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城市设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理论

第1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与设计;乡土文脉;村庄空间

1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应该要能将村庄规划成为广大农民理想的生产园地、舒适的居住家园以及放松的栖息场所。其主要内容包括:

1.1 村庄空间格局及形态的营造:应设计出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序列丰富、朴素大方、自然舒适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村落空间格局。

1.2 村庄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设计能营造出自由平等、具良好秩序的生活,以及营造合理的社会环境。

1.3 村庄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设计能激活各种形式农业生产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村庄自然环境的维护:通过设计,能合理控制新农村发展,保护农田,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有:(1)随着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经济条件、环境及生活区的需求,并能在可持续的自然环境中受益。(2)建立一个统一的以本土文化为公共领域基础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图1)。

图1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

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3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村庄设计内容主要有:生态风貌特色、开放空间系统、空间脉络布局、重点景观节点、乡土文脉、人文活动体系等设计。

3.1 村庄风貌特色设计分析

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特色:如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等。中国的乡村风貌瑰丽多姿,其风貌特色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包括有:(1)村庄本身的自然环境;(2)村庄独具特色的自然形态,也就是其空间布置形式,包括村庄的多种不同的布局形态、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脉络形态等;(3)村庄的物质组成要素,如村庄的建筑要素,由其组成的旧民居聚落、历史文化遗迹景点仍与新时代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农村文化景观特色的最重要部分。

3.1.1村庄选址位置

从中国南方现存的众多古村落选址位置可看出,古村落选址或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而且设计为开窗见山、槛外是水。即使在平原地区,许多古村落也是溪水穿村(傍村)而过,成为村庄的重要自然构成要素。

3.1.2 村庄布局

村庄的布局,具有如下特点:

(1)依山傍水,靠近自然环境。我国传统的都城是方正规整的布局形态,而村庄却与山群、溪流融为一体,即使是人工的建筑房屋,其屋顶曲线也是与山际线巧妙融合在一起。

(2)大小聚落均是聚族而居,民宅结构严谨。如岭南的古村落,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以此中心环围营建(图2)。

图2广州沙湾古镇岭南传统建筑风貌

(3)具有象征意义,意境高远。我国传统的古村落普遍多采用象征手法,一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考察完中国建筑后,他曾经感慨说:“中国城乡中建筑在田庄中的住宅,常会给人一种宇宙图案的感触,一种节令、方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3.1.3 村庄的建筑风貌

传统的村庄建筑特点与村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及组织模式,村民的传统观念更是反映在传统建筑物质环境上。影响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包括:乡土文脉、地方特色、社会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风水理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影响因素彼此融为一体,呈现在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上。

3.1.4 村口特色

村口既是村民进出村落的出入口,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村庄聚落的盛衰荣败。现今众多村庄的村口,已成为常用来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例如庙会举行、戏剧出演等,甚至还作为小型商品交易的场所。村口特色是影响村民获取记忆村庄的重要要素之一,村口设计好可以大大提高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此外,村口的环境面貌也会影响到村庄的整体形象。由此可见,村口形象是由村庄整体建筑风貌特色、整体布局特色等相关环境共同建立而成的主题形象。

3.2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将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设计中,运用图底手法,能较好地对村庄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作分析,剖析出属于人们共有的生活空间形态和品质。村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而成的结晶,需要更贴切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很有必要建立村庄开放空间系统。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有:公园绿地、休憩活动场所、交通道路用地等。具体包括:村口开放场地、村庄绿地、村内道路系统、池塘、溪河、湖泊、荒地、农林山地等。

3.3 村庄空间脉络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对于村庄空间脉络需要重点分析其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村庄要素的构成。

3.3.1 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重点主要在于村庄公共活动开放空间的组织。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及图底关系手法,能更好地对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譬如江南村落空间脉络与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常呈现出水围村(或村包水)的空间布局。可见,在村庄空间布局中水是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次是村庄巷道、院落空间的应用,弯曲有序的巷道和灵活分布的院落,两者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体空间,构成了村庄空间系统的网络。

3.3.2 村庄景观轴线

村庄传统景观轴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村庄空间及其结构上传统景观轴线是村庄传统文化复兴理念的体现。

村庄景观轴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村庄的关系,都必须和村庄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形成正向叠加。通过强化村庄的绿化空间,包括风景林、绿色廊道、绿化带等配合村庄建筑形成和完善村庄景观轴线。

3.3.3 村庄视线通廊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村庄视线通廊,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如村口与公共活动空间之间,可以通过绿化区、公共活动场地、设计标识等要素结合而营造出一条主要视线轴。此外,可以充分运用我国以往园林中的造景手法,来建立村庄水景、山景与主视线通廊之间的联系,使村庄景观与大自然环境形成理想呼应。

3.4 景观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景观节点设计应重视保护村庄传统景观节点,充分挖掘村庄原有的景观资源,确定村庄主要节点,包括村口、公共活动中心地带、祠堂周边修复改造、转角位建筑等,创建具有本土地方风格和浓郁传统特色、优美自然景观、良好生活空间的宜人居住环境。

3.5 村庄文脉的分析

农村聚落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历史年代都会在村庄发展与演变中遗留下属于自己的轨迹。因此,保留村庄的传统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就等于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村庄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景观。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在村庄内建造了很多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及巷道,这些都是维持各个社区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村庄的历史环境及其住区,又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环境及住区起到精神纽带作用。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乡土本身的建筑特色,保存乡村空间的回忆,是真正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及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村庄历史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应该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有效发挥其中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城市理论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传承村庄的历史文脉。

4 总结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及手法进行村庄规划时,必须注重村庄的风貌特色,必须对村庄的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重要景观节点、开放空间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和推敲,并且要能传承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和文脉,保证规划后村庄景观风貌具有历史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富更. 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

[2]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01) .

[3] 葛丹东,华晨.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 城市规划, 2010,(06) .

[4] 赵荣明. 成都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

第2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力系

现代城市设计是二次大战后在传统城市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综合解决日趋严峻的现代城市环境建设问题的学科领域。王建国先生所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剖析比较,从方法论的角度,澄清了现代城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概念,系统地探讨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多种应用方法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构件了一个从城市形态到城市设计的分析操作过程,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个由“设计探寻”和“参与决策”双重过程共同构成的复合体的重要结论。1 目的规划性形态与自然生长性形态

王建国先生在该书第二章中提到:“在一般意义上,城市形态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形形态的存在,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隐形形态的物化载体,‘城市形态总是受着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使用的结果。”纵览历史上中外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无非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意图演化而来的“目的性规划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城市设计过程近乎格式塔心理学方法,他为知识和信息所驾驭,是一个整体式的设计,着重体现社会组织的特点和结构的要求,他常常是有少数人制定标准而要求少数人执行,故它更多的体现了理性组织和秩序的观念。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形式好比我们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当然,有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有道德这个无形的力同样可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第二种形式,即不按人们的主观意图,没有像设计规划图表达的那样去发展,而是依循自身的社会结构、经济力量、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呈现为有规划和无规划生命交替发展的“自然生长式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这是一种近乎行为主义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联想、重复和频率的作用或接近性的基础上寻求连续性。即回忆过去的建设经验和特征,反复尝试、逐步改正的随机性,条件反射及按习惯一致行动。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力系同构关系

我们通常把城市形态的形成分为以上两种,而事实上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是及其复杂的,从最初的受自然形态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如何在诸多因素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即合适和恰当的解答正是城市设计者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的。王建国先生在书中精辟的指出:“根据物理学,力具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城市社会诸动力因素对形态的作用同样具有这三要素。它们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间共点力系”。生动形象的比喻很好的说明了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动力因素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所谓空间共点力系即不同方向和不尽同大小的力作用在同一作用点上,而在城市设计中,方向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即属于“类”的问题;大小是各因素对城市设计影响的程度,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即属于“量”的问题;而作用点也就是城市、都市本身了。在这一点上,城市设计和力系是具有同构关系的。当然,我们的类比必须是限定在力作用的空间范围内。与物理力系不同,城市形态运动的“共点力系”还有着时间这个第四维度。同样大小和同样方向的力,作用时间不同效果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力的大小一定,则城市规模愈大,形态变化所需时间就愈长。时间短,力能大,形态影响变大;时间长,力能小,则形态呈渐进特征;时间长,力能大,多见之于建新城;而力能小,时间短,则看不出形态整体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时间维度在以形态为对象的“共点力系”中举足轻重。

3 城市设计的临界空间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建筑物的结构承受一定的荷载,这些荷载在“类”上是不同的,有来自不同部位传递而来,各部分荷载在“量”上大小也不尽相同,当然,我们最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合力和方向,从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设计能够抵挡住这些荷载的构件。在这个当中我们会提到两个有关结构的概念,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状态,此状态一旦出现,后果十分严重,会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机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制的状态,当出现此状态后,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轻一些,因此对其出现的概率控制可以放宽一些。这将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城市设计中是否也存在或者有必要树立这样的临界状态的概念呢?城市是一个母体,一个作用点,它承受来自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人口、交通各个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什么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者是“临界空间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可能是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如同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一样一定存在,并且这种临界空间状态是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诸要素各力之合力作用的结果的解答。正如王建国先生在书中指出: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结果可以较经济、较有效的利用城市建设中的合力来很好的促进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的综合发展,形成一定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城市的“临界空间形态”。但也可以因为建设决策失误或设计本身的问题而导致有悖城市整体正常运转和发展的不良形态,不能认为一切城市形态都是合理的,有的形态本身就是畸形的。

4 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大多数城市是“长寿”的。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有一千多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还在不断更新,延续着他们的生命。城市不像一栋建筑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建成,城市建设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而且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与建筑师不同,城市设计师要求具有更为长远和前瞻的目光以及良好的预见能力。在方法上,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同时,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设计以多重的委托人和当地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地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远远超出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其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它研究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起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作用。各个时代、各个年代的设计者,建造者一代又一代地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好像一部有许多作家合作撰写的长篇小说,一章接着一章延续着。如果把城市比做一部交响乐,每个时期的设计者、建造者都为它谱写新的乐章,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对整个城市是如此,对局部的建筑群也是如此。

5 总结

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在受力这点上是同构的,只不过城市形态是力系作用导致的最终结果,而城市设计则是具体承受这个力系,并指向特定的城市形态理想一个干预过程。亦即城市形态是社会诸力作用多棱折射后的成像,而城市设计就是这面棱镜,它起一种能动地过滤中介作用。同时,它比形态更加现实具体,也更先一步受到社会诸系统合力作用。由此可见,从历史上城市设计活动的受力情况分析入手,进而探寻城市形态的受力状态,特别是临界空间状态,将是一种具有显示意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第3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 高层 建筑设计 理论

前言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合理的建筑设计时高层建筑是否与城市空间融合的重要依据。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一、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1. 注重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设计

高层空间设计,要全面的考虑建筑的空间组合,如庭院空间的使用,场所的布局和空间的经济性以及空间的节能和舒适性等问题。在办公室,不同的空间对于温度、采光以及景观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遍的办公室对温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其次是会议多功能厅,而走廊和楼道等交通空间会与温度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在设计上可以形成温度逐步递减转换。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室内外温差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另一方面还能够优化节约能源。

2.统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序列,在某一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建筑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尺度协调关系。

3.要考虑生态和节能

高层建筑的形态应该是有利于节能的,建筑师需要了解建筑形态和能量损失之间的关系。球形的体型系数是最小的,其次是圆柱体,再次是方柱体。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越大其损失的热量就越大。因此,在设计中使用体型系数尽可能小的建筑形态不仅能够节能还能够节约和优化建筑材料。

4.设计方案随高度变化

高层建筑不能简单地只是把楼层平面布置规划好,然后沿垂直方向层叠耸立起来就了事,而应该在结构和维护结构材质上随高度而有多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内部建筑方案上的要求,也可以是应当地环境特征上的要求。高层建筑通常在城市中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因此对城市的不同区域进行视觉上的考察可以帮助你了解在结构和外饰设计中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5.做好建筑物的表皮的生态设计

所谓的建筑表皮是指能够改变建筑物室内外物理环境功能的建筑护结构,其中包括屋面、外墙以及楼板等。建筑表皮能够反射、吸收、投射以及转换室内外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等。建筑表皮使用材料的不同或建筑物构造的不同,都会造成室内外声、光、热等物力因素的改变。因此,生态高层建筑的表皮除了具有装饰功能。表面视觉机理功能等建筑学的特性外,还必须关注表皮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重视太阳的热辐射、空气的自然风等自然因素以及反射光、烟雾、气体等污染因素。

二、利用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方法

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外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处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环节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组作为一体来考虑。

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他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是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是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联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筋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里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环节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三、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力,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会带来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地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收益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

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都是以平房为引导主流,而关于高层建筑,尽管我国的经验和历史较西方国家起步稍晚一些,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加之国内的高层建筑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层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融合也将取得新的陈果。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同时,对建筑物的设计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一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设计师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并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建筑物的一系列因素――比如其外观形象、内部结构以及使用功能等要素――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陶任重 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6)

第4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柏椿著.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中国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编著.现代城市公共照明.水利电力出版社.

第5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有着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主席佐藤优先生习惯用丰富的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记者采访中留下的印象。随着佐滕优先生侃侃而谈,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所倡导的城市"全方位设计"带来的"新概念地铁"、"温馨细致"的医院,这些实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使用者而不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设计公共设施,达到功能性与舒适性的最佳结合。

走在世界前端的地铁

"我们用十年时间,设计了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地铁。"佐藤优先生带着理想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对记者说。当时,佐藤优设计的是日本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设计方案名为"以人为本线(humanline)",目标是要设计建造一条以人为本的地铁。这是佐藤优的设计理想所在,但却有人指出,这不过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听到了怀疑的声音,但并不足以动摇佐藤优的决心。他认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都是参照这些基准来讨论的。

那么,是如何实现整体的设计?佐藤优说,这个目标的实现经历了一个过程。1995年在福冈召开了"全方位设计艺术大会",佐藤优3年前担任庆典专门委员会表彰部会长等职务,策划了跨市和大会组织委员会之间的综合设计方案。这个设计,引发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共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设计获得了最高标志设计大奖和通产大臣奖。当时的获奖设计也是以"全方位设计"作为策划的主要理念,以宣扬和平和开发人的潜力为主题,指出福冈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还大力宣传了"人的魅力",并确立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

为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地铁所有的出入口都有自动扶梯和电梯。电梯在站台中央,可供残疾人和健全者共同使用,并配备声音引导系统,盲人乘客能够清楚听到声音指引的地铁,令人惊叹。另外,在所谓的"大家的厕所"里,设置了专供人工、人工膀胱的使用者使用的设施、扶手等,尽量追求公共设施的最优化,消除了残疾人外出活动的不便和担心。站台上,安装了透明的屏蔽门,提高了整体的空间感。站台全部是直线型的,列车与站台之间没有高度差,且空隙很小。使用轮椅和婴儿车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它的优点。

重视患者感受的医院

"以人为本",具体到医院就是以患者为本。佐藤优认为,以往的医院一般只强调医院的功能,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应该如何减轻患者的重负,如何营造一种温暖的充满信赖感的氛围呢?这不仅仅要着眼于建筑物的设计,更应该从包括色彩、照明、家具、标志等视点出发,追求"全方位设计"。这个理念在九州大学医院的二期工程中得以实现。该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感性的视角,制造出更让患者感到轻松愉快的环境。

就说九州大学医院吧。该医院的一期工程于2002年竣工。九州大学医院以371位患者和175位医院工作人员为对象,针对旧病房和一期新病房的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本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还存在对医院工作人员来说不够舒畅,对患者来说不够亲切不够细致等方面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人文关怀"的不足。

既然如此,佐藤优提出,医院要体现人文关怀的要素,就要找到让人感到沉重郁闷的"罪魁祸首"--医院的颜色。白色可以满足使医院显得明亮的基本要求,但是,全部使用白色无疑增加了紧张感。病房的家具在白色的医院中是一个重要的点缀,但是,通常会因为预算的原因而被推迟考虑。

无论是走在世界前端的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还是重视患者心灵感受的九州大学医院,它们的设计获得认可的关键在于:都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以人为本"的环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统合各种知识的新方法得以确立,并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基准。

对话

美与仁德:二者须臾不可分离

赢周刊: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家,您是怎样理解"美学创造价值"这一说法的?

佐藤优:我个人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个性的尊重、爱美之心和技术与感性的融合。

赢周刊: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佐藤优:先谈谈个性的尊重。什么是美?让我们看看"美"这个汉字,从字形上看,就是"羊""大"。大的羊,在羊群中非常醒目,十分威风。现在我们发现,大的、醒目的、具有个性的东西,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中,引导社会前进的,正是在优秀理念指引下的显著的行为。另外,"羊",它还有宗教的意义,是祭祀的牲口,这便意味着"牺牲"。这是人类最为崇尚的"美"的行为。

第6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设计规划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发电等多项工作任务,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水利工程质量是指水利工程应当具备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体现。水利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建成后的项目社会影响大,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完善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工程目标。

1施工组织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甚大,工程枢纽建筑物布置形式千变万化,施工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施工特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水文气象条件制约,施工季节性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运输不便,其施工条件要比一般土木建筑工程困难得多。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总概算及招标文件的主要依据,也是业主方控制工程投资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对正确选定坝址、坝型、枢纽布置、整体优化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工程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工程效益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施工设计的编制内容

施工设计的总说明主要包括:主要施工方案、工程概况、施工组织机构、施工条件、主要节点工程说明、工程重点难点及应对方案、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等。

2.1 施工前期准备。施工前期准备要包括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 5个方面:施工组织准备、施工资源准备、施工技术准备、施工现场准备以及其他工作准备。

2.2 施工总体布置。施工总体布置要考虑到工程规模、特点和施工条件来安排工程施工时用到的临时设施,并做好施工图纸的详细设计。施工图纸的布置要全盘考虑整个施工过程的制约因素,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做到分工协作有条不稳,并根据施工图纸来合理地优化各个施工步骤。

3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内容

3.1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包括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及施工过程的管理。通过管理形成以项目法人(业主)、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3.2施工期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协助项目法人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进度计划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和资金、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范措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赔偿;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4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体制问题。我国目前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但责权不明现象比较突出,由此造成建设管理各方都管事,但都不负责的局面。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投资来源于政府,因而地方政府是政府投资水利工程真正的业主,业主是工程项目的拥有者,自然也是最高权力者。

4.2项目立项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立项是项目建设的第一道环节和关口,从根本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技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工程效益差,而有些则一味求新求大,运行费用高,超出工程实际承受能力。设计因素考虑不周,没有科学详细地分析当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导致设计标准低干实际的需要。

4.3目标管理不严肃。主要表现如:成本管理不落实、控制不到位;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或重形式轻本质;安全管理凭经验、少科学、缺系统管理;进度工期控制更是合同约定是一套、现场施工又一套,随意性大而缺乏严谨的计划、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签订合同时对工期的承诺为迎合业主的要求而不管科学性,实施时缺乏有效措施而放任自流

4.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受历史管理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现场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偏低,过分依赖于公司,依赖于企业各职能部门,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有良好的技术素养但缺乏对成本、进度、质量、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有些项目管理人员对管理在行但又对现场缺乏必要的经验与技术,或者对财务知识缺乏。因此项目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约束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4.5质量监督力不从心。具体监督过程中,由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定性不清、质量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低、缺少必要的检测工具、质量检测机构不能很好的为监督机构进行技术服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质量监督的力度,对政府有效进行质量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失去了政府监督的权限和责任,严重地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独立性。

5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措施

5.1要注意施工导流程序。施工导流既要考虑到施工建筑设计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施工总进度、总布置的导流程序问题。 它将影响到水工建筑的布局以及坝址、 坝型的选择,并且是施工总进度、总布置和工程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首先要考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与水规律相适应。通常情况下,由于改变水规律比适应水规律的代价大得多,甚至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无法改变水规律。因此,导流工程中的截流、排水、封堵、拦洪及蓄水等,就成为工程施工程序的控制要点。

5.2健全并有效运转质保体系。质保体系的建立要深人到施工工序,使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要强调现场质保体系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施工队长与质检负责人必须分设专人独立担任;要严格监督承包人的试验室工作,试验人员要持证上岗,定期或不定期地旁站监理,确保自检项目齐全、规范、达标。

5.3加强现场监理力度。驻地工程师要经常巡查工地,坚持重要工程、关键部位“第一工序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要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切实做到“六不准”:即材料未批准不得使用;开工报告未批准不开工;上道工序未自检不予验收、不准进人下道工序;验收不合格自动返工,不准计量;准备工作不充分不准施工,出了问题未得到批准不准擅自处理。同时,监理工程师还要经常进行现场检查,促使承包人的施工按规定的工艺正确操作。

5.4严把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关。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5.5土石方工程中的土石平衡.由于水利工程土石方开挖工程较大,且各建筑工程都需要进行土方填挖,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必须对土方填挖进行合理的调配,争取做到土方填挖平衡。合理的土石方平衡不仅可杜绝不必要的土石方调运、减少临时占地、缩短施工时间,更可节约投资。

5.6重视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

6 结束语

因不同的项目工程,其项目的规划、性质、建筑和结构复杂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其编制内容和重点会有所不同,需要在施工实践经验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树峰,田树义,赵显杰.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和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8) .

[2] 王书贞,胡同涛,李庆柱.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和途径[J]. 科技信息, 2009,(29) .

第7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强化理论;电工电子实验;远程虚拟实验室

一、引言

中国大陆很多高校中电工电子实验以验证理论课本知识为目的,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即可。电子课程属于较难的工科课程,实验课往往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学生在实验中尚不懂电路知识,造成了实验教学效果差,学生实验效率低。

因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在实验教学中基于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设计了多个远程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并用之于实验教学上,取得了不错效果。本文介绍了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

二、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1.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的作用,斯金纳把条件反射应用到人的学习中。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强化。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或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某些行为可以使人们得到通常所说的奖赏,从而鼓励这些行为,这个过程这就是强化理论中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强化。

2.实验教学与强化

强化理论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工电子实验室把强化理论应用到了实验教学中。

第一,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把实验教材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实验教师设计了多个远程虚拟实验用来辅助教学,采用了程序教学的原则,在每个教学单元前,通过远程虚拟实验进行预习来强化学生对电工电子学的认识,每个虚拟实验包括“解释-提问-解答-确认”四个环节。

第二,在虚拟实验中贯彻了即时强化的原则。在远程虚拟实验中,在输入数据后,可即时印证正确与否。在心理学上,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指出:“教师也常常设想,自己的作用只是指出学生错在哪里,但是如果指出学生对在哪里,常常会使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差异。”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虚拟实验中,学生正确的行为会得到鼓励。

第三,在虚拟实验中多用正强化,当学生正确,予以鼓励。

第四,在现实生活中,更大量存在的是间歇性的强化。用问歇强化形成的行为相当稳定,也极难被消退。可以对个体的行为根据时间或行为次数来进行间歇强化。虚拟实验主要用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

三、远程虚拟实验的实现方法

1.基于LabVIEW8.6的远程虚拟实验

LabVIEW是美国NI(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领先的图形化系统设计软件,凭借图形化的设计模式和强大的系统模块完成各种设计和控制程序。

通过LabVIEW软件,把LabVIEW嵌入到WEB网页中,从而实现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远程电工电子创新实践平台。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式控制完成远程实验。

在LabVIEW中,使用源代码(LLB)的方式目标VI,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将目标VI(am.vi)和它所调用的子VI一并打包生成为一个LLB;同时,修改HTML文件,将此LLB作为嵌入网页的目标。这样,当客户端的浏览器链接至此HTML时,会自动从服务器端下载LLB至本机的临时文件夹中,并在本机上独立运行其中的指定VI(a1.vi)。另外,在生成LLB时可以选择去掉所有VI的程序框图,这样可以保护程序的源代码。

2.远程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简介

目前远程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上开发了32个虚拟实验项目,可以虚拟14个数字电路实验,13个模拟电路实验和5个电工电子实验。实验可以操作,可以记录数据,大部分实验有练习题,

3.远程虚拟实验设计方法

首先定义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数据模型,仿真数据可以通过公式拟合,也可以读取实验数据数据库。然后使用LabVIEW 8.6编码实现虚拟小实验;再次通过LabVIEWLLB文件;最后建立一个网站,将对应实验LLB嵌入网页中。

如图1是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首页。

4.设计案例-三瓦法测功率

每个虚拟实验包括“解释-提问-解答-确认”四个环节。

首先对三瓦法做出解释“三相四线制电路中负载所消耗的总功率需用三只功率表分别测出A,B,C各相负载的功率,然后相加,即分别为A,B,C相负载消耗的功率,这种测量方法称为三瓦计法”。三瓦法主界面如图2所示。

其次,定义数据模型,本实验数据比较简单,直接编程实现模型,将真实测量数据预定义给瓦特表。设计程序框图如图3所示。

第三,提问-解答,程序中设计了输入数据表格,学生在仿真以后,需要填写表格,回答数据。、

第四,学生正确回答以后,将会获得积分。用来鼓励学生。

四、远程实验学生反馈

1.学生使用情况

启用后,在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每个实验学生平均每周有4学时的实验教学,共有322名学生参加实验。学生在教师教学前,已经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效果有了了解,减轻了实验教师工作量。在2011-2012年第1学期共有314名学生参加实验。

2.学生反映

在学生使用远程实验系统以后,对上课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答卷中88.2%的学生喜欢远程虚拟实验 ,欢迎这种教学方式。72%的学生认为远程实验强化了对电子电路的知识。

五、结束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基于强化理论设计了远程虚拟电工电子系统,用于学生学习电路知识。学生对此反映良好,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付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2][美] 斯金纳著,施良方译.自由与幸福的学生[A].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21.

[3]兰继军李磊 论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与教师的行为[J].社科纵横,2004-6.

第8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前期档案;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变化轨迹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描绘城市未来蓝图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今后对基础工程进行维护、管理、改建、扩建和资产评估的依据。国家档案局《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总平图、主要建筑物竣工图、综合管线图、项目审批、设计说明工程地质报告和竣工验收文件都是城建档案需要保存、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文件[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档案管理不仅是人一生相随的凭证,也是建设工程一生相随的法律凭证。然而,目前实际工作中如出现工程前期资料缺失,保管条件较差,管理欠规范等问题,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举步维艰[2]。因此,本文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与同行在档案管理方面进行交流。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生产基础设施(水电气工程设施等)、社会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交通设施等)、制度保障机构等。基建档案是记录这类工程项目立项、施工到竣工验收使用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这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1.1城建前期档案管理内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是指项目工程在施工之前的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以及工程准备材料[3]。档案管理工程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为了保证城市建设档案材料的准确与完整,从建设单位的立项,到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按建设档案要求提出编制文件,要基本做到档案材料的收集、编制与工程进度同步。其次,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工程竣工三个月内必须向城建档馆报送、移交工程档案;建设单位集中保管负责对停建、缓建的档案进行管理;建设单位被撤销的,其城市建设档案材料由城建档案馆接收保管。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馆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逐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管理技术现代化。

1.2前期档案的作用

前期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都都必须建立在现有市政设施基础之上。因此,前期档案就是市政规划编制和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也为日后的工程维修和应付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工程依据。

前期档案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体系。前期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使工程质量控制、以及工程后期的改、扩建的依据。一定程度上讲,工程档案的管理可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对建设单位起到一个约束作用。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前期档案形成条件不足

从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管理状况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只重建设,而轻档案的思维模式,使得工程档案资料不规范、不齐全,甚至出现造假现象。这也使得前期档案形成具有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前期建档意识不强,不懂建档范围,如不归档不收集不整理的“三不”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制度匮乏,无法可依,组织不力,各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行,如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时,城建档案馆在接收前期档案资料时根据档案法要求的是要提供项目建议书原件,而国土局要求也要提供项目建议书原件,这个原件的归属就是一个问题。

2.2前期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在实际的工作不难发现,前期档案的管理普遍未纳入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管理,也未纳入相关考核。同时,前期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各自为阵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导致需要协调各单位、各部门,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没有或很少统一组织参建单位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档案意识和依法治档观念不强,这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严重现象。目前,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有设有档案室或有专职档案员,但临时工居多,由于其体制原因,其自身素质也很难提高;工作人员与上级档案主管单位联系欠主动,没有及时反映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的措施,以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水平,为工程竣工验收创造良好条件。

2.3政府职能缺位

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作为主导方,对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工作缺陷,主要表现在:重建设轻档案,项目档案工作是“软件”工程,比较隐蔽,在政府的业绩考核指标上可能被“忽略”;在档案工作中,政府没有起到强势主导,统一协调的作用,许多地区无明确“红头文件”原件的归属等。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基建档案的收集工作

基础设施档案资料种类多而且复杂,有表面的、隐蔽的,有临时的、永久的,包括土建、水暖、电气、电讯、安全等设备等材料。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都必须认真核实、登记,造册立卷,保证做到案卷质量的完整、准确。档案收集工作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原始记录,这期间文件收集是难点,我们必须走出档案室,深入到工地,主动与主管基础设施领导联系,了解施工的进展,充分掌握基础设施档案形成的自然规律,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文件材料,抓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总之,档案的收集工作把握三个原则:一,必须及时收集基础设施档案材料;二,必须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三,必须把握基础设施档案材料的阶段性。

3.2健全前期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

城市基础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性,需要各参建单位共同完成,档案工作也一样,需要各单位密切配合。因此,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的关键是理顺机制,明确职责,保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笔者建议,档案管理分为两级,档案室和项目管理部。具体设置如下,每个建设项目管理部有专职档案员,专门负责将工程档案的编制职责交到项目管理部,保证档案工作与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步进行,而档案室负责对项目管理部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

3.3强化档案意识,做好业务培训

基础设施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而且需要建立一支对档案管理有责任心、事业心队伍。档案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恪守档案工作纪律,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热爱档案事业。组织各参建单位档案人员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学习基建档案业务、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档案整理立卷规范的操作方法,使工程人员了解基建档案管理知识,档案人员了解基建工程建设程序和基建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4.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是工程建设全过程活动的真实纪录,是今后对基础工程进行维护、管理、改建、扩建和资产评估的依据,对城市的规划、发展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基建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基建档案工作的不断提高不仅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应该与时俱进,推行计算机应用管理技术,适应基建工程项目现代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基建档案管理效率,提高基建档案利用速度。

【参考文献】

[1]王莉,张继红.浅谈城建档案馆接收范围[J].黑龙江史志,2010.11:63-65.

第9篇:城市设计理论范文

对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作简要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监理现状, 管理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project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is not allow to ignore, in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schedule, quality, safety and cost manage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omestic building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mor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urgent need to solve, otherwise will severely affect supervision work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the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discuss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tatus,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的建筑施工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依照相关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以及设计方案和施工合同,对于施工单位的建设时间、施工质量与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从而保障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在建筑施工监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促进国内建筑及监理行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目前影响监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1、监理单位的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监理单位的性质,基本上都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的组成,是股东与雇员的关系,除了股东和在该公司注册的监理工程师能相对稳定在一个单位里执业外,其他监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有的工程一个施工周期,会调换多个监理人员。

2、承揽监理业务的不恰当竞争。

工程施工周期、监理取费费率以及监理人员的素质,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协调的。但自从工程施工招标实行最低价中标以来,监理招标、监理业务的承揽也实行最低价承包。在监理业务竞争时,很多建设单位不是优先考察监理单位的资质、人员的素质,而是以最低的监理取费标准为选择的唯一标准。

3、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实行监理行业准入制度以来,我国监理队伍的相应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监理工程师,从全国执业考试中获得;近年,部分省、市,经过主管部门考核,很多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获得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资格。但是,从整体素质而言,仍然还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

4、部分监理人员事中、事前控制的能力偏差,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监理旁站到位不到“点”。

二、加强管理,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一)加强对监理企业的宏观管理。

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给各地企业的流动、竞争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外来企业的名不副实的进入,不但不会促进竞争,反而会影响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在对外地企业的监管上,一是准入等级制度,重点要核查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执业注册人员是否一致;二是强化对监理执业人员的管理。省、部级控制监理工程师的注册。市(县、市)建设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等应对监理上岗人员进行备案登记管理,规定在一个单位的最低执业期限、流动报备管理等,减少或避免过于频繁的流动,保持监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三是建立、健全连带责任制。公司领导对总监,总监对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一般监理人员,不仅要负管理上的连带责任,而且要负技术上的连带责任,提高业主和施工方对监理单位的信任度。

(二)、制定合理的监理取费标准,制止不正当竞争。

建筑产品是承包商生产出来的,监理业绩和信誉是靠规范操作建立起来的。监理操作的内容很多,当前特别要重视规范监理取费标准。市场竞争激烈,每一项工程都会有七八家甚至更多的单位竞相投标,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单位为了达到承揽工程的目的,采用一些不规范不正当的手段来提高竞争力,排挤别人,当前最突出的方式是主动压低取费标准。这种行为,虽能揽到监理业务,但却给工程监理的实际操作留下隐患。要知道,没有良好的成果最终是得不到业主的认同的。低价的代价基本上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给所在单位的长远发展设下了绊脚石。所以,合理取费标准是规范监理的基础,它能为项目实际监理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三)、加强对执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是提高监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监理人员的素质是企业形象的窗口,企业要重视、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培训。从监理在施工现场反映的情况看,监理企业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及时、适时及做好施工图的熟悉、审阅工作。

监理单位在收到全套施工图纸后,监理公司要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认真审阅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图纸细节,明确工程监理的关键部位,对控制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分项工程、关键部位监理旁站规划及实施细则。在施工图审阅和监理时,要克服和消除“施工图是经过审查的”、只要“按图监理就可以”的思想。要领会、理解设计说明中“未尽事宜按有关规范、标准施工”的深层含义,要善于在“纸上谈兵”时,事前发现诸如楼梯梯段净高不足、楼梯平台净宽不足等违反强制性标准、不符合规范规定且影响使用功能等设计疏忽,并在工程施工、隐蔽前发现、协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