地设计开始,就需要充分结合周边环境, 使建筑的整体构造与城市的大环境融洽结合,不仅需要注意城市规划对于整体建筑美感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功能特性。 继而再以新颖的设计来突出建筑的风格造型,并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建筑与城市更加协调。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ity health harmonious growth and satisfy people yearning nature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has become a new topic. The author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eco-city planning,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and ecology of the key problems of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正面临着生态破坏、文明度下降、能源短缺、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数量剧增等问题。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优先方法运用到规划设计中。

1 生态学原则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1 整体性原则

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结构,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其功能与结构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1 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

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

1.1.2 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1.2 循环再生与节能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首先建筑材料应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

另外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2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问题

2.1 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2 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规划目标

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2.4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2.5 人口适宜度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2.6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 结束语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 蔺晓彬,万旭梅.从国外生态城市看国内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商业,20l0(27):187-188

第7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发展概况

1、我国近些年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城市景观照明从先前的没有到现在的初见成效,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国外那些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现状仍旧是处于起步的阶段。最近几年,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迫切要求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因此,城市景观照明作为城市景观中具有丰盛活力的一支,逐渐被各大城市负责人提上建设日程。在国内外城市照明工作者的协力帮助下,我国城市照明景观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外在形象,增强了夜间的美感,而且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也是一件盛事,扩大了夜间外在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对于拉动城市消费,促进本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我国未来城市照明设计的发展概况。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在相关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这项工作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对后代的人民的精神享受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力投入,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并在很多城市得以实施。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和创新力,带有绿彩的现代城市景观照明体系必将在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断努力下,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景观照明规划设计的意义

1、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调查表明,良好的城市景观照明可以使犯罪率和交通事故大大降低,同时也可使居民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感到安全舒适。所以在城市照明景观规划设计中,让更多的灯光融入到广场、庭院、构筑物、雕塑、小品等设计中,能使其夜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2、美化城市形象。“形象”的概念已深入人们的头脑,如企业形象,校园形象,政府形象等等,只有对城市景观照明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各种形象建设有序化,使之成为一个景点。

3、促进经济繁荣 。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而言,夜生活的含义不仅仅是购物与饮食。白天激烈的竞争,超常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夜生活的质量,人们必须在夜晚得到休息与放松,然后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1、设计定位分析

设计什么样的城市夜景观是塑造形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我们展开一项怎样的城市设计活动,首先必须对此加以思考。然后就是怎样设计和设计的实施 。

2、确定表现的方式与方法

景观照明的表现要围绕主题,以明喻、暗喻的方式,以直接、间接的照明方法来表现。确定表现的方式后,就要斌予形体效果并在空间上布置要素。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为城市景观照明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些照明可达到诱导游人的最佳视角,引人入胜的效果。方式的选择没有一般模式,需要根据表现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依据对象的功能、特征、风格及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现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体系分析

现代城市的景观照明设计要始终秉承着一股科学、健康的建设态度,充分运用创新的力量,努力打造属于自身城市特色的知名度,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规划好整个的景观设计区域,这样人与夜晚的景观才会形成一种让人留恋忘返的艺术空间,为城市增添几分情趣。

1、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的运用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视觉影响。人作为行为的主体,可以改变环境,当然也可以被环境改变,在进行城市景观照明的设计中就要充分的利用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达到人与夜景的和谐融洽。根据不同的地点,设置不同类型的灯具与照明效果,通过有计划的设计以产生对大部分人心理感受的共鸣。追求的目标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对光明的功能需求外,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的安排光效,调节人们的心情,渲染气氛。夜间唯美的光效和当地的景色融为一体后,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

2、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自身的景观设计。在国内外的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设计作品,比如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夜景,美国华盛顿广场的夜景,埃菲尔铁塔的灯光夜景等等。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前,要充分的考虑到自身城市所包涵的文化底蕴,规划地区的建筑特色和人文景观等等,甚至要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并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参考别的城市失败的案例,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尽量的符合自身特色,打造出某个城市独有的知名度。

3、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注意整体性,统筹兼顾。城市不同地域的照明方式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同街道,不同建筑特色的地区照明效果也应该有所差异。不同的灯光照明也应该有不同的文化风味,不同的风格或者不同的亮度追求。比如说在住宅区就要注意光线的柔和度,决不能造成污染因素,给人们营造一种心理上温馨的家庭局面。在公园就要设置点缀性的柔和光色,不仅要达到装扮的目的,也要怡人悦色,增添几分小世界的情趣才好。总的来说,城市的建设与施工要符合城市规划本来的性质与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简单实用的原理,大方时尚的气息,风格明确的原则精心设计和施工。在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大力合作下,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定位好的城市景观特色。

五、城市景观元素的照明方式

1、城市照明

根据服务对象以及照明目的的不同,城市照明可以分为保障城市夜间生活安全的功能照明和展现城市夜间景观形象的景观照明,二者相辅相成。功能照明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城市夜间的生活安全,提高城市设施的夜间使用率。功能照明讲究的重点是照明全覆盖,保障一定的亮度,也同时提供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景观照明背景环境。景观照明重在通过灯光技术展现城市夜间景观形象,展现与日间景观截然不同的景观形态和空间氛围。

2、绿色照明

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十一五”中已经把“绿色照明”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对城市照明的节能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充分利用天然光,建成环保、舒适、安全、经济的照明系统,充分体现现代文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确定城市的亮度分区,控制功能照明的平均照度、均匀度,引导景观照明通过适当的照明设计烘托景观的形象和内涵,从而从规划层面整体控制照明能耗,控制灯光效果对人们夜间休息的影响和对景观资源形象的破坏,节约电力,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泛指除体育场场地、建筑工地和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以外,所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或景物的夜间景观的照明[2]。其设施主要布置在城市商业中心区、旅游观光区、景观路、标志性建筑等,通过灯光技术突出景观资源本身的景观形象,不光追求亮度和色彩,重点在于通过灯光的烘托,提升和展示不同环境和资源的景观特点,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协调,优美壮观和富有特色的夜景图画,以此来表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夜间形象。

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通过景观照明提升城市的形象,展现城市的特色,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手段。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景观照明也必定要通过从灯具、光源的选择控制等入手,充分体现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的绿色照明要求,营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夜景。

参考文献

[1]沈俊超,齐立博.从“功能照明、景观照明”走向“绿色照明、特色照明”[J].城市规划,2013(1):93-96.

第8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1.1 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卫生、文化(特别是社区级设施)、福利设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规划,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二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1.2 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 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机制下城市规划的作用进行探讨。

1.3 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几年,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调控土地市场,为市场的开发活动提供引导和秩序

世界上不存在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规则才成为比赛,市场经济也因为有规则而使自由竞争能有序进行。当城镇规模较大、系统较复杂时,规划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导作用,因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体的无序。例如,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目前面临的交通困境,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决,而只能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获得解决。这不是由自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社会共同的理性选择。

1.5 城市规划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可增强对城市开发的认识。建立城市规划的市场观念有助于深化对规划客体的认识,从而改善规划主体的质量。市场由供需关系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体系决定,城市规划作为对土地市场的制约可以影响和引导市场。有效的市场引导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和针对市场状况的规划引导能力,牵涉到规划与市场合作的形式。市场经济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开发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开发控制如果没有法制基础,就没有权威。

2、城市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2.2 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只是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 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 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3、完善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

3.1 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3.2 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

3.4 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城市规划的立足之本和规划宗旨,要努力创造宜人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切实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作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能够舒适、方便、安全、贴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欢愉。

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完善规划设计,避免问题的出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通道设置;相关因素

Abstract: the urba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people to travel service is convenient, in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oductivity more backward s, of city road design more is out of the vehicle safety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consider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ceaselessly, the modern urban road in the design of the main using the functions meet, but also meet the increasing spiritual culture need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odern urban road planning property and planning width, and road cross-sectional design of humanity.

Keywords: modern city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nel set; Related factors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而所谓“人性化”含义即: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

一、城市道路规划性质及规划宽度

1.1城市道路规划性质

城市道路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1995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把城市道路划分为:①快速路;② 主干道;③次干道;④ 支路。四个功能不同的等级。此外还可以有白行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轨道交通、商业步行街等。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文件中可以看到“商业性干道”、“综合性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的术语。可见城市道路规划从分类上发生了改变。

“道路一旦建成即固定,并占据一定城市用地,沿街建筑物和地上、地下管线等有关市政设施也都跟着道路的布局而相应固定下来。”这说明:规范可以修订,规划可以修正,而已规划并建设的道路的性质、规范红线宽度大多是固定下来了。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老城区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设的城市道路。

有关规划道路性质的问题源于对城市道路称之“路”还是“街”的思考,应如何协调好交通需求与城市环境的问题。“自盛唐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店铺为主的商业街道,沿街两旁还划出了种植地带,使古代城市道路的面貌起了重大变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街”的来由。“我国习惯将主干道建设得很宽,中间车行道上的汽车和自行车交通量很大,在主干道的两旁设置大型商店和公共建筑,吸引大量人流,目前许多城市采用几道栅纵向分隔的办法,以阻止行人穿越道路,来提高车速并保证交通安全,但对商店顾客和公共交通乘客形成很大不便。为此,希望将吸引人流多的商店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次干路上,使主干路主要发挥通行车辆的交通功能。新规范明确早期规划建设白勺“商业性主干道”的事实,和把“街”式的道路加纵栅改造成兼有交通性主干道的弊端,对城市经济和城市风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中应慎重考虑商业、公建中心区的道路交通定位,而对城区商业性主干道在采用“加纵栅”法改造道路时,应特别关心行人、自行车过街、公交换乘的需求,合理地设置人行(自行车)过街地道或过街天桥。把行人、自行车交通组织在另一个连续的层面内。使市民的步行交通不再干扰快速的车辆交通。

1.2关于道路规划宽度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交通流量远远超出早期规划的预测。道路设计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道路规划宽度不足以满足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规划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车道宽度,分隔带宽度和道路绿化率不能满足要求。现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 J J 37290),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的要求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297),对于大城市主、次干道不同设计车速所对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宽度列表于表1和表2。

表1 大城市主次干道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道路

表2 大城市主次干道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道路规划宽度表(商业街道)

而早期规划的城市道路宽度往往小于上表较多,如I级主干双向6车道规划红线宽仅40m,与表1、表2对比,可知悬殊很大,道路用地紧张,道路设计前提条件就受到限制。

二、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横断设计中首先应确定行车安全的需要和行人通畅安全的需要,应结合平、纵面线形来确定横断面形式,以确保人(车)安全。这是设计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最重要步骤。在我国大城市有很多三、四块板形式的主、次干道,但一块板式道路横断面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仍然沿用着,如:青岛市的香港东路,8车道,中间只设双黄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实线分隔,宽阔的绿化带集中在人行道上,看上去给人宽敞的空间和美丽的视觉感受,景观效果很好,安全舒适。但这种形式横断面要保证安全的条件有四条:① 市民交通意识强,遵守交规;②平面线形好,视距通畅;③机、非车流饱和度低,交通服务水平高;④非机动车量少。

如前所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规划红线宽度不足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的情况,许多大城市出现高架路式道路,而一些城市在市中心区街道上则采用设纵栅分隔加大通行能力,同时用压缩绿化、人行和自行车道宽度的方法来增加机动车道。有些城市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并道,使行人缺乏安全感,不符合人性化设计,同时亦不符合交通组成之一自行车族的需要。在许多城市虽然随着公交发展,小轿车作为私家交通工具迅速增长,自行车交通占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自行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将客观大量地存在。

对于城市快速路横断面,主路与辅路之问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也可在局部路段采用阶梯式横断面,这种变化的断面有利于半通视过街地道的布设。

三、行人过街安全

3.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行人过街通道有地面斑马线式和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的需要,一般在道路两旁吸引大量人流的学校、商场、剧院等公用建筑的附近应布置,同时要考虑公交换乘的需要。行人过街通道间距应根据需要确定,如布置不当,必然给行人过街带来不便,甚至发生“翻栅栏过街”的不文明和不安全的现象和“打的士过街”的笑话。因此,合理地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3.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设计

无信号灯班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个安全视距,视距区内绿化应配合种植低矮灌木或草皮。车道数大于等于双向6车道时应在中央画出黄线待行区,使行人过街不必一口气通过,尤其对老幼过街有一个安全感。如图1所示:

图1行人过街通道

道路中央设连续分隔带(物)时,行人过街构造物一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就要与道路相匹配建设,设计上是选择建天桥还是建地道,一般考虑建设条件、安全(包含治安方面)、方便行人、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其中哪方面成为决定因素视道路所处城区位置特性确定。

天桥与地道坡道设计直接关系到人行走的舒适性,兼顾自行车过街时一般采用坡道与梯道结合,图2(a)中示两侧设坡道时,坡道宽度取0.4m可让困难行人抓握扶手;图2(b)中示中间设坡道形式;当自行车通过量大时应在两侧与中间均设坡道。图2(c)表示25%坡道对应梯步较接近人行习惯的步幅。

图2

偏远城区结合地方治安,宜尽量缩短通道长度或修建半地下式通道。

四、道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关因素

4.1 交通要顺畅

城市路网是城市平面的骨架,道路功能首先是交通,所有景观因素均要在道路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即交通顺畅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试想在人车处于拥堵状态之下,有谁还有心情欣赏景观,因此城市环境景观首先是交通要顺畅。

4.2道路绿化率

当一个城市的道路绿化率能达到稚贼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第3.1.2条的要求,即达到前文中表1、表2中绿化宽度时就能提供很好条件,使道路绿化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3道路上的构造物

构造物主要有立体交叉、高架道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立体交叉选型首先考虑交通需求,但同时应考虑立交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一般立交规模越大,对其周边环境影响越大,如果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心区建一座大型立交,这肯定会使市民感到突兀,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高架道路设在城市中心区,应重视其对环境的影响,注意高架桥的宽度、跨度、高度对地面道路上人、车视觉的协调。如广州的内环高架,桥下净空7~9m,高架桥下可建人行天桥。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某些高架路由于净高低、占路宽比例大,对地面上的人、车造成压抑感。

人行天桥对城市空间环境是有影响的,中心区街道上,不宜布设得很密集,而采用地道对环境影响较小。

4.4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路面结构形式分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两大类。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形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城市道路在选择路面结构类型时侧重经济效益而选用刚性路面,而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大中城市建设的经验使决策和设计工作者选用路面结构时,更加注重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影响和行车的舒适性,多数采用柔性路面结构。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多数采用“白加黑”的方法,即加固旧水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随着先进工业产品的不断出新,各种改性剂和路用工程纤维对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性能的改善,使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都是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体现城市人性化设计的进步。

4.5城市道路应注重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