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盈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售电公司;计量分析;电力市场
当前,我国的售电公司的角色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家大的电网公司扮演,存在着天然的垄断属性,各类用户没有选择权。各类售电公司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社会资本。
广东经信委已分四批共计批复150家售电公司,除电网售电公司以及拥有微网的售电公司以外的5类售电主体全部涉及。2016年3月起广东已率先开展了有售电公司参与的电力集中竞价交易。本文根据广东部分地区售电公司2016年参与市场竞争及大用户数据,对影响售电公司盈利模式及能力进行分析。
一、当前售电公司的盈利情况
广东省2016年计划直接交易电量规模为420亿千瓦时,大约是全年售电量的10%,其中包含了280亿千瓦时的长协电量和140亿千瓦时的月度竞价交易电量。
今年3至5月份,广东已经进行了三次由售电公司参与的直购电交易,其中3月份成交电量是10.5亿千瓦时,4月份成交14.5亿千瓦时,5月份成交14.0亿千瓦时。参与这三次交易的售电公司成交电量分别占总交易额的和发电侧平均让利总额如下表所示:
由已经完成的交易情况可以发现,发电侧降价幅度比用户侧有显著提高,售电公司明显可以从中间赚取大量差价。 但是,随着广东省售电公司数量大幅增长,贸易模式盈利局面即将打破。早期开展售电业务的售电公司获取售电侧交易的高利润,也刺激潜在的售电主体加速进入市场,预期市场参与者大幅增多,竞争将明显加剧,贸易模式盈利局面将被打破,现有的售电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二、各种类型的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的方向
(一)各种类型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售电公司盈利模式为提供电力销售和对需求侧进行响应。
售电公司从外部购电,赚取差价,也可自建发电厂,赚取利润。最初阶段售电公司主要靠电能趸售降低购电成本,但是在电价市场化程度很高以后,如何利用电价波动降低购电成本是此类售电公司最为关心的问题。此类售电公司的另一个盈利来源就是需求侧响应。积极进行结合大数据分析,实时进行用户负荷预测,进行用户负荷管理,创造条件参与电网系统的调峰和调频,提供优质服务以获得更高利润。
第二种类型的售电公司盈利模式是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以电力消费为入口的增值服务在未来的电力市场具有广阔的空间。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形式多样,有的为了增加用户忠诚度,有的则是为了直接赚取利润。例如:
1.为单身贵族或三口之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套餐,帮助其节约用电成本,为个人开发用电管理的移动设备应用,进行个人电费管理和智能家居设备控制,极其方便的管理个人电费账单,查阅个人用电数据和各种实时价目,还可以随时搜索附近的充电站。
2.通过用户的智能用电终端,帮助用户进行能源管理并获取节能收益。用户利用售电公司开发的节能管理软件对各自的用电情况进行分析,并获得专业的指导意见,从而改善用户使用电能的习惯,提高智能化控制水平。
3.售电公司通过个人电能管理查询系统(网站或移动终端)为入口开拓其他增值服务。例如,导购或其他服务商的嵌入,提供广告展示与推送,定制化信息服务等。还可以深入到分布式家庭电源的安装、运行和管理。
(二)各种类型售电公司的发展方向
1.最为基本的早期模式――基础模式。售电公司盈利的基础模式就是利用发电侧和用户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用国内当前过剩的火电容量,获得更高的议价权赚取差价。如果售电公司只依靠基础模式经营,随着更多的资本进入市场,这类售电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当前进入广东电力交易市场的售电公司大多处于这一模式阶段。
2.能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模式――进阶模式。能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售电公司,他们也能同时提供电力,供热、供暖和提供天然气。这类型的售电公司往往能设计出不同的综合能源服务套餐,使得他们的利润在综合服务中得到隐藏。既让消费者感觉得到了实惠,也使得此类售电公司的利润大大增加。
3.推行实时电价的最终模式――终极模式。此类型的售电公司,往往采取的方法就是推行实时电价,将风险转嫁至用户身上,赚取固定利差。此类型的售电公司当前还未在市场中出现,只做一些预计和探讨。
三、结论
按照目前的电改原则,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加大对输配企业(也就是电网企业)的监管,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竞争。很明显,发输配售一体化和输配售一体化都是不受政策鼓励的。那么,接下来,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中国售电侧整体发展模式应该是:发售一体化、独立售电公司及初期电网企业通过力量博弈而短期内将会存在的输配售一体化模式,各种类型的售电公司通过发挥其自身优势可以从中获得各自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林晓婷,邵希娟(教授).供电企业盈亏平衡售电量的计算方法[J].财会月刊,2015(35).
[2]王兰君.影响售电收入各因素的计量分析[J].新会计,2012(05).
【关键词】 非寿险公司; 盈利能力; 杜邦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39-03
保险公司属于经营风险行业,整个经营过程都具有特殊性。保险公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除了要保证所提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要保持自身的财务状况稳定,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稳健的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盈利能力作为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较强财务实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1],只有财务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才有提取足够准备金的能力;此外,盈利能力还影响资本增长,公司吸引外部资本的能力、对外扩张的能力以及偿付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公司能否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并存续下来[2]。因此,本文以非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公司战略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是利用几个重要财务指标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3]。杜邦体系的核心是净资产利润率(ROE),将各个指标逐层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指标分析体系: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资产/所有者权益)
=利润率×资产周转率×[1/(1-资产周转率)]
=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
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分为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三部分:
1.企业利润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利润率就要求企业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4]。利润率的分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运营。
2.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比值,是指企业的每单位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大小。得到的数值越大,代表企业资产的效能越高,即企业每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资产的优化配比,分析影响资产的各种相关因素,合理分配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3.权益乘数则是指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代表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的负债程度高,即企业负债资产所产生的收益高,但同时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反之,则较小。企业要在保证资产回报率高于自身负债比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权益乘数增强盈利能力。
二、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财务数据分析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保险公司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直接引出了保险行业的“新保险准则”。新保险准则提出了保险业利润表中的新指标“已赚保费”,而已赚保费作为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的保费,与保费收入指标相比,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将“已赚保费”引入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得到:
ROE={(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利润/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已赚保费/保费收入)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三、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体系分析实例
(一)非寿险公司的样本选取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截至2013年,我国境内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有64家。为了得到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随机抽取其中的30家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再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获得真实有效的相关数据,进行非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
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得到30家样本公司基于杜邦体系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计算,得到30家样本公司的杜邦分析体系指标数据。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与评价
1.股东权益收益率
股东权益收益率(ROE),又称净资产利润率,表示公司收益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第一项指标。这个指标既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也就是股东所投资本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公司各项经营投资活动的效率与成果[5]。其公式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股东权益收益率为-6.57%。其中,最高的是安邦财险的37.83%,最低的为国泰财险的-131.50%。30家公司有19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正值,占抽样样本的63.33%;11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占总体的36.67%。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非寿险公司股东收益率数据分析情况一般。从30家样本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与公司成立时间的数据分析可知,成立时间较长、资本雄厚的公司股东权益收益率较高;而本年度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多为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或者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处于业务起步期,财务状况不稳定是正常现象。但是具体到每家公司,尤其是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还都应该具体分析其影响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各项指标,进而得出具体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结论。
2.已赚保费利润率
已赚保费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非寿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获利与已赚保费的比值,代表企业每单位保费的实际收益。已赚保费利润率代表的是保险公司在其主营业务承保业务方面的收益率,是评价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其公式为:已赚保费利润率=保险业务利润/已赚保费。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差异巨大,且绝大多数为负值,而平均已赚保费利润率为-14.49%。其中,已赚保费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为安邦财险的7.79%,最低的诚泰仅为-77.70%。30家非寿险公司里中仅有人保、太保、华泰等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为正值,只占样本公司的26.67%,且这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均值也仅有1.96%。这反映出2013年度我国非寿险行业只有两成公司在承保业务领域盈利,且承保业务盈利能力也较弱。
非寿险行业承保业务领域出现大量亏损,究其原因是我国非寿险业起步较晚,业务发展仍然不成熟。那些起步较早的老牌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已趋于成熟,还是可以在承保领域取得盈利。这种状况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非寿险公司的主要盈利在投资方面,是我国非寿险行业趋于理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反映出,承保领域仍是公司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一大关注点,新兴的非寿险公司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承保业务方面多做努力,进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3.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两大指标之一,是指一个阶段内保险公司资本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6],代表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与成果。公式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资产总额。
表1所示,2013年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02%。其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为永安保险公司的5.19%,最低为现代保险公司的0.29%。与前两个指标不同的是30家样本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指标全部为正值。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对投资业务的重视度较高,发展也较好。
同时将投资收益与已赚保费利润结合分析,30家样本公司中国寿财险、大地、太平财险等11家公司已赚保费利润为负值,但凭借其较高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公司在承保业务方面的亏损。因此,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是拉动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双驾马车,两项业务同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才能健康有效地发展[7]。
4.投资收益系数
投资收益系数是保险公司资产总额与保费收入的比值,代表着非寿险公司潜在的收益水平,从而可以决定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水平。其公式表示为:投资收益系数=资产总额/已赚保费。
表1所示,30家样本公司2013年度投资收益系数最高的是现代保险,系数值高达43.32;最低的是国寿财险,仅为1.40。在30个样本数据中,求得平均投资收益系数为5.10。其中有安邦财险、长江财险等6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系数高于样本平均值,占样本的20%,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有约两成公司有着较高水平的资产可以用于发展投资业务,这项指标合理的较高水平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无疑也是利好。
5.肯尼系数
肯尼系数是美国学者Roger Kenney率先提出并使用的。用保费收入除以所有者权益表示,这个指标可以将公司的所有经营成果放大来看,从而得出有关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结论。公式为:肯尼系数=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由表1分析可知:2013年,30家抽样公司中人保财险和国寿财险的肯尼系数分别为3.17和3.26,代表其2013年度已赚保费是所有者权益的3倍之多。说明人保、国寿等肯尼系数较高的非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相对于自持股本来说规模偏大,要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应该追加公司投资。而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
四、结论
从最终分析结果来看,人保财险、安邦财险等老牌非寿险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都比较乐观,说明其2013年度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状况也较强。通过核心指标股东权益收益率发现国泰财险、利宝等公司的状况较差,具体分析则得出其已赚保费利润率指标数据较差,投资收益率状况也一般,说明其应当重点关注自身承保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投资业务,更需要关注负债带来的高风险。而分析肯尼系数指标发现,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注意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发现我国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与公司成立时间具有相关性,即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也较强;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则相反。
【参考文献】
[1] 刘汉民.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71-393.
[2] 张旭升.中国非寿险公司扩张新风险业务承保能力实证分析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6-38.
[3] 陈兵.保险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31-262.
[4]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保险年鉴2014[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2014.
[5] 邓大松,向运华.保险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75-221.
一、盈利能力的涵义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二、案例分析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龙电器)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正式宣告第一大股东即将易主。在这次股权转让中,科龙电器公司法人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把总计20,447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格5.6亿元人民币。完成交易的过户手续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持股比例将降为13.46%,为第二大股东。(表1)
该案例采用了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四大盈利能力计量指标进行分析,过程如下:
1、利润率。由表1可以看出:并购前一年,也就是2001年净利润为-147,589.21万元,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该年的销售收入为438,161.64万元。因此,2001年利润率为:
-147589.21/438161.64=-33.68%
并购后的2002年,企业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10,127.7万元,销售收入也上升为487,825.7万元,因此2002年的利润率为10127.7/487825.7=2.08%,并购后利润率有明显改善。
2、资产报酬率。仍然沿用并购前后的净利润数据,2001年为-147,589.21万元和2002年的10,127.7万元,而并购前后的总资产也可以从表1中查找到,2001年为650,984.78万元和2002年的765,653.93万元,由此可以得到并购前后的资产报酬率:2001年为-147589.21/650984.78=-22.67%;2002年为10127.7/765653.93=1.32%。
很明显,并购后资产报酬率比并购前的资产报酬率有明显好转。
3、权益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即为表中所给出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001年的-59.75%和2002年的3.93%。具体计算如下:2001年为净利润-147589.21/股东权益247031.62=-59.75%,而并购后的2002年计算为净利润10127.7/股东权益257500.08=3.93%。因此,在权益报酬率指标上,并购后也比并购前有明显提高。
4、每股收益。从表1中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盈利分析指标,如并购前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001年的-1.4878元和
2002年的0.1021元。也可看出,并购后每股收益比并购前每股收益有明显提高。
三、建立盈利能力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的启示,通过利用上述四大盈利能力计量指标建立起盈利能力分析模型。(图1)
四、模型分析
该模型分析分为两个层次,盈利分析层次和提高分析层次。
1、盈利分析。本层次建立?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进行盈利分析。
(1)?琢=并购后的利润率-并购前的利润率=利润率’-利润率
当?琢>0,表示并购后的利润率大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国有上市公司被外商跨国并购后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并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琢≤0,并购后的利润率小于或者等同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并购没有起到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甚至起到了降低盈利的负面作用。
(2) =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
(3) =权益报酬率’-权益报酬率
(4)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
同样,?茁、?、?啄也同0进行比较,当?茁、?、?啄大于0时,表示外商跨国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后,净利润相对增加,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而当数值小于或者等于0时,表示并购并没有给国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提高带来帮助,并购不成功。当然,有可能出现有的比率大于0而有的比率小于0的情况,那么盈利是否提高和并购是否成功就看被并购公司更倾向于哪个比率或者对于被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了。例如,有的企业最为关注利润率这一指标,那么只要并购后的利润率大于并购前的利润率,即?琢>0,就已经达到了并购者所期望的基本并购目标,并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其他的模型指标可用来做辅助参考和进一步分析。
2、提高分析。本层次由模型的最下面一层指标得来。也就是将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每股收益拆分为净利润/销售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利润/股东权益和净利润/普通股股数。
由该模型的最下面一层可以看出,各项盈利指标均与净利润有关,因此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并购后的净利润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主要降低销售收入、总资产、股东权益和普通股股数来实现。所以,国有上市公司要想取得并购成功,并且在并购后努力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必须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净利润上来。通过增加收入、持续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以及通过并购合理避税来增加净利润,进而完成并购后盈利能力提高的目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外商跨国并购国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从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四大指标着手,通过建立盈利能力分析模型,将并购后的国有上市公司从盈利层和提高层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并购后的盈利能力。
当并购后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高于并购前,即模型中?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0,表示外商跨国并购后各项指标好于并购前,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并购取得初步的成功。
当并购后的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以及每股收益低于或者等于并购前,也即?琢、?茁、?、?啄四大盈利指标≤0,表示各项指标无明显提高甚至低于并购前。企业被并购后盈利能力无明显改善,并购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当出现有的比率大于0而有的比率小于0的情况时,那么盈利是否提高和并购是否成功就看被并购公司更倾向于哪个比率或者对于被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了。如果对并购公司最为重要的指标好于并购前,就可以认为并购完成了任务,取得初步成功。
一、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见,07年比06年盈利能力指标略有上升,但08年的盈利能力指标却大幅度降低。下面主要运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其大幅度降低的原因。
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负债/平均净资产】×(1-所得税率)=【2.10%+(2.10%-3.39%)×1.66】×(1-0)=-0.04%
第一次替换:【-2.98%+(-2.98%-3.39%)×1.66】×(1-0)=-13.55%
第二次替换:【-2.98%+(-2.98%-3.50%)×1.66】×(1-0)=-13.74 %
2008年:【-2.98%+(-2.98%-3.50%)×1.68】×(1-0)=-13.87 %
总资产报酬率变动的影响:-13.55%(1-0)+0.04%(1-0)=-13.51%
利息率变动的影响:-13.74 %(1-0)+13.55%(1-0)=-0.19%
资产结构变动的影响:-13.87 %(1-0)+13.74 %(1-0)=-0.13%
可见,该公司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主要是由总资产报酬率降低所引起的,它使资产收益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资产收益率降低了13.51%;其次,企业负债筹资成本提高也为净资产收益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资产收益率降低了0.19%;而负债与净资产之比的下降,给净资产收益率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资产收益率降低了0.13%,所有因素的不利影响,使08年净资产收益率比07年降低了大约13.8%。另外,影响该公司2008年亏损的重要因素是负债和利息支出,08年的负债和利息支出都比06年和07年的高,虽然08年平均总资产和平均净资产都比06与07年高,但增加的幅度低于负债和利息支出的幅度,所以08年利润总额出现亏损,进而影响08年净资产收益率。
二、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该公司的营运资本都是负的,但是逐年上升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流动资产不能满足流动负债的需要。一般来说,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比较好,但该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都很低,且是逐年下降的;现金比率一般是20%好,该公司06年的是17.5%, 07年、08年就更低、且也是逐年下降的。综合来看,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很弱的,可以用来变现支付债务的资产少。
关键词:企业债券 企业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85-02-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与股票融资、银行贷款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制约,长期落后于其他融资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07年,总理在“两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2007年9月2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行我国第一只公司债――07长电债,随后,华能国际、大唐发电、万科等上市公司也紧随其后。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企业已经累计发行各种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近4万亿。债券作为一项重要融资来源已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不少上市公司也选择了利用债券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在目前我国公司债券融资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后的市场反应,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二、样本数据分析
笔者选取41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企业2006年~2009年的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等四项内容,通过分析这四项内容在四年间的走势得出相应的结论。41家企业2006年~2009年所发行债券的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样本企业在2006年共发行债券348.36亿元人民币,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样本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额度大幅度增加,在2007年共发行债券814.07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共发行债券1902.4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债券发行额度已经突破2357.17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6.7倍。
样本企业的年末资产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年末总资产为245.93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年末总资产为3(18 2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年束总资产为395 29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年末总资产已经达到491.08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2倍。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融资成本的比值,是衡量企业融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利润率=净利润/融资总成束×100%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在企业大规模发行债券前的2006年和2007年只有41.79%和28.93%,这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其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从2008年企业开始大规模发行债券开始,到2009年末,样本企业的融资成本利润率已经由2008年的123.56%增长至617.89%。这说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
样本企业的净利润值在四年阃处于波动状态,在2006年企业净利润为10.66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企业净利润为13 75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企业净利润为11.72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净利润达到15.36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1.5倍。
由以上对样本企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企业所能得到的发展资金亦不断增长,这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企业年末资产和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的增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从企业的净利润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其净利润在2007年和2009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2008年却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在2008年逐步呈现,使得企业在总资产及融资成本利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出现下滑。
三、公司债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发行公司债券时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分散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及其拥有独特的价格信号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企业直接向投资者出售债券时,避开了银行的中介,从而减少了中间费用的支出,一般来说,公司债券市场中介组织的费用相对较低于银行信贷市场。同时,公司债券融资比银行贷款具有规模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企业筹资规模越大,债券的筹资成本越低,大企业及筹资规模大的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能够以比银行利率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对那些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来说,其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2.提高资奉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中保证市场具有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高度的流动性。显然,仅有股票的资本市场必定是低效率和功能萎缩的市场。因为它很难满足投融资双方时不同金融工具的要求,使他们不能通过持有股票、债券比例结构的调配来更好地适应投资者和融资者在资产负债方面的安排,从而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企业债券市场对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减少对银行的过度依靠,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投资渠道。能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银行的流通性。所以,发展企业债券对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股票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往往使人们不敢投资。但投资者可以通过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公司债券、国债的组合,降低资产风险,同时保持较高收益,这既可以提高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故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包括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因此,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从投资者角度看,他们会面临资产的效益递减效应。投资者只好把钱存在银行,接受一个相对低的回报,或者在股票市场上去承担一个更高的风险。
4.价格信号功能。企业债券定价中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重要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债券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合理的成本流向所需企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发行企业债券有力于资金的集聚,满足企业的不可分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改善或提高了全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促进风险的分担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将资金流向边际增长最高的地方。但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度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故我国的企业债券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还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样本数据中企业净利润不能与企业债券额度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笔者针对企业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业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企业净利润及融资成本利润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012年白酒行业结束了“黄金十年”,在历经三年行情低迷之后,2015年有很多白酒企业业绩恢复,一方面是由于行业正在触底;另一方面是由于2014年同期大幅下滑,所以2015年度,大部分出现增长。在白酒行业经过三年的调整后,已呈探底弱复苏趋势。在全部出炉的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白酒企业止跌回涨。其中,白酒大佬A公司在营收净利方面依然遥遥领先,持续稳定增长。据其2015年财报显示,年度营业收入达326.60亿元,同比增长3.44%;净利润164.55亿元,同比增长1.1%。六成上市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
分析结论:
1.A公司仍为酒类行业龙头。J公司在销售毛利率方面排名第六,表较靠前。
2.J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47,但行业均值为负,远大于行业均值。
3.J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27元,排名第42,行业均值为0.61,远远低于行业均值。说明获利水平较低,投资风险较大。
二、资产经营能力分析
整体来讲,J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在2013年和2014年为负值,低于行业均值。2015年的总资产报酬率大幅提升。
因素分析:
1.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总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至2015年均小于行业均值,但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不大。
2.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影响重大。2013年和2014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均为负值,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销售息税前利润率,2013年和2014年的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均为负值导致了总资产报酬率为负。2015年扭亏为盈变为正。
三、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1.指标计算:净资产收益率
J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3年和2014年均为负值,2015年变为正值,且大于行业均值,大幅提升。
2.因素分析
(1)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影响重大。2013年和2014年的总资产报酬率都为负值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负值。2015年总资产报酬率变为正,相应净资产收益率也变为正值。
(2)利息率变动的影响:利息率变动不大,对净资产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3)资产负债率变动的影响:资产负债率在三年都小幅度逐渐上升,但对净资产报酬率影响不大。
(4)税率变动的影响:三年来税率都为0.25,因此对净资产收益率无影响。
四、收入利润率分析
企业收入利润率分析表 单位:%
分析结论:
1.2013年的营业收入毛利率为正值,但在2014年大幅下降为负值,到2015年又大幅上升变为正值,说明营业收入利润率不太稳定,营业成本太高。但2015年较2014年营业收入翻倍增长,有大幅进步。
2.2013年和2014年的营业收入毛利率都为负值,尤其2014年最为差,达到了负38.11。分析表明2013营业成本很高导致为负,2014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所致。但2015年扭亏为盈大幅上升变为正。
3.2013年和2014年总收入利润率都为负,是由于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之和高于营业收入所致。2015年变为正值,营业收入翻倍所致,而且成本控制有所提升。
五、成本利润率分析
企业成本利润率分析表 单位:%
分析结论:
1.营业成本利润率在2013年为正值,204年极具下降为-94.93,下降幅度十分大,说明成本远远高于利润。而在2015年扭亏为盈,变为正值。
2.营业成本费用率在2013年和2014年都为负,经营业绩很差,成本控制差,到2015年变为正值,扭亏为盈。
3.全部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3年和2014年也都为负,业绩差,而到2015年业绩有很大提升,变为正。
六、总体结论及建议
1.整体上,J公司2015年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比2014年和2013年都有所改善。
2.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2015年扭负为正,因为2013年和2014年为亏损,2015年为盈利。
一、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盈利
人民币升值对上市公司盈利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对上市公司的成本和收入等经常性损益直接产生实质性影响,二是通过影响资产负债的汇兑损益进而影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
1.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分析
(1)汇率变化对上市公司收入的影响分析
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我国生产的商品销售价格相对于同类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导致商品的竞争力相对下降,进而会导致出口增速相对下降和进口增速上升。能够进出口的商品都属制造业商品,人民币升值会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非制造业公司而言,由于该类商品一般无法进出口,国外商品的价格无法对国内商品的价格造成实质性影响。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此类商品的需求一般保持稳定;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来说,为了追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投资者会购买此类商品持有从而增加需求,推动该类商品价格的上升,增加该类上市公司的收入。
(2)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成本的影响分析
对于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以从国外采购为主的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进口成本下降,从而导致利润提升。对于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以从国内采购为主的上市公司而言有两种情况,其一,原材料和固定资产购买价格也会间接受到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而降低;其二,可能由于国外原材料和固定资产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停止从国内采购,转而采购国外同类产品。上述两种变化都会直接降低原材料和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从而提升上市公司利润空间。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币升值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该收入与汇率变化的弹性以及成本与汇率变化弹性的对比情况。对于多数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当收入对人民币升值的弹性大于公司成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弹性的时候,盈利下降;反之盈利会上升。
2.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分析
由于人民币升值,持有外币资产或者负债的上市公司会产生汇兑损益,同样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下面将上市公司分成三类进行分析:
第一类为持有大量外币资产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产品出口型上市公司。在外币货币性资产余额与外币负债余额相差悬殊时,则期末有较大数额的汇兑损益需进行调整。在人民币升值时,上市公司将发生汇兑损失而导致利润减少。
第二类为持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原料固定资产进口型上市公司以及航空公司、金融企业等外债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这类上市公司的相当一部分债务必须用外币资金来偿还,要支付外币负债必须用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来偿还债务。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拥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以人民币计价的负债将比原来减少,因而获得汇兑损益。
第三类上市公司为人民币与外币资产比例接近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非经常性损益较少。
对于不同行业,要综合考虑经常性收入与成本的变化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综合影响,从而能够把握各类上市公司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而产生的盈利变化。下面对于典型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二、各行业上市公司综合分析
1.因进口大量商品或有大量外币负债而受益的行业
人民币升值的时候,进口材料设备价格会下降,外币负债也会缩减。材料设备大量依赖进口或者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会因此受益。比较典型的是航空上市公司,该类公司一般有大量的外币负债,飞机和航空燃油也需要大量外购。据业内专业机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东方航空、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与海南航空4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上升0.02元、0.02元、0.025元和0.12元,航空公司将显著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非贸易品行业
非贸易品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零售业、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传媒等,其中房地产业是典型。人民币升值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通过国内国际需求上升来实现。国内需求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期间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外币占款使得市场流动性较高,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将大幅度上升。国际需求方面,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分享人民币升值收益,房地产作为非贸易品具有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成为外资的主要购买对象,同样促使房地产需求上升。房地产的需求上升使得房地产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同时上升,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利润快速增长。以房地产龙头公司万科为例,该公司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盈利增长30%以上。
3.贸易品行业
贸易品主要可以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原材料从境外采购的行业(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将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上市公司利润;第二种是产品在国外销售(或销售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原材料从境外采购的行业(如转口加工行业),需要考虑的是采购成本的下降是否能够弥补因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由于收入一般大于成本,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这类上市公司盈利下降;第三种是在国外销售产品、原材料从境内采购、同时拥有大量外币资产的上市公司(如家电、纺织行业)盈利将明显减少。人民币升值会使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出口收入减少500亿元以上,使得电视、空调厂商的出口收入减少35亿元以上,对公司的影响巨大。
以雅戈尔为例,2005年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28亿元,同比增长11.4%;净利润增长却只有1.3%。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公司的对外出口,还造成公司的汇兑损失,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7.3%,影响了净利润的增长。
关键词:创业板;盈利能力;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51-03
在经过了长达十年的准备之后,于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 家创业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这代表着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正式面向市场。从行业上看,创业板公司涉及多个行业,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电子、石化塑胶、生物医药等行业成为创业板的主要行业,占创业板公司60%以上。
一、我国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状况介绍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状况介绍
我国创业板市场自推出后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总体呈现出三高特点: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融资规模高。28 家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就高达56 倍。针对现在所上市的一百多家创业板企业,其中市盈率最高的时候超过了100多倍,所有企业平均也超过了60多倍,同时盈利率超过50倍的企业占了一大半。这些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平均发行价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小板市场的平均发行价。创业板公司的区域分布充分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司占据创业板市场。
(二)28家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介绍
三年后创业板上市公司扩大到了355家之多,市值也已经达到了接近2000亿的规模,刚上市时,28家上市公司市盈率只有82.36,而在201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增长了31%,由此可看,在上市一年后的2010年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发展还是顺风顺水的。201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降低了1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达到了26.3%,仍然为上市公司和股东持续创造利润。
二、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一)全面分析
28家上市公司的2009年、2010年和2011三年的数据统计如上,可以简单看出主营业务收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主营业务成本呈现稳定减少或者平衡的状态,而净利润大多数公司也是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可见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逐渐增加。
国家规定的最近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0万,而28家上市公司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值,最多者为吉峰农机为512606万,达到了最低要求的100倍之多,而其营业成本也较大,造成净利润并不突出,但也达到了最低要求的20倍还多,因此盈利能力有目共睹。
(二)具体指标分析
以上为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选取的财务指标为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三项指标,数据选取了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的数据,从数据来看,每股净资产28家上市公司中基本处于稳定下降的趋势,随着公司上市,分配给股民的资产呈逐渐减少的状态。每股净资产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最高的是鼎汉技术7.49和神州泰岳7.48,最低的是大禹节水1.53,由此可看出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资产情况。
三、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市场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发展不均衡
首先,在创业板市场中存在着寄生公司。这类创业板公司的业务绝大部分依附于其他家公司,一旦其他公司中止该项业务就会影响这类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如神州泰岳、恒信移动等都是属于此类。
其次,有些创业板公司不属于成长型公司。我国推出创业板本意是为处于发展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但现在上市的公司并非都符合这一条件。嘉寓股份公司早在1987 年就已成立,这些公司早就过了成长期,其业绩基本上难有高成长性。还有些创业板公司在成长性不够的情况下,利用各种“专利”进行包装以期实现上市,但真正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含金专利并不多。所以在完成上市后,这些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逐渐出现了亏损的现象。
(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结构
因为我国创业板市场针对的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属于家族式经营和民营。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存在一股独大或具有姻亲关系持股人占据很大比例的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形成特定人或特定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的控制。
(三)创业板上市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忽视
因为我国创业板市场主要是针对那些经营高新技术的产业,所以相应的企业的管理者也都是技术科班出身,由此他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更重视企业技术的发展,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导致上市后仍然重融资、重技术开发、重企业形象推广,而轻财务管理的问题,从而顾此失彼。较多反映为现金流状况紧张、财务管理失控、企业投资失误、企业负债率急速升高等现象。而且上市公司原有财务人员达不到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缺乏财务管理决策能力。所以企业因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进而导致在上市的时候出现财务信息不清晰,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现象。
四、对策
(一)优化管理结构
企业的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首先就需要对其管理结构进行优化改革,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能够实现分离。股东能对董事会进行有力的控制,同时公司经理层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监事会的职责,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激励制度,使经营层能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来经营企业。所以企业需要积极完善其内部的管理结构,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为企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分析关系到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由此企业需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改善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风险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评估,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其次,要用有效手段控制费用及开支,严格对企业费用进行预算管理,分清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预算制定后要保证其严肃性,而且在费用上实现一支笔审批。第三,要加强收入管理,主要是防止利用虚假手段进行利润包装。第四,需要将融资和再融资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处理。第五,积极改善企业财务的管理制度,优化其结构,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
(三)提升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明确自身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化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精力、人力资源、企业资金都投入到发展核心产品和夯实核心技术中去。其次,要不断推出新的核心产品,不断地满足客户持续的需求,进而拓展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赵荣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师,2009,(01).
[2] 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
[3] 陈利敏.创业板与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2).
[4] 郭学谦.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思考[J].商业会计,2009,(02).
[5] 崔显林.试论中小企业上市创业板的风险及制度防范[J].中国商界,2009,(09).
[6] 白羽.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7] 程培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21).
[8] 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09,(06).
[9] 张煜.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J].商业经济,2007,(01).
[10] 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
[11] 杨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时代金融,2011,(15).
【关键词】 盈利预测; 自愿披露; 披露动机; 披露成本
盈利预测是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合理预期,旨在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并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在20世纪90年代,盈利预测是IPO定价的关键因素。2001年我国IPO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披露转为自愿披露,2004年开始实施IPO发行询价制度,从而在理念与制度上将披露权交给了IPO公司本身,将IPO定价权交给了相关市场主体。盈利预测与IPO定价彻底脱钩,IPO公司有了盈利预测的选择权,在做出是否披露盈利预测时会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那么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会有哪些动机与成本呢?本文即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国内外IPO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IPO公司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的选择,往往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制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总体而言,在英美法系下的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在一些罗马法系下的发展中国家则会实行强制披露制度,例如台湾地区,马来西亚,中国在2001以前也是实行强制性盈利预测披露。
在1982年之前,加拿大上市公司不允许在其IPO公告中披露盈利预测。在1982年引入了自愿披露机制后,实证研究发现盈利预测的披露对降低IPO抑价产生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并且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其后期经营表现也优于不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V Jog,BJ.McConomy,2003)。
美国上市公司基本上不在IPO公告中披露盈利预测(Clarkson,1992),为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SEC制定“安全港”制度。在“安全港”制度下,只要上市公司有关盈利预测的陈述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或确认的,即使实际数据与盈利预测不一致,也会受到法律保护。“安全港”制度在1995年得到加强后,盈利预测披露情况得到改善(Baginski, 2002)。
1983年至1991年,台湾实行的是自愿披露制度,但在89家IPO公司中只有5家披露了盈利预测;1991年开始实行IPO盈利预测强制披露政策,同时规定盈利预测偏差超过限定比例的将受到处罚,并影响公司此后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但Bikki Jaggi等(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强制性披露政策并没有带来更客观的盈利预测,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对财务报表的操纵,降低了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纵观国外IPO盈利预测披露发展制度,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完善,实行自愿盈利预测制度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自愿披露盈利预测能显著的提高IPO抑价水平,对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财务信息有用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后,披露盈利预测的IPO公司比例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披露盈利预测不再是为满足政策规定的需要,而是披露成本与披露收益之间的权衡。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在自愿披露制度下IPO公司盈利预测的动机与披露成本,并提出鼓励披露盈利预测的政策建议。
二、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
在自愿披露机制下,IPO公司的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决定是否在IPO公告中披露盈利预测。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盈利预测披露能为公司带来许多收益,例如更低的资本成本(Botosan,1997;Botosan&Harris,2000)。McConomy(2003)在研究加拿大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自愿披露偏好时认为,盈利预测能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号。在自愿披露制度下,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主要动机有: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IPO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要求更多的风险补偿。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契约性可以降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低的资本成本。
上市公司在IPO之前所有权可能只是掌握在少数几个股东手里。他们作为内部人士拥有公司的全部信息,包括对未来的盈利预期。IPO意味着需要大量外部投资者筹集资金,但他们未必能同时获得公司的相关信息,因此投资者们会希望管理者通过一种公平、可信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投资者。但是在这个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V Jog,BJ McConomy,2003)。
即使是在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IPO抑价也普遍存在。Carter等(1990)认为IPO抑价是对未获得充足信息的投资者的补偿,BD Cohen等(2005)认为信息不对称是IPO抑价产生的主要原因。BD Cohen等(2005)认为IPO抑价能够揭示IPO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张雁翎(2004),李昊(2010)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自愿披露盈利预测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抑价,与Munroe (1995),Lee, Taylo (1996)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见,市场能够接受盈利预测信息,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二)向市场发送正面信号
信号理论认为,高品质的卖方有较低的信息披露成本(V Jog,BJ McConomy,2003)。因此只有高品质的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而较低品质的IPO公司会因为高披露成本而无利可图会放弃披露。投资者由此区分出高品质的公司,使其获得更低的筹资成本。
在自愿披露政策下,投资者可以选择是否披露盈利预测。低品质的IPO公司如果披露过于乐观地盈利预测,当真实的盈利远远低于盈利预测时,公司会受到难以预期的负面影响。例如在美国则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法律诉讼,而在我国如果实际数据低于盈利预测20%时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但高品质的IPO公司为了让自己区别于低品质IPO公司,会有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高品质的IPO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披露盈利预测,投资者根据此信号会对公司未来经营有更好的心理预期,公司因此获得更合理的IPO价格与融资成本。Clarkson(1992)的研究表明,盈利预测信号与市场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乔旭东(2003)的研究证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程度受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的信息,说明信号理论在中国股市有一定的适用性。
除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理论之外,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例如理论认为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关系,自愿披露能减少因投资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监督成本与其他成本,管理者的薪酬与市场价值的关联也会使管理者产生披露的动机。
公司的任何决策都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资本成本的降低会强化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披露相关成本也会影响着公司的决策,本文将继续深入分析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相关成本,对IPO公司盈利预测进行深入探析。
三、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成本
根据成本权衡理论,在自愿披露制度下,IPO公司只会在自愿披露盈利预测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所增加的成本时才会选择披露。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可能带来的收益主要是指会获得更低的资本成本与社会声誉,而成本则包括披露盈利预测所带来的直接成本,以及盈利预测误差引起的机会成本。
(一)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直接成本
我国《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八条规定,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中披露的财务会计资料应有充分的依据,所引用的发行人的财务报表、盈利预测报告(如有)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审核。因此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直接成本包括编制盈利预测所需的材料与人工成本,以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
(二)盈利误差机会成本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盈利预测自愿披露制度下,大多数IPO公司选择不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实际盈利与盈利预测之间的误差可能形成负面影响。预测误差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预测差异带来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是管理层声誉的下降。
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对投资者利益保护较为完善的美国,如果盈利预测相比实际盈利有较大误差,那么投资者有可能以误导性预测信息为理由进行,要求赔偿损失。虽然安全港制度规定只要预测是基于善意并且有理性的事实依据就能受到保护,但不论诉讼是赢是输,都会给公司以及管理者带来时间、金钱以及声誉方面的潜在损失。
我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方面则比较欠缺,对上市公司行为的监督与约束的任务主要由监管机构来承担。而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监管手段也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主要表现在监督部门仅仅凭借盈利误差的大小来裁定是否给予上市公司处罚。但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盈余预测只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经营业绩做出的判断,而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与实际利润的偏差,这些规定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机会成本。
另一种衡量盈利预测误差的方法是将管理者的预测与同期财务分析师的预测进行比较。财务分析师们根据管理者公开披露的信息,以及与管理者的直接沟通,形成他们自己的盈利预测,他们的预测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管理层盈利预测的误差。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未形成系统的财务分析师预测,因而尚无法就上市公司管理层预测与分析师预测进行差异比较(张雁翎,彭浩然,2004)。
另一方面,虽然准确的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低的资本成本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但如果预测不准确,可能会使投资者认为公司经营不稳定风险较大,引起资本成本的上升以及声誉的下降。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深入分析了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与成本,IPO公司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向市场发送正面信号以及减少成本,有较强的披露动机,但是披露盈利预测的相关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削弱了IPO公司的披露动机。特别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阶段,IPO公司仍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没有披露盈利预测并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徐星美、李晏墅,2010)。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并不强,不一定能完全消化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披露盈利预测带来的收益不明显,而不披露则不会有任何损失,因此大部分IPO公司不愿意披露盈利预测。
为鼓励我国IPO公司披露盈利预测,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降低IPO公司盈利预测的披露成本。虽然我国在建立IPO市场定价制度之后,已经进一步放宽了盈利误差的限度,但如何进一步降低IPO公司的披露成本,是我国盈利预测披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第二,要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制度并不完善,使对上市公司行为监督的大部分任务都由监管机构来承担。一方面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动力弱于投资者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的资源也比较有限,造成对盈利误差的衡量采用单一的指标。在这方面,我国应当加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慢慢弱化这种直接而单一的监管方式。
第三,促进职业财务分析师的发展。职业财务分析师的数量,是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职业财务分析师的发展能促进市场对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充分吸收;另一方面职业财务分析师提供的预测信息与公司提供的预测信息形成竞争机制,强化管理者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提升其盈利预测质量。
【参考文献】
[1] Vijay Jog, Bruce J. McConom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3,30:125-167.
[2] 秦玉熙.IPO盈利预测自愿披露意愿减弱的原因[J].会计研究,2004(11):76-80.
[3] 李玲.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动机、质量及监管[J].经济评论,2004(6):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