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金融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它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单链集群;也可以是众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构成的简单网络集群;还可以是以多条核心供应链为中心而形成的空间网络动态集群。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基于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在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原来的重点评估中小企业本身风险,转化为对集群内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集群供应链内核心企业实力和信誉水平。
二、制约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1)商业银行针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较为滞
后。传统上,银行授信按担保方式去分为三种:保证担保授信、信用授信和抵押授信。保证担保授信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而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银行往往对集群中的大型企业给予较高的授信,而没有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授信,这样就严重制约了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发展。(2)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集群内企业信誉链的建立意味着它形成了一个协同的整体,从而使企业从个体融资转变为整个集群供应链融资。这样就大幅降低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3)集群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种繁多,包括先票(款)后货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票据池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国内保理池融资、附保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等。而国内产品多集中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类产品中。虽然现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能够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这些融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来替代。
三、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1)鼓励供应链融资提供方多元化。中小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往往较难,我们也可以鼓励一些集群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管理公司等成为相应的放贷主体方,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网络。(2)加强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协同。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问题不光要与内部单元协同,更重要的是与外部的银行等放贷主体进行协同,要实现双方的信息互动,尽量弱化信息不对称。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应在现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以及接口数据传输功能,实现银行、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在信息共享上的高效运作。(3)大力发展集群供应链企业融资产品创新。随着商业银行与社会资本网的进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集群供应链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必须采取差别化的融资产品。
本文对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融资主体、资金提供方两者入手,探讨了它们各自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分析了其融资难原因的基础上,考虑了融资方与资金提供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解决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条建议。
参 考 文 献
[1]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基本与对策.2010(18):53~56
[2]刘克,王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研究——制度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0(3):11~19
[3]赵广华.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型信贷模式
[J].生产力研究.2010(7):225~226
[4]张淑焕,陈志莲.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链”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66~69
[5]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36~39
[6]魏仙.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Logistic模型;信用风险
一、logistic模型描述
Logistic模型,又叫作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是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是最早的离散选择模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模型。Logistic模型是Luce(1959)根据IIA特性首次导出的,是研究分类观察结果与一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纯属关系。
本文以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为因变量,以基本指标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因果分析模型,由于因变量为二值变量,可以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用 1 和 0表示,1 表示事件不发生,0表示事件发生。
(一)模型样本数据选取及描述
由于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不规范而且不容易搜集,因此本文选取的是中小企业上市的公司数据,本文为了更加切合研究,选取的是制造行业,因为制造行业有着清晰且规范的供应链系统,各个节点的企业角色明确,而且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上游,本文选择了10家企业作为样本,其中有7家优秀企业,3家由于证券违法违规而被证监会停牌调查的不良企业。
本文的财务指标数据选取为证恢星提供的,选取2015年9月30日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作为基本数据,选取的数据基本是都是比值的形式。
(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表表示:
a.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率, 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应收账款周期律率, 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每股收益, 现金流动负债比,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
表2中10个主要指标的变量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10个主成分以及常量的P值都是小于0.05,所以可以看出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都是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上述公式所求到的P值表示了中小融资企业的违约概率,将中小企业数据带入模型预测信用状况,得出P值。P值越接近于1,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好,P值越接近于0,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差。logistic回归模型以0.5为分界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新兴的融资方式,该模式的出现,不但稳定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的贸易往来关系,而且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为银行挖掘潜在客源、提高业务收入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故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小融资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做好沟通,选取在供应链节点上贸易往来关系稳定与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要根据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侧重点审查。例如在开展应收账款类业务过程中,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重点审查。对于融通仓和保兑仓来说,银行应该重点考察中小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特征等。
(二)核心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首先,对于核心企业的基本要求就是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银行要提高信用评价标准,如果核心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授信审核,那么核心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承担词用风险。其次,还要对核心企业的地位进行考察。如果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重要位置,那么久说明核心企业是可以支配上下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最后,银行也要对核心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因为核心企业本身处于整个供应链的重要位置,其运营政策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再加上核心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领先地位,所以更要加大对核心企业运营状况的监督审查,充分了解核心企业的基本生产运营状况。
(三)供应链的选择和管理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基础上的,所以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加大对供应链整体实力的审核,例如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关系,供应链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直接影响着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银行应该要理智选择发展前景较为良好的行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对于一些夕阳企业,例如钢铁、煤炭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等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银行要谨慎选择开展业务。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一直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在物流、监管等方面比银行更专业,所以银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型物流企业,因此在整个物流行业中也存在物流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银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会优先考虑物流企业的基本素质,这一要素,通过对物流行业和相关物流企业的调查就可以得到。除此之外,银行还要考虑的是物流企业的基本运营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一要点,则需要银行对其企业规模、运营状况、信用状况以及对货物的保存、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 2008(11):109-112
[2] 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81-83
[3] 楼栋,钱志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分析及其风险防范[J].网络财富――经济纵横,2008(9):103-104
[4] 高珉,余思勤,袁象.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J].航运金融.2009,31(7):33-35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 融资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二)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三)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二)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三)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三)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问题 建议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仅为10%左右,在中小企业发达的广东省,高达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在许多银行看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而在中小企业看来,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很多要求和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形仍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深受资金短缺之苦。鉴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政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下达了相关文件,呼吁四大商业银行及各省市地方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
供应链融资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使用。即便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国内银行在供应链融资的使用及创新上仍然方兴未艾。对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融资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自身压力,并加强了他们与供应链中各组成部分的合作,特别是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合作。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国家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警惕性加强,对于偿还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信贷减少;此外,我国各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选取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如何使用融资产品还具有很大的疑惑。因此,使用供应链融资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供应链融资瓶颈产生原因分析
阻碍供应链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产品单一。
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都是基础的融资服务,不能最大化地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处理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很少。而单一的融资产品大大阻碍了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进度。2002年发生的“爱立信倒戈”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技不如人的话,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使这些客户“倒戈”于充满创新力的外资银行。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贷业务流程复杂。
由于我国传统的信用评级体系大中小企业统一标准,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不能满足评价体系要求。在使用供应链融资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资信情况,而是根据整条供应链的运营状况来判断是否提供资金支持,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提供支持,虽然该方式能够有效地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客观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使信用状况良好的公司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三)全球贸易供应链参与程度低。
全球贸易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组合供应链,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贸易供应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增加融资渠道。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中小企业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比重非常大,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管理人员战略意识、资本规模等的影响,并没有充分利用全球贸易供应链达到节约成本、扩大收益、增加融资渠道的目的。
三、加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小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我国仍然面临着金融产品单一的现状,许多中小企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扩展自身的业务种类和规模,这样非常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客户群,增加业务总额。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应该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额度小、频率高、速度快等)出发,为其提供灵活的融资和还款方式。首先,积极为信誉良好、贸易背景真实、经营状况稳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其次,在还款方式上可以应中小企业的要求,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偿还贷款,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中小企业集中还款的压力,进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另外,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金融机构可以据此及时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即将面对的贷款风险。
(二)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简化信贷流程。
中小企业由于资本规模的限制,大多数都不能满足银行制定的信用标准,造成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窘境。同样,银行也丢失了中小企业这块业务市场,不利于自身业务的拓展。因此,银行应该专门制定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切实达到客观、合理评价中小企业资信情况的目的。
(三)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供应链。
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国家的中小企业,处于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必须融入到全球贸易供应链中去才能找到出路。渣打银行南非商品贸易区域主管迈耶认为:中小企业产品需要融入全球标准、提高质量才能融入到全球贸易供应链中去;同时,还需加入到物流链中,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在融资方面,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但如果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贸易价值链中,就会被银行关注,采用供应链融资方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四年来,这一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响应,带动了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就业、税收等较快增长。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必将有力推进战略实施。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全球性战略布局,需要各国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但很多领域都还在探索起步阶段。其中,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满足“一带一路”投融资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战略要义
金融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倡议的重要支撑力量。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的实际,供应链金融应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模式。
首先是投融资需求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2016年沿线60多个国家经济总量23万亿美元,即使基建投资每年相当于GDP的10%,未来4年-5年也有10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同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交流日趋频繁,不断增加投融资需求。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快于我国全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已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走出去,以及沿线国家资源、能源进入中国,都离不开大量高效的投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其次是资金供给相对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近一半国家投资高于储蓄,且持续为贸易净进口国,说明国内资本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国内发展因依赖他国资源而产生外汇缺口,背后根本原因是相关国家资金供给不足。而金融发展滞后则加剧了这一矛盾,沿线近一半国家实际利率高于中国,少数国家高于10%,信贷供给不足、成本过高;超过一半国家的股票交易额占GDP比例低于10%,一些国家甚至低于1%,企业无法通过便利的股权融资实现资本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力量,对沿线国家的金融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规模总体仍显不足。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但三大机构资本金总额2400亿美元,与巨额的金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是供应链金融能较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文化制度多样,政治经济情况复杂,很多国家难以给当地投资的中资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走出去企业需要国内金融跟进,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联系紧密,能更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沿线国家基建等项目配套建设多、建设周期长、产业层次多、资金需求大,对金融服务的数量、种类、周期和覆盖范围提出新的要求,供应链金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就我国而言,对外投资正在从过去单个企业、项目的走出去,向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共同走出去转变,并且当地配套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核心企业在满足自身金融需求的同时,对多元化、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此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传统产品支持企业走出去,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而供应链金融以其多机构、多产品、多环节的专业化优势,提供了新型金融服务,整合重塑了产业链,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各界共识。 发展瓶颈
近年来,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目前,银行已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医药、酒类等典型行业形成了服务“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涵盖“产、供、销、消”各环节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如何将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向境外拓展,应用于“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国际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仍然是个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机构网点少,综合服务难。在境外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在当地建立适当的机构网点。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受制于政府政策、市场形势、企业能力等因素,中资银行境外网点布局有限。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五大行机构布局初具规模,中小银行“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走出去的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互设货币兑换点、行、本币账户的情况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影响用本币结算发展供应链金融。与银行业相比,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能力更显不足。2016年底,中资企业境外公司累计发行熊猫公司债836亿元,12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限制海外业务发展。因此,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对公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理财、资管、租赁、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品类涉及较少。
二是y企沟通少,风险识别难。尽管核心企业已与银行之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但其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缺乏沟通平台,银行难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世界性难题,过去走出去的主要是大银行、大企业、大项目,融资问题尚不突出。随着中小企业批量走出去,银企之间的沟通、信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信用风险敞口很大。同时,各国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别较大,如果是当地从事配套的中小企业,那么银行对其风险掌控就会更加困难,导致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在境外有效复制和推广。
三是基础设施少,效率提高难。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支付结算体系、离岸人民币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还显不足,境外投资汇兑和跨国公司境外资金运作还存在不少障碍,国外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还有一定限制,制约了走出去银行的业务发展,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成长不断发展进步的。近年来,国内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世界领先,加上便捷化的移动互联网,为产业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场景基础。但是这些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沿线都相对滞后,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境外推广范围和进一步升级的空间。 三策并举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供应链金融发展,需找准关键制约并予以有力突破。目前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监管协调、金融风险防控、服务效率提升等问题。
一是深化监管改革,完善机构布局。建议国内监管部门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审批制度,探索建立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准出”审批新机制,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与境外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准入”环境,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在增加境外物理网点有困难的国家和地区,支持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加强合作,增加互设行、货币兑换点、本币账户等业务,确保相应金融服务顺利开展。境外中资银行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项目遴选、产品服务、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强化风险控制。建议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与国外政府和征信机构沟通联系,争取共建境外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共享境外企业信用信息。同时,汇集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一带一路”供应链金融联盟,增强金融机构和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信用信息公开透明,用完善的信用信息控制信用风险。银行自身也应创新风险评估方式,对接核心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监控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尖点突变 营运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表现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整体竞争。随着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的日益完善,也对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视角,给出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路径,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Simon C,2000)。Allen N Berger(2004)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
陈祥锋(2008)主要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资金约束条件下,供应链外部融资服务和内部融资服务为供应链带来的收益,并认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能有效地增加供应链的总体收益(闫俊宏等,2007)。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胡跃飞等,2009)。
总体来看,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我国近几年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具体模式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基于银行视角、核心企业视角、物流视角等角度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而这正是该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实践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家提倡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基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也都推出了此项服务。这些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品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3年深发展在业内首次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率先推出了“1+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2005年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转型策略。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等方面开展了深化创新。2007年兴业银行推出“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招商银行是国内电子银行市场的领先者。2005年电子票据在招商银行面世,2008年招商银行全面推出了U-BANK6.0。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特色供应链融资服务,在很多大型、稳固的行业供应链中已得到应用,已成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本文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联系在一起,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为所有成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融资安排。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它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机会,从而缓解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及构成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杨晏忠,2007)。同样供应链金融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也是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因此,通过参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者对金融生态的定义,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两部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系统中,外部生态环境构成各参与主体行动选择的约束条件,而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进而推动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以下参与主体:一是资金的需求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及支付结算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三是环节外包主体,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机构,主要是指各级银监部门。
它的外部环境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其次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除了包括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以外,还应包括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供应链金融市场。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保理、预付款融资等信贷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还提供中间增值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等服务。从供应链融资市场来看,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从融资用途和期限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入广义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的范畴。
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及原理
(一)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
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72年提出了突变理论,这是一门用来研究各种突变现象的新兴学科,主要方法是将各种现象归纳到不同类别的拓扑结构中,讨论各类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特性。雷内·托姆归纳出了七种初等突变模型,其中尖点突变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模型(见图1)。它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多模态性。对于控制变量的某些取值,系统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状态。
不可达性。中间皱褶部分有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系统不可能处于此位置。
滞后性。突变发生在分叉集线上,从上叶跳到下叶与从下叶跳到上叶发生的位置不一样。
突跳性。突跳性指的是系统从一叶到另一叶过渡时出现突跳现象。
(二)尖点突变模型的原理
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为:
v(x)=x4+ux2+vx+c (1)
其中,x是状态变量,u、v是控制变量。令v`(x)=0得出势函数的平衡曲面方程M:
4x3+2ux+v=0 (2)
由v``(x)=0求出势函数的奇点集S:
12x2+2u=0 (3)
联立v`(x)=0与v``(x)=0,消去状态变量,得到分叉集B:
8u3+27v2=0 (4)
平衡曲面是势函数所有临界点的集合,奇点集是所有在平衡曲面上有竖直切线的点的集合,分叉集B是所有使状态变量x产生突跳的控制变量的点的集合。
图1为尖点突变模型的突变流形和控制平面。平衡曲面由三层组成:上叶、下叶、中叶。分叉集B(b1Ob2)是奇点集S在控制变量所在平面的投影,是系统发生突变的临界位置。当控制变量没有越过分叉集时,(u,v)的平稳变化会引起x的平稳变化;越过分叉集时,x会产生不连续的变化,表现出状态的不稳定性。如图1所示,A1出发演化到A2,当接近中叶边缘时,只要控制变量有微小的变化,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突变。从C1到C2演化路径中,控制变量的连续变化引起状态变量的连续变化,从而系统是稳定的。
平衡曲面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三次方程4x3+2ux+v=0,实根数目由判别式=8u3+27v2的符号决定。>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尖点突变模型的构建
(一)实证研究
1.公司概况及发展。ABC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小型服务经销企业。国内钢铁供应链条是“铁矿石-钢铁生产-钢铁经销-各类用户”,ABC公司处于该链条的中游,扮演着经销商和采购商两个角色。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是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
2001-2004年恰逢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阶段,国内高级板材缺乏,需求量持续增加。ABC公司把握发展机遇,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底公司总资产2536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1534万元,实现净利润834万元。2003年底销售收入达到22796万元,净利润达到1757万元。但是销量的迅速增加也使ABC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营运资金压力(见表1)。
由表1可知,尽管公司流动资产从2002年的2 533万元迅速增加到2003年度的4 538万元。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迅速增加,而货币资金却急剧减少。ABC公司在稳固的供应链交易关系下,短时间内虽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缺口。
2.融资困境及其化解。ABC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的融资困境表现在:自身信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实现信用授信的条件;通过担保公司获得担保授信,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难以通过抵押授信解决资金缺口。因此,传统贷款方式不能帮助它破解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EF商业银行根据ABC公司供应链和财务状况的特点,2004年,提供了采购阶段的“未来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产品,提供了 2000万授信额度。2006年,双方办理了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获得4600万元授信余额。
3.尖点突变模型的应用。阿伯丁大学“2008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状态”的调查报告总结出四条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平均现金周期、过去一年现金周期的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本文选用影响营运资金周转四项关键指标:应收账款余额、预付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和存货余额,通过对主要指标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分析当年各指标的数据是否发生了突变(见表2)。
利用尖点突变模型来分析2004-2008年间,ABC公司营运资金四项指标数据变化所隐含的突变信息。首先对预付账款余额进行尖点突变分析。考虑到尖点突变函数是四次函数,因而先用四次函数来拟合历史数据。取时间为自变量x(以2004年为基准,作为第一年,其他年度依此类推),取预付账款余额为函数y,用四次多项式以最小二乘法拟合表中的数据(见表3),得到的四次多项式为:
Y(x)=-64.5x4+842x3-3780x2+6706.5x-1810 (5)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用四次多项式拟合的结果非常好,相对误差极其小。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四次多项式进行初等变换得出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设四次多项式为:
y(m)=a0+a1m+a2m2+a3m3+a4m4 (6)
为消去(6)式中的三次项,令m=x-n,n=a3/4a4,(6)式变为:
F(x)=b0+b1x+b2x2+b4x4 (7)
其中:
进行变量代换,令得:v(x)=x4+ux2+vx+c,得尖点突变模型的标准形式。
对(5)式进行初等变换,得:
n=a3/4a4=-13.05,b0=-557410.9,b1=911618.4,b2=-36721.8,b4=-64.5。
再进行变量代换,得u=569.33,v=-14133.62,c=8642.03,即尖点突变模型为v(x)=x4+569.33x2-14133.62x+
8642.03。
计算该尖点突变模型的分叉集:
B=8u3+27v2=8×(569.33)3+27×(-14133.62)2>o
同理,对应收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及存货余额进行突变分析,会发现分叉集也都大于0。分叉集>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主要为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和货币资金,因此影响中小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可用这四个指标的余额来表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处理,合成为两个综合指标。
u=0.825x1+0.282x2+0.897x3-0.484x4
v=-0.040x1+0.918x2+0.182x3+
0.805x4
主成分u、v解释了全部方差的83.115%,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把u和v的表达式带入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可得该模型的突变条件:
4[0.825x1+0.282x2+0.897x3-0.484x4]3+27[-0.040x1+0.918x2+
0.182x3+0.805x4]2
当企业营运资金的关键指标值满足公式(8)时,资金链条会面临断裂的危险,发生突变。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2004-2008年间ABC公司的营运资金流转未发生突变。这与ABC公司利用供应链金融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ABC公司2004年获得融资后,有效解决了现金不足的压力。2005年末销售收入达到27396万元,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到6799万元。2006年获得融资后,应收账款的占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00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定性分析
本文运用定性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进行突变分析。平衡曲面是状态变量,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它受u(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v(代表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两个控制变量的影响。
当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鼓励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此时,供应链成员企业会出现不同的行为。中小企业中信用较好的成员会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发展产业,处在平衡曲面的平稳过渡部分。信用较差的企业会发生虚假交易、挪用资金等行为,引发资金流、产品流的中断,给其他参与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健全,系统会过渡到>0的状态。企业的行为受到生态环境的有效约束,系统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变成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受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高的同时也都会守信用,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综合成本的降低。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口问题,当影响营运资金的四个关键指标满足公式(8),就会引起系统状态发生突变,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或破产。二是灵活运用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实现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整条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三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平衡与升级。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供应链金融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中小企业应当努力达到供应链融资的准入条件;核心企业应有效利用供应链融资技术;商业银行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政府加强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Simon C.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2004(10)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摸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现有研究多将传统融资模式与加入核心企业后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博弈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曹文彬等(2013)引入违约罚数,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求解传统应收账款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的纳什均衡,通过比较得出供应链佥融应收账款融资可以达到帕累托有效率的均衡,同时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放贷率。张琅等(2013)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利率、贷款监管成本、供应链对中小企业违约的惩罚金额、中小企业与核心联合骗贷的概率以及利益分配比例是影响中小企业违约概率及商业银行信贷提供概率的重要因素。李占雷、孙悦(2014)在只涉及中小企业违约的前提下,构建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银行与供应链企业、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双重Stackelberg博弈,分析供应链金融中各个参与主体的期望收益,考察融资运作的影响因素。戴剑勇、张在雄(2015)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银企博弈模型,研究各参与方的行为及信用风险评价,从而对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的管理提出相关建议。张保银,车佳玮(2016)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分析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决策。认为其风险来源于应收账款的回流,通过重点考虑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并根据债务人对应收账款的还款比例与质押率关系,建立银行、分销商、零售商三方期望收益矩阵。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研究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但由于各模型是基于不同的假设和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另外,考虑到统一后便于进行博弈参数变动等后续研究,也就是统一研究制度变迁对各方面的影响,以增加相关博弈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统观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流程,以考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过程。2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博弈关系的经验归纳2.1主要参与方及其博弈收益2.1.1银行
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深度参与者。银行通过评审核心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信用水平,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在开辟中小企业市场的同时,运用高附加值的服务巩固核心企业和客户集群,从而增加收益。2.1.2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信用基础较为薄弱,资源获取能力不足,是供应链金融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可以盘活企业资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生产经营提供持续动力。2.1.3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规模大,通常属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及强大的资本支持。在产能过剩的当下,核心企业切人供应链金融,可以充分将其所掌握的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优势变现,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并为自身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2参与方的策略选择与信息结构
中小企业信用资质较低,不易从银行处获得贷款,寻求核心企业进行反担保,可以获得较高的贷款额度。在国外,银行通常会通过“栓牢”核心企业,再将业务扩展至与其相关的中小企业。但我国现有模式下,核心企业融资渠道多,资金来源广,银行往往会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其收益来源不及融资企业那么明确,参与应收账款融资的动力相对不足,是否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担保是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形成的基本前提所在。若是提供担保,核必企业既可以享受延期还款带来的收益,也能有效保障自身货源的稳定;但核心企业也需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考量,例如,中小企业会将贷款用于连续生产还是进行其他风险投资,中小企业若是违约,将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多大程度的损害等。在中小企业获得核心企业的担保后,银行可以选择贷款或者不贷款。一方面,银行希望可以发放贷款获得利息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并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对企业能否到期还款有所怀疑。在获得贷款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如果都守约,则能实现银企共赢,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促进产业、金融的融合;若有一方违约,既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稳定,也会受到来自供应链的惩罚;若是双方都不守约,供应链链条断裂,合作难以为继。面对企业的违约,银行可能会采取行动,例如要求担保企业还款、采取诉讼手段等,也可能放弃斗争,不予追究。2.3参与方之间的主要博弈关系
银行、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间的博弈关系主要包括:(l)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博弈。核心企业是否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博弈,这一博弈是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形成的必要条件;(2)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博弈。银行是否为中小企业提供货款,直接影响合作的最终达成;(3)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还款选择的博弈。在获得贷款后,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守约则能实现三方共赢,违约既会损害彼此的利益,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4)银企博弈。面对企业的违约,银行若是采取行动将会加大企业的违约惩罚力度。3 关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风险问题的博弈认识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所面对的违约风险更加趋于复杂化,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供应链的稳定性等都是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3.1提高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管控能力
同银行相比,核心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物流、资金流等信息更为了解,对行业周期及微观运行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监督,掌握其贷款资金流向与用途,可以有效保障购销合同的顺利完成。3.2加大对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中小企业的信用资质越差,为取得贷款所需付出的包装成本也就越大。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出的融资申请进行仔细甄别的同时,也要加大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可以增加信息透明度,促使其包装成本不断加大。3.3建立合理的违约惩罚制度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出现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可以使供应链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减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的损失,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状况,我们对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情况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调查概述与结论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包括电子版网上调查和现场采访记录。实际回收334份,但由于部分问卷表达不清晰或填写有误,有效问卷为312份,本调查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0%。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对象的从业年限、单位性质、从事工作、和工作职称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制造业占15%,建筑业占8%,批发业占12%,零售业占16%,住宿餐饮业占10%,交通运输业占8%,物流仓储业占14%,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9%,其他占8%。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概况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信用风险的所占比重为43%,操作风险所占比重为25%,法律风险所占比重为15%,运营风险所占比重为12%,道德风险所占比重为5%。信用风险比重较大,达到43%,其次是操作风险,占总体的25%,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因素概况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政府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4%,37%,43%,6%。由此可见,影响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企业自身,其次是金融机构,这两种因素占总体影响因素的80%,政府因素和其他因素只占总体影响因素的20%。
(四)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三个城市的企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其他四个因素来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证自身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完善供应链参与者的监管程序和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等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薄弱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呈现出松散的特征,并且边界模糊,中小企业在对供应链成员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供应商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措施。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对资金的引入没有适当的采取利益激励行为,导致供应链成员对企业存在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对其的信誉感也很难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和能力有限,致使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信用体系尚不完整
根据对辽宁省部分中小企业的调查可知,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资金管理体系和健全的信用关系的重要性,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用得不到保证。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的准确了解企供应链的整体情况,只能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去考虑是否要贷款给企业。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经营和决策的情况去决定是否贷款给该企业和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必定会加大资金的使用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供应链融资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抵押与担保和信息透明度低等特征,金融机构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其提供缩短应收账款、提供担保、延长应收账款期限等帮助,但这也会是自身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束缚。另外,中小企业没有真正的站在供应链所在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利益方面考虑,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供应链融资整体存在的风险增大。
(四)信息技术滞后
由调查分析可知,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导致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和技术含量偏低。另外,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单证、出账、赎帐等环节上需要人工确认,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率。另外,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供应链参与者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了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流不能共享以及与资金流对接不上,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使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
四、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政府要建立社会信用系统,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依法维权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把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金融机构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把信用等级、信用评估和信用作为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供应链融资条件,推行“1+N”的营销模式。
1.1提高供应链效率
“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网上银行或银企直联实现在线融资服务。同时,通过贴合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1.2信息共享,风险降低
在供应链企业间,授信额度、库存、销量流转等数据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购、排产、销售等各项活动;在物流公司中,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公司对接,使得客户能够在线办理抵/质押品入库、赎货等,同时物流监管公司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全国各处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在银行中,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能够实时监控抵/质押品情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等;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1.3降低信息甄别成本与操作成本
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能够从电子商务平台快速获得所需要的有关商品、应收账款、企业等关键信息,降低了银行的信息甄别成本。另外,“线上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交互标准化和电子化,节省各环节参与费用。据社科院专家初步估计:千家企业上线,一年仅节约纸张一项就相当于少砍伐3000多颗树/100亩原始森林。同时,在线信息共享提高了银行职员的工作效率:所有申请通过网银提交,不用反复、不用传真、不用邮寄,自动生成电子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
1.4实现供应链线上协同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活动高度融合,包括企业内部“产‐供‐销”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工作。而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供应链中的支付结算问题(资金流),也真正实现了在线协同。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
2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2.1缺乏统一的商品编码
目前,深圳发展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标准商品编码,通过“标识代码+分类代码+属性代码”,将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可能作为押品的商品分类,进行简化编码,解决了供应链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服务主体之间的商品识别体系的兼容问题。但是,国内其他银行研究开发此类商品编码仍需一定时间,虽然,深圳发展银行已明确提出愿意将自身研发的编码体系免费开放,但编码的后续维护与更新,还需要国内银行同业工会或相关行业组织共同完成。
2.2缺乏相应的操作平台
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买卖双方的ERP系统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深圳发展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等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交互,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进行客户身份认证,客户在线提交电子资料,审批过程直接线上进行。但是,目前国内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基本上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线上数据录入功能,客户需线下提交纸质审批资料并加盖公章,审批过程仍在线下进行。
2.3信息的不确定性
由于供应链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和集成的,一方面,出于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为提高客户的购买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间谍软件等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破坏供应链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给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带来了风险。同时,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使用技术不当、信息转化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而带来信息失真的风险。
2.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增加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使所有供应链金融活动在线提供,这对银行职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对于参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操作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以及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要求。过低的员工素质与操作技能所带来的操作失误,将可能给线上供应链金融带来较大损失。
3建议
3.1建立先进信息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加大投资建立健全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对接;其次,我国政府与行业工会协助建立统一的商品编码体系,实现大供应链金融,完成商品识别与信息数据化。最后,国内其他银行应加大与深发展的交流,加大投资建设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实现汇票系统的线上发展,以丰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内容。
3.2加强相关业务培训,提升业务人员素质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以人员素质的提升为依托,无论是我国银行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从招募与甄选、培训、激励等各个人力资源模块入手提高业务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