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考古学专业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古学专业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古学专业课

第1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新设本科专业 日语专业 评估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本科办学规模在迅速发展。为了保证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湖南省教育厅近几年陆续对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新设专业进行了评估。而新设专业能否顺利通过评估,不仅关系到其新设专业能否继续生存,甚至直接影响到新设专业的发展。我校日语专业于2008年5月底将接受此项评估。通过迎评的准备工作,日语系老师对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的意义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是保证我们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新设专业的健康发展。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作为我们新设日语专业,是从零开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尽早完成从形式到内涵的统一。所以我们本科新设专业承载着新设专业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新设专业的评估是新设专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流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将直接动摇新设专业尚未立稳的根基。在时常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所有高校都面临着平等的但更加激烈的抢夺生源,抢夺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抢占就业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较量。只有高度重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重视新设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使新设专业在日益庞大的本科院校中站得住,立得稳,否则只能日益萎缩乃至淘汰。

二、深入理解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

1.从今年进行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实际情况来看,5个一级指标和1个优势指标,既是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优势项目。还分别有18个二级指标,47个评估等级标准。对我们教学型大学而言,应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需要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具有实践经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经验。在这一点上,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学士学位的教师3人他们都在日本留学生活过的,占教师的71.43%,在全省来讲都具有优势。

2.从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来看,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状况和教学基本建设。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该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学基本过程的评价。其实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最终着眼点是应该保证本科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非常细,很难用若干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所以将考察重点放在教学基本过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各本科新设专业需要不断加强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只要把握住了发展的基本过程,其结果通常是能够预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通过考察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结果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基本过程,这是不断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三、正确认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

我们要非常重视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在于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评估,指出我们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今后改进提高我们专业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如果我们迎评专业没有重视评估目的,未把压力变动力,仅仅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评估结果,那么评估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新设专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内部评估机制,树立长远目标。质量是我们新设日语专业的生命线,评估只是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手段而已。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所在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机制和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促使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变被动受评为主动参与。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们新设日语专业迎接评估工作的情况来看,此次评估意义重大。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院各位领导,教师都高度重视,为本科新设专业能顺利通过评估而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1.本科新设专业教学工作评估的影响与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新设专业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新设专业在发展中要特别重视评估的作用,在迎接评估中进行改革并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努力将评估当作发展的机遇,将评估转化自身素养提高,办学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评估的准备,新设专业办学条件最能有效改善的有:一是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注意新设专业为了达到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将出台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制度,不仅会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也会加强内部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增强了学校内部人才兴校,也会增强教师主体的意识。

3.从实际上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更使教师队伍获得一个持续性发展的好环境。

4.通过评估,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等工作都将做到规范化,而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会增加,教学仪器设备质量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5.教学育人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教育质量,学风建设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深处树立立足本科教育理念。

我们新设日语专业验收评估迫在眉睫,我们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新设日语专业四年来的工作作一个全面的、公正的总结,迎接专业验收,借专业验收的东风,把新设日语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9.

[2]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02.

[3]刘春惠.大学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1.

[4]孙建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导向作用与高校发展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6,(6):81-83.

第2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最新师范生实习简历模板【一】姓名: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党员

出生日期: 1986年11月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 乐山师范学院

毕业时间: 20xx年07月

所学专业: 日语

外语水平: 日语 (专业)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实习/应届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部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旅游、酒店、餐饮服务、政府、公共事业、服务业、培训机构、教育、科研院所、贸易、进出口

期望职位: 日语、物流经理/主管/专员、导游、接待/礼仪/接线生、前厅经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下沙开发区、拱墅区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1993年---1999年 就读于临浦镇第二小学

20xx年---20xx年 就读于临浦镇中学

20xx年---20xx年 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六中

20xx年---20xx年 就读于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培训经历

20xx年---20xx年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基础日语、语音、口语、阅读、语法、听力、日语写作、4级测试、日本社会与文化、高级日语、日本文学史、翻译、高级听力、论文与写作、高级口译、8级测试、信息技术基础、英语 导游日语、商务日语等

专业技能

日语 熟练,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 熟悉掌握基本会话,具有较好的 听、说、读、写能力

普通话 良好

计算机能力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二级

能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日文录入,能够熟练运用日语交流

熟练掌握:word excel powerpoint photoshop 等软件

最新师范生实习简历模板【二】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 女

年 龄: 24岁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 福建

籍 贯: 福建

婚姻状况: 未婚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期望薪资: 1000-20xx元

工作地点: 福建

求职行业: 科研、培训、机构

求职职位: 中学教师 小学教师 家教

工作经历

20xx-09 - 20xx-02 福建文化传媒公司 文秘

工作描述: 负责文案策划、及日常一些秘书、行政事务。

教育经历

20xx-09 - 20xx-07 福建师范大学 历史学(师范) 本科

专业描述:

专业课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文献目录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福建地方史、中国社会生活史。另还有相关师范类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微格教学等。

语言水平

英语 掌握程度:良好

获得证书

20xx-09 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级甲等

20xx-06 教师资格证 高级中学

20xx-12 英语四级考试

20xx-03 计算机水平测试 一级

自我评价

(一)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第3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最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生外语考试难度的加大,因外语成绩不理想遭拒的非外语类学生也越来越多,一些专业成绩出色的学生因此而流失,与此同时,现有的研究生录取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考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专业课差一点,读研后可以补,但外语差却绝对不行。实际上,外语只是研究的一种工具。适当调整外语考试的政策,提高专业课考试的难度,淘汰不适应专业学习的考生,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责,更是对学科发展负责。

为此,个人建议要适当调整研究生外语考试政策,将有关专业研究生外语分数作为参考。从历史上看,中国刚恢复研究生教育时,外语分只是参考,但头几届研究生的质量却很高,在许多领域都被称为“黄埔一期”、“黄埔二期”。虽然当时只有硕士生而无博士生,但他们的整体水准远在当今博士生之上。有许多破格招生的佳话,至今仍是美谈。

研究生外语考试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实事求是地进行。与外语结合紧密的专业,如外国文学、世界史、西方哲学等专业应加大外语考试力度,提高考试难度;而其他与外语联系不是很密切的专业,如中医经典文献、中国古代史、中国考古学等专业,则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适当考虑增加其他相关科目的考试,外语可作为参考,或不再考试。

此外,还应为专业优秀而外语不行的偏科人才开辟特殊通道。招收一批学历不完整、外语不过关,但在专业领域已经显示出才华、取得了成就的博士生,或许能对当今博士学术质量下滑的趋势稍有弥补。堵塞了偏才的通道,看起来只是伤害了少数人,其实也伤害了教育本身。为了避免某些人利用特殊通道舞弊,可以在招收偏科人才时,实行“阳光政策”,将证明他们专业才能的著作、论文、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公开,能够接受同行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王新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关于改进高教评估的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中国农村经济变革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全面适应农村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适时对路的教育,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为了培养企业真正可用的人才,产学应合作,让企业分担学校的教育责任,同时也使学生能为企业所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能受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校及企业双方需密切配合,一方面由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与教育培训,弥补学校实务教学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配合企业,修改教学课程,使技术职业教育中的实务实习课程由过去的校内课堂学习,转变为校外企业的现场实习。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统筹领导,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教水平。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切实解决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努力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赵玉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适当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

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放开、搞活,发展迅速,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研究生培养,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几年以前博士还极为稀少,为了吸引一个博士,各单位竞相在职称、职务、住房补贴、配偶安排、子女就业等方面开出众多优惠条件。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局面已经完全改观,据有关资料报导,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达12.5万人,硕士生超过100万人,数量上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大量的高端人材进入社会,但人材密集性机构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渐近饱和,虽然尚未出现博士求职难的局面,但社会渴求高端人材的热情开始降温。若按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在几年之后出现研究生培养过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必然伴生若干成长中的问题。为了争取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的攀比竞争异常激烈,都想升级成大学、都想办研究型大学,于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各个院校为了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年年派出精兵强将到全国寻找可能的审批专家,游说攻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隐含了不正之风。而研究生培养的迅速扩展,也成为某些学校、教师承受不起的负担,比如说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大量的研究课题、更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满足不了上述的条件,势必降低教学质量。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暂停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对已有的培养点进行清理,评估培养学生的质量,重新核准合理的招生规模,对已有培养点的宏观布局,作出统筹安排。今后对传统学科不再轻易增加培养点,重点解决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的设点布局问题。二是明确限制导师培养学生的数量,对于各方面都非常称职的导师也要设定上限。比如说带研究生的数量不能超过10人;对于没有重大课题和经费支撑,缺乏研究条件的导师应量力而行。也不应该把带研究生的多少作为考核或者评比的指标,而应该把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

(白世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对大学毕业生“回炉”的建议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新动向。这就是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中专性质的技校再度学习技能的大学生“回炉”现象。这个现象引起了国际和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媒体和民众贬褒论赞各有不同。较为集中的是两个话题:一是大学毕业再回技校,何必去苦读大学几年书。二是所学专业用不上,就业也没有门路,就只好再“回炉”学技术。

第4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7-02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的当下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构筑完整的、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造就富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

1 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状况

二战以前,由于社会物质生产过度发展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二战结束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20年黄金时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内容和组成等层面,都有非重点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体现重全人格、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知识掌握。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培养某种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因此它们在培养的目标上将大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一般规律,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应突出课堂与课外结合,讲课方法上注重讲授与研讨结合,所设置的人文素质课程既考虑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独立评价。

其次,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共生。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美学、艺术、伦理等,如何将这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完整呈现而非分割、独立,国外的著名高校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例: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将两者合二为一,开设法律道德教育课程。

最后,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组成上,体现“通中有专”的设计理念。“通”指的是课程设置要覆盖几乎所有人文学科,“专”指的是要求学生选课在广博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偏重。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笔者将常见的模式分为三大类: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即将全部的人文课程分为七大类:外国文化课、历史研究课、文学与艺术课、道德课、科学课、社会分析课及定量推理课程。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7个大类中都要求至少选择一门,总共修完8-10门课程,否则无法获得学位。哈佛的做法,既让学生知晓各个大类的一般知识,照顾到知识基础“广博”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多选择一到两门辅修,照顾到知识基础“专精”的要求。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在课程设置的高屋建瓴、文理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两层”模式。早在19世纪建校之初,麻省理工大学就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了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麻省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形成了规范化,具体体现为“两个层次、多门课程”。“两个层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同要求的:一类是对于人文学科的集中展示和全面介绍,另一类体现分布介绍和重点研究。前一类的课程包括文学和文本研究,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包括语言、思维和价值,视觉与表现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在这一类课程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分布介绍课程,如在地域的区分上有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在学科的区分上有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音乐、哲学、政治研究、心理学等;在时间意义上有古代、中世纪研究和近代、现代研究。第二类层次的课程,进一步将整体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细化、专门化以供一些具有研究兴趣的学生选择,这样整体概览和局部研究的相互结合方式,既增加了学生选择的兴趣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专精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著作选读”模式。圣约翰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较为精密的具体安排。按照历史沿革的时间顺序,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让学生选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学习古希腊名著为主,包括15位大思想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40多篇传世之作。到了二年级则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著作为主,包括33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品50多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研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到了大学四级年,学生侧重从18世纪和19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包括26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作品30多部。国外这些著名大学的做法,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些思路、实践或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国内非重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 国内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也开始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起来。上个世纪末,教育部设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使各高校将此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尝试,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清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探索,学校提倡理工类大学生选修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以此推动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并不作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分类设置则更为清晰、具体,但也体现着“文理交融”的特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指大学德育课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和可以选修的美育、法学基础、计算机与艺术等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包括汉语基础和课程写作等,对文科、理科生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指的则是学生的专业课。其中前两类课程有利于培养的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文化素质、人生态度、核心素质和生活能力。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复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文”“史”“哲”三大类,并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文学类课程包含唐诗宋词赏析、中西音乐赏析,美学概论;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古典哲学等。学生必须按照较为严格的课程安排在规定的学期内选择这类课程进行学习。上海师范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体类似,但特别突出语言类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该校人文素质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类(大学语文、现代西方哲学、古典诗词鉴赏、中外文学赏析、西方古典哲学、应用文写作、西方文化概论)、语言类(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艺术类(电影艺术、音乐赏析、书法、舞蹈欣赏)三部分。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独特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香港中文大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所提倡的通史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该校的通识课程按照不同标准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书院通识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等。通识课程课程在该校总共开设有200多门,每学期都会开设100多门。学校要求选课学生在规定时间修完,合格后方可记入总学分。

3 启示

我国高校开始探索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短时期内也积累丰富经验,尤其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和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模式”,为国内其他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权威部分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的非重点高校(新成立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堪忧。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缺乏国家补助资金,学校为了招生因而顶着热门专业上导致的专业结构单一,学校管理部门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生成材意识较差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被重视。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的考察,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的著名高校早在二战后就开始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危害,着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但绝不是随意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从全人格培养、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课程设置应体现文理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充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专业课使学生会“做事”,而人文学科让学生会“做人”,让他们活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有序地融入人文素质课程,不仅是文理交融的需要,更是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三是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历史等应体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通过国外著名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考察,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哪两所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等存在较大差异。人文素质课程开放和设置既要体现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又要体现出各个高校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第5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结合设计实践及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长期思考,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为主线,阐述了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动态浏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引导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动态浏览的应用更是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手段,使得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因此,做好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则尤为重要。

1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不仅仅是对周围色彩、造型和机理的设计,更属于一门空间写实艺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单纯的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还不足以准确地贴合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更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出发,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动态浏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多维性等特点,在实际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点、线、面三个元素之间的结合,教师通过授课讲授原理,能够以最大限度的作品设计来辅助教学,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抽象的专业知识中提取出让学生理解的课程内容,并且能够充分的抓住学生的视觉规律、创造原理等方面入手,进而轻松达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动态浏览所具备的交互性特点,更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其恰恰是从学生个性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把握和摆脱教学上的空间限制,通过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结合来充分应用到课堂上。将抽象的课堂理论直接表达到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教学重难点,将教学内容画面尽量的简单化、具体化,将专业知识多视角的呈现出来,真正将单维教学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课堂知识的使用率和吸收率,通过知识点的集合接受,来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体验整体的教学过程。因此,通过动态浏览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上就将知识吸收和消化,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动态浏览在教学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成为成功教学的必经之路。

2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辅助课堂教学中,使用动态辅助软件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便于教学内容收集,将色彩课堂内容的展示充分交代给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印象。在动态浏览教学中所运用的软件会融入到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模式探讨中,教学模式并不明确。动态浏览虽然没有一个标准且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来看,这种动态浏览是相对于静态模式而言的,这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表现模式;对于本质研究来说,很多软件的设计最终会呈现出画面的阅读,表现方式是单一性的、理性的教学模式。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都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都从大量的立体图形表达中体现出来。以工程建筑施工为例,培养学生进行装饰材料的基本信息与施工工艺的流程训练。这种装饰材料能够从形态数据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物来进行学习和了解,并且从施工的流程和表面图的操作原理来实现操作,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操作难度,会出现听不懂和记不住的现象。从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和听课思路上来看,动态浏览方式会逐步融入到施工工艺教学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各种装饰材料的特点,还能够体现出施工工艺的具体过程,给学生更加具体的印象,从而能够使施工工艺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不容易表现得内容也会表达得一目了然。

3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动态浏览在当前教学中能够通过地面制作、墙面、棚顶门窗等一系列设计流程来实现动态浏览的展现模式,并以此来配合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最新和最及时的第一手消息来源往往都是通过动态浏览实现的,这也能够将统一的、整套的动态浏览教学体系引入课堂,形成完备的教学系统,因此,在我国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中都可利用这一辅助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将动态浏览作为时展的产物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动态浏览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大作用,通过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以新形的教学模式来重新做教学设计,将计算机作为基础课程在室内环境设计专业上发挥独特的优势,直接将这种新形势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体现在现代教学中。今天的新媒体阶段已经进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动态浏览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也正以图像、文字中心、影像互动的方式来向教学专业化模式进行转移。这也说明我国的整体教学体系也正朝着艺术教育方向进行不断扩大,这场技术革命的开拓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动态浏览的基础教学为主,扎实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量化教学,让动态浏览教学技术成为当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辅助教学手段。集合当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综合竞争力,通过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来合理的进行教学资源的调配,形成具有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学特色的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高速科技发展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来实现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纵向深入,保证教学水平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等其他领域的发展。通过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目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技术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才能够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巨大价值。

4结语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多个角度入手,就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并为今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作者:李连影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琦.动态浏览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刘旭.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15.

第6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存在着重视学生警务技能、重视涉警专业技能、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课程理念使得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缺少对于学生情感、心灵的关注与熏陶,导致他们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也不利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情操的高素质司法警官。

二、人文课程阐述

(一)“人文”的阐述

对于“人文”的含义,古今中外有如下一些解释: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1980年版缩印本的《辞海》对于“人文”的解释是:(1)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人事。

2、西方文化中的“人文:英文humanity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其意为人性、文化、教养等。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修订第3版的《英华大辞典》中对于humanity一词的解释为:(1)人类;(2)人性,人情,人道,人性论;(3)仁爱;博爱(4)文史哲学,人文学。由此可见humanity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意思为:人性,人情,人道,仁爱;博爱,文史哲学,人文学等意思,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因此,人文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内在人性,人情,人道、修养;二是指培养、完善人性,人情,人道、修养的方式与手段。

(二)“人文课程”阐述

1、课程

“课程”的英文为“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即“race-course”的复合,意味“跑步”,引申为奔跑的“道路”或“过程”。根据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观点,广义的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大学总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教师水平、学生习得、课程体系这三者构成了现代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三原色”。因此,在今日的大学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基石,教师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保证,学生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最终体现。

2、人文课程

人文课程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价值观、历史、法学、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等。人文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文化与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与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文课程具有根基性、导向性、统领性、互补性、和谐性、民族性和本土性等特征。它有三种结构方式: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方式;二是外显与内隐结合的复式结构方式;三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方式。人文课程有三类:一类是经典的,如文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等;一类是模糊的,如历史学、教育学等;一类是交叉的,如人类学、考古学、新闻学等。人文课程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隐性课程之中。显性课程主要是一种理性教育,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骨骼框架;隐性课程是“软课程”,主要是一种非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非理性能力,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大学教育中显性课程所占的比例要远大于隐性课程比例,而隐性课程也是构成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对提升大学品位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进行隐性课程建设,是提高大学育人质量,实现大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司法警官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1、人文课程的科目少,特别是人文选修课较少,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人文课程。司法警官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国家规定的“两课”,还有法律类的课程开设,非常看重德育的教化功能,但是对于其它的人文课程不够重视。人文选修课的数量特别少,常开的选修课只有《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演讲与口才》、《艺术鉴赏》、《礼仪》、《应用写作》等课,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人文课程。

2、人文课程的课时较少,开设缺乏一定的比例与标准,随意性较大。司法警官职业院校为了突出警务特色,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经常被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与技能课挤占,而有时又成为课时不足的一种“替代课”,课程开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直没有建立成熟的人文课程体系。3、人文课程教学缺乏现代化教学方式,政治化倾向明显。司法警官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经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演示性”、“探讨式”、“案例式”教学较少采用,同时,特别注重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这在“两课”教学中非常明显,但是这种政治倾向仅仅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没有真正引起大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的体验,转化为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更没有达到人格的升华。四、构建具有司法警官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可以从人文课程的设置理念、人文课程的结构设置、人文课程的实施形式、人文课程的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人文课程的设置理念

1、人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人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体现学科的交叉、渗透,防止学科化倾向。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考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职业针对性,适应市场的变化,更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了解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音乐、美术、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应注意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开设文学、艺术、历史、科学发展史等方面的人文课程。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额度比重在不同的职业学院可以不同,但是一般应达到15%以上,这样才能保证人文课程达到实效。

3、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来设置人文课程,使人文课程处在相对稳定、开放、动态、发展、不断调整的状态之中。

(二)人文课程的结构设置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的结构设置方面应该灵活、自由,同时多样化。

1、设置灵活多变的人文课程模块。通过对司法警官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培养司法警官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起考虑来设置人文课程,设置的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社会对于警官职业的需求,关注自然、关注人性、关注社会责任感等等。

2、司法警官高职院校除了开设人文必修课程以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人文选修课程,而不是将选修课程开成实际上的“必修”课程。

3、隐性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警院校园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呈现自然美的景观与突出高雅的人文景观建设。学校建筑物要布局合理、造型新颖,体现警院特色;积极建设人文景观,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同时需要注意警院教风、学风与校风建设,通过教职员工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弘扬人文精神。

(2)进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警院可以利用自身的法律方面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其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例如提供法律咨询、为敬老院做义工、去未成年人管教所帮助失足少年、去劳教所进行文艺慰问演出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锻炼,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思想,陶冶了性情,净化了灵魂,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强化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了竞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

(三)人文课程的实施形式

1、革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与素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少‘灌输’多‘感染’,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唤醒学生自身的人文需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2、以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强化实践教育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说服沟通、文书制作、现场指挥、防爆制敌、信息处理五种技能。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高人文课程的教育效果。首先,建设网络教育系统。警院可以建设网上文化精品库,推荐给学生应该阅读的有关书目、应该欣赏的影视以及名画名曲等。警院可以将这些名著名片艺术精品放到网页上,提供给学生浏览观看、查阅、下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扩展服务。其次,要加强对于网络的监控、监管,促进网络教育良性发展。如可以设置校长信箱与论坛(安排专人负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在学生中挑选和培养网络信息安全员,对于消极言论进行评论,在网络讨论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4、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成为社会合格的或优秀的公民。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5、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第一,组织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兴趣社团组织。如读者协会、法律协会、书法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舞蹈协会、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等等。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每年一度的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应该就是广大学生展示自己在兴趣活动中成果的一个大舞台。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观看学校的兴趣活动成果,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第三,要建立一套兴趣活动的考评办法,加强对兴趣社团的管理。所有兴趣小组每学期要向学校、家长汇报,并成立评估验收小组,对每个兴趣小组从学初计划、活动人数、教案、期末总结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地验收,评出优秀特长生,优秀辅导教师,并且作为评价学生、教师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人文课程的评价合理化

1、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在对相应的警察职业岗位进行研究的前提下,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设置,将社会实践也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社会实践也规定学分,规定获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才能够毕业。

2、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可以从课程考试成绩、基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课程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一些课程的考试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实现,如:《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考试可以不用笔试,通过学生抽题目自由演讲或者组织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一、现阶段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性人才。据调查,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部分高校普遍把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列为选修课。现阶段,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在管理政策方面通常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开设中,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状况如下。

(一)可选的教材种类过多

在我国高校中,由于可选的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材种类过多,因此,在选择上并不统一。比如,有的高校所选用的选修教材以讲义为主或者由自己编制的教材作为主要授课资源;有的高校选择以文化教材为主的讲义教案;有的高校选择专业的历史类教材。这些教材大多都是由授课教师任意挑选的,其随意性比较强。

(二)设置的课时量无法达标

由于所选择的教材不一样,很多高校在把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时,所设置的课时量达不到标准。通常情况下,按照选修课的标准,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课时应该保持在16~30课时之间,但是,很多高校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课时量不足16课时。

(三)考试方式多样化

因为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所覆盖的信息量比较大,通常情况下,考试主要以考查为主。比如,论文考查方法、书面考查方法、采用统一以试卷为主的考查方法及观后感考查方法等。

(四)学分是学生选课的主导思想

以学分为主要的选修点,具有如下特征:课程内容在以同等学分为基础的前提下,考核相对较容易且所设置的课时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按照学分的标准选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修满学分的目的,所以,在选修课中都比较主动。

(五)所选课程边缘化严重

学习任务有冲突时,学生会选择请假或者退课;部分学生选修了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但并不能保证遵循课堂的规定。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存在不重视通识类课程的思想,而这种情况也是大部分高校开设通识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作为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每个学校在选材上比较自由,学生给予的重视度以学分为主,对于这类课程的认识过于边缘化。如果要想更好地培养综合性人才,就要充分借助于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这个有利的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从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大力改革。

二、创新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条件

目前,社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顺畅。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这为我国高校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技术资源和教学条件,同时,也为创新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给予了极大的便利。

(一)历史文化研究兴盛

现阶段,历史文化研究逐渐兴盛,不论是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还是现代边缘化学科的历史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历史文化包括了众多丰富的知识,现代考古学、文物研究学及传统服饰学都与其关系密切,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历史学科,非常有意义。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兴起,这些有效的历史成果可以伴随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迅速普及,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拓展历史文化知识最有力的基础条件。

(二)现代科技非常发达

现代教育在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现展比较完善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中通常都会配备电脑、电动屏幕及投影仪,学生可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优越性。此外,为了让不同2017年7月(下转第9页)的学校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大高校教师已完全掌握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技巧。而且,很多高校教师依据实际需要制作了非常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这不仅为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方便,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广泛交流。

(三)丰富的图书网络信息

很多年前,我国很多高校就普遍配备了图书馆。而现在,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科研,图书馆内不仅配备了传统的纸质性书刊,还有非常丰富的检索资源及网络书刊,这些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便利。

(四)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力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与国外先进的办学方案有力结合,让广大师生在新时代的思想教育方针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力量。大部分高校都提倡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综合性人才,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在新时代教育思想中更好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巩固自己,高校以期实现通过通才教育观培养德、智、体全面良好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上述内容结合了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和相互联系来阐述创新历史文化通识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在教育领域中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更为历史文化通识课的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尤其是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为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孕育出了非常成熟的条件。

三、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策略

由上述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有利教学条件可知,只有对高校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实现创新与改革,才能使这类课程达到有效开设的目的。相对于专业历史课而言,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主要是从教学要求设置的角度来实施的。所以,作为教师,应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同时提高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坚持现实性与历史性的完善统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坚持现实性与历史性的完善统一。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通识课,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高校学生相对与其他类学生来说,思想更成熟、更稳定,他们拥有较多的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具备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正确评价与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历史文化通识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启发性的询问方式让学生从相关问题中联合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深入理解与思考。比如,以科举制度为主要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和现代的教育制度模式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便于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坚持其他专业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相对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选修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学生来自于各专业。通识类课程从设置目的上来说,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是互补的,那么,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对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进行选编。比如,如果选择此类课程的文科专业学生比较多,那么在授课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如果选择此类课程的理科专业学生比较多,那么在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上要偏重一些科技知识,这样不仅便于打开学生专业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的成才之路,也可以大力提升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

(三)坚持选用优质的课堂教学辅助资料

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相关教材方面,要注意所选教材的多样化和优质性。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遍应用为当代历史文化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用传统的纸质书刊资料,也可以选用多样化的电子媒体课堂。但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很多学生受影视剧和网络视频的影响,对于一些传统的历史知识的了解非常模糊。同时,由于很多已逝去的历史场景通过普通的文字叙述方式不能给学生更好的启发,也根本不能让他们在脑海中呈现出比较具体的画面,更不用说与现代的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联系。而在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高校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选用优质的课堂教学辅助资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将电子资料有效引入课堂,为学生放映一些比较有深度的纪录片或者是专题文献片,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知识的形象生动性,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先生拍摄的《金陵十三钗》就从侧面反映了的残暴肆虐,学生对这些远去的历史没有什么具体印象,但是,通过这些影片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真正状况;而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骆驼祥子》,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旧中国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为学生讲解中国近代史中优秀的商人时,可以列举“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具体发家过程,如果学生对这位人物不太了解,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解“红顶商人”的真正意义就是亦官亦商,他的发迹与当时清政府的主要人物、左宗棠都有很大联系。一个人物牵涉出更多的人物,不仅让学生们对胡雪岩智慧的头脑给予更充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们对当时清政府的实际状况和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实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近些年,有关清朝的片子比较多,这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音画效果。这些影片的观感性和可视性都非常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高校在对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据相关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选择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学生,对历史都非常感兴趣或者对历史的某方面有很多疑问,并且很多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心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辩论、自由抒发自己对某件历史事件的真实想法,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只有讲授的实际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在某种思想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深入探讨。每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思维能力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他们表达的想法也不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到其他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能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方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方便了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知识掌握状况,也对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五)灵活运用课外教育资源

课外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当前社会交通便利,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很多社会公共资源在逐一对外开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有效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他们参观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展览。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玉器、瓷器、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及装饰等,然后在课堂中结合每个朝代的发展状况对这些参观后的展品进行论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感受历史文化的丰富;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写作用具,如笔、墨、纸、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人们的文房四宝,而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通过在布帛或者竹片上进行书写,可以让学生在室外利用一些简便的碎竹片亲自练习写字,再与我们现在所用的书写工具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写字既有趣又有意义。相对来说,课外的教育资源更直接、更充分、更有利用价值、更能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内进行灵活交流,不仅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在实际观察体验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也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需要更多综合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时代在发展,学生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巩固自己、提高自己。在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鲜明特点,保持教学活动组织的多样性与动态性,从而真正做到切合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的特点,达到真正服务于增强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的内容广而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文化通识类课程成为受到大学生广泛喜爱的课程,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发挥出通识教育的德育和智育作用,为社会塑造出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

作者:杨峻岭 单位: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华.论高校历史文化通识课课堂教学方法[J].牡丹大学学报,2011(7):111-112.

第8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我于20日上午9点到达美的,工作人员按公司章程严格的对我们进行登记,并且签订了一份短期试用合同声明书。在登记过程中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并且态度诚恳热心,让我体会到一个企业的实力。她在任何一个细节工作上都是认真负责的。最后宿舍管理人员将我带领到宿管中心进行入住登记,奔波了一天直到下午3点才正式入住宿舍,此时我已十分的疲惫,那时我睡在床上想“还没工作就这样累了,如果正式工作了那要多累啊!”

下午5点钟我来到工厂,我的王班长是负责我的工作的,他把我分配到柜机分厂,但不幸的是我是上夜班的!天啊,我知道我要面临怎样的挑战,而我必须咬牙坚持,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一定要顺利完成工作。

当天晚上八点我就来到我的工作岗位,班长说由于我只是短期试用因此把我安排到一个件轻松的岗位上。其实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用机器将流水线上装配完毕的美的空调搬运下来。我想如此简单的工作对我来说几乎没有挑战嘛,可是最后我发现是我我想错了一切不是那么的简单顺利!

当天晚上我和另一个大学生一起用机器搬运空调的,夜间工厂里灯火通明,机械发出巨大的工作响身,我和他一边聊一边工作,感觉十分轻松毫无压力。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流淌,到了晚间12点50分工厂全体工作人员休息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工作,这已经是下半夜了,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一股股寒风从大门吹进来,此刻我的搭档说:“这就是最痛苦的时候了,可要坚持啊,哈哈。”我咬牙坚持着,盼望着天亮,但却是越来越冷,为了抵抗寒冷我就不断活动着,不让身体变冷,终于太阳照亮了大地,没想到第一次等待天明是如此的艰辛。次日6点我下班了,外面格外的寒冷,回到宿舍就倒在床上了,腿酸死了,眼又睁不开,没想到夜班是如此的累人。

当我醒来时就是下午3点了,我整理了内务不一会天又黑了,我想又要上班了,吃饭之后我乘车来到工厂。没想到这一夜我是如此的悲惨!

刚开始工作一切照旧顺利,可是后来流水线上的冰箱越来越多,我们的搬运随度有限导致有许多空调在流水线上堆积,为了缓解搬运压力我们只好用人力进行搬运,一台空调有70多公斤,我们累得满头大汗,刚当我们要搬完的时候又出现了不同的型号空调d331(我们原先搬运的是d335),我们赶快腾出地方放下d331型号机,此时我可谓脚忙手乱,不知如何是好,颇有经验的搭档告诉我千万不要慌张,要做到井然有序不慌不乱就好。果然我们划分好不同的区域放不同型号的空调,最终化解了危机!

这一夜可是惊心动魄啊,我们累死了,汗水湿了衣裳。可是这一次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危机时一定要用心考虑,计划好,分配好,不慌忙要沉着应对,才能获得胜利!

回到宿舍,我躺在床让思考着一个问题,这样劳累的实践活动我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呢?我想回家。最后还是做了决定:既来之,则安之。

第三天的夜晚我还是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这一晚又要出现什么状况呢?我们拭目以待。

这一晚令大家失望喽,一切正常。就算有再多不同型号的空调出现我们也可以轻松解决。可是我还是学到了东西哦。在搬运空调之前每个包装箱上都要盖章,在我们闲暇时候,搭档告诉我去提前在包装箱上盖章,他说我们要有危机感,如果有出现空调累积状况我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盖章,这样出场的空调是不合格的。我想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拥有危机感是至关重要的,要早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强大的社会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日子这样平静的过着,我也已经适应了夜间劳累的工作,可是我每天白天上班,夜间工作,可谓是不见天日,因此我十分讨厌这样的生活,脑子里充满了放弃的思想,虽然我不是一个正式的员工可我也体会到做为一个员工要受到工厂种种的约束是多么的不舒服,可他们毫无怨言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而对于美的来说我只是一个过客,为什么不留给美的也留给我自己一段难忘那干的记忆呢?问我要做的就是默默坚持着,直到离开的那一天。

其实,当我咬牙坚持着过完每一天的同时我发现我喜欢了这里的生活,这里有许多许多我在学校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一切只有我经历了,感受了,才知道要珍惜了。我老累着同时快乐着,因为我感觉我为这个工厂做出了贡献。

日子很快,专转眼间我就要离开了。我感谢美的给了我一个舞台让我去认识自己,让我去看见社会,让我看见了我未来的道路,路是曲折的但永远光明的。

离开了美的我想了很久,怎样做一位优秀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呢?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在以后的校园生活中我要不断进取,学好专业课,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素养,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发展动态来要求自身,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二)

调查目的:“90后”的大学生如何让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充分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的形势的看法,只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形象,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的职业,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在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关注就业信息,而大部分则都是偶尔关注一下,在看到是留意一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所作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工作的担心实际生活中却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二)广州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三)广州市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四)广州市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和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三)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随着全国大学扩招完成,“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就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XX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XX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年的毕业生人数72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大学生就就业难”的现状,政府通过多方面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国家投资促进就业之外,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被视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大连市是一个高校聚集的地方,目前有2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近26万,如何解决每年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就业成了大连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大学校园里,有大学生一心想找到好的工作却不知道该怎么起步,有些同学尝试着接触社会,还有一些同学已经开始利用学校社会提供的一些资源开始进入企业实习。“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也不再抱着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但是对于大学生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大家还是很迷茫,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学长来学校传授经验并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但是“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到底在校期间需要培养怎样的技能,大学生该如何选择企业,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有怎样的扶植政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团队开始了我们的探索之路。

主题1大学生就业观调研时间:XX年11月1日

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先从原因下手。我们通过各方面渠道了解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相关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分析应对就业问题的方法。

XX年11月1日,我们在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发放调研问卷,本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涉及范围较广。

我们将团队分成三组,各自有各自的地点,对象。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深入寝室,耐心讲解来意,同学们的反应大不一样,有的同学积极参与,但也有少数同学积极性不高。当我们敲开一个个门,喊住一个个路人的时候,都要攒足足够的勇气,我们也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这种机会很难得的。当我们说出问卷的内容时,他们表示希望能从我们这里得到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对此我们给予了积极回应,并将我们了解的信息告诉他们。

经过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态度,选择积累经验和精挑细选的同学明显多于不惜代价找以一份高收入的同学。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眼光都比较长远,较以前只顾眼前利益有了很大提高。

2、在企业类型选择上,学生对政府机关、外资企业、私营民营、国有单位、事业单位等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在自己创业上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希望先进入企业中获得一定的经验及支持才会考虑。

3、在就业城市中,选择留在毕业城市和去大城市发展的同学占多数,并纷纷表示在这些地点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但很少人会主动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企业,这表明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于提高。

4、在试用期后的期望薪酬中,同学们普遍都选择了3000元以上的标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标准,反应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和剖析。这种对自己认识的缺乏正是求职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怪现象的原因。

5、在大学生选择企业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中,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具有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说明同学都具有明晰的职业规划,在谦虚的学习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6、同时,同学们在问卷中纷纷认为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有困难。但在求职过程中困扰的因素中,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等选项都成为同学们的热议话题。在解决这种就业难的问题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可以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7、在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面,同学们都表示一般了解。但是都表示国家的政策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每一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将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并且大学生对当今的就业形势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当今的就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并且充满了自信。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不得不看到当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竞争压力大、用人单位供求关系相差较大、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等问题,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主题二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在了解了同学们由于就业的基本问题和就业观以后,团队同学在XX年11月15日参加了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馆举行的大型企业宣讲会。宣讲会现场有十几家企业正在进行招聘,我们经过简短的商议之后开始了我们与企业沟通的过程。

通过沟通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一、企业用人的原则

当我们问及企业重视应聘者什么素质时,企业基本上都给出了相同的答答案。

1、在校期间学生工作方面。

进入公司便是步入社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都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认为学生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企业比较看重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社会工作经历、人际交往能力等经历。在综合素质中,企业领导对大学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看得格外重要。像国企、央企等有深厚企业文化的公司对具有各方面特长的员工会比较看重。

2、关于学习成绩

大部分公司会看重应聘者的学习成绩。有一些要求高的企业甚至希望招收获得过奖学金,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所以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一定不能懈怠,这与我们平常所听到的成绩在大学中不重要的言论有很大不同。

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1、对企业要忠诚

首先珍惜工作机会。在沟通过程中,一些小型企业表示,不是非常愿意招收名牌大学的学生。一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对薪资要求高,但自身的价值却往往达不到企业的期望。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名校中非常明显。其次,很多名校学生会把一些小企业做成进入社会的跳板。不以为企业做出贡献为目标,而是为了自身的经验积累。在这种企业中积累到一定经验后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更高更好的工作,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困扰。工作是一个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工作怀着虔诚的态度。要看到工作的长远意义,而不能只看到暂时的艰苦、工作的压力和渺茫的前途。

2、对工作要热情

不少在校生对工作有非常美好的憧憬,在真正工作后发现与其想象不同。表现出浮躁、消极、怠慢。这种情况使企业对精挑细选的员工表示非常的失望。一个人如果对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悦,觉得工作是一种苦役,感到厌恶,那么他一定不会有所成就。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才会越高。面对繁重工作如果你能心情愉快的去完成,也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3、对工作要负责

把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并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这是每个企业都希望得到的好员工。对于每一位员工来讲,企业应是第二个家,有责任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使你感觉现在的工作不像你认为的那样,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也不要整天抱怨,只有从现在做起,才能走向未来。

三、企业总结的大学生就业误区

1、择业只考虑主流行业,忽视冷门行业。

在宣讲会现场,一些热门行业摊位前被学生团团围住,相比之下冷门行业前人少的可怜。面对这种不均衡的现象,企业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热门行业不一定长期热门,冷门行业也不一定长期冷门。行业是社会的分工,不管是热门行业还是冷门行业,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哪怕是在冷门行业工作,也能够有所作为。所以,在择业时,可以适当考虑边缘行业、交叉行业以及新兴行业。

2、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

同学们都认为到中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只着眼于一、二线城市。企业都表示,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对人才的流向有着强劲的吸引力。但是经过多年的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产业的分布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以及国家的“振兴中部”战略带来的资源、政策倾斜,是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与优势。在国家的大政策下,大学生面对的是更小的生存压力以及更多的工作机遇。

3、在专业的选择上

是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很明显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其自身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单有专业技术的优势,还有年纪轻、肯学习、观念新、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就业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打拼。

4、愿意到外资企业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