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企业经营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第1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49份,有效回收率为4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產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8%、6.2%、3.7%、2.5%、1.4%、1.2%、1.1%、1.1%和0.7%。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3%,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1.1%和15.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9%、36%和59.1%;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4%,非国有企业回占8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4%和56%(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订货减少,產销量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继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企业出口明显回落,產品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下降较多;当前多数企业存在產能过剩,特别是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还发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盈利的下滑,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下滑的影响下,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不过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预计盈利有所好转,订货回升,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回暖。面对当前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创新和转型的意愿明显增强,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7%,认为“一般”的占50.4%,认为“不佳”的占19.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国有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產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比重相当(见表2)。

从企业的盈利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1.3%,“收支平衡”的占24.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占34.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虽然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不过企业的生產状况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產”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3.7%,比2011年略高了1.3个百分点;“停產”或“半停產”的企业占16.3%(见表4)。

2、企业订货减少,產销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经营状况的回落首先表现在订货的下滑上。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占43.1%,比2011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订货“正常”的占48%,“高于正常”的占8.9%(见表5)。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4.2%,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房地產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此外,调查还发现,今年一季度订货比去年同期“减少”的企业占43.5%,“持平”的占33.2%,“增加”的占23.3%;“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2个百分点(见表6)。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下降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订货下降相对较多(见表6)。

受到订货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產销量明显下滑。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產(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5.5%,“持平”的占38.1%,“增加”的占26.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1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3个百分点(见表7)。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1.7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生產(服务)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见表7)。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9.9%,“持平”的占34.5%,“增加”的占25.6%;“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4.3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见表8)。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销售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见表8)。

在產销下滑的同时,企业的產品销售价格一改去年持续上涨的态势,出现回落迹象。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占35.6%,“持平”的占46.6%,“上升”的占17.8%;“下降”的比“上升”的多17.8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6.4个百分点(见表9)。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產品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產品价格下跌较多,而批发和零售业的產品价格则出现了上升的情况,认为“上升”比“下降”的多24.7个百分点(见表9)。

由于產销同时下滑,一季度企业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库存“正常”的企业占67.8%,“低于正常”的占11.4%,两者合计比重与2011年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0.8%。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库存相对较高(见表10)。

3、企业用工和投资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关于企业的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48.3%,“增加”的占28.6%,“减少”的占23.1%;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见表11)。

调查还发现,一季度企业的投资额与去年同期也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投资额与2011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0.2%,“增加”的占33.1%,“减少”的占26.7%;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6.4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较多;而房地產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7个百分点(见表12)。

4、企业出口明显回落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企业出口明显回落。本次调查中,有產品出口的企业占44%,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3.1%(见表13)。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数量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40%,“持平”的占30.9%,“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29.1%;“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產品出口下降的企业数量较多(见表14)。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31.1%,“持平”的占51.3%,“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17.6%;“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3.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化纤、钢铁、有色金属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產品出口价格下降较多(见表15)。

5、企业家信心不足,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的同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0.9%,比2011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49.7%,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29.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6)。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占45.2%,比2011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31.9%,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11.9%,认为“尚难判断”的占11%。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7)。

虽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但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谨慎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7.8%,预计“不变”的占48.6%,预计“恶化”的占13.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4.2个百分点(见表18)。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较为乐观,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8)。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2.2%,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4%,预计“亏损”的占19.4%;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见表19)。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19)。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订货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0.6%,预计“不变”的占45%,预计“恶化”的占14.4%;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6.2个百分点(见表20)。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订货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20)。

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将“持平”的企业经营者占60.2%,预计“上升”的占20.8%,预计“下降”的占19%。其中,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上升较多(见表21)。

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谨慎乐观的预期也影响了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将“增加”的企业占35.3%,预计“持平”的占58.1%,预计“减少”的占6.6%;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8.7个百分点(见表22)。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较多(见表22)。

从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今年计划投资额比去年“增长”的企业占40.7%,“不变”的占30.9%,“减少”的占28.4%;“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见表23)。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见表23)。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盈利空间缩小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企业利润率太低”(41.8%)、“资金紧张”(41.6%)和“缺乏人才”(33.4%)(见表2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4)。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占89.4%,“持平”的占8.4%,“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3%;“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5)。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占54%,预计“持平”的占44%,预计“下降”的占2%;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见表26)。

关于物料采购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58%,“持平”的占30.3%,“下降”的占11.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46.3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7)。

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8)。

2、部分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產能过剩是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產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其中,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三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產能“严重过剩”(见表29)。

3、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资金来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0)。

调查表明,目前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一季度企业盈利的下滑,因此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1.6%,排在所有19个选项的第五位,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见表24)。调查还发现,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占49.7%,资金“正常”的占44.3%,资金“宽裕”的仅占6%;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43.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相对更加严重(见表31)。

4、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较大

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14.2%认为“不难”,5.8%认为“不好说”(见表32)。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2)。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66.4%和53.7%,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也高于2011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2.4%)、“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30.2%)、“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26.9%)和“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1%)(见表3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员工流失严重”和“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见表33)。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工作环境不好”和“受限于户籍政策”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选择“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员工流失严重”的比重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中型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和小型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大型和小型企业(见表33)。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和“工作环境不好”的比重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相对较高,外资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3)。

调查发现,在招工用工方面,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69.3%)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57.8%);其他依次是:“政府组织培训,提升劳务工技能”(32.8%)、“多提供求职信息/招聘平台/沟通渠道”(25.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5.1%)、“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企业所在地吸引力”(18.8%)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15.5%)(见表34)。

5、企业经营者的创新和转型意愿明显增强

第2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一)财务管理观念过于滞后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职责主要是对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同时管理和监控企业的整体资金链运作情况。财务部门除了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内容以外,对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参与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水平,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创新与经济发展形势需求之间缺少关联。

(二)财务管理关注需要转变

由于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安全方面更为关注,并且这些内容更是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我国国有企业领导绝大多数属于生产型、技术型人才,属于经营管理型者偏少,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领导更加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其中以重企业经济收益、轻企业资金管理现象最为突出。财务管理是企业取得最大化经济收益的根本,企业经营利润的产生通过是由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产生,因此,企业的经济收益与资金使用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内在的关联。建筑行业作为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的行业而言,其生产建筑产品的过程就是对各类涉及到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并且具有生产周期长,经营地点流动性大等特点。建筑行业在使用资金的筹措、价格的形成以及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成本预算等方面均与其他行业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要高度注重视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三)复合型人才短缺

公司规模和经营收益的情况,决定了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人数,然而,具备较高思想素质,懂得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财务和生产的综合型专业化人才极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才专业能力水平的低下,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实施的弊端,财务分析系统的匮乏,都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缺少必要的支撑,这直接影响企业战略性发展。

二、建立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目标是创造经济收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目标。创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原则应以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为根本,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收益为核心目标。根据这一重要原则,企业建立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应当做到以下内容:

(一)明确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总架构

建立经营决定型财务分析系统,首先应当全面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利用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之间的明显不同来分别对待,比如:企业在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得出标底,利用财务管理方式对招投标项目内容进行预算。预算的主要内容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利用成本性态分析法、变动成本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法等,对招投标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以及实现的最大化经济收益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和分析,明确企业经营目标,防止错误招投标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通过利用财务管理事前分析和预算,运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经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其次,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确保企业财务计划顺利完成,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这些计划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生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配合。企业是一个整体,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是构成这个整体的主要部分,而财务管理则是这个整体的核心,只有财务管理目标明确,才有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二)提高财务管理经营创新能力

在企业中提高财务管理经营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的所有信息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这些信息是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其次,建立新市场开发的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是能够为实现市场竞争提供服务,不但能够从企业资金方面对企业经营作出合理决策,还应当鼓励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变化,将取得市场信息与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部门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促使企业在新市场上处于强势。

(三)继续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主。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经营决策型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客观的对企业信息进行了分析,有效的提高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通过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相结合,提高企业预算、资金、经营和财务分析管理等,成为建立经营性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重要手段。

(四)全面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企业建立优良的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继续学业深造和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发展动态跟进了解。要求员工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商务的预决算、工程材料的审核、工程进度的测算、成本控制等方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准备。人才格局的改观,会促进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推进。

三、结束语

第3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建筑业;作业成本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其随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出现,并逐步在国外的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推广[1]。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想要企业长足高效的发展,就需要在日常经营中做出各种决策,包括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等,而管理会计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立足于企业的长远经营,通过对企业经营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基于财务角度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可行方案,另一方面也能协助企业管理者对决策的执行实施控制,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价值增值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机遇[2]。建筑业因其自身行业特点,尤其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企业通常需要借助于外部融通资金的方式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容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急剧升高,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经营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中侧重整体预算,缺乏各个项目具体预算

建筑业目前以项目部管理模式为主,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通常是以公司为主体进行整体的预算编制,并没有针对每一个项目部进行预算处理,单个项目的预算主要还是根据合同收入以及估计的成本得到大概的预算收益,缺乏具体合理的数据作为支撑,这样就容易使得预期的利润是否能够完成缺乏合理的预算依据和数据支撑。

(二)业绩评价重视经济指标,对非经济指标重视不足

目前建筑业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财务指标的考核,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财务指标挂钩,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智力资本等非经济指标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方面甚至严重欠缺。由于目前有很多挂靠项目和承包项目的存在,为了减少由于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可能带来的经营损失,经济附加值评价方法可以引入到建筑企业的业绩评价中。EVA指标反映资本收益与成本的差额,体现出企业增值的能力,另外EVA指标也较为关注企业科研投入、新产品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等非经济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但是目前建筑业还普遍缺乏采用经济附加值开展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动力,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尚不清晰。

(三)缺乏从价值链的角度开展行业的战略分析

建筑业目前的业绩考核报告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缺乏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即客户关系、供应商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建筑业涉及的价值链较广,且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时,不仅仅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还要全面考虑与之经营相关的各种风险因素,增加客户关系、供应商评价、市场竞争对手以及宏观政策与行业发展态势分析等。

(四)施工成本核算不够及时准确

建筑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导致了建筑成本的复杂性,工程中的失误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很多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如各类财务管理规章、成本管理岗位职责以及成本控制流程等,导致无法及时、有效的对成本进行分析,由此造成成本管理的浪费,另外甲方设计变更以及现场洽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也影响成本核算。当前建筑项目的实际发生成本一般要在项目完成后才能完成核算,无法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动态掌握成本状况,以便及时进行成本控制。另外,建设过程中可能受到非人力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不可控性较其他产品更高,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难以及时准确的反映工程的动态成本。

二、基于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解决方法

管理会计以公司核心目标为基础,其作为企业内部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应用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强化全方位预算管理,完善公司预算结构

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公司的其他相关管理活动起到重要的f同作用。在编制预算时,需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横向及纵向价值链和生产过程中的作业链进行分析后,运用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做出精准的预算。根据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编制预算时不但要考虑公司的整体财务预算,还要考虑到项目部的责任成本预算。施工企业通常采用项目管理法,在项目管理法下,每一个项目部可视为一个成本中心,项目收入一般是合同价加减项目洽商,较为既定。项目的责任成本预算是由项目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分包工程等),现场经费及税费等构成。预算控制是预算执行的关键,具体到建筑业就是根据每一个项目部定期进行预算的跟踪分析,形成预算差异报告,及时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全面分析预算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预算的过程控制。

(二)构建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目前,大多数的施工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以财务信息指标为准,由于对非财务信息的关注度不高,使得公司业绩的总体评价范围不完整。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施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公司整体的业绩评价以及对项目部的业绩评价。,对于评估企业绩效不应只注重财务指标,还需关注诸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非财务指标。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基于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角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企业组织战略落实为便于操作的衡量指标,从而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3]。经济增加值则是一种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鉴于建筑公司多为国有企业,在资本成本方面尚缺乏全面的考虑意识,因此采取经济增加值进行业绩评价以便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同时,借助于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将财务信息与客户、公司运营业绩及学习与创新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辅以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进行公司价值创造能力评价,从而建立业绩评价的完整体系,以便在企业战略实施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三)注重实施价值链战略分析,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一方面了解市场竞争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关项目成本和市场份额等信息,根据企业自身客观做出SWOT分析,开展企业自身与竞争企业的差异成本分析,建立企业竞争优势[4-5]。另一方面,相关单位价值链包括供应商、甲方单位及设计监理单位等,了解供应商的经营情况,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佳的供应商范围,通过谈判与合作,获得有利的供应价格,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了解甲方单位需求可以帮助企业自身赢得谈判,获得更有利于企业的价格,同时有助于企业做好项目设计与管理、优化设计与建设技术方法,使企业便于控制内部管理成本,提高效益。因此,从企业宏观战略角度来看,综合考虑企业长远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机遇,借助于管理会计理论,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市场情况分析、经济政策分析等,并且在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价值链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实施基于战术角度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来管理,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法贯穿在横向和纵向的各个价值链条,实施全方位的操作与管理。

(四)借助作业成本法及时准确的核算施工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通过分析成本动因确认作业量,并以作业量为基础进行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6]。随着建筑企业规模不断扩展和建筑科技水平的提升,建筑企业的产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程产品,其经营、服务内容也更加多样,这些正逐步成为建筑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条件。不断增长的建筑投资规模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新的更为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以便更合理的控制和节约企业成本,作业成本法理论的引入能够较好地适应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求,其具体流程包括以下方面:

1.作业调研。开展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详细地了解建设项目完整运作过程,从而明确项目作业成本。了解影响成本发生的因素及流动次序对成本的影响,以便进行作业控制体系的设计。将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划分为可行性研究,投标,施工生产,建安调试及后期维修等过程,依据这些运作过程理清成本流动过程以及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以收集作业信息。

2.作业认定。项目作业根据规模、建筑施工工艺以及企业组织形式不同而不同,通过绘制项目作业的生产流程图,利用网络形式将作业生产过程进行表现,并将每个流程分解为多项作业,归并同类作业,以便较快获得准确性较高的作业资料。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分配率,建立成本库。归纳整理各项作业的资源成本,根据已有的计量指标对成本进行直接分配。同时根据作业类型与资源成本的性质来确定成本动因,并进行成本的归集,建立相应成本库,每个成本库归集材料费,人工费,其他直接费,机械费等各项成本费用,成本动因与成本库数量一致,计算各个成本库的分配率。

4.运行分析,计算最终成本。将成本库的成本分配至最终的项目成本,运行作业成本法,得到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释,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组成的变化等。通过运行成本作业法,可以了解到哪部分作业导致成本偏高,从而为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5.持续改进。针对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以达到持续效果改进的目标,如改良企业经营流程、优化技术工艺、消除无价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行效率等。

三、结束语

管理会计正在逐步应用于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管理会计将在建筑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受到管理制度、认知程度及人才缺乏等影响,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训,强化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理论知识与企业运行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构建科学完整的企业管理会计机制,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3):123-126.

[2]廖佳,李楚.如何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以建筑业企业为例[J]. 经济师,2017(1):117-119.

[3]李鑫.平衡记分卡在非盈利组织财务评价中的运用[J].会计师,2009(4):60-61.

[4]岳殿民,吴晓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 商业研究,2008 (7):70-74.

第4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特点及重要性

1、特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时效性和新颖性。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向同步外,还需要有一个尺度,不要追求完美和一次到位,在具体执行时可根据目标和实际状况,边执行边及时修改。切忌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因为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和生存环境,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目标。建筑企业资质不同发展起点不同,即使规模、资质相同,但领导班子成员人生阅历、思想文化等也各异,对自己企业经营发展策略、战略、目标都不一样。因此,别人的企业经营发展手段、方式创新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此外创新方式和思想不能只重形式,应重在实用。

2、重要性

随着建筑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上,更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建筑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升经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措施

1、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展示建筑企业资本的载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首要目标为“项目优先”。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鲁班奖、国优杯奖、钱江杯奖等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建筑企业对外形象名片。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2、制定发展战略,创造品牌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做大做强很难。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做大”和“做强”相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改变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方式较其他行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能守着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变。从一个工程的准备、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行建筑市场的开发,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管理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目前,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挑战多于机遇,要实现自身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建筑企业为了确保其业务工作有效地进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面对目前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尤其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转变管理观念,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4、建立现代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改制后,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好决策层(企业层次)、管理层(项目层次)、操作层(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建筑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将其视为企业的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从经营和财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且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投资主体,追求其最大利润,又能促使项目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励项目部各成员齐心协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目标做贡献。

5、做好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和国家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新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推广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借鉴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二次开发;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新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企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本身成为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6、企业文化创新

一个企业,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每个企业在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信誉和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建筑企业文化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员工优良的品德风貌等,是建筑企业社会形象的基本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创新和管理的。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和谐、稳定且能展现其才能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对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践建筑企业“以人为本”“团结、诚信”的企业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研究现有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同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创新点,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以期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企业所处的内外竞争环境相一致,努力探索与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实现企业不懈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娟,王立新.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J].经济师. 2008(01)

[2]陈丽萍.企业创新管理简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7(03)

[3]徐立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第5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第6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2016年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2.3,由降转升,比上季度上升0.3点。分行业指数6升2降,分项指数7升1降,下降的面比上季度明显缩小,升降幅度不大的特点继续保持。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虽然总体平稳趋强,但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低位小幅波动的态势将持续。

分行业指数6升2降

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为91.9、85.5和92.6,由降转升,分别上升0.3、0.3和0.2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为96.5、99.4和92.4,继续上升,分别上升0.5、0.5和0.4点;住宿餐饮业指数为75.9,由升转降,下降0.3点;社会服务业指数为95.0,继续下降,下降0.1点。8个分行业指数均位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工业指数由降转升。反映对宏观经济形势看法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产品订货量指数上升1.4点,生产总量指数上升1.6点,销售量指数上升1.2点;反映资金状况的流动资金指数上升1.4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科技投入指数上升0.7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生产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1.5点。

建筑业指数继续上升。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来自国(境)外的工程合同指数上升0.8点,新开工工程量指数上升0.8点,工程结算收入指数上升0.7点;工程结算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新签订的工程合同指数下降0.8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3点。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指数由降转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收费价格上升0.4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6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7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房地产业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仍然保持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高位。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8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新开工面积指数上升0.9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指数上升0.7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7点;流动资金指数、融资指数均上升0.2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9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房屋竣工面积指数下降0.5点;反映成本状况的竞拍土地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3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7点。

批发零售业指数连续4个季度上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3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出口指数上升0.6点,商品销售指数上升0.8点,商品库存下降,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成本状况的经营费用上升,指数下降0.5点,商品购进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5点;流动资金指数下降0.9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社会服务业指数继续下降。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量指数下降0.7点;企业营业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9点;盈亏指数下降0.9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服务预订量指数上升0.6点,业务收费价格指数上升1.0点;流动资金上升0.9点,融资指数上升0.6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7点。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小幅回升。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上升0.7点;反映市场状况的营业收入指数上升0.7点,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6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2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下降0.6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2点。

住宿餐饮业指数由升转降,处于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低位。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下降0.6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3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企业收费(服务)价格指数下降0.7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盈亏指数下降0.7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1.0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3点。

总的看,大部分行业对宏观经济、行业总体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感受较前趋好,融资和效益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8个行业的投资意愿都较前增强。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应收账款有所上升,突出的是8个行业的人力成本都有所上升。

分项指数7升1降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为105.7、103.2、89.7、99.1、107.9、91.3和70.5,分别上升0.4、0.2、0.3、0.2、0.2、0.6和0.5点;成本指数为101.4,下降0.4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成本指数和劳动力指数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继续上升,其中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与上季度持平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4、0.5、0.4、0.5、0.3、0.3和0.2点。

综合经营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后下降,本月再次回升,其中除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1和0.3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6、0.5、0.8、和0.6点。

市场指数由降转升,其中除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3、0.1和0.5点外,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分别上升0.3、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产量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订货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销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5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71%的企业反映产成品库存理想或一般,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

成本指数由升转降,其中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上升0.4、0.6和0.2点外,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85%的企业反映本季度生产成本同比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8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员工平均薪酬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7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升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

资金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其中除批发零售业指数下降0.2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5、0.2、0.1、0.2、0.5和0.3点。调查显示,62%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比去年充足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8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融资情况容易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

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由降转升,效益指数一直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低位。投入指数全部回升,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6、0.4、0.5、0.4、0.5、0.7、0.9和0.3点。调查显示,78%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83%的企业反映本季度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效益指数中,除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8和0.7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上升0.7、0.7、0.6、0.9、0.7和0.7点。调查显示,51%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同比增盈/减亏或盈亏不变,较上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

第7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企业追逐的目标永远都是利润,财务绩效一直以来是企业绩效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维度的绩效指标资料主要来自于各类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等。因为铁路建筑企业具有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其财务运作比较复杂,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随着工程实施的进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资金流的控制非常关键,资金支持的需求非常巨大,所以铁路建筑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铁路建筑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行业中的企业都有快速扩充企业实力的愿望,对经营增长指标比较看重,故本文选取了盈利能力、财务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作为考核指标。

1.盈利能力。(1)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净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2)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余的质量。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现金的保障率越高。

2.财务营运能力。(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经营现金净流量扣除经营营运资本增加后企业可提供的现金流量。此项指标决定了企业是产品初创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它说明一定期间内公司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此项指标越高,就表明公司的应收账款能及时收回,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便能大幅提高。3.发展能力。销售(营业)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与上年相比,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化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率、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扩张资本的重要前提。不断增加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若该指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的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且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反之则说明企业市场份额萎缩。

二、客户维度的绩效指标

客户是企业收入的来源,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出色的财务绩效,就必须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和服务。铁路建筑企业的客户主要是项目业主,故在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时应主要针对客户进行调查。传统客户维度包括扩大市场份额、企业知名度、客户亲密度等。针对铁路建筑企业的特点,本文在此将这三项指标具体化,选择了市场占有率、信用评价、业主投诉这三项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承包的项目总额在市场同类项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它能直接反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对业主和用户的满足程度,也能表明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越强。

2.企业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是由市场专业评级公司对企业的信用情况做出评价,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它表示企业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它是企业在目标消费群体中的心理排位名次。该指标越高,企业的美誉度就越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宣传效益就越强,从而带来的企业市场份额就越多。

3.业主投诉次数。是指企业收到老客户投诉的比例,企业留住老顾客的能力是企业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若客户对企业的产品不满,产生的影响会呈光晕形扩大,企业收到的投诉函越少,则表明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越高。

三、内部业务维度

建筑企业的经营对象是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不同于在制造企业车间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它的成果具有不可挽回性的特点。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和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其经营过程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对成本、进度、质量之间关系的均衡性与合理性的把握程度。任何强调最小工期、最低费用、最高质量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忽视施工安全更是与安全生产法背道而驰的。

1.工程质量合格率。是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一次的合格率。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施工人员素质、工程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质量合格率的大小反映了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

2.项目整体进度偏差。是指建设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值,常用的进度偏差检测方法有横道图比较法、S形曲线比较法、香蕉形曲线比较法等。通过对项目进度偏差大小及偏差产生位置的判断,可以确定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及项目总工期的影响程度。它反映了建筑企业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力。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1.员工培训、再教育情况。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素质和员工成长进步的重视程度,常用年培训人数和时数或员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比率这两个指标表示,年培训人数和时数是指建筑企业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安排员工参加培训的总人数和总时数,反映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强度和企业对员工成长与进步的关心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员工权益保障程度越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越高,

2.创新能力。(1)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指建筑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总额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表明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强度和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视程度。(2)技术创新能力:可采用技术研发周期或专利技术数量和水平这两个指标来表示。技术研发周期是指施工工艺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施工安全技术等研究开发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它是企业能力和企业创新的标志性指标,反映了企业研发的效率。专利技术数量和水平是指在一个评价周期内企业获得的专利技术数量和技术的水平等级,它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人员投入、领导重视程度等各种因素结果的反映。

五、结束语

第8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投标;决策;指标体系

1引言

监理投标已经成为监理企业获取经营任务的重要途径,每个监理企业都希望能深入研究投标规律,并适应其特点要求,争取高中标率,这已经成为他们经营的主要目标。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监理企业的工作界限不局限于以往,开始展开跨地区、跨行业竞争。这使得监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来获得招标项目信息,选择的范围加大。但是对于众多的招标信息,如果不加以分析及筛选,而盲目地去投标,势必会造成中标率低下,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还影响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形象。因此,在投标前进行科学、合理的投标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2我国建筑工程监理投标的主要问题

2.1投标项目多,难以应对

相当一部分建筑工程监理企业存在投标项目多的现象。面对这么大量的投标工作,而且大部分投标项目投标决策者均认为是“重要”的,投标工作人员的精力有限,只能将精力平均分摊到这些项目中,没有多余的精力有针对性地对投标文件进行策划和编制,其结果可想而知,投标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造成投标文件中出现许多错漏之处,并且所编制出来的投标文件没有针对性,难以中标。

2.2投标时所获得的信息有限,不利于投标工作

有些监理企业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常常造成信息不对称,某些重要信息没有获得。而且有些企业的组织架构显示了经营管理与投标工作由两个部门承担,投标工作人员不直接与业主联系,经营合同管理中心负责与业主进行沟通与协调,包括对项目前期的跟进。

因此,对项目信息和资料的来源常常需要通过经营合同管理中心的经营人员,而经营人员又不懂得投标工作,不了解投标工作中哪些资料和信息是致关重要的,因此,投标时往往会因为遗失这部分信息,造成投标工作失败。

2.3标书编制水平较差,审核程序不完善

建筑工程监理项目投标量大,每个项目投标文件编制时几乎都是套用原有的版本,包括技术方案部分,只是做一些粗略的修改,针对性不强。部门技术工程师也常常因为投标项目太多,在投标文件审核和修改环节走过场,没有认真地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业主的具体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核和修改。

2.4公司对投标工作人员的激励不够。

有些监理企业在项目中标之后,对投标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奖励。因此项目是否中标,投标工作人员并不关心和在意,这样也间接导致了他们的工作没有完全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监理项目投标中标率低主要是源于投标的数量大,中标项目少,很多项目参与投标是不必要的,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这些不必要项目的投标,从而减少投标数量的总量,将投标工作人员的精力投入那些中标可能性比较大的项目,增加中标率。这就需要完善投标决策程序,选择合适的指标,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去提高和完善那些影响投标决策权重大的指标因素。

3建筑工程监理投标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

3.1指标体系的原则

首先,全面性和完整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要能全面的反映的影响建设工程监理投标决策的各类因素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评价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总目标、分目标、准则、指标之间的整体性,独立性和相关性,他们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具有独立性。另外,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还要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不能重定量轻定性,也不能重定性轻定量。

其次,科学性原则。科学和公正是任何指标体系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准则。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和来源、计算过程以及所依据的理论都必须以科学性的理论为依据,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样建设工程监理投标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求具有科学和公正的内涵。

3.2监理企业投标的自身指标分析

投标企业对自身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长远经营目标

如果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者其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公司的生存危机,那就要考虑“生存性投标”,即使不盈利也要参与投标;如果经营状况很好,可以采取“赢利性投标”,即使难度大也可以参与竞争,以获得丰厚利润和经济效益。

(2)企业综合实力

要考虑投标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否能满足招标工程和业主的要求,投标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企业的经济能力、企业的资信水平、企业的业绩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人员组成等等。

(3)正在进行的投标工作量

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用在投标管理上,因此在决定是否参与一个项目投标之前,应考虑企业投标工作人员正在承担的投标工作数量及重要程度,如果近期正在承担较重要项目的投标,或投标数量较多,应认真衡量项目之间的重要性,以安排更好的资源在重要项目的投标工作中,有的放矢。

3.3监理投标决策的指标体系

依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筑工程监理投标的特点以及影响建筑工程监理投标决策的主要因素,同时广泛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认为影响建筑工程监理投标决策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建筑工程监理投标决策模型的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的第一准则层划分为“投标企业自身的因素”、“业主方的因素”、“竞争对手的因素”、“项目自身的因素”4个一级指标,第二准则层是对第一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化。在“投标企业自身的因素”方面划分为“企业经营状况和长远经营目标”、“企业综合实力”、“企业与业主的关系”、“正在进行的投标工作量”4个二级指标。

4总结

随着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监理招投标制度的强制实施,投标成为监理企业获取业务的主要来源,各监理企业都希望能获得最高的中标率。总之,为监理企业的投标决策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可降低企业的投标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1、 经营策划概念

经营策划是指房地产企业对其项目开发思路、目标市场选择、项目建筑策划以及品牌运作思路的一种筹措、谋划。其重点放在企业市场运作的前期,其实质是一项战略为重战术为辅但又必须可以实现由抽象概念向客观具体转化的策划工作。

就一般公司的项目开发状况及人力资源状况而言,在项目开发阶段经营策划的实际工作重点设在项目建筑策划之上。但这并不意味我们的品牌运作、市场定位、项目开发等没有在可以推敲的余地。在项目建筑策划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同时对上述思路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式、专家式的研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促进项目的开发和公司的发展。

这就要求策划组织必须是一个高智素的,是一个多学科交汇的专家群体。对于他们的工作成果要求不仅是科学适用的,更应该是具有领先性、战略性意义的。同时,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创意阶段,更在于务实的求证转化阶段,其结论应该是建立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

经营策划的作用在于从整体角度考虑一个企业的项目开发经营状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市场条件,进行科学预测和构想,提出更有效的项目经营组合,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项目建筑策划的概念

项目建筑策划,是经营策划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经营策划的重点部分,其成果也多为经营策划成果的集中表现形式。

项目建筑策划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房地产开发,在项目设定后,主要内容应为建筑策划,即为达建设目的而对其方法、手段、过程和关键点进行探求,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为总体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而符合逻辑的依据。

称之为项目策划,是针对我们公司现状提出的,它可以包容部分经济策划、营销策划等思想或内容。 (注:这里所称的“建筑”也是一个广义的建筑学概念,它包容了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经济等思想,具有建筑结构、水暖电特征的建筑实体及形成的外部空间)

(1) 项目建筑策划的必要性

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变化以及住宅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的差异性、模糊性,使得产品开发容易导致偏失或盲目。即便市场轮廓较为清晰,就产品定位后向实物的转化过程中,开发商也难以做出专家型的方案比较和选择。这使得开发思路在实化时成为一个问题,尤其对立志作好的企业而言分外突出。这往往在开发商与设计方之间存在。产品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如果使得设计凭借经验或感性进行的话,就难以控制且难以达到企业开发目标。其社会表现是设计方很难站在开发方的利益角度去探求开发的最优化模式,设计的依据几乎完全依赖于开发方的要求,于是开发方要求的科学性与否决定了设计是否最优的达到开发目标。

房地产项目的经营实际上是市场、消费群体、项目自身三者的关系处理。对于市场与消费群体,两者在一定区域、一定时刻内相对稳定,贵在把握两点,一是深入把握和研究现状,一是科学预测发展趋势。

而项目自身有其天生的独特性。其表现是在目标实现的每一个地域内都有地域内部的特性而不适用于搬用同一模式或手段。这也是每个上规模的项目都要需要策划的主要原因。

(2) 目建筑策划的性质: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它的结论规定或论证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实现模式。

(3) 内容:a、建设目标的确定;b、对建设目标的构想;c、对构想结果、使用效益的预测;d、对目标相关的物理、心理量及要素来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价;e、设计任务书的拟定。

(4) 项目建筑策划作用:双向渗透性

a) 过建筑策划的实现条件和手段,依据预测评价的定性、定量结果,可以不断的反馈修正总体规划,以使其符合开发目标;

b) 通过建筑策划的探讨性概念设计来为建筑策划提供参考,同时其有建筑方案的某些特征,理性的引导设计能动地优化。

(5) 项目建筑策划的职能

a) 进行以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定位、经济分析为内容的项目策划;

b) 参与拟订设计任务书,优化设计、评价设计(至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