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对心理培训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培训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心理培训的建议

第1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编号:2008A 02)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前迈进,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一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就该课题进行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调查时间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为期一年。此次调查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安徽、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的50个区县进行,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班主任卷各发放300份,教研员卷发放50份,合计发放950份问卷,有效回收818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6.11%。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于长学处长认真听取了各方发言后,对本次调查表示满意,并表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德育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接受委托任务以后,一直非常投入,时间并不太长,但拿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工作十分认真,而且非常负责。调查工作卓有成效,调查报告卓有成效,调查结果富有参考价值。

第2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感触一:

学校的德育工作重单一的管理,轻人格的培养,轻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处罚,简单粗暴,不做细微的工作,不能形式多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有,也只是少数人在表演,多数人在陪练。

建议:

开展丰富多才、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远足和磨难教育培养学生的耐力;利用墙壁、板报、橱窗;评选文明标兵;利用重大节日或活动;通过媒体、电视、电影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貌、廉耻礼仪、知恩感恩等方面的教育。

感触二:

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抵消了学校的德育教育。

建议:

定期召开家长会;聘请当地有名望的道德模范或成功人士到校做报告;家长、老师不要再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不公或者是社会的阴暗面,家长、老师要关注自己的嘴,让学生对世界充满希望。

感触三:

当教师是幸福的,没有当班主任的老师是遗憾的。要当班主任就应该用心去做,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有爱心的、有“计谋”的,很温情的,有时很“强势”的,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或事是不屑一顾的。

建议:

适时召开班主任培训会,进行典型发言,案例剖析,成功案例介绍;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评选“名班主任”;给班主任学习和互动的平台等促进班主任成长。

感触四:

在假期,特别是寒假暑假,要和社会“争学生”。现在的学生双休日、长假、短假,都是满世界的疯玩,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一到假期人满为患。以前有个说法,中国的父母从来对孩子是养而不教,富人家的孩子在家里转,穷人家的孩子在街上转,长大以后一起昏天地黑在社会上转。

建议:

为避免5+2=0的现象,长假过后孩子“失调”的现象,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布置科学的、适当的、学生乐做的、对孩子长远发展有益的任务,让学生假期有事做,不要让一个假期毁了一批孩子。学年内的由班主任负责;暑假的由学校负责,或者提前分班,假期学生就责任到班、责任到班级的科任教师,学校对完成的好的班级给予适当的奖励。

感触五:

虽然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全。有多少心理脆弱的孩子,在老师不经意的一顿批评下,心理扭曲、极度叛逆、偏执、走极端、精神分裂等。

建议:

思想通,百事通。思想工作不能直线做,要曲线做,要用圆的方式做,圆融——圆可以融化一切矛盾,包括心理矛盾。老师也应该做到有个安全的心理状态,要做到不急不躁,给别人一点关爱,自己收获自信和快乐。老师和家长在没有百分百把握一个学生心理状态时,不要轻易使用过激的言语批评孩子(包括冷暴力);不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也要注意,不能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感触六: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需要等待。

建议:

教育也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世上本无垃圾,只是金子放错了位置。但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原因,造成一些家长不明事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进而造成一些特不能协调发展的学生,那就需要等待,等待学生自己明白,等待学生家长明白。这里不是消极的对待,而是无奈之举。对待这些孩子,让他们多在学校呆一天,就是社会的福分。

感触七:

用爱去融化孩子,对学生进行悲悯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让学生明白大爱的道理。

建议:

教师要用爱的渴望调动学生,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爱的细节感染学生,用爱的胸怀包容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假如你的学生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是不是学生缺少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你要扪心自问:我对学生爱的目光足够吗?

感触八:

深深明白:师范的含义,学高为师,品正为范。一少部分教师没有赢得学生的尊敬,尽管他很辛苦,都与教师的“表率”作用有关。

建议:

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实践,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育人观;教师更要多读书,拓宽视野,做“万金油”,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是每位教师的最高学位。若干年后,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可能不能记起,但一定能记住老师的品行。

感触九:

不同行业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及生存状态等,造成教师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和教师心态失衡、对社会不满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不稳定,工作懈怠,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这种现象已成为每个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魏书生有关《学校管理》的谈话中,对如何平衡教师心态,如何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困惑等,有很好的指导和解决。它甚至对不同岗位的社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审时度势,对教师以正面的引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关注教师的生活、工作、成长等,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感触十:

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心理学。如理解运用“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心理分析,正确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

感触十一:

学校管理实行捆绑,团队协作,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层树立服务意识,打好情感战,用心灵交换心灵,真诚辉映真诚,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

感触十二:

直击假备课、假作业、假上课。

建议:

结合学校实情,进行教师的常规管理,只要合情、合理、合规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都可以大胆改革创新。

感触十三:

学校政教处不能成为“法院”,不能成为“消防队”,不能只简单的成为处理违纪学生的一个机构,应该成为培育学生德性的机构,不应该是整天说规章制度,应该是通过某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塑造”,而不是“改造”。

第3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生;自我管理;调查研究

实习是高职护理大学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关键步骤,是他们实现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达成职业认同的重要一环。然而,实习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巨大反差,给实习生的自我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无形中延长实习适应期,影响到职业发展,有的同学甚至不能坚持实习。面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应对在校生加强技能培训、思想素质教育,为其适应实习环境打下坚实基础,更需要针对实习护生在自我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实习医院合作,有的放矢地对他们加以指导,使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进行自我管理。因此,针对高职护理实习生的自我管理展开实证研究,为相关学校和医院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建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摸清高职护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遭遇的自我管理困境,分析困境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高职院校和相关医院加强高职实习护生自我管理提供借鉴。

2、研究步骤。第一阶段。查阅相关文献,做好理论准备;编制调查问卷,制定实践方案;第二阶段:确定样本群体,开展问卷调查;第三阶段:验证、优化。基于调查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访谈,验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第四阶段:整理数据,写出研究报告。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1访谈法。利用休息时间访谈刚离开学校、进入临床实习的学姐学长,了解现实中的实习生活和梦想中的实习生活的差距,征求他们对课题组自编问卷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正问卷。

3.2问卷调查法。主要利用互联网,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手段针对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的医院为3所军区医院(均为三甲医院)、3所地方三甲医院、3所地方二乙医院,每所医院的调查人数均在10人以上,共调查100人。

3.3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本课题组运用自编的问卷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正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三年级高职护生,其中男生32人,女生68人。

二、结论与分析

1、学习方面。数据显示,98.3%的实习护生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做好本职工作,50.5%的实习护生有反思并且记录笔记的习惯,70.1%的实习护生能确保每日1小时的学习时间。此外,49.2%的实习护生自信能解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有66.9%的护理实习生有信心应对突如其来的事情。

2、环境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0%的高职护生表示不熟悉实习医院及各临床科室的环境。他们不了解医院的整体布局,特别是病房环境、病房结构,如病床的排序,物品、器械、药品的放置等等。他们不了解医院和各临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熟悉不同临床科室的护理程序,加上刚刚接触晚班、夜班、还有早班、中班,被打乱的生活节奏,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一批实习护生感到难以胜任高标准、高要求、快节奏的临床工作,以致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3、心理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结论:高达14.62%的护理实习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30%的护理实习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职护生的实习是从一名学生走向护理工作人员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从“虚”到“实”的过程。由于角色的转换,由于学习要求的不同,由于医院和学校环境的巨大差异,有些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以致操作时出现双手颤抖、心跳加快、面色发白、出汗等心理紧张现象,担心、害怕自己可能因为业务不够熟练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实习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内因,主要是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弱,沟通能力不强,学习信心不足等;也有外因,主要是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实习护生的不信任,以及带教老师的教育方式、实习生与带教老师的人际关系等等,对实习护生的心理状况均有一定影响。

三、策略及建议

在实习中,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护患关系,远离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漂泊感,都会给实习护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哪怕一个不愉快的小事件都可能引发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医院通力协作,针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加强实习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实习前培训。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人适合于本职业工作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的职业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优化,帮助实习护生确立“自己走上实习岗位就是一名护士,不再是一名在校生”的职业心理观念。与此同时,学校应联合医院针对实习生加强实习前培训,增强学生对医院环境的了解。在这方面,学校和医院可以分工合作。比如,学校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实习目标、医院带教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医院则加强实习护生走上临床岗位的岗前培训,向学生详细介绍医院整体状况、各临床科室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各科护理特点,以及业务技能强化训练考核的要求,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医院应重视护生心理及生理状况,针对护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指导,及时发现实习护生潜在的隐患,及时排除。这样,既可以避免实习护生出现护理差错出现,也有助于实习护生的业务成长。

2、带教老师因材施教,和实习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习护生在学习成绩、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带教老师以足够的耐心,因人施教。对理论基础较差、操作能力尚可的学生,带教老师应指导学生从理论上、课本上下功夫,先掌握好扎实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对理论基础尚可、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带教老师应该多安排他们参加业务学习和操作训练,并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逐渐加强;对理论和实践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多让他们独立操作,老师做的事情就是注意观察,有不对的、不规范的,及时指出;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扬,使他们能够避开短处,弘扬长处,提高操作能力。在实习中,能力较强、能够得到带教老师的肯定的学生,容易高估自己,产生自大、骄傲情绪;反之,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倾向。这时,带教老师应积极引导、沟通交流,使高估自己的学生意识到骄傲自大对自身的发展的负面作用;反之,对于自卑的学生,带教老师要发现并肯定他们的优点、长处,多给予他们帮助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避免产生厌学倾向。另外,护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医院,缺乏在学校的归属感,往往对带教老师有一种敬畏感,需要带教老师给予实习生良好的人文关怀,并主动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教老师对学生应该树立友好、接纳态度,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尽量结合学生情况合理排班及安排工作,同时为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3、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实习护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首先,学校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本领。根据调查结果,在学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到医院实习时自信心强,更容易得到带教老师的肯定,适应环境比其他同学快,相应地,学习的劲头足,临床技术进步快,在医院的各种考核中能拿到较好的成绩,能够为自己争取到较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学校应在把学生送到医院实习前,增加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操作技术。同时,学校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注重介绍该理论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增强临床实习的自信心,尽可能减少紧张、焦虑心理的产生。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现有研究表明,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焦虑。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都应鼓励实习护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彦.高职护理实习生的焦虑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26)

[2]马红艳.护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卷宗,2013(3)

[3]徐海贞.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

第4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1、重点:

(1)班级工作常规

(2)主题班会

2、难点:

班主任角色的认同与调适。

二、基本思路:

根据《市初中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课程方案》的要求,从新教师从事班团的工作实践和需要出发,通过示范、答问、观摩、研讨、检查等途径,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岗位需要。

三、目标

1、进一步巩固新教师对班主任工作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2、指导新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开展班级工作,初步学会班级管理。

3、帮助新教师学会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组织与开展主题班会。

4、提供班级工作问题处理的政策支持与咨询指导,引导新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提高新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素质与修养。

四、主要内容:

1、班级工作常规(如班级组织的建立和健全、学习生活常规与班集体制度的制订与建设、卫生保健与心理卫生的指导、偶发事件的处理、“问题生”的转化、品德操行的评定等)。

2、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如了解学生技能、计划技能、领导技能、语言技能、总结技能、班队会指导技能训练等)。

3、主题班会的组织艺术(如常规工作与主题班会、工作联系与主题班会、德育和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组织渠道与具体形式、主题班会主题确定与准备及评价等)。

4、班级德育工作(如班级德育的途径与内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青春期教育方法、劳动技能教育及文体活动的开展等)。

5、学习与生活指导(如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男女同学关系的处理、升学指导等)。

6、“问题学生”的转化。

7、班主任角色的认同与调适。

五、措施与方法:

1、以按需施教学原则,确定指导工作计划实施的具体目标,选择指导内容,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2、开放指导组织方式,灵活地运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综合培训等模式,提高指导的实效性。

3、执行培训的有关制度,尽好导师职责,参与校本培训工作实施,完成指导工作任务,保证指导的彻底性。

4、拓宽指导的途径。指导新教师通过教育实践、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等加强自我修养,关注指导的全面性。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指导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水平,做新教师的表率,发挥指导的垂范性。

6、以人为本,积极参加业余培训和开展自我学习,加强指导模式研究,注重指导的发展性和民主性。

7、抓好指导工作的自我管理,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指导工作任务,体现指导的计划性。

六、部分课程说明

(一)困难学生的转化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帮助初中新教师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产出原因,发现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和转化点,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转化,提高他们的应对困难学生的能力和教育能力。

3、主要内容:困难学生与人才观;困难学生的评价与干预;困难学生与教育评价手段;困难学生与家长教育;困难学生与教师心理。

4、教学建议:6学时。案例介绍,交流讨论,个别指导或专题讲座。

(二)班团活动的组织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帮助初中新教师运用活动课程理论,初步掌握班团活动组织的操作方法,提高组织各种活动的实际能力,适应班团活动开展的需要。

3、主要内容:晨会活动;主题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

4、教学建议:6学时。讲授、研讨、观摩或实习。

(三)班主任常规工作

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帮助初中新教师运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处理班级常规工作和日常事务,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3、主要内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级活动的计划;操行评定;伦理谈话;家访;偶发事故的处理;班干部的选拔和使用;班级总结的写作。

4、教学建议:18学时。经验介绍、专题讲授、实践反思、个别指导。考查。

七、工作安排:

1、课时安排参考:

(1)班级工作常规15课时

(2)主题班会6课时

(3)实践活动指导6课时

2、阶段重点建议:

(1)第一学期指导重点:班级工作常规指导。

第5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美术教师;教师培训

美术教师培训属于职后教育范畴,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员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热情不高,训前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施训单位的培训方式不认可,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备受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咨询理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共情”改进培训体验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的原则条件,“共情”就是“感同身受”,与咨询者有“同感”,即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把来访者与自己位置互换,全面地体认来访者这个私人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在感受自己一样。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培训的主体是受训的教师,培训的目标出发点应该从“共情”出发,即受训教师需要怎样的知识?是专业知识的短板还是教育理念的短板?这些都是施训者要训前深刻调研的。通过“共情”培训目标设置,就是要调研清楚受训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学员所处的职业生涯时期出发,了解学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学员一起订制培训课程,为培训建立良好开端;在施训过程中,课程培训教师也应当从关注自身感受转变成关注受训学员感受,通过观察学员的表情和学习反应,提升课程体验度;在培训管理中,培训实施方应恰如其分地了解受训学员的需求、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及时合理地给予学员受训情感支持,感受学员的学习困难,帮助学员解决学员生活困难,促进培训顺利开展。

二、“无条件积极关注”改进培训方式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喜欢他、爱他,这不是强迫出来的,而是自然、无条件的。

在美术教师职后培训中,“无条件积极关注”就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受训学员的个体差异,正确区分个体学员的优势和弱势,把全部学员都视为可造之才,发掘并欣赏学员的长处,训前对学员进行有效测评,获得学员基础背景信息;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安排可选修式菜单课程供学员选修,建议来自山区的学员多关注国际国内美术教育新动态,建议来自二线城市的学员多关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等等,甚至在一定情况中,可将学员的内疚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提高受训效率;在培训管理中,施训管理方应积极关注每个学员的研修效果,洞察并及时鼓励其个性中的闪光点,如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教育技术专和教育科研能力高等,把受训学员热爱教育的态度和信念泛化到教师终生教育中。

三、“对质和澄清”改进培训效果

“对质”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情景中,咨询师有意识地使有疑问的现象清晰明了,使其在来访者的意识层面予以明确。“澄清”是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同感和直觉以及理论知识,对来访者的精神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两者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道路上的两个环节。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效果的提升就必须直达培训目的,譬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学员受训过程偏离培训目的的,要及时纠正。“对质”就是让培训目标简单明了,该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就不要让学员走弯路,该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就应当在课程反思点评中直截了当。

“澄清”即施训教师要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在施训过程中动态了解受训教师的变化需求,尊重受训教师的背景知识,达到培训“不是改造,是支持”的目标理念。

总之,心理咨询视野下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对质和澄清”理论在教师培训实施中应同时进行,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培训出发,实施心理咨询理论改进培训效果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全新视角,也是回归教师学习本体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谭毅.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新课程,2013(06).

第6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青年员工;思想特征;培训;对策建议

一、引言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员工是企业员工中最有活力,最富有激情的一个群体,青年员工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变化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新晋员工均为青年员工,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低年龄层特有的共性和特点。面对着开放世界送来的种种信息,面对着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员工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观念更新、理想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把握青年员工的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未来工作中及时满足青年员工的价值诉求和心理需求。

二、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特征与主要存在问题

第一,价值观定位多元,归属感疑惑。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工作状态呈现岗位固定、职责明确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对所作的工作看法片面,对提高企业整体综合水平不是十分关心,价值定位日趋倾向功利和自我化,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对其他需要协同参与的工作积极度不高,敢想敢做,遇到问题时喜欢冒险,很少听从别人的建议,往往凭着主观判断做出处理,在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而不能从组织的角度进行整体性思考。政治追求淡化,重现实轻理解,对于个人未来没有足够的规划,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第二,自信自立,心态情绪控制力差。能够在国有企业工作使得大多数青年员工要比同期的同学朋友有着更多的自信,其适应能力和自立性更强,然而他们亦存在着年轻气盛,心态容易波动,情绪变化大的问题。部分青年员工不安心自己的工作,不愿意长期呆在基层,甚至有跳槽的想法。焦虑心态、失落心态和攀比心态难免出现在青年员工中。对于心态的把握和情绪的控制力还需要在社会工作的环境中历练。第三,独立感强,团队意识薄弱。青年员工基本上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影响着他们养成了有事靠自己独立承担的群体特点,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缺乏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在工作中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和协调,常常出现员工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偏离、员工个人和团队其他成员不配合、员工被团队其他成员疏远等情况,加重了团队管理的难度。

三、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特征与主要存在问题培训对策建议

第一,有机地开展科学有效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青年员工是彰显个性的一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性格和价值观念是不可改变的。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员工的个性和价值观,使之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培训也可以帮助员工进行能力的补缺,从而达到对新员工在价值观和工作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双重目的。不能只强调技术和知识的培训,还要注意对这一群体进行相关的企业文化、责任心、忠诚度、操守等层面的培训,以此来建立和巩固组织和员工的心理契约。只有在组织和员工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心理契约,员工才能在缺乏监督的条件下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员工离职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管理也是降低管理成本,弥补制度管理制度缺陷的重要途径。第二,培训管理制度与文化管理制度并行。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保障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释放工作热情,而非要束缚员工的创造力,惩罚出现过失的员工。针对青年员工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培训管理制度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制度留人、待遇留人还是感情留人,都离不开有效、科学的管理方针对。企业文化的宣传,这是重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每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文化沉淀,都会形成特定的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就是企业的灵魂。它通过每个企业成员的具体行为,凝聚升华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人为本,注重心态心理辅导培训。职场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烦心的问题,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提倡“以人为本”的EAPs服务。EAPs(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中文翻译为员工辅助计划,内容包括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项,可以有效搭建良好的平台,及时调节员工心态,调整情绪,使员工能以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

四、结束语

第7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摘要】:护生在实习中经常会出现护理差错和职业损伤的情况,护理差错的发生既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院名誉;同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损伤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心理阴影,引起心理恐慌,所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生 护理安全 职业损伤 防护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护生发生护理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多次出现过护生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损伤的现象。护理差错的发生既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院名誉;同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伤害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心理阴影,引起心理恐慌,甚至个别学生因为害怕,中断临床实习。所以做好护生在实习中护理安全教育具有非常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几年来,我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享。

1. 发生护理差错的类型:

1)发错口服药2).打错针剂3)药物剂量、浓度错误4)给药途径错误5)沟通技巧运用不当与病人发生口角

2. 发生职业伤害的类型:

1).锐器伤2) 机械性损伤3)接触药物、化学消毒剂导致的皮肤过敏现象 4)意外针扎

针对以上现象,对2009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如下:

3. 分析:

3.1 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很多护生因为没有临床经验,对发生差错事故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三查七对”制度不能主动地遵守和执行,导致查对不当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据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护理差错事故是由于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的。特别是到了护生实习的中后期,较多的护生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完成一些简单操作,带教老师往往在思想上麻痹、放松,放弃原则放手让学生独立执行一些操作,恰恰在这个阶段就发生了诸如:提前拔出输液、换错液体、给药方式、给药途径错误等护理差错。

3.2 法律意识淡薄 护生不具备执业资格,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士。护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督导下,才能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但有的护生,特别是某些〝胆大又好学〞的护生对此不重视,她们急于实践她们感兴趣的护理操作技术,擅自操作给患者带来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

3.3 带教老师的管理方式 多年来很多医院均实行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带教模式,但由于学校扩招后,导致实习生人数剧增,从2009年到2011年,我校实习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医院带教能力受到很大挑战,甚至有个别带教老师要承担2-3名护生带教工作,由于工作量大,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导致对护生督导、监管不力。

3.4. 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每一项护理操作的训练,但对于在护理操作中如何预防职业损伤缺乏足够的认识及重视,教科书上也没有特别强调护理操作训练中职业防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每一个护理技能训练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职业防护的内容。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锐器伤和意外针扎事件在护生中发生的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3.5. 沟通技巧不熟练 学校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较小(18岁左右),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为农村学生,她们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而有的学生是因为沟通技巧运用不当,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不满、抱怨等情绪时不能正确处理,所以和患者、家属发生了正面冲突。

4. 建议:

4.1 重视岗前思想教育 护生进入临床生产实习前,学校要加强对护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责任意识的教育、礼仪服务、沟通技巧、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通过规范的岗前教育,让同学们了解临床实习中教与学的关系,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让同学们懂得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学会应用法律的知识保护护士的正当权益,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同时提供往届护生出现的差错事例,共同分析原因,分享经验和教训,促使同学们引以为戒。

4.2 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针对护生在实习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学校要在实习前用3-4周时间进行护理操作强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院基本援助护理技术、日常生活护理技术、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同学们需通过各种操作考核,方能进入临床实习。护理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化,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4.3 强调职业防护教育 同学们因为对职业防护不重视或者对职业防护的方法不了解,导致职业损伤发生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较大心理社会压力压力,所以实习前要增强护生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锐器时的防护、纠正易导致损伤的危险行为、医疗垃圾的处理、发生职业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药物外溅的处置 、腰背损伤的职业防护、心理社会性损伤的职业防护等。护生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和和能力,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

4.4 重视护生在校期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要让同学们懂得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实习前,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干预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实习中,带教老师应经常指导护生和各类患者进行人际沟通的实践,并给予具体的评价和指导。

4.5 改进带教模式,加强护生管理,做到严格执行带教制度、做到放手不放眼,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进行因材施教。

4.6 针对护生在实习中因为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较多心理困扰 建议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护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以缓解护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建议学校心理辅导室,要考虑到实习生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小结: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主体的安全和护理对象的安全。一方面,在护理工作中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控制,可以保证病人身心健康,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同时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护生职业防护的教育,提高护生对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避免职业伤害,保护和提高护生的安全。

从2009级实习生的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日常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所以建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护理安全和职业防护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晓松 《 护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8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结婚生子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加之传统的“坐月子”思想,使得产科陪护人数不断攀升。大量的陪护者涌向病房不仅给病房的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于产妇康复及新生儿护理,而对产妇陪护者的研究尚不全面[1]。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产妇陪护者的现状及所承受的负担,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4~6月在我院产科病房住院的产妇64例,年龄21~40岁。陪护人员127人,男74人、女53人,年龄18~68(46.33±3.28)岁;>50岁42人。调查对象满足以下条件:在产科病房住院时间在4d以上;陪护者每天照顾产妇及新生儿在6h以上。

1.2方法。

1.2.1研究设计及方法。自行设计产科病房陪护问卷,内容包括:①病人及其陪护者的一般资料,包括产妇年龄、诊断、情绪状态等及陪护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产妇的关系、对个人健康满意度、对工作影响等。②陪护者获取知识渠道。③陪护者负担情况[2]: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负担3个维度,每题按照发生频率评分,分为:从不(0分)、偶尔(1分)、总是(2分)来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负担越重。

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资料,问卷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若其无法独立完成,则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以中性、无暗示的方式逐项念给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理解后自行回答,并由研究者协助填写。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每份问卷含有2~3名陪护人员的信息,共127人。

1.2.3统计学方法。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产科陪护人员构成情况,见表1。

2.2产科陪护人员获取护理知识情况。113名(88.98%)未经专业培训,14名(11.02%)受过专业培训。89名(70.08%)于产妇入院后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获取护理知识,23名(18.11%)通过其它途径(如书籍、以往经验、电视等)获取护理知识,15名(11.81%)通过专业培训获取护理知识。

2.3陪护者负担情况,见表2。

3讨论

3.1产科陪护状况应引起重视。表1显示,所有产妇的丈夫均参与了陪护,虽给产妇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但显然技能不足易产生疲倦而导致出错。本组42名50~68岁老年人陪护,占33.07%,他们往往会凭着传统经验护理,擅自做出错误的护理方法,同时此类人员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成为住在医院里的隐形患者[3]。

3.2陪护质量有待提高。本次调查显示,88.98%陪护未经专业培训,只有11.02%受过专业培训。未接受培训的陪护人员大多缺乏医学常识和护理技巧,仅凭自觉和经验照顾病人,容易引起医疗纠纷[4]。调查还显示,陪护人员护理知识与技术的获得,70.08%来自产妇住院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说明病区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仍是目前陪护人员获取护理产妇和新生儿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渠道。为此,建议产科病房要针对陪护工作的性质及特点,成立陪护健康教育流动课堂,由护理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师等担任教员,采取短时间集中授课与深入病房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陪护知识教育。

3.3为陪护者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从表2可看出:陪护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身体、社交负担。身体负担主要表现是睡眠受影响、感到疲劳;心理负担主要表现是紧张、压力增大;社交负担则以没有自己的时间感受最大,其次是影响休闲活动。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起着非常重要的照顾作用,陪护者的身心健康是提供有效照顾服务的前提,因此建议通过培训、教育指导等方式提高陪护者的知识和技能;为陪护者提供各种可利用的卫生服务资源;定期评估陪护者的护理需求及健康状况,保证陪护者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等.我国家庭陪护者的研究现状分析[J].护理杂志,2007,24(8A):51-53

[2]庞冬,那利,路潜,等.社区脑卒中病人陪护者负担的调查[J].中护理杂志,2005,40(4):285~287

[3]冯建华.病人对探视与陪住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4):245~246

第9篇:对心理培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机关干部;心理压力;干预

近年来,一连串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让官员自杀这一冰冷的字眼再度回到公众面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和迫切。当前,江北区正处在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机关干部在公共管理服务中,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与服务对象,工作强度高且持续化,一些干部出现消沉退缩、逃避责任、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为此,笔者对江北区机关干部心理压力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6份,问卷主要涉及干部的心理压力状况如何、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干预的具体措施。

一、江北区干部队伍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情况

江北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关于“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公务员占48.6%,认为“一般”的占37%,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14.4%。30.1%的公务员经常“失眠”,30.9%经常“心情烦躁”,25.9%经常“情绪低落”,22.8%经常“闷闷不乐”。约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8 小时以内”,约半数的人每天工作“8-10 小时”,每天工作“10 小时以上”的人占17.6%。49.9%的公务员认为工作压力大,42.5%的认为压力一般,任职16- 25 年、年龄在40 岁左右的中青年队伍,是压力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强度和难度(52.9%)、人际关系(78.6%)、考核压力(50.7%)、组织运行(62.2%)、工作回报(61.9%)、自身发展(57.5%)等六个方面。

调查发现,性别、年龄和工作经历,不会影响公务员的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能力,但是,受教育程度和身份级别会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压力越大,但应对挫折或者困难时态度越积极,职位越低,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76.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的经济地位居于中等以下水平。人际关系也是公务员社会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公务员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一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协调能力”是公务员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调查显示,关于“当您工作中遇到麻烦,心情不佳时,您最愿意跟谁交流”这一问题,公务员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家人”(72.7%),其次是“单位以外的朋友”(19.5%),3.6%选择了“独自忍受”,只有0.2%选择了“心理咨询专家”。关于“公务员如何培养积极心态”这一问题,调查显示,公务员认为排第一位的是自我调节,其次是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是家庭和睦,此外,领导的信任也是积极心态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评估与工作压力相关不显著,但是与职业倦怠、压力承受力和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也就是说,工作压力本身并不是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待压力的态度以及压力管理方式,会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采用消极的拒绝方式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表明,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减轻工作压力,而在于提升ρ沽Φ娜现,加强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完善公务员心理健康相关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化解不良情绪。

二、干部队伍心理压力过大的影响

(一)严重影响个体身体健康。具体症状为失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颈腰椎病、血压高等生理问题, 机关干部中亚健康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 发病率高。从上面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当前江北区机关干部队伍中“亚健康” 比例高达70.79%。

(二)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处于心理重压状态的公务员常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疲劳感、抑郁、焦虑、无助、自尊水平下降等心理问题, 从而与工作对象、朋友、家人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对服务对象或同事以不带感情、冷漠的方式或态度来回应;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工作绩效差;严重的还会导致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

(三)降低行政效率和效果。公务员队伍心理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状态,同时还会产生情感和家庭问题;典型的表现是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严重起来会影响政府形象,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不满,阻碍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导致干部队伍的高流失率。面对工作容易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易出错,不想与人沟通,导致工作业绩的下降,反过来,就易形成更大的压力,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再加上现在公务员待遇也不比从前,容易导致干部流失,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三、导致干部队伍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学归因

(一)社会压力巨大。法治政府建设背景之下, 社会和公众期望很高, 政府面临的巨大期望和压力又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公务员身上。近几年的行政改革都在向公务员灌输新的服务观念和执政观念,却较少考虑公务员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一些公务员逐渐察觉到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要求超过其能对付的能力。公务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的行政系统的挑战, 同时又要竭力适应新的管理方式的要求, 焦虑日积月累。

(二)组织支持缺乏。从制度层面来讲, 现在公务员的录用、选拔、使用、培训、薪酬福利、考核、奖罚、离职等都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在各个环节都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其次,公务员发展只能靠提升,其物质待遇的改善主要与职务特别是领导职务挂钩, 而升迁的职位有限,这使得竞争激烈, 不少公务员长期停留在较低职位上。

(三)角色冲突强烈。公务员是代表国家履行公务的人员, 但同时又是普通的公民。因此其同时扮演着“理性人”、“公共人” 的公务员角色和“经济人”、“权利人” 的公民角色,既是干部又是公仆,既是公民又是公民的雇员。他们的工作应该一切为了人民, 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己的权利要求;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体系在不断冲突。

(四)人际消耗严重。78.6%的被调查者认为压力主要源自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科层制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公务员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尤其是非正式交流可能是各个职业中最少的。人际支持的缺乏,内心情感得不到交流,长期的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大大影响公务员的情绪和工作动力, 很多人因此产生无力感、无奈感、厌倦感。

(五)基层锻炼太少。现在不少干部是“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又进“机关门”。由于缺乏艰苦历练,心理素质不如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职业政治家, 也远远不如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老一辈革命家。

(六)受腐败的牵连。由于一些部门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之一些公务员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一些干部的腐败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因腐败引起的系列问题已对相关的人员产生强大的压力。

四、实施干部队伍心理压力干预的建议

(一) 改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减少干部升迁的不确定性因素。为处理好工作人际关系,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一些干部费尽心思,心理压力因此而生。建议增强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竞争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因素, 在干部选拔当中,使用更多的民主推荐、科学测评和职位匹配的方法,使领导干部晋升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预期造成的压力。应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有了基层的历练,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实际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强。

(二)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使绩效考核成为干部提升的主要依据。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级分类考核体制,对具有不同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和不同成长规律的人员实行不同的考核办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多指标的干部评价体系和考核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更为科学的领导干部业绩评价体系,把专家型、行政型的领导区别定位和评价,调整竞争机制满足领导干部的成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

(三)健全完善干部正常流动机制,以降低职业倦怠感进行心理调适。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干部的心理健康。进行岗位轮换和工作丰富化,用活动多样化来扩大趣味性是避免工作倦怠产生的对策之一。在纵向的工作轮换中,要保证有畅通的职务升降渠道。横向方面扩大机关干部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当在一个岗位工作较长时间,可以把他轮换到另一个工作岗位或工作领域,还可以到基层锻炼,使其可以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获得更多的工作体验,改变干部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负面心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的目的。工作丰富化是增加个人选择工作活动和成果的自由处理程度,通过增强干部个人自治权与责任感来进行正向心理强化,提高其工作绩效。

(四)建立专业化咨询倾诉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心理支持。建议在江北区行政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每周固定时间向全区机关干部开放。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心理咨询专线或咨询网站,给一些不愿意露面到咨询室倾诉的干部提供能够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让他们能得到及时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支持。同时,建议条件成熟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共同建立心理支持服务系统(EAP),把为全区机关干部提供心理支持计划制度化,用于解决机关干部压力、情绪和心理等。

(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教育为核心,丰富干部队伍的培训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心理因素,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应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干部培训中,引导干部建立积极的人格品质,挖掘自身构建健全心理机制的能力。

一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根据不同班次的特点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团队协调”、“自我发展”等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使参训干部在符合自身情况的课堂情境中,找到心理归属,消除对心理学的成见和芥蒂,真正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取得放松状态下的体验。

二是创新参与式团体教学体系。进行团体咨询式的上课方式,首先采用包括趣味测试和专业测试等多种手段的测试,使参训人员将专业知识与自身状况相结合,进而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联系自身状况进行探讨,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支撑下,引导参训干部将视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像传统心理学一样一味的揭开“过去”的面纱,纠结于问题的形成。培训中可以介入具体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冥想技术”、“箱庭技术”、“认知调节方法”、“sfbt技术”、“音乐疗法”或者“生物反馈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