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竞争力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现代物流 石油企业 企业竞争力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传统物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据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企业物流费用的比重已占到产品总成本的30%~40%,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目前许多企业已开始从现代物流的视角寻找企业的竞争力。现代物流正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最后领域,并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一、现代物流与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点
1.现代物流的含义及特点。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深层的含义。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并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其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都是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2)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3)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是我国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己初露端倪,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二、现代物流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每年的物流费用在1000亿元以上,物流费用每降低1个百分点,即可以创造出10亿元以上的利润。目前,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物流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物流格局仍未被打破,其物流运行环节多、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耗费惊人。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竞争内容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企业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80年代以质量竞争为主,90年代以服务竞争为主,21世纪初以快速反应竞争为主。
在目前市场竞争中,同质性产品单以质量和服务竞争取胜很难,竞争的关键在于谁的产品能更快响应顾客需求,并以最短的时间到达市场。企业不断探索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快速反应为主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寻求构成快速反应竞争优势的途径。而建立现代物流能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来重构竞争力,可采取的途径有:
1.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库存成本。利用其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装运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从而大大降低库存成本。
2.利用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减少企业生产前置时间,获得时基竞争的优势。信息技术、管理特长、规模化经营能为企业成功起到巨大作用,减少企业生产前置时间,及时将产品运送到各个分销网络,甚至可以利用其物流网络扩大产品市场覆盖率。
3.可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在企业经营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或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企业物流设施设备有时不能适应经营的需要,如果重新改建,投入大、时间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要受到影响。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网络到达依靠企业自身能力难以到达的市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对于季节性生产而言,灵活性显得更为重要。
三、现代石油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石油销售企业现有传统物流方式还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特征,其制约石油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因素有:物流资源分散,各石油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重复建设严重,形成了目前石油企业采购资源、仓储资源,运输资源分散,“大而全”、“小而全”,“诸侯割据,自成体系”的局面;物流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低,针对性不强;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不足。
国有企业各单位之间缺少横向协作,难以发挥供应链中各环节的集合效应,在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服务上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服务功能相对孤立,物流各要素缺乏有机整合。当前石油企业各物流服务功能和组织机构设置是相对孤立的、作业交往是被动式的。如物流采购部门、仓储部门、运输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单位,日常物流链运作时,资源调运采购部门是被动地等待报送资源需求计划,然后再组织采购,基层销售单位根据各自对市场的判断自行决定资源需求量,资源紧缺与过剩情形被人为放大,各级采购部门只能根据虚假的需求信息被动的调购和配送资源;而运输部门则是被动地等待销售部门安排配送。
而现代物流模式强调物流功能和组织机构设置上的整合,通过物流服务各部门的一体化管理,来统筹安排采购、调运、仓储、优化配送等服务,通过组织设置的一体化,实现功能链的统一控制,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2.物流信息技术无外部整合系统,缺乏实时共享信息系统。传统资源供应体系中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物流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由于多级利益主体的存在,造成市场信息严重失真,采购调运、库存、配送及加油站等终端销售单位中的物料积存方面的“牛鞭效应”就非常严重。而现代物流则是通过物流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物流链上各个环节间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进而提高信息价值,减少库存,提高整个物流链的效益。
3.物流运行分散管理,缺乏系统控制。传统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中各职能部门、各级销售单位是分散管理,各自为政,整个物流管理链是间断式的,不能实施对整个物流链的统一控制,从而导致调运采购部门不能合理、有效调配油库资源,而配送运输部门又控制协调不了货源及其流向渠道,以致衔接不畅,协调效果差,运行效率低下。而现代物流管理则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强调的是整个物流链的系统化管理,从而形成了物流链相关环节的集中统一管理,所以信息流和物流的运行就通畅,效率高,成本自然低,其效益相对传统物资供应体系也就高得多。
四、提高石油企业物流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如何打造现代物流降低物流费用,已成为当前现有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提高石油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当前石油产品的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商品的流通费用是石油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石化从各炼厂到配送油库、加油站运杂费就高达百亿。在传统物流运输中,存在大量交叉运输、非优化运输,通过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优化各种运输路径、运输方式,可大量节省运输费用,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综合绩效。采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总体绩效、绩优企业资产运营绩效提高;三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现代物流与企业的营销渠道直接关联,客户满意度关系石油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石油销售企业产品具有无差异性,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赢得客户的满意度;四是提高石油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使石油销售企业集中人力进行油品经营核心业务,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结合我国当前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石油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1.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石油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制订统一的规划和完整的方案,必须具备物流信息采集功能、信息存储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交换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开发和深度加工功能,以及信息安全管理和增值服务功能。
2.整合资源,实现整体物流。强化配置资源的运输计划管理,将我国的石油企业按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大区,在各大区开展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整合资源,实现整体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3.实行资源集中配送管理,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现代物流理论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同一种物资只储存在一个仓库里”,以达到仓储成本最低的目的。因此,撤销各石油企业二级单位的仓库所有权,将资源集中存储到仓储中心,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4.优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合理布局配送油库,降低库存占用成本,统一调度,打破行政区划实行优化配送。
5.组建运输联盟,规范内部运输市场。对现有运输单位进行整合,建立以市场为纽带、资本构成多元化的运输联盟,全面负责石油企业内部运输市场的统一管理,运输工作量的分配、营运车辆的调度和调剂等工作。
6.发展现代物流配送。通过物流优化,增加油库中转次数、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合理化,借助物流优化配送,使得和用户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在同一配送路线上的不同单位所需的多品种、小批量油品,“化零为整”,精心设计配送方案,科学安排配送时线路,从而求得物流配送的合理化。
7.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要根据市场经济对社会化物流服务的要求进行改革、重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灵活的现代化物流组织结构。研究制订规范的物流管理实施办法,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制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物流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鼓励石油企业与科研院校,物流咨询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石油企业物流的产学研联动发展。
为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应尽快挖掘“第三利润源”,尽快实现由传统物资供应体系向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转轨,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手段,以“一体化”的战略整合内外部资源,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现代石油企业供应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但 斌:大规模定制――打造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M].科学出版社,2004.02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57-02
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支撑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持续拥有的有价值性的、稀缺的、超群的独特性资产,体现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力差异不仅受企业掌握的竞争资源和能力异质性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政治体制、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而非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当然,外部环境的差异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的优劣会逐渐渗透于企业内在要素的变化之中,但决定着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主要是企业内部资源和力量。在企业的有效组织和运作下,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逐渐形成企业内在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内在的竞争优势不是静态的,它的保持必须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弥补自身不足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而不是长期固守某种静态的优势。因此,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外部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内部优势,弥补自身劣势,合理应对外部威胁,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动态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得以持续保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规模因素对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不具有决定力,技术知识、人力资源、组织能力等企业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OECD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小企业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企业平均规模都是越来越小。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核心要素。所以,在研究企业竞争力时应主要侧重于研究由企业内在的资源和能力形成的企业内在竞争力和有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优劣所构成的外部环境竞争力。
西部中小企业众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被诸多深层次问题困扰,企业竞争力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研究西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要通过对其外部环境竞争力和内在竞争力的考察,分析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探求提升其竞争力的对策,推动西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2 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整体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竞争力差。西部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力主要体现于企业所处的资金环境、竞争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贸易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数为48.89,远远低于东部中小企业的91.96和中部的63.11。其中,融资环境不理想是导致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信用环境、法制环境、贸易环境差也对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2)西部中小企业短期生存实力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5.9年,西部中小企业的寿命则更短,且容易夭折。因此,对于西部中小企业来讲,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是短期能否存活下去的问题。短期生存实力主要体现于短期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变动指数以及现有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西部中小企业获利能力差,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都很低。
(3)西部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差。西部中小企业总人数规模不大,但人力资源能力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比例较小,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低,人均工资低,企业员工培训的形式单一,大部分仍然以传统的岗位基本培训为主,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资金缺口大,融资问题突出,企业资信度普遍较低,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标准,多数企业主要依赖于自我融资,靠自身资金积累滚动发展。此外,西部中小企业资产使用率低,资本运作能力弱。
(4)西部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潜力不足。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研发实力、生产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企业研发投入的多少和研发人才的比重是决定未来竞争的关键。然而,由于资金有限,西部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研发人才缺乏。一些企业为节省资金购买旧设备,设备超龄使用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
3 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塑造的对策
(1)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制定企业竞争战略。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西部中小企业能否从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于所处的内外环境去分析市场的竞争态势,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竞争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西部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和确定一个或若干个和自身实力相称且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空间,采用市场补缺战略、专门化战略,将注意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以及大企业难以涉足的空白市场,力求在这些市场上通过专门化经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自身能在大企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确立竞争优势。比如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一些从事信息技术、生物化工的中小企业就是通过向大企业及社会提供知识、咨询以及专业产品和技术而快速发展的。当然,对于同一市场空间中的竞争者,则宜采用特色经营战略,集中优势力量生产和提供别具一格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客户的忠诚度。除此之外,西部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
(2)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管理创新。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面前,西部中小企业在明确竞争战略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创造出一种新而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以确保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首先,西部中小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确保沟通系统畅通,使决策更快更有效,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制定明确的业绩奖惩管理方法,建立一套以业绩为导向、以事实为基础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通过奖优罚劣,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第四,注重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对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西部中小企业更要注重细节管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细节、关注细节,在竞争中强化细节管理,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注重品牌经营。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西部许多中小企业在企业创办初期,没有注重品牌的积累,也没有注重品牌理念的提炼和经营。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把品牌仅仅看成是商品的一种标识,认为创立品牌就是多注册几个商标,多开发几个产品,而没有看到品牌深层上的含义。事实上,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它已经与企业的整体形象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是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产品可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过时,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且经久不衰的。为此,西部中小企业必须要注重品牌积累,进行品牌塑造,通过品牌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西部中小企业的资金和实力有限,在实施品牌经营时,必须有准确的品牌定位和明确的品牌战略,选择成本低而有效的宣传媒体,提升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西部相关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建立营销联盟,通过联盟形成品牌资产,获得品牌竞争优势,也可以采用品牌共享模式,发挥品牌共享的集合效应,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
众多成功企业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西部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较少,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人才缺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为此,西部中小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有利地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5)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深深地融汇在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影响着企业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要素。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这是因为对任何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可以模仿其他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方式,但你无法模仿他的企业文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西部中小企业的不少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企业文化缺失,企业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西部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打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6)西部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条件:政府的政策支持。
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环境较差,需要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其资金环境,加强法制建设,适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缓解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问题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46-53.
【 关键词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中图分类号 】 TP393.08 【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言
随着电子认证服务应用领域的快速扩大和服务层次的逐渐深入,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竞争力成为影响一个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电子认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引导行业公平竞争。同时,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的制定可以体现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市场拓展能力和持续创新潜力。本文专门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目的是引导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促进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1.1 相关概念及内涵
1.1.1电子认证服务机构
电子认证服务是指为电子签名相关各方提供真实性、可靠性验证的活动。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是指为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电子签名提供认证服务的机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目前在国内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设立,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法人企业的属性,同时由于是为电子签名相关各方提供真实性、可靠性验证服务,这种服务决定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还有具有其特殊性。
1.1.2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评价,是指借助根据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而建立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估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和可用于指引这一过程行之有效的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制定,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估方法,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评价,以保证提高竞争力是有的放矢。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概念,其显在的市场表现是由众多因素(包括内、外部因素,主、客观因素,量化与不可量化因素)组成,并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竞争力既表现静态的结果,也表现为动态的变化过程。要正确把握企业竞争力,指导企业的各种活动,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地位,就必须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结果和过程的诸多因素环节进行分析、提取和转换,建立起可以进行评估操作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估,使其结果和过程能为企业、行业、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1.3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参考普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电子认证服务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衡量和评估的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多层次的、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考虑影响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要考虑企业竞争力分析中的诸多因素,从而使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评估和反映某个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 研究目标与原则
2.1 研究目标
基于一般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并结合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特殊性和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和制定出科学、合理、全面、切实可行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引导形成电子认证服务业正确、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基础支撑。
2.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四原则。
(1)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要领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数据尽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分析竞争力指标有助于帮助企业寻找市场和生产潜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指标与行业及全国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指标必须有明确的代表性,数据的获取方便、可行,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4)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同时建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3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核心是怎样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是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特殊性,我们设置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即综合分析影响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的各要素,从不同侧面构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机构竞争力指标设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分析指标主要包含企业规模、企业增长速度、运营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经营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竞争能力八个要素。
企业规模用来衡量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整体发展情况。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并且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综合实力,包括新产品开发能力、营销网络的建立、企业形象的总体策划能力等。
企业增长速度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衡量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增长速度,我们考虑了其主要服务——提供数字证书的服务,因此数字证书数量也是衡量指标之一。
运营管理能力是衡量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综合运营水平的重要方法。运营管理水平影响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场拓展能力是衡量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市场服务能力及发展前景的重要方法。
企业经营能力是衡量企业生存能力高低的指标器。一般通过净资产、盈利能力、流动比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是企业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盈利能力是通过资本收益率来衡量,反映企业以实收资本为基础的盈利情况,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用流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要求企业的流动资产有足够能力偿还短期的债务,并且有余力去应付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气压资金需要。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达到2:1的水平,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好的。净利润率反映了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服务保障能力主要用来衡量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在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是否具备支撑服务的能力。
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在评估上较难把握。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技术活动对企业当前业绩和未来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技术研发是一项非常负责的投入产出活动。因此对技术研发能力的评价应该从技术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评估。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主要在经费投入的强度,人员结构等方面加以度量,产出可以通过专利数目等进行衡量。
产品竞争力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即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体现在消费者对产品各种竞争力要素的考虑上,直接体现在证书数量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营业收入的市场份额等。
每项要素具体指标选择如图1所示。
3.2 机构竞争力指标权重设计
指标权重的确定取决于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指标本身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对定量指标的权重设置综合运用相关权重法和德尔菲法(Delphi) ;对定性指标,由于无法用数据进行相关性测试,主要采用Delphi 法确定权重。所有定性指标的答案得分可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差”、“极差”五个等级。可参照下列标准确定得分水平: (1) 优秀(5分) ,即提供电子认证服务所希望得到的较高水平和能力; (2) 良好(4 分) ,即完全实施了电子认证服务要求的基本目标,部分重要指标优良,不存在不合格项; (3) 中等(3 分) ,即基本达到了电子认证服务要求的最低要求,较差指标项不涉及关键服务内容; (4) 差( 2分) ,即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缺乏竞争力,关键服务内容存在问题。(5) 极差( 1分) ,即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及其缺乏竞争力,风险突出。
4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
以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可以应用模糊指标综合判断法来建立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以便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定。
考核因素集:
F={F1,F2,F3,F4,F5,F6,F7,F8}
F1={f11,f12,f13,f14,f15}
F2={f21,f22,f23,f24,f25}
F3={f31,f32,f33,f34,f35,f36}
F4={f41,f42,f43,f44,f45}
F5={f51,f52,f53,f54}
F6={f61,f62,f63,f64}
F7={f71,f72,f73,f74,f75,f76}
F8={f81,f82,f83,f84}
确定权重:
WF={WF1,WF2,...,WF8}
Wf1={Wf11,Wf12,Wf13,Wf14,Wf15}
Wf2={Wf21,Wf22,Wf23,Wf24,Wf25}
Wf3={Wf31,Wf32,Wf33,Wf34,Wf35,Wf36}
Wf4={Wf41,Wf42,Wf43,Wf44,Wf45}
Wf5={Wf51,Wf52,Wf53,Wf54}
Wf6={Wf61,Wf62,Wf63,Wf64}
Wf7={Wf71,Wf72,Wf73,Wf74,Wf75,Wf76}
Wf8={Wf81,Wf82,Wf83,Wf84}
并且,WFi =1,Wfij=1,i-=1,2,...,8 。
各考核因素的隶属度向量矩阵:
R=
其中,rij表示Fi关于综合评级的隶属程度,隶属度向量的各分量可根据考核资料的统计处理求得, 一般取归一化,即隶属度之和为1。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Si=WfiRi,i=1,2,...,8 ;
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S={S1,S2,S3,S4,S5,S6,S7,S8,}。
依据每项的综合评价得分S,进行机构的综合竞争力计算。
本文对电子认证机构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具体应用上、指标的选择上、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确定。
5 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能力做出全面的衡量才能准确地对企业竞争力加以把握。我们结合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以及行业特点提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述八个方面综合评价而成。不同的评价次级指标评价的角度不同,但基本上涵盖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通过把这八个方面表达在一个总体的框架中,做出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竞争力给出恰当的评价,并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战略的制定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
[2] 李庆东.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1):93-96.
[3] 吴翔,臧良运.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选择.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85-88.
[4] 周勇,郑丕锷.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25-30.
[5] 陈月华.网站可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3(5):79-82.
基金项目:
本课题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12AA01A403支持。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筑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机电设备及工程材料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是由建筑业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是建筑业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其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建造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建筑业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既源于建筑业企业所掌握的竞争所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也受外部市场、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中支撑建筑业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实质包含了三个结构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主要由一些与市场相关的指标来衡量,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优势,即建筑业企业能一次性地向业主提供让业主满意且“预控目标”实现的建筑产品或服务,即具有价格低、质量优、工期短、服务优、良好地企业形象等吸引顾客的特性;第二层是影响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内外关键因素,决定建筑业企业竞争态势变化的趋向,其中的资源要素必须协调才能起作用,体现为形成产品或服务优势的深层原因,即建筑业企业持续拥有的经营理念与策略、质量方针、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等;第三层是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和灵魂是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为产品和服务以及资产特性状况决定着建筑业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其中资产特性状况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建筑业企业要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效配置和整合人力资源,为企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不竭动力。为此,要推行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并进行周密安排。通过竞争上岗,将逐步推行和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项目经理管理模式和企业内部市场配置人才的用人机制,将公司发展成为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管理密集的项目管理型公司,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竞争上岗,进一步带动企业人力通过竞争上岗,营造一个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氛围,为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和择优选拔人才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体制。工程总承包方式为建筑施工工程的发展方向,它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策略及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赢利能力。所谓工程总承包,就是把工程的设计、发包、施工的工作委托给一个公司全权负责。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服务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所以,施工企业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程总承包组织结构形态,形成对接市场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工作手册等方面都要健全并形成体系;三是要完善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程度。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是建筑业企业在长期竞争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产生的,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取决于建筑业企业内外两个环境。从外部来看,要具备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竞争制度、竞争政策、市场评价与监控体系等。从内部来看,来源又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直接来源,即产品成本、质量差异化和品牌形象;二是决定直接来源的间接来源,即人才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因此,决定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特殊资源主要包括:(1)人力资本――对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无庸置疑;(2)核心技术――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3)建筑业企业声誉――是建筑业企业获得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4)营销技术――建筑业企业通过质优价廉的建筑产品促销和通过营销渠道整合向业主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和服务;(5)管理水平――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筑业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6)研发能力――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7)建筑业企业文化――是建筑业企业经营理念具体体现的集合。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将建筑业企业推上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建筑业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变了,中国建筑业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必须根据建筑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提高竞争能力,并逐步整合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1)培育适应国际竞争大环境需要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建筑业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
(2)重视技术的开发与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主要是加强与研究与大专院校的联合,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设计项目上加大应用“四新”的力度,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将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技术保持成本优势。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将技术服务、合作承包等作为国际引进的重点。
(3)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是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筑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核心技术之争。核心技术的两大标准,货币资本是被动性资本,人力资本是主动性资本。核心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靠技术创新者,市场开拓则要靠职业经理人来完成,只有两者的内在结合,才能推动货币资本的不断增值。
(4)加快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前提。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共享非常便利,导致了更低成本的协作和资源配置,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生产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应把加快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看作是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新晨: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百货店,即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零售业市场上各种新兴零售业态纷纷涌现,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它们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而国内关于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使得百货店的发展缺乏理论的指导。论文百事通因此,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在众多零售业态竞相发展的境况下,百货店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明确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相对优越的地理优势,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人流量;新颖、优质的服务,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百货店企业的客户管理更加完善、物流体系更加快捷。
根据现代企业能力理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能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本文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定义为:百货店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利用企业资源或发挥创造优势的能力,在服务水平、成本控制、客户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形成的一种比较能力。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选取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一般企业竞争力和零售业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顺应了零售业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丰富零售业单一业态企业的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能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逻辑清晰合理、结构完整严谨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
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在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显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相关学者对企业竞争力和百货店企业的研究以及指标设计的原则,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客户、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出发,同时结合零售业对选址的特殊要求,指出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受到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选址能力
百货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在旺销地段的好的店铺是一笔难得的资产,是形成好的经营业绩的基础。好的选址,可以从其区域规划、交通状况、劳动力供应状况、货源的供应、市场竞争状况、客流量等角度去考虑。对于现存的百货店企业,其所处位置的交通便利、良好的周边商店聚集状况、较大的客流量会让百货店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交通便利性。交通是否便利,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是影响零售店选择开设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能否顺利开展和顾客购买行为能否顺利实现。
周边商店聚集状况。一个地区零售业态的聚集有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聚集、有补充关系的零售业聚集以及多功能聚集。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服务的客户群体有差异,可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给商店带来更强的市场吸引力。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的聚集,使这一商业区企业之间既产生竞争,又产生集聚效应,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在同类商店之间进行商品质量、价格、款式及服务的比较,从而加剧了商店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商店的集聚又会产生集聚放大效应,商品的种类、款式更具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商业区购物,从而有效地扩大购物商圈。
客流量。商业客流指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经过此处的和被吸引到此处的各类消费者的总量、构成、层次的总和,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客流量是商场在商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商业运作中的重要信息。如果百货店企业选择的店址交通便利,能够吸引较大的客流,无疑会给百货店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客户服务能力
商品组合。在百货业竞争中,商品结构的调整将受到区域市场的特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不管卖什么,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与时尚成分比其他业态的要多。百货店企业要根据业态定位重组商品结构,把经营的主要精力放在个性化强、挑选性强、品牌认知度高、凸显生活品质的商品上,创造符合现代百货的经营特色,突出主流商品,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使消费者形成较固定的消费习惯,从而保持企业和较多的顾客之间稳定持久的关系。
购物环境。当零售商感到在商品、价格、促销和地理位置方面很难获得差别竞争优势时,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可提供一个造就差别的机会。商店氛围和商品陈列对顾客的购物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零售企业需要对与顾客发生接触的环境进行设计,让目标顾客感到舒适、有兴趣并产生购买的意愿。
服务态度。消费者到百货店去,除了购物本身,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的感性消费,并以此作为对商品的衡量标准,希望通过消费商品、享受到的服务来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情趣、个人修养等个性特征和品质。而服务员是直接和顾客交流的,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所以,百货店在经营过程中,要有虔诚的服务态度,不断了解顾客心理需求变化的趋势。
服务创新。百货店企业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提供顾客期望之外的服务是实现顾客满意的最佳方法。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新创造出的服务过程体验是顾客难忘的。百货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定位,量身打造新颖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各层次的需要,使顾客不仅感觉满意,而且能够获得意外惊喜。另外,服务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和瞬间的可变换性,即使同行步步紧“随”,企业只要开阔思路创新服务,便可建立服务的领先优势。
(三)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从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方面来考虑。
成本控制能力。商品的单位进价、企业的管理费用、商品的物流成本等是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企业实现收入增长所花费的单位成本越低,其获取的利润就越大。作为主要以“品牌联营”方式进行经营的百货店企业,商品的单位进价可降空间有限。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拓展获利空间,同时也提高了百货店企业管理方的收入,而管理费用缩减,企业的支出减少,盈利增加。
资产利用能力。百货店企业需要给消费者营造温馨、安逸、舒适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越好,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的获利空间就越大,而相对优越的购物环境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支撑。在考虑百货店企业的盈利能力时,需要充分利用商店的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上的获利能力。
(四)流程控制能力
在百货店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通过全面实施以系统的方法来监控业务流程各环节组合的行为。利用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和消费变化的综合反馈信息,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努力按照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企业内部中心流程的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商品供应链管理,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对整个流程的控制能力。
信息化水平。当今的百货业竞争日益激烈,导入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能使销售过程更快速而且更简易。这样可向各管理层面提供又快又精确的销售情报,使经营者能立即取得正确资讯,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正确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库存压力,更能采购适合的商品及掌握客户的流动状况,可使商场更有效率的经营。
与品牌商的关系。目前,我国百货店企业大多以“品牌联营”的方式经营,百货店企业根据品牌商业绩的好坏进行“保底抽成”,它们的收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百货店企业可以通过取得品牌在该地区的独家经营权,获取商品供应数量和价格上的优惠,品牌又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双赢”合作。
物流配送能力。随着零售业态的演变、市场环境的变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物流在零售业中渐渐上升到战略性地位。零售业物流是实现零售业利润的载体,也是扩大零售业利润的途径之一。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要求与商品转移有关的所有部门必须协同互动,为零售业的整体目标及利益采取一致行动。
(五)经营管理能力
现代零售企业需要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适应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对商品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价格的管理、现场的管理等能力。一方面,百货店企业能够按照自身特有的市场经营目标定位,确立自己差异化的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与成型的管理模式相配套的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执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百货店企业在与同业态企业的竞争中,是否能够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百货商店商品经营应从人才资源状况出发,选择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新商品进行经营,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防范经营风险发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促销管理。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零售商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可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衡量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大小。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知名度。在商品日益丰富,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人们购物的感彩越来越浓,购物时还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样的商店人们愿意去知名度高的商店,同样的商品人们选择名牌商品。企业知名度对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对顾客的吸引力上,而且还反映在企业规模的扩张上,企业的知名度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大,就容易筹到发展资金,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目标层,即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第二层为准则层,有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五个维度;第三层为指标层,共有15个指标(见表1)。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总结如下:
(一)合理选址
作为一旦确定就难以改变的资源——店址,是百货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独特的优势。百货店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策划,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所在区域的范围、交通等自然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的人口、收入、购买力、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等特性,确定企业的商圈范围、目标市场、经营品种和经营风格。
(二)规模化经营
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积极追寻的目标,百货店企业的成本主要由商品成本、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经过多年的运营,多数百货店企业已经有高效的运营策略,管理成本的压缩空间狭小,商品成本和物流成本则成为百货店企业控制的主要目标,同时,规模经营也是目前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面向中高层收入群体的百货店企业而言,在众多商家都把营销策略聚焦于价格的时候,价格不再是商家吸引顾客的最主要因素。要想拥有忠实的顾客群体,商家必须步入竞争的下一个阶段——服务竞争。而提高百货店服务质量将涉及服务人员能力、百货店设施环境、经营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商品的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四)复合化经营
百货店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其他业态的挑战之下,其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更新业态、改变经营模式是传统百货业的出路之一。“百货超市化”是传统百货变革的重要一步,包括百货商店引入超市和在百货商店中引入购销分离、集中采购、集中管理等超市的经营方法。百货业在未来实现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组合发展,既能在区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模式的恶性竞争,又能通过业态的多样化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很好的为顾客服务。新晨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
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能加速对市场的反应,先于竞争对手获得市场的先机。百货店企业应随时了解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顾客需求变化,从而调整商品结构,引导整个百货店向优势化发展。为此,百货店企业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跟踪商品的销售情况,得出每种产品的畅销或者滞销程度;收集顾客需求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同时,通过快捷的信息传递,让物流中心保证畅销品的货源。
参考文献:
1.王生辉.以核心能力打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22)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模拟;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3―0071-05
收稿日期:2005―12-05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了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管理、军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基于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的层次分析法,是用数字来表示准则和属性的权重,但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是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用数字表示显然是不精确的。层次分析法忽视了从人们的判断到数字表示的映射。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L.A.Zadeh提出的、后经Dubois and Prade、Yager和Liu发展完善起来的可信性理论已经成为处理不确定情况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信性理论是要对复杂或未完善系统的分析与决策过程建立一种语言分析的数学模式,让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能够直接转化为机器所能接受的算法语言。
将模糊理论引入到层次分析法中,提出模糊模拟的层次分析法(FAHP),用于对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模糊变量及性质
二、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信息网络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力量的竞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国的盛衰。企业是产业的基础性层面,如何培育和评价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持续发展,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
构建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1)科学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应以科学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理论,围绕测评的目的科学反映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及特征,概念正确,含义清晰。(2)易度量性原则:设置指标应尽量考虑使数据资料收集方便,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可操作,不宜产生片面的结论,提高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和应用的可行性。(3)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完整地、全面地、从不同层次和不向角度来衡量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4)可比性原则:各测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以便于同行业间的企业竞争力的比较。(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使评价具有客观随便于数学模型处理,又要弥补单纯定量或定性评价的不足及数据本身存在的某些缺陷。
对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涉及几个方面:(1)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即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它是指国际与国内经济及政策环境。国际经济及政策环境包括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市场开放及管制程度、交易国经济政策、交易国政治体制等,国内经济及政策环境包括财政、税收、货币、区域政策、国际国内投融资环境、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完善程度、市场开放及管制程度、政府对本行业支持或遏制程度等,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外在条件;(2)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即企业成长的内在基础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保障;(3)企业竞争行为能力,企业竞争行为业绩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4)企业战略与管理能力。企业是一个由多种资源和行为组成的体系,企业通过对未来市场和环境的把握,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对资源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产出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据此构建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个两层递阶决策模型的层次结构(表1)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
三、基于FAHP的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为了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乃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深入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努力发展和培养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我们选取三个上市高技术企业甲、企业乙、企业丙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和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分别对其评定,以说明FAHP的应用。具体步骤:
(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见表l中的前三列)
四、结 论
关健词:通信监理企业 能本管理
1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创新的源泉来源于知识与智力。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实现创新的转变。这对于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的通信监理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2 “能本管理”的内涵
当前企业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力的竞争。而能本管理重点关注的就是员工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在充分发觉员工的技能和知识资源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能本管理也强调企业也必须建立一种长效培训机制,营造员工终身学习的氛围,努力让员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即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全程学习,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的团队学习氛围,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自主管理,通过自主管理,使企业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使企业增强快速应变能力。
3 通信监理企业实施能本管理的前提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能否建立催人奋进的优秀企业文化,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通信监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是跟随通信发展成长起来的,通信监理发展时间不长,大部分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是从施工、设计、工程管理、维护等部门转过来的,对通信监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职责范围还不明确,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制度等远景规划。通信监理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建设,建立一个能上通下达的管理机构,在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对新技术了解,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方面多做文章。
4 高素质高水平的总监理工程师对监理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通信监理企业的灵魂和精髓之所在。一个有公信力的监理企业能够让业主放心,让工程合作单位安心。监理企业是一个服务型公司,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工程的质量和服务的态度。因此通信监理企业应该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技术交流,组织内部的专业交流鼓励员工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同时注意人才培养,合理使用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只有拥有大量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监理人员,才能在现场的监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好的总监工程师应当具有设计、施工、管理多方面的知识,熟悉各类规章制度特别是熟练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技术专长、具备施工安装各种专业知识,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的经历丰富、智力高超、能力强胜的管理者。他所表现出来的协调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就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这家监理企业的实力,以及建立在实力之上的企业公信力。
5 培养学习与创新是提升通信监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能本管理,说到底就是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培训是能本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现状,加强教育培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公司政策上要加大教育的投资以外,鼓励企业员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把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要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及行业先进标准服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监理教育培训要按照国际监理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国际监理先进的技术、标准、质量的要求,制定新型的教育培训规划,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第四,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出发,坚持监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终身化与手段多样化。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要求人们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化的观念。
面对建设市场发展趋向信息化、高技术,监理单位要不断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类人员参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岗位培训,学习先进的监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对进入监理行业的年轻同志要加速培养,让他们到工程岗位上去实践一段时间,再带着问题去参加培训。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带监理工程师,培养监理工程师成为总监理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本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已远远超出它字面的含义,实际等同于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它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 要实行有差别的福利保险制度
实行有差别的福利保险制度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实行终身雇佣制的高水平企业福利政策是不可取的。退休金等福利的分配,要依据职工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待遇,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除享受医疗保险外,还应享受医疗保健等健康待遇,只有运用多种福利政策,才能稳住企业中的优秀员工。
7 帮助企业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个人发展计划是协助员工发现专业性挑战并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以使员工的素质能符合公司的要求。每位员工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与自己的主管或经理研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以发展自己可多方运用的技能,把自己变成公司未来发展的一员。假以时日,持续不断的个人发展计划将帮助每一位员工适应许多部门的工作。
关键词:企业战略;盈余管理;战略性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及功能
企业战略是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动的最高纲领。盈余的战略管理隶属于企业战略管理之下。盈余的战略管理并不直接与企业战略管理相联系,它属于企业财务战略这一层次,它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整体战略与子战略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企业总体战略对盈余管理战略具有指导作用,盈余管理战略则处于从属地位,企业战略既是制定盈余管理战略的出发点,又是应收账款战略实施的最终结果。盈余管理战略应该是企业战略的具体体现,这符合较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较低层次上的战略决策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则,因此,盈余管理战略与必须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一致性。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2003)来看,我国的大型企业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的差距。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结果,是企业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个有明确直观含义但很难准确定义的综合概念,许多专家都曾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传统的经济学家把企业竞争力视为企业占有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方面所拥有的相对优势。经济历史学家则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竞争力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形态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企业要运转都离不开管理。尤其是现在,管理在企业竞争力中更是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因为企业资源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而管理是作为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企业的资金及其有效的循环一直是企业良性运转的血脉,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财务管理的对象正是企业的资金及其循环过程,所以也就相应确立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位置。它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而盈余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对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不应该被忽视。
二、企业盈余管理战略的价值链分析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特有的价值链,且与其上下游企业有链接,与其上下游价值链的链接,形成了企业的“价值系统”,因而进行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不能只注重内部价值链,还要关注上下游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只有分析整个价值系统,才能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通过对整个价值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产品差异、市场差异,然后确定企业是采取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是集中一点战略,从而得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目前我国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盈余管理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并且一些规范化的企业已经通过盈余管理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第一,企业管理层没有形成正确的盈余管理意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考核方式和激励方式以及管理人员的更迭都和企业的净利润有关。利润高则对管理者的评价高,相应的奖励也会增多,被接管的可能性就小。管理者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没有理由不重视盈余管理。但有许多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而置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于不顾而滥用盈余管理,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他们获得高报酬的捷径等。
第二,盈余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盈余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全方位的复杂的专业性活动,如果对盈余管理没有一个系统的、透彻的、全面的掌握,或对这种全新的方法一知半解,就会使盈余管理的活动过于简单。但目前我国进行盈余管理的人员良莠不齐,这种工作能力距离进行盈余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不足2.5%,中专以上学历的也不足50%。可以说也正是由于这一部分“专业人士”的存在使得盈余管理在人们的心中地位不高。
第三,盈余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为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约束。由于盈余管理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长,使得与其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或不健全。不能给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进行的行为必要的引导和约束,使得企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必然给了那些心怀不轨之徒以可趁之机。
四、对企业盈余进行战略管理的几点建议
盈余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不应该是被动的适应,而应该是主动的适应,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施加影响,既要使其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也要使其有利于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第一,完善盈余管理相关法律的制定,加大处罚力度。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较为宽松,存在着市场监管缺乏联系性,量刑过轻,打击过窄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和广度。一方面,从绝对额上加大对不良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处罚额;另一方面,加大对上市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民事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宏观会计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并通过准则规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有关经济业务入账做出全面规定,即会计准则应该划定一个范围,允许企业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政策间进行选择,并不是要会计准则整齐划一的规定一种会计政策与方法,这也可以消除盈余管理,但这是以不顾各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主观臆断的做法,违背了会计是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原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其次,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实施方面,应该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定期检查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实施的有效性,对其不断完善。
第三,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念。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教育,这样既是对他们的合法行为的保护,也是让他们明白违法的后果。也不应该忽视对企业的诚信教育,诚然,企业不是一个福利机构,但至少应该保证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
第四,着力培养专业的盈余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盈余管理工作是不仅要求财务工作这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管理的内容,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人员的薪酬可以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挂钩,如可以以股票的形式发放一部分,促使管理人员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
第五,要积极加以引导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盈余管理也一样。只要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其有害的部分加以监控或治理,将其出现的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我们相信盈余管理一定会发挥它在会计核算中应有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顾晓雯.何认识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的作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万楚军.企业盈余管理基本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07(1).
3、任宁宁.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J].辽宁经济,2008(1).
4、崔晓种.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探析[J].中国工会财会,2006(4).
5、吴小文.上市公司赢余管理动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