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泰国文化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泰国,一些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赴华留学深造。鉴于此,泰国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本土汉语师资为目标。目前设立此专业的学校仅五所,包括华侨崇圣大学、易三仓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皇太后大学和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方向 泰语教学 教学现状
自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开办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地处该区域桥头堡位置的广西,人文传统、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与东盟国家接近,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方兴未艾,中等教育合作得到拓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延伸。广西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升温,并取得可喜成就,跨国培养的实用型技能毕业生成为热门人才,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河池学院中文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了对外汉语(泰国语言文化方向)专业。
1. 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泰语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是: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泰语》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及《泰语写作》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三学期学习《泰语翻译》,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针对该教学大纲,教师给学生订了4本教材,分别是:
第一个学期《基础泰语》,让学生复印了一本内部版的学习泰语基础的资料。该资料系统全面地将泰语最基础的语音知识归纳在一起,让泰语零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地去接受和学习。
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使用的是《泰语三百句》,北京大学出版社,傅增有编著。此教材主要是为了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泰语日常用语而编写的,每课配有场景对话,提供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开口练习巩固知识,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
第二学期《泰语写作》没有给订阅教材,其原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关于《泰语写作》的教材。
第三学期《泰语翻译》的教材是《实用泰汉翻译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高彦德、李志雄主编。该教材以介绍泰国国庆与文化为主,每课由教学重点、课文、词语注释、重点句子翻译注释、练习和补充词语等七部分组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泰国文化的学习及翻译练习,有效地提升泰汉翻译能力和语言转换水平。《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梁源灵主编。该书包括翻译概论、泰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词义的选择和运用、翻译的技巧、翻译中的增补、省略和重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让学生能从大量的实践中领会到翻译的技巧,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2.问题所在
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订阅的教材基本上符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考虑到泰语是小语种,其国内的教材市场提供的书籍还远远不能满足泰语学习的需要,因此比较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比如第一个学期任课老师给学生使用的是复印的资料,是根据学生的零基础的情况来定的。泰语的难点是语音,往往拼读课文比理解课文难。但由于周学时只有2节,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时隔一周再来学习,很多音都忘记或者读偏了。《基础泰语》只开设一个学期,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求。往往这本教材上的东西还没有学完就得换科目换教材了,基础的东西没掌握,何谈进一步学习其他东西?因此《基础泰语》的课时量不够,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进度,学生也很难掌握好泰语语音的基础。
《泰语视听说》这门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拼读没有问题,单词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开设,而教学大纲却把该门课程排在第二个学期来进行。这样安排不够科学,其原因在于学生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语音部分才刚刚结束,就要进行视、听、说的训练,在学习的链接上是脱节的、不切实际的。而且在排课的时候,该系也没有安排有多媒体教室来给学生上课。
《泰语写作》是针对高层次泰语人才才开设的一门课。比如语文课,会对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开设作文课吗?学生的泰语还未达到写作的水平,开设这门课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泰语翻译》教师给学生订了两本教材,《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此书可使用一个学期,但是必须保证周学时达到4―6节才能学完。《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让学生自学的一本书籍,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非泰语专业的学生中,没必要开设这门课,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不上翻译。翻译学讲究“信、达、雅”,根据学生的泰语水平,最基本的“信”都很难达到。
3.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对策。
3.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大纲除了要对语言内容和语言要素进行描述外,还要设计语言的其他内容,并且反映语言的教学理念、形式和方法(范爱克,1975)。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出发点就是适合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符合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和要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泰语学习目标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且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实用,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泰语以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因此,修订教学大纲,使新的大纲教学适合学生零起点的泰语水平,满足学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教学理论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改变中文系泰语教学状况的当务之急。
建议重新拟定的泰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为:第一学期学习《泰语语音》,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二学期《基础泰语》,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三学期学习《综合泰语》,上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四学期学习《泰语视听说》,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3.2选用适当的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重新选定了一套教材(廖宇夫编,《基础泰语》(1―3册),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出版,该教材(附MP3光盘一张)。这套教材从语音、词语、句子到文章整体性、连接性比较好。不像以前使用的教材,一本教材跟另一本教材链接不上,教学内容繁杂陈旧,句子冗长,语言缺乏时代性,导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失去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整套教材包含了泰语语音、泰语基础、泰语听力、泰语口语的内容,教师就不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名称来选不同的教材,学生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教材。
3.3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结合选取教材的特点,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泰语学习处于良性上升状态。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理论知识和形成较为系统的泰语语言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二是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而且,“把新的语言材料跟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境教学”。因此,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媒体课堂教学可有效实践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两种教学理论体系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可促进和完善学生基础泰语知识的学习,又可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材料,进一步了解泰国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激发学习泰语的内在动机,提高对泰语的学习兴趣。
3.4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
根据前面谈到的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一致的测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具体细节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教师把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测试分值之一,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而期末的成绩则是一个学期阶段整体效果的显现;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则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这一反拨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该测试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4.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很我学生刚进校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新专业学习上,大部分学生的对新的课程倍感兴趣,可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不合理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国语言文化方向学生泰语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该系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并且希望对对外汉语专业泰语语言文化方向学生的泰语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摘 要: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节节攀升,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深。同时世界也急待希望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例如泰国就是其中之一,而目前泰国是学习汉语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怎样把泰国学生教好,组织好泰国汉语课堂,是目前的最大的难题,本文就试着讨论一下泰国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教学;泰国;策略
泰国,古有暹罗之称,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稳固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泰国作为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基地,东盟成员之一,也日益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不断掀起推广汉语教学的新浪潮。上自泰国皇室下至平民,都在学习汉语,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
尽管如此,泰国的汉语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以自己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亲身经历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情况为例,试从教学策略来论述泰国课堂的教学。
一、泰国学生课堂特点
本人教授的是初三至高三的零基础学生。泰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堂纪律,与国内相比,简直大不一样。泰国学生学习压力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升学压力,还有因为泰国提倡快乐学习,所以课堂很自由散漫,学生根本不像中国学生规矩地坐在座位上。经常上课迟到,自由走动,进出教室,或者边吃东西边上课,说话,睡觉都是很常见的。上课时不容易集中精神,对于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排斥。
总之,当只有做游戏或者出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时候,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特别是泰国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很感兴趣,也很乐于参与其中。针对泰国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泰国学生时,应避免中国式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游戏带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1.1国别性教材缺乏
针对泰国学生的国别教材很匮乏,尤其是低年级的。目前,从国家汉办的网站上只找到两本针对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材:《体验汉语》小学用书和《跟我学汉语》。第一本书是针对公立、私立学校,汉语零起点的小学生,第二本是针对15-18岁中学生使用的汉语入门教材。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没有正式的教材,仅有一本由当地教师编写的《汉语十五分钟教程》可供参考。
1.2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很多教材内容很少有针对泰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生活情景,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实用性。
1.3教材市场混乱
除了汉办提供的教材之外,很多教材都是从香港、台湾等地引进,或者由当地华校老师自己主编。这样不仅会造成教材不规范,或者编写不严谨,甚至出现繁简字混乱等错误,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和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修改。还有些学校用的教材难度太高,出现了许多专业词汇,以致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不方便。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感到混乱,影响其汉语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教师素质问题
在国际汉语教师赴泰志愿者中,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上大学时读的专业并非是和汉语或者汉语教学相关的专业。这些老师的专业本体知识,尤其是汉语、汉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严重缺乏,即使有一两个月的强化培训,他们的汉语教学水平也不会突然提高很多,教学质量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教学安排问题
泰国学校把汉语课程只是当作一门外语选修课,不会纳入他们升学考试中,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浅尝辄止。我所在的学校给我安排的汉语课程为一周18节,一共18个班,几乎每个班每星期就一节汉语课,学习不连贯,结果造成学生不能真正进行汉语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学校对于语音教学也不够重视,加上泰国学生的口音问题,他们很多音发不出来,例如“r”、“ü”等,即使中国教师强调纠正不准确的发音,要求打好基础,多做练习。但是泰国学生特别反感机械的练习和抄写拼音,从而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教学技能、知识储备有限或者年龄小、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多汉语志愿者老师还不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现在泰国的汉语教学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教学一般是跟着老师念几遍课文,听老师用泰语讲解课文,再让学生念和理解。学生学习中文时用泰文记新的生词,练习方式也通常为抄写、听写和背诵生词等。
另外,不仅教学方法单调陈旧,教学用具也很落后陈旧。本人所在的学校,能提供给我的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师,还和英语外教共用,每星期只有三节课可以使用该教室,几乎一支笔、一块黑板就是我的教学工具,新兴的多媒体等教学器材和道具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
三、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汉语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应该是陈旧和单调的。在泰国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应该敢于创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汉语,例如展示法、表演法、游戏法等。针对泰国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传播中华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用有趣的方式抓住学生的眼球
例如“展示法”,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展示和实物展示。这在教颜色、动物、身体部位名称、家具名称、运动项目名称中可以用到。游戏法也同样适用于大部分教学内容,例如教数字、拼音和方位词等。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相对变通性很大。除此之外,汉语教师还应该积极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播放音乐或者视频来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适当运用课堂游戏提升教学效果
有趣味性的游戏能调节单调乏味的语言学习,尤其对于散漫的泰国课堂,游戏收到的效果甚至高于老师单纯的知识讲解。因此,课堂游戏对于汉语课堂,尤其是泰国的课堂,对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正确利用课堂游戏教学,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中文是无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活跃,但知识掌握并不好的学生来说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汉语的学习。通过游戏方式练习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学习汉语,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娱乐,学习过程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可以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可以变得更自信,更有兴趣地去学习汉语。
3.结合泰国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
结合泰国实际情况教授汉语,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还能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原则来开展教学。比如:当地的事物用中文怎么说,泰国的礼仪放在中国应当怎么来讲等等。这样可以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针对中小学生喜欢互相比较、竞争的特点。可以教授他们中文对话,比如打招呼的对话用语,然后分组比赛,实行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运用起学习到的汉语。不知不觉中,当学生发现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有兴趣的继续学习汉语。
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大有裨益。因为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汉语学习的难度。
1.字正腔圆
学生的学习汉语目的是要说一口标准的汉语,因此作为一名汉语老师,发音应该做到准确、清晰,展现出汉语的语音美。这不仅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零基础学习者来说,普通话的标准与否是影响他们后期学习关键,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表达准确
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表达准确,难易适度,还能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课堂用语不但要追求其用词的正确性,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汉语教师在表达时,尽可能使用一些正面的词语,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备受老师尊重和关爱。尤其泰国的学生个性独特、思维活跃,即使发生一些偏误,也不必有错就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少用指责的语言,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
3.用词得当
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词要精练、准确,最好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给学生讲解,并最好带上例句讲解。对于一些较难的语法点的解释应以学生的理解为前提,能不用专业术语、纯理论性的语言表达就不用,更不要用语法概念来讲解知识点。用语法概念对学生讲解,会使学生更加一头雾水,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体态得体
在泰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讲究体态语的分寸。泰国是个很注重礼节的国家,在体态语方面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摸小孩子的头,不能用脚指着对方,传递东西不能从别人的头顶传过去等等。由于我所教授的学生汉语语言水平还处在零基础阶段,所以容易形成沟通困难,在这一阶段,教学内容用中介语言,比如英语来解释,学生很难明白,这时,肢体语言就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下去。
首先,适当的体态语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趣生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肯定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给学生增加学习汉语的信心,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教师得体的手势、仪态,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端庄稳重、和蔼可亲。其次,准确的体态语也有助于词汇和语法点的阐释,比如在讲解“卷舌”、“跑”、“跳”、“走”、“捡”等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动作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其教学效果大大超过一大堆的话语解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态语在教学中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泰国汉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汉语教师要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针对泰国学生的特点才是掌握真正的课堂教学策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2]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9年。
[4] 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第2页。
[5] 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八桂侨刊》,2008年第1期,第1页。
关键词:时尚文化;服装设计;相互影响
一、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对时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了时尚文化概论相关概念,分析了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共同性,并讨论了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得出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在文化方面、设计方面、灵感方面相互契合之处。
二、时尚文化概论
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充分迎合了人们在审美情趣上的要求,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以及情感方面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相关内涵,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民众内部非正常行为的集合叫做时尚,时尚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时尚文化是社会一小部分人(潮人、艺术家、非主流人群以及歌星、影星等社会知名人物)所创造和倡导的,迅速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现象。时尚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在情感方面、行为方式方面、生活方式方面等。
从某种角度看,时尚文化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文化的精髓部分,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换句话说,时尚是当前社会风尚中的乡里巴人部分,不是艺术家所匿藏的阳春白雪。时尚文化能够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在思维方式方面、情感方面以及心理方面联系更为紧密。当前,年轻一代人(特别是八零后和九零后一代人)在期望获得社会认可方面以及在实现个人价值方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的价值意思、个人成长规划上与老一辈人有着深刻的不同,很多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行为上的诉求导致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而时尚文化成为他们生活总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他们本身的思想、行为也构成了当前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时尚文化很自然地成为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要在维持整个社会文化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处理好传统与叛逆、古板与情趣、规矩和个性等方面的矛盾十分重要。时尚文化从某种角度上看,难以捉摸,但是确是切切实实地改变着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到很多元素,其中艺术元素、文化元素的融入更是使服装设计成为大家追求时尚文化的有效载体,分析当前时尚文化和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了。
三、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共同性
服装设计和时尚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性,而且在很多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共同之处。
1.商业性
无论任何文化元素都需要必要的市场操作才能体现文化本身的商业价值,时尚文化也是如此。在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今天,众多的文化形式都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衍生品实现商业价值的获取,而这些文化衍生商品由于有各种文化的嵌入,更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促进了商品的销售,而商品的销售又推动了文化元素在社会更为深入的推广。
在当前,时尚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很多产业前进的内在动力,为这些产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比如说日本的漫画文化、泰国的人妖文化,已经成为推动这些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我们在将话题回归到服装设计上来,服装的设计工作最终是要为了服装的销售服务,因为服装产业的直接目的在与盈利而不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所以当前的服装设计师必然在设计时考虑服装的受欢迎度,以期望获得更为高额的商业利润。而消费者在购买服饰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在生活品味上、在审美情趣上、在穿着功能上的要求。服装设计和时尚文化在商业价值的获取上找到了契合点。而另外一方面,时尚文化和服装设计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旦流行元素选取失误,必然会导致服装在市场销售上的失败,导致巨额亏损。
2.时效性
时尚文化是某个时间段社会时尚元素的集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和传统文化相比,时尚文化就如昙花一现一般:来得快、影响大、消失快,有着内在的时效性。时尚文化没有所谓的“保质期”,它在一定时期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很快就会被新的时尚元素所取代。很多过往的时尚文化或许在老一辈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会被他们时常回忆,但是却不能取代当前的时尚文化。当前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加上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重,导致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以及获利方式上更为功利。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服饰也是如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新颖元素的不断加入,老旧概念的迅速消亡。服装设计和服装概念对文化是十分敏感的,一旦过时,相应文化的服装产品就将迅速过时,失去了市场购买力。
从根源上看,时尚文化以及服装设计的时效性来源于社会大众内心无穷无尽的欲望。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而这种好奇感驱使着人们不断追求新鲜事物,一旦他们成功,又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新的事物上去。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类是之所以是一种群居性生物,是社会性事物,根本原因除了对繁衍要求很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生的好奇性,西方神话中夏娃吃禁果反映的就是这一观点,而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正是推动我们整个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
3.群体性
时尚文化具有着很强的群体性,能够很好地被人们所接受,进而不断被传播。社会群体的划分有很多角度,但是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人们可以被分为很多群体。一旦新的时尚文化出现,按照对新的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来看,可以将社会人群分为各种不同的群体。
从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来看,对时尚文化接纳程度最高的是女性群体和青年群体,这个两个人群也是时尚文化的忠实支持者,是时尚文化产业的忠实支持者和消费者。这两个群体对时尚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消费时尚文化衍生商品,并通过日常生活的演绎推动着时尚文化的普及,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群体性,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不同风俗习惯的社会人群在服装设计上也各不相同。
四、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相互影响
时尚生活通过很多层面影响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的改变着服装设计,指引着服装设计的方向。另外一方面,服装作为社会消费品中的一个较大的门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时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时尚文化的流行趋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时尚文化催生这服装设计的风格定位
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社会范围内,服装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尚文化的影响。从本质上说,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内设计师本身会受到周围环境时尚文化的影响,会将时尚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中来;另外一方面,只有符合当前时尚文化风格的服饰产品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
2.服装设计引领这时尚文化的潮流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很快,而服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消耗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服饰更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而不局限于服装本身的功能层面。而后现代美学学者认为,现代商品的销售在实现商品最基本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体现商品与相关文化的契合点。所以,当前流行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了解了蕴含在服饰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促进了时尚文化的普及,也改变了流行文化的进程。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模型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目前汉语学习在全球升温,学习人群急遽增长,随之而来,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数量要求剧增,需求也纷繁不一。伴随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而如何建设这样一支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达到应知、应会、应做的水平,达到不论面对什么人学习汉语,要有能力让学习者从接受汉语到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要有能力教会学习者可以利用方法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高素质队伍呢?
一、国际汉语教师的发展状况
“汉语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国际汉语教育的现实需要,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国际汉语教育的战略目标,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师队伍。
随着国际汉语的蓬勃发展,国际汉语的教师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根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球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目前,我国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球汉语学习需求,大量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巧高超的国际汉语教师数量不足,加强国际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迫切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语言学知识、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外语知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掌握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潜能。在国内,由于中国经济的繁荣,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涌入中国学习、经商、就业,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尽快地融入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他们都会选择在国内大学、语言培训机构等学习汉语,所以,高素质的专业汉语教师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国外,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一批国际汉语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授汉语,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让热爱中国的外国人士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走近中国。汉语的国际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师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的主要瓶颈。在亚洲,中国的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泰国等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在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也急需汉语教师上课;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阿拉伯、南美等地区的国家都向中国提出派遣汉语教师的要求。除了师资数量不足外,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国外,由于许多教师是周末兼职上课,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不注重教学技巧的研究。
总之,国际汉语教师主要存在问题是数量上严重不足、质量上参差不齐。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教学,还是外派海外授课,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所谓“素质”是指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工作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素质的概念,并做了非常形象的解释。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也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1/8是其知识和技能行为;见不到的7/8则是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行为是较为容易观察和测量的,称为显性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称为隐性素质。如果一个人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都能够得到培养,那么对素质的提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美国学者斯潘塞(Spencer)于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后人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将其演绎得更为直观,如下图所示:
素质的冰山模型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胜任素质现已被接受并应用于人才的培训、招聘与选拔、职业发展以及激励等方面,基于胜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逐渐成为趋势。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培养,即对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知识和技能是外显的、可见的,是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也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等具体形式来测量;而综合素质的特质和动机是内隐的、深藏的,难于被培训,只可逐步改善的。国家派出汉语教师,最好的做法是挑选专业对口、素质和能力较好的人员。也就是说,根据教学的环境和要求,选拔符合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国际汉语教师,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
三、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探讨分析
(一)《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公布
自2006年10月起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旨在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这个标准由 5 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师综合素质,它们构成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汉语和外语两方面。其次是关于二语习得的规律、特点、策略等各种因素。然后是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大纲、教材及现代技术运用等;最后是教师综合素质,包括反思教学的课堂研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
这个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新成果,是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研制的结果,并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收了国际汉语教师实践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特点,为我们进行教师培养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重要参考。
(二)大学的专业设置
1981 年,北京语言大学率先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1993 年,“对外汉语”作为专业名称出现在我国正式的专业、学科目录上。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开展、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2007 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推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和课程设置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满足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至 1986 年,已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或方向),率先招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在汉语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积极开拓新渠道,为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作出了新的探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办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并设立24 所试点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对外汉语专业的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设立,都是从学校培养的角度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构建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的个人努力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教师还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专业的修养和素质。
首先,树立信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初期,面对各种课型、特色课型、新的课本、教学设施等情况,能否适应教学单位的教学节奏和风格,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能否得到老教师的肯定,是否能在第一次教学评估中通过,都关乎教师自信心的确立。国际汉语教师要立足现实的教学工作,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适合工作环境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力求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会合作,促进共同成长。合作首先是同行之间的合作,国际汉语教师应开展合作备课、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在合作备课时,虚心求教,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其次,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语言类课程占据多数的对外汉语类课程更是如此。
第三,学会反思,磨练教学经验。教育界知名人士叶澜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续三年写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书写反思日志,这是对教学中的重要情节、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与学生的交流等震憾点、思考点、疑问点的思考与梳理。感悟一点,总结一点,反思一点,提高一点。反思不一定要长篇大论,但反思一定要及时,要从别人让自己反思到自己要反思,再到最后养成的反思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教学日记要反复翻看,时刻提醒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磨练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四)单位的用人要求
上海早安汉语根据多年的招聘经验,对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总结如下:普通话水平过关;具备专业的汉语语言学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巧;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此外,还有其他诸如认真的态度、足够的耐心、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用人单位倾向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希望教师要有比较稳定的时间,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新汉唐语言学校认为是否一个合格的教师,主要考察两个方面:(1)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师综合素质,即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2)是否能够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做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汉语本体知识与技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文化,能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此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能掌握这门外语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能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进行交流。(2)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能够有效指导外国学生学习汉语。(3)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能顺利进行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指出国外机构的用人要求语言教学更注重实用性。有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到国外后很难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国内外在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国外的公共外语课属于综合教学,不是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注重的是实用性,通过学习语言达到运用、交流的目的。而到国外授课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是中文或外语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注重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教授基本知识外,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性格特点、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
为适应世界各国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培养优秀国际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保障并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是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根据本人在国外的工作经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接触,国际汉语教师在外派的时候需要严格考核程序,选用优质人才,并要对录用的新教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尤其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强化教学意识,熟悉教学模式;而海外授课的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依据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学理论知识、外语教学原则与方法、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知、应会、应做的要求,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达到不论面对什么人学习汉语,都有能力让学习者从接受汉语到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都有能力教会学习者可以利用方法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5.
[3]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28.
[4] 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 郑承军.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外汉语师资核心素质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动态·研究),2011,(2)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民办高校 北部湾 方言 三结合 分型培养
一、民办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学科积淀。但是在高等教育应用型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这门传统学科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此专业的现状更是堪忧。虽然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作为“投资自筹”“盈亏自负”的办学主体,重视投入产出,存在趋利之势,是其早期发展中必然存在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意见是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陆亭研究员的分类意见,他将我国高校分为四类:1.研究型大学,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如北大、清华等一批“985”院校。2.教学科研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这类大学既重视科技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又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国内进入“211工程”的院校,均属此批。3.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它们提供全面的、完善的本科普通教育,有些也提供少量的研究生教育。其办学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教师、经济师、会计师、医师等,主要传授社会直接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并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教育。4.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主。
以上四类高校除了第一类,其余三类高校的办学定位都要求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数属于第四类高职高专性质,部分属于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正在慢慢向第三类“教学型本科院校”转型。但据统计,2007年这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仅占全国独立建制的民办高校总数量的十分之一。而且如上所述,民办院校的自身性质也影响了它们在专业设置上的倾向性,它们常常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的财会、信息与计算机、车辆检测与维修、广电技术应用、美术设计、旅游英语等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而以研究为导向的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等基础性专业在民办高校中几乎被忽视甚至被放弃。如:万建明的《中国大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对国内比较有名的20所民办高校的专业做了调查,发现在2004年开设财会专业的大学有17所,英语专业17所,工艺美术16所,而开设中文专业的仅有2所。
综上所述,强化应用型办学目标的大环境和民办高校自身的性质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一点也势必影响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想求得新发展,就必须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突破瓶颈提供契机。本文就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三结合”
广西外国语学院创办于2004年,前身为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2010年升为本科,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广西唯一一所国家统招的外语类普通本科院校,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泰国语、越南语、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前面我们论述了要想解决传统专业在民办本科院校中的困窘,必须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可以说就抓住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做到了“三结合”。
(一)与北部湾大开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2008年,国家正式批准《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随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尤其是首府南宁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东盟市场潜力巨大,战略地位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必将迅速升温。东盟十国语言状况复杂,普遍存在一个国家内多种语言并存的情况,如在新加坡,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与之一起成为官方语言;在柬埔寨,高棉语为国语,英语、法语、高棉语同为官方语言。这种语言的多样化,会推动我国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语言产业的迅速发展。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汉语和本国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而“汉语言”加“(中国)文学”即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内涵。
(二)与广西区丰富的语言资源相结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毛南等十二个少数民族,分布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闽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少数民族又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方言,语言资源丰富多样。多样化的语言资源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语言的多样性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美国语言学家乔纳森·普尔认为语言的多样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总是成反比。语言众多繁杂使得各民族间交流不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贺州为例,贺州素有“族群大家庭”“语言金三角”的美称,境内除了壮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客家话、白话、湘语、闽语等系属明确的方言以外,还有至今归属未明的铺门话、都话、鸬鹚话等方言土语。
此外,各语言团体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语言统一的阻碍。以广西第三大方言的客家话为例,它的分布非常广泛,其内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也较强,这一点和客家人自身的文化历史有关。客家人身处异乡,势单力薄,在旧社会,客家话关系着客家人的兴衰存亡,因而特别受到珍视。过去各地的客家人都有严格的家族规约,不说客家话则被视为忘记老祖宗,不准上祖坟,不准进祠堂。
至此,大家可以看到丰富的语言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它也对经济的发展、推普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好好地利用它,就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做好语言规划工作。
2.丰富的语言资源保证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与东南亚文化圈的联系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用法。如闽语,就保留了很多上古汉语的特色。广西的闽方言和其他几个方言相比,使用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博白、柳州、玉林、邕宁、陆川、北流等地。在语音上,没有唇齿音[f],古“非敷奉”等声母字,多读为[p],这一点就是上古汉语“古无轻唇音”的保留。在词汇方面,还保留有“目(眼睛)”“曝(晒)”“卵(蛋)”等古汉语词汇。
广西区几大方言的分布范围很广,不仅在国内、在东南亚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都很广泛。以粤语为例,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在东南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在全世界排名第14—16位。
总之,广西丰富的语言资源不仅具有突出的语言类型学特征,而且作为文化的载体,广西方言对于传承汉民族文化,加强与东南亚文化圈的联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广西语言资源的多样性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努力发挥它的优势,减少语言多样性带来的不利因素,就必须:第一,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语言的统一性;第二,立足普通话,用对比的视角,研究和探讨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发掘广西语言资源的宝藏。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够完成,不能有太多“务实”的功利心态。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求理”的基本精神与当今“务实”的时代需求相结合呢,民办院校灵活的办学机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空间。
(三)与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相结合
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多数民办院校对纯理论性的基础学科是忽视甚至放弃的,但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却开设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积极使其升格为本科专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在走过民办高校早期发展重实用主义的阶段后,谋求深层内涵建设的长远眼光。
其实,民办高校因投资主体的特殊性,它具有更灵活的办学机制和更大的自。这一切体现在专业的设置上就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性、教学资源整合的高效性等方面。
广西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文科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广西设置外语种类最多的高校,包括英、法、日、越、泰、柬、缅、印尼、西班牙等十个语种。该校很多语言类专业都有突出的应用特色,如开设有应用泰国语、商务日语、应用英语等专业,其中应用英语专业还有青少儿英语学习方法及管理、航空服务等方向。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下设了综合方向、文化传播方向和高级文秘方向。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特色。
同时,为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广西外国语学院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泰语、粤语、日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在文化传播方向上,该校开设新闻、出版、广告等方面的相关课程;而高级文秘方向将开设秘书学、管理学等课程。这些方面都需要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合。而在师资的整合上,广西外国语学院一直有很好的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传统。
广西外国语学院一直以“语言+经贸”作为办学特色,如上所述很多语言类的课程都有应用性的特点,而工商经贸类的课程中也有一些涉外的方向,如:国际商务(东盟商务方向)、工商管理(涉外职业经理人方向、泰国语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这些方向中外语类课程的课时不少于500节,本科专业英语课程达到700—800节。通过这些,大家就能看到该校不同专业之间师资调动、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特点。这一点,在公立大学中,因为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反而不会如此便利。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思考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谋求新的发展,可以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地区或学校自身特点等方面寻找出路。下面我们就提出几点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专业的定位
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提出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如江苏某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是:“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专业定位内涵比较模糊,似乎什么都能做,但专业性又都不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办高校在注重“差异化”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塑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这种“差异化”的建设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培养方案。就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而言,需要加强基础性课程建设的同时,扩大专业的培养口径,明确细化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下面的“人才分型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专业化落在实处。
(二)人才的分型培养
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前两年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基础性课程,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都接受同样的教育。从三年级开始,该校综合考虑开学时报考的方向和学生最后的意向,对本专业同学进行三个类型的“分型培养”。
综合类方向的同学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为:培养在高校、文化科研机构从事汉语言文学科研教学、文学评论的专门人才,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中与汉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文化传播方向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力求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制度文化)的精华、特色,在此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侧重树立先进的文化传播理念,掌握先进的文化传播技术,培养文化型、事业型文化传播人才。
高级文秘方向侧重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公司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单位、语言文化研究单位及社会各类组织从事公关、文秘、信息、策划、营销、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文秘专业人才。
每个方向相对应课程从三年级开始,也会各有侧重。综合类方向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方言调查等课程;文化传播方向开设传播学概论、出版学、广告学等课程;高级文秘方向开设秘书学、管理学原理、领导学、公关心理学等课程。
分类型培养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又强化了各方向的专业知识,满足了就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考研打好了基础。
(三)外语课程的设置
如前面所述,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为广西的语言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几率,我们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英语之外,还需要再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只有具备了“中文+英语+一门东南亚语言”的技能储备才能取得真正的优势。据调查,在越南,开设中文专业或中文课程的院校并不少,所以既懂中文又懂越语的人才不在少数,但该国对掌握“越中英”三语的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这是因为在越南,很多外资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所以三语人才就成了“香饽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类课程设置上,我们在保证了英语课程四年不断线、总课时不低于500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泰语和越语模块的系列课程作为选修,以提高同学的语言能力。
(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语言资源,将之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帮助。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以往大家都觉得语言类的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将广西的方言和现汉教学结合在一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
语音部分,讲到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不同时,可以联系广西多数方言区一律不分此两组音的事实,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发音。辅音和元音的显著差别中,有一点是“是否有摩擦”。关于这一点,广西区的同学在发h这个舌根音时,常会有舌根不上抬、气流直接呼出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音的对比,来找到发音方法错误的地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讲到音位和音位变体时,学生一般难以理解其中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以学生自己方言中zcs、zhchsh不区分,nl不区分的现状来举例,学生就会容易理解什么是音位概念中“不区分意义”这句话了。
词汇部分,古汉语词汇和方言词汇中我们可以结合广西方言找出大量的例子,如“目(眼睛)”“曝(晒)”“卵(蛋)行(走)”等古汉语词汇,还有方言中独有的词汇,如:“口门(门口)、年新(新年)、盆脸(脸盆)、人屠猪(屠户),人赌钱(赌棍),人贩水果(小贩),盆洗脸(脸盆),筒吹火(吹火筒)”等。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和自己方言的了解。
语法部分,方言中蕴含的语法特点更是丰富,如“有+V句式、N1+adj+过+N2比较句式”,广西方言中还有和普通话不同的语序特征,如普通话里,语序是“定语+中心语”,而广西方言中则有“中心语+定语”的用法,如前面提到的“口门(门口)、年新(新年)、盆脸(脸盆)”等。另外,方言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在普通话中,“下、生、进”三个动词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广西崇左新和蔗园话中,它们都只用一个“落”字表示。
方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帮助和启发,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对古代汉语和文学类课程的教授也有帮助。如广西民歌保留了《诗经》中鲜明的“赋比兴”手法,艺术造诣较高,如:“妹你生得白西西,好比春来花一枝,路过塘边鲤鱼跳,走过青山百鸟啼。妹你生得白连连,好比塘中一朵莲,情哥愿做泥中藕,藕节牵藤把花连。妹你生得白哀哀,好比田中嫩禾胎,情哥愿做田边草,风吹禾苗得相挨。”这段歌词中充分使用了“赋”和“比”的手法,形象生动。这就为学生充分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另外,广西民歌中有“哭嫁歌”,歌词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和女性对婚姻的态度。
(五)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改变以往单一考试的模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三七开”改为“四六开”,平时成绩以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能否主动学习为主要参考,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成立方言兴趣小组,安排几人一组,对自己的家乡方言和山歌做调查,调查报告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在学院网页上设置方言专栏,学生的小论文可以在此发表,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并记入平时成绩。
多开办方言和民族文化类的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范围。
鼓励同学参加老师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如材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项目的录像、视频制作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民办本科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实例,提出了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几条建议,希望能对该业的发展提供可鉴之资。
(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发挥广西方言优势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JGB270。)
参考文献:
[1]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J].方言,1985,(3).
[2]黄灿.北部湾地区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J].全国商情,2010,(18).
[3]张飞.面向东盟的广西语言规划探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4).
[4]万建明.中国大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