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1、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使课堂信息量倍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媒体的大容量可倍增课堂的信息量,使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图表、重点内容着色、重彩突出,上课时轻按鼠标直接使用,就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在单位课时内可讲授更多的内容,而且通过大屏幕,将本课时内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同学们,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学生之眼、之耳、之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理论化课程, 更是一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件的选材和制作上应凸显课程的这一鲜明特征, 所选择的音像、图像等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 要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正确目标。但抽象的理论单凭教师的讲解不但很难让学生信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技术可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融汇,变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简单。如在课堂讲授时,应用多媒体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以事实说话,给学生一种直接的、生动的信息刺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再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理论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应该努力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固然有许多优点, 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少缺陷,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 还需要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弥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抽象概念, 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等, 用多媒体视觉形象表达相当困难。可见, 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 其功能无论如何完善, 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关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 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多媒体展示与教师讲解和板书的关系
有的教师喜欢把整堂课内容都制成课件, 甚至教师必要的讲解也由录音来代替。这实质上把教师当成了计算机操作员, 不可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应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削弱或消失, 要清楚永远是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 而不是教师辅助计算机, 更不是计算机取代教师。何况教师讲课中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 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 也违反了教学规律。而且由于课件的画面经常变动, 其“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 容量大但忽略了思维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而, 它无法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所以在进行时,板书提纲和多媒体并用,使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作到了深刻理解,并直观、清晰的把重要知识轻松获得。同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有一系统掌握。
3、多媒体教学应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相结合,突显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摒弃,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要注重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恰当地、艺术地相结合,坚持以自己的声态语言、体态语言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和启迪,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同时以多媒体的音像资料等为辅,通过图表、图像、录像等的应用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接受和分析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讲课作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贯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原则,尤其是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研究、找到答案的过程。
4、教学内容与课件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31
Abstract The origi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irectly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personnel need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nagement can be a good solution, the lack of exist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system arrangement, teaching content is single, persistent enough, resource overlap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defects. However, how to carry on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ponder to its implementation step, the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 the concrete link content.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探究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主流,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形式简单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这在实践学教学中既没必要实效性也不够突出。课程化管理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化管理。如教社科[200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7 条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形成长效的制度机制。
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主要有四门必修课程,是有内在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特征。单靠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简单的结合,无法体现其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这个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在学校发展和定位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突出以特色办学为发展始终,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应用人才。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为践行高校的办学宗旨,必须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是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的考察,存在整体性缺失、内容安排单一、资源重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需要改善和提升。
(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安排。现有实践教学通常将思政课具体化为四门课程,各门课程再细化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然后分别按照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并使实践教学只是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补充。如有独立学院长期安排了实践教学,并围绕“基础”课开展了大学生活规划、法制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纲要”课开展了暑期红色社会实践、走访荆州历史古迹、评析历史人物等主题活动。并规定了实践教学计入学生成绩,占每门课程平时成绩的50%左右。在探索实践教学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并在相应的课程中形成了制度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随意性比较强。首先,没有形成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其次,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再次,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统筹不能保证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思政课的教材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内容统一、规范。实践教学以思政课的教材为依据,以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为蓝本,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并不阻碍实践教学的丰富化,但是有些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唯理论出发,唯课堂出发,唯学校出发,视线教狭隘,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化。
(3)实践教学持续性不够。由于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思政课的教师,还有学生,学校及社会各部门,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很难长久。如暑期红色社会实践由于涉及到安全、管理及经费,工作繁琐,耗费的精力大,不确定性的因素多,一度不能持久。再加上其他管理部门参与的力度较小,工作基本由思政课的教师完成,教师压力和阻力大,挫伤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受阻。
(4)实践教学资源的重合。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学院各部门之间就实践教学沟通、协调较少,大家各自奋斗,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叠和浪费。资源的重合是很多学校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志愿者活动、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等活动可以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利用资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5)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标准,对实践教学也从学时、学分上作出了规范化的认定,但是仍有部分独立院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政课的成绩规范之内,而只是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上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范制度。有些独立学院虽已把实践教学的活动纳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进行考核,但不够规范,也没有制度上的认可。
3 关于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思考
(1)内涵界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就是独立设置使之为一门课程,按照标准化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做出整体设计,提出要求和执行标准。
(2)课程化管理的实施步骤思考。第一步确定实践教学任务,以理论的整体性和学科整体化为要求,构建符合思政课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二步确定可行性项目,综合考察学校、学生、教师的可承受能力形成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及学校人才目标要求,确定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发展,将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转换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课程必须体现教育的原则,体现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实效性能否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知识力量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第四步确定学习单元、设定学习情境,这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个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过程,直接针对理论和现实。
(3)课程化管理的方法与原则思考。首先,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需要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结构和逻辑,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其次,课程体系应包含目标、学时及内容,其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为纲,以时代脉搏为点,以学生热点为面,以学院特点为色。再次,学习情境设计体现思政课发展的原则。
(4)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思考。
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各独立学院学时安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重点关注课程受众对象特点和课程内容指向的这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以形象而生动的课题为主,研究性课题为辅。
第二,根据教育部和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式实践教学的专题内容。依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学院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社会热点及用人单位职业要求,可以设置大学生生活规划,志愿者服务,红色社会实践,德育习得,荆楚文化鉴赏,法制精神与实践,社会调查,口述历史,石油精神与石油文化及自选项目等10个项目,以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蓝本。
第三,依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通教师队伍、学工队伍两支队伍,结合教师队伍和党团干部队伍,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党建、团委活动主题相结合。建立大德育队伍,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通力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队伍模式的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是管理者,思政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专业系部是后盾,应有力配合。特别是需要根据学校及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保障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肯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方案的实施,从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肯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第五,完善考核机制。有效的考核和评价能够很好地反馈实践教学的成效和问题,这是检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重要h节,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和依据。需要具体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直接计入学分,完成得学分。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6年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JY12)
参考文献
[1] 周长明.大课堂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金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1(11):54-56.
[关键词]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九占(1964- ),男,河北任丘人,广州大学学院,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 51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创新探索”(课题编号:BKYB2011072)和2012年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逻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XH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0-02
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指以问题意识为前提,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为切入口,同时围绕课程主线和教学目标,把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起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并以解析问题为主题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作用突出,应该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程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
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人本主义教育学派和系统论的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知识为本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问题解析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情感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感受到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的愉悦,从而提升了学习自主性。
2.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先导。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发明和创造。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就是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思维训练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问题体系蕴涵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不仅要梳理知识,更要首先检视自己的知识缺环,探寻未知。因此,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知识上的丰富和补充,而且也是在理解知识、重构知识的同时,对创新思维的最好训练。当然,在老师和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新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逻辑进程。
3.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整体水平。第一,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由于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而这些问题的解析又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此,在教学中成果供所有教师使用和参考,这就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第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相比,无论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无论是提出的核心问题还是对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规范化管理。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利于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这种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知识问题、现实问题和个人问题,使老师可以发现一些原本不曾思索的或不够清晰的问题,从而拓展教师的视野,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启发。这种直面学生问题的教学环境,能够敦促老师扩大知识面,提升教学水平。
4.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解析式教学法以问题抓人、以理服人,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采集学生问题的方法,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问题,这样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的双向传递,教学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把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恰当地运用于阐述提出的现实问题之中,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本身,而且关注于培养人、教育人的终极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问题逻辑”教学模式的程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本文试图将实践观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实效性,对于作为实现主体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
一、关于实践观的内容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一)实践的内涵
1、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即在实践中人把自我主体的愿望、意志、要求,对象化在现实的客观物质上。
2、实践是人类感性物质活动,它表明实践不单纯是主观的,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具有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创造性和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⑴实践提供了人类的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一切活动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⑵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生命体。
⑶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从而把人与动物相区别,使人成其为人,从而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二、应用实践观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
实践观注重突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内容上讲,的确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内容纷繁复杂、较为抽象难懂,因而在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多情况下出现了“一言堂”的课堂局面,教师成为了该课堂的绝对主角,将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情境,缺乏师生间的良心互动和激发实践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那么,教师必须首先改变以单纯理论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确立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实践发挥了及其主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收益,必须适时加强教学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 布置教学任务,课堂互动研讨
“教师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某一现实问题设计题目,根据题目解答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分组,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积极思考,并形成书面材料或做成课件,由小组负责人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发言、讨论”[1],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2、 经典案例教学,引起师生共鸣
“经典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创新手段。”[2]教师根据讲述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路线,灵活多变的选取相关教学经典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引起师生共鸣的教学效果。
3、 观看影像资料,分享观后感悟
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教学设备和教学媒介也在日益更新。教师组织学生适时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吸引学生的、教育性与艺术欣赏性充分结合的影像资料,并在观影后与学生共同分享观后感悟,也是教学实践的创新和完善。重要的是教师不忘在观影后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总结,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外,身处校园中还有许多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参与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本着经济、便利的原则,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校园资源和师资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例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诸如主体辩论赛、主体演讲和宣讲等活动。借助大学生社团等团体的帮助,以宣传画、音乐、情景剧、小品、相声等艺术方式,阐明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主题或反映某一社会现实问题,表达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并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利用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做报告会、讲座等,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郭明义精神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
(三)积极落实社会实践
1、 学校方面
在走出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中,除了在校园里开展实践活动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贴近社会,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更是促进实践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例如实地参观访问活动,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文化科技馆、监狱等、探访文明社区和先进企业、革命前辈等,参观后,结合所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形成探究性报告或心得体会。
2、家庭方面
家长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扮演主导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角色应该从“主导作用”转变为“引导作用”。为了使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家长必须不遗余力的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采用合理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机会。
3、社会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环境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党的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全方位的建设,从国家层面上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上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紧密合作从而为大学生,特别是广大90后大学生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还需为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安全的场所和充分实践的机会,形成国家、社会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风尚。
4、个人方面
为了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作为教育主体学生应该增强实践意识,将自身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恰当地运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完善、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活动后积极认真的反思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吸取教训、完善理论学习并不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傅正华.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初步设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7,⑶:105.
[2]胡昂.案例教学法在《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合.[J].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管理流程
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更高标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流程,以为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
一、准备阶段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沿着预期方向正常进展的控制要素。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论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即要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目标而设立,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和相应规律,确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要达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之中,培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根本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确定。
(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有了宏观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还不能进入实施环节,实践教学实施之前还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使教学目标分解为明确的任务,师生在接受了明确的任务之后才能开始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确定教学目标的下一步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有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解,学分学时的安排,时间地点的明确,人员构成的安排,考核评价的规定,奖励表彰的办法,等等。
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一)四种基本实践教学形式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及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致分为社会调查、比赛活动、公益活动和教育基地等四种基本形式,这几个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如下:其一,在社会调研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分组,提供选题,确定调研题目,讲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以及掌控调研的进展、定期收取小组活动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等;学生的任务是进行选题、讨论、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等。其二,比赛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代表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对比赛进行宣传、动员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则要负责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评优表彰。其三,公益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选定主题、开展活动、进行总结等步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原始材料(活动的照片、车票、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等),撰写活动感想并进行经费报销;创作性的公益活动组还要进行作品创作、组织排练,任课教师组织不同班级的交流汇演及评优评奖,等等。其四,教育基地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是,任课教师负责前期联系、经费落实、时间安排、分组并指定负责人、提出参观要求,等等;学生负责人负责后期联系,根据经费选择交通工具,组织本小组进行参观活动;活动参加成员应遵守活动要求,撰写观后感并上交。
(二)实践小组的组建和监督
实践小组是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此进行了单独分析。其一,实践小组的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应以自愿为原则或者由老师编排,按小于10人的规模来组织小组,并由小组自己推举组长1人。实践教学小组原则上不跨学院组织。其二,活动主题选择和活动计划制订。实践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规定的基本命题和要求进行申请。申请前小组成员应就拟申请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从事该题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联名书面提出申请。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之中同一活动主题原则上接收不超过2个实践小组,且这2个实践小组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指导教师从各小组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择优选择,保留合理的选题,去除不合理的选题,这样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集中辅导、过程指导和小组研究。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开始之初就要详细介绍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并在任务进展期间灵活安排集中辅导,听取实践小组有关工作汇报,进一步落实工作计划安排和小组分工,还要与各小组一起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关建议或思考,并记录在案。实践小组原则上应由组长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集中辅导,并由组长在小组活动中传达。其四,实践小组的集中活动。实践小组可以采取成员分头活动的做法,但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活动,例如,可以规定每一小组集中讨论或研究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等,在小组集中活动中成员轮流担任讨论记录工作。在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成员应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其五,实践小组总结和交流。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应通过小组内的讨论,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在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前,应通过小组总结的方式,系统审阅拟提交的报告,同时形成小组成员自评分并分别签字确认。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应尽快审阅并进行讲评。
(三)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和进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科学的进度安排及合理的时间控制,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并最终完成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其一,在教学第一、二周,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组建学生的实践小组,进行初步的活动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其二,在教学第三周,各实践小组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选择。其三,第四、五周各实践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指导两次,各实践小组至少要集中活动一次。其四,第五周至第十周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注意保留活动的信息或纪律,各实践小组在实施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活动两次。其五,第十一、十二周,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教师评定成绩,开展总结表彰等。其六,第十三周、十四周,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估总结等收尾工作。
三、总结阶段的管理
(一)考核评价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看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侧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的认定。每门实践教学课都应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组长由各门课教研室主任担任,考核小组对每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社会调研形式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任课教师可从调研报告的分工和日常考核记录之中考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于调研报告本身的考核评价也同样重要,考核小组要对所有报告进行总体检查,对拟评优的报告还要进行专门检查,以为最终评优评奖和表彰活动做准备。公益活动形式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的考核,这可以以教师本人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观察为依据,也可以学生参加完活动的口头总结汇报作为依据,还可以把接受公益的人或家庭的评价作为依据,而纸面的活动总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考评要坚持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促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参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
(二)实践教学的评估环节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兰(1987-),女,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1010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7-02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和活动进行逻辑组合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部分(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支撑,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部分有规律的联系而组成的动态有机系统。[1]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思想或理念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就是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或理论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关键,因而也是教学改革或创新出发点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在整个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决定着教学活动程序及方法,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3.教学条件
是指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条件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成败。
4.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而设计和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策略,它规定了教学组合活动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考核与评估,以检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自然地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性,因而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也是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创新,逐步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并推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两大阵营。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语言、板书以及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按照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授既定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看教科书、做作业、讨论等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则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上,教师通过采用教科书、粉笔、黑板辅助教学。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也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材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如有利于保证政治教学的方向性和计划性,使教学有条不紊,课堂井然有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和专题教学模式等等。
(1)从教学主体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参与型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2]其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来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1)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双方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学”;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从而使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3]
2)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平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知识和情感的平台,使师生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的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体互动),还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与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物人互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知行互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时空互动),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互动(场所互动)以及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性灵互动)等。[4]
3)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处于次要地位,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思考,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自觉地获取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结果自己评估,简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通过情景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1)案例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设计成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分析,学生掌握到基本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2)专题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材的章节,将各种现实问题按性质分门别类,总其大要,形成专题,以专题为单位设计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的教学模式。如在“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概论”中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专题教育、家庭道德专题教育等以专题为单位的课程教学活动。专题式教学模式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进行专题讲授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能力得到更大的磨炼和提高。
3)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独立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获取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从教学手段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模式。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决定了理论大众化的深度和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深刻的理论生动且直观地阐释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所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网络作为教学传输媒体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共享和管理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5]许多院校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和学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创新,不断探索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总体现状依然是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教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学质量的检验也主要依赖考试,偏重于知识传授效果的考核。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课程,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结合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创新,而某一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难同时关照到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博采众长。笔者认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的,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6]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注重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条件上综合运用课堂与课外两个场所,板书、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策略上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广泛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和意义;在教学评价方面,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知识能力。
四、总结
总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洪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2009,(17).
[3]罗碧珍.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历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吴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2).
基金项目:2011 年教育部委托课题(11JDSZK024)、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江苏特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国高校课程改革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发地方资源以发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内涵外延的多种认识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教育资源以支持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然而,由于对所属概念的界定不清、理解不透,地方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针对性及实效性不强、特色课程改革实施混乱等问题,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厘清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特点及分类等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方课程资源,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在国内,经过近些年的研究探索,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界定逐渐清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谭娟晖的定义: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的独特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强调地方特色和差异,主要是指用于地方课程开发的那部分资源。[1]这一概念比较正确地阐明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本质属性及特点,但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定上还存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再界定。其中王建虎、潘伟民在一文中充分利用属差法,以“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的清晰思路,在归纳分析其他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基础上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再定义:“地方课程资源就是由地方开发,具有地方教育价值的,能进入和形成地方课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支持和服务于地方课程实施的动力因素的总称。”[2]
同时,也有学者从类别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地方课程资源的定义。譬如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角度分为德育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审美教育资源等;有学者从地方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地方人文资源、专业职能部门和机构的资源、文献资源、社区文化机构资源、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大众视听传媒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将其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3]而对应于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曹石珠教授也将地方课程资源划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泛指在地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助于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成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素材”。[“4] 这里的地域性素材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层面上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5] 众学者对这一定义的不断完善解析使得各地高校在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以推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中更准确地把握方向与规律,为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应用地方资源存在问题的多维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成长颇为有益,是不可不修的一门课程。但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却总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课程形式乏味单一,课堂氛围不高,学生自我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这类课程被很多学生称为“假大空”,甚至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排斥,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最终成为学生逃课最严重的课程之一。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受到学生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这一现象及其缘由,学术界也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过程中,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意识薄弱导致其闲置浪费
要将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资源意识”要到位。只有树立起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认识到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动力。对此,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探索。其中,陈清认为,由于当前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有些人的观念处于迷乱状态,不善于或不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有些高校对地方资源的认识不清,相当一部分人对“地方”的认识存有偏见而赋予其“封闭、自足、肤浅”等负面的标签,[6]这些问题使得地方资源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最终导致其闲置、浪费现象普遍。
(二)多数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地方资源应用困难
谢春梅曾明确指出,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学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枯燥,形式编排死板,更无法将各地地方课程资源特色融入其中,从而失去了针对性和有趣性。这种单纯依托理论灌输的课程设计,过于严肃、沉重,不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而另一方面,侯慧艳在研究中也总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涉及人数较多,因此以大班授课为主,集体行动十分不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尤其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难以想象。即使是在课堂上,现有条件下,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交流课、辩论课、讲演课等也是非常难的。[8]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地方资源无法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得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单纯授课形式的理论讲解必然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脱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进程缓慢
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专项经费分配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中便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侯慧艳也就这一问题做过阐述,指出虽然教育部每年也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经费,但由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项分支需求,而且大多数经费用于教学科研的研究创新,最终真正落实到开发应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的也就少之又少了。[9]这也反映出某些高校在对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方面重视不够,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
当然,地方资源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与一系列的实然性问题,学术界也对高校开发应用地方资源采取的应然性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科研成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应用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策略的多维成果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特色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所应努力的方向。而鉴于这一关系,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就各地高校在开发应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适用于解决与各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相适用的应然性举措。通过整理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相通之处,为各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
作为地方资源得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基础前提,首先树立开发观念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文可义早在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就明确分析了,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10]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这一观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资源开发思路中,其中,曹丽萍在《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上存在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如果人们不去能动地开发这些课程资源,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被埋没,不能被人们开发利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明确开发与利用的目的。[11]当然,单单树立开发应用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在这方面,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曹丽萍也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教师要掌握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方法,强化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正确的分辨和有效筛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好。[12]
(二)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高校课程改革的青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策略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大多是结合某一高校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如杜长冲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便是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例进行的,也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策略。他指出,开放的办学需要吸收和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要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竞先意识,保护好其历史文化遗址,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应当在历史文化遗址处修建德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观与学习,开展自律意识教育、逆境挫折教育和恒心毅力教育,引导学生做重信用、守承诺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要充分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实践,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13]还有张智,王芝华、郭华生等人也都结合某一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为其他高校因地制宜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这门课程之所以变得枯燥、上课效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省去实践活动,将学生困在了教室中,这也导致地方资源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在探讨过程中都涉及到解决这一现状的相关策略。吴萍提出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14]刘光华,袁学涌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科技展览馆等作为地方特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依托这些特色场所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特色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接受直观的近距离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5]娄刚则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专门分析了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的建设。根据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优势,娄刚提出了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工作教育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16]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高校依托本地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提供了启示性作用。
(四)积极合理开发高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阳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17]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与实用性,但纵观学术界,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却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譬如李茂平、阮东彪在研究校本资源的开发时结合湖南一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有效途径。首先,挖掘湖南一师的文化积淀和史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内容;其次,加强湖南一师社团管理与评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最后,弘扬湖南一师独特的校园文化,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手段。[18]
虽然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积极自主开发本校特色资源构建适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课程。同时,高校教职人员也应积极探索校本资源开发理论,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教学课程提供指导。
综上,虽然近些年学术界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依旧存有一些不足:对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总体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偏重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而对于其他方面资源的利用情况如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阐述较少,研究缺乏全面性;对于概括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较多,而以某个学校为例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更为稀缺,缺乏独创性专题研究;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具体方法研究比较多,但也比较混乱,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普遍适用性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娟晖.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12.
[2]王建虎,潘伟民.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120.
[3]张海生.试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2010(191):15.
[4]曹石珠.论地方课程资源的涵义及特性[J].湖南学院学报,2008,29(3):101.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5.
[6]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9.
[7]谢春梅.加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152.
[8][9]侯慧艳.盐城地方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23):144.
[10]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4.
[11][12]曹丽萍.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9):83.
[13]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8(3):72.
[14]吴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6.
[15]刘光华,袁学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28):25.
[16]娄刚.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66.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新课程观 高中思想政治 教材处理
新课标的提出和实施,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新课程着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教学要求的教材内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的教学观要改变,一是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要时刻注重从生活入手,努力把现实生活的题材融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去理解和把握抽象的哲理。其次教师的学生观要改变,要从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者,改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主动性,以生为本,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最后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新设了很多栏目,这些栏目要是老师都进行讲授,教学时间就不够,只有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解决,如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等。
二、处理的策略
总的原则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
1.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它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的关键,可以说新课导入好,这节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教材的新课导入的材料和设问合适,接近学生的生活,就采用,如果对学生既“生”又“难”,则可灵活地用现实的社会生活热点、学生身边的实例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因为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哲学道理。只有用学生生活中生动的、新颖的、真实的事例,才能使哲学课吸引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道理的现实意义,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去体会和理解哲理。
2.教材辅助内容的处理。新教材的辅助内容较多,如果按老方法教学,在规定的课时量内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如何处理是教学的关键。综合探究是对教材中相关内容以实例为导入,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参与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往往是对七节教材主体知识的补充扩展和实例说明;名言是学生了解中外哲学家的思想的一个窗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其所对应的哲理。这些内容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很理论化,难以理解;有的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有的关联性小;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通俗易懂和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的重点处理,做到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对理论化难以理解并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的以讲授为主;无论难易,关联性小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学。
3.教材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处理。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的,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第九课《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其次,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应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和有密切联系的。新课程以生活逻辑取论逻辑,只是对哲学知识体系的另一种组合,并不是完全否定理论逻辑。因而,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哲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