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技能培训
为全面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实现员工培训“做大做强”的功能定位,结合《江西省电力公司“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要求,2011年,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有价值、可推广的电力培训教育模式,为提高培训项目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培训中心创造内生基础。
“电能计量Ⅲ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组,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拿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培训方案,入选为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之一。本项目组期望以“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内容模块建设、培训方式方法建设、培训精品教材建设、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精品培训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
一、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立项意义与理论支撑
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的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开展电能计量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是电能计量培训的重点之一。
岗位技能培训不仅要有好的、实用的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培训场所。作为承担江西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培训中心,近年来已建成多个与生产一线场景相吻合的电能计量实训室,通过近些年的培训,已摸索出一套针对一线人员的培训方法,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建设针对电能计量人员的精品培训项目就是重中之重。通过此项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培训质量,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培训项目朝着更有利于员工技能提升的方向发展。
然而,何为“精品培训项目”?如何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项目组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都没有检索到明确的表述。参照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本项目组认为,“精品培训项目”也应很好地诠释“五个一流”。“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也应是以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培训指导教材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培训内容现代化、实用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二、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进程安排与建设思路
“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项目组以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上述“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要求,围绕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材、培训管理5个方面,逐步开展“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4个步骤:2011年4月-5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2011年6月-7月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和师资队伍培养,2011年8月-9月进行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2011年10月-12月进行项目总结和形成项目成果。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第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校企联合、理实一体”的道路。由于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培训中心的专职培训师多是院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他们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但是缺乏现场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另一方面,企业技能专家,现场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相对薄弱、缺乏教学经验。为建设一流的培训师资队伍,项目组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到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一线挂职锻炼。只有将理论联系实践,成为“双师型”人才,才能胜任企业培训的需要;二是请进来,引进供电公司一线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兼职培训师,壮大我们的队伍。
第二,培训内容模块建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才能设计出企业需要、员工满意的培训内容模块,才能制定出合情、合理、合用的培训方案,才能收获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期望的培训效果。为此,项目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要求,将电能计量Ⅲ级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分解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均以与现场关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项目为主。
第三,培训教学方法建设。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现场实操等等,推进培训项目的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丰富性。
第四,培训项目教材建设。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为基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补充、开发电能计量一线员工迫切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指导手册和标准化专业试题库,利用团队优势,做出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课件及视频材料,建设网络培训平台,进行远程分享。
第五,培训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组严格按照培训中心标准流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4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每期培训班开办前,项目组会将培训方案、课程要求、学员信息等告知培训师;开班过程中,项目组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员和培训师的各种问题,确保一、二级评估的准确、可靠;培训班一结束,项目组立即收集整理培训归档材料,并通过反馈进行及时整改,从而形成以培训中心为龙头的对地市公司培训业务的开展起示范作用的精品培训项目。
三、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亮点介绍
1.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需求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时间为2009年初,显然很多的最新技术没有列入其中。项目组考虑应该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入培训中去,以体现培训项目的先进性和及时性。为此,将“智能用电技术”和“GIS技术”引入培训内容中,并将所有培训内容按照技能项目和子项目的层次编写成了课表的形式。
项目组自2011年3月即开始广泛学习、搜集资料,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编制《电能计量专业培训需求调查表》。2011年4月-5月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南昌、九江、赣州、抚州、萍乡、吉安、景德镇和赣东北8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人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征求他们对我们设计的培训课表的看法和建议。项目组根据从一线获得的数据和培训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确定培训项目的内容模块。
2.合理配置教师,突出高效实用
按照调研整理出的培训课程内容,项目组从江西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库中选择生产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这些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省公司互感器的检定和验收工作,在江西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及其地市供电公司计量中心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对现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了解非常及时;“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由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担任,他们也都是多年从事该项目教学的主讲教师。这样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实用。
3.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员参与
由于参培学员大都来自于生产一线,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尽可能缩短学员的适应时间,快速地进入培训学习状态,本培训项目,特意以“情绪管理”课程开始,通过疏解学员的心理压力,让学员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然后学习业务技能、新技术;最后进行研讨。7天的培训课程,以快乐学习为基础、以培训需求调研结果为依据,循序渐进,力求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从而切实提升学员的业务技能,强化学员的工作流程意识。
在技能培训中,通常我们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为“讲授法”,也就是“灌输”的模式,学员在学习中很难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并且也容易阻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的培训教学中采用当今职业教育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的“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学员通过全身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出了“探索知识”的潜能,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言堂”现象,鼓励学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最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学员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转变。
4.提前精编讲义,实施全程录像
在本培训项目实施之前,按照精品培训项目管理建设要求,我们事先向各位培训师提供了培训模块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编写的要求和模板。督促各位培训师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认真备课、按时交纳材料。项目组按照培训模块序列,精编讲义,让学员在报到之时即可拿到讲义,方便学习与记录。
本培训项目还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将7天的教学录像,结合精品课件,制作成本项目的“精品培训项目”视频教材,为更多的不能前来参加培训的现场电能计量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网络学习参考,也为进一步做好培训项目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作为精品培训项目的建设者,培训师在精品培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4个环节:
1.准确把握培训需求,为打造精品奠定基础
企业培训机构要成功地开展职工培训项目,就要将过去那种“我有什么,我教什么;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推销式培训做法改变为“你要什么,我教什么;你缺什么,我教什么”的营销式培训做法。只有通过训前的充分调研,才能把握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要什么”,才能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学员“缺什么”,进而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着眼点。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打造精品构建框架
培训师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能力项分解,再围绕每一个专业能力项,进行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设计,以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培训师的操作点和学员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技能的训练要点,还包括方法的指导点和情绪的协调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培训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也将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意编写培训讲义,为打造精品搭建桥梁
培训讲义是将培训师的教学设计与学员的能力构建实现清晰对接的桥梁,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职业培训的讲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教科书。它不应该长篇大论强化理论,而应该简洁明白强调实用;它不应该太高精尖,而应该通俗易懂、实用够用;它不应该是简单的培训师语录、课件翻版,而应该是学员的行动指南、学习指导。培训讲义应该人本化、实用化、逻辑化、系统化,一本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员工兴趣的讲义必将受到广泛的欢迎。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65-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毕业生。为此,各高校需要在不断优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大力加强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到深、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学的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一、国内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理念与目标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开发建设工作依然处于一种自发和分散的状态,大多数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满足基本教学建设阶段、实验教学和研究还很不足。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存在建设投入经费不足、建设面积不足、实验室设置不尽合理、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和缺乏后续持续投入的问题。尤其在后续建设中,专业实验室面临着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和院校之间的组织、协作因难的问题。
为此,不少高校推进了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在改革理念上,立足于国际、国内经济管理岗位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积极组织基础操作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地实习等多个层面的模拟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质量、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重点抓实验手册和教学质量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综合型、立体式、网络化、创新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成为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在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目标设定上,各高校大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能力”为落脚点,以满足未来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和实验教学评估合格为标准,遵循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充分借鉴各院校同类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从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背景与动力看,大部分高校基于以下一些考虑:(1)专业建设需要。根据招生形势及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般学院会在三至五年专业建设周期内,大力强化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学、税收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增长迅速的高校,由于这些专业实务性强,因而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也更为迫切。(2)课程特点需要。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突出,很多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操作来进行,尤其财务管理、审计、银行类业务离开了仿真实训练习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3)今后各类本科评估需要。按照教育部评估指标,生均实验设备投入资金要达到5 000元。各校的投入情况不同,但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投入资金规模缺口很大,因此对实验实训建设与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具体实施措施
基于以上考虑,不少高校希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微机仿真模拟、实训和开放性实验室,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各微机模拟实验室要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用共享,使教学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几个专业的共同互动,使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完整的商务活动环境,完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为体现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实验室可按功能分类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类:(1)基础性实验室建设。经济贸易类实验室,如果计量经济学实验室、财经数据分析软件实验室。(2)业务模拟和仿真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ERP管理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3)研究型实验室,如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现代金融数据实验中心等。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第一类,基础性实验。认知性或演示性实验,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室建设如计量经济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更深理解和融会贯通,使学生对经济计量建模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对现代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的实际操作流程有所了解,且能初步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分析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第二类,业务模拟和仿真实验。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要结论进行验证,利用虚拟教学环境重现并观察电子商务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采购过程、财务过程等企业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实际模拟操作会计做账、银行柜台业务、审计等岗位性很强的课程。
这些实验室建设包括:(1)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以国际贸易操作流程以及模拟单证的缮制、处理为重点,演示完整的交易流程、开放互动的国际贸易实训模拟环境,是体现专业特色、适合教学实训并符合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室。(2)ERP沙盘管理实验室。由受训者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五至六年的经营,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3)全景仿真会计审计实验室。会计、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私密性”,因而公司一般不欢迎学生到公司实习,因此学生的实习问题总是一大难题。全景仿真会计审计一体化实验室,将有效解决审计专业学生短学期实习的需要。(4)税务实验室。税务实验室是为广大有财税教学需要的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税务机关等量身定制的一个集财务、税务、业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实训平台。(5)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个真实的市场营销环境,每个经营者创建自己的公司、品牌,制定产品策略、宣传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公司与公司之间互相竞争。(6)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熟悉组织设计与部门职能管理、工作分析与工作说明书、工作评价与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四个职能模块的原理、流程、方法和应用。(7)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本实验课程,学生将熟悉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
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验。这类实验室建设带有一定的学术科研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可根据教师科研任务或者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设想在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研究。这类实验室建设包括:(1)现代金融数据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可根据实验教学规律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设置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金融数据分析实验、金融市场模拟实验、金融经济实验、创新产品开发实验四个层次。(2)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利用教学模拟仿真系统软件以及实验室硬件环境的特殊安排构造一个仿真的教学实验对现实市场或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博弈环节”实验观察参与人的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实验室的建设将推进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实验化教学改革进程。同时,也为相关课程的联合教学提供一个通用的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改革中,一些高校不断完善和改进了自身实验实训条件。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经管学院已建立了涵盖国际贸易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与财务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经济学综合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计划到2016年12月底,重点建设全景仿真会计审计实验室、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兼开投资理财、财务分析实验课程)、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税务实验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以全面开展上述类别的实验实训教学,让受训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三、高校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建设脱节。不少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可执行性差,如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薄弱、缺乏严格的系统制度如审批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由于对实验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不少高校实验室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导致经管类实验教学都比较缺乏一支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专门承担综合型的、创新型的实验实践课程,这种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其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作用的发挥。
三是管理人员缺失。很多学院缺少专职的实验实训管理人员。不少院校未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兼管,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人员既无技术方面的优势,也没有这么多精力精心认真管理,会影响实验室的高效使用。因此建议部分实验室建设量与管理工作量大的学院,能降低学历要求,引进技术水平适应、能承担部分实验课程的专职的实验实训教师,专职管理实验室课程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作。
四是后勤保障不足。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实验室运行保障机构。遇到实验室运行方面的问题,只能各个部门逐一协商,加大了实验室运行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室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仇玉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价值工程,2010,(19).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42.00元
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安全实训
为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国网技术学院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培训方案,结合自身实训设施和新员工培训特点,编写完成《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包括8个分册)和《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专用教材》(包括52个分册)。《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安全实训》,共分4个学习情境,22个学习任务,主要包括电力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电力安全管理、电力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内容。
作者:权锡哲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39.00元
弗布克企业培训精细化管理系列:培训管理关键点精细化设计
本书围绕企业常见的培训管理业务,从风险控制、流程控制两大角度提炼出了培训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构建了一套全新、实用、高效的培训业务关键点管理体系。涉及事项包括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课程研发、培训运营管理、培训外包管理、培训督导管理、培训效果转化、培训费用管理等内容,为企业全面控制培训管理关键点、加强培训管控工作提供了“拿来即用”或“稍改即用”的指导性手段。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培训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人力资源研究人员、管理咨询人士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作者:李存斌 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46.00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培育人才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有大量的纸质藏书,有各种电子数据库,有机房等硬件设备,也有文献保障、网络信息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是驻地高校的一项重要历史责任,宁波大学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服务和网络信息中心,积极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在满足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需求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其中与宁波金田铜业的合作被列为教育部2008年十大优秀产学研合作案例,为地方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实践探索。但在如何选用恰当合适而且高效的方式服务宁波地区经济建设的实证研究方面,尚有待突破,本文试图从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并结合宁波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就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
一、地方经济建设和图书馆面临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还在以不同方式存在,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对文献服务、信息服务需求量和范围急剧膨胀,但是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公共图书馆或者公共网络服务,然而,一般省内公共图书馆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反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多功能、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中心,则不存在这些问题,比如宁波大学图书馆拥有近30000平方米的馆舍,并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支出大量经费购买了多种中外文献数据库。这些资源和设备,有足够的余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图书馆自身带来旺盛的活力。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
结合宁波大学近年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区域联盟图书馆以保障地方经济建设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驻甬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单位的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复建设现象,如果建立图书馆联盟,统筹建设地方区域性数字资源库,共建共享,可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多馆资源联合共享,方便高效服务地方经济。
宁波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做出了一些实践探索,首先与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结成联盟,利用自身购买的各种纸质藏书和电子资源,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面为宁波地区的所有读者,当然包括各企事业单位的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使得相关企业单位能够对产品的研发、产品的细分市场有个准确的定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集中各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驻地高校图书馆依托强大的信息资源平台,结合先天具有的空间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创新等服务,实现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三方共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1.利用场地硬件优势,组织地方人才培训
高校图书馆因为有着相对充足的建设经费,一般都拥有很完备的硬件设施,包括宽敞的馆舍,丰富的藏书,海量的电子资源。另外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所购进的现代化设备也是比较先进的。宁波大学图书馆有4幢馆舍,有电脑有400多台,而且配置都很先进。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种移动终端越来越多,学生到机房来上机的人数和总的时间却在相对减少,这些优质资源如果不进行地方服务,就会闲置,宁波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有益尝试,如作为托福、GRE考试场地,高考阅卷场地,或者承办相关地方培训班。
2.利用人才优势,直接为地方企业服务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网站,要有自己的数据库,同时产品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等等。但是企业这方面人才往往比较欠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一般都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为各企业单位相关员工进行培训网页设计培训、数据处理培训、应用系统培训,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的培训,切实提高各需求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
3.利用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合作空间,增强服务品质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所有企业都必须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平台,建立本单位的专家教授人才信息库,以及各种专利成果库,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可以抓住几项主导产业,再根据地方主导产业找到相应的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库。结成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采用集官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官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结束语
当前整个世界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是区域最大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拥有各类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网络平台,并且有一支具有较强科技信息分析、加工、咨询、传播等服务能力的队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刚刚开始,任重道远,坚持不懈地走出一条自己的服务创新特色之路,是我们每个图书馆人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张亚.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10-15.
[2]师晓青,宋云龙.中小城市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模式探讨——兼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 103-106.
[3]李东.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8):124-125.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进程的加快,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与服务。为此,高职教育要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互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共同发展。
关键词:安徽;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建设
政策和资金保障。2003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3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学院,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学院形成区校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三,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发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学院确立主动服务企业、校企文化共融、利益共享与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企业把集团的叉车设计研究所、邮政设备研究所设在友嘉机电学院,双方共同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了共同规划、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发展机制。
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办学资源的瓶颈问题。友嘉机电学院培养的是机械、数控、电气、模具等第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但大批量的实训设备,学院既难以承受,又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而“校企共同体”的友嘉模式则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问题,保证了友嘉机电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友嘉集团还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师资,这些技术人员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友嘉实践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友嘉机电学院的成立,友嘉实业集团也将把总部迁入杭州,并设立3个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杭州,对提高当地的制造业水平,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学院依托友嘉机电学院平台,为社会提供培训和科技服务。2008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教师主持参与省市攻关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多万元,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10多项。
2.友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友嘉机电学院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友嘉机电学院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2008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数控专业学生在2009年浙江省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大赛团体三等奖。同时,友嘉模式在学院进行了推广,按照友嘉模式,学院又组建了达利女装学院、新通国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从而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我国经济发展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多方支持,特别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当前,安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安徽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使其紧密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1.专业结构问题。
2007年7月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安徽高职教育布点较多的是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这些专业占全省高职教育专业总数的46.9%,矿业、材料能源、资源、制造业及交通运输类专业数量较少,只占13.4%。从安徽确定重点发展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及生物技术工业支柱产业以及安徽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前五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来看,安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尽适应[1]。主要是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是重文轻工。因文科类的专业办学成本较工科类专业低得多,许多院校只顾办学效益,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雷同。有些院校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地方经济特点,一味追求办学规模,缺乏专业整体建设规划,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不明确,把目标瞄准在热门专业上,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三是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确。
只看全国“大市场”,不顾地方“小市场”,某些院校不惜代价在江、浙、沪、深等处设立就业办事处,关注就业“大市场”,却忽视了地方“小市场”。此外,区域经济建设中一些急需专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近几年尽管安徽高职教育增设了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电力技术类、矿物加工类等部分高技术含量专业,但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成长缓慢,仍处于弱势地位。再者,安徽是农业大省,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科技农业,因此,培养大批从事农业的高科技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应相应开设一些相关的涉农领域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利、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但在安徽64所高职院校中目前真正开设涉农专业的还微乎其微。
2.人才培养问题。
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出现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仿照普通高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甚至删去必要的专业课程,致使学生工作后缺乏发展潜力及转岗的适应能力,仅仅成了一名简单重复的操作工或者“机器人”。
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息息相关,在办学条件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师资和实习实训基地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政府所办,地方政府多因财政紧张而对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再者,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不到位,培养的人才在素质、能力、结构上难以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致使一些毕业生因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造成就业和创业难。通过对安徽20所被评估过的高职院校来看,有14所院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课教师数量的15%,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有16所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差,造成实践教学多由理论课代替完成。这种教学条件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经济建设和发展。
3.科技创新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挂上大学的牌子,实际上中职教育的痕迹还根深蒂固,尤其是封闭办学思想较为严重,缺乏科研意识,服务社会促进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差。当前,安徽部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立足地方,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需求的类型了解不够、把握不准,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由于封闭办学,缺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意识,以致在科技创新中处于被动地位。
高职教育虽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其科技创新水平与教学改革相比还显得十分薄弱。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科研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科研除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外,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持。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成立了科技处或相应的研究室,但往往是空架子,缺乏足够的设备与人才,再加上封闭办学,当学校面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攻破的一些科技前沿课题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能够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徽经济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地方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技术人才,更需要科技支持与服务,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
二、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
1.安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近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较强。安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建设工业强省,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如,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商用车、微型车为龙头,零部件配套产业为支撑,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钢铁产业形成以马钢为主体,加速企业的重组整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短缺钢材品种,等等[2]。此外,预计未来几年安徽的第二、第三产业还要大幅增长。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将给安徽的城镇、农村劳动力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这些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从业者迫切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对此,高职教育大有作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要靠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
2.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需要各类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义不容辞。
安徽正在加快实施“十一五”纲要提出的目标,拓展产业优势,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皖江产业带,重点培育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精细化工)、电工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材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积聚区,继续保持钢铁、有色、建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力求在船舶制造、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皖江成为安徽最大的工业密集带。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形成各类产业集群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人才。据安徽人事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安徽皖江工业密集带及城镇产业群的建设,未来几年将迎来人才需求高峰。2009-2012年,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需要45-50万人,其中精细化工产业、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都在5万人以上。皖江工业密集带、城镇产业群的形成不只是在人才数量上有了新的要求,在人才专业结构上也有特殊要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对接,按照岗位人才需求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真正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安徽经济建设需要技术和信息支持,高职教育责无旁贷。
知识经济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核心就是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业是安徽发展的差距所在,也是安徽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与企业技术短缺相对应的是安徽高科技人才匮乏,缺少高层次的创新研发人才,它已经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要尽快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职院校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地方经济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再者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加大科研力度和专项经费的投入,争取多立一些产业前沿课题和实用性强的项目,使其更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三、安徽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安徽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500—5000亿,占安徽省GDP的比重达40%以上,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25%,全省工业企业数量达8万户以上,从业人员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
安徽将以三大城市建设群(合肥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和沿淮城市)为牵引,积极打造产业带,把合肥、沿江和沿淮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煤电产业基地。安徽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调整以及三大城市群建设所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发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传统专业,培养“适销对路”
的专业人才。在专业调整改革中,高职院校要始终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认真进行调研,掌握人才市场供求变化,在设置专业时,一是要考虑市场需求,二是要考虑办学条件,二者不可偏颇。
地方政府则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质量监控、分类指导,以保证全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更趋合理。
2.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条件。
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较好的办学条件作支撑,但从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08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看,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实习实训基地。这两大问题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否则,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建设。在师资培养方面上,要着力解决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问题,实行与地方、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选派教师到生产、管理、服务、经营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工作以及任职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等,大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此外,还要加强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分期评选,滚动发展。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加大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设几个大规模的实训基地,满足省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要求。另外,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在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校企合作教育,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锻炼;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实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针对专业优势,发展校办企业等,形成“校企结合、校企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等等。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教育,高职院校不仅可以承担企业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配合企业及行业搞技术开发与创新,还可以对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以极大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热情,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最终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安徽有很多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如芜湖的汽车工业、铜陵有色金属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两淮的煤炭工业等,安徽高职教育可以与这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优势,着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姬兴华.安徽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关键词:重庆商务;人才培训;培训基地建设;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贾 曦(1982―),男,四川广元人,副教授,硕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党政办副主任,研究方向:应用写作、商贸物流等;
穆华梅(1974―),女,四川合江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项目引进办副主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
1.重庆市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重庆市商务发展现状。近年来,重庆商务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立足因地制宜,注重借助外部商务力量,扬长避短,创造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商务发展成效,为城市经济建设贡献力量。重庆市商务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重庆市在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上,采用“双建”“双进”“双十”“双带”“双会”“双转”工程来作为商务发展的载体。重庆市大力建设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着力解决农产品进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重庆市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随着重庆市商贸发展新局面的到来,在重庆商务发展过程中缺少熟悉新型商贸业务的专业人才。以往重庆市商务发展与如今呈现出来的趋势有所不同,传统重庆市商务发展注重城区商贸中心带的建设,同大多数城市一样,集中建设城市中心商贸带,而对城乡结合和乡村商务的发展有所忽视。现如今重庆市大力发展城乡商贸发展新举措,对乡镇商贸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幅增长,去年一年的时间,重庆市建成乡镇连锁经营超市264个、村设便民放心商店3257个。为适应城乡商贸发展的需要,建设重庆市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很有必要。
2.重庆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
(1)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在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可归纳为宏观上的规划调控、政策上的引导支持、平台上的搭建、价值观念引导等。重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重庆市商务发展的现状明确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和有关的政策措施,将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为整体建设提供总的发展战略。
此外,还应当建立商务人才培养和技能评定体系,为重庆市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为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高技能商务人才是重庆市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将知识应用于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建设一个以知识、技术、信息武装起来的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生产力系统。高素质的商贸人才能够熟练掌握专门的技术,拥有精湛的操作能力,是推动重庆市商务发展和实现商务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力量,商务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商务经济发展走向。
(3)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为商务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教育是高理论和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重庆市应当结合自身商务发展的现状,整合和提升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现如今,一些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资源的投入不足;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因此要通过资源重组技术改善培训基地建设资源配置上的问题。
结合重庆市商务发展的现状,重庆市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另外,培训基地的建设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或者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为重庆市的商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0 引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当前,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地方经济并为之服务,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完善自身职能面临的重要课题[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六安市所属的唯一的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人才集中、设备齐全、信息灵通和学科优势。近年来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引导教学教研的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为六安市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人力、智力、资源服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如何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1.1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稳定对话机制 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及时互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实验室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对话机制,定期就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
1.2 创建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基地 地方政府在支持高校教育方面,为本区域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或岗前培训,应面向本区域高校相关专业设立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实践基地,创设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集中到基地参与实训、实践[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六安地方经济的联系,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全院各系实验室与社会开展双向社会化服务项目,例如:每年协助六安市军分区、辖区人武部完成国防生军校生选拔心理测试,完成应届毕业生直招士官生以及冬季义务兵应征心理测试项目;退役军人安置培训“碧桂园”项目;加强与六安市人社局合作,完成不同行业从业资格证、上岗证的考核项目;承担了国家农民工岗前培训项目;六安市银行系统业务培训考核项目;国家计算机等级考核等项目。
1.3 加强高校与地方的高层次人才交流 拉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为促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提供人才保障,可培养出两栖型人才。我们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高校教师等理论研究人员要与社会上有实战经验者展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共同联手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这是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1.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系统” 加强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的收集,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让高校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教育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即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中介,双方及时进行信息沟通、状况反馈,从而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1.5 加强和完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学院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各个系甚至不同专业都建立了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房,并且软、硬件、人才的投入每年均保持持续的跟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各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维护和更新。这些实验室除了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外,根据社会需求,接受社会化服务,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2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1 高校机房富集的技术人才和比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院内信息系各个实验室、建筑工程系实验室、经贸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机电系数控实验室等等,与本省、市众多企、事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体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发展地方经济可以利用的资源宝库。
2.2 近几年,我校每年有近四千名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其中大部分留在六安或安徽其他地方,为地区输入了人力资源。
2.3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学校科技工作者在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技术、虚拟制造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六安市行风万人评”“六安市园林规划建设”、“平安城市建设”等一系列课题。
2.4 高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举办、承办各类考试活动、培训项目、学术会议等,实现技术共进、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计算机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我院做为省示范高职立项院校,开放教学机房,实行科学化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学院的职责[3]。开放式教学机房作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学员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与实践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教事业发展,应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建―种“大职业教育观”: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的局面,初步建立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的统筹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招生范围,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政府的扶持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县、职教致富”战略,逐步试行劳动用工预备制度,重点抓好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抓认识,落实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形成行业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正日益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和打造优势产业走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立足经济建设,从经济建设的战略和全局出发,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打造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变观念重视为迫切需求,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切实把发展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抓统筹,确保政府行为规范迅速到位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正确理念,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职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契机和动力。要把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发展规划,明确职能分工,制定扶持政策,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督导力度,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权益和办学条件,认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逐步使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做优,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作出贡献。
三、抓结合,加大“三大体系”建设力度
“科教兴国、职教致富”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劳动就业服务的办学方向,使人才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公平、公正、公开地通过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为职教事业创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机遇,尤其是为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场提供平台。
四、抓管理,激活职业学校运行机制
落实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办学自,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可通过“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广泛吸纳社会能人从教,共同承担发展职教的责任,共谋职教发展大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形式多样的招生制度,对有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学历并希望学到一技之长的学生采取直升制度;成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统筹协调机构,整合职教资源,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办学分散,公办职校效益低、民办职校“唱主角”等现象,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扩大规模,协调发展。
五、抓需求,优化职业培训现有资源
关键词:国内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思考
1 国内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业之间的不平衡性,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支持与发展,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在盲目大力发展的同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正一步步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生产也起到了阻碍的制约作用,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将影响着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不均衡。
1.2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因便利的地域优势,其经济发展较快。相对于东、西部而言,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这种差距将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变大。很多区域为了保护其地方的发展特色,不愿“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这种错误的做法更是加剧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调,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3 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实施不到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原有的旧经济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的采取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用新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当的调节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法律制度,让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管。强化政策的具体落实力度,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真真正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其发展。
1.4 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
经济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想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要时刻引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保留一些好的旧的思想,将新旧思想进行整合有效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建设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这主要是我们解放了思想,打破了陈旧的思想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根据国情制定特有的发展战略与目标,更加要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想战略。建立健全的思想创新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5 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缺乏
在经济建设管理中,人力资源对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要是极其大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的重视也越来越重要,相对比而言,是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投资就等于是对经济建设的投资。就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而言,远远还是不够的,它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建设的全面进步。科技人员对于经济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具体,这就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建设管理的发展需要。经济建设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就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管理,长此以往,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相互影响与制约。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时,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企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很难吸引到人才,进而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2 加强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建设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加快农业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工业化,不断完善农业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提高农民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将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建设服务型的农业管理机制,巩固与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的相应扶持力度,完善整合管理机制,全方位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
2.2 改善经济管理中不均衡的局面
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改变以往落实的调整布局,制定相应的制度,沿海城市,较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优势来帮助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发展优势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来加以强化。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宣传力度,通过引进人力,招商引资等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与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加以改进不平衡发展的趋势。
2.3 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法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以经济建设发展为根本的前提下,不断采用新的技术与新的理念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作业方式,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的引导以及技术支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法律法规,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同时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以科学的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2.4 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过程中,要想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整体综合策划的能力,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模式,不断加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结合发展道路,吸收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创新理念的实践。经济管理创新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有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更加有利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将完善整个经济建设发展的大环境,进而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5 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经济建设要想达到平衡必须重视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三者之间的平衡,不能因要大力发展经济就以牺牲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据,这样最终将得不偿失,为此,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能力,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维持其整体的发展模式。发展的同时就应该注重生态建设的发展,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管理的工作应及时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深化经济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缩短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