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中期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置社会就业的主体。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我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特编制《##省中小企业“十一五”暨到2020年发展规划》,通过总结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前景,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及到2020年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将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非公制企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GDP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44亿元、销售收入2712亿元、利税2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43.2%、37.8%。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365亿元、利税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9%、39.9%。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643.15亿元、营业收入9651亿元、利税863亿元、税金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3%、16.8%、16.1%、24.1%。
2、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共有52个行业大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4亿元、2129.62亿元和459.3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5%、80.57%和17.38%。
3、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4807家,其中年出口年交货500万元以上企业355个,出口产品涉及46个行业,1000多个品种,远销到欧、美、日、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出货值141.67亿元,增长15.55%,占全省出口额的约60%。累计已建成三资企业879家,境外办企业新增34家,达到244家。
4、企业素质明显增强。一是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6000项,进行技术改造12500项,已建成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7903个,其中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科研开发资金占总投资的50%,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以上,部分企业已经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左右。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80%以上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5000多家企业推广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其中有35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5%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2.7%,已有300多个产品获省、国家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四是职工素质、人才结构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全省中小企业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职工密度达到4.83%,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密度达到9.86%,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度达到2.5%。五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7699家,年营业收入2381.6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的40%是由规模以上企业创造的。
5、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及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25%。已形成郑州的耐火材料、水泥和铝型材,荥阳的阀门和建筑机械,偃师的钢木办公家具,林州的汽车配件,新乡的封头,长垣的卫生材料、防腐工程和起重机械,孟州的皮毛制品,沁阳的造纸机械和玻璃钢制品,濮阳的玻璃制品,许昌的档发,长葛的金刚石制品,漯河的食品加工,三门峡的果品加工,镇平的玉雕、南召的丝毯,虞城的钢卷尺,信阳的茶叶,周口的皮革及其制品等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或特色经济,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在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占实现利税的40%,占出口总额的6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占有较大比例。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993.94万人,占全省非农从业人数的9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8.18多万人,吸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数32.94万人。中小企业已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中小企业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形式灵活,分布广泛,在组织、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便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小企业能充分发挥其易于调整、适应性强的特点,为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同时,加速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推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小企业在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通过与大企业的互补协作参与到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中,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在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繁荣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所有制呈多元化结构,其发展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机制活,市场适应能力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繁荣。
5、中小企业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区域,其发展对扩大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市、县(市)三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不统一、不协调,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手段、法规与制度、统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
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未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解决的所有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四乱”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市场准入的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
三是服务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制约,需要社会化服务。目前,全省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担保、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服务的相关机构。已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观念、认识的影响,服务对象覆盖面狭窄,未涵盖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有的服务机构内部结构尚未健全,部分服务职能不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广泛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企业缺少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资金严重匮乏,已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机制创新不够。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有的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有的企业决策、管理、人事、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机制创新不够,有的改制后的企业仍按照旧的机制运行等等。
六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中小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初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企业布局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点多面广的不合理现象。
七是企业素质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竞争能力弱;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产品质量较差;一些企业职工素质偏低,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人才稀缺;少数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央和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了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持、服务、引导与规范相结合的方针,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证。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既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广泛,一体化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许多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市场潜力快速增长,企业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同时,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会逐步扩大,对拉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以强大资金实力为后盾、以高科技产品为武器的国外厂商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中小企业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缺乏必备的知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困难和风险。
(三)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契机,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原崛起,老、少、边、穷地区的加快发展等,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企业素质的要求。中小企业将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拓宽市场渠道,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己任,实施科教兴企、东引西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显著、制度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信誉较高、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1.8%;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0.35%。
——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20万名,年均增加20万名以上。
——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000家;创出500个国家和省部级名牌产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0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万家;大中型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形成风格独特、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企业利税率达到12%左右;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业卫生、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达到8500家,创汇40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600家,境外办企业达到500家。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中小企业产业、产品、规模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经过努力,到2010年形成50个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行业优势、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建成各类工业(贸)园区200个。
——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小型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型企业;产业明晰,全省95%以上办成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第一产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65%和30%。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到2010年,全省以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完成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每年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建立一支由12个行业、300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每年为5000个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推动1万户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三)主要任务
1、完善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制定和完善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会同有关部门修改或废除已有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定和完善整治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出制定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高,制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强化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并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管理工作体系,推动政府职能逐步向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方向转变。
2、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充分运用来自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多渠道社会服务资源,围绕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需求,构造省、市、县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社团法人和公司法人等多种组织形态构成的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推动建立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在创造、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与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推介产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积极组织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和质量认证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四是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各类贸易、商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提品洽谈、展销、订货、进出口、招商引资、营销策划等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加快建立##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系统,确立一批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创业者、经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六是创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各种“孵化基地”,促进新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创立,开发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社会压力。
3、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进入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和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企业搞好新品、精品、名品的开发、引进和培育,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实现优势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文化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物流、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业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体育、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退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
4、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巩固和深度开发日本、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重点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培育新的出口区域。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中小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省中小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5、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6、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实现电子政务;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政策法律咨询,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7、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省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和省关于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重视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科技型与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禁止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形成预防“四乱”、治理和铲除“四乱”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创业辅导,努力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业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减少创业初期的风险,简化创办企业开业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费用,降低开业条件,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吸引外国留学人员和归国华侨在国内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建立创业辅导基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鼓励有产业带动能力的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撤销或合并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缓慢的各类园区。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目标,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和转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公共试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模具开发中心等,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选择行业发展中带普遍性的、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组织或委托社会技术开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并进行扩散和转移,对技术开发机构提供的非营利进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方式,不断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取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的支持,加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用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建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东西合作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对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支持、资助和奖励。研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高中小企业在未来不可测事件中的防范能力。版权所有
(六)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
继续推进和健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努力建立起以省、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民间)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分散与化解信用担保风险,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七)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积极协调统计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职能,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在全省乡镇企业统计信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会计规范化;企业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企业进行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在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开放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企业同时也在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现代化是需要通过企业会计工作来实现的。会计规范化工作在企业中的建立,主要就是因为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主要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会计规范化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归属与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开展财务工作,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财务工作中,会计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对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账目管理登记、数据整理、报表等内容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的完成只有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才能得以实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会计行为就会有依据进行规范,并且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也会得到很好的规范,这样的话,会计工作的水平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会计规范化建设关系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持续发展,制定战略方针和目标是尤为重要的,企业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使战略目标规划方案得以实现。但是不管是制定战略还是实施战略,都会密切地联系着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规范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是不是很完善,对于这个企业的会计工作成果的依赖性来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不管是使内部运营有所保障还是向外拓展投资,资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资金的掌控最直接的部门就是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对于企业的资金的良好循环周期来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话,账面资金和实际资金才会相一致,只有将账面资金作为依据,规划的各项战略才可以在实际中得到运用,不然的话,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必定会出现困难。
因此,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建设,并不是只有在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中发挥作用,它在整体持续发展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的一些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企业中,会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存在着必然性,它可以使企业将自身的价值得到很好地实现,而且也可以促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在企业中推行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二、企业发展中会计规范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第一,加强会计规范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开展会计规范化工作,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纯粹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外部环境,这样的话,会计规范化工作的开展才会达到很好地效果,只有环境很好,企业的会计工作的自身价值才会得到充分地体现出来,规范化管理才会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特点,在确定会计规范化工作中,也是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这样的做法才能够与时俱进,满足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规范化已经不单纯地属于某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之中,它已经从行业中的规定转变为法律法规,这样的话,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更加有说服力、会计发展的展开,不仅有法律作为依据,而且在权责区分中也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国家还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扶持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样的话,企业的发展就会有更好的平台,发展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第二,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会计规范化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在内部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以外,还必须在外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单独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来进行规范化建设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借助各种有利的外部力量。监管的对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不断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引导中小企业逐步改进会计核算,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
第三,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资金是企业维持运转以及扩大投资的基础,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在资金管理上的规范。强化资金的管理,既是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途径,同时也是其工作的目的。这项工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对资金的控制管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流通使用是企业获取利润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资金的周转是否顺畅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资金的使用不仅仅要考虑其收益,更要从企业整体的资金规划考虑。对资金予以合理的分配,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又能确保企业基本的资金安全,提高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每一笔资金的盈利指数提升到最佳状态,这是我们加强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其次,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企业的资金流动,除了一般的投资性支出以外,还有一些应收账款问题。很多企业资金困难局面的形成并非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善,没有盈利,而是因为对应收账款没有及时的清理,形成了坏账和死账。这样导致的企业资金的流失是非常不应该的。
参考文献:
[1]崔环.中小企业会计管理规范化研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2]罗承选.加强规范化建设 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07).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达到每个城市(地区)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区)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
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从规划协调的机构看。许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工作,以提高规划协调力度,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组织规划协调的主要机构,从第五个计划开始,在计划草案报送内阁批准前,必须广泛征集有关方面对计划目标和政策的意见。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是具体负责中长期规划编制事务的机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的协调平台。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四、中外规划的评估
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监测和评估两部分。监测是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记录,评估可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最终评估(后评价);不定期评估主要是指应急评估。各类评估的差异很大,年度评估的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的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目前,我国规划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长期没有开展。2003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但该报告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规划评估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投资、财政、信贷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量等指标来安排具体项目,对其评估的重点是主要指标实现程度和指标之间的平衡趋势,方法主要是对指标进行定量对比。指导性规划目标的重点在于阐述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相应对策措施,对这类规划的评估也集中到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主要是评价各领域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评估方法也由单纯的定量比较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包括利用定量指标判断基本指标的实现程度,依靠专家定性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划战略的吻合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评价规划对企业和民众的影响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性规划,而且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评估的重点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可通过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在规划前后的切身感受对比,辅助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二是产业、区域、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虚实结合”。评估应兼顾战略方向和具体工程的进度。三是发展指标性质不同。评估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指标。应着重从“指标、战略、满意度”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指标”主要是评估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度。“战略”是评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否遵循规划的战略意图。“满意度”则主要调查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满意程度。
“指标”的评估主要可采用数值对比方法,难点在于约束性指标的评估。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均分性指标和不可均分性指标,即有的指标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均分后通过数据对比直接测度。许多指标包括全国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受自然规律影响,工作成效难以逐年体现。为此,一方面,应注重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年度目标。另一方面,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测度应放到较长周期考察。还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国家已对每年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确定,可对照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科技创新工程等探索性、试验性、风险大等项目进程往往具有时间不对称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况,对其评估应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标进行处理。
简言之,规划即是决定如何达成所订目标的过程。根据规划执行,我们即可主动地利用计划,使资源能在控制之中,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有效的规划具备下列正面的结果:1、有效地利用资源;2、预测问题;3、将组织的目的传达给外部;4、评估目标的可行性;5、评估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法;6、建立事情的优先顺序;7、有效减少应急需要。(注:中期指三年至五年,长期指五年以上)。
物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步骤一:明确进行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的,在公司管理层统一思想认识。
成立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小组,确定总体负责人,确定参与人员的范围及分工,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和完成时间、整个课题可分为课题工作计划制定、确定课题子项及其负责人、基础材料收集与分类分析、目标提炼与确定、策略及途径研究、分析支持性规划、汇总统稿等几个工作阶段和步骤。
实施重点:制订企业战略规划必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强调全员参与。
步骤二:讨论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核心目标组成。
实施重点:核心目标主要围绕两个方向:1、市场发展目标;2、管理服务能力。将企业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二项主指标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标的时间轴可分为中期目标(五年)和长期(十年)发展愿景。
步骤三:着手进行企业诊断与分析、市场分析与预测、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企业诊断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物业公司swot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b、企业资源分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条件资源的转变等);c、企业经营现状分析(收入规模、收入结构、盈利能力、管理体系能力、顾客满意度现状以及企业各项能力的量度指标、量度工具、量度方法等)。
2、市场、行业分析与预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中期和长期发展中的市场结构研究与预测(从供应方、消费方、竞争对手、市场新加入力量、替代产品等五个方面入手),市场细分研究;b、市场或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市场整体环境的现状及趋势(总体环境、产业环境、技术环境)等。
实施重点:1、在具体分析时,需要对各单项分析维度进行合理分解并细化评估。2、各类管理分析工具及分析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管理层人员或研究分析人员在做具体个案分析时,要重点关注针对分析对象所分解的各个明细维度有否有实用价值,是否客观真实,尤其要避免逻辑错误的出现。
步骤四:分析当前的组织、激励和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根据业务战略制订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计划、激励机制的设计。
关键词:电力;规则;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电力发展规则的重要性
为电力用户提供充足、优质、可靠的电力,是电力企业的首要责任,同时,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电力企业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同时,由于电力工业复杂的社会性,它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电厂的建设和运行增加了废气、废水、灰渣的排放,产生噪音(火电),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可能造成居民的迁移(水电、核电),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电力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展电力工业;输电线路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矛盾,需要彼此协调,将电力规划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中;电力系统的运行可能生产一定数量的电磁波、谐波等,对家用电器或电子产品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电力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人力资源等,需要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
2电力发展规则的主要原则
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做到近细远粗、 远近结合。近期规划是解决问题, 远景规划是发展问题。
3.电力发展规则的内容
电力是系统性工程、牵涉面很广, 电力发展规划应在有关设计规程、导则的指导下,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经过论证比较, 形成多方案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中、远期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电力系统概况。分析现有电力系统规模,电力市场构成、供需状况,电力系统的设备和运行状况,与周边地区电力系统的关系,系统存在的问题等。
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分析研究电力需求发展、组成及负荷的特性,进行广泛的社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及电力消耗的各项主要指标,分析政府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找出与电力需求发展相关的因素和规律,从而得出电力需求预测各项指标。同时,必须预测所在系统的电力负荷特性,进行分区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必须有多方案的预测结果,以适应发展的不确定性。
电源规划。电源的种类、分布、特性及规划方案直接影响到电网规划方案、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是电力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规划应根据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规划的全区及分区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在考虑满足电力需求发展需求和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能源状况进行电源规划。同时,根据相邻地区的资源状况,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论证区域间电力交换的可行性和数量,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电源规划必须进行多方案优化。以实现区域资源最大优化效益。
电网规划。合理、强大的电网是发电、输电、用电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电网规划必须根据电源分布、负荷分布、区域间功率交换、设备制度供应、技术条件、建设条件、资金供应的因素来规划网络结构,在进行多网络结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可行、满足需要的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必须进行配电网规划。
联网系统。考虑与周边系统联网的可能性和实施方案,通过不同地区负荷自然互补特性,降低系统整体备用容量,节约投资,以提高系统运行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
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电力生产需要大量一次能源,主要有煤炭、油、气、核原料等,根据电源结构及能源供应市场,对能源供应做出平衡、规划。同时,针对国内外电力设备供应状况、价格、资金市场,对设备供应做出评价。
环境评价。电力工业同样产生污染,必须对电力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做出研究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估算电力发展所必须投入的资金以及筹措途径、方式,提出规划期内的资金流;对电力发展做出比较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预测电价。
人力资源规划。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规划方案,提出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结构、需求和配置方案,应考虑人才储备和培训。
4.电力发展规则管理
电力发展规划管理是保证电力规划得以完善和实施的重要手段, 是电力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电力企业必须制定一整套电力规划的人才、技术管理细则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电力规划的完善和实施。电力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导重视是电力规划管理的关键,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确定电力规划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领导负责制,负责本电力企业电力规划的编制、滚动,协调各种相关关系。负责规划编制工作或管理的部门,应配置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负责电力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而且,电力规划人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连续性。另外,必要时应对规划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加强人才储备。
其次是技术管理。电力公司应组织对规划的成果进行审查,形成最终规划方案后,上报有关政府部门,使电力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范畴,成为法律性文本,有利于电力工作的开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根据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 定期对电力规划进行短期滚动修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依据,在社会因素或电力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应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与工程实际实施肯定存在差异,电力公司应要求规划者不断总结、比较,从而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和规划的质量。
第三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已通过审查的电力发展规划,应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在新的电力发展规划出台之前, 电力系统的建设要严格按照通过审查的规划方案实施,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5 结束语
电力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现况、电力需求预测、电源规划、电网规划、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环境评价、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人力资源规划等。多年来, 电力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努力夯实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也展现了许多管理亮点经验, 彰显了企业管理活力。
6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与需求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与政策,保障人力资源服务对象可以获取到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以下几个含义:首先,人力资源服务部门所处的竞争环境处在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强调对各类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保障服务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可以取得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其次,人力资源服务部门需要定期调整人力资源政策,保障人力资源可以一直为自身的发展服务;最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它所雇用的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服务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帮助人力资源机构顺利实现服务目标,当然,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服务对象的诉求与利益,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正常流动与配置。人力资源的规划有着目标性和战略性的特征,其本质是人力资源政策,在开展规划工作时,需要根据服务对象来调整人力资源工作,如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合理的获取、配置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包括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中期人力资源规划与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三种,以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人才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强调根据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规划,其规划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类制约因素、宏观影响以及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是由若干不同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与中期人力资源规划组成。中期规划是根据企业未来2~5年发展情况实施的规划,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之间是密切相连的。短期规划是2年内的规划,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微观影响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综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中期和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组织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补充计划、全年绩效考核计划、年度生产计划、人员激励计划、薪酬福利计划等。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劳动关系调整计划、人力资源满意度调查计划等。
3人力资源规划遵循的原则
31多变性原则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环境是非常多变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是纷繁变换,服务机构在帮服务对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对各类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发展的具体需求,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规划。为了适应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与风险,制定出抵抗的风险解决策略。
32发展性原则
之所以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就是要实现服务对象的双重发展,获取到预测性的发展目标,在规划人力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需求,更要关注应聘者的愿望,要明确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如果不考虑到应聘者的需求,必然会损害招聘单位的正常发展目标。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要兼顾两者的双重利益。
33供给性原则
在规划人力资源时,需要明确根本的目的,首先解决服务企业人才的保障问题,只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够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更深层次的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34合作性原则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仅仅凭借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时,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吸引管理人员的参与,多听取不同部门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解决服务对象的各类问题。
4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步骤
41人力资源计划的预测
考虑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对各个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进行系统的评估,其中的核心工作就是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
(1)需求预测。顾名思义,需求预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数量进行合理分析,估算其结构的变化,将企业发展目标作为预测基础,综合考虑到现阶段的生产率与组织结构,并根据企业发展环境预测后续的发展变化,分析产品结构变化、生产工艺改进、组织结构变化、新技术推广情况,综合各类因素分析人力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
(2)供给预测。需求预测是供给预测的前提,合理的需求预测工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到企业完成某项目标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其他要求,看企业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到这些专业的人才。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状态,了解员工工作现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计划。
42人力资源规划的激励
(1)制定出简单的激励机制。大企业常用的阶梯式考核模式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鉴于此,企业在制定人才管理机制时,必须要遵循简单化的特征,要注意到,人才管理机制的建立会涉及大量的时间,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简单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应用成效。
(2)激励机制的实施要遵循平稳性原则。就现阶段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对员工多实施固定薪酬制度,员工多劳多得,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员工没有医疗保险与工作合同,致使员工没有归属感与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循序渐进的推行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员工的薪酬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 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实力。特别企业中的青年员工,他们正处于黄金阶段,精力充沛、观念前卫、充满朝气与活力。因此,加强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企业青年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注重长远,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利用战略。
一、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优势
一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企业中,主要以青年员工为主,约占70%的左右,是企业的主力军。从这个层面上讲,抓住了企业青年员工,就抓住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二是整体素养占较大优势。具有明显的年龄优势,他们活力四射、阳光向上、身体健康、反应快捷、可塑性强。他们对工作具有很高的热情,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三是发展潜力较大。在企业青年员工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说明企业青年的发展潜力巨大,一旦将企业青年的人数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将是企业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故此,加强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不断完善开发与利用机制
一是完善青年人才引荐机制。一方面,要拓宽青年人才引入渠道。从高校、社会广泛吸纳企业所需的各类岗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推荐制度,健全青年员工晋升机制,大胆启用青年员工,鼓励推荐和自荐,充分发挥企业社团作用,将优秀青年员工吸纳到业务骨干队伍和重要岗位上来,将其作为企业后备人才和领军人物培养和锻炼。
二是完善青年扶助机制。一方面,建立青年员工生活帮扶制度。在生活上多关心青年员工,切实为青年员工排忧解难,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青年员工感受到企业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多关心青年员工的思想。对青年员工在思想精神上多关心,根据青年员工的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以丰富青年员工的精神生活,从而激发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健全公平竞争机制。青年员工正处于积极追求上进的阶段,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人生的价值,每个青年员工都渴望被认可、提拔。但是企业可以提供的职位比较有限,故此,为了激励青年员工快速成长,要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原则,构建择优选拔录用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贤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环境。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与青年员工的工作业绩、业务水平、工作表现等挂钩,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完善青年员工科学合理的晋级加薪机制。让每个一个青年员工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将真正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四是健全奖惩制度。青年员工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往往容易冲动不顾及后果,具有很强的好胜心、虚荣心和进取心。故此,要根据这一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以规范青年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青年员工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于业绩不佳、表现不优甚至出现重大失误的青年员工,应该采取一定的惩罚制度,以增强青年员工的责任心,规范他们的行为,从而警示青年员工。
2、健全青年员工培训机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力资源的支撑,要不断提高青年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青年员工的培训。
一是摸清实情,根据青年员工知识技能情况谋划培训计划。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培训计划,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开展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发挥老中青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员工的基本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项目、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同时还要注重长远培训与突击培训相结合,生产经营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以不断提高企业青年员工的专业技能,从而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狠抓培训工作的落实,保证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效果,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除了传统的方法外,应该立足岗位实际,切实开展好企业大练兵,在推进企业培训的同时,也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完善青年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结果与员工的工资待遇、岗位调整、晋级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充分调动青年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青年人才开发与利用战略
一是根据青年员工的特点制定青年员工的开发与利用战略。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设立专门的奖项,成立青年成才基金会,发放青年专项奖励津贴,以不断激发青年员工奋发有为地斗志,以促进青年员工更快地成长。将企业发展规划与青年员工发展规划相联系,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切实制定好青年员工发展规划。一方面让青年员工感受到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增强企业对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青年员工感到工作上有奔头、事业上牵头、思想上不压头、付出后有甜头。另一方面,完善青年员工的长远发展规划战略,以青年员工的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助推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是不断提高企业青年员工待遇。一方面,要提高青年员工的经济待遇,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青年员工的政治待遇、岗位待遇,以不断满足青年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给青年员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青年员工的实力。应坚持超前性、前瞻性的原则,充分发掘青年的潜能。
三、结语
青年员工是企业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当前生产经营效益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竞争实力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完善开发与利用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实施青年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完善青年人才引荐、激励、晋级和奖惩制度,完善培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青年员工的专业素质,以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和生产力,从而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华纺企业、银和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华纺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华纺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年工作重点
**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
计划的3个项目(雪阳棉纺、华纺纺织、银和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年5月前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