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校本课程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知识涉及了初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初中开始的一些课程如种子的形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在高中部分不再讲述,而高中知识又是对初中模块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提升,有些知识又是高中才开始,所以初高中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结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且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导致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初高中学段之间生物知识的欠缺就成了高中学生入门的障碍,所以开发“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衔接理论
衔接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连接,阶段之间的连接。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习阶段某一学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课程衔接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本课题的研究侧重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衔接的处理。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高中课本上的有些知识是初中知识的进阶和提升,有些内容在初中部分已经讲述,高中只是简单图像描述,有些内容是高中才出现。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包括了初高中内容,只要是课本上出现的内容如习题、拓展提升、问题探讨、小字部分均属考试范围。
三、研究目标
1.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以及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内容、方法,并据此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并形成可行性报告,探索出一条课程衔接的新途径,搭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平台。
2.组织教师从教学层面上进行知识的增补与难点的解题问题,还要教师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容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生物教育上的实践问题。
3.指导教师把握初高中教材衔接的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中学生物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同化与更新的研究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编写《初高中教材异同分析报告》《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教材。
2.进行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研究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生物概念,掌握生物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生物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特点。
3.进行主体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学生进行生物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研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编写解题方法论文集。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对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看法以及用校本课程来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可行性。
2.文献研究法。通过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与初高中课程衔接、初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各种文献,结合本校实际和自己学科教学经验开发设计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校本课程。
3.对比法。对比分析初高中知识差异,写出报告,同时进行合理安排校本教材内容。
4.行动研究法。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寻找分析需要衔接的地方,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着手实施,在实践中考查研究、反思修正。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1.学习内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
2.采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主要内容:采用核心概念教学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生物概念,掌握生物概念。
2.采用问题串形式,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采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材料收集整理阶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撰写解题方法论文。
第四阶段:阶段性总结
对本课题二年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与全面总结,提升理性思考,总结校本课程资源编写过程报告,主要采用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讨论会、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七、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
2.《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报告》
3.高中生物解题方法论文
4.《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小磊.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实践,2012,(8).
[2]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0,(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壮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百色学院2009年度基金项目“基于壮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广西靖西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9kB14。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3-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学校在努力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应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和地方特色等因地制宜的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广西靖西县地处中越边陲,总人口62.98万,其中壮族人口占99.4%,所占比例为全国之首,可谓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县。由于千百年历史积淀,靖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和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如:稻作文化、服饰文化、壮秀文化、曲艺文化、歌圩文化、体育文化、历史文化、壮剧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其中,最有特色且闻名中外的算是壮秀文化了。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一、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尽管地方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靖西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仍未取得相应的进展。访谈中,一位小学校长如是说:“学校目前均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课程,如音、体、美,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这些都是过去不曾开设过的课程,现在课表上都排有了。只是因为老师人数有限(全校1-6年级共6个班119位学生,仅12位老师),老师们应付主干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都很吃力,其它副科的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乡镇初中校长也道出了他们的烦恼:“农村学生读书就是想跳出农门,语、数、外等应考科目才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美术、音乐等一些非考试科目却是无关紧要的。而上级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首要指标就是看升学率,我们也是很无奈呀。”在接受访谈的十多位中小学教师中,绝大多数均不知道甚至未曾听说过校本课程这一概念,更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认为自己充其量就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在升学率这一指挥棒下,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均围绕考试科目开展教学活动,音乐、体育等非考试科目其实是名存实亡,根本没有校本课程的余地。当地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别说是农村学校,就是县城的中小学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少有。”由此可见,目前靖西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校本课程作为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还很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物质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落实学校办学自的过程,它首先需要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校本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作保障。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校长不仅能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同时要有权实行这些措施。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学校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自受到极大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缺乏准确的定位,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国家课程,于是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即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地处偏远地带,信息相对落后,资料匮乏,办学条件极差,教师数量有限,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作保障,农村中小学也就无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意识淡薄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撰写、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然而,由于职前教育中缺少相关课程理论的学习,职后又缺乏培训指导,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意识,他们认为课程即是学科或者教材,课程开发是专家与学者们的权责,教师们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即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计划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地呈现,也就是按课程标准备好课、上好课,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或主角。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最终的载体,课程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并被学生所体验,因此学生有权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兴趣和需求。但访谈中我们得知,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生明显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除了个别回答“打球”或“唱歌”之外,大多数学生竟反映自己不清楚有什么兴趣爱好,更不可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向老师和学校提出建议了。学生家长作为教育最忠实的伙伴,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可是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要认真学习语、数、外等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通过层层考试,最后考上大学,方能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而绝大多数家长长期以来习惯扮演着陪读或监督的角色,再说他们受教育水平普遍很低,缺乏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他们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监管好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顺利“过关斩将”继而出人头地,对于学校是否开设“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并不关注也不支持,更不用说参与了。
(三)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环境相对落后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课程政策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需要具备一种具有支持性特征的文化,从而有利于校本课程在这种适宜的文化土壤里进行生根、发芽、开花及结果。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学校文化是进取的创新文化,它具有尊重实践与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等方面的重要特征。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相对封闭落后。人们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的世界里,难以和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因此在这种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开发校本课程难免也是封闭落后的。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不太重视构建校园文化的氛围,它们为了挤入上一级学校,于是拼命地追求升学率,“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一切,老师们根本无心更无力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于是在学生中也普遍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难看出,有些农村中小学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片面的课程价值观,即认为课程就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并以此为价值尺度来评价和取舍课程。在访谈中,有一位初中的校长这样告诉我们:“像我们这种三流中学,要是没有一定的升学率和较好的排名,谁能认可我们呢?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排名,甚至有的学校不择手段婉言劝差生退学或转学。”有一位老师也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在我们这种地方,别说开发什么新的校本课程了,就是按要求在课表上所列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等等,我们都视为多余,担任考试科目的老师们甚至不计课时报酬经常相互争占这些课的时间。”这些现象显然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校本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不同需求。此外,由于受长期的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中央集权的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依赖和迷信权威的思想观念依旧“阴魂不散”,加上校长的家长制作风依然“涛声依旧”,导致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课程选择权,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抑。为了自身利益,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各备各的课,各上各的课”,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很少,各位教师都在各自的行为上埋头苦干,力争所教的班级能考出好成绩,于是在各自的心理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封闭自守的态度。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唯书唯上、唯命是从等不良的文化氛围,致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至今还未取得相应进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黄校长提出的“抢机遇、抓质量、求提升、促内涵发展”学校年度工作目标,立足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为主渠道,以解决新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引领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积极探索现代背景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重点
1、根据教育局有关教研安排,继续规范我校常规教研工作。
2、抓细、抓实,抓严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3、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传、帮、带”,培养新教师,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教育工作、尽快成长。
4、继续推进武术等校本课程及兴趣小组的发展。
5、做好毕业班的各项工作。
6、推进市级课改课题的研究进程。
7、根据教育局有关中高级职称聘后管理规定,做好相关工作安排。
8、新一期校级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认定及评选工作。
三、工作主要措施
1、 切实做好巩生工作
对学期巩生工作进行总结,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发现学生有流失苗头,应及时做好学生及家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流生。班主任要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与家长、所在镇(办)村(居)密切联系,切实做好巩生工作。组织班主任做好全面家访工作,年辍学率农村独立初中校应控制在1.5%以内。
2、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应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工作意见》(闽政办〔2010〕8号)和《关于以试点改革引领中小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2〕42号)精神与要求,规范课程设置、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评价考试、规范招生行为、规范教学用书管理。要加强课程管理,认真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特别是按照要求开设好通用技术(劳技)、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充分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要按规定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加强教科书、教辅材料规范管理。
加强教科书规范管理,组织做好教科书征订、发放和调剂工作,确保开学前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加强对循环教科书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循环使用教科书做到至少三分之二的教科书能继续使用。加强教辅材料征订管理,严格执行“一科一辅”选用政策,严格执行教辅征订信息公开制度,进校教辅征订工作全部通过“福建省中小学教辅征订网络管理平台”运行,教辅征订单实行两级审核管理,“代购申请单”至少保存三年备查。严禁征订泉州市教育局编制的目录外的任何教辅材料。
四、主要的工作安排:
二月份--三月份:
1、期初教学工作会。
2、期初三表的编排,教学资料的发放。
3、做好巩生及出勤月报制度。
4、专用教室规范管理的专项检查
5、毕业班工作会议
6、教案、作业等教学常规检查
7、完善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8、中考、地生会考百天冲刺动员大会
9、初三体育期初测试(第三周)
10、差异教学市级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11、体育中考报名及训练强化工作
12、启动第四届科普文化节的各项活动
四月份:
1、体育中考的组织工作
2、理、化、生实验及信息技术考查
3、中考、地生会考报名工作
4、校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的考核认定
5、配合政教处做好“家长开放周”的相关工作
五月份:
1、第四届科普文化节阶段性表彰。
2、课程教学检查,教学业务检查。
3、非现场教师技能比赛。
4、学科竞赛
5、初二地生、初三参加泉州市质量检查
六月份:
1、地生会考、中考的组织工作。
2、中考监考的安排。
3、2020届毕业班毕业典礼。
4、期末抽查考试的组织工作。
5、做好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
6、初三中考志愿的填报工作。
七月份:
1、初一新生的招生工作。
2、毕业班中考成绩的查询。
3、各级达标中学的切线情况及本校上线情况
4、分发录取通知书
总之,在新学期,新形势下,本学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教务处全体人员精诚团结,勇于奉献,敢于探索,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管理水平。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一、实践与探索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提出了“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五星级高中,成为师生共进、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的目标;要求教师生活品位日益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期望学生学会生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知识渊博;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目标能否达成,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改。
(一)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不少学科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科目的课时。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多与教研员联系,请他们来听课、评课。要求名师开放自己的课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我们还组织了对外公开课、青年教师校内公开课、课题研究课等多种层次的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听课情况每周张榜公布。通过听课和研讨,全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难度和深度的处理更加恰当,一年来,我校有八位中青年教师获评优课市级一等奖。
(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潜在的变现实的,隐性的变显性的,薄弱的变强化的。
新课程实施之初,许多课程资源正待开发,没有名家的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课件,没有现成的配套练习,甚至为了找一个素材或案例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教师们备课感到很费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造,新课程面前人人平等,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恰当用好网络和媒体资源。三是要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四是积极开发地方资源。针对目前学生手头学习资料观念落后、题目陈旧、有许多题目超出知识范围等情况,许多学科对现有资料进行重组,自己编写学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们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案的编制等。
高中新课程有学习领域,我们按“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高中新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的领域的课程,特别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音、美等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关于校本课程:我校通过主题为“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牵引,学生“在省武高种下一棵理想的树……”,考察自己当前的生存方式,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从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李公朴事迹陈列馆、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江苏国茂国泰集团、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及其设施,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聘请地方有识之士给学生上课,组织毕业生与职业人员对话,让学生在理解职业的种类、特征、职业生活等问题的同时,培养劳动的意识,学习职业人所必需的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更有积极的创业观。
通过主题为“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书画室、英语角,春秋淹城遗址、恽南田纪念馆等。通过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吴文化与常武文学等背景的学习、比较、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素养。每年一次的国际英语节、国际夏令营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受到英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当多的学生在高二时就通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英语达级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欧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武高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国际人”的理念。
通过主题为“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学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校性对科学素养的追求,营造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科技馆、动物标本馆,百年航空、百年科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校外的中华恐龙园、全国花木示范区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常识等为主题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入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首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备课。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上课。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坚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们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在课改一开始,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我们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经过开设研究课和反复研讨,我们在如何处理活动的问题上也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朗诵、演讲、实验设计、辩论、写作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那么多,课堂容量那么大,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有时稍一探究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不让学生探究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经过交流和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五点共识。(1)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高一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目前所进行的应该主要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接受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避免机械的接受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动接受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时要注意: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在重点问题上展开探究。(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探究,“走过场”式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探究。(4)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最终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算是好的课。(5)慎用归纳式的探究,少用开放试的探究。归纳式探究耗时太多,开放式探究没有结论要少用,主要用于学生思维训练。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这样的探究,一节课上有一个这样的探究就可以了。我们还开设16个学生咨询室,加强课后辅导,在辅导答疑中师生共同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自信有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二、问题与对策
一年来,我们实践课改,同时反思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组织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研究选修课的开设方案。
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希望能有一个对课标解读的“再解读”,即细化的课标或考试纲要之类的东西,对未来高考中的知识点进行限制。部分教材不能真正体现课标要求。如部分教材中的少量科学性问题: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问题;初、高中衔接不够的问题;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知识的铺垫不足问题;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问题;例题难度小、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等,我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以适当处理,但无法改变教材本身。所以,很希望与教材编写者对话。通过多渠道发出一线教师的声音,呼吁出版社尽快修订教材,使教材与课标尽可能合拍。
选修课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高二将有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每个学生选择的学科不一样,各学科中又有不同的模块,这会给课表的编排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设想在“自助餐式”选修不能做到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套餐式”选修。
园区教育科研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围绕区域教育重大主题,加强科研指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求实进取,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园区风格和园区气派的“智慧教育”的美丽殿堂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营造教育科研文化,培育良好的区域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效应,彰显出其“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极大功能和在教育文化中的极大活力。如何使得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使之成为他们教育生存方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境界,我们觉得应该从培育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层面着力推进。
多年来,我们按照显性到隐性、由浅入深的步骤,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力打造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中把“教育科研”列为评估五大项目之一。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办法》,每年开展“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型学校”评比,并授予铜牌。获得教育科研铜牌的单位实行相应年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苏州工业园区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细则》。这些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深入,培育科研生态,催生自觉、自主科研。建设“科研先锋队”“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培育组织生态。构建“主干”“枝干”“绿叶”层级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培育学术生态。
改革科研方式,开展合作、开放研究。课题联动、协作研究;教研科研联动;校际联动,扩大科研文化辐射的半径。立足职场生活,一课多上、同课异教,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力推贴近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倡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写作,架设专业成长的阶梯;追寻价值观念,探寻文化形成中的倡导示范、学习灌输、氛围感染等心理机制。注重发挥制度英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文英雄(先进分子)在教育科研中的号召、示范作用。加强宣传营造主流的舆论氛围,开展群体活动营造群体氛围,借助仪式、器物营造情境氛围,无形地熏陶、规约、同化广大教师,使大家产生趋同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科研文化核心理念得以确立,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得以确立。园区教育科研态势喜人,区域内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二、着力深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自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园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校均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各高中校深入探索拓展性课程建设,所有学校都研制了系列的校本课程。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园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探寻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必然要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在认真开展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浙江等课程改革先进地区的经验,拟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旨在把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精彩。确立了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建设的路径。明确了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致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提出了近期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求区域内中小学积极研制课程改革方案,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做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切性;抓好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探究性课程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专门举行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会,宣传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介绍上海、浙江等地课改经验,分享课程设计的理论。区域内学校积极行动,将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新城花园小学的“太阳花课程”、方洲小学的“方圆课程”、文萃小学的“365体验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先后出台。
三、扎实推进“课例研究”课题,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课堂。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养培训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行动研究,注重反思。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得到国际上普遍的青睐,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课例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倡导教师角色的深度转换和课程范式走向多元开放,教育理论界越发认识到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呼唤教师培训范式的蜕旧出新,课例研究作为行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进入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为了做好区教研室向教师发展中心的成功转型,发挥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我们成功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并且成为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了解国外课例研究的起源背景、开展现状,掌握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把握它得到重视、推广的真正原因;了解国内外课例研究组织,开展的基本流程、方式,收集典型的研究案例;汇编了课题学习资料,在多层面开展课题方案解读和理论辅导,培训研究骨干教师。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为主体,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适合教师研训实际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在分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的课例研究不同变式。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制约着课例研究的价值。从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的角度看,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质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以PCK的框架作参考,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通过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通过编制PCK案例库,把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特定课例的PCK积累下来,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提供支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深入学校教研组,掌握各学段学科教学现状,学科教研热点、难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带领学科骨干开发出一批既基于一线教师学科教学实际,又能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促进教学效能提升的课例研究主题群,总结提炼出课例研究主题开发策略。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独立开展课例研究,组织起成功的课例个案研修活动,形成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案例,提供给区案例库。整合区教研、教科、培训、信息等条线力量,在课例研究中发挥各自作用,探索其分工协作机制。科研处多次组织各学段的“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举行“课例研究”优秀报告征文评比。
近日福州市人民政府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学校规划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特殊群体、相关保障等方面提出20条主要措施,并列出13件重点项目清单,确保202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具体如下:
《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我市《实施意见》在国务院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紧紧结合福州实际进行创新延伸,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期待作为重点努力方向,从学校规划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特殊群体、相关保障等全面施策,确保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要求(高于全省发展目标)。
(一)总体结构。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措施、有关保障,共有24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最后对重点任务分年度明确进度,形成重点项目清单附表,共含13项任务。
(二)有创新或突破的举措。
我市《实施意见》共提出有创新或突破的18处,分别为:
1.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一是在修订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方面,要以《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并提出“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
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验收等环节的会商机制,保证相关部门全部参与。
三是将配套建设学校纳入周边住宅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及土地出让要求,确保配建学校与住宅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四是到2020年,我市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比全省低2个百分点。
2.优化城乡学校建设和管理。
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工程,通过提高新建标准、改造不达标学校、分流生源等措施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三是开展以学科测评、网络阅卷为基础的学业监测评估系统建设试点,为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考评与精准诊断服务。
四是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网格化+平安校园”工作,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3.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结合学校工作特点贯彻一线考察干部要求,探索建立更加精准的校级领导干部考核选拔制度。
二是改革名优骨干教师考核方式,以教学业绩为主要指标定期对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考核。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管理,完善课程设计、学员考核和师资评价方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培训质量。
四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教师进修校开展县域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试点,并比全省提前1年完成所有教师进修校的标准化建设。
五是合理提高边远山区、海岛教师待遇水平,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可根据县域内城乡差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六是在各类评比表彰中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在抓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普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是通过送教、走教和推送数字化课程资源等方式,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开足开好国家课程。
三是调整优质普高定向生分配办法,按不低于50%的比例,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校,并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
5.有关保障方面。
一是从2019年起,采取积分制办法安排随迁子女入学。二是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建立市县两级联席会商制度,积极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步推进的规划与路径。
福州市为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13件重点项目,具体包括:
1、修订完善市中心城区和福州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完成目标:编制《福州新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修编《福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用地布局专项规划》
2、修订完善各县(市)中小学布局规划
完成目标: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县(市)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修编或重新编制
3、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实施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
完成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7所;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
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
4、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完成目标:到2020年,城镇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班均10M,农村中心校以上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班均5M;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到农村中心校以上各类学校。
5、深化平安校园创建
完成目标:每年保证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创建平安校园。
6、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
完成目标:推进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优化师资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文件中还提到以长乐区、闽侯县和市属中小学为试点,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交流和均衡配置,推动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到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其中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
7、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完成目标:落实《福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办法》,积极打造高素质、有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8、加强体育美育器材配备
完成目标: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教育行业标准。
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教育行业标准。设立美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支持学校开发有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组建艺术团、体育运动队。遴选体育传统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促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
9、加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
完成目标:推动40所小学、15所初中实施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
10、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
完成目标:推动20所小学、9所中学进行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
11、2018-2019学年中招办法改革
完成目标:增加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和体育学科中考投档分的奖励分值;与省教育厅2020年中招方案平稳对接。
2018年:物理90分、化学60分、政治20分、历史20分、体育10分;政治、历史闭卷考。
2019年:体育30分(中考总分增加至670分)。
2020年:对接省教育厅中招方案。
此前,市教育局曾公布:2019年中考投档学科总分为670分,其中体育30分,其他学科分值不变。物理按卷面成绩的9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化学先将试卷卷面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再按6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思想品德和历史各按卷面成绩的20%作为奖励分计入总分进行投档录取。
此外,文件中还提到要:
?调整优质普高定向生分配办法,按不低于50%的比例,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校,并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
?完善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体系,对应考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全科及格率三项的超均率分别按4:3:3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规范学校招生。规范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阳光招生等政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开展多校划片改革探索,改革方案必须按重大决策程序进行论证,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引导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初中将计划的50%的入学名额采取电脑摇号招生。
12、建立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
完成目标: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2019年全市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你得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你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断地去挣脱某些束缚、不断地去创造某些条件、不断地去把不利的条件变成有利的因素,最终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之中办好一所学校。”
近几十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之下,我国以占世界教育支出的百分之五,教育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并没有把对人的启蒙和人的发展,当做最根本性的事业在做。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去谈减负增效、素质教育等则是没有找准问题的症结。”石室初中校长何建明说。
当前,有一些专家、学者习惯单方面地批判国内教育、赞誉国外教育,“国外样样佳,国内样样差”已经成为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不能不说是片面和危险的。“我们的教育没有大问题,教师没有原罪。不能一开始就下结论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大问题。”何建明说,实质上,中华民族是民智开发较早的民族,五千年来,民族历经诸多磨难,仍在向上发展,若是教育真有大问题,那么支持中华民族根本性、基础性的东西早就应该无法支撑。
“我们应该要反省的不仅是教育本身,更要反省我们的社会。”何建明认为,“在当今教育大环境下,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从部分到整体,从方面到全面,直到整体发生大的改变,最后一定会慢慢趋于教育本真,趋于理想的学校。”
“永远立足于现实去行使校长的职责,立足于现实去追求我们的教育理想。”在对大环境的宏观把握和清醒认识下,这位理想主义实干家的内心愈发笃定。
破解现实困局,从师本迈向生本
2009年5月,当成华区教育局和石室中学把这所屡改屡挫、日渐衰微的普职混办学校的初中部分交到现任校长何建明手中的时候,他的心中是完全没底的。“当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现状,心一下凉到了底。我无法想象,成都市一环路外侧两百米竟有这样一所初中!”何建明谈及当时的惊愕和迷茫。那时,学校共有108名教师,且严重超编,教师懈怠、学生消极、设备缺乏。2008年,升学重点率仅为17%。
2009年5月17日,何建明在担任校长后踌躇满志地对全校师生说:“让我们一起开创石室初中的历史!”
当时,没人相信他的豪言。有人笑他疯狂,有人说他狂妄。
育人必育师,育人先育师,这是何建明的治学信念。上任不久,他提出了“三维共济协调发展”的逻辑理念,以“育师”作为切口,通过发展教师,来引导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发展,来成就老师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共济发展,来实现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反过来会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平台。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了提升原有的教师队伍质量,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何建明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机构,建立教学科研处、教育宣传处、行政后勤处三大行政管理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实行以“教学组长责任制”“学科组长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薄弱学科和年级,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育老师,需要民主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成立那天起,过去的功过全部归零,何建明推行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与老师一起商量制定绩效工资背景下的考核评价机制。如今,石室初中实施以“立足团队、成就个人”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效率优先、彰显公平”的分配机制,提高了教师积极性,提升了整体办学效益。
培育老师,就要用好每一位教师。中考免考科目的老师容易因懈怠而无所事事。在石室初中,老师们各行其事,而又能充分发展,心理教育的老师负责设计入学教育方案,美术老师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老师负责校园电视台管理。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策划实施,通过立足校本的特色课程开发及组织,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充分发展、有所作为。
“只有个性化、多元化的老师,才可能有个性化的学生。如果老师自己的脑袋是格式化的,他不可能不去格式化学生。”何建明说。每周五下午,学校特别开设了一系列艺术、体育、科创等老师们自己开发的活动,把学生欢迎的、效果好的方案和实施做好了,编撰成册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石室初中“多元化发展,个性化成长”的教育特色。
嫁接高校微格教育,精细化治校
没有武器的士兵打不了胜仗。要优化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为此,何建明上任之初,多方筹措了300万元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率先实现了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由此,石室初中开始自主开发微格教学实验,走上了精细教研之路。
微格教学理论和系统,是由1960年代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学者提出的,19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该系统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全景以及多媒体使用进行全自动、全方位、全过程记录,通过多角度的资源采集、远程化的教学检查、网络化的教学反思、精细化的微格教研推动教师成长。
教师反思主要在自主反思和比较反思两个方面,教师个人或团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资源库,观察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比较,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在比较中汲取他人的智慧,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准确、快速地提升和进步。
“再差的学校,都有好的老师;再好的学校,都有不怎么样的老师。一个学校老师好不好,是看一个学校团队好不好。”基于微格教研系统,何建明创新了以学科组和教学组为主的团队形式,这在全国的中学里都是首例。
在具体的运行中,教学组依靠微格实验系统和教学研究,着力研究课堂,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同样的班级教学,对出现较大差距的班级,就要通过关注、研究、剖析来共同解决问题;学科组负责学科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及专业成长。例如,针对不同老师自身特点,将其培养成教学名师、学术名师、管理名师等。简言之,前者立足课怎么上,带动竞争关系;后者立足人的发展,推动团队合作。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微格教学系统立足教师团队建设,有效助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效能、建设效能以及科研效能,微格教研智慧共建共享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优化和专业精神的提升;学科组、教学组全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教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共同避免,课堂教学中的优秀策略大家共同分享。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创建,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全员参与的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领办学校教师专业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为学校微格教研的开展提供了科研指导。
目标在前,追求永无止境
石室初中作为“石室中学教育集团”领办层面的成员学校,经过四年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成华区的初中优质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要把教育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学校办好,目前的方式都有一定的问题。借助商业模式比喻,连锁店是最有效的优质资源覆盖方式。”谈到对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引领问题时,何建明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连锁经营,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人和原材料的资源整合,并且能够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如果我们要探索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方式让更多人受益,那这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何建明说,优质教育集团的建设,关键在“三出”,出标准、出队伍以及出条件。政府作为财政的支撑,让新增的学校首先在硬件上优质配置;龙头学校通过整合资源,队伍上按照“连锁经营”的标准带领,基本上就能够保证优质资源承袭下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对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结束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进一步坚定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年秋季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实施新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实验工作启动平稳,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课改实验工作普遍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各校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师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在深入开展。
三是构建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能力,基本形成了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审定、选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形成氛围。关注、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氛围逐步建立,课程改革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五是变化喜人。基础教育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享受学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科学考试评价制度开始探索,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综上,几年来,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加强科学研究和专业支持,重视评估监控和交流合作,重视社会宣传和营造氛围等。这些将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提供保障条件等。但是,我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毕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中课改也一定会开好头,起好步,同样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高中课程改革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实施,实现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4大方面的发展目标,掌握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方法、解决问题6项基本技能。*从2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我国台湾地区,*年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表达、分享等10大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认真推行。
(二)高中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同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工作进行了布署;20*年5月,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9月起,全省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此期间,为了确保高中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20*年全国课程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我市已经提前开始工作,成立了市和各辖市区、部委办局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的*市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同时,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方案》、《*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改试点工作,为即将进行的全省高中课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科学发展?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坚持内涵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机遇。有的校长说,我想实施素质教育,苦于没有机遇,而现在课程改革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叶澜教授在*二实小搞的新基础教育很不容易,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学校在做。即使有几个学校在做,没有大环境的支撑也很难。但是,从今秋起,全省所有高中都进入课改实验区,小学四个年级,初中第二轮启动课改,这种大环境对于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年实施的基础上从事高中课改,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课改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3.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中课改的方向,坚持课改不动摇。
(四)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课程改革是一场改革教育系统制度、运行、思维和评价方式的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管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今后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不但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另外,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组织方式来看,课程改革实施后,原有的教学组织管理要打破。从高二起,将要实行“走班制”,就是学生背着书包找课堂;还要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选择不同,将拥有一张有别于他人的课表;考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但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就能毕业;高中课改如果真正实施到位,延续数百年的班级制、学年制的历史将要改写。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考试评价中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至上百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装备保障来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高中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高中课改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一个高中校,高二、高三老课程,高一新课程,任务繁重;新高一三年以后是否参加新高考,老师们疑惑不少,顾虑很多;高中课改是一次机遇,锻炼队伍,更新观念,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严峻考验,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严峻挑战,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及早筹划,及早启动。
三、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高中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及今后一阶段,我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抓住四大重点。一是重点加强学习和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研部门和师资培训部门的资源,认真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真正实现“全面培训、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目标,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得到同步提高。二是重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三星级以上学校要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好职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习基地作用,使学分制和选课制有序推进,取得成效。三是重点探索新课程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机制。四是重点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服务课改,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帮助学校自主发展,增强活力;学校要将高中课改纳入三年发展规划,既实事求是又勇于探索,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要密切关注农村地区高中课程改革。要对农村高中的办学条件及队伍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努力加大对农村高中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市地区条件好的高中要帮助扶持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共享资源、互聘教师、互认学分等形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确保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取得提高。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高中课改,认识上要到位,培训上要抓紧,措施上要严密,步骤上要慎重,确保高中课改健康地扎实地推向前进,以求实效。
四、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涉及经费投入、硬件保障、队伍准备、资源整合、环境氛围等,需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和各辖市区都要成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定期研究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课程改革摆上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来抓紧抓好。
二要各司其职。教育部门要将高中课改工作作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仔细思考、认真谋划、具体部署,迅速抓上手,出实效。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掌握领导的主动权;发展和改革委要把高中课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来研究;财政部门要把高中课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课改专项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和必要的实验基础条件;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课改的形势要求,合理核定高中教职工编制,加强编制管理;物价部门要加强高中收费的核定与管理;新闻媒体等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对高中课改给予支持,作出努力。
三要强化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团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强化对各地新课程实验进展情况的监管;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确定定点联系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要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的工作交流,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1、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副组长分别由教育局长和财政局行财股股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
2、及时划拨义务教育经费。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共15所,(初中7所,小学8所)。享受免除杂费对象的学生为9616人。20*年中央半年79.2万、省全年121万、县半年配套6万元“义保”经费拨到县财政专户管理。教育局依据各学校的学生数,及时把上半年“义保”经费下拨到学校,并在教育结算分中心建立了专门核算帐户。20*年上半年免费教科书资金达18.4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3501人。
3、规范全县中小学经费使用行为。杜绝“先交后退”,禁止乱收费。对“义保”经费使用制定专门报销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将“义保”经费挪作他用或以各种名义发放个人津、补贴。
4、建立了“义保”机制县级数据信息上报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信息上报,及时准确按上级要求做好月报和季报,并做好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5、通过调研报告,争取“一补”到位。目前,我县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还没有到位。学期初,教育局通过测查核实,我县贫困寄宿生752人,每年应补助17.97万元。教育局已专题报告县政府,争取“一补”尽早到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1、出台了《关于做好20*学年度中小学教师支教、交流工作的通知》,加强薄弱学校师资的建设;加大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的观念、思路更新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近期拟出台《*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长的管理,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促进*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扎实推进县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我县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黄教人[20*]10号文件精神,制定《*县“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活动;建立、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组织开展“新”课堂优质课展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业务考试。
3、下发《关于做好20*学年度中小学教师支教、交流工作的通知》,通过我县中小学教师的帮扶支教和交流流动,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师在校际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变化,推动学校的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4、组织开展了第二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完成了校、县级优秀备课笔记巡展、评选活动,并择优推荐优秀备课笔记送市展评。
5、引导学校坚持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加注重贫困生、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6、认真落实《*县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2010年之内省市县重点需改造的薄弱学校,制定了“经费投入”、“班子建设”、“常规管理”、“对口支援”等相关改造措施。
7、在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坚持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抓手,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大工程融为一体。增强接纳寄宿生的能力,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施好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
1、渔亭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县大嵩建筑有限公司中标承建。该楼建筑面积656平方米,底层为学生食堂、二层为学生宿舍、三层是多功能教室,去年九月十日正式开工建设,今年三月二十一日通过了竣工验收。综合楼竣工后,紧接着进行了围墙、厕所、场地、花坛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截止本月初,所有配套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了验收。经统计,整个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58.4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芜湖卷烟厂捐赠资金20万元,投入危改配套资金38.4万元。
2、*县中学教学大楼于今年四月底完成了公开招标,黄山市建设集团公司中标承建。工程于五月中旬开工建设。该工程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预计200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完成了基础开挖工序,暑假开始后,进度明显加快。
3、渔亭初中教学楼工程建筑面积808平方米,3层砖混结构,工程总投资50万元。该工程通过网上公开招标后,*县新兴建安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工程于四月底正式开工,工程建设工期100天,预计今年八月底竣工,下学年开学正式交付使用,目前该工程二层土建已快结束。
4、洪星乡明德小学教学楼工程由*县新兴建安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大楼建筑面积680平方米,2层框架结构,项目建设周期为4个月。工程于四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二层封顶浇筑工序,根据施工合同,八月下旬工程即可交付使用。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好“两基”巩固提高
1、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县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实施意见》。
2、认真落实环境教育课程。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依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黄山市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各中小学在学校课程总表中安排环境教育课,每学年环境教育达12课时以上,并积极上好环境教育渗透课,鼓励学校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做到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积极动员和鼓励各类学校、幼儿园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坚持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措施,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协调指导
4、在各中小学近两年关爱留守学生的实践基础上,召开了以“创新工作思路,关爱留守学生、促进教育公平”为主题的全县德育工作研讨会。6月21日上午,黄山市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组许迎红、李鑫记者等一行对我县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采访。
5、开展专题教研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本季度组织召开了小学数学、英语、科学学科和初中中考各学科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数学、科学课优质课评比活动,开展了县级幼儿优质课评比活动并择优送市参评。
6、开展各类学生比赛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特长。本季度,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小学生英语歌曲演唱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乒乓球赛和初中生钢笔字比赛活动;完成了初中毕业生中考体育加试工作。
五、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为确保我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局抓住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录取这两大重要环节,广泛宣传、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并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拟定下发了《关于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字[20*]73号)。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即“两考合一”)报考人数1309人(不含县外职校),综合报考率85.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2、3月15日,由市人大副主任苏智仁带领的市职业教育调研组来我县调研职业教育工作。调研组认为,我县县委、县政府对职教工作高度重视,财力虽有限,职教投入却不减;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促进县职高的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工作。调研组同时建议,*县一方面在县职高基础能力建设上还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另一方面在办学规模上,要克难而进,切实抓好招生工作,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旅游经济结合,创品牌,努力办好全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使之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旅游经济,服务于“三农”。4月18日,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市级复查组就我县职教经费投入、招生与各类培训以及职高办学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督查。
3、3月18日,召开了全县职教招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教育局领导、有关股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各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各中学初中毕业班班主任,职业高中校长、教导主任等六十余人。市教育局徐荣华副局长和市教育局职教科吴跃进副科长也参加了会议。3月26日为春招报名第一天,共报到118人,完成任务38%(任务310人)。截至六月上旬,县职高春招到校生214人。目前,县职高正在大力宣传国务院新出台的有关职教扶持政策(重点宣传国家资助中职生每人每年1500元),着力做好秋招和春招生的巩固工作。
六、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1、建成全县初中试题库,纳入教学资源体系。课题研究起步良好,今年宏村学校、二中小学部、龙川小学、渔亭中心等学校都分别对所承担的课题开展多形式活动。
2、完成初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升级,从应用率来看,小学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已成常态;
3、完成*县教育网新版新闻频道、政务频道的改版工作,整理各项教育教学资源、视频资源,为筹建教育网视频、资源频道做好充分准备,探索新的教学资源运转长效机制。
4、组织开展教师九项学术评比;组织参加省、市学生讯飞杯电脑作品比赛,获市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13人次、三等奖17人次;组织全县第四届中小学生现场电脑比赛。
七、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进年活动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领导组,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2、抓住重点,确保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制定《*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抓住九个重点:即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开展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坚持政务公开;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治理教育不规范收费;建立效能投诉中心;实施“四不准”;严格考评与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改版《*县教育网》,增设“教育新闻”频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改进和完善机关电子政务系统,成为教育系统内部公文流转的平台。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保持与市教育局、各学校的网络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