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财经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经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经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环境 财经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进入低迷期,提高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中的重点。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之后,每年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增加,社会中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式复杂,所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使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更加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以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课程,但相比于国外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改善。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倪志华.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2]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

[3]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第2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

第3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引言

“就业难”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始于2007年末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对外贸行业影响巨大。虽然国家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多项措施,但终因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的裁员、减薪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国际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就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来看,情况与全国趋同,出现了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折射出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堪忧:其表现在就业率较低、专业不对口,长此以往,对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下面以我院国际贸易专业2009届及2010届已毕业学生为例,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分析。

2009届共有我院共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117人,截止到毕业生离校止,共有50人签订了就业协议,67人处于待分配状态,就业率42.7%,具体就业方向如下:

表1:2009届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2009届

共有毕

业生:

117人,

其中50

人就业

就业方向

所占比率(在就业人数中)

20人进入企业(与专业有关的企业)

40%

18人进入银行

36%

8人西部计划

16%

1人当兵

2%

1人考研

2%

1人教师

2%

第4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80-03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如何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顺利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广西区内唯一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在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做法,结合该校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的对该校2013、2014届两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能为更好地提升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分析

为更好地反映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广西财经学院与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对广西财经学院2013、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追踪调研项目。其中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等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相关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比该校2013届(70%)低2个百分点,比新建本科2014届(65%)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参见图1)。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期待吻合度反映了当前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1.职业期待吻合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3%,与2013届(53%)持平,比新建本科2014届(49%)高4个百分点。

2.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有44%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有28%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参见图2)。

(三)离职率。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声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

1.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8%,与2013届(28%)持平,与新建本科2014届(29%)基本持平。

2.离职类型和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的毕业生中,有98%有过主动离职,与该校2013届(99%)基本持平;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参见图3)。

二、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自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财经类院校以其特色鲜明的优势定位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供给,在各类院校中独树一帜,通常拥有较好的生源及较高的就业率。然而,随着各类院校财经类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财经类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些年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就业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等层面问题及原因。

(一)从国家层面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总数和经济高速运行时相比,稳中有降,然而从劳动力供给看,财经类院校招生每年都在扩招,不断叠加的毕业生基数,使得就业市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这也催生出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心理,上文广西财经学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调研的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仅占68%,有25%的毕业生“迫于现实先就业后择业”的调查数据很好地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

(二)从非财经类院校角度看,专业设置欠缺平衡与规划。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来的,是教育领域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蓬勃发展。名字好听、收入高、工作体面、就业范围广等因素吸引着广大学生及家长奔着财经类专业而来。财经类院校的生源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每年递增的势头。非财经类院校则通过增设财经类专业等方式“分一杯羹”。高校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源支撑,在这种市场化的招生争夺战中,财经类专业成为了“香饽饽”。然而,各自为政的专业设置欠缺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平衡与规划,导致财经类毕业生的人数连年上升,并且由于一些不具备很强师资、实训等条件的院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高,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加剧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从财经类院校自身来看,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当前高校的体制问题,生源的扩大与教师收入等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院校也在千方百计扩大本校生源。在重数量的同时,容易忽视质量,缺乏对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意识。从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来看,招生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专业也是每年都在增加,然而这种专业调整,多是为了增加而寻找理由,而不是根据现实需要推出增设的必要性,对市场需求因素的考虑往往不足。为了扩大本学院规模,为了本学院教师收入增加等利益考虑而增设专业的做法,脱离了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最终必然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这对于教育资源和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消耗与浪费。

(四)从用人单位来看,学历盲目攀高现象严重。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是教育领域“学历过剩”的普遍现象。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使其中一部分人转而追求更高的学历,然而这也导致了硕士博士的大量增加。这种就业难导致盲目追求学历的恶性循环,投射在职场就是专科生能做的工作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研究生来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高学历的求职者不断增加,用人的门槛增高,因此在学历上存在盲目攀高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反映,和高学历对应的是求职者更高的薪酬期待,然而高学历的求职者未必具备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并不会因高学历而提供高报酬,这又加剧了就业竞争与压力。

(五)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来看,未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偏高。从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数据来看,毕业半年内有高达28%的毕业生发生过离职,其中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从离职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及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半年内心理比较浮躁,未能很好地处理职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任何一份工作来说,半年的时间还太短,不足以掌握该职业甚至该行业的精髓。任何职业都需要与人进行磨合,半年内主动离职,实际上更多地是毕业生内在职业规划模糊和就业期待过高的反映。

此外,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大部分毕业生期盼高收入的城市生活。广西财经学院的“启航奖励”数据显示,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三支一扶”项目和“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共4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88%。而对2014届毕业生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想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约68%,更多毕业生考虑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愿意到省外工作的学生只占16.2%。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往往从个体角度出发,因此都希望选择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的城市就业,然而其实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平台在基层,从接待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来校招聘的基层中小企业用人都相当紧缺,然而毕业生却宁愿在城市里待业甚至失业,也不愿意到这些基层单位就业,这提醒我们,要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勇于到基层这个更大的舞台去就业创业,施展抱负。

三、解决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由社会、经济、教育、民生等诸多因素综合构成,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国家、非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自身着手,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国家层面应重视就业问题,做到平稳过渡。就业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经济新常态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和就业结构都面临转型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人群中最具有知识性和创造性的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于人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会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领域必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者素质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处理好就业问题,考验着国家层面的智慧,一方面国家需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就业政策进行调整,消除束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另一方面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有意愿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万众创新创业,使创业带动就业,最终实现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和就业的平稳过渡。

(二)非财经类院校层面应着眼自身特色,合理规划专业布局。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非财经类院校应冷静思考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向,突出优势特色,合理规划本校的专业布局。如果说在以往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各高校都设立财经类专业的话,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财经类职位减少,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剧,那些财经教育实力不雄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可能会进一步被挤压,从而不能顺利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立的大背景下,非财经类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找对发展路径,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强做精本校的特色专业,而不能一味地贪大求全。

(三)财经类院校自身层面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财经类学校应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端口前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好对接,可以把就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和就业分布,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毕业生的反馈,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较低的专业进行停招或隔年招生,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层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在校院两级分别建立就业咨询室,安排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帮助。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大学教育的全程。三是分类别、有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群体,重点鼓励他们早就业、就好业;针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群体,鼓励他们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西部地区就业;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认真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摸底、调查和帮扶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统一组织培训帮扶,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四是一对一、有目的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校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使就业指导更具人性化。

(四)用人单位层面应坚持能力导向,任人唯贤。由于学历崇拜和就业压力等多种原因,教育过度和学历过剩在中国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以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这也造成了基数不断增加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挤压了相对低学历的毕业生的求职空间,使用人单位在优中选优的思维主导下,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求职者,从而导致不科学的用人观念和不公平的用人标准,有些单位甚至设置了与岗位不匹配的学历条件作为筛选条件,使能力有余而学力不足的求职者望而兴叹。而这种用人导向,又反过来作用于求职者,使更多求职者盲目追求用人单位所要求的高学历,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用人单位应回归市场经济本义,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人职匹配,任人唯贤。这也是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更高效的人力投入和更高的盈利。

(五)毕业生自身层面应认清形势、科学谋划、建功基层。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能够顺利就业是实现个人抱负及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毕业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应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及个人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目前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然而高校基本都在扩招,毕业生数量连年攀高,在劳动力供需矛盾面前,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毕业生初入社会,欠缺工作能力和经验积累,想要短期内获得很高的薪酬待遇和较宽广的发展空间是不现实的。只有踏实肯干、不断学习,科学谋划并做好足够的积累,变换工作才有意义和价值,盲目地跳槽只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陷入更漫长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此外,毕业生应将眼光放长远,勇于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到基层更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华与抱负,基层极缺人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极缺财经类人才,相比城市,基层有更多的商机和市场有待开发。

总之,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及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要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多方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的挑战也会成为优化就业结构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汪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践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3)

[2]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

[3]李海霞.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4)

[4]孟丹,汪央.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商学院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校级课题(2014C110)

第5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法学热的背后,也需要有些冷思考。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近几年来,法学专业就业频频亮红灯,属于“失业量比较大,就业率比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因此,在报考的时候,你就要对开设法学高校的专业设置有所了解,发掘相同专业名称背后的秘密,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报考,才能在法学的天空飞得更高。在本科层次,除了政法类大学,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法学专业,而一些理工科的院校也开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法学专业,下面我们就来一览它们的风采。

法学(不分方向)

很多学校的法学专业不分方向招生,在培养方面也比较注重宏观。法学专业四年本科时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话的条理性,树立社会责任感。在理论层面,学生需要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在技术层面,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也要求有所了解与掌握。

必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就业方向:因为没有进行专业分流,重视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就业范围比较广。随着就业门槛的提高与近年来法律硕士的大规模扩招,许多同学选择攻读法学硕士或者法律硕士,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如果你还想继续充电,读研是最好的选择。此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都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岗位,可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法务专员等相关工作。当然,如果你性格外向,热爱媒体工作,也可以选择与法律相关的媒体工作,如去法制日报社。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就是法律硕士。

推荐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王牌院校有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如果你对冲击这些名校有所顾虑,西北政法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小贴士:如果不爱做学术,研究法理学等理论型专业,那么司法考试是你在法学领域从业的通行证。这个被称为“国内最难考的考试”其实对于认真学习的本专业学生并非高不可攀。对法学跃跃欲试的你,不要因为外界的舆论对自己向往的专业望而却步哦!

法学(卫生法方向)

时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卫生系统中专业的法律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此外,该专业对国家医事法律的健全,有着推动作用。因而有规范化教育背景的,既懂医学又知法律的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卫生法专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生既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知识,对医学领域有所了解,又要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能从法律层面解决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因而,该专业的可替代性较弱,一旦学有所成且对口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必修课程:

在法学部分,需要修的课程有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中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在医学部分,需要修的课程有基础医学、病原学概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论、护理学概论、药学概论、公共卫生学导论、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专业特色课程: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医事仲裁与诉讼、药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疗纠纷法律实务、外国卫生法学等。

就业方向:除了司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行政机关,还可以去医院医务科做专兼职法律顾问,去卫生系统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等,在与医疗卫生活动相关的执法监督和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调解等司法工作中有突出优势。

推荐院校:很多医科大学都开设有这个专业,在法学专业下招生,如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也有一些医科大学在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中开设卫生法相关方向,授予管理学学位,如重庆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方向)、南京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与法学方向)。

小贴士:不得不承认,很多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最初都希望学习医学专业,因为成绩原因不得不调剂到法学等文科专业,也因此造成医科大学法学招生难、专业差的误解。事实上,当前法学毕业生众多,而真正能将法学知识运用到医学领域的人并不多,在医事法上术业有专攻地去学习与研究,就业自然不是难事。另外,很多名校招收卫生法、医事法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项目的卫生法方向,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医事法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报考这些热门高校的人数必然众多,而如果你本科就是学习卫生法方向,那么备考自然更加容易,成功率更高。

法学(国际法方向)

国际法是作为国际法律关系主体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这个方向的法学专业主要学习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军事法等内容。在大学四年里,你需要学习国际法基础理论、原理与法律方法,能够运用国际法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这个方向的学生可以算是复合型实用人才。

随着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国际化,现在一些院校的法学专业的本科向国际法方向倾斜。虽然在专业目录上没有体现出来,但通过课程介绍你可以有所了解,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学习该专业,就要多关注那些以外交等专业为强势专业的院校。

必修课程:理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英语等。

推荐院校:这一领域内比较好的院校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就业方向:国际法方向的学生外语要求更高,从事涉外方向的法律工作较多。可在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对外经贸、涉外律师、投资、金融、证券、保险、海事等法律相关部门工作。此外,大型外企的法务专员也更倾向于要这一专业的学生。

小贴士:带“国际”二字的专业一般听起来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专业,所以更多的付出自不用说。这个专业对英语有极高要求,甚至很多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所以填报此专业时需要同学们注意,部分院校会对英语单科有所要求。

法学(经济法方向)

很多年来,高考生对经管类专业追逐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经管类高校成为报考的大热门。一些学校往往也开设法学专业,且都和经济密切相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方向的录取分数水涨船高。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知识,特别要掌握国际经济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并能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国内外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律人才。

必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外国合同法等。

推荐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

第6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

在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中,专业定位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原则和途径。认为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适宜于“宽口径,窄定位”,关键是核心岗位要明确,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关键词:

高职财经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在高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生源日趋紧张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岗位需求,立足高等性和职业性建设校本特色专业,是其打造核心竞争力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专业定位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考虑。没有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就不可能建成特色专业。财经类专业属于文科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较难突出其技术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等专业特征;该类专业对应岗位的目标市场范围广、需求大、细分多,设置该类专业的院校多、同质性强。因此,明确专业定位是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专业

专家学者对于特色专业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特色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财经类特色专业,是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相匹配,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课程设计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同步提升且最终能得到社会认可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专业。其优势与特色可体现在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专业教育、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方面。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变化需要以及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为前提,确定本校专业发展和调整方向、目标等,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构想和规划。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专业定位的主要项目包括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定位,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二是规格定位,即与同类专业相比,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及态度要求)的差异性表现在哪里;三是素质定位,明确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基本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

二、专业定位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一)专业定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首要一环

专业定位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决定了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本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定位问题。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就业岗位群,才能有的放矢地按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建成特色专业,创造真正的高职教育特色专业。

(二)专业定位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只有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明确专业定位,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教师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需从专业定位的要求出发,由其引领并服务于专业定位目标的实现;而且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指引作用,在入学教育中就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围绕专业定位制定学习与实践计划和职业规划,进而加强自我塑造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增加学生成才的概率。

(三)专业定位是特色专业得到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

特色专业只有做好专业定位,适应未来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趋势,处理好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才能创出品牌,专业特色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得到消费者(学生家长和学生)和用人单位认可,让他们感受到只有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形成品牌效应。

三、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财经类专业定位与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相脱节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产业契合度问题。社会产业发展瞬息万变,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等无不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而仍有部分专业滞后于这种发展变化,多年一贯制,缺少修订和变革的动力,直接导致在专业定位的引领下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样的专业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面临严峻的困境,更谈不上建设特色专业。

(二)财经类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的特定需要不匹配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区域经济对接度问题。同一专业名称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经济下的人才需求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能生搬硬套。很多院校在专业定位上普遍存在“跟风”现象,缺乏区域经济调研,各校同质性强因而可替代性强,缺乏特色因而竞争力不足,造成“千校一面”的现象。

(三)财经类专业定位与市场岗位的需求有偏差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市场认定问题。我们经常讲专业建设要实现“入口望,出口畅”,畅不畅要市场说了算。目前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严重,体现于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供给与用人需求方的要求不一致。因此,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是最终检验专业定位准确与否的标准,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挖掘市场需求,调整明确专业定位中的培养规格要求,依此来加强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财经类专业定位层次模糊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层次是否清晰的问题。因为国情的原因,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有部分是由过去的专科院校转轨而来,这部分院校过去在走“小本科”的路子,在专业建设和模式上向强调学科式的本科靠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跨入职场的竞争力。另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或中职校升格的而来的,从师资准备和运行惯性等方面会较长时间保留着中专或中职校的底色,过分强调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可能具有初入职场的竞争力,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职场晋升的潜力不大,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校的背景,演变和师资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的定位最容易模糊。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原则

(一)以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

专业定位首先要与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相顺应,并且能够满足本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定需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是要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来定位专业,比如金融、会计、审计等专业。这类专业的工具、技术的创新频繁,政策、法规的更新调整迅速,专业定位更需要与时俱进跟上产业的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其调整要做到既积极主动又及时准确;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专业定位还要善于发掘区域经济特征和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社会尤其是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为本地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找准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准确预测专业人才需求,合理调整定位,保证一定的前瞻性。简言之,要解决好专业定位的“需求侧”问题。

(二)以财经类职业岗位(群)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出能胜任某类职业岗位的人才,所以专业定位应该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即针对着一个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定位。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口径较宽,对应的职业岗位通常以岗位群的形式出现,但在较广的岗位群中,应明确其核心岗位。比如金融管理的核心岗位是银行柜员或客户经理、会计专业的核心岗位是出纳、会计等。专业定位应通过对岗位和职业的系统分析,找准职业岗位(群)与核心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而且高职毕业生一般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出于对培训成本的控制,希望毕业生来了就能用,对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性”和素质能力“适应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定期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配、应聘条件、岗位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及其变化。据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提供支持,将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工作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建立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接。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如何工作,并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财经类教育资源为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的专业定位能否实现最终还要落实到本校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上。要进行一个新专业的专业定位或调整旧的专业定位,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客观的评估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凡事要求“大而全”的心理,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走差异化战略,充分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仍可创出特色。当然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提升学校的教育资源水平。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师资资源和实训资源。在本校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合理进行专业定位,挖掘本校特色与优势,并随着教育资源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定位。简言之,要解决好专业定位的“供给侧”问题。

(四)与财经类职业资格相衔接

现代社会除了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视为获得某个职位的敲门砖。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已不仅仅是从事某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企业所看重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象征,是毕业生具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标志。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比率也成为检验学校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财经类的职业资格包括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进行专业定位时,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衔接,校正和规范专业定位的方向,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与课程要求规范、做到课证融合,对学校来说,可以保证和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五、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路径

(一)建立财经类专业定位的组织机构

成立由行业专家、相应岗位的实践专家、教学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校内外专家组,为开展特色专业定位的调研、讨论、制定方案提供人员安排。组织构成上必须由学校和企业、教学和实践、一线和管理人员参加,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方案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调研与分析

1.掌握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地方政府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确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定位准确性、稳定性、超前性的核心依据,是影响到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方向是否正确的关键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到2014年末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77.9%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北京作为首都明确了其核心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非首都核心功能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逐步疏散到天津和河北。在北京能够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围绕核心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可以预期第三产业的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北京地区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应紧密契合首都经济的这些特点和趋势,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相匹配。

2.调研并分析所定位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这个分析涉及到特色专业定位能否实现毕业生就业出口通畅的问题,而且这种通畅要有预见性、成长性和持续性。这就需要具有宏观视角和预见性。为此,可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利用不同方面的智慧,发挥各方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借助高水平的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的报告作为参考或委托其作出专门的调研。这样才能保证财经类特色专业定位具有预见性、成长性和持续性。

3.明确财经类特色专业定位的差异化。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品的差异性越强,其被替代性越弱,垄断性越强。对于专业定位来说亦如此,只有明确财经特色专业定位的差异化,才能在竞争环境中打造相对的垄断地位。高职财经类专业只有从专业定位、定位层次、定位口径、专业名称、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就业岗位等多维度塑造差异性,才能提升专业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才能使专业获得成长空间并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4.深入调研和分析财经类专业的核心岗位。财经类专业的特色专业定位必须确定其核心岗位,然后才是以核心岗位为圆心的岗位群分析。核心岗位不明确,就无法培养核心岗位应有的知识、技能、素质。

(三)制定财经类专业定位的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制定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和培养规格(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即完成定位方案。

(四)建立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

根据专业定位的调研分析结果制定的专业定位方案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要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岗位需求的变化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因此要建立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建立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活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和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发展状况,作为专业定位调整的主要依据,建立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数量需求变化的调研机制,形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随市场需求调整的机制,同时还要形成对培养过程的跟踪评价机制、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的机制,以保证专业定位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调控行为的有效性。以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的调控机制,以此为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力.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定位[N].光明日报.2016-03-10.

[2]邢晖,佛朝晖,郭静.当前职业院校的定位困惑与政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3]牛国良.高职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15(33).

[4]晏涵,左美蓉,肖清华,袁淑君.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与改革建议——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5(3).

[5]范伟.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6]吴后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实证分析——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7]吴建桥.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品牌战略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8]崔岩.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第7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三所开设财经类专业代表性院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抽样学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名,涵盖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和2012届部分已毕业学生。参与调查的600名学生分别来自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就业政策与就业帮扶等情况。二是学生就业状况。包括在校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准备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率、薪酬、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社会保障、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方式与途径等。

(三)调查方法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里、就业服务、就业权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确定问卷调查的指标内容。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选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卷回收、接受调查的机构和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整理,选取与高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力争在各选题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逻辑关联性,最终完成调查问卷。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分别调研走访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发放问卷调查3份,回收3份,回收率100%。在三所学校二、三年级和2012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样200人,涵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回收率93.5%。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从调研结果看,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就业率99.0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就业率97.76%,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3.3%。三所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在96.69%,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平均就业率约在97.7%,均高于全国和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数据显示与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吻合的,说明财经类专业依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2、就业区域从调研结果看,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成都就业的351份,占62.6%;选择四川省内二线城市(主要是德阳、绵阳、乐山、自贡等)就业的106份,占18.9%;选择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地就业的45份,占8.1%;选择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就业的35份,占6%,选择县级城市就业的16份,占2.9%;选择西部农村就业的8份,占1.4%。从统计数据看,财经专业学生主要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就业,地域观念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意愿不强。3、就业单位类型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113份,占20.1%;选择国有企业的212份,占37.8%;选择非公企业的208份,占37.1%;选择自主创业的28份,占5%。说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召吸引力仍然很大,希望职业更加稳定。国有企业的品牌效应、高薪酬和高福利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实际就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更大。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和创业条件的制约,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够。从毕业生创业情况看,创业成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4、就业报酬期望与实现分析调研结果看,就业报酬期望值在800-1200元的40份,占7.1%;在1200-2000元的104份,占18.5%;在2000-3000元的243份,占43.3%;3000元以上的174份,占31%。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0届2142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1届2482元。调研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的薪酬期望与现实吻合,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稳定,对就业产生影响。5、就业模式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3份,占16.6%;面向企业就业357份,占63.6%;选择参军49份,占8.7%;选择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31份,占5.5%;选择自主创业31份,占5.5%。从数据看,学生大部分就业选择是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参军和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意愿人数有所增加。6、就业途径调研结果看,自行参加社会招聘就业72份,占12.8%;靠父母亲戚帮助就业53份,占9.4%;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就业81份,占14.4%;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的93份,占16.6%;学校招聘会等提供岗位就业197份,占35.1%;通过互联网上信息就业65份,占11.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招聘,规模大,直接可靠。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7、就业选择主要因素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薪资213份,占38%;企业发展前景84份,占15%;个人发展前景157份,占28%;专业对口86份,占15.2%;其它21份,占3.7%。数据显示,学生就业考虑主要因素为薪资和个人发展,对于初次就业学生而言,对专业对口率要求并不高。8、就业心理调研结果看,充满自信145份,占25.8%;压力较大213份,占38%;迷茫109份,占19.4%;自卑心理68份,占12.1%;依赖心里26份,占4.6%。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强的一般是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知识技能较弱,相貌平平,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里,希望学校和老师帮助其解决就业。相当多的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部分的学生就业迷茫,没有职业方向,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9、毕业去向调研结果看,选择求职就业414份,占73.8%;选择专升本58份,占10.3%;选择出国学习19份,占3.4%;选择应征入伍17份,占3.1%;选择创业36份,占6.4%;暂不就业的17份,占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但其中创业比例较低,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2013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时间,应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10、未能顺利就业学生情况分析从三所院校看,近几年来大概5%的学生未顺利就业。主观原因分析:毕业后有旅游、治病等其他安排暂不就业;结婚生小孩;继续提升学习;不愿工作啃老;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客观原因:因病治疗不能坚持工作;身体残疾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业能力欠缺学生,难以适应竞争等。大中城市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蚁族对贫困生在大城市的心理冲击很大。贫困生求职成功比例大大低于非贫困生。

(二)就业指导和服务情况分析

1、组织机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均没有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合署设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指导作为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三所学校均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还在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其余两校均没有设立。2、师资情况三所学校均没有建立专业化师资。职业指导师资由行政和部分辅导员兼任,虽经过培训多数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但学历、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一支有企业人士、社会专家参与的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调研结果看,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背景(多选):就业政策知识521份,占92%;就业指导知识561份,占100%;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02份,占89.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519份,占92.5%;法律知识441份,占78.9%;信息技术网络知识410份,占73.1%。3、就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形势: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并认为非常严峻的448份,占79.8%;认为就业形势较乐观,就业容易72份,占12.8%;对就业形势盲目,不了解的41份,占7.3%。对就业政策: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和了解的94份,占16.8%;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但不十分了解的318份,占56.6%;对当前就业政策不关注,基本不了解的149份,占26.6%;对行业和企业需求:了解,比较明确的64份,占11.4%;有一定了解,但不明确的296份,占52.8%;基本不了解,也不明确的201份,占35.8%。对职业指导有效形式:选择专题讲座的204份,占36.4%;选择职业指导课的195份,占34.8%;个体职业指导的106份,占18.9%;网络指导的56份,占10%;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多选):提供招聘信息493份,占87.8%;职业适应度测试386份,占68.9%;职业生涯规划525份,占93.7%;择业指导417份,占74.5%;求职简历制作指导460份,占82%;面试技巧指导521份,占92.3%;商务礼仪培训539份,占96.2%。4、就业平台服务希望学院提供就业平台(多选),从调研结果看,选择毕业生双选会的541份,占96.6%;专场招聘会552份,占98.6%;就业网站314份,占56.1%;就业信息QQ群486份,占86.6%;顶岗实习451份,占80.4%。5、就业能力服务希望得到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多选),从调研数据看,选择职场分享的408份,占72.8%;选择职业素质训练提升的515份,占92%;选择模拟面试的496份,占88.4%;选择创业教育的174份,占13.2%。

三、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1、先就业后择业。教育学生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再选择就业方向和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面向基层和大量容易进去的中小企业就业,淡化考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竞争激烈,人才拥挤的就业去向。2、立足西部,面向基层就业。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最急需人才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勇于实践锻炼成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但不要太集中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发达的省会城市,应眼光下移到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就业。3、自主创业。市场经济机会多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园区、网店等帮助学生创业。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初期的继续扶持和帮助。

(二)加强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服务

1、建立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半年或1年内的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配备职业化的指导教师;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常态的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顺利和充分就业。2、建立和打造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必须要依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建立由职业指导师、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职业顾问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就业是系统的民生工程,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需求,家庭需要,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切实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要承担整合资源,帮助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使命。

(三)加强学生就业跟踪反馈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开展此项工作,专业性、针对性、科比性、权威性较强。

(四)加强学生就业帮扶

学生就业群体中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关注和帮扶力度。

(五)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第8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一、财经院校双语教学目标

目前关于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应当是以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掌握专业知识作为双重目标,但应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重。通过双语教学,了解国外的专业理论知识,将外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以专业教学来推动外语水平的提高,并将专业知识用外语来推广和交流,这才是根本目的

(一)结合课程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财经类院校各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通过双语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特别重要。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贸易规则、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知识,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这正是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初衷。

(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对于财经类课程而言,国外相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讲已遥遥领先,相关教育开展也比较成熟。其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都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入国外优秀教材可以更为直接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追踪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开设国际银行业务这门双语课程时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国外教材,因为相对国际银行来讲,国内银行国际银行业务开展落后,课本知识陈旧,很难见到比较新的业务介绍。因此,如果采用双语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最新知识的学习,为培养适应我国金融业完全开放所需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双语教学目标同人才培养目标是内在一致的,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分化。

二、双语教学模式的调查

根据对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笔者就教材、教学方法等调查了相关财经院校及相关高校,基本173反映了财经院校目前双语教学情况及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需求。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湖南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部分学生展开调查。其中研究型大学2所,教学型院校2所,中部1所,沿海1所,西部1所,发达地区1所。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680份。

(一)双语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研究财经院校双语课开设基本情况,笔者对双语课开出比重、覆盖率、平均课时、开课性质等做了调查。各学校双语课程开出率均在10%左右,双语课程覆盖率较高甚至达到90%,双语课时也在36课时以上。但开课性质主要以必修为主,以选修课开出的不多。如表1所示。根据调查可以看出相关学校对双语课程比较重视,这同教育主管部门对双语教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经济开放下,培养新世纪国际财经类人才的要求。表1双语课程开设情况单位:%

(二)学生相关需求调查

开设双语课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完全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双语课教学的要求以丰富双语课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看,研究型院校学生对双语教学要求较高,他们均更多要求使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和全英文作业,这和生源基础有很大相关性。调查对象中,中央财经大学有95%的同学要求用全英文教材,西南财经大学有88%的同学要求全英语上课。而湖南商学院仅有52%的同学要求用全英文教材,广东商学院也仅有60%的同学要求全英文授课。此外,对于是否全英文作业也有相类似的趋势(表2)。

注:双语课程覆盖率指双语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资料来源:湖南商学院商科院校双语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组。表2相关财经院校双语教学模式与学生需求内容调查情况单位:%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调查

从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来看,各院校相关专业课普遍缺乏实践环节,而且实践环节多集中在少数几门课程上,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而课堂上的实践环节非常少。笔者对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所开双语课程进行统计发现,仅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开设相关实践环节,但模拟实习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同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资料来源:湖南商学院商科院校双语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组。174的双语课程明显脱节。此外,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双语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必要的实践环节。显然,加强双语课程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创新较少。从所列出的几种教学手段上看,各院校使用比较少,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或案例教学,很难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双语教学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从双语教学资源看,研究型财经院校双语资源应用好于教学型财经院校。相对而言,研究型高校双语资源较为丰富。各财经院校学生直接运用双语与国外专家交流机会普遍较少,参加双语学术报告机会不多。中央财经大学每学期有3次报告,而湖南商学院每学年仅次。由此可见财经院校教学手段较为贫乏,教学资源缺乏,这直接对双语教学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经过调查,湖南商学院双语教学学生满意程度仅为60%,其他研究型高校也很难超过70%。往往一些学生感到英语没提高知识也没学到,甚至还没有汉语授课听得懂听得明白。这在一些高校产生了误区,认为双语教学仅是“花瓶”,好看没有实用性。笔者认为通过双语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完全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从长期来看,对培养国际性财经人才非常重要。表3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调查

三、财经院校双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积极探讨双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紧跟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对于摆脱传统教学中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因素,取而代之,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更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更新、教学基本技能更新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的更新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活动人才的需要。在我们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摸索中,有必要扬长避短,进一步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的新型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加强双语课程实践环节构建,鼓励学生使用英语交流

实践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我国财经院校对双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很少有与之配套的双语实践体系。因此,应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切实挖掘相关双语课程实践内容,增强课程中双语实践课时数量及加强对实践环节效果的课后检查。

增加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力度进行对外交流以增加国外专家讲座。同时,有条件的学校部分章节还可直接邀请国外教师讲课。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学生直接阅读相关英语网站如国外专业论坛及相关研究网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机会。

转贴于 (二)引导双语教学与考证结合

随着近年来考证热的升温,国外证书也进入了学生的视线。这些证书对于学生的就业,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处理好考证与双语学习的关系就能营造良好的双语课程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外主要有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国内有金融英语证书。北京、上海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报考国外证书的良好氛围。由于要完全通过证书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绝不能舍本逐末。如:目前湖南商学院财政金注:交流次数为每学期国外学者报告场数

资料来源:湖南商学院商科院校双语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组。175融学院相关双语课程已同金融英语挂钩,教师授课时指定参考书即为金融英语考试用书,课堂上也尽量联系金融英语证书内容。

(三)处理好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要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循序渐进与一步到位的关系

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师资和学生英语水平实际状况开设双语课程,切不可好高骛远必须量力而行。如果必要的话,可采取分级教育的办法,即对于学生基础好、师资强的学校可以采用100%的全英文上课、全英文作业、教案等;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取预备级、提高级的步骤,逐步提高英语使用的比例和要求。

2.处理好学校定位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对于定位不同的学校应该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比如对于研究型财经院校,应该适当加大双语教学的比例,加强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国外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借鉴。而对于教学型高校,则应着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应当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报价、做单等基本操作,而不是对贸易理论的掌握。

对于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双语教学而言,两者存在明显差别。研究双语教育应当切实加强学生研究中利用英语的能力,包括资料查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本科生双语教育是基石,研究生教育则是大厦主体。因此研究生同本科生双语教学模及体系存在明显差别。

3.“洋教育”与本土教育的关系

在双语教学中要遵循“洋为中用”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国外教学模式,应该同我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对国外优秀教材的借鉴、对国外优秀教学模式的吸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双语教学绝对不是把中文教材一字不漏地翻译成英文,教师照着英文讲,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把国外教材拿过来即可。

通过实战性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知道了自己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从而找到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自己喜欢的方向,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找到了自己在电子商务应用中喜欢的方向,学生就会下功夫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专业技能就可练专、练熟、练精。通过双证书教育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各类岗位及需求,如,企业网络营销业务岗位:主要具备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网上国际贸易岗位:主要具备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贸易;网上贸易岗位:主要具备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国内市场,进行国内贸易;网上零售岗位:主要具备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零售业务,进行零售贸易;网上采购岗位:主要具备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完成采购业务,为企业节约大量的采购成本;自主创业:具备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利用虚拟市场提品和服务,为虚拟市场提供服务,从而获取利润,实现自主创业等。除自主创业外,以上岗位都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长期、大量用人的岗位。

(四)双证书实现了学院与社会的对接

通过实战性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社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需求,使得学生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技能,如何说服企业自己是某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五)双证书提升了师资水平

通过实战性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证之前必须先提升自己,必须比学生更早一步拿到证书,必须之前就接受更多更高的职业技能和证书应试能力的培训等。因此双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四、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面向社会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极其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只要认真做好与社会的对接、找准今后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双证书教育,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努力学习和实践就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就业。

[参考文献]

第9篇:财经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6-02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增加以及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教育的供给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高校对课程的应用性更加重视。这种背景下,上述院校的财经专业应用型建设逐渐成为这些专业演进的主要方向之一。应用型财经专业建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作用与定位,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

一、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的设置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的培养任务所决定的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该分类法将人的教育经历分为7级。其中,本科教育被分在第5级。第5级教育经历分为A、B两类,A类是理论型本科教育,教学目的为构建受教者的科学研究基础;B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目的为形成和发展受教者的实际工作技能。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显然,应用性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毫无用处。相反,理论教学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更加扩大。理论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介绍专业理论,而是成为指导其他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原则和基础。

(二)理论教学是应用型财经专业与其他类型院校财经专业的主要区别

在学生培养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性课程比重较大,理论课程居于次要位置。这种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角色转换时间短,可以迅速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过,由于理论课程比重小,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知识的自我更新速度较慢。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这使得学生就业时的沉淀成本较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里,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财经专业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经济学专业视角。因此,在课程内容上,理论教学在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的比重更大。

此外,就理论教学本身来说,应用型财经专业与研究型财经专业之间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研究型财经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研究型财经专业注重理论的演进与理论的验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优势主要在于行为的封闭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与之相对照的是,应用型财经专业所需要的理论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执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更强调理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理论教学是应用型财经类专业未来的发展基础

目前的应用型财经专业大多由升级前的专科院校相应专业发展而成。今后,应用型财经专业设置硕士点,向研究型财经专业转变是发展趋势之一。理论教学为未来应用型财经专业的转型与升级起到了两个方面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理论教学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为今后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可以增加学生的发展方向。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理论教学特点

(一)培养专业思维模式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财经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财经行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教学应以专业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根本任务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理论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分析方法,具备对经济问题进行专业化分析的基本能力,熟悉专业术语的运用,以区别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理论训练过的人们。最终,学生经过理论教学的熏陶,对经济现象做出的分析结果应该是经济学专业视角下的本质性结论。因此,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理论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从专业的视角对分析对象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财经理论体系的熟悉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财经理论是应用型财经专业学生的基础所在。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作为本科教育,必须使得学生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财经理论课程的比重不能过低。这些理论课程,逻辑性、严密性较强,因此,教师在讲授时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熟悉,必须加强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财经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熟悉整个财经理论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三)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形成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

对应用型财经专业学生实施理论教学,最终目的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增强其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应用型财经专业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如果没有理论教学,那么各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中必然没有充裕的空间,从而造成单一和僵化。即便实施了理论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形成理论应用能力,那么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样狭窄。因此,经济学理论教学在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理论应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保持自己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增强发展后劲,从而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设计

就教学设计来说,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理论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与理论,又要遵循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教学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与协调。概括来说,经济学理论教学设计应以理论应用为目的,在“手段-目的”为主要特征的泰勒模式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对热点话题、身边案例的专业分析

经济学理论教学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要传授基本的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热点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的具体思路。同时,在选择分析案例时,还要注意学生日常生活中案例的比重。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分析,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时刻以专业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除了教学内容结构上的调整,在进行经济学理论教学时,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经济学新理论、新方法的探讨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经济学方面的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并启发学生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理论、新方法的求知欲。

(二)强调过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

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向学生有效传授经济学理论,还会因为其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厌倦。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此外,还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运用最能适应该种考核模式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看来,只有如此才能在考核中获得优异的表现。这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效果较低。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方式应付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等后果。因此,有必要对上述考核方式进行改进。首先,在题型的设计上,减少单纯的理论问答题,增加理论应用题。其次,在考核形式上,避免一站式考核形式,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将考核体现在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当中。

(三)在教学课程上,注重跨课程内容的融合与交叉

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口径。因此,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不同经济学理论课之间进行交叉。不同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实现交叉融合后,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理论,这提高了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进行交叉。这种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实际工作能力。目前,市场上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招聘进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他们能够立即应付和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尽快为单位创造收益。从课本到实际,很多问题及其处理办法都会存在差异,而且,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单纯某一领域的片面问题,往往涉及学科较广。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在学校接受过跨课程融合教育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大优势。

总之,加强和改进应用型财经专业经济学理论教学,既有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琴.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理论课教学[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4):35-36.

[2] 李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9,(35):25-27.

[3] 林钟鑫,欧志华.理论创新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J].西江教育论丛,2006,(4):34-38.

[4] 吴立军,王瑞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力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6):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