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第1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因此,如何开展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及其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县城的基础教育环境为指导,以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以当代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对新时期中小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冲突矛盾进行了调查,并就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为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打好基础。

首先,丰富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茁壮成才。其次,进行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营养来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国情、省情教育等,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优秀文学作品读本,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作品成为学生的选读教材,通过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优化学校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等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有的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校园网建设,强化学生的信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有害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强化信息网络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加强学生的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防堵有害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家校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培育工作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迷茫和混乱,家庭、社会的消极现象,直接冲击中小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如“学校五天的教育不如一个星期六天”,“学校的45分钟教育不如家长一句话,不如社会上一分钟的影响”。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应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组织未成年人在学校参与敬师长,做好人道德实践,在家庭参与感恩父母,会节俭道德实践,在社会参与讲文明,懂礼仪道德实践,引导他们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三、抓好中小学青少年宫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第2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第3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医疗单位的人事体制、用人制度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与其他专业比,广东省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为倒数第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粤西、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层医院还有很多医疗岗位空缺,而现在的医学类毕业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的医院,但由于这些医院人才饱和,竞争激烈,对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观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已成各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课题。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第4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工作管理;长效机制;校园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2.059

家庭教育和学校学生管理应当采取相互配合的长效策略,才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相互融合。同时,学校辅导员还需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并针对个别学生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进行特别的教育教导,使学生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1家庭教育和学生工作管理相互融合

我们应该把家庭教育和对其工作管理应该相互结合起来,且两方面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而共同推动学生们在各方面素质得到进步。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每一位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而赢得胜利的标准是能否从教育中得到更多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提升。简而言之,家长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受到更优良的教育背景和更加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条件,以便今后可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学生能从教育中获得的最大利益是他们能够知道教育对其未来人生有指导性工作。而学校辅导员对学生们的管理工作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辅导员要制定详细的教育工作规划,针对每个学生性格取得一定的指导措施,做到对学生自我发展、对家庭乃至对国家负责。同时,组织一些家庭教育性质的活动可以使孩子和家长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建立沟通团队力量,可以成立一些交流群方便大家沟通或在网上发一些帖子;各个班级成立“家庭教育小分队”,辅导员和家长、孩子都要参与进来,形成家庭教育网格化管理,并在一定时间段内建立相关检查督促制度;对于一些特殊性格、较难管理的学生们要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这样通过家庭和在校辅导员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将家庭教育加入到学校重点研究课题中

要想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作为家庭教育,在孩子一出生刚刚进入我们的家庭到其进入学校这段时间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子女上学并非是家庭教育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即使子女步入大学也不能说家庭教育就应该结束,只能说是另一个开始。所以一定要发挥家庭教育特有的功效。辅导员应该发动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学生会融入学校的管理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常常会有一些家长因为他们工作忙,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辅导员应该说服其为了孩子的未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双方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未来。所以,辅导员应首先自己了解家庭教育并提倡学校增加一些对于家庭方面的科研事项,把家庭教育指导加入到学校一些研究课题中去,或者某些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中进行分析研讨并长期的跟踪研究,在针对相关发展情况,更新课题和研究内容并积极组织活动进行详细总结,制定方案,交流心得,发表相关成果。全面将家庭教育指导加入了学校的研究项目中去,最后由辅导员建立档案,计划管理发展方向,制作调查表,统计表,提交由各个家庭、学生完成的相应作业和文章。这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研究建立长效的机制。

3家长积极配合校方管理指导学生工作

首先应继续提高对子女在校期间的教育,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子女在其他方面共同发展,主动和学校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中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外活动。作为学校,也要认识到给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只不过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更重要是要成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在社会教育上的管理、教育、引导,发现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争取学生家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持、互相帮助,以形成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合作过程中要相互沟通、交流,避免如果子女出现问题家庭和学校就相互抱怨、相互指责的现象。

4总结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如果要想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最大的利益,只能选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互利。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梁雅,张静宜.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策略与长效机制[J].教育导刊,2007,(5):60-61.

[2]姬常平.独立学院构建新型学生管理科学体系初探[J].价值工程,2011,30(3):239-240.

[3],陈啸,李长花.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博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2):83-85.

第5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习惯;育人

【Abstract】In this four years of the boarding make the form master of class the work, I tight tight around the student be good of life hygiene habit of become education, hold hands with parent, together teach a person.Each Monday letter, pay attention to a school contact;Training parent, common exaltation teach person's level;In time communication, the point speed up.Learn through playing in the student the normal regulations the training, the study become, let the student is in the activity and in the environment smoked under the pottery, promote good life hygiene habit betterly become.

【Key words】School in the house;Habit;Teach a person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生成才需要健康的体魄,养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是前提。

然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常发现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职业特点、教子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家养成的行为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学生到学校寄宿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袜子等小物件,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刚接受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阵,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洗脸洗澡的孩子不少,不爱刷牙的孩子很多,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好吃零食、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淡薄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也有学生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一旦放松监管就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才能成功。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因此,在这四年的寄宿制班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1.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1.1 每周一信,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长能跟上来,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更是特别要求。如:我在2006年11月16日给家长的信中写道: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星期天回家请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来搞学习上的事,上课有一些孩子吃零食,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别多。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上几封信都说过,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很多家长体会到了我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2 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内容有自己亲自办讲座,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及时沟通,重点督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对孩子的最大教育。而前提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从一年级到现在四年级,我班星期五放学都有一个习惯,如果学生在学校有问题,我会把家长找来,交流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我班有一个女生,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跟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卫生习惯特别差,入学后,既不喜欢洗脸、刷牙,头发时常也是乱蓬蓬的,课桌里的书籍、本子一团糟,衣服穿不到一天,准会脏脏的……为了改变这个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我找来她临时监管的姨妈,请她帮助督促这孩子周末回家后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已经逐步爱卫生了,也能把书包整理得比较整齐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寓教于乐,学习养成

我班充分利用晨会、读报课、班队活动等阵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宣讲、督促活动

2.1 活动育人。

班队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我班每学期至少五次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如何保护眼睛;如何洗袜子等小物件;如何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时间;如何提高晚上睡觉的质量……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生活习惯好了,也更爱卫生了。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班队活动课了,它教给了我许多以前不会的知识……。”

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对于寄宿的孩子来说,寝室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如何让家更舒适,更温暖,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寝室卫生好了,走进去让人感觉舒服了,学生也能睡个好觉了。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生活老师的指导督促作用,配合生活老师教会学生一些日常的生活卫生技能,并和生活老师一道检查督促,持之以恒,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组织每个寝室的室长和生活老师一道进行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在评比中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竞赛我班每天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分别从教室卫生、公共区域卫生、自我形象、文明、桌椅餐柜五方面入手。由值周班长和劳动委员记好检查表,写清扣分情况,评出一周生活卫生星级学生并在星期五向全班学生汇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促进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2.2 环境育人。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十分重视教室的布置,有队角、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地让学生注意自己的习惯。我还和生活老师一起,美化寝室环境,在墙壁的四周贴上文明标语,如:被辱整齐、讲文明、讲礼貌、团结同学、按时就寝……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

2.3 责任育人。

建立班级监督岗为了强化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我班成立了值周监督岗,负责教室、公共区域的卫生监督。对全班学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星级学生评比挂钩。这样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

开展个人卫生检查每星期都定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由值周卫生委员对每个学生逐个检查:是否经常洗头、洗澡;衣着是否整洁;指甲是否勤剪等方面来督促学生自己动手,整洁一身。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1 循序渐进,形成训练。

从学生的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刚入学第一个月,我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注意用眼卫生。在低年级时逐步培养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现在到了中年级我要求学生自己做到勤换衣服、勤洗澡洗头,自己洗袜子等小物件,能够整理自己的床铺,清扫教室以及公共区域的卫生并注意保持。

3.2 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课间行为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要保持指甲、手、脸、衣服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3.3 个别指导,全面训练。

培养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集体的卫生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我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同时,让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4.齐抓共管,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的养成教育实践,我班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已经有80%的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卫生习惯不理想的学生明显少了。许多学生从以前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成长为今天的自理能手,明确了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刚住校的那段时间,我什么都不会,晚上睡觉不洗脸、不洗脚,有时连衣服也不脱。早上起来系鞋带也要花上好几分钟。现在,在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我能自己穿衣,叠被、系鞋带、洗碗、洗袜子、红领巾。在家里也变得勤劳了,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爱劳动!我真高兴啊!……”

第6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1.思政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致使管理工作问题凸显

通过对现代高效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的高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本教学,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导致很多高校仅仅进行填鸭式教学,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思想教育。很多思政教育都在课本中进行,脱离了现实,使得很多现实的思政问题成为纸上谈兵。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学习后,对于思政本身的要求和变化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自身的思政教育效果很差,不能够达到思政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由于很多高校?τ谒颊?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地位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分析,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导致问题频发。

2.教师工作开展不深入,自身的素质不达标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目前进行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素质偏低的缺点。而且从很多教师对职业道德操守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教师甚至讲课和教授相应课程的时候,都受到学生的排斥。目前的高校对学生的成绩具有绝对的重视,导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认知较差,教师自身的素质偏低,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对接。

3.教育工作与实践脱轨,进而致使管理工作止步不前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候,需要将教育工作和实践经验进行相应的结合,以此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灵活运用。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目前无法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经验指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创新和融合实践所导致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一般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相应的理论课程无法做到结合实际,导致工作方式比较传动,无法满足学生的时代要求。

2 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促使学生全面且健康的发展

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其未来的人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今又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型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有正确的政治理论作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备抵制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

2.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磨练自身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目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3.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1.基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体系

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一个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才能使各项管理工作在具体运行中规范化、科学化。而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科学的理论起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生管理制度中,将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管理制度在政治方向中的正确性。

2.强化思政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实践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观念则会将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就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思想,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从而有利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

3.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经历。当今时代各类信息事件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对于还没有迈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强化校风,建设学风

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情况又直接受该学校的精神文化面貌的影响。强化学风、校风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5.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工作,其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是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学生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个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就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处理管理工作。

第7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刘斯漾(1968- ),女,湖南湘潭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广东 天河 5105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GDGZ11Y023)、2012年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第一、第二课堂资源竞争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编号:xyzc1205)和2011年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与创业孵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xyzd1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25-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家也在不断努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因而,社会受教育人数不断增加,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1999年是我国高考扩招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高考录取人数经历了13年的快速增长, 2010年才开始有所下降;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不断上升,2012年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5%。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一方面,这为我国的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就业的竞争更为激烈。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尤其大。2012年的高考录取率之所以能达到75%,不仅是因为高考报考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因为本科院校的扩招,这样一来,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更弱了,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就业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未来从事职业的取向和期望,影响着个人对于自身在就业求职中的定位和判断,也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怎样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从长远来看,个体的就业价值观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受教育程度的深入,人的观念会逐渐成熟,在高职阶段所形成的良好就业价值观,会对其未来的就业轨迹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其人生轨迹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高职院校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的放矢,保持和发挥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其能在就业中懂得利用优势,避开弱项。其次,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既不会无所追求,又不会不切实际,合适的职业理想可以为学生的就业道路提供精神动力。最后,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就业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体现,就业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于各种需要的重视程度,受到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转变,薪酬成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学生在就业中过分注重自身利益,看重权利及晋升机会,但却忽视了社会责任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往往导致学生在求职中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甚至在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相关事务以及人际关系。

2.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虽然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却承担着与普通院校不同的责任,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培训。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的最主要期望就是毕业后能够有个好的就业去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正好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同时为学校树立良好的教学口碑。

3.对于社会而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更新,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涌入,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受到各种观念的冲击和碰撞,高职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尺度、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其价值观念深受影响。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将自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过于看重薪酬和社会地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其学历层次确实比较低,理论视野比较狭窄,但很多高职学生并不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能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具有基层性,往往与本科生、研究生有着相同的就业期待,甚至还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份轻松又满意的工作,不愿吃苦,不愿进入基层工作,这是大部分高职生不能及时就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助于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减少失业人数。

三、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1.就业期望脱离实际。一方面,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凭借其所接受的教育就能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在择业的时候,对于就业地域、薪酬、晋升空间等的期望值设定过高,但是最终的就业结果却与最初的就业期望有着较大的落差,于是就消极对待工作,甚至待业在家,成为“毕业就失业”的代表。当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是大学生最热门的地域选择,而对于中西部、农村等地域的工作机会,多数学生表现出轻视和不情愿的态度;公务员、国企及外企的工作在学生心目中象征着高地位,认为私人企业和小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低,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如今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自小生活较为舒适顺利,他们更多地倾向于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无法面对艰苦的岗位。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使得学生在择业中不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背离,失去了更多就业机会。

2.就业价值观的功利化、物质化倾向。在物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不良社会价值观不断涌现,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快了这些不良价值观对新生代思想的侵蚀。这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中出现了功利化、物质化倾向,薪酬待遇、工作环境成为高职学生的首要考虑因素,忽略了社会的真正需求。学生在应聘中过分关注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地点、假期等问题,容易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应聘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有部分高职学生没有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放弃所学专业,只向往热门的高收入、高地位工作。这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观念往往会使高职大学生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3.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社会关系、熟人介绍实现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心中最有效的就业方式,多数高职学生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就业。这种方式容易使得大学生忽视提高自身学业成绩,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容易沉迷于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在工作中无法很好地理解岗位要求,得过且过,不利于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导致就业市场中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有部分学生则由于就业竞争巨大,采取一些不诚信的做法,例如伪造相关能力证书、编造虚假实习经历、过分夸大实习工作、随意解除就业协议约定等,这些行为都表明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扭曲。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得当前很多高职学生从小受尽宠爱,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奉献,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在工作中常常就表现为工作懒散,不求上进,与同事的关系恶劣,甚至伤害他人利益或者以岗谋私。这种缺乏职业道德素质的行为将使得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危害无穷,大大增加了失业风险。

四、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能纯粹用理论教学的形式,局限于纸上谈兵,学校应该系统地研究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理论教学与情景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对就业价值观、就业形势、求职简历准备技巧等内容进行指导,在情景式教学中可以采用就业交流会(邀请已毕业学生传授经验)、模拟求职等方式使得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另一方面,就业实践是学生在求职和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个“预科班”,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机会,为正式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实习中,学生可以更切实地感受真正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所需的能力,对就业形势也能有更好的了解。

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他们设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让学生明白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广大大学生其实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地寻找工作机会。在择业的过程中,切忌忽略自身的优势和爱好、随波逐流,应该在选择就业地域、单位性质等方面充分考虑客观现实,扬长避短,扩大可选择的范围。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区都是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的目标区域,虽然目前条件艰苦,但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非常大;私人企业、民营企业虽然不及国企稳定、不及外企高薪,但是如果勤奋肯干、工作能力突出,晋升的空间也相当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有关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鼓励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不好高骛远,选择到社会迫切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2.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应符合三个要点:一是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高职院校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学生认为德育教育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学校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部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开设德育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取向,应该将德育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不仅能让他们领悟到在工作中应该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还能很好地增强大学生的集体精神,明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利化的就业价值取向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危害。学校还应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性格分析等工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业、岗位类型以及职业奋斗目标。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是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关系到其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因而职业道德成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融合进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风建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通过校园媒体(如网络、广播、报纸等)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企业见习等,使他们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此外,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共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决定作用的是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功能所在,就业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良好的就业能力教育对于价值观教育有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就业能力教育,高职院校也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问题――课程建设,对于学科的开设应结合客观需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突出课程特色,并逐渐采用活动课程的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第二,积极联系企业,开拓实践基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工作巩固所学技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因而其一方面应注重提升机构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筹办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可以涉及求职技巧、就业形势、求职竞赛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就业指导机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第四,适当发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学校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市场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龚宏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途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第8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见习;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21-0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一线幼儿教师,毕业即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能快速适应职业特点及企业要求。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决定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就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学前专业课程设置、学业考核的重要目标。

1 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

通过对学生见习期实地跟踪走访和学生见习后的反馈,总结出幼儿园对于见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见习形式大于内容 幼儿园接收学生后会将其分配给每个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负责管理。由于没有详细而具体的见习制度与考核标准,见习往往流于形式,成为见习生“观光放松”的好机会。负责管理的教师很不愿意拿出精力管理流动性大且与本园无用人协议的见习学生;见习生也因为受自身素质限制不够自觉,无人管理较放松时无法把握学习的内容方向。当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时,见习生往往在班级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学什么、看什么。

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 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

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1]。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 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 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 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加强实习指导 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

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 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

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 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中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幼儿园要求的技能型劳动者,就必须走出学校迈进企业;而企业既然与学校合作,就要尽责任和义务。校园和企业共同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完善的见习场所和见习过程,才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有效方法。

第9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 焦虑;家庭;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4-02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青少年焦虑障碍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为主要体验的障碍。焦虑情绪障碍可造成躯体化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社会功能障碍,可致成年后心理障碍。为了解某职业院校学生焦虑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以利于对学生焦虑的干预,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在校中职一、二年级共20个班4个专业学生,共发放97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年龄为15~18岁,平均16.32岁。其中男生50名,女生912名;一年级400名,二年级562名;独生子女288人,非独生子女674名;单亲家庭47人,非单亲家庭915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1]以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为Zung于1971年编制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及相应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4级评分,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相加即得粗分,经加权计算得到标准分。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诊断标准 焦虑性情绪诊断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常模标准总分均值上限50分为判断标准,得分大于此值即有焦虑性情绪。

1.2.3 调查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本次调查目的进行讲解,并进行群体知情同意,然后对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

1.3 质量控制

1.3.1 预调查 正式调查之前,选取二年级学生共5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场质控 现场调查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将调查问卷交到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手中,调查员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将错误与遗漏处及时更改。

1.4 资料处理

1.4.1 资料输入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错输入,一致率为96.6%,随后按编码查找原始调查表,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输入。

1.4.2 统计处理 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检出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是否独生子女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0.83%(60/288)和20.18%(136/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

2.2 不同家庭结构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30%(18/47),高于完整家庭中学生的19.45%(17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00,P

2.3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家庭收入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家庭收入高低不同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150)。见表2。

2.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父、母采取惩罚型教养方式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表1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初中及以下60911518.88469.200

高中2906119.31

大专及以上631926.98

母初中及以下67814221.83675.500

高中2544223.73

大专及以上301240.00

表2 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元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

500~1513221.19

1 000~2375121.52

2 000~1181916.10

3 000~1062523.58

>4 0002124220.28

表3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民主关爱74513618.26289.8

惩罚否定2176027.65

母民主关爱77813717.61366.8

惩罚否定1845932.06

2.6 不同亲子关系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最高(42.86%,24/56),关系融洽的最低(16.06%,105/654),关系一般的居中(26.59%,67/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00,P=0.002)。

3 讨论

3.1 家庭因素与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不同,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不了解有关。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父母惩罚否定型教养方式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说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情绪密切相关[2],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父母的惩罚是指父母对子女归罪、羞辱、在旁人面前过分地批评以及拒绝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缺乏尊重,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惩罚,从而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胆小怕事、情绪不稳等不良人格特征,严重时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他们往往遇事无耐心、烦躁不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安心学习。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中职生处于身心成熟阶段,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产生,易使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与反抗:若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气氛不融洽,沟通不当则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处于青少年时期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与其平等地交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其不良情绪的缓解是有帮助的。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学生,可能与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更易有社交退缩、过度敏感和情绪冲动有关。单亲家庭的父、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可能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并且他们对于处在焦虑状态的孩子难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可能与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孩子要求更高有关,许多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在其焦虑情绪的产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 应对策略 中职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笔者提出综合防治的相关策略。

3.2.1 家庭关爱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长应对子女作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以减轻其学习压力;改善亲子关系,以民主关爱的教养方式养育子女;对子女要合理的控制和接受,培养其自信和独立的人格,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防止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父母的关怀、信任、尊重、鼓励可以帮助子女形成自信、独立、积极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3.2.2 学校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本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做到四“多”,即多转变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多给学生一点信心、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对家长就如何配合学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制订具体要求,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长期联系;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3.2.3 学生自我应对 中职学生要保持和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态度,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麻烦和困扰,学会自己排解;也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克服焦虑,即建立各种社会支持网络。

中职生是在家长和社会关爱下成长的特殊群体,其中大部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人及事物的敏感以及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都会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238.

[2] 候东辉,佟丽君, 贺敏.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6(2):174-175.

[3] 徐锦华,曾丽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