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会计学基础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基础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基础教学

第1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借贷记账法;多维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的核心内容是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记账原理,会计分录(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这些内容对初学者来说是全新的,而且先期已开课程丝毫不涉及相关内容,加之会计理论抽象,核算方法独特,初学者学习吃力,对概念理解困难,对核算方法的运用也难以熟练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或者方法不够合理,总会出现教学“盲区”,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应对和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也使理论与实践没有完全兼容,最终无法做到理论应用于实际,脱离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鉴于此,本文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和特点,探讨多维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多维教学法介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像案例、项目驱动、Tutorial(讨论)、模拟实训等方法,都是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对一门课程而言,由于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即所谓的多为教学法。概括地讲,多维教学法就是讲多种教学方法共同用于一门课程之中。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特点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基本各占50%。具体有以下特点。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领域的入门课,主要介绍会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其理论知识抽象,核算方法独特,初学者难以理解掌握。2、《基础会计学》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占比高。本科课程除会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更重要的是会计核算方法,即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专门的方法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最终编制会计报表。这就是实际应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3、《基础会计学》课程各章节关联性、递进性较强。《基础会计学》课程第一至三章是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讲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四章是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具体运用,目的是强化对借贷记账法记账原理的理解。前四章的学习是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的,理解掌握与否,直接影响会计凭证的填制,进而影响登记账簿,进而影响报表生成。第五至八章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是递进的。

三、多维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一方面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即企业会计处理全流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就需结合各章节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总论及会计科目与账户部分

总论部分阐述的是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含义和作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计量和会计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部分阐述了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以及账户及其基本结构。显然,这两部分内容是知识性、概念性的,既碎片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应同时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Tutorial教学法。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启发互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案例导入与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助力学生理解,通过分组讨论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如,在讲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可用“冀中能源借降低坏账计提比例虚增利润2.1亿元”案例来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二)复式记账法及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运用部分

这部分重点讲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理以及制造企业各运营环节基本经济业务及其核算,既涉及基本知识,又涉及基本方法。因此,除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及Tutorial教学法来助力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外,还要运用实训方法,以提升学生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判断、确认和计量的能力,最终能准确无误地编制出会计分录(即填制记账凭证)。这是会计核算能力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能力。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部分

这几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特定表格的填制,因此应遵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这里就要用“填空法”。具体做法:简要讲解核心知识点,选取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经济业务所对应的原始凭证,让学生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计分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各类账簿中账户余额或当期发生额,编制会计报表。

(四)综合实训

课程各章节任务完成后,还应安排一次大作业,也就是综合实训。老师提供全套实训资料,一般选取制造企业全部业务流程,包括资金筹集、采购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资金退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资料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晰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个可以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计入学生考核成绩。综合实训可以调充分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对所学核算方法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教师不断探讨,刻意创新的课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金静,刘博.项目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2]金辉.提高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效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第2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企业资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现今,社会上对会计人才需求是会计人员要有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和一定的经济头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相应的有所改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将课本理论与实际操作融合在一起。将案例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应用案例来引导学生。此外,在让学生了解会计凭证、报表、账簿的同时还要将模拟操作、实务演练纳入教学过程中。在使学生认识账务处理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计实践教学应该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学会账务处理的程序,促进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使会计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才能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所需的效果。

1 企业资金运用基础会计学的分析

会计按行业可以分为商业会计、企业会计和银行会计等。而每个行业的性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就以工业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所采用的方法为例来分析核算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工业企业自身的性质使它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有一整套的程序,为了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对基于此程序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所了解,下图1给出了工业企业的资金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1 企业供应阶段账务处理程序

进行此阶段的会计核算时,首先要为学生讲解银行借入及其它方式投入的资金的处理程序,这大概需花费10个课时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填写实收资本单和银行借款合同,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实物资产入账的则填写固定资产明细;二是以现金方式入账的则填现今收款凭单等。此外学生还要学会填写自制凭证、付款凭证、转账支票等一系列原始凭证。

2 生产阶段账务处理程序

生产阶段从领料员从生产车间的仓库领取原料开始,此时要填写转账凭证,再将原料投入生产后则要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的分配。在此过程中还会涉及到预提费用、应付福利、待摊费用等一系列费用的核算。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该让学生进行岗位轮换。这样每个学生能够对整个程序的每一部分都有详细具体的了解,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处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的账务处理程序。

3 销售阶段账务处理程序

在产品生产完成后进入销售阶段要进行账务核算时,则需要关注货币资金和产成品资金的核算。在编写财务报告时,则会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损益表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才能编制完成。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从货币资金开始而也是到货币资金终止的,是一个循环的周期性过程。企业要达到的目的是使货币资金在这一流程中得到增值。货币资金的分配、聚合、再分配,是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的内同,也是企业在进行经营计划时要分析的内容,而这则需要从销售到生产到材料采购再到资金需求量的一系列的预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模拟实验还是实地实习,在进行核算时都要考虑连续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或实习时,要保证实验实习过程是连续的,要通过连续性的操作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流程。其次,还要关注实践操作的整体性。在进行不同阶段的业务时,其背景和环境要跟随着改变,这样能够保证在之后的总结中将所有的业务练成一个整体来促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再次,还要保证模拟实验中所使用的资料具有规范性。最后,要保证模拟资料与会计业务的对应。例如在填写记账凭证时,要考虑现付、现收、银付、银收等类型。在编制和填写报表时则要考虑负向填列、明细项填列等多种方式。在计算账务余额时要保证反向、负向、正向余额都有所体现。而在编列资料时要将重心放在诠释账务处理规范上。

2 基础会计学实际教学方法探析

学生要想将学习的基础会计理论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则必须要通过至少一个月的实践教学来完成一整套的会计核算,这主要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填写大量的凭证,而若填错则还需要根据错账更正的规范进行处理,例如出现数字错误要使用划线更正法;资金多少的错误则需采用补充登记法;记账方向错误则使用红字冲销法等。如果只学习理论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们很难掌握这些方法,更不用说熟练应用了。而在进行实践后,学生们的操作、观察、分析、应变技能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实践教学还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财经知识,例如转账支票、银行对账单等的使用方法,而这些都是理论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所提高,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这也能够为企业进行职前培训节约时间,既能够节约企业的人才成本又能够为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我认为实践教学方法在各个专业的应用都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受企业欢迎。

3 小结

基础会计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要求学习者学会运用实践教学方法独立的进行演算,也可以通过到企业向实习或在模拟财会室演练,从而掌握从事企业日常财务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石,同时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结合中职学校学生既可以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又可以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办学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定位打基础、重实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来确定教学目标。为此,本文就中职学校《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一、以配合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并边讲边练结合的专项实训,以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全过程,并强化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实训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会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对会计循环的了解是抽象的和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专项模拟实训,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解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以会计凭证填制为例:让学生填制一张发票,后按发票的内容编制一张记账凭证,学生完成后,要求学生回答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分别要填哪些内容?通过实训有利于课堂理论复习和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要他们学转变为他们要学,提高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也为综合模拟实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项模拟实训虽然虽然解决了课堂理论教学对会计循环抽象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会计循环的理解仍然是零星和分散的,缺乏对会计循环全面、系统和连贯运用和掌握,而通过以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全过程并强化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模拟实训:即由学生完成: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能使学生将零星、分散掌握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为一个整体,对会计核算方法有了全面、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二)为中职学生后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打基础,达到促进了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三)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实践――理论――实践”和“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一)通过参观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专项实训,使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帮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在讲授“会计记录与会计系统”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二)在讲授“复式簿记及其应用”模块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认知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以中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注重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技能需要建立分块知识结构,理论与操作技能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即:按照中职教学目标,本着基础理论够用,教学内容实用的宗旨。以趣味性案例和问题导入式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为:会计知识、复式簿记及应用、会计记录与会计系统、财务会计报告(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四大教学模块,结合专项模拟实训,逐步实现实现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边教学边考核,及时反馈矫正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分块巩固,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为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边教边考核,及时反馈、矫正,通过课堂提问、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及时补缺补漏,在综合运用能力训练上,以综合业务题涵盖筹资、供应、生产、销售、期末业务的综合案例进行考核,实现各块知识的有机衔接和综合运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在中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贯彻“有教无类、乐学致用”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人才的培养应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点,不求一律,但求创新的个性化培养,允许全面发展与成功的人才培养观及人才衡量观,为此,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针对课堂讲授的内容有选择地组织课后案例讨论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推销自己、说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的适应社会的多方面的能力。如:会计主体假定讲授完后,布置学生讨论“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不同点?所谓“乐学致用”是指“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和技能培养教学的实用教学,为此,选择有趣的、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结合模拟专项实训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加强。

中职学生生源基本素质较低,基础知识薄弱,为此,针对《基础会计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式灌输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和课堂面授时间有限的现状,对专业名词,基本理论知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问题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将有用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二)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理解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如在对多个会计科目的分析中,归纳出会计科目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掌握:科目性质、核算内容,借方、贷方、余额。

(三)主动参与讨论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例如:每次考试后,教师组织几个学生评卷,教师在旁指导,由学生统计各题的差错情况,并分析差错原因,后由学生上台讲评试卷,分析差错原因,提出矫正措施,这样使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法: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范围,节约教学资源并发挥示范作用,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CAI教学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增加趣味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五)实物参观和实际操作法:增强中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真实凭证、账簿、报表并进行实物的凭证、账簿、报表的操作,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校采用《基础会计学》教材,配有相关的习题集、光盘、网上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重点、化解课程的难点,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专项模拟实训、重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春龙.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第4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造成上述学习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究其原因无外乎三方面:

1.教师因素——学习中,教师因导学不够,导致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困难,造成学习障碍

无论哪一专业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多为概念、原理、方法,学生在基础会计学的学习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会遇见一些学习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上,比如,在基础会计学中的概念有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等,由于中文词的多义性,学生往往按字面简单理解,其实,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研究范围或会计工作的核算内容、资金运动是指单位资金的获得。使用及处置过程,再比如,原理部分,复式记账法中历史延续下来,约定俗成的借贷表示方式与企业资金增减关系的转换原理,多数学生对资金增减变化能够认识,但转换借贷就不理解了,还有对权责发生制与收复实现制两个会计核算基础原理的理解问题等,复式记账原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中的会计分录,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影响跨期收入、费用的处理及对现金流量表和税务会计的理解,一方面是学习中有困难,而另一方面这些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困惑与障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阻碍了学习的深入,而造成这一问题是教师因素,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导学。

2.学生因素——学习中,学生因懒惰和懈怠,没有理解且记忆基本概念,造成理论知识理解的困难

基础会计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的连续性,即后续原理与方法建立在前面的内容之上,这要求学生对前面的内容在理解之上加以记忆,如,在学习前期必须记忆的基本内容有,六大会计要素,常见的会计科目名称,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的隶属关系,常见会计账户的入账范围。常见的会计分录等,在教学中期必须记忆的基本内容有,企业资金筹措、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利润分配及全部完整过程的账户对应关系等。这些基本内容的记忆构成了基础会计学后续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的后期,会计学重要的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三大实务技能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但这对于一部分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按教学进度依次做到。一部分学生空有学习愿望,懒惰与缺乏毅力是造成学习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学生本身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因素。

3.教管因素——教学中,缺失对会计应用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基础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部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他们可以听懂课,他们可以看懂书,但他们仍然不会操作与工作。比如,在同步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做会计分录“学习使用形式”,也能看懂字账“教学使用形式”与报表,但由于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同步的操作训练,其知识的构建仍然是不扎实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有些时间一长尽都忘记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生知识构建不扎实,不能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直接因素又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与要求出了问题,其主要问题存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实训课程的同步配套与安排、教学中的同步教学操作要求三方面。第一,我们的教学资源没有设计出网络实训系统;第二,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同步;第三,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训练操作相结合的要求没有很好的规范。教学管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造成上述学习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究其原因无外乎三方面:

1.教师因素——学习中,教师因导学不够,导致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困难,造成学习障碍

无论哪一专业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多为概念、原理、方法,学生在基础会计学的学习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会遇见一些学习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上,比如,在基础会计学中理解——教师是帮助答疑解惑加深理解的重要引导者

理解是记忆与运用的基础,是知识构建的基本要求。没有理解的记忆与运用是死记硬背与机械的运用。理解可以帮助记忆,加速记忆,缩短记忆时间;理解可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答疑解惑并适时地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深入起到关键的作用。要发挥教师的重要导学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知识驾驭能力与表达能力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是,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来适时地回复学生的问题。可见,教师的能力与责任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关键。解决学生学习理解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能力与责任问题。

2.强化记忆——学习者自身的态度与毅力是强化记忆的关键

记忆是理解与运用的条件,是知识构建的必备前提。一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无论是文科、理科记忆是必备的。学习中的记忆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不可懈怠。学习中的记忆基本上是依靠学习者自己完成的。当然,在老师帮助理解前提下的记忆,可能更加地轻松,但就记忆本身来看是不可替代的。他是学习者积累知识,积淀方法,储存信息,获取运用资源的唯一办法。强化学习者记忆,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态度与毅力是两大关键。一是,学习者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记忆是学习的必备前提,不记忆无法学习;二是,学习者的记忆速度有快慢,保持的时间有长短。毅力&即反复记忆’是解决记忆差或者说记忆速度慢、记忆保持时间短的唯一有效手段。

3.学用结合——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运用是理解与记忆的目的,是知识构建的结果与成效。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技术转化为运用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育机构承担着责任。尤其是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训安排、教学过程要求三方面,进行要求与规范。针对基础会计学而言,第一,开发网络版的会计模拟操作系统,方便学生根据需求在学习平台上随时进行操作运用训练;第二,在教学计划中,与理论教学同步安排实训课程,尤其是严格实训与理论课程同步开设,同进度教学,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第三,将操作运用规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可将操作按教学进度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各类报表分步要求规范运用训练。

第5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收入 费用 会计科目 会计等式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为零的前提下,该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详细具体的讲解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里“收入”与“费用”的概念以及具体内容等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在此就这两个概念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探讨,以此改善该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效率,减少初学者的困惑。

一、“收入”的概念与构成的教学探讨

教材中“收入”指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三种来源: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为来自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此外又将“利得”定义为企业非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计入营业外支出,包括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罚款收入以及违约金收入。

在以上内容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上述定义中的“收入”是狭义概念,即为会计要素“收入”,强调来自企业“日常活动”,也就是来自企业的经常性活动而不是偶尔的事件。因此,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定义其“日常活动”,比如对于一般的工业企业而言出售房屋及建筑物(往往为固定资产),不属于日常活动,但对于房地产开发公司而言,出售其建造的商品房却属于该企业的日常活动。2.广义的收入包括企业的“收入”要素与“利得”;“利得”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3.在介绍主营业务收入与企业业务收入的来源时也要注意区别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就一定是主营业务收入,比如对于某空调生产销售企业而言,其空调的销售收入属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提供的空调安装等劳务带来的收入应该属于该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而对于旅店等提供服务的企业而言,住宿费是其主营业务收入,而该旅店提供的少量日常用品的销售则应当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二、“费用”的概念与构成的教学探讨

教材中“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损失”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讲清楚如下问题:

1.教材中“费用”定义是会计要素“费用”,是狭义概念。通常费用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企业最广泛的费用应该是指资产的消耗;而资产的消耗又分为“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两种消耗;“日常活动”的资产消耗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非日常活动”的资产消耗为企业的损失。第二个层次,费用指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按其是否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又分为生产费用与会计要素“费用”。第三层次,会计要素“费用”(教材中的定义);这个层次的费用包括与收入配比的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和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两部分。2.企业“非日常活动”消耗的资产即为“损失”,“损失”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与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3.企业生产费用与会计要素“费用”的区别是:企业某个期间的生产费用最终构成产品的成本,产品生产完毕入库后,未销售出去即构成企业的资产,而销售出去的产品成本构成销售当期的“费用”。

因此,“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这种说法对费用的概念层次未分清楚,会导致教学中学生产生困扰。

三、“收入”与“费用”等损益类会计科目的教学探讨

一般教材中认为企业的“收入”要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两个科目;费用包括与收入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那么其他损益科目核算的内容将何去何从?

“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个科目主要与企业的股票股权债券等投资有关,既然企业存在投资产品,投资的盈利与亏损就应该属于日常活动,因此若为投资的收益就属于企业的收入,若为投资的亏损就属于企业的费用。所以工业企业的“收入”要素应该分为生产经营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与对外投资业务的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应该属于跟企业日常业务有关的费用,而且“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收入配比,因此也应当属于费用的范畴。会计要素“费用”应包括与收入配比的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其他费用三部分。

四、会计等式中“收入”与“费用”的教学探讨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根据准则中的有关要素和概念的定义,显然“收入-费用=利润”不成立,“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也不成立。根据准则有关要素的定义和概念,应该是“(收入+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利润”。

因此我们在理解“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恒等式时,不再拘泥于要素本身的定义,而是站在利润表编制的立场上这一等式仍然成立。

参考文献:

[1]陈群芳.小议“收入-费用= 利润”[J].财会月刊,2010(3).

[2]邓亦文,陈洁著.基础会计学[J].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3-02

1 相关问题概述

1.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一种特定教学方法。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本文是建立在省教改课题――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的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旁听多位会计专业的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在课堂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并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完成的。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产生的重要作用

2.1 案例教学法形象生动的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础会计学”主要是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复式记帐的原理、借贷记帐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帐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的清查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它是一门会计学入门课程,也是其它经济业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基本知识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方法和程序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无疑会对刚入门的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产关系,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天堂,而真正的人才不是仅仅记住了多少前人已经熟知的领域,而是要创造出前人所不知的领域。如果大学的教育仍然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满堂教,学生满堂听”,结果是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没了教师,学生就没了依靠。这种教学模式无凝对培养人才极为不利的,而案例教学法需要经历老师案例的慎重选择、师生课堂的精彩讨论和最后得出经典合理的结论或启示的三个过程,特别是课堂的精彩讨论过程既可以有效提升师生关系,又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培养创造型的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2.3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凝集基础会计学的各个知识点,串联各个知识点可以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以一种真实情景为背景,对某一个或几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片,动画及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等到某种启示的例证,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中,需要经历案例的慎重选择、课堂的精彩讨论和最后得出经典合理的结论或启示的三个过程。现以一个案例来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某律师事务所2012年现金收入6000000元,另有以下项目(单位:元):

2011年12月31日 2012年12月31日

应收账款 97000 140000

预收账款 42000 21000

要求:计算该律师事务所2012年服务收入应为多少?在该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1)律师事务所的收入包括哪些内容?(2)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是属于什么类会计要素?(3)资产类和负债类会计账户期初与期末的增减变动带来收入如何变化?(4)如何利用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这两个账户的增减变动确定该律师事务所一年的收入?

对于该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对整个基础会计学的所学的知识全面掌握才能透彻解决:(1)律师事务所一年的收入包括已实现的以现金收到的收入,还应该包括已提供服务但并未付现的收入,但不包括已提前收到但并未提供服务的收入,因为律师事务所对收入的确定按照我们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就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哪怕没有收到都应计入本期,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哪怕在本期收到,都不应计入本期收入。(2)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会计要素,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会计要素。(3)资产在本期的增加是由于收入实现的原因带来的,负债在本期的减少也是由于收入增加的原因导致的。(4)该律师事务所2012年服务收入=6000000+(140000-97000)+(42000-21000)=6064000(元)。

由此可见:一个案例就能把基础会计学中的多个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通过该案例既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收入的构成;又使学生掌握了账户所属的会计要素的类型;不同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结果将引起收入要素如何增减变动等。

3 案例教学法与“基础会计学”紧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1 “基础会计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具体现实的指导意义

高质量的经典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选择的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客观的存在性。(2)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指导性。(3)案例必须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4)案例必须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能光案例没有案例研究的意义。而我们现实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1)不顾教学对象及内容,盲目选择大型典型案例,既不形象生动,又缺乏针对性。(2)以案例教学完全代替理论讲授,割裂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在必然联系。(3)片面强调案例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案例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4)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到位,颠倒师生关系的情况时有发生。“基础会计学”中案例的选择难度更大,因为要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案例中理解这些带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抽象概念。因此,“基础会计学”应选择那些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更具感观性的案例至关重要。

3.2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基础会计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懒惰,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对于没有会计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会计学的很多理论与方法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入门的不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为了理解复式记账法,就需要通过描述整个案例发生的全过程来理解复式记帐法的原理、要求及意义。案例如下:采购人员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并取得销售方开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显示价税合计117000元,其中价款100000元,税款17000,并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这笔款项。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整个业务发生的过程,然后再确定该笔经济业务引起了两个资产类会计要素发生了增减变动,一个是原材料的增加,另一个银行存款的减少,在这里还要考虑一个增值税的问题,因为这是购进采料,采购方需向销售同时支付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因此,采购方共支付价税合计数为11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最后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XXX材料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通过该案例既了解了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资产类会计要素原材料账户增加、银行存款帐户减少及负债类账户应交税费(进项税额)同时减少;又理解了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再者通过专门的会计语言(会计分录)进行了记录,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3.3 准确定位在“基础会计学”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应该刻板地理解为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4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案例教学法,不仅需要提高“基础会计学”和教学质量,建立贴近现实经济生活的高质量案例库,并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案例教学能反映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社会现实,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史孝志.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高教研究),2006(6):707-708.

[2] 张巍,王茹.MBA案例教学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1999(1):55,78-80.

[3] 万宇询,阳秋林.基础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3.

第7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方式

行院的《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引导者”作为基本设计思路。

(一)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这个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其一是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以教研室自编的教材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加入最新、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二是课程教学设计由“先讲后练”模式转变为“边讲边练”的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组织

行院的《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是在会计专业实训室进行,以会计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岗,以工作组的形式完成课程学习。

(三)贯穿于课程中的多样化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技能考评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能部分实行分组分岗操作评价,理论部分实行教考分离;覆盖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到应用过程;加大学生在工作组中对知识应用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成绩在期末总评中所占的比例。

下面主要针对课程考核的原则以及体系方法的设计进行探讨。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

课程考核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配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课程考核也应该突出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应打破传统期末“一张卷子”定论考试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体化、学习过程与考核过程一体化。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考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辅助手段。

(一)考核目标强调职业性,突出实效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效果应体现在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迅速上岗,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做出成绩。因此,应根据会计就业市场的要求细分岗位任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各种相应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指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评价准则上,质量建立在符合外界“行为指标”的基础上,关键在于成功地完成工作。

(二)考核程序强调过程导向性,突出过程性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为切入点,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内容选取,使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而考核评价方式要打破传统的“一考评定”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和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动态的考核。

(三)考核方式具有多样化

实施了一体化教学的《会计学基础》,在教学过程是通过实行分岗位工作过程细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课程效果评价也应配合会计岗位的需要设计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单项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测评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测评。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笔试成绩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分岗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对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个人在小组中完成任务的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成绩进行评价,使期末笔试只是作为评估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以更好的提高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

行院《会计学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社会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双方面的积极性,该评价体系还可为进一步的深层次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

(一)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不再以笔试成绩为主,而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主要目标是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所要求的技能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上分为技能掌握程度考核和理论掌握程度考核。

技能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国家会计职业技能测试的教学要求,确定《会计学基础》的各个岗位技能考核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分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为这种考核方式提供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及技能要求均转换为工作任务。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过程包括:每个工作小组领取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任务,完成任务,提交任务报告。每一个单项任务及综合任务都是一个技能考核的过程,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分别给予评价。

理论考核分为分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分段考核穿插在技能考核中进行,期末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果的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技能情况的评价以及最后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等方式相结合进行。

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之后,组织进行任务成果的分享。由每一个工作小组介绍本小组的任务完成过程其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其他工作小组对该小组的完成效果进行评定。最后,由任课老师对本次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小组自评成绩、小组互评成绩及教师评定成绩得出本次任务的考核结果。

在评估工作组团队协作情况同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与互评,任课老师在每个工作小组进行任务的时候对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得出每一位同学在小组中团队协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评价。

每次任务的评价结果均做记录,并在期中、期末对同期评价情况做阶段性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不足的地方并协助学生进行调整。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体现了“教学做”教学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应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方面。

(四)考核评价方式的比例分配

第8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服务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52-02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建立了“1+X”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其教学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教学成效显著;《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X”,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然而如何能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计算机能力,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到教学当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

1.充分考虑各专业差别,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

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52页)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因此一个现代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会收钱,会记账,会审计,更应该利用会计这个工具,学会管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一个权威职业评估机构分析得出:Computer literacy是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会计实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编制凭证、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转向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查询信息等。因此,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时,也要考虑以上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会计能力。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

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结论

实践证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引入与实施,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授课,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本文为:1.黑龙江科技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122);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教育[J],2010(1)

[2] 韩雪.浅析服务专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科技信息[J],2011(6)

[3] 孙丽娜.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改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15)

第9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 趣味教学 教师 课堂 实践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习的好坏关系到以后一系列专业课程教学的成败。但是《基础会计》由于其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对其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然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增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设计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规则是会计学习的入门规律,是需要同学们深刻记忆和理解的最基本知识点之一。一般账户按经济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资产、成本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二者合并称为权益)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损益类账户则需要区分是费用类还是收入类去分别登记,收入与费用之间的登记也是相反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该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我从网上收集了相关口诀: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的曲调来唱这首口诀。一时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每位学生都忙着为口诀谱曲,流行的、古典的歌曲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课后对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大多数都记住了,有的学生还是唱出来的。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而是因为它能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二、课堂生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复式记账》内容时,我在讲解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采取了“学生做老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在教学《财务处理程序》内容时,我采取了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课堂上“你来问我来答”的教学模式。在讲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时候,由于学生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显示出错误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我特地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学习填写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等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粉笔加黑板”,不仅教师费时费力,而且学生无法理解掌握,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自制的教学课件,在课件里配以一些动画,那么通过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掌握知识点,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填写记账凭证时,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我在凭证需要填写的地方用动画标注出来,一只可爱的小狗在那汪汪地叫着。学生在逗乐的同时也记住了填制要点。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设教学的文体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激趣

《基础会计》中有较多的实践课,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讲解基础会计具体业务核算时,我经常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讲解差旅费报销业务知识点时,我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是车间出差人员,有的是管理部门的出差人员,设置一名出纳会计,一位财务主管,让学生模拟过程。在学习支票的填写和转账支票的流转过程时,我让学生一位当农业银行的柜员,一位当工商银行的柜员,一位当A公司的出纳,一位当B公司的出纳。根据业务来练习支票、进账单的填写,模拟转账支票的流转过程。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效果,在银行之间传递时,我为他们准备了点钞纸当成现金来传递。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很清楚地理解了知识点。通过分角色来模拟,不仅使实践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分清不同角色应该做的工作和承担的责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实地设置会计的工作场景,不仅准备好实习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主要的实习用具,而且应考虑周全,准备一些细小的工具。比如,在一些凭证上盖章时,采用真实的印章比起让学生画章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看着自己一点点做起来的凭证,一点点做起来的账簿,心中的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在其他课程学习中无法实现的。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重视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在理论课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带动理论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师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的空间,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让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