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文物保护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保护概论

第1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 论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 浅谈博物馆的文物管理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浅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博物馆发展趋势 博物馆如何保护民族民俗文物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管理措施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研究 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遗址类博物馆文物管理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思考 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试论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浅谈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刍议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浅谈博物馆文物的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东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第2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物 ;保护 利用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殊异,因而具有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上社会飞速发展,许多民俗文物正趋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如何加强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是我们博物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从前,我们对文物分类通常理解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较少谈及民俗文物的说法及其存在的事实。即便认识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响,习惯上常常将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现理论概念上的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此很有必要对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问题。

民俗,简言之就是民间的传承文化。即指人们历代相传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信仰和游艺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燔先生将民俗归纳为四大类。即(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礼、岁时习俗。(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定下较翔实的规定,其中一项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这一项可作为定义民俗文物的依据。所以,民俗文物是与人们的民俗活动,即民间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民俗事象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恐怕在于近现代民俗文物,况且,民俗文物面临消失的危险性较大,应成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它们所遵循的方针和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是十分剧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冲击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博物馆要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必须开展以下几点工作。(1)争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解决专门的经费供博物馆使用。这种经费支持应该长期有续地保持下去。(2)博物馆应该组成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深入民间,调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懂得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保护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为的流失。(3)在具体工作当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实物的年代是否久远,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还在流传和使用,因而,没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需要调查和征集者们具有超前眼光。这一点,老一辈的民俗文物工作者体会最深,他们常常感叹,当年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难见踪影。(4)在工作中,不应只满足于获得实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记录,并写调查报告,与文物一起入库。另外,在调查和征集中应引入影视记录和电脑数码技术,采录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丰富民俗文化内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涉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不应只局限于某几个方面或某一个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时期,国家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开展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了获取民俗文物,需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所获取的民俗文物又带有大量的民俗学和民族学信息,因此,博物馆拥有着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具备着其他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搞出许多科研成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会提高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信息和实物材料,最终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进行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是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应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个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进行陈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题应用多个民族的实物材料进行展览。在具体的展览陈列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放映电视录象的手段,并邀请该民族群众进行演示,增强视觉效果,活跃展览气氛。因为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是不仅要知道它为何物,还要知道它怎样产生,如何使用。另外,我们的民俗展览应考虑让观众参与,让观众自己动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乐趣。但是,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性的陈列展示,一定要资料翔实,充满文化气息。

第三、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利用还可以考虑进行民俗商品的开发。许多民间工艺技术如今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发挥其技能,仿造工艺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艺品,让观众边参观,边购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博物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抢救和保护面临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丰富文化宝库,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 武威 旅游资源 功能分区

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北靠。拥有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有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大漠奇观、绿地风光等自然景观,又有宗教文化、西域文化、西夏文化等人文景观。武威还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是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都会,是河西走廊东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具有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区位交通等多方面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点

1.珍贵旅游资源居多

武威拥有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独有或处于第一的文物与景点是:铜奔马与雷台汉墓、西夏碑与西夏博物馆、白马寺(遗址为阔瑞与萨班凉州会商达成归顺中原条款所在地)、弘化公主墓、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被列为市县以上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武威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还先后挖掘出土和整理了西夏碑、汉简、铜奔马、木鸠等一批珍贵文物,目前全市馆藏文物47381件,其中国宝文物3件(铜牦牛、木缘塔、王杖诏书令册),一级文物181件,二级文物356件,三级文物778件,一般文物4万多件。其中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雷台的铜奔马其精绝的艺术构思,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武威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东西方物种互换、推广、传播的试验与中转站;各民族势力较强的时候均在这里建立和留下独特的文化遗迹,同时又是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沿丝绸之路各线的古驿站、古城和古长城具特色,记录着丝绸之路上英杰的传奇事迹;河流的变化与沙漠的侵入使绿洲移动、城池变迁,沙漠中至今留下一座座令人思考的古城;武威还是凉州乐舞诞生、边塞文学繁荣之地,成为武威旅游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灵魂。

二、分区原则及功能分区

1.分区原则

功能分区就是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区的旅游功能进行设计进行合理建设。

对旅游功能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1)突出主体形象原则:根据区内旅游资源发挥的各自的旅游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选出该区的主体功能,作为本取得主题功能。(2)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同一主题的旅游项目不知在空间上形成连续区域,以体现规模效应。(3)旅游要素综合性原则:使旅游取得旅游“六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系统的旅游活动。(4)主体不重复原则:功能区有各自的旅游功能和主题,在同一地区上,应尽可能使各区功能相异。

2.功能分区

全市分为4个功能区:即以文化沉积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城南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为主的城西旅游区。

(1)文化旅游区。以文化沉积浓厚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是以雷台公园、文庙、鸠摩罗氏寺塔、南城门、海藏公园、大云寺、武威地区博物馆、文化广场、东关花园、西凉歌舞等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区。首先,它是开发最早。影响最大的地区。第二,旅游资源富含文化特色。其雷台汉墓、文庙、南城门、文化广场和西凉歌舞等富含悠久的历史文化;鸠摩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观和大云寺等富含宗教文化;西夏博物馆富含西夏文化。第三,交通较为方便,各景点之间均有公路相通。(2)沙漠分光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是以邓马湖为中心,周围有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延寿寺庙、长城遗址、高沟堡古城、绿洲和腾格里沙漠等。首先,本区拥有沙漠旅游资源,可在腾格里沙漠选择合适的位置开发沙漠观光、探险、骑骆驼、驾车穿越大沙漠,以及航空滑翔等具有大漠色彩旅游项目。第二,拥有绿洲农业,可开展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第三,拥有一定古迹旅游资源,在古城、古长城开发文化、仿古、科考旅游。(3)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东南旅游区主要包括白塔寺、天梯寺和金塔寺贾汗宗教文化,可开发为宗教旅游胜地。其主要旅游资源有:白塔寺:1247年阔端与萨班两周会商达成归顺中原条款,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北凉,天梯寺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4)综合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主要特色的西南综合旅游区以西营水库与药王泉为中心,周围主要有大雪山、祁连森林、古汉唐墓群、莲花山、亥母洞石窟、皇娘娘台灯旅游资源。在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可进行狩猎、垂钓、赛艇、设计等多项健身娱乐活动以及温泉细雨、恒温游泳,防治皮肤病等疗养、休闲活动。在大雪山森林草原中可参加冰雪探险活动。可在古汉墓群、皇娘娘台等进行文化旅游和考察等活动。

三、结论

武威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对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析,将武威市旅游资源整合划分为四个功能区:(1)文化旅游区;(2)沙漠风光旅游区;(3)宗教文化旅游区;(4)综合旅游区。

参考文献:

[1]王乃昂 杨淑华 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开发初探

[2]李天元 王连义:旅游学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

[3]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申亚出版社1999

[5]马 勇 舒伯伯:区域旅游规划.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6]李巧玲: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功能分区.兰州商学院

[7]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武威地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9]杨震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

第4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温湿指标;文物质地;控制系统

文物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一个民族的古今对照,借鉴并发展有着深远作用。

为了防止或减缓文物的老化,博物馆需要创建出一个文物储藏的良好环境,而影响环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温度、空气污染物、微生物、光照、湿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这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因为温度和湿度对文物可能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有重要影响,比如文物的霉变,其次,如果温度和湿度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剧烈脉波冲动则会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文物的热胀冷缩就是温度变化大造成的。所以,温湿度指标不止要保证文物储存环境的适合,也要避免温湿度的过度波动。

一、现阶段温湿指标存在的问题

1.人的舒适要求和文物的保存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人的舒适要求和文物的保存要求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就是博物馆文物保存温湿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原先的控制技术虽然能达到人体对温湿度的要求,但是会造成冷凝现象,对文物的保存造成阻碍,后来Lafontaine等学者提出在冬天采用恒湿器来对温度进行控制和提高,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文物保存出现冷凝现象,但是又不能适应人体舒适要求,所以这种装置不能同时满足文物和人的温湿要求,只适用于那些不对外开放的小博物馆。

相反地,Biroll等在某图书馆中采用地板辐射和地板送风的HVAC系统,既能够使人感到舒适又能满足文物保存环境。但是要想用HVAC系统对整个展厅进行集中控制其实是不大现实的,它的控制范围毕竟有限,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将展厅与展柜分开控制,采用两个系统。

2.消耗能源高

现阶段博物馆的环境控制系统一般采用冷却除湿的方式,这种方法耦合性很强,能量消耗很大,而德国汉堡某博物馆针对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案,他们采用温湿独立控制技术,在文物保存的展柜上使用双层玻璃,这样两层玻璃之间也会形成一定温湿度,而展柜内层里的相对温湿度就更容易控制了。这种方法不但减弱了温湿度的波动变化,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消耗。

二、实现方式

1.展厅集中控制

展厅集中控制的方式是将文物和参观的人集中在一起,使用同一种系统或方式来控制展厅的温湿度,使文物和人处在同样的环境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采用这种集中控制方式,采用中央空调,展厅空调根据气温情况,人工控制其开启和关闭,手持式仪器检测结果显示,展厅内温度在19.3℃一21.7℃,相对湿度在54%一64%,基本符合温湿度要求。

同时,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游客活动影响,数据显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天内温度的最低点为早晨8 : 30左右,而最高温度则在11: 00左右,说明游客的活动和灯光的照射也会引起温度的上升,而闭馆后温度逐渐下降,这也是温湿度标准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2.展厅与展柜分开控制

展厅和展柜采用两套系统则可以很好地照顾到文物保存和人体要求的差异,展柜的系统用来给文物保存提供良好环境,而展厅的系统则能够满足参观的人的需求。但这种实现方式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说展柜内部的温湿度受HVAC系统运行状况的影响非常大,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展柜内部的温湿度就会因此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同时也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耦合性太强,造成的能源消耗过高的问题。

后来也有学者对调温调湿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芝加哥Field Museum将调湿材料加入湿度控制模板上,这样就能对空气起到再一次调湿的作用,避免文物周围温湿度的过分变化。

三、文物保存温湿度标准制定及其实现方式注意点

1.考虑具体地区和文物质地的差别

Rogers认为博物馆温湿指标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联系,各个地区应有其相应的标准,例如加拿大的博物馆在冬天湿度应取35%,温度应取20℃,,而在夏天湿度则取47%-50%,温度取23℃,这其中的差异就是因为考虑到加拿大具体天气情况。

在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温湿度检测的时候也发现了此类问题,由检测期间正值重庆一年中湿度最大的季节,室外阴雨,湿度较高,因此对展厅内的湿度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展柜最高达到了74.8%,波动幅度高达0.8%,明显超过了文物保存参考要求,所以我们在制定文物保存温湿指标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指标。

2.多种监测手段

博物馆在处理这项任务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监测手段来监测展馆的温湿度,在监测点、监测时间、监测点等方面更要做到全面、科学,尽量避免误差。比如说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温湿度的监测就选择7个检测点放置了TESTO T175-H2型温湿度连续记录仪,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的时间长达72小时,频率为每五分钟一次。 监测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大量的数据,在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最终指向更加完善的博物馆文物保存温湿指标。

3.积极探索更多空气处理方式

一般在雨季,博物馆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一楼展厅的湿度会骤然增高可能不利于文物的保存,因此在这种梅雨天气应加大对展厅温湿度的控制和调试,可利用干燥剂和小型除湿机等手段,或者利用吸附除湿、温湿独立控制等来设计博物馆的环境控制系统的方法方式,根据文物材质等实际情况对展柜进行湿度的调节。同时也要注意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支持可持续性发展,多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此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监测结果显示:在雨季,库房由于环境相对密闭,湿度控制整体效果会较好,所以这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四、结论

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遭到了破坏,如果我们能通过控制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温湿度来给文物的储存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将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5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盐业帮会;会馆建筑;因盐设邑;精品

春夏之交,在导师的带领下来到贡井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考察期间,逐步对贡井这座传统的工业重镇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它的盐商会馆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先后深入实地对陈家祠堂、张伯卿、南华宫、贵州庙进行研究,了解到这些会馆建筑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有的保留相对完整,但有的就没有那么幸运,当下国家和社会对古文物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正在对贵州庙盐商会馆等建筑进行抢救性的修复工作,但因缺乏对该建筑相关资料的搜集考证,在修复时遇到不少困惑,导致一段时间修缮工作暂停,这也激发了我对会馆建筑的研究兴趣,本文将着重论述贡井四个代表性的盐商会馆即张家花园、南华宫、贵州庙、陈家祠堂的建筑艺术特点。

一、贡井盐商会馆建筑概述

贡井盐商会馆既是贡井盐业的商会组织,又是同乡会馆,因此在会馆内演绎了民俗活动。四座会馆,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各具特色,美轮美奂,构成贡井建筑的精品。其中陈家祠堂是目前川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善的会馆之一,南华宫是贡井区现存唯一的广东人信仰道教的盐商会馆,贵州庙是全国现存唯一一所贵州商人会馆。张家花园,其建筑古朴典雅融中西合璧之建筑特色。四座建筑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一)外部造型。贡井会馆建筑是“迎神麻”“叙乡情”的地方。乾、嘉时期,自贡会馆林立,蔚为壮观。许多会馆至今保存完整,分布在自贡各处。据调查,会馆建筑虽采用川南民居形态,但其入口门面、细部仍夹杂了西方构件元素。如贡井南华宫后门装饰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简约挺直,石雕以楹联为主。而该地的贵州庙省会馆入口则采用带拱心石的半圆拱,强化了建筑地位和可识别性。还有张家花园,在设计中就揉进了东西方多种建筑基因进行了变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显示出贡井会馆博大精深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装饰特点。贡井会馆建筑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其装饰工艺极其丰富,木雕、石雕、彩绘、泥塑、壁画等装饰俱全而且做工一流。

1.石雕。贡井会馆石雕种类多,体积大,是会馆中重要的建筑装饰。比如南华宫下方的柱础,样式就特别丰富。它们有方有圆,有雕琢精美华丽的,有简洁大方的,柱础图案虽年代久远,历经风霜,但整体的仍能感受到工匠技艺的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装饰精品。

2.木雕。张家花园建筑的木雕是会馆中的绝对性亮点。每一扇的窗花纹样各异,并且这些纹样每一个都极具特色、背后蕴含了很深的寓意,比如有些纹样中有虾,虾有节节高升之意,虾的身段不是八节就是九节,有八九相连的寓意,虾有富贵虾之说,富人吃龙虾,有富贵的寓意,再比如,纹样中有凤凰。凤是“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象征好事吉祥,反映人们追求美好事物愿望,图案雕刻工艺也极为精湛,刀法流畅自如,让人不得不感叹工匠雕刻技艺的高超。

二、贡井盐商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

(一)以修缮为主。贡井盐商会馆建筑在期间损坏过半,大部分会馆建筑被作为学校和工厂,如贡井的贵州庙、南华宫;中,会馆被作为封建糟粕的典型,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对贡井会馆建筑进行修缮显得迫在眉睫。对会馆建筑的修缮,应该查阅已有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尽可能的恢复其原貌,使古老建筑重放光彩。

(二)对会馆建筑合理利用改造。确立相应的建筑风貌保护区,尝试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需要更新,若能恰当的对会馆建筑以及对它周围环境进行合理改造,保留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往往能带来整个地区的复兴。这也是保护的一种积极手段。

三、总结

贡井近千年的盐业史,创造了“盐都”盛景,形成了辉煌而独具风格的地域盐文化。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它的建筑艺术等方面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本文作为贡井盐商会馆建筑艺术的初探,这将为我以后对贡井更深入的研究做下铺垫。

参考文献:

[1]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人民自贡市贡井区委员会编.盐都发端•贡井[M].2009.9.

[3]自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目录[M].2011.

[4]吴良忠著.中国纹样[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5]王树良,张玉花著.中国工艺美术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钱正坤.中国建筑艺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4.

[7]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第6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 敦煌;学术史;敦煌吐鲁番学会;文物回归

【中图分类号】 K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23-2

本文拟以敦煌遗书的归属地为题对敦煌学之百年发展史及其未来发展模式、走向进行简单论述、探讨。学界对于敦煌学之发展已有较多论述,本文以敦煌遗书为中心探讨之。

一、敦煌学在国外――遗书外流及其学术伤心史

1900年旧历五月,正当八国联军攻陷大沽、进逼京津之际,中国西北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打开。敦煌遗书一面世,就遭到了文化盗宝者的疯狂盗掘,国内国外之部分文化人对其瓜分几尽。敦煌宝藏发现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一个难以得到保护的年代。藏经洞之发现、敦煌遗书之流散,有其必然性。叶昌炽是最早研究敦煌文书的中国学者,但他是一位有壮志无壮行的文化人。他西行却没有到敦煌,实在是一种遗憾。

斯坦因从1900~1931年共进行了四次中亚探险考察,第一次未到敦煌,第四次所盗物品未带出中国国境,第二、三次大量盗走敦煌遗书及其他西域各地文物文书。所盗敦煌遗书运至英国和印度以后,经其本人及其他欧洲学者的整理研究,使得敦煌学在欧洲发展很大。但是,斯坦因的文化盗宝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道义上连一些英国人也谴责过他。

斯坦因捷足先登,紧接着来了法国人伯希和,他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学家,所以盗去了敦煌遗书中最精华的部分。1908年八月伯希和在盗取了敦煌宝藏后带着宝物到北京,然后去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述职了。当他述职完以后,于1909年再次到北京,这次他向北京的学者们展示了挑选的部分经卷。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东方语言学天才,他是第一个为敦煌写本编目的人,他也最早倡导敦煌研究中的国际合作。北京的一批士大夫们在看到伯希和带去的精品后,仍无人肯西行一步。一直到时期,文化学术中心转入西南西北时,部分文化界人物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祖国的西部。

1902年在德国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东方学会议,斯坦因报告了在中国西北和阗发掘的经过及取得的成绩。会后各国都派遣探险队到中国西北进行“科学考察”。日本人也不甘寂寞,便由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大谷光瑞组织考察队,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由于大谷光瑞探险队成员多是一些年轻的僧人,没有受过基本的考古学训练。同时,虽然他们写有一些日记或旅行记,却没有出土文物的信息记录,从而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日本国内对大谷探险队的收藏特别分散,其收藏的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已相混淆,不大容易分别。但是,日本在斯坦因、伯希和盗宝以后,在这个政府已经将敦煌残卷运回北京以后,还是在敦煌一带收集了数量相当的敦煌经卷。

俄国的鄂登堡是劫夺敦煌遗书的主谋者和急先锋。俄国所藏敦煌文献长期以来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由于政治原因,也没有进行整理公布。直到20世纪末期才渐渐公布出来。鄂登堡曾到莫高窟各洞搜劫遗书,所获来源非一。故俄藏敦煌写本并非全部出于藏经洞,其所藏一万多号文书大多都是一些碎片、残片。

来自美国的华尔纳只是一名艺术史家,而不是语言学家,因此他对于手稿并不是十分地感兴趣。华尔纳剥离了一些洞窟壁画运回了美国。但是美国确实藏有少量敦煌遗书,其来源等也不清楚,但有部分是华尔纳第一次福格考察队在路途中够买的。

敦煌遗书的流散不能仅仅迁咎于外国的一些探险家、考古家、艺术家,国内的学人也是一样地偷盗。在藏经洞时、在残卷解京途中,中国的文化名人往往偷盗据为己有。这些文化名人有汪宗瀚、李振铎、何彦、刘廷琛、方尔谦等,后又流于市面。抗战时张大千的发掘又是盗宝式的发掘,没有科学的记录。

二、敦煌学在日本――二战后敦煌学的大发展

日本敦煌学的发展,从其起点来说,大致与我国相同,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30和40年代,两国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在某些方面,我国学者还具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日本的敦煌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突出成就是将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从经史子集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扩大至社会历史的研究,在经济史、法制史、宗教史和少数民族史方面,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一部部鸿篇巨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魏晋隋唐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敦煌学各研究领域中,还没有哪一方面的研究能与日本的成果相比拟。以北魏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研究为例,当时日本学术界认为,这是“日本东方史学界在世界上值得自豪的辉煌成就之一”。事实的确如此,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汇聚了从三、四十年代敦煌户籍文书的研究和50年代大谷文书中吐鲁番地区给田、退田等文书的研究,从而将均田制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最终阐明均田制的性质和施行奠定了基础。

日本学者能在敦煌学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有三个因素:从研究条件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到英国、法国等地查阅原件,尽可能多地收集、发掘有用资料,编辑出版校勘精细的录文本;从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来说,重视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与敦煌文献研究相结合;从治学态度和学风来说,重视原始资料的整理研究与理论问题研究相结合。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成就,承认他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的领先水平,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敦煌学研究。

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还主要研究了佛教经典。宗教文化始终是和最高水平的人类文化相关联的。日本人对佛教文献的研究,在研究佛教东传及其历史意义上有重大的突破。

三、争回敦煌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学人的努力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1981年日本学者藤枝晃应邀在南开大学举办敦煌学讲习班时,首次谈到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后来的研究证明这其实是一个误传)。同年,在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讲演时重复了这个说法。此话一经流传,就在中国引起了轰动。中国学人扼腕叹息,奋发努力,甚至有人提出要“夺回敦煌学研究的中心”。季羡林先生则在给很多年轻人的书中写序时、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这句话以鼓励学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敦煌学从落后走向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著作数百余种。研究类著作的深度和广度,文献整理类的录校和注释,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其中不少论著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受到普遍重视。在敦煌学诸多成果中,最受国内国际敦煌学界重视和关注的,是近十来年陆续出版的敦煌文献大型八开图录本,它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法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江苏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各地散藏文献,分别由各出版社出版了20余册。这批图录本搜集完备,编辑细致,图版清晰,印制精良,有许多文献是收藏单位首次公布。这是一项空前规模、异常困难的浩大工程,它的完成,不仅为中国的敦煌学,也为世界的敦煌学建立了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

四、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敦煌文献所处时代,是我国造纸术普及、纸卷取代简牍的时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问世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辉煌贡献的时代。敦煌文献的不朽价值和无穷魅力,就在于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此时期创造的领先世界的先进文化。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百年敦煌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它那广博深厚的多学科、多语种的内容,光靠我们自己是无法全部研究透彻的,何况还有大量敦煌文献分藏世界各地,这都需要国外学者的积极参予和密切合作。

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个主张,实在是高瞻远瞩,目光远大,既体现了敦煌学已是国际之学的现实,也包含了要从世界的角度去认识敦煌学的发展之意。要求中国学人不应再纠缠于敦煌学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不要再因为一些不恰当的提法而影响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盲目自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我们与其他国家敦煌学研究究竟存在什么差距?为何会有这种差距?

进入20世纪,由于中国敦煌学界在“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很好领导下,努力培育敦煌学人才,又由于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敦煌学者和国外敦煌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交流,且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建立敦煌遗书的电子化检索系统等。在高田时雄等的倡议下,又成立了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及时沟通世界各国的敦煌学者,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敦煌学在敦煌――敦煌文物回归

其实,在敦煌学这个领域,谁也不应也不可能成为“敦煌学中心”。也不能准确地说敦煌学在某个地方,此处所言敦煌学在敦煌,是指敦煌遗书而言,是指敦煌遗书的回归问题。

在新世纪、新时代建立一个很好的敦煌学的资料库实属必要,英国IDP正在建立的是图像的资料库,现在再建立一个能够检索的资料库,而且这个资料库与论著系统的资料库联合起来。

既然能够建立这样一个供全球学者享用的资料库,那么以后对敦煌原卷的利用就要减少以至于不用。这样它们的回归问题便显示出来了。一件文物,离开了它原来的保存处、出土地,其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敦煌遗书必须回归敦煌,这样才能更加显示出其历史文化意义。虽然敦煌遗书在国外的保存时间已经超过了国际法的规定,但敦煌遗书是有尊严的,文明是有尊严的。敦煌在中国中古社会是亚欧大陆上中西交流的一个国际性城市,它的历史地位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出自于敦煌的遗书的尊严更与敦煌这个地方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的文明是有尊严的。敦煌遗书只有回归敦煌,才算是敦煌学国际交流合作的真正喜事,才算是真正的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本文以敦煌遗书的归属地为中心,对敦煌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简要述说,并对敦煌文物回归的问题做了说明。

参考文献:

[1]刘进宝.敦煌学通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褚良才编著.敦煌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日)藤枝晃.敦煌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印,1981.

[4]姜亮夫.敦煌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荣新江.敦煌学新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文化遗产;旅游

吉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很多,包括民间艺术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等等,其中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虽不是省内旅游业的主流但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理念颇具特色,也是省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最好的利用方式,适度的旅游开发并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同时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游客不断增加,旅游景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良好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达到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了解、关注和欣赏的效果。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遗产地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遗产地的文化内涵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2.以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钱花在文化生活上,旅游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吉林省的文化遗产旅游是一个亮点,可以通过对历史遗产文化的包装、再加工、制成多种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旅游需求。

3.以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改善周边的区域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是以遗产旅游概念为遗产旅游产品的源头,所以改善历史遗产周边的区域环境是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必要条件。对原有历史遗产周边实施整体环境改造,使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周边景观与遗产本身相协调,这是在另一种层面上对历史遗产完整性的保护。同时,随着遗产旅游地的不断发展,多方面的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地方交通也都大大改善,交通便利,也促进了遗产地文化和社会效益的双向提高。

二、吉林省典型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敖东城遗址―这是渤海古国的早期都城,位于敦化市,因此敦化也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的称呼。这里有著名的渤海时期二十四块石遗址,在敦化境内共有四处,分别是江东、官地、海青房和腰甸子。作为渤海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墓葬文化,以敦化六顶山古墓群最具代表性,该墓群位于敦化市区以南 5 公里处的六顶山上,为渤海王国早期王族和贵族的陵寝。整个墓群分两个墓区,共有大小石室墓、石棺墓 80 余座。墓群中尤以渤海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的次女贞惠公主墓最为著名,墓中出土了墓志碑、石狮等珍贵文物。虽然关于遗址的建筑性质及作用,学术界众说纷纭,但遗址本身承载的文化信息为研究渤海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与此类似的古墓群还有安图永庆乡东清村渤海古墓群。2005 年,敦化市政府在六顶山旅游风景区内积极筹建清始祖文化园,该园占地面积 5 万平方米,园内主体由清祖祠、月台、配殿、祭坛等组成。清祖祠为清式仿古建筑,面积为 9 万平方米,通高 6 米,主要供奉满清历代帝王塑像。月台在主殿之下,内设满清文化展馆、 满族族谱查询室、 满族历史放映厅等。 后续将建设龙形图腾柱、萨满祭祀广场、三仙女祠、钟鼓楼等建筑。

四平的叶赫那拉古城位于四平市梨树县东南30公里的梨树县境内,是吉林、辽宁两省的结合部, 是著名的民俗风景旅游点也属于遗产旅游范畴。叶赫以富有女真族特色的古城堡建筑而闻名。叶赫名胜风景区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古迹众多。是吉林省批建的省级旅游开发区。9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28集电视连续剧《叶赫公主》即以此城为外景地。叶赫1981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吉林省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规划开发不合理、发展无序。

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一些景区在开发伊始规划不够科学,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盲目跟风而建,有些景区商业开发过度,导致发展无序;另一方面一些景区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进行超载开发,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旅游人数不断上升,遗产地游客容量过度饱和,严重降低了旅游质量,这些都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遗产旅游地无论是盲目跟风而建导致娱乐设施闲置还是搞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运营,都会阻碍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逐渐失去遗产地本身的资源吸引力,从而失去市场号召力,导致当地的旅游业走向衰竭。

2.遗产旅游地区经营管理尚待加强

吉林一些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旅游发展的速度。有的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旅游景点“门槛”高,有的游客望而却步,未能达到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统一。有的景区经营目标单一,产品类型不丰富,涉足领域相对单调,没有打造品牌旅游项目。有的旅游景区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对遗产进行不合理的改造或改建、增建,这些没有以历史知识原真性为基础的建设工程,往往最终败坏了整个遗产地,这些都说明遗产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需要改进和加强。

3.遗产开发和保护不统一。开发遗产旅游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遗产是旅游赖以实施的平台,不注重遗产的保护就会丧失旅游的遗产资源;没有遗产保护的约束,旅游管理则没有正确的指南,经营也没有正确的标准。

总之,吉林省在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有问题要改变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策略。走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道路,努力使吉林省文化遗产旅游享誉全国。

参考文献:

[1]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第8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关键词]甘肃彩陶;保存环境;病害处理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05-03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位于黄河上游,孕育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明,如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就是这些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彩陶。甘肃彩陶出现时代早,持续时间长,取得的成就也较高。由于保存环境骤变以及自身病害的原因,导致彩陶面临自然损毁的危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使之永远传承下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4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甘肃省博物馆承担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陶、瓷器文物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馆藏彩陶腐蚀病害相当严重,较为常见的病害如表面沉积物、可溶性盐析出、酥解、片脱、破损、裂缝以及彩绘脱落等。本文针对彩陶腐蚀病害产生原因与保存环境,谈一些方法和认识,为彩陶保护修复提供资料和参考。

一、彩陶修复前的准备

(一)观察

当处理一件彩陶的时候,首先应该观察,留意彩陶本体留下的历史信息。通过认真观察,我们通常会得到以下信息:一是制作技术。通过观察彩陶的形状以及制作时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辨别出是手工法还是轮制法等。二是使用痕迹。彩陶作为生活实用器,它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些生活痕迹,如火烧、内盛食物等,这对研究某一区域文化人类食谱有着很大的意义。三是附带信息。在墓葬或遗址中,彩陶通常和其他随葬品交叉埋藏,这使得陶器表面有可能附着其他埋藏物,如纺织物、动、植物等信息,这些附带信息有可能对研究这一地区人类生活、劳动场景、食谱等提供帮助。当发现此类信息时,应当尽量保留,具体可以用三甲基树脂封护。

(二)记录

学会观察是保护好文物的第一步,接下来应该做好记录。具体记录彩陶修复人员、修复时间、修复地点、彩陶保存状态描述和病害绘图、修复过程中所采用的工艺以及化学试剂、修补材料和做过的的科学分析等。可逆性修复是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之一,如何做到可逆性,做好修复记录是关键,可为下次彩陶修复提供档案、资料。例如修复部位,修复工艺,修复所用的清洗剂、加固剂、胶粘剂等,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护彩陶。

(三)修复工具与基本试剂的准备

彩陶修复工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彩陶的修复质量和速度。在修复前,应预先准备好常用记录工具、修复工具,如计算机、照相机、脱脂棉球、竹刀、牙医工具、调色盘、常用矿物颜料、蒸馏水以及其他实验室常用设备等。

二、影响彩陶保存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

彩陶主要由粘土烧制而成,具有孔隙率大、吸水性强的特点。彩陶大多出自于考古发掘,很多彩陶在出土以后,由于孔隙率大,孔隙中会有水存在。当温度低于0℃ 时,陶器内部水就会固化结冰。水在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中,产生物理应力,在这种物理应力的作用下,彩陶的内部会产生物理损伤,慢慢形成冰冻风化,造成彩陶酥解以及彩绘层脱落等现象。同时,考虑到彩陶的其他受损原因以及粘接材料等,适合存放温度为0~25℃。

(二)湿度

保存环境中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彩陶的影响很大。若相对湿度大于100%,空气中的水分就会超出容纳范围,形成结露现象。在彩陶存放环境中,如果发生结露现象,会导致彩陶表面富集液态水。大多数的彩陶出自考古发掘现场,在保存到博物馆的过程中,彩陶中所包含的可溶性盐并未得到完全清除。一旦相对湿度大于100%,形成结露现象后,彩陶中的可溶性盐就会不断析出,出现结晶现象。结晶现象是引起彩陶彩绘脱落、陶体片脱、机械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彩陶适宜的保存相对湿度应为0%~45%。

温、湿度这两个因素是彩陶保护的关键,在对彩陶进行保存环境考虑时,应该同时考虑。温、湿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物理量,当温度发生改变时,相对湿度也会随之改变;而当相对湿度发生太大变化时,温度也会受到影响。

(三)粉尘

空气中粉尘对彩陶的危害十分明显,它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黏附害。空气中的粉尘与彩陶接触后能形成吸附能力,它与彩陶紧紧粘合为一体,很难清除。常用的机械清理方法对彩陶表面很容易形成机械檫伤。2.化学侵害。粉尘的化学性质特殊,其在空气中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它有可能携带有不同程度的酸碱性离子,当有害离子降沉在彩陶表面时,就会导致彩绘层褪色以及化学腐蚀。3.生物侵害。粉尘是霉菌和细菌传播的载体,在空气中有可能携带霉菌和细菌孢子,当它们沉积在彩陶表面时,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就会催生,导致彩陶的生物降解。

(四)其他因素

除了温、湿度,粉尘对彩陶病害的影响外,光线、有害气体、空气污染物都会对彩陶产生破坏作用。有的因素单一对彩陶产生危害,而更多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对彩陶产生破坏作用。

三、常见腐蚀病害处理技术与方法

(一)可溶性盐的处理

彩陶出土后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可溶性盐。可溶性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彩陶烧造前粘土本身就带有一部分可溶性的盐,彩陶的地下埋藏过程中可溶性盐的渗入。彩陶的气孔率高、吸水性大,在地下埋藏环境中,可溶性盐随着地下水渗入彩陶中,久而久之,可溶性盐沉积在彩陶孔隙中。当温、湿度发生变化时,盐就会发生溶解、结晶,不断从彩陶内部析出,形成盐析现象。(图1)

盐析现象对彩陶损伤很大,它能造成彩陶物理强度的下降,内部酥粉、彩陶片状脱落以及外部彩绘层剥落。彩陶的制作工艺特殊,它在彩绘层烧造前就与胎体压在一起,故彩绘层和胎体结合紧密。这种特殊的工艺决定了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彩陶可以直接用洗涤法去盐,可以将彩陶放于流动的清水中冲洗一到两天,然后换用离子水或蒸馏水浸泡,处理完以后可以取部分液体测其电导率或者用硝酸银测氯离子浓度法验证可溶性盐是否清除完毕。对于保存状况较差的彩陶,其彩绘层并不牢固,这类彩陶清除可溶性盐时必须先对彩绘层进行加固。常用的加固剂是2%的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和3%的乙级纤维素酒精溶液。做完彩绘层的加固处理后,再用洗涤法对彩陶进行脱盐处理。

(二)表面沉积物的处理

在深埋地下数千年的过程中,彩陶与地下土壤接触,导致表面覆盖有不同程度的沉积物。有的沉积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保留,但有的沉积物覆盖了彩绘层,掩盖了彩陶的纹饰,需要清除。(图2)对于结合不是很紧密的彩陶表面沉积物,可以使用机械去除的方法来处理,具体用棉签蘸取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润湿沉积物,然后用竹刀剔除。操作可反复进行,切忌伤害到彩陶本体。机械方法去除不掉的表面沉积物,可以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常见的表面沉积物为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对于不同盐类的具体清除方法如下:

1.碳酸盐沉积物的处理。用小于5%的盐酸或者硝酸做清洗剂,蒸馏水浸泡后用滴管或者移液管吸取酸液慢慢去除,清除干净后,应当立即用蒸馏水清洗掉溶解的盐和多余的酸。

2.硫酸盐沉积物的处理。硫酸盐类沉积物比较难以去除,不溶于弱酸。可用浓硝酸做清洗剂来缓慢去除,清除完毕后用大量清水清除。另外,可以用硫酸铵的热饱和溶液来清除硫酸盐类沉积物,处理后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可用蒸馏水洗掉。

3.硅酸盐沉积物的处理。在各类沉积物中,硅酸盐类是最难去除的,这是因为它的难溶性。在处理硅酸盐类沉积物时,可采用1%的氢氟酸涂于硅酸盐沉积物的表面,慢慢溶解,然后用清水清除。在此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氢氟酸有剧毒,应当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清除上述盐类沉积物还有使用鳌和剂的方法,如EDTA二纳盐法、二乙烯三铵五乙酸五纳盐等。这类鳌和剂可以一次去除上述的三种沉积物,但其在使用时应当加倍注意,鳌和剂无选择性,对彩陶本体会产生腐蚀作用。

(三)裂缝、破损

彩陶是易碎品,其物理强度不高,裂缝、破损病害在彩陶中屡见不鲜。(图3)

针对彩陶的这类病害,处理关键是选用合适的粘接剂。粘接陶器的首选是环氧树脂,此类粘接剂具有优异的粘接能力和耐久度,且粘度和颜色都可以通过加入增韧剂、稀释剂、填料来调节。但环氧树脂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可逆性,这会造成在二次处理陶器时的无法去除接口表面的环氧。因此,可以在陶器粘接面上先涂一层3%的聚乙烯醇溶液或者B72,使其形成粘接面,然后再用环氧树脂粘接。在彩陶粘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陶片的接口面必须干净,这直接影响后期的粘接质量。

(四)缺损

在馆藏彩陶中,也有部分彩陶是残缺的,(图4)为了艺术观赏或是增加彩陶物理强度的需要,需要在有确切根据的前提下对残缺部分进行补配处理。常用的补配材料多为石膏,可加入适量增强剂来调节石膏的强度。另外,A.J.K面团也是很实用的补配材料。彩陶在补配完形态后,需要对补配部分进行做旧处理,处理原则是根据可辨识性原则,使补配部分颜色接近并浅于文物本体颜色,避免造成视觉的明显差异,但在仔细观察下,可以看出补配痕迹。常用的补配做色原料需选择矿物颜料,这是因为矿物原料的耐久性。在作色完成后,可用3%的乙基纤维素酒精溶液或者3%的聚乙烯醇缩丁醛酒精溶液涂刷封护。

四、结语

彩陶的病害处理必须仔细、认真,这不但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彩陶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之一,每一次保护修复都是对彩陶生命的一次延续。此外,彩陶的保存环境和日常养护也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清林,苏伯民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新的光源、新的图像的拍摄方法,为历史纪念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方面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很多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

第一,是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的交流理念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间的历史纪念馆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广泛。与国外历史纪念馆的交流与与合作,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有机会近距离地学习国际历史纪念馆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了解国际历史纪念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使我们的历史纪念馆建设事业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和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近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大力加强了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一些历史纪念馆建立友好历史纪念馆,共建长期、友好、更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国历史纪念馆交流频繁,先后与韩国京畿道历史纪念馆、首尔历史历史纪念馆、韩国古宫历史纪念馆、等陆续签署了友好历史纪念馆协议书,还与台湾国立历史历史纪念馆洽谈了合作意向。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互访,做业务对流。在与国内外历史纪念馆的合作交流中,特别重视学术方面的交流。北京的首都历史纪念馆、韩国的首尔历史历史纪念馆、日本的江户东京历史纪念馆等组成的城市历史纪念馆论坛,每年举办国际历史纪念馆学术研讨会,由主办方提出一个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对于各馆的业务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是是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的学术研究理念作用。面对历史纪念馆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强历史纪念馆的“软件”建设,特别是提高历史纪念馆的理论研究水平,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学术研究对历史纪念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提高历史纪念馆的理论研究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导当前的历史纪念馆工作实践,才能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澄清我们在历史纪念馆建设、管理和陈列展览等方面的一些误区,大力加强了学术研究。为此,把“建设研究历史纪念馆”作为历史纪念馆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础,对历史纪念馆的价值重新估计,重新认识,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管理和建设提高到符合世界遗产的水平上来。研究型历史纪念馆的核心内容是:把工作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近年来,我国历史纪念馆在建设“研究型纪念馆”的实践中,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刊物和学术著作,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队伍也成长起来。同时,这些成果对于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实际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工作的水平。

第三,是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的社会参与理念作用。现代历史纪念馆要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提高社会化程度,注重广泛的参与,向社会开放,实现历史纪念馆和社会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从社会需求方面,调整历史纪念馆自身的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社会当中吸收有利于历史纪念馆建设和发展的资源。在这方面,我国各类地历史纪念馆都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如历史纪念馆免费开放,历史纪念馆宣传到社区等等活动。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如何把历史纪念馆的工作与社会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历史纪念馆,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纪念馆,同时也使历史纪念馆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群众,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比如台北历史纪念馆有一个“志工协会”,日本、韩国的历史纪念馆也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机制,即工作人员中有大量志愿者。目前我国的一些历史纪念馆也开始引进了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作为联系历史纪念馆和社会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志愿者实际上是多了一批为历史纪念馆做义务宣传的人,他们影响了一大批人,并用观众的眼光去做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历史纪念馆的工作质量也很有助益。

第四,是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的观众导向理念作用。由于历史纪念馆的观众存在年龄、教育程度、族群、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所以历史纪念馆的展览和活动的设计上,就要考虑观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以广阔的范围、多样的活动、周到的接待,满足多层次观众的不同需要。近年来,我国历史纪念馆坚持以观众为主导,在改善服务质量上做了大量工作,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实服务内容,突出服务特色,要求职工队伍要有崭新的精神面貌,热忱的工作态度,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把景区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建设更具亲和力的历史纪念馆。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增大了。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人们的需求开始从温饱转向发展、娱乐和享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的大幅度增加。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随着大幅度的增长,历史纪念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设施就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就要加大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理念作用得到大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