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日常管理决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常管理决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常管理决策

第1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本文以科研教学资源管理为核心,综合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高校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与整合。系统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利用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高校领导及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数据仓库 数据挖掘 OLAP分析

高校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和教学数据,而传统的数据库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业务处理和分析,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能很好地发挥数据的作用。本来研究如何利用数据仓库、OLAP 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来构建可靠的、易用的数据展示平台,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组织,结合对展示界面的分析、设计,实现对综合性数据的可视化利用,进而为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1 数据仓库、OLAP 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

首先,数据仓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事务处理系统,数据仓库从这些不同的事务处理系统中抽取数据,生成标准的报表和图表。对于高校来讲,数据仓库将其所有的事务处理数据进行汇总归纳,这保证了报表和图表反映的是整个高校的一致信息。

OLAP 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它可以让管理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迅速灵活地分析和处理,从而提取出数据中的主要信息。OLAP的核心是多维分析,它主要面向高层管理人员,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通常,数据挖掘任务分为两大类:预测型模式和描述型模式。预测型模式主要包括序列模式、分类模式、回归模式、偏差分析等,它是根据已有的数据集,预测特定属性的值。描述型模式主要包括聚类模式、关联模式等,它是对数据中存在的规律、规则作出一种描述,或根据数据间的相似性将数据分组。

2 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分析

2.1 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架构

以数据仓库为基础,以 OLAP 分析与数据挖掘为工具来构建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如图1所示)。

首先,数据仓库从学校各个相关业务处理系统抽取数据,对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学评教相关数据进行综合、集成与转换,提供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为数据查询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然后,使用数据查询和联机分析处理,从全局出发,对各个部门的学评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对全校数据的综合分析。

最后,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校各部门学评教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信息,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从而获得更多的辅助决策信息和知识。

2.2 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

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它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获取信息、交换与传输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处理和信息以及信息共享服务。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搭建数据指标体系、信息交换与传输、信息采集与管理、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与服务、辅助决策动态展示以及系统管理等内容。

2.2.1 构建数据指标体系

为了给后续数据挖掘分析提供坚实、准确的数据保障,院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首先要对数据指标体系进行梳理,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1) 基础业务数据指标:满足学校各部门日常管理与应用的数据指标。主要包含院、系两级系统模块的业务数据。

(2)综合管理数据指标:满足院、系两级综合管理部门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交换到信息资源中心的模块的业务数据实体。

(3)核心数据指标:满足院校高级管理层用于决策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服务用于院校宏观管理决策的相关数据指标,来源于基础数据指标和综合管理数据指标。

2.2.2 信息交换与传输

数据交换与传输平台的总体架构分为三层:业务应用层、数据交换层及监控管理层。业务系统层用于提供信息交互的数据源;数据交换层通过不同种类的适配器和数据交换服务总线,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编排,使得有用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传递给资源使用者。监控管理层对整个信息交换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它还提供了基础信息库管理与维护、用户及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及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备份功能。

2.2.3 信息存储与管理

信息存储与管理平台可以为院校各部门间的业务互动及数据共享提供支持。主要包括信息的上传、、浏览及下载功能。

(1) 资源上载:各类信息由各自职责部门职责岗位业务人员上载;

(2)资源:信息上载成功后,可由相关权限人员进行操作,从而决定该信息的授众,进而控制信息的安全性。

(3)资源的浏览与下载:在授权范围内查询浏览业务信息,并且可对权限范围内的信息进行下载操作。

2.2.4 信息共享与服务

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块是在信息资源服务上通过查询业务建模的定义与,为用户提供常用的查询服务,主要服务内容有:

(1)业务查询。通过对查询业务模块的建模与定义,实现院系两级基本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的无缝集成,为用户提供界面友好的业务查询功能,实现一站式管理数据的综合查询。

(2)报表统计。在院校的日常管理中,根据业务需要,不同部门会有多种统计报表的需要,通过报表组建可以提供强大的报表统计与集成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浏览各种统计报表。

(3)主题分析。对于关系较为复杂的数据集合,可以使用主题分析功能,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为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科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财务管理等各类智能分析应用。

(4)全文检索。在资源目录下对用户输入的关键字进行检索,查询到相关的文档、报表或图片资源。

2.2.5 辅助决策动态信息展示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是将信息服务由技术导向转变为业务导向。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发辅助决策动态信息系统,分析院校内各部门科研业务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和图表对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效力,提升服务质量,对用户提供好友的服务平台。

辅助决策动态信息展示系统的应用架构为一个核心――管理元素(资源元素);两类基础――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三种模式――浏览模式、设计模式及管理模式。

(1)一个核心。管理元素:是本系统的核心,每个管理动态看板由多种基础元素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文本(描述性和分析结论性)、图表、统计表等。

(2)两类基础。系统管理:提供系统日常运行的管理功能。如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等;资源管理:维护管理元素基本信息(包括类型、名称等),同时维护相关展示信息及数据信息。

(3)三种模式。浏览模式:又称为基础应用模式,主要提供查询、播放、下载、导出等常规功能。设计模式:又称为设计看板模式,通过管理元素组合编辑管理看板,提供所见即所得的设计界面。管理模式:又称为系统管理模式,提供管理元素的维护功能,包括维护元素的展示方式和业务数据集合,提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相关功能,如图2。

3 总结和展望

数据仓库、OLAP 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都是新兴前沿科学,为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决策支持系统的不断深入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将逐渐从服务于日常业务工作向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功能方面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及其在高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2005.

[2]韩成勇.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高职院校学评教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9.

[3]陈文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曹煜.高校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开发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中的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5.

[5]陈京民编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第 2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杨凤霞(1979-),女,河南省开封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李拴保(1972-),男,博士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云计算。

第2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企业 实物资产管理 策略

企业实物资产,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然而,企业尤其是连锁商业企业,其实物资产一般体量大、分布零散、资产转移移动频繁等原因,使核实资产、明确责任、实现对实物资产的有效管理就成了困扰企业的一个管理难点问题。如何随时准确摸清企业家底、把企业财务每年年终耗时耗力的大规模集中实行的清产核资工作转化成企业日常流程化的资产管理行为?如何改变清产核资工作边清边乱、无法随时全面撑控企业资产实际状况的局面?如何提高对企业各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行为的计划性、目的性管控,有效降低重复或不合理投资、提高资产购置、资产处置的科学合理性?如何有效提高企业投入资产对生产经营的最大贡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对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初步探索。

企业财务要从简单的核算职能提升到财务管理的层次,财务必须在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四方面有较大突破和提升。在提高企业全面管理,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一般会设置专职和兼职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但实物资产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样层层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却一直众说纷纭。其实,资产管理范围很广,既包括实物形态资产,也包括非实物形态资产管理,既包括资产的投资计划审批、组织采购,也有资产生命周期的运行管理和处置管理,是一个资产从进入企业直至其生命周期结束后退出企业的全过程管理,其间,尤其以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盘点管理最为复杂烦琐,所以,企业资产管理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先从繁锁的实物资产日常管理和盘点管理入手。为此,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实物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实物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即相关联又有区别,会计核算注重的是实物资产的价值计量,实物资产管理注重的是使用实物的状况,在业务流程上,实物资产管理应位于会计核算的上游。也就是说,实物资产管理不管是制度、业务环节、资产管理应用软件等各方面都应该从当前会计核算工作中相对独立出来,但又要与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对接,使实物资产管理既有具体资产价值计量,又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物理形态描述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建立实物资产日常化管理机制

实物资产与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一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为什么就不能如现金、银行存款一般解决账实核对的问题?主要是实物资产没有象现金一样健全其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盘点机制,形成现金日清月结的日常化工作流程,假如现金、银行存款也是一年或几年盘点一次,那肯定也要出问题。因此,实物资产管理也应该建立一套能够长期执行,并且便于执行的资产盘点机制,通过梳理、提炼实物资产管理行为,使之形成一套流程化的日常业务。通过流程化、业务化的管理行为,确保实物资产随时帐实相符、资产使用管理部门人员责任明确。

三、落实实物资产管理责任

实物资产日常化管理的主要难点在于责任落实。由于实物资产体量大、分布散、资产使用和管理人员变动带来的资产转移和移交频繁,使具体资产的管理责任难于落实。因此,要落实实物资产管理的责任,必须遵循用、管统一的原则,使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让每一项资产在任何时候都有人管,并为此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设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硬性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资产管理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内容,进行单项考核,及时兑现考核结果。

四、为管理者提供资产管理决策依据

企业的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管理决策,需要了解相关资产现有价值信息、资产物理状况信息,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使资产管理决策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时有价值的资产信息不仅需要了解具体资产的动态价值计量,也要对实物资产的自然属性和其物理形态变化拥有详尽的记录描述(包括资产的原始物理信息以及资产维修、改造、更换、调整等变化信息),使实物资产管理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管理系统,随时给管理者提供具体资产全面、详尽的管理信息,便于管理者对资产投资处置进行决策,使企业各部门资产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基于这些思考,为有效解决管理的难点问题,达到预期的资产管理目的,需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

通过对实物资产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梳理、提炼,对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塑,规范了实物资产进入企业后直至退出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资产具体运行过程的流程化操作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资产管理业务制度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首先是明确实物资产及其管理部门、管理人,确立实物资产监管人角色和资产使用责任人角色。其次,将实物资产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日常业务,对资产新增、内部转移、资产减少、维修维护、出租出借等日常业务流程、业务环节、单据流转、参与人员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岗位工作描述,形成与实物资产采购验收、会计核算既有区别,又相互衔接的业务流程体系,确保实物资产信息在各业务模块之间有序、及时传递。再次,对实物资产盘点工作的组织方式、盘点范围和盘点工作内容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实物资产的打码、资产维修、改造、转移及出租出借业务的处理、手持扫码器上部门抽盘资产任务的下载、资产盘点结果的考核及兑现等。最后,建立完善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如实物资产日常转移变动、出租出借等进行系统流程审批、登记。

二、开发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软件,为管理行为提供信息化保障

根据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对业务数据组织的要求,为提高实物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操作流程与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配套,把实物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各环节进行软件功能化,通过按月从财务核算系统取数、更新各项实物资产动态价值计量的方式,确保实物资产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内资产的一一对应,并保障实物资产系统内资产信息的全面完整。按照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尽可能全面反映资产自然属性和其物理特性的要求,实物资产系统对每项资产属性进行分类归集,收集了资产地理位置、数码图片、资产特性(如房屋结构、楼层,车辆品牌、牌号、发动机排量等)和维修改造记录等信息。对实物资产日常转移变动、出租出借等进行系统流程审批并登记,对出租出借资产合同进行管理和合同到期系统警示。在资产盘点方面,突破采用手指、口述、眼看的传统盘点模式,将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引入资产盘点工作,对实物资产粘贴条码标签,通过手持扫码设备扫描标签,实现对实物的盘点,有效提高盘点结果的可靠性,使盘点工作过程变得更加有序和可控。

三、落实责任到人

实物资产管理的主要难点在于责任落实。通过对存量实物资产组织全面清查盘点,把每项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逐项落实到人;对于新增实物资产,按照业务流程于初始环节明确管理人。所有资产管理信息发生变动均需要有支撑依据及审批,最后,通过统一组织盘点,对某一时点实物资产项目的地址、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现场检验,将盘点结果作为考核落实责任的重要手段,做到资产与人在管理全程的紧密捆绑,做到每项资产都有管理责任人。

四、配备相关岗位及人员

为保证实物资产管理各业务能够顺利运行,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在企业内设置资产管理部门,并依据实际情况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将资产管理的具体业务常态化和流程化,确保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正常运行,保障管理资产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组织和实施,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充分预计实施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工作的艰巨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实施阶段的目标、工作内容、责任部门、时间要求,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如对历史入账不规范形成的大卡片如何折分资产项目等,做到有备无患。

通过在企业内推行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管理行为进行流程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使企业资产管理达到如下效果:

1、使企业资产配置更加合理

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适时撑控各部门管理使用的具体资产状况,对各部门提出的资产购置要求,更能结合部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据审批,便于有效控制企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同时,对部门报废资产,也能根据该报废资产的运行记录,做出合理的处理意见。从而使企业资产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2、有效进行资产占用成本核算

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及时调整各部门使用资产状况,在企业内部经营效益考核中,提高了部门资产占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引导各级管理部门对资产效益贡献的分析,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处置资产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降低了企业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资产贡献。

3、明确资产管理责任,杜绝企业资产流失

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把每项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逐项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明确了各项资产管理责任,通过常态化的资产盘点,使每项资产随时都有帐可查、有物可清,堵住了资产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资产流失。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资产管理更侧重于物质形态的管理。实物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企业必须将实物资产管理贯穿于企业的资产管理过程,通过规范管理行为,实现实物资产管理日常化、流程化,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问题,使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常态化,防止前清后乱。此外,企业管理决策层还应在稳步推进实物资产日常化管理的前提下,向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业务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使之成为一个覆盖更完整的体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杜龙江. 设备管理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石化 , 2002,(05)

[2]刘兴和, 郭世超, 刘湘玫. 设备管理也能管出竞争力[J]. 中国石油企业 , 2004,(Z1)

[3]刘幼光, 黄正. 浅析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西冶金 , 2005,(01)

[4]塔静宁. 德国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J]. 矿山机械 , 2000,(01)

[5]訾莉, 王伟.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办学效益[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1,(04)

[6]罗铁山, 李传勇, 张智新, 张文志. 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 唐山学院学报 , 2005,(01)

第3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不对称、信息近似对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集中与分散,导致出现了信息强势方和弱势方。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由于行政管理机构的集权与分权,在院系两级之间、师生两级之间,必然导致了信息掌控的优势群体与劣势群体。在此,作者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概念,来阐释信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信息服务的消极影响,如何在高校管理中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本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提出。原意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从而便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在高校学籍管理中,也许不存在信息欺诈行为,但却存在信息博弈现象,而学生往往处于信息劣势方,而直接导致利益受损。

高校学籍管理主要环节包括新生入学注册、考试成绩记载与评价、提供奖学金评定依据、学籍处理执行、学籍异动、毕业审查与评价等,每个环节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现代高校学籍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学籍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管理过程,管理涉及的相对方较多,如代表国家的管理部门与学校、学校决策者与具体管理者、学籍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他们之间存在相关信息产生、传递、接收、整合、利用、反馈等环节,这一过程中必然产生信息的不对称。

如,新生入校是否可以更换专业、学籍处理的标准、毕业需要核查哪些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在信息制定方手中固然一目了然,但是经过层层传递之后,可能就发生了有需要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信息,导致无法更换专业、无法如期毕业等问题。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框架下,一方管理与决策必须考虑到另一方的利益、信息和反应。只有尽可能实现信息的近似对称,才能减少摩擦和矛盾,实现高效的学籍管理。在理想的学籍管理模式中,信息是中立的,多多益善的。

二、高校学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影响

1、增加了行政本位和的倾向

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大部分是为学生提供学籍信息的查询与服务,学校实行行政权力主导的集权制的管理体制,虽然能够集中学校的有限资源,形成学校的发展优势,但是集权制对权力及其有效性的追求必然导致权利欲望的膨服,其结果是权力的垄断、割据和失衡,如形式主义、繁琐主义和文赎主义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可能产生行政本位和的倾向。

2、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学籍管理效率

在学籍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通常拥有更多的决策信息。而学生作为相对方对决策信息了解较少或不及时,他们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必定不准确,执行必然迟缓或变形,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对制度执行到位,但如果没有把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结果管理者对整个学籍管理的结果就无法及时实行监督。在横向系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每个部门只了解本部门的信息,而对其它部门的信息拥有太少,制定政策时又都立足于本部门,必然造成部门之间的政策相互矛盾,大大的降低了学籍管理效率。

3、信息不对称影响学籍管理科学决策

信息是科学管理决策的基础,学籍管理决策的过程实质上信息输入、转换、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准确可靠程度性与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由于信息在分布的不对称,转播过程中信息不畅通、信息反映不及时或不准确,使信息在传递和反馈过程中经过层层缩减将失去价值,这种不对称信息会极大的影响了学籍管理的科学决策。如高校在学籍管理中,教务处主要是宏观管理,各院系负责具体教学组织,由于各院系掌握了比行政部门更多的学籍管理经验、技能,而各行政部门则掌握了比各院系更多的学籍管理信息,二者之间明显存在着相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学校的学籍管理决策不科学。

三、建立高校学籍管理信息近似对称的对策

1、培养信息管理意识

学籍管理部门是学籍信息汇集和交流的场所,信息始终贯穿于各项管理活动中。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面对日常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掘、搜集、利用各种与工作相关的管理信息,服务于本职工作。学籍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已掌握的信息,解决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如电子邮件、、网页等方式,实现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健全学籍教务公开制度

许多高校学生并不清楚高校学籍教务工作,也就无法获知自己的相关权益,因此,可以建立学籍教务公开制度,以有效地减缓信息不对称。学籍教务公开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注重全面与重点兼顾,主要是指信息公开要全面,学籍相关工作细则要予以,但是又要兼顾重点,特别是与学生权益息息相关的事务要予以突出;其次,注重及时性、有效性,主要是指信息公开要及时,关于学籍管理制度、相关表格、流程的变动要及时予以,不能让无效信息流传。当然,如何在监督、保护、奖惩、评价等机制方面建立相关标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重视网络信息渠道的建立

减缓信息不对称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信息公开,而网络的建立与发展为高校学籍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与渠道。现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有些还是采用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难以使各类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应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高校内部已建成校园网,利用校园网络收发电子邮件、公文信息、进行文件传输与共享,学籍管理实现发展为一个信息交流与利益上的共享,通过建立网络化学籍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能及时了解学校学籍管理的各项制度,实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化学籍管理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参考文献:

[1]朱炜 信息时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第4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种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使医院的临床医学、科研教学、人才发展、绩效考核以及审计监察等管理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以及智能化绩效考核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内部行政效率,并为医院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医院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医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医院中各类资源的影响。2010年开始,我国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整合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以为医疗数据统计和绩效考核等提供有效依据和技术支撑。

2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运作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对医院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数据管理模型,表现方式可以为报表、图形、应用主题等,为医院的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电子化数据统计建立在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仓库等技术来大规模的采集、整理、分析数据。主要实现方法有三种:(1)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对医院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整合。(2)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技术要求要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要求遵循卫生部门制定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需求,构建各类应用主题,对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并展示成图形和报表等形式,以提供更加直观、精细的内容给医院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等。(3)将医院病案首页作为基础数据,将急诊室、观察室、手术室以及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进行融合,构建基础统计数据库,诊断标准为CM-3、ICD-10和肿瘤码等。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采用前文中所提到的三项数据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运用BI这一平台,对各项数据库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指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从而使得医院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可视化的报表,并且结合当前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决策。从发展利用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可以使得其更加精细;(2)在以BI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上,可以按照区域、季节的不同对各类病情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将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误率,尤其是传统人为数据统计上存在的不同口径所出现的部门扯皮问题的产生,从而提升数据统计的客观性。

2.3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整合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加强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对医院日常管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各个病区以及各个小组的收支项目,核算单元从病区逐渐过度到小组,细化成最小的核算单元、最短的数据期间和最小的收支项目,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的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的绩效工资。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两个:(1)核算医院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整个成本数据的核算基础为最小核算单位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医院出院病历中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以此为依据来计算每种疾病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收支情况,以此在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2)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原始依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以及从院长到个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电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

(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在医院的信息统计、决策和绩效考核中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得出医院只有不断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能力和水平,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创建有效的监管机制等,以推动医院电子化信息管理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丽群,徐继红,艾心勇.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03):59-61.

第5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领导;决策能力

一、危机管理对领导决策能力的要求

依据不同的标准,危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危机可分为一般危机和公共危机。简单而言,一般危机是指对组织某个基本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影响,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而公共危机则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等产生了严重威胁,同样要在时间紧迫及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进行解决的突发性事件。一般危机和公共危机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如果在危机管理中决策不当、对危机应对不力,一般危机可能转化为公共危机。因而无论是一般危机还是公共危机,都需要有效的领导决策予以应对。危机具有危害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二重性和公众性等特征,危机管理就是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事件的管理。为了便于对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和描述,有学者把危机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持续期、终结期。[2]与危机的生命周期相对应,危机管理也被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善后三个阶段。危机预防与组织的日常管理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阶段,危机处于隐性状态,尽管尚未发生,但各种风险因素或危机的诱因可能已经存在。著名的危机管理学者史蒂文芬克曾说过,“危机如死亡和纳税一样不可避免”。领导者对危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有效的危机管理,其重点应该放在危机预防阶段。在该阶段,领导应具备“大+小”两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大”的方面是指领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对组织危机的预防进行决策,把战略决策与组织的危机预防决策统一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危机预防决策不力,组织发生危机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组织的顺利发展也就难以保障。“小”的方面是指领导者应做好日常决策,对日常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科学决策,防微杜渐,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风险因素和诱因。危机处理是指在危机发生后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并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应对。这一阶段,危机由隐性转变为显性。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预防,因而领导者除了要做好危机预防决策,还要做好危机处理决策。危机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危机处理中的决策主要是非程序化决策,需要领导者打破常规,抛弃按部就班的决策思维,针对危机事件尽快进行决策。在该阶段,领导应具备“快+准”两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快”是指领导决策一定要迅速。危机具有危害性和涟漪效应,不能迅速决策就会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期。比如,地震后救援的黄金时间为72小时,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造成的很多危害将无法弥补。“准”是指领导决策要有针对性。危机决策要针对危机的诱因、危机的危害和危机的蔓延,有的放矢。危机善后是指危机事件经过处理阶段后,无论成败,其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都需要相关组织和部门来进行弥补,以逐步消除危机产生的影响。此外,危机的发生为组织变革提供了机会,领导者应顺势而为,推动组织变革顺利进行。在这一阶段,危机由显性状态又转化为隐性状态,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包括“反思+变革”两个方面。“反思”是指领导者要反思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决策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组织的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策略进行完善。“变革”是指领导者可以抓住危机处理这个契机,及时推行组织变革的策略,以扭转组织遭遇危机的颓势,转危为机。

二、危机预防阶段领导“大+小”决策能力的塑造

危机预防阶段,组织处于正常运营状态,危机则处于隐性状态。要塑造“大+小”的决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塑造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领导者缺乏危机意识造成的。要具备危机意识,两个方面的工作不可或缺。一是积极灌输危机意识。通过视频、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不断向领导成员灌输危机意识,让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习惯成自然”。二是主动制造危机意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景危机演习,不断提高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的危机意识。如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日立公司主动制造危机意识,实行了待业减薪政策,激发了管理层和员工强烈的危机感,公司上下通力合作,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使公司安然度过了石油危机。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把组织的日常管理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决策方面的抓大不放小。其次,应构建危机预警系统辅助领导决策。领导者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科学的“大+小”决策需要危机预警系统的辅助。危机预警系统,包括危机监测子系统、危机评判子系统和危机预报子系统。危机监测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严密监测组织危机的各种诱因及危机征兆,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其中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是领导者据以决策的基础。危机评判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分析对潜在危机进行评估。危机预报子系统则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发出预报和警报。再次,应掌握一定的危机预控策略。危机预控是指根据危机监测和预警情况,对组织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先的控制和防范,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组织潜在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危机预控的策略主要包括排除策略,即组织的运行应远离较大的风险,如可实行零缺点管理和风险管理;还有缓解策略、转移策略、防备策略和减少策略等。无论哪种策略,都需要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演练。只有运用熟练,才有助于领导者做出科学的危机预防决策。

三、危机处理阶段领导“快+准”决策能力的塑造

危机处理阶段,是指危机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组织正常的运行状态被打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应对的阶段。这一阶段,必须塑造领导“快+准”的危机决策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应锻造领导果断决策的魄力。危机是一种突发事件或一种紧急状态,其具有危害性、公众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不同的危机事件都有其科学应对的黄金时间,错失了危机管理的黄金时间,危机发展的态势往往就会不可控制或者损失不可估量,如火灾或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处理。领导者要做到果断决策,一是要勇于担当,针对危机事件迅速决策,要有为组织和公众利益及时决策的勇气;二是要勇于担责,在决策失误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因为怕担责而畏缩不前,要在不断地纠正失误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其次,应加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素养。科学决策,一是要借助科学的决策手段、方法、技术和正确的信息来辅助决策,抛弃过时的“拍脑袋”决策方式。比如,在危机管理中,可通过大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把组织有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事件提前想到并设计出应对的决策方案。二是“谋要众”。领导者一人的智慧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要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众人智慧于危机决策之中。[3]为此,领导者应具备宽广的胸襟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善于授权、敢于担责、善于广开言路,倾听组织各层级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管理中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再次,应培养领导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决策的智慧。危机的诱因有很多,危机的应对策略也有多种选择。在紧急的危机状态之下,领导者必须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决策智慧,精准决策,有的放矢。一是领导应把功夫下在决策之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对收集的信息和设计的应对预案应反复论证,理性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应对预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二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纷繁复杂的危机现象抓住危机的本质。这需要领导者勤于思考、身体力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深入思考、判断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危机管理决策中体现出“准”的水平。三是决策要权衡利弊,区分轻重缓急。危机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但在时间和人财物资源皆有限的情况下,不能采取“撒芝麻盐”式的决策方式。正如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所说,危机管理的六字方针是“说真话,立即说”,领导者在危机处理中的决策应遵守尊重事实、真诚坦率、公众利益至上和全局利益优先的原则。

四、危机善后阶段领导“反思+变革”决策能力的塑造

经过危机处理阶段之后,危机由显性状态重回隐性状态,组织也逐渐恢复原来的管理秩序。该阶段,应塑造领导“反思+变革”的决策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培养领导干部敢于反思不足的能力和勇气。一是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者个体的伦理道德建设,在整个组织中营造敢于反思不足、正视错误进而不断改进决策的风气,以敢于反思不足为荣,以不敢正视错误为耻。除了日常的组织伦理道德教育,组织领导的表率作用对领导伦理决策技巧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伦理道德建设重点要聚焦“关键少数”。二是法律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当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们从善是徒劳的。”因此,仅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来进行反思是不够的,因为反思不足往往与决策失误和决策者的利益损失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必须同时加强危机决策评估和问责的法律制度建设,要细化评估指标、科学进行评估、严格进行问责。只有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约束,才能塑造领导反思决策不足的能力和勇气。其次,应塑造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推动组织变革的能力。相对于反思不足,更重要的是借危机管理的契机推动组织变革。一是领导者应不断学习,尤其是从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决策的不足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在领导层达成变革的共识,推动变革决策的出台和有效执行。二是领导者应推动组织转化为学习型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让组织成员认识到组织以前的不足,更认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从而有效减少推行变革决策的阻力。三是领导者应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推动组织变革决策的能力。其中,大众传媒的监督和中介作用以及公民的参与和推动作用对于塑造领导的组织变革决策能力非常重要。这些社会力量可以弥补领导决策中信息和智慧层面的不足,可以推动组织变革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总之,危机管理对领导决策提出了不同于日常管理的决策要求。尽管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对领导决策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但实际的危机管理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因此,危机管理中领导决策能力的塑造也是一个整体,只是不同阶段对领导决策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82.

第6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管控 动态优化机制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动态优化机制的构建内容

(一)会计要素管理方面

会计要素管理象限中主要包括:资金控制权、资产控制权、费用控制权。

1、资金控制权

资金是每个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资金主导着企业的发展。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中资金业务属于高风险业务。因此,集团公司对资金控制权限的运用也非常谨慎。资金控制权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减少利息支出、而且还可以控制和预防资金投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发生。

2、资产控制权

在集团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中,资产控制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集团公司无论是在公司规模上还是在生产经营类型上都呈多样性,对于公司资产的控制管理方面较为繁琐,难以达到全面系统的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公司资产控制权限的测度倾向于集团公司总部,以总部为中心评定资产控制权限。

3、费用控制权

集团公司总部往往愿意采取结果管控的形式对处于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进行管理控制,将一部分费用控制权直接下放到子公司。对于一些员工福利待遇等关注度比较高的会计核算项目问题,集团总部往往采取适当限制费用控制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控制,在税务缴纳方面公司总部进行集中管控,进行合理避税,以达到减少企业整体税负的目的。

(二)会计管理决策方面

1、投资决策权

企业资金投资是否得当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投资决策权主要包括金额和性质两方面内容。在金额方面,投资金额不仅与集团公司的规模息息相关,而且还与所投资行业所需要资金的急缓程度有关。在性质方面,总部应该对主业外的其他投资项目严格审批,合理利用投资决策权。

2、融资决策权

集团公司融资管控是以“以投定融”为核心目标,在周转资金的需要量上加以严格审核评估,最大程度的提高资金使用率。融资决策权可以分为留存收益融资融、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三种。

其根本目标是使债务和资本的结构稳定,控制和防范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融资往往会涉及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因此,在公司融资决策权的使用上要谨慎。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动态优化机制在公司日常运营中的应用

随着集团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财务虽然实现了控制,但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集团企业各个子公司之间缺乏沟通,子公司在财务管控方面不能很好地执行总部的思想等现象屡屡发生。对此,集团企业可以利用财务管控动态优化机制,明确总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财务管控质量得到提高。

(一)建立健全集团动态优化机制

健全的集团动态优化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集团总部对子公司不同状况所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以及在不同集权度指标下总部与子公司分权界面的制定,。根据不同的集权度应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并在投资决策权、融资决策权、收益分配权、机构配置权、战略协调权、资金管理权、资产管理权、费用管理权、预算审批权、制度规范权、绩效考核权以及信息控制权等核心管控职能上进行明确的规定,制定公司分权手册将集团总部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成员企业董事会等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流动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促进公司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纽带关系,使集团总部的管理意志能顺利的传达与贯彻,保证集团企业能够系统全面的实现其财务管控的优化。

(二)针对集团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对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系统评估后,应有针对性的拟定财务优化方案,对子公司的管理上进行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将原有的有缺陷的管控模式打破,建立新的以集团总部为核心的财务管控体制, 加强对公司集团总部派出的董事的指导与监督,对子公司的权利范围进行明确细化,弱化其独立性,由集团成员企业总经理或集团总部高管兼任成员企业董事长,削弱成员企业董事会的权力,加强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监事会、董事会以分支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公司应制定《外派董事监事管理办法》、《外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办法》、《控股子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规范运作指导意见》、《控股子公司董事会规范运作指导意见》、《控股子公司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以保障治理结构规范化的运行,从而达到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优化的目的。

(三)测评财务管控优化后的管控情况

通过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动态优化机制的调整,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明确了权责分配, 规范了成员企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职能部门的工作细则,集团总部的战略核心思想得到了梳理与传达,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与明确,公司应定期对其所做出的调整进行测评,安排专人下到子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认真填写调查表,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所财务管控发生的变化,使各职能分支能以总部战略方针为核心思想,总部利益为核心利益进行有的放矢的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控动态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志军.集团公司管理:基于三种管控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

第7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师 赋权增能 决策参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71

Significan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Empowerment and Strategy

DUAN Yuanyua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nnotation, empowerment can help preschool teachers to upgrade their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get a sense of self-efficacy at work. Preschool Teacher Empowerment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ing through institution building, to give preschool teachers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park management decisions; through capacity build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by gathering expertise to build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1 幼儿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与背景

教师赋权增能(teacher empowerment)是当前人们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自主性的新议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赋权增能主要指教师享有对于课程、教学和评价等事务的决策权,例如教材选编、课程与教学设计、晋升与考核等具体事务。①还有研究者介绍美国学者绍特和瑞内哈特界定的教师赋权增能含义,包括教师对影响其工作的的参与程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影响力,教师的地位、自主性、专业发展机会和自我效能感。②从以上教师赋权增能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教师的赋权增能直接指向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决策权利,对提升其专业自主性和工作效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学前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发展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专业自主性,是建设高质量幼儿教师队伍所必须采取的措施,而教师赋权增能正是其有效路径。

2 幼儿教师赋权增能的意义

2.1 有助于幼儿教师提升专业地位及专业自主性

由于社会观念和幼儿教师的性别特征、工作特征,幼儿教师给人的印象是照管孩子的一日生活,只需要教给孩子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工作难度不大,不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相比,幼儿教师的学历程度也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和空间较小。有研究者认为自上而下对教师提出专业发展要求,会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自主与选择,整个专业发展呈现出权利、强制倾向。这种强加的,自上至下的专业发展令教师产生困惑和厌倦,导致教师的失权(disempowered)。③幼儿园处于管理方面的便捷性,往往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发展进行硬性要求,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个体需求。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幼儿园内部,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专业自主性较低,对自身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幼儿园的管理、家长的评价和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种种规章制度。诸多的教育相关主体的评价和措施虽有助于对幼儿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但弱化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影响力。赋权增能直接提出幼儿教师应拥有对课程和教学等自己所承担的教育工作的决策权利,不仅是指教师有权利对教育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需要教师参与的决策意见能够落到实处,付诸具体的行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成长,才是教师社会地位提升和专业地位的明确体现。因此,幼儿教师的赋权增能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地位提升的有效路径。

2.2 有助于幼儿教师提升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赋权增能,不仅是从形式上使教师参与自身教育工作事务的决策,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决策中,并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在参与幼儿园相关事务决策中,应自信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工作的有效推进。有研究发现,具备权能感的教师能够获得“满足的”、“快乐的”等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教师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激发并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胜任教师工作。教师赋权增能使得教师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进而产生主动参与教育事务决策的内驱力,享受参与决策的过程。④还有研究者援引国外学者观点,“认为对教师的赋权增能与教师专业性可以等同起来,因为它们均强调对教师专业性给予尊重。⑤

3 幼儿教师赋权增能的具体策略

3.1 制度建设――给予幼儿教师参与园所管理决策的机会

对于普通幼儿教师而言,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或培训,由园所管理人员决定,普通教师参与园所事务管理或发表意见并被采纳建议的机会很少。而牵扯幼儿教师个人的工作内容,无论是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自己所在班级的内部事务,都需要接受幼儿园管理人员如教研主任、业务副园长、园长等的监督和评价。幼儿教师能够被“赋权”的机会小,而“失权”现象在幼儿教师工作中比比皆是。赋权增能是通过“赋权”达到“增能”的目的,提升教师对自身工作和园所工作的决策权利,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和工作效能感,促进其专业成长。但在现实中,园所管理者往往更注重如何做好园所管理制度建设并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认识到对幼儿教师赋权能够增加其工作效能感。广大幼儿教师一方面会认真遵守园所的各种管理规定,没有获得决策权的愿望和意识,另一方面又会对现行的管理制度和专业自的缺失感到困惑和无奈。

赋权增能应从制度建设着手,使幼儿园日常保教管理中彰显幼儿教师的话语权和参与性,园所内部应形成民主、合作的管理文化。首先应改变管理层和幼儿教师双方的认识,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幼儿教师群策群力对园所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从制度规定和日常管理中多给予教师参与园所事务决策的机会。尤其是与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内容,例如教研活动、集体培训、家长工作、教育教学、课程开发、环境创设等,本身就是以教师为主要参与人和实施者的活动,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事务决策权。赋予幼儿教师参与事务决策的权利,让她们感受到对园所发展也应持有一种责任感,而不是为了迎合幼儿园的管理制度被动地进行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应调整管理领导方式,适当下放权利,有意识尊重并采用幼儿教师所提出的决策意见和管理意见,这将有助于构建更有活性的园所管理机制,营造更加人性化的民主管理氛围。管理者应积极与幼儿教师群体之间建立信任感,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及时向教师通报园所各类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进展,做到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各类决策和信息不是仅仅在完成之后才通报给教师,而应在形成过程中就广泛征询教师意见,鼓励教师参与园所管理决策,这也将使各类管理决策和制度建设能够考虑普通幼儿教师的需求。

3.2 能力提升――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者援引国外学者麦若夫提出的让教师赋权的基本策略,包括使教师更有学识,为教师提供接近并进入权利中心的时间和机会,而“让教师更有学识”这一措施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⑥在当前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定义幼儿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技能和艺体类技能,应关注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现代幼儿教师需要有更加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例如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知识,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专门知识以及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等;还需要更加具有专业特征的专业能力,如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能力,设计实施课程的能力,与幼儿展开良好师幼互动的能力,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与家庭、社区开展合作的能力等。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幼儿教师赋权增能的主要力量,应基于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保育、教育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对一日生活各类活动组织的掌控感,而这正是幼儿教师赋权增能的真正力量。教师能按自己的方式处理在课程实施、教学设计、游戏指导和各类活动组织中的问题和决策,而不依赖于园所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决定。教师专业能力获得发展,使其认识到自己有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有能力以研究者的角色从事自己的日常工作,研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提升其教学专业化水平,使其更容易认同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专业价值,对于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只有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认可,教师才有信心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事务决策,才可能有获得“赋权”的意识,和行使决策权利的能力。

3.3 集聚力量――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有研究者总结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决策权的获得,需要教师群体的努力方可完成。⑦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将自己定位为反思型、有专业地位,能够主动参与决策的专业人员。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加强幼儿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互帮互助、交流合作的园所工作氛围。例如,基于发展方向和所担任的领域课程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幼儿教师发展的历程分为新教师、骨干教师等团队开展合作型教研活动。有研究者指出,对赋权增能有所助益的专业共同体,应是自觉的、相互关怀的群体,还是勇于尝试的群体和学习化的群体。⑧专业发展共同体将共享一定的儿童观、教育观等专业理念,基于集体的学习和交流,通过经验共享和同伴协助,引导教师思考“如何科学开展保教活动”、“以何种形式促进幼儿发展”等问题。在交流中发展幼儿教师的批判、反思和探究的能力,共同创生新的教育智慧,提升自身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助于凝聚普通教师群体的专业力量,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提升幼儿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平台,以群体的声音对园所管理和决策制定提出意见,使教师地位体现在决策管理中,使幼儿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得到管理人员的尊重和认可。

注释

①④⑦⑧曾文婕,黄甫全.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的动因、涵义、策略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②汪晓明.赋权增能:教师专业自实现的保障[J].教育探索,2009.6.

③⑤⑥卢乃桂.赋权予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领导[J].教师教育研究,2007.4.

第8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 合同履行; 预算管理; 有效结合

一、企业简介及管理工作实施背景

河北电力设备厂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是河北省电力公司的分公司。1969年4月建厂,作为原国家电力工业部机械制造局50家骨干电力机械制造单位之一,多年来为电力工业生产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服务。近两年电力设备厂实施产品结构调整转型,2011年产品全面转向电网产品,总体订货跨进亿元规模,实现做大电网产品的第一步。但企业各类资源在适应电网产品快速增长趋势上还存在短期难以解决的客观矛盾。在预算管理方面仍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1.企业无法有效地分配各类资源。具体体现在合同履约滞后,对市场开拓无法提供有效保障。2.预算管理是静态的,基本上是“财务部的全面预算”,而不是“全员的全面预算”。各部门及员工自主参与预算执行控制管理的积极性不高。3.无论是合同履约滞后还是预算执行不及时,更多的是事后分析,而非过程跟踪、监控和管理。无法做到提前防范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堵塞漏洞。预算执行分析评估只能与阶段预算比较,预算执行无法实施动态管理。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类信息数据分散,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信息流共享,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决策缺乏畅通的信息支持。

二、“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工作描述

企业如何在逆势中崛起?如何构建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如何用标准化方法解决问题?

以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结合企业实际将“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是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作为市场化企业,合同是收支预算编制的前提,而合同的履行状况直接关系到预算的执行情况。合同的履行,标志着合同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化,合同也正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的过程最后固化为合同利益。合同履行开始后,是合同管理的最艰难阶段。合同履行的监督工作就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而防范是重点。如何将监督的“关口前移”,使问题被提前发现并化解,以保障合同正常履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如何有效地调控资源,进一步发挥预算管理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努力实现预算管理由静态到动态的突破?我们将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以预算实现为目标,切实加强合同履行过程跟踪、监控和管理。通过对合同履行的监控与召开预算分析会,将预算执行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形成全面的预算责任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到位。经过不断摸索、钻研和创新,全面预算动态管理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逐步向全员参与、全时段控制的目标迈进。

三、“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作为成长期的企业,年初以销售预测目标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表格。以销售收入为主导指标,以利润和现金回收为辅助指标。而日常通过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以保障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以“合同履行”为载体,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预算管理体系,实行预算执行的实时动态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1.市场营销部具体负责合同履行的过程管控,具体职责:(1)负责订货统计工作。每月月末要更新信息系统数据。对于交货期等合同变更后的内容要及时反馈和更新。(2)做好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每月梳理合同的履行状态。(3)严格按合同交货期做好下月收入的预测,对于不能按期实现的收入,要在预算执行分析会上说明原因,相关部门协调解决。(4)重点解决入库产值与预算收入差异问题。如与用户沟通解决已入库或已发货而未开票的问题。

2.财务部负责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具体职责:(1)负责制定分月收入预算进度表。(2)负责分析产值与销售收入进度匹配情况。(3)负责审查各业务部门的收入预测表及合同履行情况表,汇总编制全厂预算管理报表。主要包括合同履行及损益预算执行情况多个表单。(4)每月负责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以日常管理、检查与月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控制,以保证合同的履行及效益的实现。

3.生产部具体职责:(1)负责制定分月产值进度表。(2)负责分析产值与销售收入进度匹配情况。

4.相关部门具体职责: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认真分析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重点查找影响收入按期实现的工期、质量、发货、售后服务等问题。

(二)每月各部门通过编制“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专业管理系统的多个表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具体设计为三张合同履约状态统计表及五张预算管理附表,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1.合同履约状态统计表

统计合同基本信息及预算、产值实现时间。主要有合同编号、客户名称、产品名称、数量、价格、订货时间、交货时间、实际需求工期、预算实现时间、产值实现时间等内容,同时揭示预算执行差异。通过监控合同是否按期投产、是否按期完工、是否按期发货、是否按期实现收入来提示是否有工期原因、用户原因、质量原因造成预算的差异。

2.预算管理附表

(1)上月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分析月度收入、利润完成情况。

(2)利润预算表。对下月及全年预算实现情况进行预测。

(3)下月收入预算明细表,每月安排、统计收入预算明细。

(4)订货及预算情况相关统计。统计已有订货及预算实现情况。

(5)已入库未开票明细表。分析预算未曾实现原因,并落实责任人。

(三)每月月末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

以日常管理、检查与月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合同、预算、产值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以保证合同的履行及效益的实现。企业日常通过执行“设置预算/修改预算、记录实际结果、预算与实际结果对比、必要时采取控制措施”等四项行动来保证在预算过程中有可靠的控制行为,从而实现监控预算。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认真分析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重点查找影响收入按期实现的工期、质量、发货、售后服务等问题。这将使合同履行的监督的“关口前移”,使问题被提前发现并化解。通过加强合同履行过程跟踪、监控和管理,来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四、借助信息平台实现“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流程固化”

初步构建“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平台。针对企业实际特点,设备厂自行构建了“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平台,使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流程固化。根据预算执行数据的特性,初步建立了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数据库和多个数据表,开发了预算执行数据上传及维护接口,规划了各职能部门的数据访问权限以确保数据安全性,并建立各职能部门合同履行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工作表,实时监控企业合同履行与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合同履行及预算执行的明细、汇总及对比分析数据为企业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动态的信息支持。

(一)“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平台简介

1.首页界面(如图1所示)。

2.“合同基本情况”界面(如图2所示)。

3.“预算执行及合同履行情况”界面(如图3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使用方法

1.基础数据的填报。每月由市场营销部根据新增订货情况填报订货统计信息,主要有合同基本信息及补充信息。有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到期日期、合同金额、预计边利率、产品类别、产品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对方单位、回款方式、预付款、货款、质保金、履约保函的金额及预计实现时间(如图4、图5所示)。

2.合同履行状态统计表的填报。日常做好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每月要更新系统数据和信息,特别对于交货期等合同变更后的内容要及时反馈和更新。每月月末由市场营销部根据合同履行状态填报。每月清理合同的履行状态,分为未投产、未完工、已完工未开票、已发货未开票、已开普通票未交用户等(如图6、图7所示)。

3.财务部按照输入合同的各类信息编制出多个管理报表,提供合同履行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各类信息。主要依据“合同交货期”与“实际交货期”的比较来检验合同的履行情况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流程固化”,实现了预算管理由静态到动态的突破。财务部、市场营销部、生产部等建立以“合同履行”为载体,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流程固化并有效运行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通过合同履行及预算执行等信息动态的展示,实现全面、有效的信息流共享,为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畅通的信息支持。通过对合同履行情况的梳理,通过对预算报表的编制,使原有的订货、投产、入库、发货、开票以及收入实现、预算分析等各类分散于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息有效的衔接。

2.能够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协调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物流和资金流,真正实现“大营销”理念,从而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1)合理组织生产,保证工期,使技术准备、物资采购、分厂生产等生产组织更有依据。比如合同变更等市场信息的及时传递对生产组织的重要性。(2)使资金统筹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3.预算管理向全员参与、全时段控制的目标迈进。将预算执行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形成全面的预算责任体系,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确保预算执行到位。(1)原预算、产值进度及缺口主要与时间阶段预算比较,现在可以按合同的履行实现预算、产值的动态管理。(2)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揭示与解决问题更有依据。如财务部的损益分析、生产部的工期分析、质量管理部的质量分析都可以依据合同履行差异与预算实现差异展开。

4.变事后分析为事前防范与过程控制。通过加强合同履行过程跟踪、监控和管理,来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对于履约滞后或预算执行不及时的合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做到提前揭示问题与矛盾,及早防范风险与解决问题。

六.持续改进

1.不断完善合同履行与预算管理系统。从精细化管理出发,深化、细化预算管理,拓宽预算管理的空间、细化预算的内容、完善预算管理的手段、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发挥预算的预测、监控、分析、修正等作用,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9篇:日常管理决策范文

1.基层项目部、分公司负责人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认识不到位这是制约当前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伴随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用于各种决策的分析需求也越来越多,笔者迫切的感到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至少在公司层面上明显提高。但从目前现状来看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有部分基层单位根本没有明确分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突出表现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对业务统计人员填报资料不认真审核就签字盖章,很少听取统计专题工作汇报。究其深层次原因无非就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抵制公司政策与管理上的制约、保护小团体利益,我们在日常例行检查工作中发现基层个别单位尤其对公司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规定明确禁止私自发放的各种名义的奖金及福利等敏感数据犹抱琵琶半遮面。

2.日常管理不到位。

统计制度不完善,目前的统计制度是由公司层面制定用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的收集和汇总各种工资报表,不能满足公司层面对基层单位情况分析的需求。统计指标设置不科学,日常统计表设计要求过细会导致工作很难开展,导致基层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应付,无法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与初衷背道而驰。统计资料不完整,在日常检查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单位由于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工作移交不完整,造成统计资料遗失、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在统计资料整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设置统计台账,归档不够规范。统计延伸工作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汇总,而忽视了统计分析职能,我们承认由于兼职人员较多,无暇顾及统计分析,再就是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这与我们教育培训不到位呈正相关。

二、解决之道

1.领导重视。

随着项目成本分析的不断深入,企业领导特别是项目部、分公司等基层负责人更要加强重视学会精耕细作。针对电务公司实际我们强力推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基层负责人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带头维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及数据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各级负责人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制度和指标体系,还要经常听取劳资统计工作汇报,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关心、积极支持统计人员依法优质高效的开展统计工作。

2.推进精细化日常管理。

健全劳资统计工作规章制度。依据集团公司统计办法,我们健全完善了切合电务公司实际的管理实施细则和岗位职责及要求,从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用以规范统计工作,强化统计职能,明确各层次统计岗位工作责任制,做到统计工作有岗有责有标准,依靠制度规范工作。另外我们还针对实际出台了《关于规范员工薪酬审批、发放和统计有关规定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明确薪酬支付及统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就薪酬统计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申报和统计口径、相关责任及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范,从源头上提升基层单位劳动统计工作的质量,通过三年多的执行和不断完善成效显著。完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基层报表设计。必须根据现行企业管理实际科学设置和完善报表指标体系,处理好各种关系,删繁就简,力求高效务实,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首提“加减乘除”工作理念,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满足上级单位和本层级所需数据的基数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置并管理,使劳资统计指标规范化、系统化,不至于在基层劳资统计工作层面上流于形式,力求能满足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要能反映企业发展多维度全方位清晰、可信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质量数据。完善企业统计原始记录和台账。准确、真实、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价值所在,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强化基础建设要从基层项目部和分公司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切入点,加强与相关部门如财务等部门的业务数据沟通核对,坚持实事求是,依据统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规范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审核的方法和程序,把住统计数据质量关。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监管力度。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对一定比例的单位进行抽查,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求把工作做细做深,在监管中做到“16个字方针”即检查全面、处置及时、堵塞漏洞、督查到位。对存在的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违规等行为加大查出力度,除对其违规情况进行及时纠偏外,还按公司劳资统计文件中相关责任予以追究,按情节严重程度分别进行通报批评、调离岗位并与其单位负责人年度考核相挂钩,确保该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提升统计延伸工作质量。笔者这里意指充分利用发掘统计信息的优势,围绕企业运行实际和焦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统计资料和分析报告,为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控、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和建议。要做好关键在于统计人员要做到知识面宽、熟悉企业基本情况和统计资料口径,具备较强的政策性、逻辑性、文字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为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有针对劳资统计季度、半年及年度工作的常规经济分析,并且有为优先服务薪酬改革和项目运行而写的专项统计分析,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2011年度《统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中获得了好评和肯定,“经验与做法值得推广”就是对工作最大的鼓舞。通过统计延伸工作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优质信息,用实绩来逐步转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片面认识与理解,提升劳资统计工作在企业中地位。

3.加强劳资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劳动工资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摸索完善优化,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业务,在劳资统计人员上岗前须取得经公司培训考试合格的上岗证,近年我们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鼓励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三是继续教育培训,每年我们都定期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为此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内容涉及薪酬、统计等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等,聘请经验丰富的统计人员和专业人员做统计分析专题报告,另外还针对性的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这些措施着力提高工资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整体素质,提高驾驭劳资统计工作能力。四是近年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劳资统计人员努力做好工作,同时尝试选树先进典型,做好表彰评先工作。激励更多人以先进为榜样,严谨细致,求真务实,不断进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