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小学计算机课程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消除畏惧心理,使学生“敢”动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之前,我先从计算机的发展史谈起,告诉学生:计算机价格昂贵是由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讲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计算机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计算机课教学中也不例外。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计算机课中的操作更是举不胜举。小学计算机课程仅仅学习计算机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教学鼠标的操作方法,如果老师就操作讲操作,双击“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选中图标……这样学生亦步亦趋,仅仅学会了这一次操作的方法,遇到其它图标时就不一定会了。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开始就把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方法教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选中用单击,打开一个图标或执行一个程序时用双击……”,这样,学生掌握了普遍的操作方法,遇到类似的操作就不会被难倒了。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因此,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激发儿童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认识键盘”一课中主键盘区的学习,仅仅让学生进行键盘练习,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不能产生兴趣。但教师制作一些多媒体游戏课件,在情景游戏中,输入动物的中文拼音让学生顺利帮助小动物走出困境。这样不但锻炼了指法、熟悉了键盘,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往往都能很快熟悉键盘,掌握指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写字板”的教学,我不是孤立地教学软件的使用,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本中选择喜欢的作文进行录入、编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编辑成班级学生作文选。通过这种练习不仅达到了学习编辑设计的目的和效果,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练习不仅克服了学而不用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发展特长兴趣,使学生“乐”动
【关键词】 计算机 计算思维 应用技能
引言:当前,我国诸多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面对不断加深的新课改趋势情况下,均需要作出适当的创新与改革,尤其要重视学生计算思维和应用技能的双重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完善院校自身的教学体系。本文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应用技能培养两个方面提出一定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促使诸多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所参考。
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当中汇集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融入到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时,能够促使其初步形成计算思维意识。
2、了解信息编码和算法程序。信息编码应该属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当前诸多文字编码均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编码能够促使其认识到信息编码的重要性。算法程序亦是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了解算法的表示以及程序流程图,能够促使其自身更进一步的理解计算机自动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计算发散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机网络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互联网,若要良好的应用计算机,必须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当中的精髓和核心,即必须认识到网络协议的重要性。对于操作系统,其应该属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学生理解该操作系统便于形成计算思维能力,对各种设备以及资源进行管理。
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策略
1、科学选择教学课程。艺术类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当中,必须要重视对各类应用技能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创建基于知识点的聚类网络课程[1]。在此方面,各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点聚类网络课程的设置,面向学生课外自学应用技能中的诸多细小知识点,设定或者建立相应的教学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课程,使其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当中,利用课外时间可丰富的资源提升基础应用技能水平,便于更加系统且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2、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艺术类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重视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类课程中,每一个软件的教学均具有诸多教学知识点。个别知识点比较“小”,并不能够单独程度一项教学内容,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当中却具有比较大的应用性[2]。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在word当中输入汉子偏旁部首,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很少会对其进行讲授,但是实际应用却又比较广泛。面对该种情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可以采取知识点聚类的方式,将不同的软件知识点进行主题的划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制作视频教程,保证知识结构紧凑且时间适度,以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创建优良教学环境。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体现教学质量,一般均会举行一定的教W公开课[3]。针对此方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时,可以在公开课上制作知识点的视频,重视强调所教技能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该种教学视频亦应该延伸到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程当中均得到应用技能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必须要重视更加深入的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思想与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只有促使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水平同时提升,方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能够形成比较完善且有效的教学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02):51-54.
[关键词] 计算机 基础教学 能力培养
1 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它们都有一个自己的生命期,过了这个生命期就被淘汰。产品载体是会过时的,不可能用一辈子,只有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才永远有用,这就是学生自主获取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祯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播现成的知识,而重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生有自动追求知识和不断研究的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长期有用的东西,终生受益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2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及要求,着力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部分,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大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当从过去的操作技能过渡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在具体教学中要重点培养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2.1 知识能力
以“应用”为主线,系统介绍计算机领域中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应用技术实现的基本思路;并重点讲授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方法,掌握本学科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操作能力
掌握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注意归纳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常识,在实际操作中举一反三。
2.3 应用能力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协作、创新精神。
3 探析以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3.1 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教学中除采用电子教案外,还可利用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感染力。注意在课堂讲授、上机辅导、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环节中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肯定。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制作个性的QQ头像,创建有个性的QQ空间,QQ空间代码的应用,如何利用数据库知识为自己理财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图象制作及程序应用的热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关键看开头,它能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是如此,在学习第一个软件时,我们不仅要介绍这种软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而且要通过一个软件的学习,向学生介绍软件的共性,如安装方法上的共性:菜单栏中都有文件、编辑、视图、工具、帮助等,在各个软件中作用是相同的;如何利用帮助,自学软件等等。虽然教师把学习软件的方法讲全讲透,会多花费一些学时,但是这种尝试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学生通过对一个软件的学习,掌握大部分软件的共性,对他们以后学习新的软件将不再有陌生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如何利用网络解决问题,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及书本学习范围拓展到更广大的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先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及难点,教师只要对疑点难点进行讲解。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又使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3.3 正确运用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则是“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信息量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基础理论探索性的调查研究,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书籍、网络及实践等途径获得新知识,教师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把这些知识总结汇总,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应用到具体解决新问题中去。通过讨论、模拟、实验调查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简单的听课,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3.4 加强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时,提倡探索式的实验方法。教师不要先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设计,不少学生解决的方法会比老师的更好,即使错了,通过实验走了弯路,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同一个实验结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提倡通过实验去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寻找规律。总之,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拓宽计算机应用和理论的知识面。这样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3.5 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高度普及的今天,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些软件及简单的编程语言是很不够的,相反,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却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在开始计算机基础学习时就要了解基本软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综合实践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设计思想及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具备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研究及工作中更高层次地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为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为创造复合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56―57
[2] 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J].现代技能开发,2003(6):38―3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能力;高等专科院校
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当前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构建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活动实用性,让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对于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1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逐步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当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步产生了更大的依赖。在开展计算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对知识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这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在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同时真正达到让人才具备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教学资金投入、计算机技术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实验设施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教学活动的需求。学校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应用技能掌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这种方式却没有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与用结合起来,以致造成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单一的计算机教育,没有掌握计算机综合应用设计技能,以致不能够满足社会所需,更不能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忽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对于当前创新能力培养来说,要关注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并且构建一个终身化的人才成长与培养路径,实现对人才的终身激励,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新需求。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于当代信息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总之,当前阶段对于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活动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应不断拓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切实打造一套科学的人才教育体系,让学生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开展思路
2.1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等多方面协调、同步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效果,真正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学生完成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本着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设置相应的网页设计、图像处理、CAD设计、3D建模、数据库等选修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参与相关教师的一些项目,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能力的目标。
2.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对于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要强化育人意识,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计算机学科本身具有更为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只有具备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同时也可以提升创新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与学校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足够的实验室使用空间和机会。在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难题,客观评价实验成效,发现和及时改进不足。
2.3引入更多的创业项目
学生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机会。在工科院校内,学校可以采取导师制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相关专业教育的同时,给予他们参与实际创业项目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高校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各类相关计算机创业项目,并且将创业中心作为带头兵,带领广大学生参与,让学生产生创业探索的积极性和热情。学校也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沟通,争取相应的合作项目,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体会到社会对于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实际需求,感受到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另外,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业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更好地引入创业项目,符合当前“万众创业”理念的全面推广。
2.4举办各类创新活动
学校要定期组织和举办各类科研竞赛、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拓展见识。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并及时与计算机中心、学校团委、网络中心等沟通,组织各类计算机技术创新比赛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于各类新技术的掌握水平,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5改进教学模式
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也为计算机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方式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来应对新时期新的教学形势的变化,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来实现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指标。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大实践力度,切实落实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小梅,夏俊涛.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科技,2014(14).
[2]张兴.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17).
[3]陈利科.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依靠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改变,在人类研究自然、组织生产和策划贸易、金融流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据此看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在生产、服务、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一线人才,要求其不但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实践能力。高职学生作为将来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质,可以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当前技术发展同步,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革,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断进行更新可以看出,这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断得以发展。由于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评价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使高职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存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依然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各种技能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灵活运用,不与实际要求相符,不能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建立必要的联系。如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应用EXCEL 报表软件,但利用EXCEL2007分析股票数据时就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熟练应用不同图表来研究问题。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因为环境不同、以前接受教育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原因,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将教师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同时教师也没有过多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教学设计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多方面知识,学习内容不但包括办公软件而且还包括图像和图形处理等内容,以及设计制作网站等。假如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情景设计,那么学生只能机械认识概念、规则和操作,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进行知识的重构,不能将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专业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再有,如果教学设计当中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和合作,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
2.4 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在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很多高职学校是利用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达到优秀或合格就认为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虽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不能提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一个波动连续的过程,如果只依靠考试评价系统则不能真实评价一个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相脱节。
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应用传统讲授法和演示操练法,还应充分应用合作学习法和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案例学习法等。所以要求应该具备新型教学理念,给自己做到准确定位,认识到自己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自控制教学活动转变为设计教学活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 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的运用中提升能力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了将计算机应用于工作和实践,作为传授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自身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树立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工具提升工作和学习质量的榜样,并以此鼓励学生要将学得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及将来的工作中。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高职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并通过技术的运用提升计算机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育模式;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回顾—新课导入—巩固应用—练习评价。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计算机教学形成了一种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的情景。这种教学形式势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遇到实践问题无法解决。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实施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它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打破抽象的理论教学,还要打破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在教学中老师故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的热情。比如在讲VB编程时,笔者故意在程序的某个重点语法处出错,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错误的理由,在上机调试时独立去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际上,当学生对问题处于无法判断的困惑状态时,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这种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敞开思维大门,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机与愿望。总之,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推行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主体。
二、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实习,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上机时间占70%、理论课占30%),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分为达标实践和技能提高实践两个。达标实践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它要求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懂得开关机,会复制、粘贴、剪切、换桌面、换主题、打字、上网、发电邮、聊天、装/卸载软件等,会操作办公文档、电子表格、幻灯片等。这些操作是学生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技能提高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上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者自己的爱好,对计算机实践做更高的要求,比如掌握了基础实践中复制、粘贴、上网等基本操作后,就要深入到更难的学习内容了。无论学生学习的是网络还是动画,都必须要有自己精通的部分,不要博而不精。
三、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能力导向;高职;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201-03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半个多世纪的计算机发展史用“迅猛”一词来加以概括毫不为过。现在,计算机已经和外语一样成为人们求职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院校自然顺应时代需求,全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直接影响,与学生毕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密切相关。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职:这里我们所说的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与普通本科院校、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存的一类教育机构,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当中提出的“1+x”计算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当中的“1”,其中的“x”是指高级办公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基础等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的特征选择性开设的课程。
3 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较早,注重对学生获取、筛选、鉴别信息能力的培养,倡导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并将其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课程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同济大学实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西北大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这两项成果都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权威、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高校计算机课程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质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计算机;二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起点发生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四是高校应该加大信息技术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五是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六是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同,应该开发各俱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主要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新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计算机水平真是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学生在入学之时就已经完全达到了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少数学生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还有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或只重视升学率的高中的学生则基本上是从零起步。这就使得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顾此失彼之感,既怕讲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又怕讲深了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因此,如何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以能力为导向教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问题,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实践与思考:
5.1 根据学生特点来选编教材
当前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内容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教材之中的应用实例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缺乏联系,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态势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材选编,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教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盲目攀比本科院校,充分分析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特点,选择或自编难度适中的教材;
2)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该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建立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包、教学网站等,构建立体化教材。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高级模块两部分。其中基础模块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而高级模块则是依托高职院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形成项目展示—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实战训练—拓展训练的主线。
5.2 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
1)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有恰当的材料、适度的帮助和充足的时间,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一是建立以班级为基础的动态分层模式。即相同专业的平行班保持班级不动,而以计算机基础和能力为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地点授课的走班式模式。
二是在同一班级内实行隐式分层。即在同一教学班中,以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三是根据专业特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突出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专业的共同内容应该是主要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为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所占课时不应该太多。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技术性课程当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主要来说要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即结合word排版、excel计算等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一致。
第二步是明确学习任务,即在确定的学习情境当中引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第三步是学生自主学习,即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线索(如怎样收集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步是小组协作学习,即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过程当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促进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五步解决问题,即由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加以介绍,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第六步总结巩固,即总结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的策略。
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即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地进行选择,但是这些情境与任务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如在学习word操作技能时,我们可以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撰写发言稿,可以写会议记录,还可以要求制定计划、书写年度总结。
开放式教学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为了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可以向教师咨询、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参阅课外书籍、上网搜索;而对结果的评价也不能依据唯一的答案,而是在基本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任务加以评价与指导。
5.3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分组讨论等,灵活应用这些方法不但能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让其掌握技能,提高素质。限于篇幅在此只就案例分析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加以阐述。
1)案例分析法:在WORD图文混排和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当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即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或者剖析瑕疵案例,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准确地把握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
2)项目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也绝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则有利于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项目设计,将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串连起来形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当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则是几十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要求教师一一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分组讨论的方法。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比较大的项目分工设计和操作,然后进行探究和研讨,在合作过程中完成任务。这就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5.4 构成模块化的考核机制
当前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不管学习任务、学习途径还是评价方式都是开放性的。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终身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确定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采取采用“1135”形成性考核评定机制。具体如表1:
5.5 增加选修课
考虑到每个班级都有少量学生有基础、有兴趣、有能力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内容需求,开设相应选修课。比如,在计算机基础层次上,根据用人单位对等级证书的需要新开课程:“Flas制作”、“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Photoshop 图像处理”、“硬件维护与维修”、“ VB”、“C”等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
6 实践效果
笔者根据上述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全校学生参加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率超过了80%,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绍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3] 张星云;张亚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12(12).
[4] 杨茂.演变中的美国“分层教学”[J].教书育人,2005(3).
[5] 陆英.隐式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25).
[6] 许泽明,张耀文,任馨,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能力;课程改革
在我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往往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这个台阶,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关心的重点。
1 现有教学体系的弊端
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会整理信息的一个途径。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它会让大家受益匪浅。尽管现在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甚至有上课玩手机,打瞌睡,逃课等现象。同时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并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课程设计的缺憾,以及教师还有教学不足的问题。主要慨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和实践环节薄弱
在当今高校中,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一种理论课,或者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已经落后现实需求,有一些学校还停留在Windows2000和Ofice2000的教学内容。验证课本知识成为了主要的实际内容,动手操作教学也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大多数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照办照抄现有的课程,甚至忽视教学的实际性。一些操作性的使用内容只是讲解,这样会让学生学习十分吃力,并且造成一种教师中心模式,让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动力不强大。
1.2 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
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域差异,贫富差距很大,这个现状对于学生本身的计算机水平是有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开学后的第一和第二学期都有可能开设计算机课程,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应该是可想而知,老师不能忽视这种个体差异性。不引起重视,会直接造成低起点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本身掌握好的学生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厌倦,很容易造成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1.3 考试方式不合理
现有的计算机知识考察方式是不够合理的,首先一般的考试是沿用了传统的笔试模式,大家可想而知这是很难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考察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好的学习向导。同时没有注意各个专业对于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让学生得不到好的发展,也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
1.4 教学手段滞后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已经不是停留在黑板方式,大多数采用了多媒体,更有网络化教学的新形式。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计算机加大屏幕并不能摆脱教师中心的模式。另一方面,各个学校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还是很欠缺的。种种情况严重干扰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效果。
2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改革教学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对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他们能更好适应社会,提高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编写人员在充分的调查了解后编写基础课程,同时举出案列,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情况,也让教材本身有了趣味性。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舍弃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但是不可以忽视课程本身的特点还有基本内容,在这个前提下扩充课程容量。
2.2 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也是课程教学改革重要部分,是教学和上课的核心部分。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具有科技性质的课程,在教学中的手段和方法肯定不能太落后。充分发挥学生中心的主体作用,在多个环节中可以运用投影仪,课件,网络论坛等手段,还有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多种讨论方式,边做边看边讨论。重点还有应用到案列,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典型案例,这种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针对于学生个体这种差异性,可以采取学生资料跟踪记录。学生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的记录进行存储。这样可以根据档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趣味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课程也多了相应的要求去复合实际情况。有时候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会受到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程度的影响,因材施教,不同类型要有不同教学法,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样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教师必备知识。同时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也要得到有效的使用,这样丰富的教学形式也会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首先教师要把基本教学任务引入计算机教学课堂,可以使用探讨式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开始时,教学中的关键点,学生掌握的难点都需要教师提前分析,解读,这样可以进行针对性教学。其次,要鼓励学生挑战学习的难点。
3 结论
将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考试作为最敏感的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科学的考试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很重要,同时有利于设置合理教学内容;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久仲,汪清明,贺秋芳,李洛.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企业真实项目;任务驱动;课证融合;校、企、社三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4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是一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处理核心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重点从计算机理论知识转向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知识和方法介绍为主转向以案例教学为主,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从岗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层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1 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不够
一般而言,专业教学计划都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专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做专业调研时他们经常忽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往往只提出通过某一级别的等级考试这样笼统的要求。加之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缺乏深入的调研,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把握不准,从而导致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甚至脱节。
1.2 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紧
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都不太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因而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甚至相同的教案。教学毫无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还存在较严重的为教计算机而教计算机的现象。
1.3 课程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配套
在高职计算机教材市场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没有提供适合各个不同专业配套的教学资源。单一的、重复的教材开发,缺少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缺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配套资源,只会导致高职教材市场越来越泛滥。
1.4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从高职学院的实际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全校统考,这种考查方式公正而合理,但其考查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过多过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又不够;甚至连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理论性很强的题目。这种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一些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制作自荐书的时候,仅会基本的打字,一些稍微复杂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
针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以“培养信息处理岗位能力”为目标,并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2 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开展课程定位研究与实践
以计算机基本知识点来构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会“考”但不会应用到工作。因此,课题组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对大量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定位一:将学习起点调整为非零起点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非零起点。因此,我们果断地将教学起点定位在“办公软件的应用”,将教学内涵、层次进行较大的提升,而把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而是交给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建立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定位二: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
通过对现实工作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实际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办公事务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定位三:突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办公事务的能力;二是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能力。
3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与实践
摒弃过去以软件功能来组织教学,代之以职业工作岗位流程中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与实践,构建“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应用”的全新课程内容体系。
3.1 按现代职场办公岗位的需求,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中,需求最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各类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搜索和会议议程安排、产品展示等。从现代职场信息化办公岗位的需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模块教学内容
3.2 按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逻辑顺序
本课程以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的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入职微机的选购与安装、公司文档管理、连接计算机网络、公司资料排版、新品手册排版、新品宣传推广、新品销售数据报表、年终系统安全与维护等任务为原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认知成长规律的新的教学逻辑和内容顺序。
3.3 按专业精选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布局
要做到具体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新的教学体系,关键在于精选项目。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真实教学项目,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教学项目的选用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把从企业精选出的项目按专业大类分类,形成项目集,各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考核项目均可按专业从项目集中选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以“业绩考核、以赛代训、课证融合”为手段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因此要改变“在课堂中教学,在机房实验”的教、学方式。
4.1 工作室业绩考核
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职教集团”计算机应用工作者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模块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每个模块测试项目均采用集团真实项目。
4.2 以赛代训考核
通过各种竞赛考核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社交礼仪能力等职业能力。
4.3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办公的通行证。
建立“教―训―证”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竞争,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枪实弹”地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步入企业的适应期。
5 以“校、企、社”三方协作开展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立体化资源仅由教师孤军奋战来建设,仿若古时候的闭门造车。本课题研究团队提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协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5.1 “校企合作”策略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人才岗位能力分析;其次将各行各业汇集来的企业真实项目,转换成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和考核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形成技能项目模块结构。
5.2 “校社合作”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以及常规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迅速普及,促使教材建设向支持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立体化教材发展。因此,联手出版社,融合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大类对口的配套教学资源库,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
5.3 “三师合作”策略
“三师”是指教学一线的教师、高级工程师(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等。我们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不仅带来了企业团队建设的先进理念,还带来了企业真实项目。职业教育专家为课程改革引航;一线教师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三师合作才能使课程改革之帆驶向正确的彼方,才能开发出有职业特色的、符合各专业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才能培养“双师素质”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好的“学习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团队。
融合不同行业的企事业专家,联合出版社,三方协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才能真正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相互融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振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灿辉(1978.9-),女,网络传媒系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