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者昨日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处了解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将要举行的高交会上将力推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险。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险是全国首家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营的全新的险种,它承担了投资者购买高新技术、投放市场的风险,将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
据了解,高新技术成果转让险中所指的高科技成果覆盖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等领域,同时也包括所有获部级以上奖的技术成果。投资者也就是技术的购买者在投保高新技术成果转让险后,一旦由于技术转让方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存在缺陷,生产出的产品其主要性能或关键技术参数达不到《技术转让合同》中约定的指标,所遭受到的投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廖向荣先生介绍说,法人和自然人都可以投保高新技术成果险。投保人所要做的只是向人保公司申请,按照投保金额的2%,一次性地向保险公司交清全部保险费。他解释说,投保金额包括了被保险人支付的技术转让费、生产用房屋建筑购置费和生产设备购置费三个部分。一旦投保人由于成果缺陷出现损失,保险公司将向投保人支付损失的金额。损失金额将按照实际投资减掉购买的房屋和设备的价格来计算。
业内人士表示,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过程存在巨大风险,高新技术成果转让险的出现对于出售和购买高新技术成果的企业都是好消息。
文章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道路翻浆;维修养护;冷再生
一、工程简介
长庆气田苏10-1清管站至苏10-3集气站道路,路线南起苏10-1清管站门前,与现有长庆二路平面交叉,向北止于苏10-3集气站,全线路长为19.555公里,该道路于2010年参照四级公路设计时速为20km/h的标准建成通车,路线布设本着尽量与业已埋好的管线伴行,避免高填深挖,合理利用沿线地形,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路基宽6m,路面宽4.5m,路面结构为:3-4cm沥青碎石面层+15-18cm石灰土碎石基层,路肩采用天然砂砾加固。
通过沿线调查(旧路基路面现状见图1-图4),现有沥青碎石路面标准较低,承载能力不足,且地下水位上升、自然灾害损毁等,经大型车辆常年行驶,路面病害频繁,虽然每年进行了适当的养护维修,致使养护费用逐年增加,随着随着长庆气田的进一步开发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运输不断增长,应急抢险、气田开发等车辆交通量随之加大,特别是大型气田开发专用车辆交通量增加尤为迅速,现有路面等级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比如设计时路基整体强度不够、路基路面宽度参差不齐、路基填料压实严重不足、局部路段纵面高程较低等,导致道路坑槽、沉陷、翻浆等病害比较严重,局部路面晴通雨阻,道路通行能力大大降低。为提高气田道路的路面等级及通行能力,更好服务于气田的建设发展,决定对原有苏10-1清管站至苏10-3集气站道路进行整治,从而更好服务于气田的建设发展。
二、水泥稳定旧路路面冷再生基层应用技术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是目前国际上道路维修养护的主要方法之一,施工简单节约成本,对于提高旧路面等级具有重要作用,且对交通影响小,是典型的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道路路面的早期损坏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由基层损坏引起,由于热再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损坏问题,因而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为普遍和广泛。本次整治工程主要以路面设计为主,由于沿线地形条件较好,旧路全线线型指标较高,均可达到设计时速20km/h的四级公路指标,所以平面设计时主要以恢复旧路中线为主,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旧路路面冷再生作为基层,本项目平面线位完全利用旧路并保留了旧路多出小偏角。
1.水泥稳定旧路路面冷再生配合比设计及技术性能评价
基层是直接位于面层下的结构层次,主要起承重、扩散荷载、改善水温状况的作用,通常要求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有良好的抗冻性和抗冲刷性,有足够大的疲劳寿命和较小的收缩量。施工时水泥剂量必须再通过试验确定,且在满足强度前提下水泥剂量应≤5.5%。再生混合料必须采用专门再生设备完成,现场施工必须加强对所有及旧路材料试验,通过调整水泥及水的掺加量,控制再生混合料各项涉及指标。
分析旧沥青路面材料性能可采用取样和测试法,从旧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由于旧路面材料性能对再生料性能有直接影响,所以首先要对从旧路上铣刨下来的旧沥青路面材料和旧基料进行原样筛分试验,以确定旧沥青路面材料级配组成情况,然后对旧沥青路面材料进行抽屉筛分试验,分离旧沥青结合料和砂石基料,确定旧料中的沥青含量和矿料级配组成情况,最后测定铣刨下来旧基料的结合料的活性成分,测试旧基层基料的力学性能,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稳定剂以及确定是否有必要加入新骨料。旧沥青路面材料冷再生所需要添加的水泥材料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凝结硬化速度快,抗干缩性能好,但腐蚀性较差,考虑到路面基层设计和施工要求,应采用早期强度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技术指标见表1。水泥冷再生底基层强度应满足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1.5MPa,压实强度≥96%,根据有关规程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至少应做3个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按照规定压实密度分别计算不同水泥剂量的试件应用的干密度,然后根据最佳含水量和计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试件在温度为18-22℃、湿度大于95%的养护室内养生6d,浸水24h,之后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平均值和偏差系数,根据要求的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凡是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再生施工,若对水质有疑问,应在施工前进行检验。
根据试验结果,最终选定配合比,水泥冷再生底基层设计配合比为水泥:铣刨旧基面料=3:97,对于铣刨旧基面料,大于5mm的骨料含量应在40%-75%,添加适当冷再生稳定剂。设计的再生混合料在4.5%、5.0%、5.5%、6.0%的水泥用量下均可满足技术标准要求,考虑水泥稳定类再生基层反射裂缝的影响,决定决定使用水泥用量为5.0%。
关于水泥冷再生路面的结构设计,首先要做好旧路病害调查和交通量调查,然后根据再生路段交通量及该地区以往路面结构情况确定沥青面层层数和厚度、基层厚度,采用承载板法测定再生层底部和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采用Bisar程序计算路面结构厚度。
2.水泥稳定旧路路面冷再生底基层施工工艺
水泥就地冷再生底基层工艺流程图见图5。
冷再生之前,将与道路中心线垂直的标杆放置在道路两侧作为水平基线,曲线段标杆间距不超过20m,直线段则不超过40m。将原道路上的垃圾、杂草、石块、积水清除干净,对旧路面进行预整形,以保证完工路面厚度经平地机整形后是均匀的。配置冷再生所需施工机械,包括冷再生主机、专用配套机械和通用配套机械,本工程中,主要配置了就地再生机、加水车、自卸车、平地机、不同规格的压路机、洒水车等,机械就位后,检查冷再生机组,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配置试验检测仪器,包括直尺平整度仪、钢尺、烘箱、自动安平水准仪、压力机、取芯机、养生室等。
本工程预布水泥长度为120cm,以保证拌和机正常工作,边拌和边撒布。施工过程中,根据路面损坏状况和再生深度,冷再生机行进平均速度为8m/min,使得铣刨后料的级配波动范围不大,对于网裂严重地段,冷再生机行进平均速度为4m/min,无无故停机,每段落施工时间都在水泥初凝时间以内。观测机械组合和其他工作时间,调整预布水泥长度,经过循环实施,将水泥摊铺厚度控制在100m以下,纵横曲线平缓地段最大摊铺长度不超过150m。采用冷再生机对原路面进行翻松冷破碎并掺加水泥稳定剂进行拌和,再生机后有专人跟随,随时检查再生深度、水泥含量和含水量,再生机后安排了4人处理边线,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及每刀起始位置的预料,以防止影响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平整度和再生料的密实性。根据路宽、压路机轮宽和轮距制定碾压方案,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相同,路面两侧多压2遍。每一作业段半幅路拌和完成后进行初压,我们采用静压和振动结合的方式,速度控制在2.5-3km/h,初压完毕后进行初平、精平,复压采用光轮振动压路机,复压完成后,质检组对其密实度进行检测,对未达到要求的地段及时补压,用胶轮压路机收面。之后进行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纵缝要有一定的搭接,根据作业幅数,搭接宽度控制在10-25cm。再生层完成后,用洒水车经常洒水养生,养生7d,防止再生层表面失水干燥,在整个养生期间始终保持再生层表面潮湿,养生期间封闭交通。
三、道路翻浆的整治和养护技术
1.道路翻浆的维修养护
道路翻浆是我国寒冷地区所特有的冻害现象,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由于冰冻作用,冬季路基上层水分增多,春季化冻时路基中水分无法及时排出,导致路基过分潮湿,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纹、鼓包、车辙、冒泥浆等现象,这些现象叫道路翻浆。针对道路翻浆,需做好季节性的养护工作,秋季排水,冬季清除积雪,加强保温,加强水分聚集程度,春季和夏季处理翻浆,修复翻浆破坏的路面,加强排水设施,加固路基和路面结构。
道路翻浆具体防治措施为:①做好路基排水,在取土方便的路段用透水性良好的土填筑路基,并适当加高路基,另外,加强检测,提高路基土密实度。②增加路基填土高度,使其保持在干燥或中湿状态。③铺设隔离层,隔断毛细管水上升进入路基上部,防止在负温时水分聚集,保持路基上部处于干燥状态。④更换路面结构层,将垫层换成有较大空隙的砂砾垫层,用具有较好水稳定性和抗冻性的石灰土作为道路基层。⑤采用翻拌晾晒、深挖换填、合理设计加筋土路基的方法改善路基土质。⑥在路基内、路基顶面或路面结构层内铺设保温层,比如铺设一层炉渣、矿渣、碎砖等材料,减少冻结深度,阻止水分向冻结面迁移,同时利于路基排水。
2.苏里格气田道路翻浆的整治措施
对苏里格气田道路路基进行调查,全线旧路路基基本完好,但局部路段出现沉陷、边坡水毁等病害。针对旧路基具体病害进行了具体完善,保证了路基的完整性及稳定性,主要采用以下措施:针对局部路基沉陷、翻浆路段进行换填;局部边坡水毁路段进行重新填筑。路基边坡设计为:路堤边坡采取一坡到底,边坡坡率为1:1.5;路堑边坡采取一坡到顶,坡率为1:3.0,坡面采用植草防护。
四、因地制宜、优选施工工艺
考虑到苏里格地区地质结构特殊情况,在路面结构设计方面,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选材、技术可行、造价合理、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设计原则。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做法:
做法I:路面新建结构型式(Ⅰ型 适用于油路面及基层整段损毁),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5:95);底基层:18cm水泥冷再生(3%);地基:当量回弹模量为40MPa。
做法II:路面新建结构型式(Ⅱ型 适用于水洼段路基,路基整体塌陷),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5:95);底基层:18cm石灰土(10:90);砂岩封层30cm厚;风积砂填筑路基1.2m高;地基:当量回弹模量为40MPa。
做法III:路面新建结构型式(Ⅲ型,局部修补),①切割病害路面及翻浆换填砂砾;②沥青砼面层罩面 5cm厚。基层顶面设热沥青同步碎石下封层。
实践表明,这三种做法技术成熟,统一高效,适合内蒙地区道路休整,结实耐用,按照此三种做法定价,便于竣工结算。
五、结语
本项目实施后,由于采用了三种做法,不仅增强道路了结实耐用度,而且在施工工期也大大缩短,保证了行车安全性,改善了沿线运输条件,加快了沿线气田的迅速发展。另外,按照本次项目实施中所采用的道路维修养护方法定价,便于进行成本核算和竣工结算,好控制,好管理,可在内蒙地区的同类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张雷.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道路维修养护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3,06:134-135.
[2]修士辉.道路翻浆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3,20:164-165.
[3]蒋昌星.苏里格气田地面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4]王安宁,何长乐,文瑞.浅谈苏里格气田道路沙基施工工艺[J].价值工程,2014,28:115-116.
[5]李晓勇.浅谈道路翻浆的防治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2,05:223.
一、“课程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职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实践”是课程教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实践”,能够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强化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案例引路、理论探究、实践活动、成果汇报”等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再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上述模式进行修正,重点突出和强调实践环节,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作为支撑。以信息技术课为例,通过科学的小组安排,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恰当运用小组协作型教学策略,把此教学模式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解决了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大大改善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操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活动载体,以小组协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以案例的模拟操作为教学实践过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案例研究为学生后期进行理论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成员根据案例需要分配和承担不同角色,以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同时也避免了老师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信息技术最终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术。事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以事例为引子,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索解决方法,在猜想尝试分析结果再猜想的寻求方法过程中,发现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如:在教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如在教师节到来之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老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因为软件菜单项表述清楚,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都能很快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不需讲得太多,只需在一旁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互相之间交流学习所得。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有直接的亲身体验,印象自然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联想、尝试、比较、再尝试等学习能力。还由于学习是从问题出发的,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都会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二、我们任课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操作方式方法如下,可做参考:
1.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增强信心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学不能一开始就讲比较枯燥的知识,而要从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入手,多让学生接触机器,同时给学生讲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成功案例,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以实用性为目的,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从信息技术这一不断发展的学科中走出来,决不能局限于某一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应用性。使学生学了就能用,在学习中、生活中能使所学内容用得上,学生就会产生兴趣,如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制作课程表、打印贺年卡等。而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2.2开放性。开放的机房、充足的资料、宽松的环境。既有一般学生都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探索的内容。
2.3思考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不仅会使用电脑,还要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3.从实际出发,强化实际应用能力
上课时,教师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并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能力。
三、以操作为原则,进行课堂教学
该中心由青岛科技大学与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建。其中青岛科技大学是亚洲橡胶专业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化工大学,培养了中国橡胶行业50%以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素有橡胶业“黄埔军校”美誉: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由青岛科技大学的一批专家于2000年创立,2006年成功上市,2011年、2012年连续两个年度位居橡胶机械行业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同时,中心还吸引了一批行业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其建设,如赛轮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中心以建设国家橡胶与轮胎行业最高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平台为目标定位,围绕橡胶轮胎成套装备与控制技术、橡胶轮胎制造工艺与生产技术、橡胶新材料开发及生产技术等,与参建单位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一起,共同开展技术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不断整合行业内外优势资源,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心的创新基地、平台支撑和成果转化作用,致力于推动橡胶与轮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推广,推动中国早日进入世界橡胶与轮胎强国之列。
一、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努力打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模式创新试点。
中心秉承“发挥产学研优势,凝聚经验智慧,奠定坚实基础,努力追赶超越,自主创新突破:着力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给,支撑行业持续协调发展,与市场分享新科学技术成果:在科技创新的神圣使命担当中延伸出无限的前景、事业和价值”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中心组织按照“分权制衡、立足长远”的原则,采取论证、决策、运行三位一体的闭环运行管理模式。中心下设管理决策委员会、管理执行机构(包括监察部、项目开发管理部、运行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综合管理部)和技术论证委员会,管理决策委员会承担决策职能,技术论证委员会承担论证职能,其它各机构承担运行职能。中心目前已经搭建起了涵盖化工板块、信息化与装备板块、轮胎示范板块、循环利用板块及新兴板块等全产业链的板块布局。
中心在组织模式、运行模式、合作模式、保障模式上进行了颇具创新性的探索。创新体系模式构建以解决行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为基础,以产学研资源整合为支撑,以技术自给为顶层设计。组织模式上,把中心置于牵引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顶层位置,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运行模式上,决策、论证、执行三足鼎立,分权制衡,分工协作,闭环运行,同时决策者也是执行者的身份,使得执行更加有效:合作模式上,以项目运作为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平台共建为方向,实现产学研利益共享:保障模式上,与山东省企业法律风险研究会和橡胶谷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密切合作,为中心及参建单位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各种法律保障,解决贸易纠纷、技术壁垒、文化冲突等各种法律问题,为企业顺利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二、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橡胶轮胎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中心充分发挥青岛科技大学及行业中优秀企业的各自优势,以行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发挥创新基地作用,重点突破制约橡胶轮胎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无缝对接,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一技术创新一工程产业化”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技术创新链。
2009-2013年,中心及战略合作单位共承担国家863、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等95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承担横向委托课题38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其它省部级奖项23项,承建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18个,起草制定橡胶与轮胎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103项,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7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84项。
中心已经聚集了国内外橡胶行业50%的著名专家学者,拥有一批行业内学科带头人,并稳定形成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领军的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工程技术开发队伍,聚集了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近百人组成专家技术委员会。
中心作为国家级行业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深知新材料是跨越式发展的“核武器”,没有新材料,中国橡胶轮胎行业只能跟随外国发展,只有研发出新材料,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和超越。所以近年来,中心以打造全球轮胎材料研究领域领跑者为目标,努力搭建世界知名的材料领域综合平台。积极筹备橡塑新材料研究院建设,建设研究用房30000平方米,配备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检测仪器,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研究人员,争取3-5年内将其建设成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中心还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开发了数字化轮胎全系列成套装备、废旧轮胎成套检测与工艺装备、高性能子午胎模具技术、低滚动阻力乘用子午胎、冬季安全轮胎、废旧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技术等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与代表性成果,且已在行业中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了轮胎装备产品的质量均一性和技术参数稳定性,实现了轮胎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我国橡胶轮胎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高效研发及合作模式,促进橡胶轮胎全产业链做大做强。
中心以提升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做大做强橡胶轮胎产业链条为主线,积极探索高效、集约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经开展了橡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轮胎成品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的转化,现已基本打造出一条――从最上游的橡胶原材料开始,到生产轮胎的信息化装备、轮胎生产工艺技术、轮胎生产示范工厂、轮胎产品、技术输出孵化,再到旧轮胎翻新、废轮胎循环利用,直至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完整的橡胶轮胎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为加速我国橡胶轮胎行业的转型升级,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1.自主建设研究基地,成立实验及测试中心
建设了数字化轮胎装备产业化基地――装备产业园,推动了我国轮胎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建设顺式异戊橡胶研发与产业化基地,生产能完全替代天然橡胶的稀土异戊橡胶:建立反式异戊橡胶产业化基地,生产制造绿色低碳轮胎所需的反式异戊橡胶。
建设了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和高精度配料实验室,为多家知名轮胎企业提供了橡胶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研发技术和试验测试,提升了我国橡胶及相关行业在散料输送和配料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建设了智能密炼实验中心,面向橡胶、轮胎行业前沿课题进行综合性科研生产实验及示范:拥有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定的计量理化检测中心,为橡胶装备、机加工企业开展了多项计量仪器的实验测试及检测服务。
2.孵化培育,技术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
赛轮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心的科研示范基地,通过实施“交钥匙”工程,已经技术输出孵化了国内外近20家现代经济规模的子午胎企业,加速了橡胶与轮胎相应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和升级,为橡胶与轮胎行业培育输送相关技术、人才,转让成果。
3.积极参与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中心先后参与组建了国家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轮胎工艺与控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合攻关等手段、途径,共同转化橡胶与轮胎领域的相关科研成果。
4.收购国外企业及人才,组建研发中心
中心依托单位――软控股份于2009年在斯洛伐克投资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并从当地招聘优秀的研发人才,这也是中国橡胶轮胎装备业在海外设立的首个研发中心:于2011年收购美国WYKO公司并建立起美国研发中心,开展轮胎成型系统核心装备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5.加强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中心积极搭建行业共享共用的最优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组建了橡塑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低碳轮胎新材料、功能材料、轮胎用绿色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循环利用为研究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搭建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数字化轮胎协同制造平台,使行业内轮胎产品退赔率由目前的12%下降到8%左右,交货准确率提高20%以上,公共平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规范,形成产业集群。
四、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辐射扩散,带动行业升级改造;同时开展技术、人才培训,为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心积极开发并输出橡胶轮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努力发挥行业影响辐射作用,力促业内企业提效降耗,为行业升级改造提供重要保障:每年向行业企业输出高端装备500套以上,为行业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降低了轮胎生产的能耗污染,提高了轮胎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预计到2015年,我国橡胶轮胎业内企业将能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20%~3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30%。同时,中心研制的数字化轮胎成套装备及轮胎产品,使我国橡胶轮胎企业的建设投资成本大幅下降,由原投资8亿元只可建年产全钢子午胎30万条的工厂提升到现在可建年产120万条规模的轮胎厂。
一、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也不同。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将高新技术企业界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并确定高新技术产业所属的九个行业:航空航天、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电子通讯业、医药业、科学仪器业、电子机械业、化学工业、非电气机械业、军事装备业。英国将高新技术企业界定为包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和其他技术的企业。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界定也相对较晚提出和完善。本文根据已有的相关界定,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中的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来研究,具体指以下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程度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不断扩大等。但从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国际化经营中存在多方面的制约瓶颈,大大影响其国际化程度的速度与效率。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境
与传统产业中的企业相比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要困难很多。特别是对于初创期和扩张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常常陷入严重的融资困境。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科研成果约3万多项,但能最终形成产品的只有20%,而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造成资金链断裂,导致经营的失败。
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和自身获取资金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的变化是有限的。此时,企业的融资能力就取决于企业自身获取资金的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尤其是初创期和以研究开发项目为主导的企业,资信度低,可供抵押的资产少,破产率高。而商业银行的信贷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则,降低了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同时,我国鼓励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优惠信贷和信贷租赁机制都未建立。
2 风险投资总量不足,产权制度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但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致使风险资金量不足,技术和风险资金结合困难。此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来自于高校、研究机构或传统企业,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我国高科技企业不能很自由地转换产权,这又阻碍了转让股份的道路。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合理和完善。因此要实现其进出畅通、保值增值并能够良性循环的目标就很困难。
3 主板上市门槛过高,不利融资;首推创业板无法立竿见影
我国的证券市场(主板市场)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更多的是偏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仅有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实力雄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企业,并非那些处于成长期或扩张期的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上市门槛过高,极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即使目前推出创业板市场,大部分符合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上市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短时期内融资缺口仍旧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资本从高新技术风险企业实现成功退出,不利于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乏力,R&D投入不足,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五”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技术创新,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也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三方互动也大有改观,但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技术创新依然乏力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太强,而发达国家为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不断加强技术控制,严防技术外溢。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受阻,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例严重失调,自我创新缓慢,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际竞争中遭遇到极大的产权壁垒,也使得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陷入极为不利的恶性循环中。
(三)创新人力资本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创新人力资本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人员和经营者的素质起到关键作用。而我国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我国当前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体制问题与人才流失。
(四)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利润持续下滑,企业大而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因此,它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而这一切又来源于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目前,由于我国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低端,受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利润不断下滑,企业大而不强,而真正获利的是发达国家和跨国投资者。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仍然具有较高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与地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严重依
赖外资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三、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贯彻落实现有的法规和政策,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基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策协调机制和政策落实机制,加强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和企业引进技术的政策,进而加强国家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为成长和成熟型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融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为创业和成长型企业融资增加资信。在风险投资领域分清政府和民间资本的职能。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应从上市前的短期风险投资中退出,重点用于培育可以商业化的技术,兴办技术孵化器,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
(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国际研发资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国际竞争己经逐步演变成了科技的竞争,而科技水平依赖于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R&D水平。R&D活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之源,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R&D水平才能使自身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提高国内R&D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宰,引导着国际市场的竞争走势。在科技转化为产业过程中需要有资金的融入以促进其转化为商品。因此在构建国际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科技对资本的更高要求,站在全球的高度去寻求科技与资本联姻的新方式。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体系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完善,我们应该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并不断创新去吸引这些国外资本的融入,提升本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要尽快变革科技投资理念,在科技与资本的联姻中实现高新技术国际化经营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职业开发机制,打造高水平团队
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人力资本承载者进行投资和激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状况而言,还存在着创新人力资本缺乏,人才不断流失的严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立一套规范、完善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价值实现体系,增强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促进人力资本的转化。企业应该把自身职业计划与员工职业计划相匹配,为员工职业发展开辟可行的道路,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有效激励机制,予以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薪酬机制,打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构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快国际化程度。
(四)科技与市场紧密结合,同时进行国际技术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主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优势,而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应注重市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创新,在这一方面深圳华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目前华为公司已经成为移动软交换市场当仁不让的领路人。之所以能够在同跨国公司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在核心技术上不惜重金、持续高强度投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华为公司对客户需求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做到了将市场需求和领先技术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注重加强与国际技术的合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界对发展海外技术合作认识不足,一些高新技术成果在国内无法实际利用,便被廉价出售给国外,失去了共同开发、利用、生产和经营的效益,十分可惜。另外,我国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不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我国高科技企业实行国际技术合作,就可以通过整合双方的科技研发实力,站到国际市场的前沿而永葆技术创新的活力,进而实现双赢。因此我国高科技企业应当更新技术创新与管理的理念,与国外优秀企业大力发展跨国技术合作,在国际化经营上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概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技能型的、知识性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应用性、现代性的特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信息知识的理念、掌握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应用到学习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去。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教学技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效率都得到了质的改善,但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要求相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顺序设计不科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设计不合理等,这就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利
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关键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顺序设计
所谓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指的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比如,先教授什么后教授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目标来看,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言语信息的顺序设计。根据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标准可知,言语信息的学习主要可以分为机械言语信息的学习、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两部分的内容,前者主要是记住某些符号(比如,宏、窗体、协议名等),这些内容在教学顺序设计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后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信息技术学习也就有了先后顺序,比如,应该先介绍“http”“www”,然后,再学习“域名”,之后才能够学习“文件名”等;实践中,言语信息教学顺序设计必须要“提供先行组织者”,然后再用有意义的上下文信息、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技术语言信息,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智慧技能教学顺序设计应该遵循“情景创设―提出疑问―制定假设问题解决方案―实验验证假设―讨论与探究―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能够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按照智慧技能实施“阶梯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3)动作技能教学顺序设计。一般而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动作技能教学顺序设计主要分为认知、联系形成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教学实践中,广大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划分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动作技能学习“自动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2.教学环境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涉及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与课堂教学管理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方面。可以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多种教学环境设计,一般多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而对于诸如“网页开发制作”“简单项目开发”等教学内容宜采取“小组教学”,这样能够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不至于增加学生的工作量;个别教学主要适用于“学困生”或者“学优生”的教学,前者倾向于“帮扶”,后者则倾向于学习更多的技能。(2)课堂教学管理设计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控制好讲课的速度、节奏等,引导学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正负激励、沟通交流等都是比较常用而且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实践中,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管理方式。
3.教学方式设计
一般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教师宜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制定学习任务、设置疑问,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路径”,这样能够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2)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操作性能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实验操作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媒介,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学习方式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比如,自主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量扮演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学习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充分发挥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样能够加速“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全面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怀盛.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再认识[J].甘肃科技纵横,2011(4):168-169.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transfer. However,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low, and servic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 is not strong. Based on this, we will study and analyze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关键词: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echnology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42-02
1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晰,各国都在努力整合全球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重点战略。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竞争。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其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创新的重要举措,更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为我国高校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契机,也为国内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具有世界顶级创新水平的知识和成果,更为我国实施整体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总体而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已成为技术转移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技要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它愈来愈成为带动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 核心概念界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对处于一定研发阶段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的研究、试验、试制,使之转化为实用的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技术,即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过程,包括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工艺化、科技成果的产品化、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几层含义。
技术转移,是指为关于制造一项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但不包括只涉及货物出售或只涉及货物出租的交易。其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科技信息以及科技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可分为无偿转移和有偿转移两种方式。
技术转移机构是指为实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技术转移,是其五大主要任务之一。
3 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有关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受到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技术转移机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将机构的建设看作是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传播、扩散、转移的重要途径。
3.1 国际现状 目前,美国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高校成果转化率及其收益位居世界各国前列。1974年美国成立了“新技术转化联合体”,通过信息交流帮助工业界寻找合适的研发合作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1980年美国颁布了《拜杜法案》,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使高校有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动力。该法案允许联邦资助各大学的研究成果与专利独家授权或永久授权转移给产业界,以奠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为起点,掀起了美国技术转移的浪潮。在这个飞速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转移机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3年英国的“科技白皮书”,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合作的“联系计划”。此外,英国建立了许多联络机构,如剑桥大学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技术拥有国和出口国,社会化科技服务体制比较完善,科技情报网络信息庞大,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大、实力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能力远落后于欧美。1998年日本启动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战略,依托重点大学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训专业人才、完善支撑体系并就技术转移进行专门立法。到2003年,日本已拥有36家获得承认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5家获得认定的技术转移机构。此外,日本制定《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即《TL0法》),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地向民间企业转让。
3.2 国内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00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期作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目的在于高效利用大学技术资源、集中力量诊断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行业、大中型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并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在推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134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其中依托于高校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有35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高校在加强科技原始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创新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从整个行业及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来看还远不尽人意。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各自为阵,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完善的政策环境及法规系统等几大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行业的发展及向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达到20%,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大量的科技资源得不到使用。归其原因,大多是围绕本地区及自身业务建立自己信息系统,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及有益的分工协作,信息不流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 影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问题分析
4.1 高校科技成果自身的转化条件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课题大多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只有一少部分来自企业及市场。研究项目侧重于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且科研人员一般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专长选择课题,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具体需求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前景,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偏低,属实验室成果,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满足不了大规模生产的要求;科技成果单一、不系统,虽然数量多,但尚未形成技术产业链条,不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科技成果超前,缺乏实用性,配套性差,无市场应用对象,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
4.2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 科技管理导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评价高校科研实力的指标主要是课题、论文、获奖等数量,忽略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社会服务的能力,导致高校在科技管理、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科技奖励等方面的体制上,普遍存在重视学术研究水平,轻视成果应用价值,忽视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的弊端。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高校管理体制及模式,不能对科研人员作出正确评价,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
4.3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管理仍待加强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管理机构,一般是由科技处、产业处等相关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责,并且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侧重于管理,科研管理人员专业有限,市场合作意识淡薄,在科技成果的推广、策划、谈判、经营方面能力薄弱,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不完善,科技信息渠道不畅通,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和转化受到阻碍。
4.4 资金投入不足且来源渠道单一 资金是科技成果从高校转向市场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在科研成果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商业生产等各个阶段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保障。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结构比例不合理,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支持,按比例对成果转化的阶段投入。但政府的科技拨款虽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变化,且政府的科技拨款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资金投入较少,使得高校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困难,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4.5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法律,只是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中对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有所涉及。但这些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实际可操作性小,对科技成果的归属、权责、利益等方面未做出明确的界定。尤其对职务发明的规定模糊,抑制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链条的重要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及功能,加强机构的建设、培养专业的管理队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综合的服务体系,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进程,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清.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16-118.
[2]刘洪民.以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为契机加强大学技术转移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0-102.
[3]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51-153.
[4]于伟,刘临,谢辉.从创新环节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43-44.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承包工程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因其自身的工程环境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必然有其不同于国内承包工程的需求。
从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看,一般分为改变或提升生产方式的单项信息技术,改造或加强管理方式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等两类,对于改变生产方式的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大多采用第三方产品或二次开发,且主要应用在复杂或大型具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工程中,应用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不做具体需求特点讨论,只在应用范围中列出其重点单项技术内容。
一、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如同国内工程的计算机应用首先从工程预算开始研究应用一样,国际承包工程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最初也是从工程投标报价的需求开始的。
1.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数据资料依据
国际承包工程的招标一般是提供书面标书和部分提供电子标书的形式进行招标,国外各国或地区基本都没有统一的工程预算定额,但一般会有政府或行业制订的供工程建设使用的规范化的工程计算规则与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规范与国内近年新实行的工程量清单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国际承包商在进行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时,不可能象在国内一样按不同省市或地区的定额做报价,或者用工程量清单套不同地区的定额,国际承包商只能按市场情况和本公司的掌握的数据资料做报价方案。
2.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信息化软件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资料依据和环境都不同,决定了国际承包工程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报价时不可能依赖每一个承包商都可以使用的工程报价数据库和相应的软件。面对这种情况,国际承包工程公司只能在采用通用表格处理计算软件进行工程报价处理的情况下,积累自己的工程报价资料以逐步建设形成自己的投标报价数据库基础,待条件成熟后再租用、自主开发或购买其他公司使用的工程报价软件,将自己的数据库按要求转入并在应用中不断扩充,最终形成公司自己的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数据库和报价软件系统。
3.国际承包工程标书中对工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设备要求
通常情况下,国际承包工程的招标书中会对工程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设备配置、软件配置给出具体的要求,有的甚至会指定某一个信息技术产品的名称牌子和供应商。
对于标书中有关信息技术配置的要求和说明,做报价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领会并理解,否则容易发生理解错误导致报价差别很大。比如在标书中,有关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项目,标书的项目说明中可能只简单说明是要求提供工程资料管理软件而并未详细说明要进行哪些资料处理,如果投标方阅读标书时理解成只是为了进行一般的文字资料处理而采用OFFICE报价就可以了,这样的理解大多是不符合标书编写者所要求进行资料处理和管理的原意的。由于国际工程的管理各方对工程实施中的各类文件非常重视,特别是对承包商来说,工程文件将是工程款申请或工程索赔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通常在国际工程中要求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工程各方使用的综合资料管理系统,除了工具化的OFFICE软件外,报价时还要考虑是否需要提供专用的网络化资料管理系统并且要考虑所需要的用户数量,否则报价可能会相差10至100倍而发生报价错误并影响工程成本。另外部分国际工程招标文件中的指标项目文字说明用的是其他类似工程的或者是几年以前写的标书项目说明的拷贝,这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性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发现标书中有已经落后的信息技术产品的项目就要考虑应否改用新的产品或咨询确认,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不进行核实而简单地按标书说明的内容报价就很容易发生报价错误。
二、国际承包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环境、工期、人力、设备、物资等条件的限制,与国内承包工程相比,国际承包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更为重要。
1.国际承包工程进度和网络计划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由于业主和承包商施工管理的需要,国际承包工程的网络计划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情况下,招标书中都规定了要为业主工程师配备正版的网络计划软件系统,使工程师可以在电脑网络中直接操作工程网络计划,这就促使承包商也必然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相应的网络计划软件以适应向工程师报送相同格式的网络进度资料的要求。
除了适应工程师的要求外,承包商自己对工程的管理也需要配备网络计划软件。因为国际承包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一般都限制承包商进入工程所在国人员的数量,这就排除了国内工程为解决工期紧张采用集中人力的“人海战术”突击赶工的做法,国际承包工程基本采用工程分包的方法,一项工程可能会有数百个分包合同上百个分包商,工程高峰时可能发生上百个分包商同时交叉施工,这时靠传统的手工调配很难适应,为此国际承包工程的承包商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做施工组织方案时借助网络计划处理软件模拟计算出工程实施的合理资源配置、工序和和时间控制。
2.国际承包工程工程质量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国际承包工程的工程质量控制方式与国内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和现场工程师的检查是必要的程序,国际承包工程质量的保障还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验收、保修等各个环节责任共同并自然实现的,特别是按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国际工程项目,由于其信息化管理程序清晰、文件记录完整,质量控制在程序的执行中就完成了,并且具有质量管理资料的追溯功能。
在信息化的国际承包工程质量管理程序中,除了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技术对质量的影响外,材料进场使用管理的信息化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物资材料管理系统记录了材料订货、进场、验收、检验、加工、使用部位、剩余处理等完整信息,这为工程质量管理和追溯提供了可靠依据。
3.国际承包工程安全和环保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在政府投资的国际承包工程的实施中,由于政府对于工程安全、工伤及环保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承包商必须配备的专职安全员、防止安全工伤发生必须采取的措施、为环保施工增加的现场管理措施等使工程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为了做好这些工作,采用计算机来辅助进行国际承包工程的安全和环保管理非常重要,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当地建设主管部门会指定工程必须使用哪个软件进行现场安全环保资料记录,以便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信息化安全环保管理检查或数据采集。
有实力或有远见的国际承包商一般都会配合政府的监管自行开发或购买相应的软件系统对工程安全环保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给监管人员带了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认真负责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国际承包商的影响和工程的顺利进行。承包商应当将这种工程安全和环保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用于其他类投资工程的施工中。
4.国际承包工程资料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从投标报价开始到项目中标和工程实施并最终验收结算,以至延伸到工程的维修期,承包商和业主、设计师、政府监管部门、分包商、供应商甚至一些环保等社会组织之间会有大量的与工程有关的书信、传真、电子邮件、图纸、电子存储介质、照片等资料的来往,这些资料对工程的施工、验收、结算、索赔、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靠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这些工程资料的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承包工程成功实施的要求,工程资料的管理信息化是国际承包工程必须实行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大多数国际承包商都是在工程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工程文件资料的管理。
5.国际承包工程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承包工程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承包商总部或地区公司(经理部)对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工程现场的劳动力资源调配信息化管理两方面。
承包商或地区总部对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在于在建立公司内外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作好工程人力资源需求的跟踪、招聘、考核、选拔、培训、派遣、调配等服务工作,工程现场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是结合工程实施的进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调配使用和日常管理。在工程和劳务分包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工程中,由于总包方并不了解所有分包人员的状况,因此对分包商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考核管理也显得更为重要。
6.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工程承包商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国际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目标,工程的投标报价、计划进度、设备、物资材料、质量、安全、环保、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聚焦目标还在于为工程的财务成本效益服务,因此财务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需求。
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或难点:一是工程地点远离承包商总部,总部必须考虑采用什么方式对工程财务成本进行管理控制;二是工程所在地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科目划分要求,采用什么科目方式进行工程成本信息化管理较为适宜;三是工程实施使用大量的分包商时,采用什么方法对工程的收入支出进行管理控制。由于工程进度质量是影响工程财务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国际承包商总是期望对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工程的财务成本和质量进度能进行实际的了解或控制,但由于国际工程的项目地点大多远离承包商总部,国际承包商对工程的财务资金和进度质量的管理控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必然的需求。
7.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供应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的采购是国际化的,即使主要材料都是在工程所在国采购或能通过国际承包带动国际承包商所属国家国内物资材料的出口,其操作管理方式也必须符合国际化的运行模式,国际化的材料采购模式就是集约化管理的集中采购供应模式,即使国际承包商在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只有一个工程,承包商也不能对工程物资材料采购的操作放任不管,也应当通过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来规范管理,以防止或堵塞可能发生的漏洞。在工程特别是国际工程地点分散的情况下,因为承包商总部远离工程现场,物资材料采购的管理规范是国际承包商工程管理的重大课题,也是采用信息化手段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工作。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控制采购合同、材料进场使用、材料付款等关键环节和流程,这些信息化管理控制手段不但不会影响工程的进展,还会有利于工程的进行。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施范围和内容
通过对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初步分析,可以将其主要应用需求范围划分为管理类信息技术、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应用两大类,本节将对国际承包工程应用这两大类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
一、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
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够起到改变传统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方法、提升施工生产力水平的信息技术,这类信息技术通常以单项软件系统产品方式向用户提供,其强大功能体现在软件产品上,但与之配套的必要的系统设备是保证应用效果的基础。
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可以应用的这类信息技术主要有:
1.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工程设计工作甩掉图版实现全面计算机出图的目标。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不管是工程总承包工程还是施工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工程,工程前期和施工中设计的变更是经常发生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远程图纸的会商和传送、进行电子图档的及时修改确认,可以为国际承包工程设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程施工的正常进展提供保障。
2.工程测量计算机处理系统
工程测量的计算机处理在一些大型国际承包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处理测量系统能够实现陆地、空中、水面、水下、地下等的移动动态控制测量数据采集和集中快速处理,工程测量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测量生产方式,为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计算机控制激光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超高层及高耸构筑物施工中建筑物的垂直度偏、扭监测的计算机激光定位,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工程计划进度管理系统
工程计划进度管理信息技术是国内外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最早、最成熟、最有成效的信息技术之一。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工程投标时连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一起提交整个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工程进行中也必须按月向业主或驻地工程师提交月度进度计划,许多国际承包工程还要求承包商必须按业主或驻地工程师要求的数据格式或认可的软件提交计算机处理出的工程进度计划(横道图或网络图)资料。为了有效地管理工程的计划进度和工程成本,工程承包商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计划软件进行工程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4.工程现场监控及远程验收系统
工程现场监控及远程验收系统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系统,在视频多点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工程现场设置的多个视频摄象机,工程管理者可以实现对工程现场进行远程监控,也可以通过视频摄象机对工程的进展和特别部位进行定位或动态观察配合数据传输得到的工程资料实现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的远程监控或远程工程验收。
5.虚拟现实及GPS信息化施工技术
虚拟(可视化)施工及GPS建筑施工技术:运用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仿真技术,对多种施工方案的全过程进行实时、交互三维可视化模拟、验证和优化,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业主、项目管理者评估项目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手段和资料,达到在工程未进行时就能评估出整个施工过程,工程进行中调整、优化施工过程,全面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研究并应用采用GPS技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结构日照变形、风振的观测,为建筑工程测量提供了快速、精确、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适应能力的新方法。
6.钢筋工程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
钢筋工程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包括钢筋大样计算、钢筋计划、原材进料、钢筋加工、安装绑扎、原材追溯、工程算量等钢筋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施工中的钢筋计算工作繁琐,容易造成材料浪费,采用计算机辅助处理系统,可以按计算机处理出的计划进料,按计算机算出的加工指示选择不同的原材料直接进行加工,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材料、提高工作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二、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是指用来改变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理念和方式、促进承包商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和相应的系统设备。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实施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途径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工程的管理方式和业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确定符合现代化工程管理的模式,归纳出科学合理而规范化的管理和业务处理流程,确定管理和业务处理岗位角色及权限,最终以自主开发、购买引进、合作开发或购置定制出的方法形成符合工程管理需求的系列软件并进行使用。
国内外工程建设企业和行业软件科技公司在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经历过一段从积极的制造“信息孤岛”到艰难的打破“信息孤岛”的过程。
所谓制造“信息孤岛”就是各个业务环节的工程业务处理者为了解决重复繁琐的手工劳动而开发、购买的单个业务处理软件,如预算软件、会计软件、材料仓库管理软件、计划软件、人事软件、质量软件等,这些软件的优点是实际好用见效快,解放了手工劳动,但由于这些软件在设计时没有从工程管理的全方位和发展需求考虑,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业务部门的要求用计算机模仿手工工作,并没有考虑与其他业务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因此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系统在一个小范围内封闭运行,数据封闭使用,大量相同的原始数据需要在不同的业务处理环节进行重复输入,不同的业务环节对同一个数据指标的汇总统计结果不同,管理决策者很难快速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报表,这些软件明显不符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需求。
当现代化管理的工作处理和管理者需要高效、快速、准确、真实的数据时,发现以前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企业和工程管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效益的障碍,但这时打破“信息孤岛”哪怕是部分的打破也是十分困难的,企业为此将付出比制造“信息孤岛”时数倍的人力、才力等资源投入。但是,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大多数国际承包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否则企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工程管理方法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所以改善原有系统,发展新的符合集约化管理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国际承包企业的重要课题。
适合现代化管理方式并需要在研究开发和使用中考虑数据共享、数据交流的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需要开发建立的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为了解决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沟通和使用操作的方便,必须把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在一个综合平台上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平台除具有集成各个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的功能外,还必须具备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平台是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操作的所有人员都要使用的一个办公平台,系统会根据使用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密码为其显示不同的操作功能界面。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一般不需要自己开发,市场上有功能近似但适应需求不同的这类软件系统可供选择。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的主要数据是文件资料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等,该平台应实现能集中显示其他业务处理系统数据资料的功能,在没有发展到协同管理平台阶段,可以不进行与其他业务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
对于管理比较规范的国际承包商,为适应工程外部协同管理的需求,其管理信息平台应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达到工程管理内部协同的作用,进一步可以发展成适应工程管理的各方协同的作用。
2.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
资格预审的信息化处理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系统,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应建立有大量企业承建的工程的简要说明、照片、工程特点等资料。成熟的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一般应预先建立好类似工程资格预审资料模板,一旦有新的工程需要编制资格预审资料,可以以模板为范本从数据库中筛选资料形成崭新的资格预审报告书。
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一般没有合适的商品软件可购买,大部分国际承包商都是自主开发或委托开发。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需要建立的主要数据库有工程项目资料库、工程资格预审资料模板库等,该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进行的数据交换主要是工程资料库,即施工的工程完成后应将工程基本工程资料导入该系统数据库,并将工程典型照片转如该系统的数据库。
3.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
由于大部分国际工程的投标都没有定额可供承包商套用,承包商必须依靠自己掌握的市场价格和公司内部工程资料的积累进行投标报价,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是国际承包商的重要工具。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标书手工输入、扫描输入、电子文件导入的输入和检查,工程分部分项的划分和对应,分部分项单价形成计算,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形成计算,管理费计算,指数和风险预测计算,按全部或部分分部分项进行单价、总价、升降率进行投标方案调整,制造打印标书等。
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有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可供购买、租用,为了保障公司的资料安全,有实力的国际承包商采用自主或委托开发的方式建设自己的报价系统。在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香港注册的控股企业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早在1992年开始就自主研究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软件系统,应用效果理想。
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需要建立或依赖的主要数据库是工程分部分项指标数据库、劳动力资源价格库、机械设备价格库、物资材料价格库、典型工程库等。该系统所产生的投标数据库是工程中标后工程分包管理、工程财务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如果在工程成本管理中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处理以分析工程经营效果与投标报价的关系,投标报价结果数据库是重要的依据,投标报价结果数据库也是企业与工程项目经理签署工程施工责任书时计算制造成本的重要依据。
4.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内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有所不同,除正常的公司自由人员自然数据管理外,还有护照签证管理、居留工作证管理、不同国家税制的报税管理、保险管理等。对于大量外籍员工的聘用考核管理也与国内员工不同。
我国走出去的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是自己开发,很少能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适合使用的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的数据库主要是人力资源数据库,该系统需要与工程投标报价、财务劳资管理、工程管理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5.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是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各种工程保函管理、工程分包管理、工程款收入支出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物资材料款支付管理、日常会计记帐与过帐、财务报表等。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内一般工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是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货币币种换算和汇率风险,还要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引进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工程管理软件并要求开发商进行适合需求的改进。但我国的大多数走向国际的承包商都没有采用国际上知名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工程管理软件,有的是把计算机当计算器使用进行财务手工管理,有的使用国内的财务软件,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工程中采用自主开发的适合国际模式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工程动态管理系统,运行非常成功,效果显著。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的数据库很多,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因此该系统有与人力资源、工程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交换数据的需求。
在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中,需要重点把握并注重以下问题:一是财务资金和工程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和预警,要求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与计划相结合,系统中应设立不同类型的控制预警点,以便实施对工程财务成本的过程管理。二是工程成本管理的科目设置,财务管理对工程成本管理的科目设置可能与工程管理对工程成本科目的划分不同,信息化实施时应尽可能统一,以避免工程和财务不同管理部门对工程成本的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此时最好由财务管理业务制订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成本科目表并建立数据库。三是工程分部分项指标的组合,为了适应工程成本管理科目的统一和工程成本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处理规范化,在工程中标后的实施中,无论是企业依据标书计算制造成本、项目做预算成本、项目做计划成本、项目向业主申报工程款、向分包商核批工程款、企业审核工程款等工作流程中,都需要对工程的分部分项指标进行分解组合,工程中一般采用WBS分解技术,但是为了达到工程成本管理的统一和成本的还原计算,只有成本项目的分解并不够,还应当有成本项目的抽取组合,在信息化设计时形成成本项目的分解、抽取、组合、还原循环流程处理功能,这是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6.国际承包工程设备及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
无论是国内工程还是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的管理信息化都是决定工程成本效益的重点。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由于国际工程距离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只能放权给项目自行采购。但是有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材料的集中管理就有了保障。物资材料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处理模块有:物资材料供应商管理、品种价格管理、合同订购和供应管理、供应到现场管理、检验入库管理、使用管理、付款管理、盘库调配管理、代分包商购料管理、材料成本分析等。
国际承包工程设备及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的主要数据库有供应商数据库、材料设备数据库、材料分类数据库、材料参考价格库、采购供应合同库等。该系统需要与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工程成本管理系统、投标报价系统等进行数据交换。
7.国际承包工程资料文档管理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功能在管理信息通用平台中实现,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工程的往来信函、工程图纸、质量资料、安全资料、环保资料、工程进度资料、工程技术资料、施工日志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些功能有的可以通过管理信息通用平台进行设置,设置不能解决的可以开发或购置相应的软件系统,一些国际大承包公司开发或购买使用的工程管理系统都有齐全的工程资料管理功能。
8.国际承包工程合约管理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的合约管理与一般的文件资料管理既有相同的功能又有不同的要求。国际工程的合约管理包括总包合约、分包合约,其合约处理需要与成本、计划处理进行联动,因此不是简单的文件流程处理,而是要与其他系统互动的动态处理。工程实施中的设备和材料采购供应合约一般放在设备材料处理系统中进行,工程内部责任书也属于合约的范畴,通常放在成本管理中。
三、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
前面列出了国际承包工程中有关财务资金和工程成本管理、物资材料管理、计划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实施的内容,无论是采用类似ERP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还是采用单个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1.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不是用计算机模仿手工管理
国内许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都在让计算机模仿手工管理和业务处理工作,这样做的短期结果是解放了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让计算机迁就个人的要求,而在管理业务中,不同的人的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办法是不同的,因此简单的让计算机重复人的手工做法必然忽视了公司的整体要求,影响了规范化管理,为继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造成困难,阻碍了公司长期发展对现代技术应用的步伐,浪费了大量人员和资金。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简单的代替并解放手工劳动发展到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重大突破,现在要求的是如何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从而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以增强生产单位的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也是国际承包工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课题。所以,在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中,在开发、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企业是否有改变传统管理和业务处理方式的决心,哪怕是只改变一部分也要成为企业的共识,要考虑软件的功能是否适应长期应用发展的需求。
2.国际承包工程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的益处
对于国际承包工程来说,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减少或基本消灭因工程管理人才流动带来的信息资料失效或丢失。当不用信息化管理时,即使人人有电脑,工程人员都在电脑中处理数据,但实际上公司的资料和数据还是在雇员个人手里,和以前记在个人的小本子上一样属于个人掌握,特别在工程投标报价数据的掌握上,投标报价数据是承包公司最重要的企业机密之一,在不使用投标报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国际承包公司,公司最害怕报价师的流失,一旦报价师流失,该人负责的报价数据即使还存在其使用的电脑中别人也不能或不敢使用,一旦实施信息化管理,雇员在使用电脑时系统就自动进行了数据资料的储存保护,系统甚至不能让任何人拷贝走数据,这样就使公司的宝贵资料从个人掌握转化为公司掌握,多国际承包公司都从信息化管理中体会到了这一点的好处。
信息技术在国际承包工程中材料管理、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益处是国际承包商最为关心也最能体现效果的问题。工程材料和财务成本的信息化管理不但能起到节省材料、成本降低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还能起到增强国际承包企业行业信誉、提高社会声誉的作用,还能起到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损失、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作用。
3.企业业务处理系统的封闭使用是信息化应用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工程承包企业中,在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某些专业系统特别是财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封闭在自己部门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带到了国际承包工程中。从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看,在一个企业中有封闭的系统是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更不适应信息化发展应用的需求,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已经证明,如果企业不下决心或不愿意打破某些封闭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会成功的,相应其工程的信息化应用也会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4.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应用的方式
国际承包工程的信息化应用方式一般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就是只要工程所在地能解决电话通讯问题,工程项目就必须直接通过远程联网使用企业的信息化业务处理系统,这样企业可以对工程项目实施直接管理控制而不需要工程项目上报报表。分散式就是让工程项目自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工程管理软件或者自己决定用手工式的计算机辅助处理,这样企业只能通过工程项目报表(而不能有把握确认报表是否真实)来管理工程,而从许多国际承包工程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过程看,大多数工程项目都不会将实际发生的数据填写到报表中而必然会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有时是合理的、有时是有自我考虑的、有时是虚假的)后才上报。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属于工程承包企业直接经营的项目,因此其信息化应用不是工程项目自身的问题而是企业的问题,所以国际承包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必须与工程承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综合考虑,事实上不管是国内工程还是国际工程,其信息化应用是企业的一部分,工程项目不能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软件而必须按企业的统一规定购置安装使用,如果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所在地通信条件较好,工程项目甚至不需要单独安装工程管理软件而可以直接使用企业的电脑网络进行业务处理和工程管理,这种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方式在绝大部分国际承包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5.坚持应用是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任何信息化软件系统在初期开始使用时,都会给人不习惯或麻烦的感觉,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关键是要使用,只要坚持使用,就可以慢慢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中的数据积累越多,以后的使用就越方便快捷,不但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在任何行业中的应用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提高效率、提升效益。
一、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内涵
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当前国际上所典型应用的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可归结为3S技术、城市模型及空间句法等几类,主要以辅助城市规划决策与分析为特征,又各具特色。
“3S”即“GIS”、“RS”、“GPS”的简称。其中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服务。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则提供实时而准确的定位信息,对于城市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意义。“3S”技术组成最为完整的信息源、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技术,与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相互融合,为城市的数据更新提供快速的更新方法与手段,为数字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定量规划技术提供数据基础与分析平台,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
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包含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系列问题,涉及从定性到定量的技术方法。“3S”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改善、信息表达手段的提升提供了支持平台,基于此技术基础,出现了如空间句法、城市发展模型等各类城市规划设计与决策分析的新方法。其中,城市模型是对用于检验与探测城市如何发展运行的一系列现实世界目标与现象的提炼与简化,是城市空间现象与过程的数学表达与描述,它舍弃一些细枝末节,抽象地表述了空间现象过程。经典的城市模型如城市扩展模型、城市仿真模型、城市多主体模型、城市CA模型等,在当今国际城市规划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是一套基于图论与GIS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它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自它在城市研究中产生以来,就为许多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关注,大量实例成功证明了句法理论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理解与模拟的正确与重要性。空间句法使规划中城市形态模式分析在城市理论中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角色,是对传统城市空间规划方法的极大突破。
二、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与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也得到了加强。结合GIS、RS技术及城市模型等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辅助决策、成果制作等方面的运用,使从业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和数据分析、整合、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逐步培养了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构思的习惯─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应用的需要,尽量结合各类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从传统定性的规划分析转向定量、科学的规划分析,选择相对优化的设计方案以及确定相对理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在此过程中,从业人员逐渐从非同传统的视角来理解、分析、评价、诊断、预测、规划与设计城市,整体认识城市、分析城市、处理城市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
我国传统的以适应物质规划需要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相关课程教育信息,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国内设置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普遍意识到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性,并相继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但对其他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有所忽略,需在改革实践中增加“遥感应用技术基础”、“数字城市”、“城市模型基础”、“空间句法基础”等相关课程,专门培养从业人员对城市数据处理、规划分析、规划决策和数字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技能。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城市、城市模型、空间句法等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包括哲学、地理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公共管理等广阔的课程体系。在当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基于从业人员原有专业基础与特点,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的形式,给从业人员开展一系列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内容的讲授,讲解过程中具体案例分析与原理及方法紧密结合,内容广泛而分层级逐步深入,案例典型而详悉生动,极大地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反响较好。
城市规划发展至今日,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领域,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未来城市规划学科的突破将是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突破,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竞争将是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中运用的竞争。我国城市规划在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尚属起步,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在城市规划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将新技术与方法运用到实践和科研项目中,通过加强新技术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这一交叉型研究,构建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并积极与市场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积累经验和方法,使我国城市规划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化,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