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教育企业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企业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企业价值观

第1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渗透 职业价值观教育 做法

课 题: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一体化模式下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4。主持人:曾俊香。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以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和文化互融为主要内容的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积极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动机、兴趣与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奋斗,把学业与劳作做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探讨在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现与有效做法。

一、主要步骤

1.提高认识,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种职业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的择业观,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奠定职业人生的基础,引导职业人生的方向;二是提供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之自觉行动。

劳动者个人素养和品质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教育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育人教书,培养有见识、负责任的公民和职业人,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现实的中职专业课教学还比较严重地存在以下现象:重组织价值,轻个人价值;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近期功利,轻长远人性。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职业价值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深入研修,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2.明确目标,落实“渗透”任务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以专业知识与智慧和自身人格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出知识技能背后的那些东西,那种理性的精神、专业的意义与价值,那种待人处事对物友善、积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的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兴趣和热情,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劳作,并且落实以下任务。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而平等”“社会分工,人无贵贱”“勤劳致富”“劳动光荣”“人人有才,个个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尊重他人,正确对待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热爱专业学习与劳作,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

(2)要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交往、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管理”,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相处,懂得诚信、敬业和负责任,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伦理价值取向。

(3)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学会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关心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和经济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

(4)要使学生正确看待“智力刺激、独立性、创新性、成就感和美感”,学会学习与劳作,发挥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和劳作创造力,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与成就感和审美价值取向。

(5)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安全感、变动性和工作环境”,学会选择职业、制订生涯规划和学习工作计划,具有一定的就业或创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形成积极的安全价值取向。

3.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

教师要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积极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精心预设“渗透”学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策划、预设、组织、引导、示范、鼓励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突出专业课教学的职业情境性、综合实践性、实际应用性和时代特性。

(3)体现“渗透”方法的自然渗透性和参与体验性。

(4)使学案具有自主建构、情境学习、合作探究、适合学生、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等特征。

4.全情投入,生成“渗透”过程

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是关键的一步,而师生全情投入,互教共学,实践体验,生成“渗透”过程,即师生“生命在场”, 产生、分享“精彩”的观念和多元的职业价值,是更为重要的一步。理想的专业课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尊严与欢乐,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

(2)深入思考,多作自我反思:一是我们所教的专业课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并且促进他们的智慧、道德、精神和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关系?三是如何才能与更多的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四是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和职业责任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提高其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工作能力?

(3)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现场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小组评估等教学方式方法。一般不主张教学鼓励竞争,评估应不涉及比较;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鼓励负责任的自我评价,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劳作,并智慧地吸取同学和老师评估的意见。

二、基本方略

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学习可进行客观的专业知识考评或职业技能鉴定,而职业价值认识是无法在一个短时间内被普遍实证的,需要个体在知识技能学习、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过程中甚至是在今后劳作或人生经历中才能逐步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认识不能教会,只能靠个体参与实践,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维和情感,引导人自己去设计,去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

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展开的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工作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榜样、实践、反思和认可。即通过职业人的言行、师生或师徒关系显示人格的尊严、劳动的尊严和责任的内涵与形象。二是所有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教学、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社区服务等。三是在活动或以对话的方式交流中唤醒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激励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构建。四是对学生中值得赞扬或接受的专业学习与劳作事务多方面表示认可,鼓励学生发展更好的自我。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提供可自我发挥的条件和环境,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学习与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确立职业价值目标,发展职业价值评价能力,形成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略。

1.榜样与示范

中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偶像情结”。在教学中,教师或师傅应重视利用那些最有可能被学生记住的语言和行为,包括人们期望行为及其理由,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鲜活的职业榜样;介绍一些描述正面或反面职业范例的文字材料及媒介资料,如中职学生成才案例、行业企业中先进模范。

教师或师傅给予学生关爱与尊重,帮助学生在校企学习中获得成功,建立自尊自信,感受职业的价值,体验到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或师傅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们。

职业榜样显示出有见识、有道德的人的敬业心、责任感,他对校企生活和国内外大事的反应,成为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关注和行业企业精神的示范。

教师或师傅通过实操、演示、讲解、讨论、讲故事、个别谈话和鼓励等方式来提供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反应。

2.实践中体悟

学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外因;个体在实践中的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和文化互融,真实的专业教学与劳作,为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职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发现、提问、讨论、反思、合作和锻炼,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感受和领悟职业的价值。

其方法有参观见习体悟法、模拟仿真体悟法、实验实操体悟法、社区服务体悟法、社会调查体悟法、企业实习体悟法等。

3.反思与交流

在多元价值观、多种多样的信息选择面前,要让正在成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提供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深掘专业课教学中所蕴含的职业智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讲述。通过讲述美德故事,提供有关职业生涯先进或落后的人、事物的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观察,对照反思,展开对话交流,以提高其职业价值认知、评价能力。

(2)合作探究。通过若干拥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合作交往和探究能力。

(3)重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进行对话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4)两难道德。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每个案例都提出了学校或企业工作场所中遇到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反思、评论、争论或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5)价值澄清。要引导学生对职业价值进行审慎思考、自己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完成选择;珍爱、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行动。

(6)评估反馈。学生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要求或项目任务评估表对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式有自评、他评和互评,或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小组评估和集体评估等。

4.多方面认可

学校的师生员工、家庭的亲友以及行业、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对其所为所思所感的正向动机加以确认,形式有两种。

(1)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强化和传播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出色表现给予表扬奖励,对从小较少获得表扬奖励的中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时其作用不可估量。方法有外在奖励,如表扬、其他同伴的掌声鼓励,设立光荣榜或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览展示,以及通讯表彰、特定的优先权、证书或奖品等;还有内在奖励,如合作交往满足感、探究乐趣、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感、成就感等。内在奖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持久更强大,教师应加以培养运用之。

(2)批评惩罚。批评惩罚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中出现差错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估或处理,也是教育另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而不仅是在别人控制下才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劳作负责,培养学生对规则、对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理性尊重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具有较大的负强化作用。

当然,要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批评惩罚也要建立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与提高。

三、案例列举

1.体悟导游价值

旅游专业的一位老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真钻研导游游览服务实训项目内容,采用模拟实训、角色扮演等方法,精心预设了“六步”教案。一是以优秀导游视频导入。二是创设教学情景,即接待来自区内职校的近百名师生前来学校参观游览,作为学校“溜哪儿”旅行社的导游,学生为游客们提供学校景点游览导游服务。三是布置工作任务。全班30个学生分成5大组,每位学生按要求掌握导游游览服务工作的五大环节,并完成《导游游览服务工作表格》;各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五名导游分别完成游览服务中的五个环节;其他学生以组员形式进行协助配合。四是引导学生做好导游服务,并全程抓拍记录:出发前的导游服务,抵达景点途中的导游、讲解服务,抵达景点后游览前的游览服务,游览中的导游服务,返程中的导游服务。五是请学生观看实录、谈感受,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结。六是评选最受欢迎导游。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独立给游客提供游览服务,根据景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导游讲解,知道怎样处理在带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掌握游览服务的程序和内容。通过实录回放,学生发现优点,分析问题,互相学习提高。师生互动互评,引导、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工作岗位,根据导游教学特点,融合现代行业文化,学生体悟到了职业的价值。

2.59比60差几

汽车专业的老师教“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把教学设为:集合点名,检查按指纹,布置任务―提问复习―安全教育―分组操作―现场考核―集中小结―进厂实习―总结。要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考核后,再到汽修厂实习。在考核中某学生初考59分,再考60分。老师严肃认真地说,“59比60差几?”让学生反思、议论,他们意识到不只是差“1”,更是差认真、严谨、安全和忠诚的问题。教学要由实训室到汽修厂,按校企管理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现场考评,规范操作。

3.从模仿到创作

在烹饪实训室里,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创设了“王浩同学考证和备赛,在西园饭店进行教学见习,跟从冷菜制作师傅学冷菜制作,为泰国代表团用餐而临时受命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一个冷拼菜品”的教学情景。以任务驱动学生,尝试完成考证和备赛当中的双拼项目,要求学生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冷拼菜品。各组学生分工协作,模仿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出寿桃、太极、灯笼等蕴含传统文化的冷拼菜品,自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体验到了共同创作、服务他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观 高职教育 现实价值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似乎并不稳固,依然还存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解决。在当代新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本文将再次聚焦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分析其思想内涵,旨在发掘其对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某些积极的现实意义。

约翰·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生活在19世纪90年代的约翰·杜威目睹了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此时他也看到了当时的学校教育形式与社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诸多冲突。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从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出发,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其中,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于传统的“职业”和“职业教育”进行了批判,重新阐释了两者的内涵,进而构建了其独特鲜明的职业教育观。

杜威认为教育和哲学是紧密相通的,在他看来“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析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1]因此他将哲学理论的各种矛盾映射到教育中来,这就会体现为诸多的对立面:比如理论与实践,物质客观世界与心理状态,闲暇与劳动等等。教育中这些对立面会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转移到职业观上则表现为“职业只与社会经济有关,只有金钱倾向,只具有实用性质,与闲暇和文化修养是格格不入的”。这些想法其实是与我国对于“职业”的理解相吻合的。但杜威认为这些对于职业的理解是相对狭隘的。所以基于一定的哲学观,杜威表达了自己对于职业的认识,重新阐释了职业的内涵。他认为 “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1]所以一个人的职业并不仅仅可以带来有形的商品,也不仅仅指普通民众的雇佣劳动与体力劳动,它实际上有着更宽泛的内涵,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更要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来审视。职业的实质在于可以帮助个体与社会之间架构一座平衡桥梁,既服务了社会,又促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杜威提出的职业观可以解决人们对“职业”的传统误解,扩展和延伸了其“教育即生活”的哲学。基于之前对职业的误解,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把职业教育当作商业教育或工艺教育。但杜威不认同这种想法,重新阐释了“职业教育”的含义。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应当“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 [3]所以职业教育除了可以给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即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和自己的能力倾向志趣相投的” [2]。而当个体发展到工作与自己的志趣相投时,这种人才既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成长。因此杜威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应当既包括了有关的职业技术,同时又包括了理智与道德修养。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似乎并不稳固,依然还存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解决。

1.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不足

通常一提起“职业”,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做什么工作的”,所以在我国,“职业”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其实我们多数人对于“职业”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种生存手段上。所以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就被完全看成了商业教育或工艺教育,甚至等同职业培训。开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职业理论知识,使其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以便于受教育者可以顺利获得某种职业,而完全忽略了参与其中的最具活力的个体。加之目前盛行的“能力本位”和“工作本位” 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教育意识下就会把学生培养成重复机械某项操作步骤的“工具人”或者“机器人”,或许这样的思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良好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了社会需求。但当职业教育过于集中于这些特殊的目标时,它的含义也就随之过于狭隘了。同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依然有很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是“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高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的学校。这些人从思想上重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看不起高职院校,所以使得高职教育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狭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人应该是其对象、出发点、根本目的。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但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结果,大多都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其所需要的“人力”,即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式教育、应急式教育,完全忽略了职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和要求,学校或许帮助学生具备了职业技能,至于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意识却全然不在乎。学生只知道市场需求却对从事职业了解很少,更不必说兴趣。近几年市场需要什么,职业院校就风风火火地设立专业,大量招生,短时间内向市场输送毕业生,就为培养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教育依然使我们只停留在“人口大国”的层面。所以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目的太过于狭隘了。职业教育应该除了能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外,在这过程中人文知识的传播,还有职业道德和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走向“人口资源强国”。

3.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所以职业教育也大多如此,而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知识面较窄、知识内容更新较慢。在职业教育中原本要通过参与大量社会实践来完成教学的要求以及应有的职业实都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还是“书呆子”,与社会、企业的真正接触几乎不存在;同时这种模式大多本身无既定明确的目标,故而也就难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此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配合几乎没有,机械性重复学习依然存在,学生所获知识和经验难以整合,故而不能充分拓展其思维。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受教育者的本能和习惯未能发挥作用,相比普通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大都并无特色可言。

杜威职业教育观带给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上文分析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我们或许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转变职业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如果我们仅仅将职业视为生存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工作,甘愿成为“机器人”,同时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业不好的学生的选择,那么这种片面思想和行为的盛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提出 “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1] 所以一个人的职业并不仅仅可以带来直接有形的商品,它还促进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职业技能可以暂时让我们生存,但一定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却能让人认清职业的发展进而不断全面发展自己,灵活应变。所以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应该在于不仅是进行职前培训,而且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其长期的职业需求服务。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博专结合的新型全面人才。想要让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我们就得要让大众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对待职业教育的片面观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优势特色,还有,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增强扶持力度,突显职业教育的重要角色,此外还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通过典型的良好事例来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力,进而使人们逐渐认可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时代是变迁的,但全面发展的人才却随时可以进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其所需要的“人力”,即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式教育,应急式教育,完全忽略了职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和要求,学生只知道市场需求却对从事职业了解很少,更不必说兴趣。而在这样一个劳动者的个性品质将愈受重视,要求人才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现代生产社会中,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显然不合时宜,因此我们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潜力,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

杜威曾指出,“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未来的教育必须具有多种教育价值”。 [2]所以杜威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观,他在一定层面上拓宽了职业教育范畴,整合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这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职业以及社会会更加青睐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需要的博专型人才。从这点出发,现代教育应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的知识才是多向的。所以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各类学校应适当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基础和意义,同时也会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实习、见习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走课堂教学、实验室和工学交替的综合化道路。这样有利于发展终身教育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他们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3.倡导产学结合,“从做中学”

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除了课堂知识外,实践能力也同等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摆脱完全依托课堂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产学结合。因为产学合作可以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真正实现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此外,产学合作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使其对职业获取一定的清晰认识,及时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对于其职业生涯设计会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职业教育者的就业指导方面也有所帮助。所以职业教育者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积极主动为学生联系企业,合理安排有效的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制订严格的执行制度,真正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认真执行,而不只是将实习挂在口中,流于形式。企业作为产学合作的重要一方面,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外,也应该在平时主动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职业咨询等,承担一定培养未来职业人的责任。当然,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在培养未来职业人方面缺乏动机。因此,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企业的动机,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水平。关于这方面,政府应当发挥自身责任,充当双方合作的桥梁,加大资金投入和法律制度的保证,以保障双方合作的相关有利条件,真正形成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良好体系。

结 语

约翰·杜威的时代虽然已远去,可我们不能否认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对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可以说,他的职业观刚好符合了在这种经济全球化加强,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时代中,我国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以杜威的职业教育观为指导,逐渐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良性发展,使其为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耿冰冰.论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4]高瑜.杜威教育哲学的现实审视[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万言明.解读杜威的教育思想[D].河南大学,2011.

第3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2005年启动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割裂问题的一次制度性变革。截至2006年12月31日,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各方对股改的预期正趋于稳定,股改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和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深刻变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行为和动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出现新的行为趋势。一方面,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入利润、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等措施,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益,促进股价的上扬;另一方面,股改公司的大股东可能会以持有股票可流通为契机,通过利润操纵、股票套现等系列行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侵蚀中小股东权益。那么,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关联交易如何看待,控股股东是不是通过关联交易影响了企业价值?如果答案肯定,控股股东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实施了这种影响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影响,本文通过数据检验发现,在全流通条件下,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确实通过关联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价值;而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提高企业价值的效应则并不显著。

二、文献回顾

控股股东作为企业契约组合中的优势一方,既有能力也有动机影响企业价值已经得到了理论和数据支持(Fan and Wong,2002)。那么如何尽量避免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的不良影响呢?一方面需要合理减少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和动机,另一方面则要找到其影响企业价值的手段,从而使监管机构有的放矢加以规制。围绕企业治理结构已经展开大量讨论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YE,KE和LI现在的论文用台湾上市公司的样本揭示坏的公司治理导致价值破坏的关联方交易。而对控股股东影响企业价值主要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则尚缺少直接阐述。我国对关联交易的研究在会计领域主要集中在关联交易本身、规范及披露。在公司治理方面,我们注重关联交易分别与控股股东、企业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联交易与企业价值

张祥建、王东静、徐晋(2007)在《关联交易与控制性股东的“隧道效应”》控制性股东能够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进行非公允关联交易,从而以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从上市公司攫取财富.本文以1998-2005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输出了财富,造成了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下降,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非公允关联交易成为控制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财富的重要方式,导致上市公司的资源被不断输送出去。

潘飞、文东华、段军山 (2006)《关联购销、价格管制及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发现关联交易会计管制政策出台前后(1998-2003年)上市公司关联销售比率和利润率指标的变化发现,会计管制通过规定关联交易价格上限能限制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活动,但这种限制作用是有限的。实证研究表明关联购销业务的增加导致市场负面反应。

李艳荣(2007)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集团母公司和其上市子公司之间经常发生多种类型的关联交易,这对公司价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关联交易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同,对公司价值最具破坏力的关联交易是与母公司进行的资产置换。

2.关联交易与股权结构

王瑞英 、谢清喜在(2007)上市公司股权的过度集中、股权间制衡机制的缺失以及双重身分内部人的存在,使得大股东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关联交易来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股权制衡情况研究说明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程度很高,关联交易普遍存在,而且,关联交易发生的频率、广泛性等都与内部人控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余明桂、夏新平(2004)考察了销售产品、担保、资金占用、应收款和资产重组五类关联交易。通过对1999到2001年间的数据分析发现,有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关联交易越多。他们因此认为控股股东能够借助于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

宋春霞在(2005)《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2004年经验数据的研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关联交易、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关系,采用合理的替代变量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假设检验,得出结论:两权分离度与关联交易状况呈正比,即两权分离度越大,关联交易越频繁。交易金额越大,资金占用与信用被占用额也就越大。

通过以上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在控股股东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控股股东能够影响关联交易,同时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影响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将控股股东、关联交易、企业价值有机联系起来,并不能回答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控股股东是不是通过关联交易影响了企业价值,关联交易的传导性如何,关联交易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等问题。本文正是要从这一角度入手,揭开控股股东影响企业价值的秘密,分析关联交易传导下的控股股东与企业价值关系。

三、关联交易传导下的控股股东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控股股东之所以影响企业价值,其主要目的还是获取控制权收益。控股股东为了股票价值大化,在追求控制权收益的过程中,控股股东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最终影响了企业价值。简而言之,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是目的,采取关联交易的方式是手段,影响了企业价值是最终的结果。

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控制权私有收益。当拥有控制权时,控股股东可以在经营中获取利益。对持股比例较低的控股股东来说,通过侵害中小股东获得私有收益比创造共享收益与大家分享更具有吸引力。通过与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关联交易,控股股东可以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其他企业中(Gordon;2003)。在此过程中,控股股东会竭力向外部人隐瞒控制权私有收益,有很强的动机通过各种财务行为(在本文中具体为关联交易)操纵公司的会计报告。而且较高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不发达的资本市场、更集中的股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Dyck and Zingales,2004),这与我国股票分置改革前的经济现实比较一致。但大量的非流通股取得了流通权,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原有的非流通股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大股东与流通股东同股同权同价,控股股东能享受到溢价带来的自身收益。这样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具有向上市公司注入利润的内在动机,以一定的净利润在证券市场上放大为市值,上市公司开始从传统的圈钱工具转变为社会上优质资产的吸纳器,关联交易则成为输入利润的一个具有重复隐蔽特征最佳手段。

基本假设:控股股东通过进行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有影响。

将控股股东作为X,它对企业价值Y的影响是通过关联交易M这个中介变量实现的。

该假设的验证需要使用到依次递进的2组关系

假设1: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是否进行关联交易有正向影响。

即方程(1)M=α2+aX+ε2中a显著为正。

假设2: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通过进行关联交易传导实现的。

即方程(2)Y=α3+λ′X+bM+ε3中λ不显著而b显著这种情况下说明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全部由关联交易传递实现。如果λ′和b均显著,则说明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关联交易传递实现的。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假设,才能认为控股股东、关联交易、企业价值之间的传导关系成立。

四、概念界定与模型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关联交易在控股股东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传导机制,故而关联交易首先要有一个可操作的界定。上市公司每一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都有许多不同的交易对象,我们在文中将关联交易定义为能够为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并直接涉及控股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至于控股股东,由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情况较难辨别,在文中用第一大股东替代,企业价值则通过TobinQ表示。

经过这样的概念界定,并结合上文假设中的基本模型,确定数据检验中所用到的三个待检验模型分别为:

TobinQ=a+a1CS +a2LEV+a3SIZE+a4BM+ξ(4)

RPT=b+b1CS+b2SECOND+b3 LEV +b4SIZE +ξ(5)

TobinQ=c+c1CS+c2 RPT+ c3LEV+c4SIZE++c4BM+ξ(6)

表1

变 量定 义

TobinQ(总市值-负债)/总资产

RPT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发生关联交易/总资产

CS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LEV资产负债率

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SECOND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

BM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值

五、数据检验

本文选择2006年作为研究区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北京色诺芬信息有限公司CCER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Excel和SPSS软件首先剔除了金融、房地产、旅游、综合类、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各年度新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的样本。然后我们将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发生第一大股东变化 的上市公司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发生变化的公司予以剔除,以保证每个公司年度样本都能保持第一大股东身份和影响能力不变。最后我们剔除了一个会计年度期末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同的上市公司,以减弱共同控制所带来的影响。经过处理,最终得到公司年度样本数据428个。

为了验证本文的基本假设,在模型检验中我们把428个样本按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达到绝对控制(50%)为分界点分成两组,分别对待验证模型进行回归并观察结果。

1.模型(4)的检验结果

验证中介变量作用的存在,必须首先证实X和Y之间的相关关系,即首先证实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有显著影响。对模型(4)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4)的统计检验结果

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50%及以下系数回归结果

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系数回归结果

a5.874(36.161)5.089(4.055)

CS0.003(7.294)0.01(1.032)

LEV-0.002(6.243)-0.08(-1.651)

SIZE-0.192 -8.893-0.149(-2.403)

BM-0.234(1.12)-0.233(-4.695)

样本数量337121

Adj R2-0.8020.431

F78.129.004

表注:***表示在0.01水平下显著(双尾),**表示在0.05水平下显著(双尾),*表示在0.1水平下显著(双尾)。

通过表3可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及以下的一组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项的系数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这就具备了我们进一步进行中介变量检验的基础,也就是找出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有影响。

而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一组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项的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的时候,其对企业价值的的影响无法确定有怎样的影响,这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决策的不理智行为有关,因此也不具备进一步检验的基础。

2.模型(5)的检验结果

本文中选定的第一大股东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联结点为关联交易,这样我们先要明确第一大股东对发生关联销售产生影响。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一组样本不具备中介变量传导关系的基础,这里我们仍报告其结果作为参考。对模型(5)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5)的统计检验结果

变量

第一大股东持股50%及以下回归结果

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回归结果

b7.968(11.755)-0.623

CS0.16(6.754)0.05

SECOND0.223(8.893)0.02

LEV-0.102(1.002)0.01

SIZE0.121(1.593)0.017

样本数量337132

Adj R20.8740.101

F34.2593.576

表4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50%及以下时,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销售显著正相关,第二大股东对这种交易没有所制衡,说明股权制衡还是在关联销售的决定上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大于50%的模型中,由于控股股东有绝对的控制能力,所以第二大股东表现为正向关系。

3.模型(6)的检验结果

在模型(4)、(5)显示出较好的统计结果后,我们需要用模型(6)将这三个变量直接联系起来,观察关联交易这个中介变量的作用。模型(6)的统计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6)的统计检验结果

变量

第一大股东持股50%及以下系数回归结果

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系数回归结果

C5.739(8.752)5.508(3.941)

CS0.001(2.047)0.011(1.03)

RPT0.016(7.629)-0.053(-0.124)

LEV0.000(0.372)-0.008(-1.632)

SIZE-0.196(-3.30)-0.148(-2.369)

BM-0.23(7.269)-0.222(-4.67)

样本数量337132

Adj R20.5970.281

F16.437.442

表6显示,在第一大股东持股50%及以下的一组样本中,当引入关联交易之后,关联交易一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影响,当然,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项的系数显著为正,所以关联销售作为中介变量在

这里部分的传导了控股股东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六、结论及研究局限

第4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 成本管理模式 不足 研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呈现出其劣势,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是价值链会计,价值链会计不仅对企业的价值信息进行研究,也对价值信息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研究与探索,对企业进行整体价值链的管理与控制。价值链会计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链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转,促使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及资源最优化的利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不足分析

(一)成本管理范围有限

在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成本管理的范围较为有限,主要局限在内控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对于当前十分重要的企业关系则难以实现成本管理,如企业与顾客、供应商之间所建立的新型关系。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与其他主体所建立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的重要软实力之一,成为了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逐渐显得难以适用,甚至可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成本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

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毕竟之路。就当前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来看,其精细化程度仍然尚待提高。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没有对成本动因与成本作业进行管理与考核,缺乏价值管理,因此,管理者在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决策时,难以精细地把握企业成本管理的细节内容,使得决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更为注重的是事后的管理,而对于前期的投入与控制往往显得较为薄弱与偏差,使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市场需求瞬间千变万化,若不能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容易使企业被淘汰。

(三)竞争优势管理的短缺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注重的是节约成本,通过节流实现对成本的控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节流的方式难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更为注重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价值控制。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显得较为狭窄与片面,成本管理的内容也较为单位。

当前,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注重成本的节流,还需要注重如何在对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兼顾到顾客多方面的需求,取得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层面来看,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更为适合企业短期的发展,也许在短期内,企业将通过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实现利润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的,秉持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发展的企业,最终将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二、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中的应用方向

(一)实现企业产品数量的增长

当前,许多企业都将价值链作为会计的方法,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焕然一新,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重新整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是由于通过价值链会计,能有效地分析企业的现有设备并对其产能空间资源进行分析,挖掘企业设备产能的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企业产品数量的增长。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与整合,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科学分配,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价值链会计通过价值分析,能有效地分析出工作人员的生产方法、反应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的非增值活动或不必要的操作过程,提供优化工作人员生产、操作活动的方案,使得企业有效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价值链会计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的关联,将企业的客户视为企业的成员,准确把握企业客户的爱好与需求,降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

(三)提高价值流增值比

通过使用价值链会计的价值流分析工具,能精确地分析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价值链的运行效果及效率,对于企业的增值活动、非增值性活动进行准确地识别,为企业管理者对于改善先行的企业内部制度提供准确的数据及可靠的保障。

另一方面,价值流分析工具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料周转速度,使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的单位周期得到降低,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实现价值流增值比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视角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索

(一)建立企业内部价值链

要实现价值链会计视角的企业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建立并不是独立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的。从纵向上看,包括企业对于产品的最初设计、规划、生产、营销等所有的环节;从横向上看,企业的价值链的建立,不仅仅包括价值的生产,也包括对企业现有资源的消耗,这也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企业内部价值链,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内部的与产生价值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无增值性的生产经营环节尽可能地减少,直至全部清除。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能实现有效地增值,并加强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形成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生产作业链,提高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效率。

其次,分析企业作业活动的成本动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对其成本与收入进行记录,分析其成本动因。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动因,能使得企业管理者及时获取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相关信息与资源,及时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进行调整。

(二)细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动因分析,能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包括增值活动、非增值活动与浪费活动,其划分的前提是价值流的基础,通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利用其专业技能、技术与信息系统等,分析价值链会计视角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浪费活动:

首先,过量生产,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库存,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运输过量,由于信息不畅通、生产环节衔接不紧密等原因,企业可能存在着运输过量的情况。再次,时间耗费大,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不同价值链中,不同的操作人员在对生产原材料、机器、原料等方面的操作存在不同时间,可能造成其实践耗费成本高。最后,次品的生产,由于技术、操作等原因,企业不可避免地生产出部分的次品,造成了资源、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通过对这些浪费行为进行进一步分析,价值链会计可对具体的行为所产生的成本耗费量进行剖析,并结合成本动因,为企业的成本耗费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证据。

(三)实现资金利用最优化

通过价值链会计,能实现企业资源的再整合,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实现资金利用最优化的目的。

企业资源的整合需通过价值链会计进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非增值活动、浪费活动实现价值的创造。根据价值链管理思想,企业价值实现保值增值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资源的整合,因此,在充分发挥价值链会计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融资工具或融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加,如通过企业兼并、收购等经济活动,充分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为了使价值链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企业应当制定适合其发展战略规划需要的成本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建立企业内部价值链后,应当不断提高对价值链会计的重视力度,实现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超.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讨[J].财经界,2015

第5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四川省五所本科师范院校高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文章对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高师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高师生的一般价值观在教育单位选择上的体现,它既决定高师生职业行为的选择倾向,也影响其对已从事职业的满意度。了解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对于加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高师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过程

1.问卷的选取及信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于海波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对乐山师范学院600名在校学生施测,用于检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5790.499,显著性水平为0.000, KMO系数为0.931,巴特利检验的P

2.被试。以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五所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发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7份,回收率为87.85%。

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处理。

二、结果分析

1.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第一,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维度的结构特点。由170页表1可见,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数关系为: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这说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贡献和物质生活在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占重要的位置,而家族和威望相对较弱,从被试来看,家族和威望的变异程度比其他四个因素大。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家庭人均月收人对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成主效应,而类别即教育层次(专、本科)对其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由表2可见,物质生活、威望、家族这三个维度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而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这三个维度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基本没有影响。

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三个维度的平均值进行多重比较后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月收人在2000元以上的高师生在职业价值观中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三个维度上处于所有收入水平中的最高位,而且相对其他收人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和家庭人均月收人高于2000元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偏低,对于其他收人水平而言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不同类型(性别、专业、年级)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采用三因素分析法对不同专业(文科、理科、艺体)、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不同维度上影响的显著性以及相互作用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专业和性别相互作用一起对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和家族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专业和年级相互作用一起对人际关系和贡献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对自我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对其他维度无影响;年级和性别相互作用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贡献维度上,除了专业和性别、年级和性别之间相互作用无显著影响之外,其余因素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

对贡献维度作进一步分析,不同专业的贡献均值为:艺体口文科口理科,即艺体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贡献,而理科专业的学生不太注重贡献。不同年级的贡献均值为:大一口大四口大二口大三,即对于贡献的关注程度是大一高,大二、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回升趋于稳定。男女生贡献的均值为:女生口男生。

经过专业和年级在贡献维度上的多重比较,在贡献维度上专业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比较明显,即有显著性差异。就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来看,艺体专业大一学生在贡献维度上与大三、大二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学生的贡献均值最高;理科专业大一与大四、大三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最高;文科专业大三和大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要高于大二。

2.不同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由表4可见,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这四个维度的差异极其显著,家族维度表现显著,即这五所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家族维度存在差异。(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内江师范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纬度的平均值除了威望略低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其余各项值都位于最高位,特别在贡献方面与其他学校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其余学校之间在贡献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价值除威望略高于绵阳师范学院外,其余各维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学校,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其他学校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差异。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无明显差异。西华师范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除物质生活和威望方面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均无明显差异。

三、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成因

总的来说,四川省5所院校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向上、关注个人的特点,其具体特点如下:

1.不同家庭收入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结果显示,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三个因素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条件好(家庭月收人人均2000元以上) 的高师生在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上表现相当突出,其原因是他们希望工作能有好的物质回报,体面的、受人尊敬的职业能够对家庭有帮助。家庭条件较差(家庭人均月收人低于500元)的学生,由于长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匾乏,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是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秉承着“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形成了只讲贡献、不求回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上进行分类引导,对于不同家境的高师生显得尤为重要。

2.不同类别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艺体专业比文科、理科专业的学生更看重贡献,说明艺体专业的学生更富有激情,能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所做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社会化进程转变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艺体专业的高师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被用人单位接纳。

不同年级的高师生对贡献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大一高,大二、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高师生刚刚步人大学校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渴望成功,加上自我的认可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对贡献表现出了强大的兴趣和信心随着象牙塔的神秘面纱慢慢褪去,更多的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专业的不对口,就业难等系列问题摆在大二、大三学生的面前,因而他们在适应过程中开始怀疑自己,同时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因而不愿意也无暇对贡献思考太多随着自身心智的成熟,学识和能力的提高,加L实习、见习等专业体验越来越丰富以及学校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专业思想的进一步巩固,所以对贡献的关注程度又得到了回升,并且日趋理性。

在男女生贡献维度比较来看,女生要大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女生感性,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抱负,而大多数男生更理性,更加关注现实。

3.不同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不同学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与学校的层次、发展现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内江师范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家族除外)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威望除外)明显低于其他学校;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处于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内江师范学院处于四川中部城市内江市,与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相比,其所处城市的济水平略低于后两者,与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两所老牌本科师范院校相比,其综合办学实力要稍逊一筹。综合各类因素可以看出,越是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办学实力一般的师范院校的学生表现出的职业价值观越是明显,其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理性,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来考虑和选择,此类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学生加强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分析,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老牌师范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表现一般,这与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学校教学质量好等因素有关,这类院校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感性,缺少对自己的理性分析,或者因为其就业时有多家用人单位来校选择学生,让学生来不及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就能就业,导致其职业价值观的钝化。

四、加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引入全程化的教育理念,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大二是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破立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其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与完善,是进行职业教育的最佳时期。目前,大多数高校把职业教育放在大一和大四阶段,就职业教育内容来看,大一偏重于专业思想和适应性教育,大四偏重于就业技能技巧教育,但其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未能准确把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确立与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把握好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期。我们认为,对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一人校就开始,分年级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教育,其中尤其要把大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

第6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家 管理者 职能与角色

Abstract: This paper chiefly makes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function and role orientation of entrepreneur and manager. From the angles of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function and rol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different factors: innovation content and level,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Key Words: entrepreneur; manager; function and role

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是解释企业的两种重要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对企业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更是影响了从公司治理结构到职业经理人引入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演变。尽管如此,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理论应用条件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特别是没有进一步明确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差异究竟体现在治理形式上还是体现在行为特征上。本文认为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不同条件下对两种不同素质的需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可以体现为企业的两种控制权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职能和素质。通过评述企业家和管理者理论文献,并分析影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约束条件有利于明确这一问题。

一、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评述

1.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熊彼特和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实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人,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1],[4]

不同于熊彼特,马歇尔和柯斯纳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均衡”。马歇尔认为,企业家能够以自己的创建性、洞察力和领导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状态,创造交易机会与效用、为生产过程指明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企业家的机能不是脱离市场结构的作用而存在,而应该是促使市场发挥作用。因此,承担发现和修正不均衡状态的市场是企业家的根本作用。柯斯纳强调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家是决策者、 “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敏感反应,使得他在‘市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可以从组织和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在组织内部,马歇尔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类生产要素,把企业家看作内生实体,即企业家是把土地、资本、劳动以及企业家才能本身等生产要素按最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熊彼特则把企业家看作外生实体,认为企业家于企业之外追求个人效用,创新是企业家的唯一功能。实际上,创新活动往往并非持续的,而可能是离散的,因此,除了创新之外,通过经营活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条件。[3]

对于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熊彼特将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破坏者,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目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打破均衡状态,随着进入者的增加,导致获得利润的机会逐渐消失,市场再次恢复至均衡状态。柯斯纳、卡森等则把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恢复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人的有限理性,市场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企业家为了获取租金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市场再次导入均衡状态。因此,企业家既可能是均衡的破坏者,也可能是均衡的恢复者。 无论如何,企业家都是一种能够改变经济结构原有状态的因素。

2.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管理者理论”源于伯利和米恩斯的实证研究所提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这一命题。企业的管理者理论强调管理者主导企业,承认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主导者的前提是委托关系。理论中广义的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狭义的关系则专指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作为委托人的出资人授予人(管理者)在契约(如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权利(控制权)。凡在契约中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归属委托人。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属于典型的关系。

不同于企业家的职能,管理者职能则更强调在委托框架下行使微观管理职能,特别强调了管理者与所有者权利的契约。而这一限定的权利框架必然对“创新”以及其它旨在改变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与方向的决策活动形成约束。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也是进一步将管理者职能向微观和业务层面推进。因此,相对企业家,管理者的职能受到契约更为明确的限制,对于均衡和不均衡市场状态的改变意愿和能力均受到抑制。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是在以契约为载体的一定目标限制下行使权利,目标是根本要求,创新、打破或达成均衡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已[5]。

可以从管理者的目标约束来看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问题。传统的企业主型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达到这个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随着管理者控制型企业取代企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后,管理者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与企业主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现代管理者型厂商的行为。鲍莫尔(Baumol,1959)、莫里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1964)发展了企业的管理者理论模型,其区别在于对管理者目标和股东约束有不同的假设。鲍莫尔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玛瑞斯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股票价值约束条件下谋求增长的最大化;威连姆森则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考察众多的管理者模型可见,尽管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说,但无论是“销售额最大化”、“增长最大化”,还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无一不受到量化目标的约束。管理者的角色就是定位于完成某一系列特定目标约束下的任务。这一目标对于管理者而言往往是刚性的约束条件,是管理者行使控制权的前提。

通过以往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与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公司治理形式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行使控制权的主体的行为特征要求。这一差异常常体现在企业实践中,有的体现在公司治理形式上,如,企业所有者控制企业或者通过委托关系由管理者控制企业;有的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如,使用企业家型人才还是管理者型人才。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受到特定条件的约束。本文主要分析创新的内容与层次、环境震荡性等两类约束条件。

二、创新的内容与层次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范畴下,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存在差别。

企业家理论的观点把企业家看作是破坏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或是创造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无论是哪种“创新者”,从企业家理论的源头来看,都隐含着企业家对经济结构这一宏观范畴的重要影响[6],即企业家的存在,要么使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发生变化,体现为企业家变革原有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要么使不均衡的市场结构走向均衡,体现为企业家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交易机会,给资源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8]。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创新者”,企业家的影响都主要作用于宏观的经济结构,在过程上企业家是相对模糊的,而在结果上,企业家是面向超出企业微观层面的更高一级系统的。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面向介于企业边界和行业边界之间,甚至超出行业边界,达到更高一级经济结构之间的区域,而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结果则改变了企业甚至行业边界或者企业在行业内的位置。

管理者理论的观点是把管理者看作委托契约的履行者。委托关系对管理者的约束是限定在某一框架范围内的责任集合,主要的管理者模型将其描述为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增长最大化、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等多种目标形式。管理者在契约的约束下,以殊途同归的目标形式履行委托关系,其目标具有相对清晰的、可量化的、可考评的特征。通过上述目标形式可看到,管理者的目标责任是在企业微观层面的框架内通过资源优化和机会识别推动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从通常的管理者委托契约的内容来看,管理者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而很少体现在超出企业边界以外的经济结构中。企业组织框架内各业务层次创新绩效的取得大多是实现明确的契约目标的手段。因此,可以认为,管理者的创新活动多是面向企业组织边界以内的具体业务活动,借由这些业务取得的绩效实现委托契约规定的目标。这一层次的创新往往不能改变企业所在的更高一级经济结构的格局。例如,增加产品规格和外观等业务层次的创新活动,往往能够推动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等契约目标的实现,但较少能够改变行业内的竞争结构和原有的企业边界。

从创新内容和层次的角度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往往随着影响宏观经济结构的“创新”活动的终止而发生转变。从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的基础文献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其创新的内容和层次是不同的。前者重在改变经济结构的宏观问题,改变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方向,企业的边界、行业的边界,市场结构因此而可能发生变化;后者则旨在优化企业组织范畴内的微观问题,提升企业组织边界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业务绩效,往往不伴随企业边界的变化。

三、环境震荡性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对于环境的震荡性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我们将制度震荡性、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看作环境震荡性的三个构成部分[9],可以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市场需求与竞争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剧烈变化。从企业本位角度看,旨在应对环境震荡性的制度创新要求和技术创新要求,必然对企业家还是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产生重要影响。从客观环境角度看,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源头同样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不同状态。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随着市场震荡性的消除,企业自身对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内在、外在要求往往都不高,过度的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倾向可能导致低效率。在实践中可表现为,企业过早进入了某个新兴技术或需求领域,而形成原有“均衡”或“不均衡”状态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创新”活动往往不能发挥作用。同理,制度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消除或减弱,也存在类似的反应。在此类环境下,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在限定的企业和行业边界内达成契约目标是适宜的,得益于制度、市场和技术环境的稳定所带来的确定性。因此,定位于在委托关系明确的框架内行使责任的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往往较之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更有效率。

在震荡的环境里,即外部政策变化莫测、技术环境复杂(技术创新活跃,技术进步方向不明等)、市场需求和竞争结构复杂等,企业的边界变得不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面临重大选择,行业边界模糊,经济结构变化。随着,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震荡,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确定的框架目标下完成契约的困难加大,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面临挑战。管理者或者需要应对变动的政策环境,或者需要把握变动的顾客需求和应对更高的竞争强度,或者需要对企业的技术道路做出战略选择,甚至可能同时面临上述两类或三类环境震荡的共同作用。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管理者风险不断累积,在契约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时,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显示出优势,机会敏感性行为特征、创新性行为特征和承担风险性行为特征得到充分释放[10]。面对不确定性环境震荡,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家行为特征能够容忍模糊性、降低风险厌恶、超越既有框架重新思考环境震荡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和方向的影响,面向新的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这种职能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在环境震荡中,建立新的“均衡”或“不均衡”的稳定结构,或者能够迅速成为稳定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差异,尽管受到公司治理结构或形式的约束,其根本原因则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了对上述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不同需求。这一差异的存在,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作为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对象。不同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既可以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也可以不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既可以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也可以不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其根本的差异在于对二者的行为特征和根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不同。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等约束性条件,主要应包括创新内容和层次、环境震荡性等约束条件等。约束条件的改变导致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内在要求的改变。应对不同的约束条件,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各有所长。充分发挥二者所长,能够更有效的针对不同约束条件合理选择资源配置内容、方向和效率。尽管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体现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需要,但二者之间并无刚性界限,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柔性转换。例如,通过公司治理形式或授权范围的变化可以使管理者转变为企业家职能与角色定位,通过明确的经营目标框架也可以使企业家转换为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这一转换的前提,却并非上述授权范围或治理形式的变化,而必然是相应行为主体符合实现这一转换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鲁克,《创业精神和创新》[M],工人出版社,1989 年版

[2] 科斯,R.等,《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

[3]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C],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论文集,陈郁 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德鲁克,《管理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 年版

[5] 熊彼特(1951),《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6] 侯锡林,《当代宏观经济学原理》[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7] 周叔莲等,《论企业家精神》[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9

[8] 高良谋,《史前经济学中的企业家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0期

[9]Clark K B. The interaction of design hierarchies and market concepts in technological evolution[J].Research Policy, 1985, 14(5): 235 -251.

[10]Miliken F J.Three types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about environment:State,efect,and response uncertain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1):133-143.

第7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经国务院批准,现就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政策明确如下:

一、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2005年1月1日前,已按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不再退还,未征的不再补征。

第8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情境中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雄造较强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引入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情景、内在感化等方式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职学院争相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才反多实质性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但是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学生却在价值观念上对这一模式理解不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极为迫切。其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一线以现场情境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欣赏自身的职业,从而提高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评价度和认可度。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与内容

(一)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职业教育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充分、有序、协调发展,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因此,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应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工具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转化。

职业教育培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在教育领域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厘清“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意义,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走出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优良“工具人”或“机器人”的目标误区。川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意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

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影响职业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现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使大学生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当前,许多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

注重职业价值取向教育。高职生的价值定位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高职生的成长和就业实际,注重职业理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摒弃把工作岗位分为高低贵贱的不正确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是就业的思想。转变那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从业人员身份、工资收入形式等作为判断就业标准的陈旧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素养。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敬业诚信的思想,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行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从而确立责任意识,进行诚信教育、“尊重人”的教育、“服务意识”的教育、“忠诚态度”的教育。

(三)切实锻造较强的职业能力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创新精神的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适应纷繁复杂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应竞争规律,善于转换角色,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争取自身在工作环境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以创新意识为特征的职业价值观才是最宝贵的竞争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主动搏击职业市场的创业精神和善于创业的品格,培养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番事业、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

(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院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通过企业式的文化熏陶,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最终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学习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范,学习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自觉认同企业中的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高职学院中引进企业中的文化元素,结合高职学院的校园实际,形成标识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视觉系统,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体现在校园文化中。 (二)体验企业情景,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

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

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了解企业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途径。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入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三)通过教学双向互动、内在感化,实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那么作为知识传输者的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况,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使学生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通过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应;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并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驱力。

(四)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随着工学结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

第9篇:教育企业价值观范文

论文摘要:在“学会做事”成为职业社会价值导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为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应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133229.CoM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要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师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彼此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将认识阶段获得的价值观,进人到情感阶段,使学生找到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使职业价值观真正内化,从而确保职业价值观整合到学生的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