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特色的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的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1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结合实际开设特色课程

“经典诵读”和“乒乓球”课为必修校本课程 学校近年来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典诵读”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必修校本课程之一。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开设乒乓球校本课,既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现,也是落实“终身体育”文化内涵的展现。为此,学校也将“乒乓球”定为必修校本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系列课程为选修校本课程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紧扣“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发了《经典诵读》《中华饮食文化》《民族服饰》《走近对联》《走进歇后语》《乒乓球》《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剪纸》等系列选修校本课程。

建设富有人文底蕴的特色校园

制作文化走廊,增强育人效应 学校走廊的各个楼梯、楼道内都悬挂着由教师书写的出自历代古诗文以及《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分为四个主题:一楼“礼”字篇,二楼“信”字篇,三楼“孝”字篇,四楼“仁”字篇。走进教学楼就使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息。

开设校园广播,创设育人氛围 学校在课间操时间播诵《弟子规》,让学生听着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随着明快的节奏有序地走上操场集合整队;中午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播诵饮食文化、对联知识、歇后语故事等,使整个校园都显得非常和谐。

添置活动器材,创造育人环境 为了有效落实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多副乒乓球台案及球拍、棋类、篮球、羽毛球拍等活动器材,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

重视课程管理的基本环节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教导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班级参加选修课人数的统计工作;教研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和备课,并承担课题研究。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外派教师参加国学教育和艺术类教学的培训;二是网络研修让教师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获取专业知识,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

撰写校本课程资源册 课题实施初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整理资源册,并多次组织教师讨论修订后,印刷发放到指导教师手中,为顺利实施课程奠定了基础。

确保时间、场地、教师三落实 学校各班每周开设校本课两节,一节为必修课,一节为选修课程。具体安排是:经典古诗文诵读每周一节,每天下午大课间诵读15分钟,由语文教师任指导教师,以达到使学生“读经典修道德、诵美君子”的目的。乒乓球课程每周一节,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由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任指导教师。选修课程一至三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学校安排特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对各班、各活动组的活动场地做了明确规定,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序实施。

重视评价 第一,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学校每月对教师评价一次。评价项目主要为教学计划、实施校本教学活动的过程、校本课授课记录、师生参加竞赛活动的情况等。学校根据教师工作量化指标算出积分,纳入教师月评价中。第二,学生评价。指导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以激励性评价方式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给予相应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成效凸显

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自从开展“校本课程样板校” 建设以来,学校的校风、班风都发生了新变化。学生的爱好广泛了,课间活动丰富了,校园内、楼道内相互谦让的场面多了。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研究能力,丰富了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在全国第三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教师9人次获奖,同时,学校喜获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的第四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又有14名教师获奖,学校再次获优秀组织奖。

第2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管理理论 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特色高中课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小组的组建基于学校发展现状。国家教育中长期计划强调发展特色高中,我校作为许昌市唯一一家艺术特色高中,想突破如下办学瓶颈。

第一,学校只开设普通高中的文化课课程,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和艺术专业课处于零散不固定状态。

第二,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争抢课时”现象严重。物理等非高考科目教师以省和地方课时标准为依据抢占课时,强调学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强调学校要生存,必须大力发展专业优势,确保学校一枝独秀的艺术特色龙头地位。而领导班子认为学校要生存发展,文化课、专业课必须齐头并进,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会影响学生高考,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可是,说服教师时,学校又拿不出现成的特色高中政策性课程标准作为依据,这需要我们“磨合”出一套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标准。

第三,特色高中的校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没有固定的专业教材,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临时现编的,没有统一的进度和计划,学校课程管理比较松散。

第四,教师们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学校找不到相应的校本教研师资培训机构,也没有校本专业课高考备考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最优的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备考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对象

为实现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组建了由校长、班主任、物理骨干教师和美术教师、校外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课题组组长和学校课程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和经济保障,并直接参与物理学科教学研究任务实践。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制订了比较全面的课题小组活动计划和工作纪律,确保课题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工作,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和要求。针对课题研究对象,我们经过多次论证,选择了高中文科美术专业的三个实验班和两门课程,其中甲班与乙班学生入校时中招平均成绩相差30分,甲班的班主任由美术教师担任,丙班与甲、乙两个班分别在不同年级,其班主任由物理教师担任。在这三个班级中我们又分别选择了两门课程:一个是美术专业课,一个是物理文化课。总之,课题研究定位在我校拳头专业――美术特色专业上,涉及两个年级、两个学科、两个学科的班主任、同一年级两个成绩层次的样本班,主要目的是研究出最佳的学校课程系统,比较科学地设置文化课与校本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探索出比较成功的校本课程备考计划,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课题计划的实施

课题研究目标和对象确立之后,课题小组制订了三年详尽的跟踪观察和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各阶段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与行动。

1.课题建队伍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具体工作如下: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根据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3)根据教师任课年段分工研读年段教材。

(4)制定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师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对策。

(5)建立资源库。

2.研究计划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2月)。主要抓计划落实、管理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时间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1)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2)对记录数据进行梳理,集体备课,预设策略,教学实践,验证策略。

(3)不少于4次的外地学习交流。

(4)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及策略进行论证,做好修正实践工作。

(5)撰写阶段性小结,研究人员撰写反思、案例、小报告等充实资源库。

3.修正课程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具体工作如下:

(1)按计划进一步实施。

(2)观察与反思撰写,每人不少于5篇,对比案例不少于4份,论文不少于两篇。

(3)再次邀请专家对形成的课程策略进行论证,形成第二阶段成果。

(4)充实资源库。

4.总结阶段(2012年2月―2013年12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完善资源库。

(2)归纳总结有效的课程策略。

(3)专题讲座。收集成绩、论文,汇编研究材料。

(4)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小组重点做如下要求:

一要求三个实验班的班主任把班级内每个学生的中招成绩作为首要研究资料和数据备案,要求他们每学期定时提交本班学生的详细学情,以及每学期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的详尽记录。

二要求教务科在课题小组的帮助下,定时备案三个实验班的课程表,认真记录文化课、校本专业课的课时数。认真记录每学期聘任教师的姓名及教师的反应和授课情况。记录分析学生各类比赛、测试、考试成绩,认真记录每次考试班级在年级的排名,学科在年级的排名情况和相关数据。

三要求物理教师集体备课撰写高一高二每个学期学业水平测试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纲要。要求以课本为主,降低教学难度,实施分层次教学,对考试成绩不同小组进行对比。

四要求三个班级的美术教师集体备课,撰写出《美术专业的课程纲要》。内容包括:三年美术备考的教学计划和色彩、素描、速写三门专业课教学阶段安排和考核的细节性要求。

五要求课题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详细跟踪对比每个班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例会,认真记录各班研究过程中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课题组例会成员、班主任、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反映情况。认真梳理问题,以便调整或修改实施计划。

最后选派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回学校及时分享新鲜的知识与见闻;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专业学校参观学习,进行专业经验交流,回学校及时与课题组成员对接课题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调整方案;请重点美院专家或高考备考专家到校讲学,不断拓宽课题小组成员和教师的眼界。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课题研究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1.教师层面:因为是连续多年的跟踪,教师参与热情和认真程度不断变化。参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中途有更换,数据记录有时不完整。

2.操作层面:课题小组成员还没有掌握课题研究的正确方法,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处于粗浅阶段,不规范,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有些问题还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课题小组制订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人际阻力,有时一个很小的调整都要进行多次沟通,都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加了课题小组工作的难度。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小组积极寻求学校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人员不调整,如确实需更换,及时对接任务,尽可能降低对课题研究的影响。我们积极向教育局教研部门请教,咨询课题研究专家,上网收集课题研究知识,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使我们的研究更规范细致。针对遇到的困难,课题小组要求成员在例会上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发挥正能量,并达成共识:做课题也是学做人,做课题也是增交际,做课题更使人长见识。

五、课题的成效与成绩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探索,课题小组在课题研究上完成了如下任务。

1.课题研究确保我校普通高中文化课物理、英语、数学等学科标准课时不减少,开足、开齐普通高中各门课程,使我校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消除非高考学科教师的顾虑。高一高二年级正常进行文化课教学直至高二河南省学业水平测试,全面落实物理等非高考文化课的普教教学任务。充分利用我校封闭管理的优势,高一下学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时间开设校本专业课程,高二物理等文化课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调整加强校本课程。

2.课题研究使我校建立了较为满意和完整的统揽普高文化课与专业校本课程的学校教学课程体系。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常开设物理、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以初、高中知识衔接为主。高一下学期加开素描基础课,每周六节标准课时。高二年级上学期开素描提高课和速写课,保证六节标准课时。高二下学期至高三十月底开设色彩课程,每周八节标准课时。物理等文化课开课至学业水平测试,高三学年十一月前继续实行每周八节标准课时。十一月后开始美术小集训,每天下午半天全部开设美术专业课。十二月中旬开始全天的美术大集训直至美术高考。美术高考过后,全天上文化课至六月份高考前夕。

3.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为每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班级配备了现代化的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学设备,班级授课实现了“班班通”。在选用更为实用的外地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了我校初高中文化课衔接教材和艺术专业校本教材。

4.课题研究改变了我校学科考核机制。物理等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的考核不再按学期进行,实行更为妥帖的打断结点式考试,使课程与考试结合得更妥帖。高三文化课备考模式,实行专业课三次模考模式。

5.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化课骨干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每学期都组织相关班主任和教师接受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外出写生,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学习进修,请中央美院教师培训部的教师到学校讲学。我们外派骨干教师到郑铁六中、襄樊24中、杭州国美高考培训画室、中央美院高考培训画室参观学习。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学生冲刺重点美院的需要的现状,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吸引社会高水平专业美术人才到校执教,专家的言传身教使学校办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我校承办了两届许昌市中小学生“成长杯”书法绘画摄影大赛暨艺术专业教师研讨会,我校作为艺术特色学校先进典型,向全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进行了汇报展示,荣幸地被推选为许昌市教育书法家协会、美术协会的办公地点。

第3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久唱不衰。近年来,炎陵客家山歌正走出深闺。2006年,炎陵县排演的一曲《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以其清新风格和婉转旋律,在广东举办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009年3月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客家之乡沔渡镇在农历元霄节期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炎陵客家人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迷人的客家风情。炎陵县客家群众在湘赣边界处的沔渡镇自发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当日,三人龙表演、客家山歌、红色歌谣演唱,猜灯迷,品客家小吃,逛灯会,观烟花……红红火火闹新春。2009年3月28日炎陵县沔渡镇三节布龙、客家山歌走进了《越策越开心》栏目,在湖南经视台播出,在全省人民面前又一次展现了炎陵县沔渡镇优秀客家民俗文化;5月8日湖南省交通频道对我镇客家文化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这些丰富而优秀的客家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创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一是成立了强有力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设方案,确定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二是根据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特点,我校立足于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各年级学生实际和各学科的特点出发拟定学习内容。比如低年级学习客家童话、客家童谣等;中年级学习客家谚语、歇后语、俚语、客家传奇故事等;高年级学习姓氏联、祠联、趣联、客家源流和客家风俗。体育科学习民间舞龙舞狮艺术和客家传统游戏;美术科学习客家剪纸、编织;音乐科学唱客家山歌。同时加强客家文化在语文、历史、思品、地理等学科的渗透。三是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客家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交流和展示心得,培训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客家文化,我们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采取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牒谱研究等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汲取和宣传客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了解客家文化、宣传客家文化、完善客家文化,这种实践性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客家文化,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我们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是聘请客家文化理事会成员、专家学者作客家文化专题讲座,聘请校外辅导员指导与培训学生;二是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唱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动,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将客家文化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以客家人的优秀代表――炎陵县沔渡镇人将军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材料,教育学生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勇担使命,立志成才,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4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要求学校根据相关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开发活动主题,其运用学校个性化资源校本开发课程的属性,为创建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可能;该课程的发现域、方法域、活动域、社会域课程属性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征和属性形成了差异,这些特征符合学校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拓展更新、积累沉淀、形成成果,可以转化为有学校个性的特色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技术路线。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界定

1.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及特征。学校特色课程内涵及特征的适当性界定,将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给予明确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盲目开发、失位开发。石鸥认为:“所谓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1]朱治国认为:“所谓学校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2]在这些界定中,均突出了在特色课程开发资源运用的特性、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及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阐明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关键特征。依据上述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的分析,本文对学校特色课程的规定性定义为:学校特色课程是学校依据课程开发的学生本位取向,运用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的具有独特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核心校本课程。其特征表现为:第一,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采用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本土、本校特征,切合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第二,课程组织的科学性。摒弃“文献式”与“拼盘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窠臼,力求课程组织的规范性、新颖性。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校特色课程在规划设计上预设与隐含了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强化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第四,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学校特色课程能在学校长期、持续实施,经过课程评价检验,呈现出强大的课程生命力。第五,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校特色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收益,能有效促进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不断发展。

2.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图景中,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视为学校特色课程,将学科延展型校本课程视为特色课程,将杂多的校本课程门类视为学校特色课程群等,均反映了对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二者关系认识层面的误差,需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特色课程源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采用共通与普适性的课程资源,特色课程运用的课程资源具有独特性、个性化;学校的校本课程门类多种,特色课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因由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改变而存亡更替,特色课程则能持续实施,不断释放出良好的课程功能,通过修订在学校滚动使用;特色课程本质上是学生本位取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咨询者,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二、以生为本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

学校课程版图历来以教师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为主导,其典型特征为专家编制,教师执行;以人类文明的经典成果作为课程核心内容;教材呈现具有严谨的体系化;课程学习以传授、记诵、理解、练习为主要方式。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需由教师本位取向转向为学生本位取向。

学生本位的特色课程开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编制技术、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成果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以“问题解决”作为课程核心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在教育目标设计上“必须以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21世纪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形式,把教育目标加以结构化”。[3]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追求需紧紧围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设计与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探究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要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二,运用生活资源作为课程素材。学生本位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学生周遭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及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遴选、生成课程内容。第三,非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开发不以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主张,强调以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探究实践行为、探究实践的成果和结论由学生完成。第四、形成学生个人成果。教师本位取向课程的学生成果在考试竞争与功利主义教育的挤压下往往凝结为分数与排名。在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果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完成的活动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研究小论文、创意设计与制作的作品等,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反映与客观证据。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及课程功能为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依据,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均能在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主题统合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和社团驱动型课程五大类,每类课程均有自身的目标指向、内容结构与实施策略。

1.主题统合型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运用学校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主题领域,分解具有逻辑关联的系列小主题,形成课程结构,学生通过主题探究与实践活动形成课程。如,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以社区瑞狮活动与习俗为资源,构建“灵动瑞狮”主题领域,开发“爱狮、颂狮、寻狮、悟狮、秀狮”等系列小主题,形成《灵动瑞狮》特色校本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实施的环节和阶段,以课程实施的常规课型、变式课型和创新课型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

2.科技创新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中小学经常性开展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包括:科技研究论文写作、科技项目设计与制作、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育、科技创意思维训练等,这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建构学校科技创新型课程的主要来源。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育人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中遴选、加工和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计划性、正规性和持续性,为学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源泉。[4]

3.服务学习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服务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向社会,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服务学习型课程具有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活动过程的体验性、活动参与的社会性及人格培养的有效性等特征。服务学习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在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保障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注重与学校德育整合及与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实施;强调活动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参与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亲历活动过程、形成活动成果,开展活动反思、交流与评价。

4.心理建构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目标。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存在以咨询为主体、以教学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三种取向。心理建构型课程主张克服片面与单一化的倾向,整合三种取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功能,形成学校心理建构型课程的四大领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活动;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疏导与调节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心理障碍的专业性咨询与矫治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性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于深化学生心理认知与评估、促进学生心理的主动建构有重要作用。如,中小学生学习压力与焦虑情况的调查,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研究,中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探究,中小学生网络交友现状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养老院的慰问活动,走进特殊学校的交流活动,走进社区的宣传、演出与劳动活动,春秋游研学旅行活动的等实践性活动,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5.社团驱动型课程。所谓社团驱动型课程,即以学生社团为平台,规划、设计活动内容,通过社团组织内在驱动实施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社团具有同质性、自治性与拓展性特征。同质性表现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是组成社团的基础;自治性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活动项目,自主开展活动,自我管理组织;拓展性表现为社团活动内容与方式具有可拓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其中,自治性是学生社团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是社团驱动型课程的核心目标。社团驱动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为:体系化、多样化的社团类型及活动内容规划设计;社团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有效性;在社团活动中融合主题探究活动和服务学习活动;通过社团平台形成优秀的学生作品。

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编制策略

教材是课程的实体呈现,是学生修习的主要工具与材料。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编制的特色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达成教学的基本规范,利于学校系统持续实施课程,不断积淀、彰显学校特色。同时,相对稳定的教材,也有助于学生基于教材设计的主题与活动方式形成丰富的系列个人成果。

1.以主题扩展建构课程框架。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制运用主题扩展型式,将知识集点、能力发展、活动方式、学生成果形成融合在主题实施中,通过主题扩展为子课题,各子课题的渐进实施推演学生活动,形成课程实施过程。

2.以环节推进展开学习过程。教材体系依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五环节模式“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总结评价”展开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设计与主题关联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展示与交流活动等,并隐含相关的常规课型。在环节推进范式教材体系中,学生成为环节推进的主体,教学由教师传授转型为学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不同环节带来的多样化课程履历中,促进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单元组合串联课程内容。根据主题实施的不同环节设计教材单元,使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差异,教学课型差异,教学成果差异形成不同单元的教学个性。单元结构的一致性与耦合性,形成课程的整体性。

4.以方法指引强化课程特色。方法体系知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体性知识体系,包括思维方法知识、研究方法知识、设计制作知识和成果表达的方法知识。[5]活动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要件,强化方法指引及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的鲜明特色。在教材编制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级分布、铺设不同的主要活动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如何撰写小论文与研究报告等多种方法的学习、运用。在教材设计中,注重融合案例指导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方法掌握的成功率。

5.以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不以系统的知识呈现为教材主体,主张在教材中以“资料袋”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及文献索引,使学生获得再活动的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材设计者主动供给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资源探寻的盲目性,保证学习资源的前沿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石鸥.普通高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1-5.

[3]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第5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特色教学;校本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80-02

如何才能编写好英语校本资料呢?下面是“《大学英语》课程1+(1)特色化教学模式”课题组具体实施该课题校本资料的主要方法:

一、实事求是,冷静分析,认清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编写校本资料,毋庸置疑要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如今,专科学校不再是过去的本科学校的压缩版,学生中多数也不再是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了。现在的专科生来源种类不一,有中等职业学校升上来的,有通过高考上来的,有其它一些方式进入来的。很多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好或很不好才来的专科学校。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不好,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在五六十分左右。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学生不仅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还对英语学习有着相当严重的不自信和抵触情绪,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英语肯定是学不会了,甚至就直接等待学期补考或毕业大补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座谈。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进行调查,设计了诸如如下的问题:

1.你的学习习惯好吗?

A.好 B.一般 C.差

2.你喜欢大学英语课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3.你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要吗?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4.你觉得大学英语课程中能真正学到东西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5.你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压力大吗?

A.大 B.一般 C.不大

6.你学习英语的频率是?

A.经常 B.一般 C.偶尔

7.你认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用到英语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8.你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的评价是?

A.充实,积极向上 B.不紧不松,得过且过 C.无所事事,混日子

9.你是否有信心并愿意提升自己,使大学生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A.有 B.无所谓 C.没有

10.你愿意尝试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方式的试验吗?

A.愿意 B.不愿意 C.无所谓

我们随机抽取班级,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前八项的回答时选择了B项和C项,占调查问卷的近80%。而对第九项和第十项这两项关于未来努力的选项中,63名同学选择了A项作为选择项,这一比例同样很高,达到了约8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习惯不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对英语学习和自己专业具有相关性这一事实认识不足甚至认识不到。这是很严峻的现实,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主观上还有很高的愿望想去努力,想去提高自己英语水平,这是我们下定决心编好校本资料的强大动力。得出这些结论后,我们又随机抽取了三十名学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印证了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是准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抓住专业特点,力争“一招鲜”,来吸引学生

我们编写的校本资料目的不是编写适用于全校的统一的某一套教材,而是编写多个分别适用于某一个具体专业的校本资料。也就是,我们的校本资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次要教材,是为主要教材辅助的,是通过这套辅助训练达到大教材的良好解决,从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打开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促进学生努力有效的学习英语,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上,不力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小而灵活。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抓住专业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编写教材时,我们不仅大量查询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积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发展,同时,我们虚心而又认真地请教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名专业课骨干老师,向这些优秀的专业课老师去了解哪些知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哪些是有效的、能即可运用立竿见影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吸引学生对这校本教材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我们将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汇教授给学生们,大量的像icecandy(冰棒),mineral water(矿泉水)这样身边的事物的英文知识使得学生们可以学了既可以运用,已经有相当一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运用在专业课中的教法训练中了。我们不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中现代教学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的英文名称教给学生,告诉学生他的英文名字是Com-enius,Johann Amos此外,我们还将他的一些专业理论和思想翻译成了英语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中英文对照,去理解和领会英文版的Comenius,Johann Amos的精髓。现在,有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张嘴就是Comenius的英文,而不再是汉语中的夸美纽斯了,而且,说的洋洋自得,满脸自信。真正的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从而迈向愿意学习英语的道路上。

三、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是:

(一)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动作形成的规律

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掌握动作技术,就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在第一点中调查出的结果,我们将校本资料的主要部分从零障碍的最基础的英文字母的书写开始,然后依次是基础语音知识概要、基础语法知识概要、到难度较深的英语应用文写作知识,这样即使学生基础薄弱,只要肯努力也会跟上,不会感觉到天书般的难。

四、反复磨练,达到质变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界限内,不致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失,新质产生。而在新质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量变过程,从而构成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因此,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一样,也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性质的区别,即有前进性和倒退性量变的区别,这是两种方向相反的量变过程;量变中还渗透着部分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都不是以纯粹形态出现的,二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将校本资料的同一内容多次安排在不同的相关章节中,例如:我们将Where therevs a will,there'sa way.(有志者事竟成);Time andtide waits forno man(岁月不待人)。这样的句子或词汇不仅安排在语音部分而且还安排在词汇章节中,安排在句子结构分析的章节中,安排在习语章节中,安排在实用写作中。这样,一个句子就在整本资料中多次出现,达到了五次之多。这样,学生就有了多次机会去接触同一个内容,但是,可以凭借这一个内容拓展出五个知识点,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五、教会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中,努力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

1.激发学习兴趣的部分。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加入了朗朗上口的简短的英文短句和短诗。

2.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部分。

将校本教材的进度和安排与学生的学时和学期时间结合起来,一定时间内学完哪些内容,这在校本资料的开始部分就明确的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将之与自己的其它学习任务和时间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3.及时复习部分。每一堂英语课后,我们都会安排了适当的课后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己努力,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相互探讨部分,学会提问。每一章节后面,我们都会留一张空白页,鼓励学生将这一章节的困惑处或不解处写在上面,同时,鼓励学生先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换自己的问题,力争通过相互的讨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再向老师求教,解决自己的困惑。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尽责

再好的计划,再好的规章制度,最终都要由人来落实。我们编写校本资料也是如此,只有将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编写出高质量的校本资料。

第6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一、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高大全”格局,什么都包揽其中,一些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一些学科的培优辅差、一些学科知识体系内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统统都算是“校本课程”,并把国家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美其名为“基础性课程”。这种状态是学校校本课程结构大多如下:

这就是典型的“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的情态,因为它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都纳入校本课程范畴。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

(二)误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杂乱松散格局,没有主线,没有体系,更没有特色,所有的校本课程几乎都是国家课程的衍生物。这些学校发挥了老师的特长,开设了一些培养学生特长活动,但基本上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用学校的具体载体来实施。这与广义的“校本课程”基本相似,但它绝对不是等同于校本课程,尤其是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三)误把学生选修读本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教师数量庞大,大家积极性也很高,选编了很多读本。但是,仔细深究下去,不仅没有一本能反映地方文化资源的读物,而且没有一样是按照“课程的格式”来设置的,仅仅是读本而已。

(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知所以。这类学校以农村中小学居多,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依旧还停留在初始的认识层面。究竟校本课程是个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开发,几乎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实践。

二、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地方教育特色,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除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之外,我认为还应包括“特色性”。

(一)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社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去建构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与情感、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校本课程独特之处所在。校本课程也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衍生物,它之所以成为学校本身自己的课程,就是因为它具有本地域属性。这个属性注定了它具有地域特色,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校本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社区中小学。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的《鳌鱼文化》特色课程,只适用于沙涌小学。因为,在广州市只此一处有“鳌鱼舞”这一民间艺术,而且是广东省“非遗项目”,沙涌村又是一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据此而开发出来的系列校本课程地域性非常鲜明。

(二)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需要什么课程来支撑我们的办学特色?这是每一个办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校本课程是针对自己的办学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不从办学特色需要这一层去理解的话,那么任何一个老师实施的一个主题活动都应该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真真意义。

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几个技术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日臻成熟,很多问题有配套要求,如课程标准、实施意见、评价意见等。但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依旧存在技术性问题,让许多学校和老师都颇感困扰。那么,怎么才能较好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些必要的技术技巧需要把握。

(一)要有明确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是行动指南,有了整体规划或顶层实际,学校教师才有下一步的方向。要完成这个总体规划,就要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框架分离开来,恢复校本课程的独立性,使之自成体系。校本课程一旦主题确定,它的基本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其中,认知性课程板块、实践性课程板块、创新性课程板块都包含若干子课程,一同构成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这里面只有国家课程目标要素,没有国家课程基础内容。这才是校本课程原本应该有的面目。

(二)要明白校本课程研制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学校颁布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师根据规划找自己熟悉的项目或话题――教师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学年初(学期初)教师向学校申报――学校审定、排期、公示――学生选课――组织实施――学生、家长反馈效果――学校确认课程价值――继续完善推广,乃至形成特色课程、品牌课程。

(三)要严格按照“课程格式”来设计与审定校本课程。课程规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而一门好的子课程也应该包括这些基本要素,这才是比较符合规划要求的规范的要求。规范的东西,一时半会不够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坚持严格要求,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修改、完善,校本课程的设计便可以得到较好的规范。

第7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育适合学生; 校本课程; 实践探索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于是,我国中小学校就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随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推手,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古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校本课程的整合性。

由于国家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或缺陷,未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于是我校结合实际,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出了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的将“导、学、练”融为一体的学习旅游地图――导学图,成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再生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的需要性。

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为主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因此,我校紧紧围绕“乐山乐水,树木树人”的生态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主动完善。为了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然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了30多门“2+X”课程,让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挖掘潜能。如机器人模拟灭火课程,安奕汶获“重庆市第七届科技创新市长奖”, 杨森、杨鑫同学获区长创新奖;羽毛球训练课程向永红获全国残疾人羽毛球双打冠军;如书法、美术、乒乓、影视表演、拉丁舞等课程,学生在市、区级获奖更是层出不穷。

(三)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校本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针对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学校发动学校的教师又开发出了《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为心灵护航》等十多种德育校本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渠道,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四)校本课程的普及性与选择性。普及性校本课程指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或才艺。如每周一节的“书法校本课程,“跳绳或羽毛球或乒乓球体育技能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体艺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除了普及性课特程,还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校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于是学校开设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在“2+X”特色课程中选择1至2门,满足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特长。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开发校本课程需满足特别需要。

我校虽通过对师生的调查论证,开发了“2+X”校本课程30多门,德育校本课程10多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认为在学生喜欢的项目编写中,内容与形式还不够新颖,学生接纳度不够;学生特别需要的项目因缺乏师资而无从下手。这要求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集学校教师及校内外资源满足学生特别之需。

2.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需配套。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需要对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要有对校本课程实施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素养需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学校和广大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素养是当先之急。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补课,当然并不是培训好后才着手校本课程开发,而应该让教师在培训与开发中同步进行,让教师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需“行动与研究”并行。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切实的行动,但教师在这方面可能就有知识缺陷,理论支撑达不到要求,建议学校可与相关的师范高校结成对子,从而达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行动与高校的研究并行,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化。

第8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5-02

“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题旨是: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真正成为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显然,这一命题,不仅具有校本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立意:以育人为总目标,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所有课程在学校汇集后就拥有了一个新概念:学校课程。不言而喻,学校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包括地方课程,当然也包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态。因此,不能将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同起来。所有学校课程都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也必然要从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当有高立意。立意,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定位,是一种愿景的召唤与境界的追求。有什么样的立意,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质和品位,就会有什么样的视野和格局。课改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它改变了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宽了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资源,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在立意上还有一些问题。

一是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这样的认识与定位不能说错,但是是不准确的。课程之所以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因为他们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严格说来,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服从谁、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都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它们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表述绝不是降低国家课程的地位,而抬高校本课程的地位,只是强调各自把握好自己的任务,在育人总目标引领下形成教育的合力。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超越校本课程本身。

二是在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为了形成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样,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错,但立意是不高的。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校本性,即独特性,为形成与发展学校特色确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确实为学校特色建O作出了贡献。但是,必须追问的是,特色是为了谁的?如果在特色的背后或深处,不能发现学生,也就是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缺席了,这样的特色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能称之为真正的特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能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说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止于特色建设本身是很不够的。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超越特色。

三是在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关系上,总认为这样的定位是无可非议的。当然,校本课程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形成学生的特长,但这样的立意是不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个方向的问题,有个道德价值判断问题;同时,孤立的兴趣、单纯的爱好等必须经过整合走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但还包括必备品格。如何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立意提升到核心素养的高度,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核心素养也正是引领校本课程建设要提升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是一种超越。

总之,校本课程的立意应当是立德树人,是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去探索育人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才是高立意。

二、校本课程建设应当体现“高特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

我们的共识是课程的整合,综合化的课程有利于课程打开自己的边界,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世界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世界发生联系,产生更为丰富的意义。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其实质是跨界学习,在跨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从某一个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么判断: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初心。我们应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这一特征正在逐步被淡化,有的学校甚至使之开始异化。主要表现是,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重分科,而不重综合。假若校本课程建设仍然围绕学科课程转,形成所谓的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那么,校本课程就成了变相的学科课程,选择性特点被消逝了。这样,很有可能沦为为学科课程服务的地步,也极有可能沦为为应试服务的地步。校本课程不是不可以开发学科性的校本课程,但这绝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这是一。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重上课,而轻实践、轻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与第一种情况相关,还有与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态没有准确地把握很有关系。综合的特点牵引着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假如仍以上课为主要实施形式,就破坏了校本课程的本意和初心。这是二。有的学校校本课程虽然重视了实践活动,但实际活动中的思维含量不够,尤其缺失思维的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学生的可能性被抑制得不到充分地开发。这样的校本课程是平庸的。这是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我们不可小视。

三、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参与: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自主性、参与性,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学生不仅要参与学习活动、评价活动,还应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开发不只是校长、教师的专利,学生和家长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儿童的发展需求看,他们不仅有学习的需求,还有成为教学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的需求,在真正地参与中,学生才能更自主更积极地发展。从儿童的潜能看,学生不仅有参与开发的需求,而且有参与开发的能力。基于儿童参与,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当然包括课程开发,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学生核心素养才可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校本课程就是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应关注,更应珍惜。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参与的方式固然重要,参与的程度更重要。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广泛参与的要求是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不能因年级不同、原来的基础不同、成绩不同而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参与之外。当然,不同的情况应当有不同的参与要求,只要全体学生参与,才能让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得到培育和发展。校本课程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参与的要求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要具有实质性的,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形态的设计、途径的开辟、考核评价的改进,都应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者。

第9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西部农村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 困境 出路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我国提出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而且在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样化的课程给学生自由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但从整体实施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在西部农村学校通过笔者的走访发现给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几乎为零。所以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这一问题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同时,更值得学习研究教育的人深思和探究。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问题,校本课程是目前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农村学校开发不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那么有什么课程替代?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最早是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菲吕马克(Fur mark,A・M)和麦克米伦(Mc Mullen)两位学者提出的,“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且很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很多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的优化、教师的在岗培训、教育资源的选用等多种相关措施”。按照目前课程分类考察,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基于此校本课程可理解为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目标,充分考虑当地社会要求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需求、教师意向、地方资源的调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对教学方式的考虑、对评价方式的思考等都必然把自己带入课程行动研究当中。而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农村教师具有一定有关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将激发农村教师的学习愿望,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及终生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农村学校里,在硬件设施没有城市设施好的情况下更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日益明显,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留出精力对农村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走农村特色学校道路是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因此,西部农村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机遇,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需要,开发出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

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二是以学校文化传统、特色等学校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在追求“升学率”所致学校文化严重缺失的农村学校,更适宜以地方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地方自然环境和生态发展角度出发,关注人、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和谐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改变人的生存环境。

4.开发农村校本课程有利于落实为农服务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并与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要实现“农科教相结合”,使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开设适应本区域的校本课程,对即将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是落实为农服务的重要措施。

二、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

校本课程自实施以来,在我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基本都没有开设校本课程,个别学校就算有也只是走走形式,根本无法结合当地资源,形成一定的学校特色。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理论性问题,而且是操作性问题。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和意识,还要拥有一定的课程研发能力。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方面明显表现不足: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育理论修养欠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发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普遍缺少合作意识。

2.西部农村学校内部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学校文化类型是进取型、创新型的文化,这种文化要求尊重实践、尊重差异、尊重民主,重视合作、重视参与,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给学生一个想要的发展空间。西部农村学校并不太重视学校新文化的构建氛围。很多学校为了排名,一味追求升学率,考试才是重中之重,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认为课程就是用来为升学和考试服务的。其原因在于国家长期的本位课程模式,使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思想严重,校长的家长制作风没有消失,老师及学生没有相关的专业自和课程选择权,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3.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种具有支持性特征的文化环境。缺乏相应的环境支持、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无疑使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空话。资源”是基础,农村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潜在课程资源,要把这些开发成课程需要一个过程。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落实学校办学自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在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自受到很大限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性质缺乏准确定位,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不愿真正放权给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需要学校有专门的经费作支撑,但西部农村学校除了固定的义务教育专项经费之外,根本没有别的经费来源。

4.西部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校本课程缺乏认识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但是,目前大多数西部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明显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处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兴趣单一,甚至没有兴趣爱好,他们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向老师和学校提出课程开发方面的建议。家长作为教育伙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家长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审定,参与学校课程的决策等。但是西部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或外出打工把孩子的学习完全让责于学校,完全没有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思想认识严重阻碍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针对西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通过政策和经费的倾斜,建立西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运行保障机制

加快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必须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倾斜到专项经费的投入,从教师培训到课程教学专家的指导,从资源提供到信息咨询等都需要切实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东西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西部农村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西部农村学校要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在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选题、内容等方面突出特色。单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而言,西部农村学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素材性资源方面,如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生物生态、农作物、河流山川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风、悠久的民俗、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手工艺等社会资源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品质。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西部农村学校应该多渠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使农村学校老师按需所获,通过个别辅导、专题研讨培训等方式进行多样化培训。农村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形成校本课程的集体决策程序。

3.加强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开发农村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激发教师课程开发潜能,保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序开展。具体合作体现在四个方面:要创建校长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开放、有效的合作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如教师之间经常开展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会,教师个人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互助,教师之间互相观摩等;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学校要积极为教师与课程专家创设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教师个人与课程专家一起讨论和策划课程与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在课程方案上达成共识并共同参与课程评价等,使之更好地促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4.农村学校校长加强课程的领导意识与能力,统筹学校课程开发活动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方面,校长要承担课程领导和规划学校课程政策,组织和协调相关课程事物关系等多方面的责任。西部农村学校校长要通过专业培训和校长自身的主动持续学习,增强自身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因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是校长领导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因此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应体现在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开发组织、领导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构建学校课程发展团队及其运行机制、塑造学校课程文化、建立学校课程制度等方面。

5.西部农村学校要充分使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权,凸现农村学校特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学校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应逐渐加大。尤其西部农村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有利于自身发展。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家长对学校评价观念的改变,学校越有特色在社会上将越有竞争力,而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载体。农村学校应基于对校内外环境的分析,明确自己的追求,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金春.浅谈农村初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6):91.

[2]和学新.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问题反思与改进[J].全球教育展望,2011(9):16.

[3]王莹.农村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论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