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区域社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社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社会研究

第1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区域经济发展;可适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9-0029-08

一、引言

作为衡量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的重要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中间目标,兼具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信息,不仅能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还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结构,是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大探索和创新。目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在分析地区社会融资状况、正确反映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地区融资结构、区域经济特点不同,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融资规模保持什么水平对经济发展最有利,以及什么样的融资结构更合理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目前专门针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论证。

(一)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一项良好指标。如盛松成(2012、2013)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并且我国货币政策能有效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指标有较大影响。刘业明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且各构成指标也会受经济发展和监管等方面的影响,即社会融资规模总指标及各分指标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表现。

(二)社会融资规模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

多位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及其构成要素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房地产价格、产业升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陈素(2014)通过实证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探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盛朝辉(2015)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地方经济增长存在协同一致性,社会融资规模对同一区域经济体中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于GDP、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言,社会融资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效应较为明显,且传导时滞较短。周宗安、王显晖(2014)研究认为,就长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直接融资量和银行表外业务融资量产生的正向影响要高于总的社会融资量和传统信贷融资量产生的影响。短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整体不是很明显。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

胡振、李娜(2015)研究认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融资的区域平衡性增强;二是融资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三是区域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对人民币贷款依赖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人民币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2014)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宏观经济指标的互动关系,并利用阀值回归模型对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可以较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考虑到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经济、信贷规模较大,经济金融发展既有相似也存在一定差别,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以四省作为区域样本,通过实证及比较分析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可适性进行探讨,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优促进作用,并提出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模型分析

(一)变量及样本选取

为全面、动态地反映社会融资规模变化态势,分析比较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以全国、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作为样本,选取融资类和经济类共8个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析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中,融资类指标包括社会融资规模(RZGM)及其结构指标新增人民币贷款(LOAN)、表外融资(BWRZ)①、直接融资(ZJRZ)②;经济类指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INV)、进出口总额(INTR)、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万得数据库,时间段为2006―2015年季度数据。为消除样本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和异方差性,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和取对数处理。

(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通过对融资类和经济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两类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全国及鲁、江、浙、粤四省融资类指标与经济类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7,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发展类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6。

(三)序列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1. 平稳性检验。对避免伪回归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使用协整检验方法进一步研究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协整检验。该部分通过协整检验判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所选取的全国及省际样本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与经济发展类指标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

3. 格兰杰因果分析。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指标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

(1)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相互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出口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要大于社会融资规模对它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将更显著地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新增人民币贷款对主要经济类指标的影响与社会融资规模类似。

(2)表外融资对主要经济指标影响明显,表外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均互为格兰杰原因。

(3)直接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互相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影响直接融资。

(四)面板数据建模及结果分析

1. 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类型,Hausman Test统计量(W)是168.8266,显著性检验的P值是0.00,因此拒绝模型是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以将模型设置为固定效应模型。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分变系数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三种不同形式,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F检验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

由检验结果可见(见表2),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921,F检验统计量值为920.67,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长是促进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指标,其回归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其指标系数大小各有差异。

(2)社会融资规模对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异。山东省(0.1279)、浙江省(0.1276)的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全国水平(0.1617),江苏(0.4581)、广东省(0.1855)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水平较低,与其他省份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其次是进出口总额,再次是社会融资规模,最后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处于较弱的地位,表明山东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作用存在不足。

2. 社会融资规模内部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建立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的面板模型,分析不同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由结果可见(见表3),该模型检验的调整可决系数为0.9939,F检验统计量值为7420.73,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新增人民币贷款对各地经济发展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山东省人民币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11),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山东省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更为显著。

(2)表外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作用不同,剔除检验在5%置信水平下不够显著的全国和浙江省数据看,山东和广东省的表外融资对经济发展呈现抑制作用。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规避表内信贷控制和监管要求,造成了资金空转,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产生抑制作用。

(3)直接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山东省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最低(0.0655),浙江省最高(0.1569),这与山东省整体金融体系不完善、债券和股票市场不健全有关。

四、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及江、浙、粤的比较分析

上述实证分析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差异性。为进一步探寻差异性的原因,对各省社会融资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特点及比较

1.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年均增速高于人民币贷款。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从2882.4亿元增长至7599.7亿元,总体呈现较快扩张趋势,年均增长11.4%,较人民币贷款高2.5个百分点,但较GDP增速低0.98个百分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3.1%增长到2009年的最高值25.6%,又逐渐降低到2015年的12.1%,其中2009―2013年除2011年外,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稳定在18%以上,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力度持续较强(见图1)。

图1: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与GDP的比率

单位:亿元、%

2.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三。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1.37%,低于全国3.86个百分点,四省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③。四省中,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排名第三,较江苏和广东分别低1.33和3.67个百分点,较浙江高8.89个百分点,表明近几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主要发达省份中发展较慢;在总量上一直低于江苏、广东,自2012年开始高于浙江,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4)。

3. 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匹配性来看,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占比均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其中,2007年和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10%和4.97%,低于同期山东省GDP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9.69%和9.31%)5.59和4.34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相对较大。与其他省份比较,浙江省2006―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持续高于GDP全国占比,江苏、广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虽低于GDP全国占比,但差距比山东省要小。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低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说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水平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匹配性较低,社会融资规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5)。

(二)融资结构特点及比较

1. 表内融资占比呈下降趋势,自2012开始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5年,山东省表内融资(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7.99%,低于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3.38个百分点,表内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88.43%下降到67%,这与全国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自2012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持续低于全国水平。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年占比为67%,在四省中排名第三,仅比广东省高0.15个百分点(见图2)。

2. 表外业务自2008年开始明显扩张,201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萎缩。山东省表外融资占比自2008年开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2008―2013年占比持续高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一。受监管政策和需求因素影响,2014年下半年开始山东省表外融资持续萎缩。2015年,山东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仅160.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11%,较2013年下降37.5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及广东省占比1.67和4.35个百分点,但仍比江苏和浙江高7.10和15.13个百分点(见图3)。

3. 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占比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企业债券净融资和股票融资合计增加1983.4 亿元,是2006年的11.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6.10%,较2006年提高20.21个百分点。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年均增速31.4%,虽比全国和广东高3.1和1.68个百分点,但比江苏和浙江低18.7和6.7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直接融资占比处于较低水平,2006―2013年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在四省中,2008―2011年排名一直为第四,2012年起山东省直接融资增长较快,2012―2015年在四省中排名均为第三。2014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26.10%,高于全国、广东占比2.66和3.47个百分点,虽仍低于江苏、浙江1.33和6.06个百分点,但与江苏的差距较2014年缩小0.67个百分点(见图4)。

4. 其他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占比高于全国水平。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小贷公司贷款等其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达到364.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4.79%。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省其他融资平均发展速度低于全国3.2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4.0、3.4和0.1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其他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在2013年低于全国,但在四省中,2008―2014年排名持续较低, 2015年占比迅速提高,在四省中位居第一(见图5)。

综合以上分析,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较快,融资结构不断完善优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相比,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全国及江、浙、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门限效应分析

前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山东的促进作用仅高于浙江,弱于全国、江苏和广东;比较分析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在融资总量及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其他省存在差距。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即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而门限效应模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门限效应检验

本部分采取自抽样法来模拟F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及其临界值(运算重复1000次),检验门限效应是否存在,检验结果见表6。

从结果可见,单、双门限检验均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单、双门限检验最小残差平方和分别为13.6036和12.3618。可见,双门限检验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单门限检验。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门限,门限值分别为:[θ1=0.1729], [θ2=0.2684](见表7)。

(二)门限回归估计

根据已经估算出的门限值,对回归方程进行参数回归,得出双门限模型参数(见表8)。

注:TSF为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

当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低于17.29%时,经济发展系数为-1.8468,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低于一定值,社会融资规模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金融部门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作用需要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发挥出来,金融发展水平过低对实体经济难以发挥资本溢出效应。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例处于17.29%―26.84%之间时,经济发展系数为4.7163,此时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超过26.84%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此时经济发展系数下降为0.9241,说明社会融资规模高于一定值时,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为此时可能导致资本“脱实向虚”,凸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在契合度较高的可适区间,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保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均衡性,应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处于可适区间内。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发展的可适区间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融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前文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保持其合理增长,即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GDP的比重在(17.29%,26.84%)的取值区间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有效。目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相对仍较低,仅在2009―2012年间超过17.29%。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还未达到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优水平。目前山东省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应进一步加大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力度,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二)进一步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山东省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从间接融资看,山东省表内融资增长平稳,表外融资占比高且波动大,这不仅会增加金融风险,也不利于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在四省中排名相对落后。山东省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优化融资结构,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优化直接融资环境,优化资本市场,充分建立并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资源配置平台;二是加大创新,着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企业融资市场的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促进金融有效支持经济发展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监测对防范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框架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分重要。近年来,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表内贷款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表外业务总量快速扩张,但2014年以来受国家先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持续影响和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影响,山东省表外融资业务总量开始明显收缩,这种表外融资较大的波动,使得实体经济融资缺乏稳定性,信贷风险增加。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监测,及时预警各融资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金融系统自身建设,规范金融秩序,确保金融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融资承载能力

实体经济是融资的承载主体,经济结构决定融资需求总量和资金配置效率。与江、浙、粤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经济结构仍偏重工业,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占比偏高,行业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经济“转调”任重道远,应更加注重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来聚集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山东省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发掘工业制造业领域内传统优势产业的潜能,通过加快促进其转型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

注:

①表外融资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总和。

②直接融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总和。

③全国及四省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行网站及四省共享交流数据。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J].调查统计专项研究,2013,(29).

[3]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

[4]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适性研究[J].区域经济,2014,(4).

[5]陈素.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6]盛朝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5,(3).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几个问题的研究[J].货币时论,2011,(7).

[9]周丽燕.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J].理论探讨,2013,(9).

[10]胡振,李娜.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5,(3).

[11]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特点分析[J].观察思考,2014,(11).

第2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运输业的本身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国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增长却呈现出了区域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带动起来的,而这种增长是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东部地区仅占我国面积的1/3,但我国基本上所有的港口以及大部分的铁路、公路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时间以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问题。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总起来看,人们对其因果关系主要有三种认识。

第一,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较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不仅使得人们的消费空间距离缩小,也加大了不同区域间人们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能够促进产业的优化,吸引大量的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提高。这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也对交通运输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不断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

第三,二者相互影响。这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即交通运输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

二、我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城市交通运输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除了部分大城市外,大都处于规划水平低,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虽然交通运输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交通拥堵现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解决。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人流、车流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道路的建设,而交通工具却发展的非常缓慢。除了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设了地铁、轻轨等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外,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做出大的变化。

2、交通运输问题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交通规划水平、应变能力等的限制,使得交通运输的建设不能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规划相协调。道路容量的不足,致使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像北京、上海的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拥堵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各方各面的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该城市的经济。相反的,像西部及偏远的地区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缓慢,这些地区与外界的沟通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当地的大量丰富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投资商不来这些地方投资,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越变越大。所以,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交通运输的拥堵问题还是交通运输能力的缺乏都相应得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交通运输

长时间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一种不合理的制度之下,导致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现象。例如,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将会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能力的差距也越变越大。在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可以强烈的刺激当地的消费,同时增加政府的收入。当经济得到高效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时,而交通运输能力没有进行相应的提高,进行必要的建设,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城市整体的建设和规划中缺乏其科学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以上分析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的现状,同时也显露出了许多问题,下面提出了四条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问题的建议。

1、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从实质到内容的一体化,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等的畅通,而且支撑和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对于交通运输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的西部而言,区域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教育。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文明思想的传播,加速了中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使人们能够逐步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明,这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具有很大的意义。

2、交通运输发展的差别战略

在充分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后,应针对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设施实行差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战略,使得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各种效应,最终使得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得到共同的发展。例如,针对像北京、上海、天津等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其公路、铁路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象,这就需要建设技术要求更高的交通运输设施,如地铁、轻轨等。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仅仅需要建设能够满足其基本条件的铁路、公路就可以了。

3、发挥交通运输的聚集效应

依据点轴开发理论,随着像铁路、公路这些重要的交通干线的建立,连接重要干线地区的人流、物流将会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将不断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与投资环境。经济区域的发展首先是从具有有利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中心城市开始,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经济带。在此产业、物质、技术、市场、人力、资金等高度聚集,这就大大降低了区域经济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水平的提高。当费用降低时会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吸引大量的产业向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有优势的地方聚集,使得这些地方有了较大的空间进行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以交通运输为干线,快速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完善,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联系也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干线为发展轴的经济聚集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资金、技术等在交通干线上集聚,不断改善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产业等也会受到新的交通干线的吸引,向交通干线集聚,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甘肃省依据"提速中部,东联西拓"战略,以兰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径为100km的1h交通运输圈,同时甘肃省的东部地区以天水为中心,融入国家中部、西南经济的交通运输,是甘肃的交通运输东连陕西、南连四川,与国家的中东部以及西南部地区经济相互融合,发挥了甘肃省的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庆斌,荣朝和,马云. 《运输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赵坚.《交通与运输的含义及交通经济学问题》.《综合运输》.2007年,第8期

[3]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卷(第3期)

[4]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卷(第18期)

第3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仪器设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TH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9-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拥有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强大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仪器测试服务情况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很多高校在最大限度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依托大型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实行网上提前预约制度,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建立联系,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测试需求。仅2011年测试样品数量1945个,开机时数1380小时。长期支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有:河北省果树研究所、河北燕山试验站、昌黎县植保站、秦皇岛海港区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北戴河集发有限公司、昌黎县碣石源水泥有限公司等等。长期支持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有唐秦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26个,京津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5个。还有很多园林设计公司、水产品养殖单位、动物饲养单位、饲料加工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农民。中心服务的对象还包括相当数量的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中心的测试服务质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根据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导致部分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不适合实际需要或配置不全,设备买来就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有些部门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操作和维护,导致很多贵重仪器使用故障多、寿命短,甚至无法使用。

其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部分贵重仪器配套设备和零部件配置及耗材费用偏高,单位科研仪器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仪器长时间闲置乃至报废。

最后,开放共用程度低。很多单位实验室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供内部使用,局限于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对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接受外单位和社会测试任务,导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程度低。

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走进基层,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在保证本单位教学、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对外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科研仪器的技术指标、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状态,特别是仪器的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的广泛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支农、阳光工程、联村帮建、科技特派员、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基层,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基地、校地(企)合作基地,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力度,鼓励以校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科研平台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高校科研平台与地方平台集成,强化高校科研平台和地方平台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和衔接,合理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服务行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院级共享平台。在学校内部把原来分散使用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集中调配到分析测试中心,实行“统管共用”。每台仪器配备专门的仪器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从仪器设备申购、调研、论证,到实验技术人员的调配,仪器的日常使用、维护维修等各个环节均统筹安排,合理部署,统一管理,使仪器设备使用有序化、协调化,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其次,建立社会共享平台。重点购置一批通用型、覆盖多学科和不同领域的贵重分析仪器,面向社会开放。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贵重仪器协作共用网”,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测试服务。

(四)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开放平台,完善网上提前预约制度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心网站汇集全校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的各种信息,校内、校外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情况等各种信息,方便用户使用。开辟宣传窗口,定期在网站由仪器负责人进行讲座,详细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以及对样品前处理的注意事项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设备的用途。

其次,建立仪器预约管理平台,完善网上预约制度。中心指定专门的管理员,对仪器信息、用户信息、预约信息、通知信息进行管理,重点对预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预约时间以及仪器使用状态及时审批并下达通知,保证用户及时得到服务。这种网上预约、网上审批、网上用户管理、网上系统分析的网络预约管理平台,对大型仪器既能实现集中管理,又能实现分散管理,灵活,方便,快捷,满足校内外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明显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熊娟,杨向荣.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资源共享的探索[J].分析仪器,2010(5).

[2]陈敬德,温光洁,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第4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区域经济 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刘昌亮(1980-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技术教育;凌艺春(1964- ),男,广西百色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杨铨(1981- ),男,广西来宾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2-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实用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很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随着国家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和区域提出了振兴产业的计划,产业振兴对高职专业的需求逐渐成为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和扩大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应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实现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供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扩大高等教育消费等多种方式,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性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和就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根据麦可思—中国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国家新近制定的产业振兴规划中12个重点发展产业中有9个产业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国家振兴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排名第一,需求最为旺盛。

以广西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广西“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轻工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产业中关联紧密的产业有14个,需求旺盛的产业有10个。大量新兴产业的建设快速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也为本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专业建设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人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加强与区域内企业的分工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就导致专业缺乏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区域内企业行业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密。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以学科本位设置课程,开设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区域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有距离,没有对接,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对应企业的岗位需求。2010年9月,分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鲁昕副部长的话表明,现在的专业还是没能够很好地对接企业,需要改进和加强。

3.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建设必须在课程改革、师资团队、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行建设,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硬件、软件条件,也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现实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后,没有保障措施、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4.专业的评价体系单一化。传统的专业评价是以政府、教育部门等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学生及家长参与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学单位的主管部门,社会参与少,评价体系单一。

第5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两型社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转移矩阵

中图分类号:TP753;P9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94-0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是人类高度重视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1]。LUCC的过程、趋势、驱动力及生态环境效应是研究的重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相关研究成为LUCC研究的主要方法[2-4]。目前,LUCC研究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湘潭市作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在此形势下,如何高效的管理与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进行研究,揭示湘潭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为更好的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5-7]。

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湘潭市2001年、2005年和2009年3期遥感影像,通过非监督、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动态信息,分析湘潭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类型转换情况和变化程度,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乃至我国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的两型社会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江中下游,地跨111°58'、113°05'E,27°21'、28°05'N,总面积约为5010km2。全市辖湘潭市区、湘乡市、韶山市和湘潭县,其中市区由雨湖区和岳塘区组成。地势呈南部、西部和北部高,中部和东部低,总体起伏不大,较为平缓。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山区、丘陵、岗地、平原和水面一应俱全。作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一,湘潭市既居于“长株潭”金三角的一角,又处于“衡邵”大三角的腹地,是湖南省的重工业基地和全国的商品粮基地。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09年三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编号分别为P123R041(2001年12月29日1景、2005年7月17日1景、2009年10月24日1景)和P124R041(2001年1景、2005年7月16日1景、2009年1月16日1景),其他资料包括湘潭市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水系图、30mDEM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等高线地形图,2001-2010年湖南省统计数据。

(二)分类体系

为便于影像解译及数据处理,土地利用分类之前须制定一套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参考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以及实地勘察构建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三)数据处理

1、矢量数据处理。湘潭市矢量数据以湖南省1:10万行政区划图、水系道路图作为数据源,应用ArcGIS9.3采用人工矢量化的方法获取。首先选择WGS_1984_UTM_ Zone_49N作为投影坐标系统;然后进行配准、人工矢量化;最后录入属性数据,获取湘潭市矢量格式的行政区划数据。依此方法获得湘潭市交通、水系矢量数据。

2、遥感影像处理。依据湘潭市1:5万等高线地形图选取控制点,统一定义WGS_1984_UTM_Zone_49N作为投影坐标系统并采用二次多项式对2001年、2005年和2009年三期TM影像进行几何校正,校正误差控制在1/3个像元之内;然后进行直方图匹配和影像拼接;最后在ERDAS9.2中用统一的行政边界进行影像裁切,获取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

对裁剪后的影像进行增强处理,以突出图像特征,使更好的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研究选取了比值拉伸处理、直方图均衡化、去霾处理和滤波处理四种方法进行研究区域的图像增强处理。

3、土地变化信息提取。首先,运用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初步获得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分类图;然后利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结果,结合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信息[8-11]进行决策树分类[12、13],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人工修正,修改不正确的边界和错误的编码,同时利用ArcGIS9.3的拓扑功能建立斑块之间的拓扑关系,以保证数据的逻辑一致性;最后对解译结果进行野外抽样验证,并对错误的图斑进行修改。应用ArcGIS9.3的相关模块对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最终获得湘潭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

4、分类精度评价。总体分类精度是被正确分类的像元总和除以总像元数。被正确分类的像元数目沿着混淆矩阵的对角线分布,总像元等于所有真实参考源的像元总数。

Kappa系数是一种计算分类精度的方法,通过把所有地表真实分类中的像元总数N乘以混淆矩阵对角线(xkk)的和,再减去某一类地表真实像元总数与该类被分类像元总数之积对所有类别求和的结果,再除以像元总数的平方减去某一类地表真实像元总数与该类被分类像元总数之积对所有类别求和的结果[14]。其计算公式为:

通过ENVI软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分别计算了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其评价结果如表1:

四、结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类型转化和空间格局演变。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解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表2)。类型转化和空间格局演变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之间的转化,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表3-4)。

(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是通过二维表来显示表达不同时段内同一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关系,从中能够快速查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

利用ENVI软件的Change Detection Statistic功能做出2001-2005年和2005-2009年两个时期的湘潭市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3-4):

从表2中可以看出:湘潭市2001-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均有减少,其中耕地的减幅最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湘潭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其中耕地的减幅最大,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其中林地增幅最大。从表3和表4中可以了解到:湘潭市2001-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主要为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2007年12月4日国家设立“长株潭”地区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潭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城区周边的耕地大量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随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人们认识到森林对我们的重要性,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等政策促进了该区域部分耕地向林地转移。

(三)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示研究区域一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当T设定为年时,K值表示该研究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综合土地利用类型表示动态度从总体上反映研究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各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互转化的强烈程度。其公式表示为:

式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ΔLUi-j为监测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设定为年时,LC值表示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从表5中可以清晰看出:从2001-2009年湘潭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反映出研究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加强。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看出2001-2005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要小于2005-2009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2005年以后湘潭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这说明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确立促进了湘潭市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湘潭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一个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变化机制,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自然资源利用是推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不断向建设用地转移是本研究区域的主要特征,农业用地内部的耕地向林地转化发生在特定时段局部区域,主要是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作用的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进行湘潭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用R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借助GIS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三个角度分析湘潭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期间内,湘潭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耕地、草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均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的幅度最大;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林地先减后增,建设用地则持续增加。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转化上,耕地大量转化为建设用地,小部分转化为林地,其他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建设用地转化。湘潭市2001-2005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比2005-2009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小,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2007年国家确立“长株潭”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一,加快湘潭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通过湘潭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揭示湘潭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趋势、特征和程度,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01).

[3] 杨武年、刘恩勤、陈宁等.成都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02).

[4] 吴文斌、杨鹏、柴崎亮介等.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04).

[5] 许联芳、谭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01).

[6] 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J].经济地理,2009,(01).

[7] 徐唐奇、鞠登平、张安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土地需求调控政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09).

[8] 鲍海英、李艳、赵萍.辅以纹理特征的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以陕西省杨陵县为例[J].遥感应用,2009.

[9] 陈亮、张友静、陈波.结合多尺度纹理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04).

[10] 林小平、毛政元、刘建华.纹理特征遥感影像分割研究[J].测绘科学,2010,(05).

[11] 宋铁群.基于MATLAB的遥感影像纹理特征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2).

[12] 陈艳华、张万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山区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J].国土资源遥感,2006,(01).

第6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渝东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1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25-03

一、引言

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五个民族县(区)是重庆市实施“一圈两翼”战略“东南一翼”的基本组成部分。五县(区)既是少数民族县(区),又均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总体格局中发展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农村”地区。加快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缩小重庆市区域差异。消除二元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全市综合实力,实现“加快”、“率先”目标,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直辖十年,渝东南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重庆直辖十年,渝东南地区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发展机遇和最好的发展时期。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各区县致力于“保稳定、打基础、建平台、兴产业、增总量”,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一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了较大缓解,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交通建设方面,随着“八小时”工程的推进,国道319线等一批重要干支线得以兴建和改造,以及“十一五”期间,随着一大批省际、县际连接公路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渝东南地区的内外交通条件,并使其拥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的区位优势,其门户作用、结合部作用将更为突出。能源建设方面,国家电网建设、农网改造、石堤电站、彭水电站和大批中小电站的开发,能源制约将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工程方面,无线电通讯、广播电视、有线电话、远程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增强。2006年五个民族区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26亿元,直辖十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历史上发展最好、建设最快的时期;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8.0:29.9:32.1调整为25.5:35.51:38.99,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7.75亿元,纵向看,现在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就相当于直辖前48年投资总额的数倍,横向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明显高于湖北恩施地区、湖南吉首地区、贵州铜仁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是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方面,烤烟、桑蚕、畜牧、中药材、食品原料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以龙头企业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走出示范阶段,正在逐步形成规模。工业方面,以电力、矿产加工、卷烟、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发展很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第三产业正在加速启动,渝怀铁路通车以后,黔江、秀山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著增强,人流、物流增长很快;以乌江画廊、武陵风光、民族民俗风情为载体的旅游业迅速升温。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开展。

总体上看,十年直辖,渝东南地区实现了十年大跨越、十年大发展,已经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与“一圈”相比,仍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甚至比渝东北“一翼”还落后,就是与湘、黔、鄂毗邻地区比也基本上没有明显优势,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渝东南“一翼”仍处于“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阶段,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任重而道远。

三、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研究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一是城乡统筹问题。中央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大格局中,“一圈”是城市,“两翼”是农村。城乡统筹核心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因此,渝东南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圈”、“翼”互动,把着眼点放在“圈”,把着力点放在“翼”。通过“一圈”对“两翼”的扶持和支持,把渝东南地区推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问题。渝东南集老、少、边、穷于一身,是重庆市发展相对缓慢的区域,条件差、底子薄,重庆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渝东南地区要抢占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其发展必须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前期应以输血扶持为主,主要是解决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市场等“瓶,颈”制约,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突破工业化、现代化门槛;后期以增强造血机能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带动性的项目和产业,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能发挥自身优势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使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是优势发挥与道路选择问题。渝东南在武陵山区具有两大共同优势、两大独特优势,一大劣势。两大共同优势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二是拥有特色生物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都有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民俗旅游业的资源基础;两大独特优势一是重庆是直辖市,对区县实行直管,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具体、更直接,特别是重庆市构建“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后,这一优势更为突出;二是重庆主城具有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其支柱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渝东南优势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渝东南的劣势在于尽管五个区县都是民族县,但整个区域并不享受民族自治州的待遇,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力度比鄂西、湘西要低。这就要求重庆市创新发展思路,城乡统筹,“圈”、“翼”联动,合成综合优势,走出一条“加快”、“率先”的发展路子。

四、几点具体建议

(一)搭建两个平台,统筹协调区域发展

一是搭建渝东南统筹协调发展平台。渝东南6个县(区)虽然有许多共性,但差异也不小,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需要市上统筹制定一个渝东南一翼的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各县(区)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明确其战略定位和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实行分类指导。例如黔江,市里已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秀山县土地资源禀赋好,区位优势突出,支柱产业

已形成较大规模。这两个区县都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可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在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武隆、彭水、石柱山地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耕地条件差,缺乏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低,可考虑列为控制开发地区。重点扶持其有优势的电矿产业和旅游业,把生态环境建设、劳务经济、异地产业移民作为市上帮扶的重点;酉阳县幅员广大,人口基数大,积贫积弱,应明确为重庆市扶贫示范的重点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异地产业移民,大力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

二是搭建武陵山民族经济协作平台。武陵山区地域广大,历史上有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重庆市将渝东南打造为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将扩大重庆市的辐射带动范围;武陵山区的快速发展,也将对渝东南经济高地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渝、鄂、湘、黔四省(市)有必要建立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共同构建武陵山民族经济协作区。协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区域交通体系、连通旅游环线、加强生产要素跨省(市)流动和民族文化交流,并共同向国家争取对武陵山区的扶持政策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安排。

(二)“圈”、“翼”互动,实现互惠双赢

“产业空虚”是武陵山区的普遍现象,渝东南打造经济高地的独特优势是有工业基础雄厚的主城支持。因此,“圈”、“翼”互动,在做好教育、卫生、人才、科技、财政等方面对接帮扶的同时,重点做好产业互动。一是做好产业对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将主城区与渝东南现有产业和资源关联度较高的企业,走“公司+基地”的路子,在渝东南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二是实施产业转移,结合主城区“退二进三”,实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具体情况,给予渝东南相应优惠政策,将一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渝东南发展。三是互建共建产业园。一方面允许渝东南对“圈内”有实力和扩张要求的企业给予特定产业和资源优先开发权,在渝东南建立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利用土地占补平衡政策。采取互换用地指标的方式,帮助渝东南区县在“圈内”建立工业园。另外,要鼓励双方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共同招商、利益共享、共谋发展。

(三)倾斜安置一批具有区域带动性的产业项目,壮大产业支撑

渝东南地区工业化水平总体上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工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创新能力。由此导致整个区域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偏慢,发展质量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缺乏活力和后劲。因此,加快渝东南发展,重点是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主要是发展第二产业,没有工业化的突破性发展,就永远无法集聚先进生产要素,也就实现不了建设经济高地的目标。渝东南地区历史上没有工业基础。不能走循序工业化的传统道路,必须跨越式发展工业,其途径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高起点引进一批具有区域带动性、示范性的产业项目,围绕骨干项目,发展产业配套,逐步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产业框架。渝东南地区在电矿、中药材、特色农产品方面有资源优势,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甚至在面向东中部市场方面还具有运距短、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引导具有扩张要求的大企业、大集团对上述优势作比较研究,探寻合作领域,给予适当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渝东南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各级平台协助渝东南区县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招商引资。如果渝东南地区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一批产值上十亿、具有区域带动性的产业项目,其工业化必将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增加造血功能

在财政、税收方面,在落实现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在专项资金方面,可由市财政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设立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运行。可比照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政策,设立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出台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渝东南地区。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渝东南地区的贷款授信额度,鼓励市级各大投资集团扩大在渝东南的投资规模。将渝东南纳入小额度信贷组织、农业保险公司新业务试点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小型农村合作银行。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取消境内公路收费,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缩小渝东南与主城的心理距离,助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第7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致使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让养老压力从家庭转化到社会。本文从剖析我国老龄化速度着手,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社会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出了当前社会中,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普及是最佳途径。最后提出了建设养老社区存在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建设问题

一、社会养老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重的7%,依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

2.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的基本情况计算,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了1.31倍,而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621~12157)增长了3.63倍。在2010年至2015年间,65岁以上老人的速度增长是2.89%,而此六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增长了2.52%。由此可见,我国老龄人口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二)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

1.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

截止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

2.不提供住宿的老龄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280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1万个,老年学校5.3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32.8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7.1万个;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2155.1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26.5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257.9万人。

3.社区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

二、甘肃省华亭县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华亭县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根据华亭县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2015年年末,华亭县常住人口19.4万,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17584人,80岁以上老人1908人,90岁以上老人160人。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80张,入住老人23名,收养孤儿20名。

(二)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生活中,老年人与子女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大,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与子女和孙子女在相互照料的状态下生活,这种状况在将来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 “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家庭户规模为3.10人/户。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家庭规模变小导致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大大加重。此外,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的令人担忧,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人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照料的双重负担。

2.机构养老服务不被认可

C构养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及其他养老设施。

机构养老对我国来说历史并不长,仍然有一部分传统思想的人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虽然工作压力非常大,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照顾老人。有一部分人认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不够专业和敬业,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老人。还有很多关于不正规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报道,让人们对机构养老服务望而却步。

另外,养老机构也存在两大问题:(1)费用问题:费用过高会让一般家庭吃不消,没有能力长时间让老人在养老机构生活,费用过低则不能满足机构基本生活用品的开支。(2)服务问题:很多养老机构的内容和质量仅限于提供吃和住,不能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并且没有能力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一般的护理人员不适合并且不愿意照顾带病老年人的要求。

单靠政府和福利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正在呼唤社区养老服务。

三、养老社区建设

(一)什么是社区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第一,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有:托老所、照料服务、保健指导、家庭病床、定期体检、应急服务、就餐服务等。建设一个全面完整的养老社区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区组织人员,而这些人员的来源不确定、不稳定、不完全。

根源:由于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的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组织人员大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服务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或赚补家用的临时工,他们没有专业的服务知识,仅仅是完成一些日常的打扫等工作,无法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专业服务。

第二,服务内容不完善。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老年人也不例外。养老社区在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的同时,也要对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多加完善。比如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另外,社区的医疗设施也不够完善。如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突发病的救助设施、行动困难的老人的复健设施等。

根源:政府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这使得社区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也让养老社区失去了比一般社区完整的部分。

第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养老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仅仅靠社区组织和服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⒂氤潭忍低是居民意识的问题,不能用制度和规定来衡量。而现在居民对养老社区建设的了解还不够,只有社区养老社会化,才能增强居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另外,在我们国家,志愿者服务队伍仅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就是说,社会人员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非常欠缺,不能让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持续的长久的发展。

根源:社区养老的社会化还很不足,只有社区养老深入人心,社区公众人人支持与参与到社区养老的队伍中,社区养老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蔡崇达.越来越苍老的世界:《2046》的真实版本[N].三联生活周刊,2005,01.

[2]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3]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4]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5]华亭县.年人口统计报告,2015.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

第8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老龄社会老年健康社区护理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58-01

关于老年社区护理的问题,这已经密切地关系到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进步及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将会对老年社区护理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老年社区护理简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社区护理作为本世纪护理发展的新热点,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1]。社区护理指的是面对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团体所展开的关于健康服务的工作,包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病人的营养指导、老年人及妇幼保健和心理咨询等。而老年社区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一种特殊护理,除对老年人疾病的护理外还应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整和护理[2]。

2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是伴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递增趋势而逐渐深入的,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关于社区保健的工作,在1993年的时候我国明确地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点,人口老龄化带来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问题,我国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老年社区护理活动[3]。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与国家针对其制定的社会政策及健康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地推动了社会及国家对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4]。

目前,全国有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城市已经开展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的保健服务,并逐渐形成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中心,将医疗诊所及医务室作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结构[5]。一些大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服务重点、社区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服务单位,融合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医护人员的服务口号也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变成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6]。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仍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首先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刚刚起步,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我们应该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大力度,提高社区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居民的保健意识不强,生活质量也不高,生活习惯差[7,8]。最后在我国经费上,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这其中并没有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并不愿意自己支付关于社区保健的护理费。这也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9,10]。

3老年社区护理发展启示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日渐衰退,身体的综合健康状况下降。我们所谓的综合健康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健康和经济状况五大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躯体健康,因此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11,12]。在对某社区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有82.3%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首,其次是心脏病,其他的还包括糖尿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病症。在对某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有8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56%的老年人有一些心理障碍。对各地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后发现:所谓的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老年人总数的20-25%,所有的调查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老年人应该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同时研究调查显示,有部分老年人存在着较差的健康意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抽烟、喝酒等恶习。另外调查研究还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有8-10%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并且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生活能完全自理者仅占42.9%[13]。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老年人的身心护理,社区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疾病的护理外,还应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加强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身体健康问题导致老年人在身心方面对他们的依赖性增加,应该尽快完善社区护理体系,多途径地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护理。

4小结

目前关于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虽然仍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前景还是很光明的。近几年有关老年社区护理的各种研究已经相继展开,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护理干预已经在改善我国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效果,并且在控制疾病的进程、防止复发,缓解症状、促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了促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有一个良好的走向,在国家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扩展服务的人群及范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老年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年老后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形式广履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J].社会学,2002,3:23-28

[2]覃桂成.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2,17(3):318

[3]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钟士銮,钟美.个体化护理及早期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1):1―3

[5]杨静,金翠香.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07):1302―1303

[6]李跃之,Paulz.长沙市望月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8):563-566

[7]段燕.北美杜区护理[J].护士进惨杂志。2001,16(1)17

[8]马晓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8,2l(04):243―244

[9]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6

[10]张建凤,杨尚真,于卫华,等.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家庭护理需求基线调查[J].现代护理,2001,7(1):3-4

[11]杨玉英,徐菊英.湖州市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3):355-356

第9篇:区域社会研究范文

关键词:社区参与度 社会文化影响 感知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步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从“社区”的角度去思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可行的途径与方法。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借鉴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通过揭示案例地社区参与度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对比不同区域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差异,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郎德上寨是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典型民族旅游村寨,天龙屯堡是明初驻军屯田形成的独具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古镇,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社区主导的朗德、公司主导的天龙,同时这两个传统村镇都是著名的社区型旅游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

二、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的调查研究

1、建构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将社区参与问题分解为三个层次。

目标层(A):为社区总体参与度。

要素层(B):需要根据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范畴来确定,通过参考文献并结合我国旅游地社区参与的实际可以设定为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 (B1)、旅游经营管理参与度 (B2)、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参与度(B3)、旅游收益分配参与度 (B4) 四个因子。

指标层(C):在要素层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方面分别提取其内涵指标,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同时与“社区参与”这个理论紧密联系,最终得到一个包含全面,各指标内涵独立清晰的“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的评价层次结构。(见表1)

表1: 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数据采集

在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体系中,C22-C24, C41-C42为客观统计性指标,其数据通过景区相关部门走访获得,客观指标的统计数据直接转为指标的赋值,对于难以直接获取数据的非统计性指标。考虑到居民是社区主人, 他们亲身参与旅游开发, 对社区参与的程度最为了解, 因此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值。本文设定社区参与度最高为100分 (对应的参与度为100%),并将社区参与度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得分小于40分为轻度参与, 得分在40~70分之间为中度参与, 得分大于等于70分为高度参与。

问卷整理后,将每题的得分平均分作为相应指标的得分。调查所得数据见表2。

表2 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得分

3、应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主观权重与社区参与度评价值

关于社区参与度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笔者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候国林等研究总结的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如表3.

表3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层次评价相对权重

数据来源:侯国林,黄震方.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J].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4、计算社区参与度综合评价值

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各影响指标,按其权重值与旅游地实际采集的指标数据,将其乘积作为每项的最后得分值,数学模型为:

其中:E为旅游参与度综合评价值,Q为第i个评价指标权重值,P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分值,n为评价指标的数目。

经数据计算处理,两地社区参与度评价值郎德上寨为58.266分, 天龙屯堡为39.375分。按照划分标准,朗德上寨属于中度参与,天龙屯堡属于轻度参与。

三、两地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了解两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所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配合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关感知部分的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包括语言变化、风俗变迁、饮食结构、民族服饰、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居民道德、价值观等。考虑到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所以问卷语言尽量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访谈主要在两地各选择10为受调查居民进行,受访者以25-60 岁年龄段为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水平,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副业为辅。两地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情况如表5:

表4 两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