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市政设施;管养基地;规划布局

Abstract: There is a serious shortage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Custody base in most cities; it is seriously hampering the municipal facilitie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ustody. The article take Nantong City as example, described the need for municipal facilities custody base planning.Key words: municipal facilities; custody base; the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城市市政设施是每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其功能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能够优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市政设施量增长迅速,市政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但以目前所具备的养护手段和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设施管养体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市政设施管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市政设施管养基地的含义和职能

市政设施管养基地是为保障城市的道路、桥涵、排水及照明设施等市政设施正常使用而提供服务和支撑的相关机构的工作场所,是管养工作的后勤保障和“根据地”,主要负责其服务范围内的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巡查、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确保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市政设施养护基地包括后勤用地、机械设备及车辆停放场地、日常维修材料的储存和堆放场地。应该突出体现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市政设施管养的科技含量,积极进行“数字市政”的规划建设,创建管养手段,施市政管养信息行。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市政设施管养模式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市政管养基地严重不足问题,以南通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护基地规模偏小

现在的市政管养基地用地规模普遍较小,有的仅有几百平方米,机械设备的停放、维修保养材料及工具的存放均存在较大困难,有的片区没有养护基地,机械设备随处停放或临时找场地停放,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市容市貌;由于现有的基地规模的限制,无法添置新设备,对现有市政设施的养护已出现超负荷工作状态,更无法满足南通市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养护和管理需要。

布局分布不合理,建设标准低

由于现有养护基地分布不合理,服务半径过大而加大养护维修成本,降低市政设施巡查、监管的工作效率,影响养护维修的及时性,不利于应急处置。

由于基地规模偏小,大多是简易平房和厂棚,无法保证办公后勤及材料、工具堆放,严重影响管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规划滞后

长期以来各个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运转密切相关的各个专项规划易被忽视。据初步了解,全国各个城市还没有编制市政设施管养基地专项规划,还没有为城市的发展,保障城市市政设施的完好和运行预留管养后勤发展空间,重视市政设施建设、规划,忽视市政设施管养和管养规划。

三、城市市政设施的发展趋势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所确定的近期(2012年)建设用地193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248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305平方公里。发展方向:南通主城区和通州城区相向发展,主城区主要发展东、南方向,整合西、北方向;通州城区主要发展西、南方向,整合东、北方向;形成带状加组团城市布局形态。历来,市政设施建设都是先城市建设而先行,市政设施将同规模范围覆盖以上区域。由此可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管网、照明设施量增长迅速,市政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市管市政道路近年养护工作量见表1),但以目前所具备的养护手段和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设施管养体系,有序进行,应急保障的基本条件。

表1南通市市管市政道路近年养护基本情况

四、市政设施管养基地规划的作用

市政设施管养基地是城市市政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市政设施管养基地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市政设施管养基地预留配套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强数字信息等高科技在市政设施管养方面的应用,从而构建完善的城市市政设施管养体系,保障市政设施管养水平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1、提高市政设施养护的保障能力,保障市政设施在城市社会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市政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体现出政府对公益事业的高度重视。

2、有利于养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高服务水平,适应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质量要求。

3、提高市政养护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南通市跨越式发展的速度要求。

4、发挥集约化、集中式发展的优势,提高集中式发展的优势,提高机械设备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有效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的科技含量,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5、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实发挥市政设施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后方保证。

6、符合行业自身改革的发展的要求。为市政设施管养部门提供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发展空间。

7、为城市管理的有序、规范、优质、高效,应急抢险和低成本化养护等提供可靠的保障,节约设施养护的成本,提高了养护的及时性。

五、市政设施管养基地的规划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选址布局的原则。加强城乡统筹,以建设现代化江海城市为统揽,按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集约发展、集中布局、分工明确、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市政设施管养基地进行统一规划,落实空间,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市政设施养护体系。

六、结束语

第2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一年级;必要性;紧迫性

[DOI]10.13939/ki.zgsc.2016.22.20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的选修课程,其组织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期间的最后一年,也即毕业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开设,因为大多数学生面临工作以及考研阶段,为此,大四开设有必然的矛盾性,这会使很多学生在真正需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深感迷茫,同时也会导致很多由于工作失利而抑郁,更甚者,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无法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就连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等大众性问题,在毕业之后都深感迷茫,为此,为了使得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我职业能力,应尝试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的开始,一方面是当今社会形势下对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明确职业规划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新生自身树立职业方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诉求,为此,本文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该课程能够惠及学生,同时对学校在后期课程不断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

1 职业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人相结合,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最终使得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对高校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安排,一方面,使得大学在课程设计方面相对更加完善,从而对于大学教育大纲的安排,能够具体落实到实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学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自身在以后的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的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对于后续学生的择校、择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1]更值得一提的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与自身智慧潜力相匹配的专业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和院校更多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说是职业规划课程,其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特长,结合市场环境的需要,制订相对完善的有关方向性的计划,这样对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好的作用。简而言之,大学生入学时期正是其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对其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真正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碌碌无为,而会在工作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就,从而建立自信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2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依据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高校一年级新生对专业的选择是没有主动权的,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智慧潜力所在是不确定的,是否可以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做职业测试和职业规划,发掘个人的潜力所在(国内一些中学开设的特长班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所在),让天生我材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让人才喷涌而出。笔者的建议是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基础课程,这为大一新生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程,都增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真正意义上,在大一时期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其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囿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据权威资料统计,现在大学毕业生,5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50%,10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20%,通过进一步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楚,而且这种不清楚往往是在进入大学的伊始,因为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得其无法对于未来职业市场的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把握。[2]第二,相关资料进一步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部分学生,后来有很多转到非本专业岗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在本专业相关岗位上做出较好成绩来的人。第三,目前一些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一般都在大四,开设时间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质性地为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方向,更多的人可能终其一生,做了很多的职业,考了很多的职称,但是到头来最多只能做一个基层管理人员,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往往是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却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这三个现状,使得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了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毕业生的需求,迫使学校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行就业指导的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创新,无外乎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两个方面。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管理阶层,真正能对大学生后期就业有帮助的,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这方面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和服务,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因此,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势必会在高校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为此,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意义重大。

(2)社会的需要要求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各行各业的员工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员工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教会其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但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早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针对大多数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讲求效率的原则,无形当中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增加,因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自己的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了,因此,现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的,可见,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提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认清职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样,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的关键正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种。总之,基于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适应市场需要,意义重大。

(3)大学生提前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上述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指出,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而从事本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工级别,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结果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潜能和职业前景不明朗。据调查显示,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初期,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同时又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要从大一开始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又能够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充分发掘各自的职业潜能,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

上述也有涉及,建议高校在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一些基础课程,而到下学期开始由学生申请专业,大二再进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使得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正是只有大学一年级不开设专业课,所以才有时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大学一年级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到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要。[4]另外,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也来源于当下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开始,就放弃了学习的兴趣,沉迷游戏或者不断兼职,这些都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现状,为此,应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紧张、语无伦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不理想的状态,为此,针对职业生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有较强的紧迫性。

4 结 论

面对人生大舞台,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期待,并愿意努力,但是成功仅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正确的择业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内涵和意义,以及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紧迫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大学生在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熟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也给自己的成长插上翅膀。更能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各学科领军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5-39.

[2]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9):39-43.

第3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平法;钢筋算量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结算

Abstract: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is carried out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documents,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means,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rderly orga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plan of important measure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duct. While the project is reasonable to determine the project cost of the necessary procedures and metho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conomic cooperating work, it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parti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engineering budget

中图分类号:F1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指导建筑施工的重要文件,是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是合理科学、计划有序地组织施工的重要措施,是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而工程预结算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和手段,是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相配合的工作,其结果直接涉及到多方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并密切结合工程预结算编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结算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许多预算员在做预算,特别是审核施工单位结算时往往是闭门造车,更有甚者则纸上谈兵、凭空想象,仅以施工图纸与现场签证单便进行预结算工作,而没有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也不是深入细致地进入工地进行现场勘察。而工地现场的项目经理、技术员往往亦没有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预决算结果的影响力产生足够的重视,这样必将导致为施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给业主加大不必要投入。

所以说,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管理是有效配合工程预结算结合实际,避免不必要争议的有效手段。

另外,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索赔中是关键性的依据,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承包方并未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往往在不同的工程中使用几乎同样的施工组织设计,而没有根据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经理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亦不严格,没有把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施工的指导文件。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是:(1)承包方在需要进行工程索赔时没有依据。(2)承包方由于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延误工期而被业主提出索赔。

预算定额是编制施工图预结算的依据,具有“整体上的通用性和个体上的独立性”的特点。虽然预算定额根据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济发生的可变性作了部分说明,但仍不能涵盖多样的施工方法和特殊的施工工艺要求。

因此,熟悉预算定额,掌握预算定额综合的施工工艺是编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提。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前必须了解预算定额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预算定额综合的工作内容及限定条件。例如:因施工场地狭窄或地形限制必须发生的二次搬运时,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指出并征得监理、建设方的确认。这样在审计时必然能减少与审计方的不必要争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投资的多元化,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并充实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而且是加强经济管理,合理确定单位工程造价的客观需求。

二、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预结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预结算,是减少经济纠纷,降低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

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可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或分项工程作业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新的形势下,一些施工企业缺乏积极的应对措施,对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根本没有施工组织设计;有的在甲乙双方签订工程承包合时,为应付甲方审查,胡乱编一个,应付了事,往往编制质量低劣;有的则“重技术,轻经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只重视施工组织技术措施,忽视经济指标内容,以致在工程结算中纠纷不断。例如,2008年我项目部施工的阳光诺卡地下车库工程,东西长约100m,位于将要竣工的22#、24#,26#、27#两栋楼之间,东临居民区,西侧则是小区主干道的施工现场。

以上实际情况是造成本工程场地狭小、无施工通道等诸多特殊施工难度的主要原因。所有建筑材料均使用塔吊垂直跨越26#、27#楼后运输至本施工现场内,再二次搬运至相应位置。

由此可见,本工程必须使用垂直运输机械并存在二次搬运,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主体的冬施中,周转材料使用天数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实地认真查看,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认真予以专项表达,而以普通的施工方法计算并进行投标,势必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在工期上也可能估计不足,为安排后序工作带来麻烦。

又如:基坑开挖,施工现场并不宽敞,施工单位既无施工组织设计又无土方调查方案,也未进行土方堆积容量计算,致使在无法堆积的情况下用汽车清运了一部分,结果在结算时引起争议,最终不予承认,使施工单位在经济上蒙受损失。

以上实例表明,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全过程乃至工程预结算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设计不仅仅是组织施工,指导生产的作用,在客观上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通过工程造价人员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核是有机结合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预结算两者的有效途径。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文件,也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的重要依据。

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造价人员为主管业务经理的起着参谋作用;在投标和工程承包合同的签定中,造价人员可作为本单位法人代表的委托人,行使相应职权;在施工和预结算过程中,起着经济监理的作用。

第5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

1.1 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是为了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也就是说,城市设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一些关系,从而明确设计的目标,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最终对城市作出规划与构想,最后才能使设计方案更符合受众者及社会的的需要,并得以实施。好的城市设计不但可以处理好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处理好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

1.2 城市设计发展现状

(1)停留在外环境设计上。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对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概念不清,目前仅仅停留在外环境的设计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2)未摆脱城市规划束缚。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3)设计方法陈旧,缺乏整体规划。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中重平面、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表达手法中,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更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项目建设初期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设计方案。

(4)景观要素的处理不合理。城市景观设计中,只注重工程的完成与否,而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景观的实用性等。在城市设计中,随意设计景观要素造成了整体建设的不合理性和无序性,其结果弱化了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

(5)过度重视商业利润。部分开发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绿地变相成为其它用地,满足人民休闲娱乐的景观被分割成一块块的小空间,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二、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景观建筑学是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一门学科,在理论方面它涉及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学为城市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和工具,在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和活动的要求。景观建筑学贯穿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其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1)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探索园林、建筑交叉领域的设计契合。例如,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提高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质量、保护和提高城市传统的风貌特色。

(2)建筑设计的领域,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轮廓线,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将建筑的高度分区、并进行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同时突出观景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融合。

(3)重视自然材料、通风、采光以及其它生态节能技术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例如,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保障人与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规划与设计,把绿化和水体纳入城市规划中,使之成为城市生命系统中的一部分。

景观建筑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总之,景观建筑学应用在城市设计中可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设计质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2.2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理的城市设计对提高城市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城市设计,融入景观建筑学后,现代城市设计可以营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城市生活,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不失现代的气息及其元素。

(1)注重生态的设计。从生态层面上进行城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创建城市生态美感。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自然遗产,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2)注重健康运动设施的设计。健康设计即人性化城市设计,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设计健康景观,如对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设计不仅注重了居民看和观的表面层次,更注重了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与交流性,这种城市设计方法给人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及其社会安定和谐。

(3)注重人文艺术的设计。艺术设计总能为人们带来美感,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 ,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运用艺术审美作为指导方法,融合城市本地自然文化、风情风貌,将城市景观设计和周围环境景观、文化统一协调设计,设计出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使城市风貌更加和谐丰富、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6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当代建筑;城市设计;社会性

Abstract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ity design in place,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dominates a city social style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i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some thoughts on city design author.

Key word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city design; socia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1、前言

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和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转变,城市设计由关注景观形态转向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视最终图纸转向重视管理与建设的全过程,使建筑专业设计不断的向实施过程的民主机制转变。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为多渠道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是保证和提高城市公共环境质量,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使人们能够生活的更舒适。而一座城市设计的好坏,更多的是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因此,城市设计的创作应当是整体的策划及通盘的考虑,以人为主,服务于人。只有经过良好的设计,城市才有适居性,城市设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塑造城市适居性强的空间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操作计划。

2、城市设计的内容

历史上我国的城市设计一直贯穿在城市营造中,例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三门,园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朝一夫”。从1949年建国到80年代改革开放前,城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及规划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模式,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我中华国家自己的城市设计风格。

3、城市设计的依据---建筑设计

3.1设计人的行为

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活的发生器,应为人的行为提供场所,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的塑造者,应充分认识到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把人的活动作为创作源泉与依据,设计人的行为以迎合公众的使用需求,从而保证矿建的使用效率。

3.2便捷的交通—可达性。可达性是城市空间的使用前提,在这个层面上,对人行为的设计既为运用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与组织人的活动,为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性。随着当今人们效益观念的增强,可达性对人行为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只能满足人的必要性活动,以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能够吸引更多的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以方便人的到达与使用为根本目的,通过完善的交通系统方便人的快速到达。可以说,便捷的交通是满足人在城市中开展活动的前提,是任何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均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3.3人性化的尺度—舒适性。城市空间为人所使用,因此用人性尺度塑造城市空间是城市设计应该遵守的空间设计原则之一,如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社区步行街区等规模的确定,需要人性尺度的考虑,具体到一个街区的街道高宽比,广场的尺寸,建筑群的体量关系,也应用人性尺度去衡量,微观到街头的环境设施,座椅的高度、摆向,树木的栽植则更需要确切的人性化设计。总之,人性尺度地运用可方便人的使用,增强空间的舒适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

3.4群体性需求—适应性。由于城市空间的服务对象为群体而非个人。因此建筑师应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与需求,根据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与社会准则、伦理道德等群体需求的共性而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归纳得出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所的行为规律与需求。设计者只有掌握了群体的活动特征,才能确定其对城市空间功能及布局的要求,从而大大的提高城市空间对公众活动的支持度与适应性。

4、当代建筑为城市设计带来的现状

早期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艺术,是市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影响力是主动的,无所不在的。譬如纪念性建筑,用建筑的形式将英雄事迹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以示永久纪念。城市的建设集中在群众生活的中心,如庙宇、剧院、集会堂等围绕着广场而建,非常庄严富丽。到近代,公众精神的建筑家们不甘放弃,将他们的精神加以引申,形成了当代建筑的社会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果建筑设计者不考虑到社会大众的需要,城市将会成为个人主义的象征,不但失去了精神,而且将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特点突显出来。所以说,建筑除了为其所有者服务外,还要为大众服务。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不能忽略大众的感受,这就是建筑的社会性。

记得老师曾跟我们说过,当一个城市做到以下三点,说明了这个城市在考虑公众利益是很充分的了,那就是行人可以方便的找到厕所、休息场所以及喝水的地方。补充一点,去年的五一假期本着到处走走、开开眼界的想法独自去了趟珠海,这是个非常漂亮的滨海城市,充足的阳光、海风还有成片的绿化带和干净的路面,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可我发现很多道路一眼望去几百米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让我没办法把食品袋之类的垃圾丢掉,只得带在身上回住处处理掉,这一点同样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说明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考虑公众利益上有的地方还有所欠缺。

长沙这个内陆城市也在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中,很多迹象表明了这一点,譬如说河西的沿江大道做了不少景观处理,提供了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平时坐车路过发现很多人在这里放风筝,坐在草地上打牌,上次杜甫江阁正式对外开放,我和朋友过去逛了逛,发现周边道路景观花了不少心思,尤其还发现好几个供行人使用的饮水器,可惜的是没几个人敢在这里喝水,因为已经是脏水遍地流了,偶尔会有人在这里洗个手而已。所以说,这不能完全责怪设计者没花心思,没有公众的意识,只能说跟公众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5、对城市设计的思考

社会应该是人性化的,应该下工夫为公众生活的细节而考虑。记得我们的一个前辈老师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出过天桥和地下通道解决不了行人问题,至少让那些老弱妇孺甚至残疾人爬上爬下是在为难他们。

由于建筑应该为大众社会服务,所以有些理论家就提出“社会参与”的观念,主张建筑的设计应当有使用人参与,而不应该完全出于专业人员之手。社会参与的程度应当分为不同的层次。理论上说,即便不是设计师每个人都会设计自己需要的建筑,每个社会都了解自己的需要。世界上有多少美丽的城镇乡村并没有经过专业人员设计,但是当地人却十分喜爱,正像美国人那样,自己的房子一般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完成的。

6、结束语

第7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1.自觉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向民间艺术学习,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在民间。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对传统的认知,自觉地借鉴,而不是直接挪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值得当代城市设计师深入学习和研究。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元素剥离、创意整合和情感传达,特别是与新技术巧妙融合,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靠城市设计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教育人才的融合。所以说,城市设计师必须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重视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只有亲身体会这笔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以及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才会对它加以自觉应用[2]。

2.传统民间艺术语言

现代化现代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似,传统特色逐渐消褪,因此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气质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源泉,在城市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对强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文化的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不同于现代文化的农耕文明,它虽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但其中也有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现代审美、伦理观的地方,这样就限制了其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有些民间艺术图式如果不经过调整、创新,就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应用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拼贴,而应该在理解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艺术语言现代化,为当代大众所认同并接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很多内容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程式化特征,在艺术认知上有更为直接的优势,因而是可以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其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物品本身、题材、造型及艺术手法的直接运用;第二种是间接运用,即可以从民间艺术的形、色、质等方面着手,进行形的简化与再造、色彩的沿用与重组以及材料的选用与更新等,来再现或表现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将传统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这样,民间艺术元素才可能真正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递语言,在现代设计中重现生机。

3.在社会场域上的对接虽然城市空间设计

一直以来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在当代,与公众联系紧密的传统民间艺术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民间艺术形式以合理、合情的方式融于城市开放空间中,其较大的辐射面和难以抗拒的视觉冲击力,使与它发生接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它传达的信息,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熟悉的、能产生共鸣的集体性的感受。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心理归属感,满足社会心理情感的需要,可以使城市居民对城市产生心理依赖感,对环境产生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直至文化认同。另外,当代城市空间设计追求绿色生存空间,提倡低碳设计。传统民间艺术如陶艺、编织等,其原生态性契合了当代城市设计的需求。在设计中,对民间艺术中传统的工艺、材料和形式的毫无偏见的借鉴,体现出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因而是一种设计伦理和设计道德的体现。传统民间艺术一旦融入城市空间艺术中,就会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审美对象就会直指社会公众,就会以公众的精神需要为目的,以公众的审美评价为借鉴,生存于公众之间。这就使得公众对自己生活的公共空间艺术享有话语权,同时享有艺术创作的参与权,从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城市空间墙面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迎合了城市特色营造的需要。城市空间的墙面围合成居民生活的空间,在城市空间的墙面上揉进诸多传统民间图式元素,可以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其融合性。同时,利用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城市建筑墙面,可以增加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将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品位。墙面艺术的丰富多彩使城市居民在街道上除了广告外,有可看的内容,也可彰显该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城市墙面,除提升城市形象外,也能满足城市公众的精神需求。如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中的墙面设计借鉴了民间皮影和乡土绘画,使原本废弃的墙面换上了新妆,焕发了新的生命。同时,建筑室内墙面设计也常常采用民间艺术元素来活跃空间氛围,提升空间亲和力。譬如大连甘井子实验小学的教学楼设计,局部采用了民间艺术元素,将传统红灯笼悬挂在大门入口的过厅天花板上,每盏灯笼上面都有不同的两个字,比如“幽默”、“温柔”、“爱笑”、“漂亮”、“耐心”、“善良”、“公平”等。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文化特色,又具有亲切感和历史厚重性,深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

2.当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

第8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 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意义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方面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共体行为,其是人类群体基于自身发展过程深刻反思后而产生的,其关注的是文化传统,强调的是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唤醒的是人们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再认识。

一、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大庆是中国北方的一座新兴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稀缺。然而,近年来大庆围绕着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了大量扎实而稳健的社会工作,采取了诸多新的举措。其中包括在固本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貌,在使用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在研习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髓,以及在活动中保护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品牌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大庆拥有的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数十项之多,如杨小班鼓吹乐棚、蒙古四胡音乐、古驿道站丁习俗、东北芦苇画手工技艺、古建筑彩绘等,无论数量或种类在黑龙江省都位居前列。成绩固然是值得骄傲与肯定的,但如果单从城市设计层面上来看,大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结合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进一步明确大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原本就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人的活动自始至终都与非物质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演绎着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诉求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传统的文化载体语言、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以及手工技能等逐渐走向消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内心世界“本真”的一种回归与释放。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观念、意识的深刻变化,现代人对设计的要求已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设计对象基本功能的实现,也不再是纯粹的审美满足,而更多的是要迎合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追求更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传达形式,不断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给人以人文关怀。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公众的艺术强调的正是开放与包容,注重的就是人文关怀,可以恰如其分地与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志相融合,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巧妙地结合特定的主题。运用多元的形式和内容来塑造更具内涵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内容的宣传和普及,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共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

(二)公众参与的社会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深厚积淀,是全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定是一种社会共体行为,其需要有稳固、强大的社会民众基础,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投入,决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少数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这样的表述:“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如何能够唤醒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行为的参与意识,激发、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设计层面上寻找适合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另辟蹊径,是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大社会课题。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广大公众的艺术,只有当其和公众发生关系、产生交流时,才能构成公共艺术的空间。这也就必然在根本上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最大程度地接纳公众参与其中,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其更大的社会意义。城市公共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谋而合,借助城市公共艺术,我们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融入全体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公众在聆听、触摸、欣赏城市公共艺术的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社会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继承创新的历史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段持续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行为与开发行为是同等重要的,且相辅相成,恰如其分地体现着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做好保护,我们就要对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目的性的、必要的确认、归纳、整理、立档与研究,力争能够还原其“真身”,保留其“原汁原味”,这是基础和条件。做好开发,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再包装和适度的再创造,并加以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这是目的,更是发展的趋向。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载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推陈出新的,其既要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让公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厚重传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又要通过自身的艺术革新让公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时代气息,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可行性。使公众由内而发地体会到他们作为社会共体成员身上所肩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进而不断自发地去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体中蕴藏的无限正能量,造福当代,从更深的层面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历史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在于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对象和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城市公共艺术为表现载体和形式,且两者都是公众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我们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它们共同打造公众的城市精神家园,倾情诉说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变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必将愈发重大,其既包括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也包括公众参与的社会意义,更包括继承创新的历史意义,这些都将在未来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给予我们更为明确的行动方向指引,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地介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制定、保护举措的实施以及开发利用的推进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和作用,让非物质文化真切地在大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注:本文为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开发与保护》,项目编号:DSGB2013063)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卢白蕊.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李丽丹.自组织理论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第9篇:城市设计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 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近年来在我国较发达的地区等地快速发展起来。它是指结合地铁车站的建设在已经建或者是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将一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商业、娱乐及居住和地铁车站相综合,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建成集办公、商业、娱乐、住宅与交通为一体的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车站与高层建筑物地下空间的结合使用,有效地缩短了从地铁到商铺、办公居住的距离,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有效地解决了高层办公及住宅内大量人员的疏散。

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背景

1、当前我国地铁建设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拥有或者正在建设、规划自己的地铁,但与发达国家的地铁相比,我国的地铁建设对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地铁车站规模小,功能单一,周围地下公共空间开发量少,未完全发挥它的经济和商业价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2)地铁车站周围步行合理区的地下步行系统不发达,与地面的连接点少,地铁的吸引范围小。

(3)城市设计薄弱,建设与开发地铁车站综合体具有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开发规模大、开发项目多、管理难的特点,这涉及到整个城市的设计与规划方向,所以需要使城市设计对地铁极其周围地区的开发模式、目标等提出一系列的要求,进行超前控制和引导。

2、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l)有效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各项机能高度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朝着规范化、使用化、便捷化、舒适化的方向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进行可以节省建设资金,能有效增强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功能,符合城市近、远期发展的要求。

(3)从经济、生活、生态等角度开发,给城市商业带来新的活力,丰富城市生活和层次,为现代都市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

二、城市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的理论依据

1、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与渐进式扩散理论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与渐进式扩散理论”中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是区域可达性的改变,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区域的各种资源沿着地铁轴线集聚、配置与发展。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地铁区域可达性的改善和提高带动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中,地铁车站作为提高和改善区域可达性的关键点,依靠它发展不断的向外发散,可以实现应用地铁车站一体化区域的兴起与繁荣。

2、城市触酶理论

“触媒(catalyst)”在化学上是催化剂的意思,是一种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保持不变的物质,它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根据他们的理论,在城市中有一部分资源能够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刺激,起到城市触媒的作用。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应当把地铁车站的综合建设提高到城市触媒的作用上来,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种新的元素导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通过这一新元素的影响,带动新元素附近区域的变化(发展或者落后),从而促进或者抑制城市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进程。它是一种通过城市地下车站建设引导地上建设自下而上的方式,与城市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不同。地铁车站催化反应根据城市触媒理论应具备以下要素:(1)触媒——城市地铁车站;(2)有利价值——步行系统(具备集聚或者扩散功能);(3)催化功能——随着城市地铁车站的兴建,从而带动地铁周边区域的发展,推广其价值;(4)指导政策——政府对地铁车站综合体一体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控制性要求,以便城市的统一建设或与周边环境协调;(5)共同开发——地铁开发商与政府共同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

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原则与开发程序

1、开发原则

(l)综合体应设在城市的市中心,充分考虑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和娱乐。

(2)建设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地下步行系统与综合体相连,激起周边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展城市的各项功能,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由于综合体具有投资规模大、管理难、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往往要通过政府与民间合作进行联合开发,既在可利用政府行为对各种利益主体进行协调,又可利用开发的盈利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滚动开发能力。

2、开发程序

(1)制定城市地下利用基本方针,确定城市建设的长期发展目标。以建设地铁车站综合体为契机,确定地铁与周围建筑综合开发的功能、形态模式、地上地下空间的联系和规模等。

(2)建设地铁车站综合体为启动工程。应考虑到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和城市建设的配套,同时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利用各种投资方式,使综合体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体现政府对城市开发实施的控制和引导。

(3)确定城市长远发展和综合体的后续开发。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在不断的扩大,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综合体的后续开发,应该对综合体的规模、功能、内部的设施、各个地面出入口位置大小等都要提出严格的要求。

四、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施工技术可行性探究

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都有建筑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差等缺点,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就需要参与开发、建设和规划的各个部门紧密团结、相互协调,并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它们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模式,使我国的地铁车站综合体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完成。

我国在地下施工技术方面,引进发达国家的地下施工技术,并借鉴别国的经验,采用新奥法、盾构法、盖挖法等进行地下施工。北京地铁建设中应用新奥法,采用浅埋暗挖法建成的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和三拱两柱大跨度的西单地铁车站,标志着我国地铁建设在设计理论、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有的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也为建设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提供了经验。

总结

地铁车站综合体是在城市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合形式,通过地铁站点及沿线的带动作用,形成集交通、商业、办公、住宅及娱乐为一体的的城市空间。并且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地下资源,给城市经济、商业、生活带来了活力,也丰富了城市的层次和生活,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轻松和享受,改善了城市的生存环境,也为现代大都市转为“山水城市”创造了进一步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悦,韩朝晖。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不断优化城市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3(08)

[2] 吴昊。 植入城市的生长“点”——关于武汉市中南路地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方案的探讨[J]. 华中建筑. 2009(09)

[3] 于波,高巍。 成都天府广场的综合开发[J]. 都市快轨交通. 2011(01)

[4] 朱文华。 近两年城市规划的几个新热点[J]. 规划师.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