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叶栽培技术规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加快杭州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低碳和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全国大城市农业科研单位联席会在杭州召开
西湖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谈茶叶产业打造的社会影响力
临安市太湖源镇竹笋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小林黄姜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萧山区渔业安全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动物卫生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武汉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杭州市草莓常见炭疽病菌种类研究及防治技术概述
紫红长条形茄子养分吸收特性的探讨
酮基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农药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中华鳖全日光孵化房与普通孵化房孵化苗种对比试验
健全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村社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加快淳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主要做法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
努力构筑利用、建设、管理三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杭州市蚕桑产业提升路径分析
杂交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杂交鳢池塘养殖试验
草莓叶片离体培养技术
不同氮肥量对水稻成熟期剑叶外观及氮含量的影响
临安市和宁国市联合开展省际农业执法活动
杭椒三号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桑枝栽培杏鲍菇标准化生产技术
浅谈大型蛋鸡场防疫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治
桐庐县出台扶持政策稳定粮食生产
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
刍议平安农业对构建和谐杭州的关系及对策
富阳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对策
萧山区农民信息需求调查与思考
千岛湖网箱养鱼的现状及对策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丛枝菌根(AM)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及解决途径
Bt转基因抗螟虫粳稻新品系选育的策略与进展
不同氮磷钾配比的复合肥对大花蕙兰一年生苗生长的影响
唇与花网箱养殖对比试验
扑虱灵等农药防治稻虱药效试验
樱桃番茄新品种‘杭樱1号’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农桑系列品种桑树栽培技术要点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和稳定了我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区共种植早稻34.47万亩,中稻一季稻32.68万亩。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水稻单产和质量,上半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宣区政办[20__]14号文件下发《关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升效益”的要求,重点推广六项关键技术:①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②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③主攻水稻早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④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⑤配套推广防高温热害、节水溉灌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⑥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力争07年粮食总产突破10亿斤,全面提高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攻关:①早稻高产攻关示范:07年在全区推广种植中组3号5万亩,并配套推广其高产栽培技术。在五星乡建立千亩高产示范区,推进我区早稻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②无公害稻米生产示范:在溪口镇建立500亩绿色稻米基地,统一供种、统一催芽育苗、统一播栽、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全程提供服务。③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组织新两优6号、扬两优6号等16个新品种评比试验,筛选适宜我区种植的超级稻品种,推广相应的高产保优栽培技术。④专用品种高产示范:以太湖糯等品种为主,在孙埠、五星、朱桥等乡镇建立5000亩高产示范片,为我区黄酒酿造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3、积极参与推广“一烟一稻”高产、高效模式。配合区烟草发展局做好模式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烟农增收。
二、做好植保工作,控制重大病虫暴发危害
1、加强测报工作。对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一代二化螟等重点病虫害开展系统性测报,印发《病虫情报》八期,制作可视化预报一期。做好资料整理和原始数据存档工作,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准确率,提高病虫情报和防治技术进村入户率,保证了我区午季作物和水稻生产安全、高效。扩大测报范围,将茶叶、栝楼等重点经济作物逐步纳入测报范围。
2、积极稳妥推进统防统治示范。06年的统防统治示范,在稻飞虱特大发生的情况下,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控制了农药用量和高毒农药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镇政府和农民积极性很高,为积极稳妥的加以推进,今年选择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洪林镇七景村、洪林村,建立5000亩的统防统治示范片,并与种粮大户合作建立村级百亩示范片。利用病虫情报、广播电视、明白纸、短信等多种方式传递病虫防治信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一步探索建立统防统治机制的适宜途径与模式。
3、强化检疫工作。以种子检疫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检疫职能。配合市植保站对九洲市场种子调运检疫开展检查,做好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加强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普查和防除工作。
三、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抓好技术培训与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推进我区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集中化生产,引导农民走“一乡(村)一品”发展之路。重点是①抓好茶叶无公害示范园建设,指导杨柳、古泉优良品种无性系茶苗基地建设;推广茶树良种,逐步淘汰有性育苗;建立杨柳百亩乌牛早示范园;做好溪口、杨柳优质茶基地、加工企业技术服务工作。②建设水东200亩“雄风”系列西瓜示范基地,做好“雄风”系列西瓜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我区种植的“雄风三号”,总结编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做好大棚和露地无籽西瓜技术指导。③进一步完善宣州区栝楼栽培技术规程,着力提高单产水平。指导建立狸桥50亩标准示范园。⑤提高脱毒马铃薯种植水平,共种植春马铃薯4000亩,亩产量20__公斤,亩产值1600元。
四、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增强为农服务手段
1、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一是做好田间实验:按照项目要求完成小区试验和田间试验,做好午季测土配方施肥小区试验的测产及资料汇总,建立施肥指标体系,为配方设计的施肥指导提供依据;二是做好配方设计:邀请省土肥总站、市土肥站及科研院校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结果,制定适合我区实际的配方设计。三是做好配肥推广工作:采取与生产企业合作,指定配方生产和引导农户(尤其是种田大户)自行配制等方式将配方技术物化成产品推广给农户;四是组织申报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续建项目,并已获批准,将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07年全区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
2、组织实施植保区域站建设和长江流域高品质棉花示范项目。植保区域站建设项目经市农委、区政府、区农委领导多次协调,现已办理好土地使用证和规划许可证,并减免了部分收费。目前检测楼工程正在组织招标,观测场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整个项目将在年底建成验收,增强我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棉花项目在水阳镇建立5000亩高品质棉花品种-科棉3号示范基地,开展无土苗密度栽培试验,推广棉田无害化防治技术。
3、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抓好农业环保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强化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积极组织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是做好农村环境治理的调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业污染处理工作。
五、下半年工作重点
1、抓好粮食生产,继续组织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高产攻关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区水稻生产水平。
2、认真做好水稻、棉花等重点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控制重大病虫害的发生。
3、继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植保区域站建设、棉花项目实施工作,以项目为平台,强化各项为农服务措施。
4、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水稻、西瓜等新品种试验的总结。
关键词: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应性;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224-04
The Adaptability of 13 New Tea Plant Cultivars in Hangzhou
ZHANG Zhi-fang,ZENG Jian-m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ional Center for Tea Improvement,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popular tea plant cultivar Fuding Dabaicha as control, experiments of investigating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13 new tea plant cultivars joined in the third national regional test of tea plant, were carried out in Hangzhou during 2003-2009.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E’cha 5, Nanjiang NO.1, Mingshan Tezaoya 213, Nongkangzao and Shifocui were exceeded or closed to the control,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ea-producing areas of Hangzhou. The following eight tea plant cultivars, Wufeng 310, Shifoxiang, 901, Zaomeigui,Dayelong, Zaomeigui, E’cha 6, Wufeng 212 and Mingke 3 were un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ea-producing areas of Hangzhou.
Key words: tea plant; new cultivar; regional test; adaptability; Hangzhou city
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无碳酸饮料,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饮茶历史。茶树品种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茶叶品质及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因此,优良的茶树品种是生产优质茶叶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国内名优茶开发, 20世纪90年代我国茶树育种工作者培育了大量优质、早生的茶树品种,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1]。
在茶树品种选育的程序中,进行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是必要环节,通过对新品种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性的观察、鉴定,可以明确品种的适宜栽培区域和推广范围,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以第三轮全国茶树区域试验杭州点的13个绿茶参试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6年的观测试验,明确了参试品种在杭州地区的适应性,为生产引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茶树品种的来源
参试茶树品种为福建、江西、湖北、安徽和四川5省选送的南江1号、五峰310、石佛香、玫零壹、农抗早、大叶龙、石佛翠、早玫瑰、鄂茶6号、五峰212、名山特早芽213、茗科3号和鄂茶5号等13个品种,以国家级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
1.2 试验方法
2003年冬季至2004年春季,将14个品种的茶苗定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园内。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长度9 m,面积13.5 m2,并设保护行。双行双株种植,大行距1.5 m,小行距0.4 m。苗木要求符合GB 11767-2003茶树种苗一级标准,茶园管理根据第三轮《全国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高幅度(茶树生长势)三足龄期测量茶树高度和幅度。每个重复定点取样5个(9 m茶行,取1、3、5、7、9 m中心处)测量茶行高度和幅度。具体在1、3、5、7、9 m中心点测量最高枝梢的高度和双行茶行的幅度,计算平均值。
2)定植后于2007年春季起,观察茶树春梢一、二、三叶初展期。每个小区观察5丛,每丛选择1个芽头固定观察,取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一个带叶健壮茶芽作为观察芽,从越冬茶芽萌动开始,隔1 d观察1次,各个生育期以30%的观察茶叶芽头达到该物候期为标准。连续观察3年,观察期间如发生损伤或误采,立即调换相同生长状态的芽继续观察。
3)定植后2007~2009年春季观察发芽密度。在通过一芽二叶期时,每个品种小区随机取3个点,调查每点(33.3 cm×33.3 cm)10 cm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计算平均值。
4)2007~2009年连续3年记载春、夏、秋茶的鲜叶产量。春茶在一芽二叶物候期通过后采一芽二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夏、秋茶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同时要求春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采。
5)2007~2009年按参试品种的适制性或参试目的制作烘青绿茶。由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按GB/T 2377-2009及时进行感官审评。
6)2007~2009年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连续3年对茶树耐寒性和耐旱性进行鉴定。越冬后或旱期后,以丛(株)为单位,每小区调查10丛(株)茶树冻害或旱害程度,凡中上部叶片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为受冻害,1/3以上当年嫩叶有红变即为受旱害。根据受害情况进行分级,受冻害或旱害叶片≤5%为0级;5%
冻害或旱害指数计算按公式HI=■进行。
式中,HI为冻害或旱害指数;ni为各级受冻或受旱茶树丛(株)数;xi为冻害或旱害级数;N为调查茶树总丛(株)数;4为最高受害级别。根据冻害或旱害指数,耐寒性或耐旱性分为强(冻害或旱害指数≤10)、较强(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茶树品种的树高、树幅
茶树是以采摘营养叶为原料的经济作物,建立适中的高度、宽大的树冠和整齐的采摘面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叶层厚度和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3]。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的13个茶树品种中,名山特早芽213、鄂茶5号和鄂茶6号3个品种的树高、树幅都超过了福鼎大白茶;早玫瑰、农抗早和南江1号的树高超过了福鼎大白茶;五峰310树高和福鼎大白茶一样;其他几个品种树高和树幅均未达到福鼎大白茶的水平。
2.2 参试茶树品种的物候期
茶叶(特别是名优茶)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商品,上市的早晚与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早生便成了育种者和生产者所期望的重要目标之一。综合3年观测结果可以看出(表2),早玫瑰、名山特早芽213、鄂茶5号、五峰310属于特早生品种;农抗早、五峰212、茗科3号、鄂茶6号、南江1号5个品种属于早生品种;玫零壹、石佛翠和石佛香属于中生型品种;大叶龙属于晚生型品种。
2.3 参试茶树品种的发芽密度
茶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茶树上采摘的芽数,单位面积内芽数愈多产量愈高[4]。测定了参试茶树品种3年的发芽密度(表3),结果表明13个参试茶树品种的发芽密度差异较大,石佛香、玫零壹、石佛翠这3个茶树品种的发芽密度极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而南江1号、鄂茶5号、五峰310和名山特早芽213这4个品种的发芽密度显著低于对照,五峰212、鄂茶6号、大叶龙、早玫瑰、农抗早、茗科3号6个品种的发芽密度则极显著低于对照。
2.4 参试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
在相同的生态和栽培技术条件下,茶树品种决定了茶叶的产量。对参试茶树品种3年平均产量进行分析(表4),结果表明,鄂茶5号、农抗早和鄂茶6号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石佛翠、玫零壹、南江1号和五峰310这4个品种的产量显著大于对照,名山特早芽213、早玫瑰和大叶龙3个品种的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石佛香、茗科3号和五峰212的产量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
2.5 参试茶树茶样的品质
人们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逐渐形成茶叶品质的概念,归纳起来为“色、香、味、形”4个字。在绿茶中要求香气清香持久、纯正、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而爽口。对烘青茶样外形(10%)、汤色(10%)、香气(30%)、滋味(30%)、叶底(20%)进行密码审评。茶叶综合审评结果(表5)表明,南江1号和鄂茶5号这2个品种的总分均超过福鼎大白茶;其余11个品种茶样的得分均低于福鼎大白茶。在参试品种中,有的可能不适合制作绿茶,如大叶龙,其得分较低,只有82.2,其汤色泛灰色浅,滋味浓爽微苦,叶底呈靛蓝色。
2.6 参试茶树的抗逆性
茶树抗性是茶树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不同的茶树品种对不良的特殊环境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一个优良的品种不仅要优质、高产,还应有较强的抗逆性,否则优质高产也就没有保障。3年的抗逆性观测结果(表6)显示,在抗寒性上,农抗早、石佛翠和南江1号均有强的抗寒性(受害指数 ≤10),其中农抗早最强,排在第一,其次是石佛翠。五峰310、大叶龙和玫零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10
3 小结与讨论
经过连续6年对参试茶树新品种区域适应性的研究,为国家级品种鉴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就某一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科学利用地域资源和茶树品种是十分重要的,对指导茶叶生产和茶叶产业建设而言是重要的理论依据[5]。结果显示,参试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生产适应性的有鄂茶5号、南江1号、名山特早芽213、农抗早、石佛翠5个品种,在物候期、产量、加工品质、抗性等方面超过或者和福鼎大白茶相当,适宜在杭州茶区推广应用。
致谢: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王新超博士的指导,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陈 好,陆建良,郑新强,等.新世纪中国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研究进展[J].茶叶,2010, 36(1):6-9.
[2] 陈 亮,虞富莲,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陈正武,赖 飞,刘红梅,等.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179-187.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基地发展情况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打造茶园。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产面积万亩,全县万亩茶园预计2019年全部投产,茶叶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二)茶叶产量及产值
1、总体情况。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亿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产值产量相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和%,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2、白茶情况。2013年末,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万亩,白茶产量吨,白茶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白茶种植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白茶产量吨,产值亿元。
(三)茶叶加工发展情况
1、茶叶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底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5年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链条。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线条,其中:年加工能力吨以上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平米以上家,年产值万以上茶叶企业家。
3、管理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获得QS认证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家,家茶叶企业获得茶叶出口资格。
(四)质量安全情况
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工作。2015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2016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亩,完成有机茶园认证万亩。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标志产品《某白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1016-2015)、《某白茶》(DB52835-2015)、《某生态绿茶综合标准体系》《某生态绿茶栽培技术》等多个地方标准,同时加强茶叶标准宣贯,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资销售店,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违禁化肥、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建成茶叶农资专卖店(专柜)个,建立了农资进出台账,规范了农资管理。
四是逐步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建设。通过在企业基地种植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产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五)茶叶宣传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广告宣传。2014、2015和2016年,我县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传经费万元,分别在某高速块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传广告。
二是不断扩展宣传方式。每年组织电视媒体报道宣传次以上,报刊杂志报道宣传条以上,网络宣传报道条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传片亮相央视,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视频道高频次播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参加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某县把参加茶事活动当作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三年来,累计牵头组织茶事活动次,组织参加品茗活动次,推进茶文化六进活动次。
(六)品牌建设情况
一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某白茶”品牌价值为亿元,2015年为亿,2016年“某白茶”品牌价值超过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产品,从斯里兰卡到到马耳他,再到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第一次代表中国茶文化站上世界舞台。2015年9月,由某县人民政府独家授权经营“某白茶”品牌的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品牌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某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也是全省第六个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
(七)市场拓展及销售情况
(一)大力拓展目标市场。在北京、大连、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专卖店,与“国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设立代销点;与北京企业合作在首都北京开设了某白茶体验中心。某白茶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家经销商和个终端销售点将某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25个省(市、自治区)。
(二)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某茶叶公司、某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茶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引进某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某白茶古镇,某茶叶经营主体实力逐渐增强。
(三)积极建立销售渠道。2015年6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贵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某县家茶叶企业和某茶公司签订茶叶销售合同,某茶叶借助某茶公司经营和销售优势,将某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创建省级出口茶叶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办理了茶叶出口资格,打开了茶叶外销渠道,每年出口茶叶吨左右,出口创汇万欧元以上。
(八)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情况
1、全县涉茶贫困户情况。我县万亩茶园覆盖全县个乡镇余个行政村,涉及贫困乡镇个,贫困村个,带动茶农万户近万人,其中贫困户万户万余人,涉及茶园面积万亩。
2、茶叶企业带动贫困户情况。全县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涉及贫困人口人以上。
3、茶叶助推精准扶贫情况。一是安排茶叶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社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规划实施的双龙茶旅一体化项目促进了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实施建设的某山茶旅一体化扶贫产业路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授人以渔,提高贫困茶农素质,增强贫困茶农增收致富本领。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茶叶培训期,培训茶农人次;三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识别贷款茶农中的贫困户户,并对贷款贫困茶农进行贷款贴息,共计贴息元,有效减轻了贫困茶农负担。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坚持规模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动形成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实行茶叶订单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场的扶持引导,着力解决其发展瓶颈和资金困难问题;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和联系,实现了产业互补、渠道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细分细化,提升了茶叶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了茶企、茶农增收渠道,提升了茶叶产业效益。
(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宣传情况
1、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农茶企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运用,推广机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例如:我县2014年投入余万元采购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提高茶青下树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才支持。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对茶叶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名,培养茶叶中级职称人才人。不断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实用技术培训,相继开展茶叶培训班期,培训茶农人次,进一步加快了茶农职业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县茶叶产业技术队伍。
3、金融服务。努力推进金融扶持茶产业发展,破解茶农茶企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国开行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累计向我县发放茶产业贷款共七个批次亿元,其中涉及农户户亿元,企业家亿元。二是农村信用社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至今,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亿元,对某茶业公司等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文化宣传。紧紧围绕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通过制作宣传片、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等推广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绿水白茶为背景的《白茶恋曲》;拍摄了展示某纯美自然生态、优良地质条件、生态某白茶的茶叶宣传片;出版了记录某茶产业发展变迁的《某茶叶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况
1、茶园集中度。2013年末,全县万亩以上乡镇个,亩种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截至目前,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乡镇,亩茶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户,建成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产业化经营程度极大提高。
2、配套设施。2014年以来,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个,安装太阳能频射式杀虫灯余盏,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区主公路、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余千米,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3、产业链拓展。一是茶旅一体化打造。按照全县万亩茶园区域分布状况,结合茶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规划打造六个茶旅一体化园区。即: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龙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体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场茶旅一体化园区。该六个园区分别围绕“茶园八卦图”、“迷宫茶园”、“知青文化”“傣楼”和“山水田园”等特色进行建设和打造。同时,紧密结合生态、人文、养生、休闲、观光等,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布局,让茶农从单纯的种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二是茶叶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某公司建立某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县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平方米,新建清洁化生产线条,进行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某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差异化发展优势明显,自2017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某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产业投入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在基地建设上。茶园老化,产出率低;茶园管理难度大,投入多,茶园水、电、路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茶园管护不到位,下树率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
(二)在加工升级上。老厂机械设备落后,厂房简陋,布局不合理;新设备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加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大,企业质量安全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边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等在影响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企业自主优质品牌不多,宣传经费有限。
(五)科技服务上。基地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大;茶叶精深加工投入高,茶叶衍生品开发难度大,科技服务茶产业效果不明显。
(六)产业人才上。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七)金融服务上。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融资平台少,.资金流动困难,贷款利息高,企业壮大发展举步为艰。
(八)茶旅一体化打造上。全县多个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打造进度慢,规模不大,打得响、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茶叶基地建设
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投产茶园管护,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万亩茶园管护为主线,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园投入品管理,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生产组织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四是抓好茶叶生产各环节配套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茶园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到“扶优扶特,扶优扶强”。着力争取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规划等方面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公众对上市茶叶的信心,树立自身茶叶品质优良、安全放心的消费形象。
(三)支持茶叶品牌建设
以“某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设某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个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同步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不断跟进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销售渠道和模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各类茶事活动,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三是加强某绿茶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四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销售渠道网络。五是建立品牌专卖,改善交易环境。六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推进电商全网覆盖。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雄厚、规模大、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参与某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学习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先进做法,攻坚茶叶发展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
关键词:祁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58-03
食用菌产业在祁门县可谓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产业,所谓古老,是因为早在1 600多年前祁门县就开始用砍花法粗放种植香菇,一直是安徽省的香菇重点产区之一;所谓新兴,是因为近年来注重生态保护、全面推广了袋料栽培模式,大力发展袋料栽培食用菌,同时调整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不断扩大袋料栽培香菇、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基地规模。全县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食用菌产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对祁门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及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在全县经济领域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显凸出,并被列入了安徽省蔬菜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在实施食用菌产业化过程中,祁门县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经验做法。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县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发展到1 077.49万棒,其中袋料低温香菇683.18万棒;袋料高温香菇107.4万棒,袋料黑木耳286.91万棒。2013年全县标准化食用菌基地规模为1 205.99万棒,比2012年增长11.93%。其中袋料低温香菇732.30万棒,袋料高温香菇135.65万棒,袋料黑木耳338.04万棒。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闪里、安凌、新安、箬坑等乡镇标准化袋料黑木耳生产基地,历口、古溪、渚口、小路口、祁红等乡镇标准化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基地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1.2 龙头带动日益凸显 祁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和产品系列开发的龙头企业共有两家,即山华集团和黄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山华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年来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菌种、收购”四到位服务,把企业的效益和农户的实惠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到目前为止,山华集团食用菌生产基地已由黄山市辐射到安庆地区、六安地区、江西省浮梁县等地区,带动周边和本县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共建立香菇、黑木耳等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万m2。黄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市级龙头企业,坚持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开发了食用菌系列产品,为菌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目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共有食用菌专业市场1个,产地市场3个,历口、大北两个产地市场共有保鲜库68个,有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及本省合肥、宣城等客商近200人,平均日交易量10t,日交易额60万元,分捡出的优质鲜菇通过深圳直接输港。2012年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 600万元。全县有食用菌专业协会2个,会员2 0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品经销的农民经纪人达300多人,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营销大户有16户。我县生产的“山华”牌黄山徽菇和黄山黑木耳,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山华”牌黄山徽菇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山华”牌商标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我县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山华集团利用品牌优势在国内外建立了稳定的营销网络,现已在全国10大城市设有办事处、营销窗口,在6大港口注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4 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2012年全县食用菌产量为1 034t,产值6 000万元,全县农民来自食用菌的纯收入人均达260元;预计2013年食用菌产量为1 200t,产值6 500万元,全县农民来自食用菌的纯收入人均达28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继外出务工及茶叶生产经营之后的又一主要现金收入来源及增收渠道。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自从实施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来,我县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可持续发展,总结起来,主要做法与经验如下:
2.1 建立和完善了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标准化体系 祁门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资源两大优势,针对农民种植食用菌积极性高,种植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及时确定了袋料栽培食用菌支柱产业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加以鼓励支持和规范引导,先后出台了《祁门县关于大力发展袋料食用菌生产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意见》、《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意见》、《祁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试验区食用菌系列开发项目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祁门县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祁门县农业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祁门县鼓励外来投资暂行办法》和《祁门县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县袋料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领导组,建立了一整套从菌种、大田生产、采摘到产品加工县级标准,从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上对基地县建设工作予以保障。同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组织体系,发展食用菌生产。建立岗位责任制,把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各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每年县农业部门都要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各项规程简化浓缩成《致全县菌农的一封信》,及时分发到菌农手中。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袋料食用菌生产标准化体系,促进了全县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初步建立了安全追溯体系,完善了质量控制制度 近年来,我县逐步建立建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了标签、标识制度及农资经营信用档案管理制度,每年都要对全县农业投入品定期进行综合执法大检查,通过市场整顿,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我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推行食用菌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健全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加快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食用菌产品,促进消费安全。建立了县级蔬菜、食用菌农残检测中心,同时利用检测中心平台,督促各生产基地严格按照《安徽省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指导菌农安全用药,严格保持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食用菌专用农药。严格食用菌生产用水管理,确保了菌棒注水全都用上山泉水和井水等优质水源。引进了一批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合我县种植的食用菌品种,大力推广不脱袋层架式栽培和周年生产栽培模式。各基地都实行了严格的灭菌消毒和轮作,优化了生态栽培环境,做到了从源头上杜绝了劣质或有害食用菌产品上市。
2.3 建立核心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系列化服务 逐步建立了历口、诸口袋料栽培香菇核心示范区和闪里、新安、安凌袋料栽培黑木耳核心示范区。对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系列化服务。一是抓好食用菌标准的制定。目前我县已制定了县级地方标准12项,为全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参照依据。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县菜办、各乡镇农技站及食用菌农村专业协会为依托,多层次、多方位加强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培训。2012年先后举办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现场会20余期,培训菌农近1 500人次,发放食用菌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做好生产技术服务。生产期间,实行技术人员包片联户指导生产,进行技术承包,重点指导食用菌制棒及大田管理等关键技术。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全县共引进10多个适合本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优化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五是不断创新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袋料栽培技术、以草代木栽培技术以及粪土结合栽培技术。改良传统栽培模式,实现了由季节性栽培模式向周年生产栽培模式转变。六是强化信息服务,利用农网、农业“110”服务热线以及食用菌服务窗口,了解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引导菌农发展质好价高的反季节袋料香菇、毛木耳、黑木耳和花菇生产,提高了菌农的经济效益。
2.4 服务龙头企业,培育品牌 我县在为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和品牌培育上,跳出传统的单纯靠财政扶持的框框,寻找新思路,实施新举措。引导企业逐步建立以提高经济效应为核心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山华集团通过改制转为民营企业,投入500万元新上了绿润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项目,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和经济效应明显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山华集团在很抓质量的同时注重品牌的培育,“山华”牌黄山徽菇在第三届中国农博会上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山华”牌黑木耳也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同时“山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也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的有机认证。
2.5 重建产地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祁门县委、县政府为帮助农民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解除菌农的后顾之忧,积极营造市场、开拓市场,实现大生产大流通。一方面投入巨资先后建成拥有店铺400多套、3座交易大棚、1 600多个摊位、可供2 000多经营户经营的祁门县金东农特大市场、闪里边贸大市场,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热情服务,不断规范完善市场环境和功能,同时还注重各基地产地市场的建立和培育,在历口镇和诸口乡建立了两个鲜菇市场,在闪里镇建立了红梓木耳市场。市场共有鲜菇收购点68个,福建、浙江、合肥、宣城和本地客商200余人,平均日交易量10万kg,日交易额60万元,分捡出的优质鲜菇通过深圳直接输港。菇农在家门口就可售菇,均价达7.0元/kg,而且当场能收到现金。由于产地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健全了我县食用菌产品营销网络,方便了菌农出售产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袋料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对做出一定成绩的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协会予以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了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纽带作用,大大激活了食用菌市场的流通,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6 多元化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祁门县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2012年通过农户自筹、财政项目资金、银行信用社贷款、农业招商引资等渠道,整个产业共投入资金近2 000万元,为全县栽培袋料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存在问题
我县食用菌基地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食用菌产业化程度(下转88页)(上接59页)还不够高,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还不规范,吸纳农户生产的香菇、木耳产品的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范围及带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菌种市场还未实现有效管理,农户在生产香菇、木耳过程中还存在菌种质量隐患。三是袋料栽培食用菌等培植林建设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没同步。四是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民合作组织及产品产地市场运营还不完善,收购点以外地客商为主,还存在着菇贱伤农的隐患。
4 产业发展对策
为做优做强祁门县食用菌产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一步发展要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按照“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区域特色,推进食用菌产业全面升级。
4.1 把握机遇,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注重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在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多吸纳食用菌产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增加菌农收入。加快食用菌绿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绿色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改项目。支持山华集团增资扩能,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产地市场功能,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实施能人和合作社带动战略。切实加大食用菌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倾力打造“山华”绿色品牌,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4.2 完善检测体系,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品质 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强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严格按规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样品,对检测结果除及时上传外,还要定期加以分析,同时制定出食用菌病虫防治用药明白纸及时反馈给菌农,指导菌农安全用药。建立监测和检验体系,实行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基地的发展和生产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用菌基地建设质量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3 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袋料栽培全面取代椴木的基础上,利用林业项目、政策和资金,注重并加快食用菌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建设,充分利用本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展综合利用,用薪炭柴和木材加工边脚料生产袋料食用菌,用生产后的废弃棒当薪炭柴使用。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山华集团已开发成功的以草代木生产香菇的技术、利用废弃棒作为原料种植鸡腿菇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做到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4 完善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袋料栽培食用菌产业要立足目前少数几个乡镇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在历口、新安、闪里、渚口等部分乡镇集中发展,注重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建立标准化基地。要强化食用菌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发挥好现有食用菌合作社的作用,逐步健全和规范无公害食用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储备,指导农户将袋料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料进行综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将未被杂菌污染的废弃料晒干粉碎,按30%左右的比例添加到新原料中继续栽培食用菌,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产量;二是发酵后直接还田,培养地力;三是作燃料;四是可以生产饲料,食用菌废料中有大量的富含蛋白质的菌丝,及时晒干后粉碎,添加10%的细麸皮或玉米粉,再加入催化剂发酵,即可转化成家畜饲料;五是生产有机肥,对难以开发利用的应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或经济手段严加管理,指定地点,统一堆放、掩埋或焚烧,决不能放任自流,污染环境。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在木屑中加入农作物秸秆降低木材使用量,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手段,严格按规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样品,定期加以分析,并制定出食用菌病虫防治用药明白纸及时反馈给菌农,指导菌农安全用药。规范和壮大历口、诸口和闪里3个产地市场,做到市场带生产、生产促市场的良性循环。强化菌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管理,对不合格的生产厂家,坚决予以取缔,逐步建立菌种注册登记制度,严禁无证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坑害菌农。对食用菌原材料经营网点进行定期检查,杜绝劣质原材料在市场出售,为菌农创造规范方便的市场环境,为广大菌农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一、目标任务
按照枇杷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规划,从*年5月至*年5月,计划用3年时间,使*枇杷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30万亩,示范农户1000户,枇杷亩产由445公斤增加到500公斤,质量达到无公害优质枇杷的标准要求,枇杷总产值由*年的7084万元左右上升到1.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64元。
项目建设资金,3年计划总投入1500万元,其中:当地政府投入900万元;有关单位经费投入300万元;下拨补助经费300万元,分三期到位,第一年100万元,第二年100万元,第三年100万元。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制定生产标准和实施方案20万元;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与推广及示范区建设50万元;农药、肥料、果袋等补贴及改善水利系统150万元;建立保障监测体系40万元;建立服务体系40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一)示范区基地面积与产量
三年累计新建枇杷标准化示范区果园10.79万亩,续建2000年—*年新枇杷基地6.51万亩,改造原有老枇杷基地12.94万亩,3年共计形成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面积30.24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8%,占全市枇杷面积的91.3%;投产枇杷果园亩产达512公斤,完成计划任务的102.4%;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7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9.3%;示范农户1214户,面积10840余亩。
(二)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
3年市级财政总投入2790.6万元(未包含枇杷良繁体系建设投入)。其中:示范基地建设及补助1985.6万元;市级项目培训、示范户补助、科技试验费等共计174.4万元;枇杷商标设计、注册,聘请科技顾问,乡镇、村果技员补助,枇杷技术手册,办公设备等费用630.6万元。县区、乡镇及其它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枇杷良繁体系建设、外出参观交流、县区、乡镇技术培训、示范补助等。
(三)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建成高标准良繁基地,完善了我市枇杷苗木标准化生产。*-*年,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450万元,市财政投资700多万元,建成占地500亩,配套建设1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的现代化枇杷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立并完善了我市良繁体系。引进枇杷优新品种29个,母本园年供良种接穗50万枝,每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株。良繁基地的建成,为我市进一步扩大枇杷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产量、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严格按照枇杷标准化生产要求组织生产,*年,投产枇杷果园单产由标准化示范项目实施前的445公斤/亩增加到512公斤/亩,较项目实施以前增加了15.1%。预计示范区*年枇杷产量达7.61万吨,产值将达到1.27亿元。果实套袋、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使优质果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60%以上,示范基地果品基本达到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检测质量标准。“光之味”枇杷品牌的创立,带动产地价格由项目实施前的1100元/吨提高到了现在的1600-1800元/吨。随着新建基地投产面积的逐年增加,商品化处理线及橙汁加工厂的投入运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3、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村科技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果农素质显著提高。项目实施,树立了科技兴农的典范。通过3年来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及互帮互助,全市项目区近20万农民枇杷种植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有相当部分种果能手成为农民技术员、种果大户和果品营销大户,依靠科技,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的致富之路。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广大果农对农业标准化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枇杷标准化工作具备了较好的组织保障能力和群众基础。
4、示范区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区域化集中连片的开发格局。我市枇杷标准化示范基地形成了隆纳高速公路沿线“百里绿色长廊”枇杷带和赤水河流域鲜品果枇杷带为主,泸合线、泸永线、泸富线等为补充的枇杷带的开发格局,实现了区域化集中连片发展布局。
5、项目辐射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进一步深入。3年的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不仅枇杷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还带动了我市龙眼、枇杷、蔬菜、茶叶等其它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执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进一步深入,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呈现出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6、绿化面积大大增加,生态效益日趋明显。枇杷树的大规模栽种及原有老果园的规模化改造、完善和恢复,绿化了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荒山荒坡,保持水土作用明显,无害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极大的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肥料对土壤与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1、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领导机制。枇杷标准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又是一项技术性强、管理复杂的工作,必须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配合到位,并制定详细的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才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在枇杷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市、县(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及财政、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领导组在农业局设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项目建设和日常事务,各示范基地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2、健全项目管理和科技服务的协调配合机制。市枇杷项目办公室印发了《*市枇杷示范基地建设管理考核制度》、《*市枇杷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市枇杷示范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建设规范、硬件、软件设置,计划与检查验收及财务等管理制度,健全了项目管理体系。聘请了西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资深柑桔专家成立了项目科技顾问组,质监、农业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制度,市、区县成立了以经作、植保、土肥、水利等为成员的项目科技组,乡镇、村配备了专、兼职项目技术员。项目管理体系与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机制。
3、建立项目实施目标责任制。市政府每年下发文件,明确了各区县当年的建设任务和管理意见,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考核验收,一年一检;县区与项目乡镇、乡镇与村、社也层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市枇杷项目办下发了枇杷基地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对项目的组织管理、科技管理、计划统计管理、苗木管理、档案管理、果园的检查验收管理等及考核内容、指标和奖惩办法进行了规范,建立和完善项目的目标责任制管理。
市项目领导小组每年都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落实工作任务,通报项目开展情况,查找问题,讨论解决办法。项目工作会三年累计达14次,其中重大项目工作会就超过5次。
市枇杷办也规范了自身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技术组和宣传组,分工明确,同时又相互协作,并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头,定点联系一个县(区),每月下基地检查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不少于10次,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进度、有结果,季度有小结,年终有总结。
4、积极探索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确定为“两条干线,三条支线”。两条干线为隆纳高速公路沿线“百里绿色长廊”和赤水河沿岸鲜品果枇杷带;三条支线是泸合、泸宜、泸荣公路沿线的乡镇。在果园经营模式上,除部份沿用了原有的单家独户的管理,我们积极的进行模式创新,一是引进业主开发,改过去单一农户发展管理模式为业主、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参与开发的多种经营管理模式;二是组织建立协会和专业服务队。各级各地区积极组织建立协会和专业服务队,形成基地+标准+协会的产业开发模式。目前,全市成立了3个县区级枇杷协会;8个镇、村级枇杷协会;另有部份乡镇、村建立了枇杷专业技术服务队。全市各地协会、专业服务队、种植大户实施枇杷果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10%以上,投产区果品组织销售量占当年总产量的20%以上。
5、建立枇杷标准化推广网络。一方面狠抓标准化技术培训。3年来,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标准化技术培训班1300多期次,培训各技术骨干369人次,果农8.1万余人次;市、县区、乡镇、村社不定期组织项目相关人员、果农外出参观学习4500余人次;编印《*枇杷》标准生产手册4万多册、实用技术资料10万多份发送到农户手中,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形成了市培训县区、重点示范乡镇、部份村,县区培训示范乡镇、村社,乡镇培训到村社、农户的层层培训网络。另一方面抓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运用和农资服务。针对枇杷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无伤根栽植、促花保果、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实套袋、果园综合利用、节水栽培等多项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运用。与此同时,各级枇杷项目办开展了CNE橙类、柚类促花剂,BA+GA、PBO、细胞激动素保果剂,捕食螨等配套农资服务,3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余万亩,取了巨大成效。三是宣传网络建设。在*日报上开辟“*枇杷”专栏,在互联网上开通“*市枇杷信息网”,编印《枇杷简报》和《*枇杷》62期,5100份,宣传手册2000册。在《中国果业信息》期刊专版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逐步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枇杷化示范建设的积极性,并自觉的按照枇杷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6、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枇杷社会知明度。*年,申报无公害枇杷生产基地,得到农业部认证;*年注册了“光之味”*枇杷商标,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称号、农业部柑桔质量检测中心优质果品称号;“光之味”枇杷*年参加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引起省内外客商的极大观注和消费者的认同。于*年、*年在*诺玛特、摩尔玛连锁超市进行销售,社会反应好。“光之味”*枇杷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密切配合,着力完善枇杷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
1、枇杷项目标准体系建设。自枇杷标准化示范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在枇杷标准体系上狠下功夫。为进一步规范生产技术和果品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化示范项目的要求,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农业部行业标准和省标,在原有枇杷生产技术规程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市无公害“光之味”枇杷生产技术规程》和《“光之味”枇杷果品标准》两个地方标准。标准化示范项目组于*年1月完成初稿的编写,交*市技术监督局进行了补充、修改,*年5月,邀请西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的专家进行咨询,再次修改,形成送审稿。*年6月,下发各区县项目基地试行。通过一年试行,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年6月20日,*年7月1日实施。此外,在枇杷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凡涉及枇杷的相关标准,也进行了收集、整理,形成了枇杷产前、产中、产后一整套标准体系。
2、枇杷项目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一是苗木和病虫害的检验检测。市政府以泸市府发[*]91号批转市农业局《关于枇杷基地检疫性病虫害综合预防管理意见的通知》,进一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规范了枇杷基地种子、种苗和生产基地检疫性病虫害的预防管理。枇杷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所需苗木全部由市农业局统一组织在中国柑桔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和市级以上良繁基地购苗,苗木质量由他们把关并保证质量,并由市、县区植保部门组织苗木假植、定植一年后复检,确保苗木不带检疫性病虫害;病虫害的检测检验。利用我市的已有的柑桔非疫区检测与监测站,不定期病虫害发生与发展动向,完善了项目病虫害检测检验体系;二是枇杷果品、肥料、果园土壤等的检测检验。市枇杷项目办每年根据制定的果品评优方案进行果品生产检验。果品、肥料、土壤不定期送农业部柑桔质量检测中心和*农业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分析。建立了以*农业质量检测中心为主的土壤、农药、肥料等的项目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三)狠抓标准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枇杷项目的科技水平
枇杷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自*年实施以来,先后实施了工厂化营养土容器无病毒育苗技术,实现了枇杷的苗木标准化作业,良繁设施和育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伤根栽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完善了我市枇杷建园标准化作业,取得显著成效,居省内领先水平;促花保果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果园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示范与应用、果园综合利用技术示范与应用、果园节水栽培等,实现了我市枇杷基地标准化管理和项目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各类标准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构建我市枇杷标准化示范项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后续工作
(一)用抓工业思维抓农业,高度重视枇杷标准化工作
用抓工业的思维和理念抓农业,就是要像抓工业那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和发展环境。首先,各级领导在抓枇杷标准化项目认识上要进一步提高。中央提出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这就意味着抓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事关*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大事,而且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大事,就枇杷标准化项目而言,只要各级领导对它像抓工业项目那样产生浓厚兴趣,枇杷产业高速发展才有希望,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在基地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上进一步研究,用政策的杠杆作用,撬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推动枇杷项目大发展。
(二)扶优扶强,集中要素,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枇杷标准化必须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匹配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当前我市枇杷项目龙头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这是制约枇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难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枇杷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化建设水平,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推动项目的方式,要集中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扶优扶强,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来带动枇杷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枇杷项目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