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当代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音乐教育

第1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一柏拉图的音乐教育观念

柏拉图的音乐观念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后者认为音乐就是一个微观的宇宙,其音响和节奏体系是受数学法则支配的。在毕达哥拉斯的时代,只有纯音程才被认为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它们正好符合当时所认为的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因而成为四艺之一。柏拉图继承了前人关于宇宙和谐的观点,但他的观念并不局限于音乐艺术,而是扩展到社会人文领域,关注到人的和谐发展。在他看来,人需要构筑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以达到内部的整体和谐。一个人只有达到内部和谐,才会满足和宁静,才会幸福。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音乐。

出于净化灵魂的理想,柏拉图主张对诗歌的调式进行挑选。他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而不仅仅是娱乐和享受。他对能够进入理想城邦的乐器做了限制,抵制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不允许代表的长笛进到城邦里来。还觉得只有质朴的音乐文艺教育才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对心智和伦理道德各方面进行快速的发展,是对未成年人向正确方向的指引。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富有幸福必需的那种善的和智慧的生活,应当使灵魂看见善的理念。一个人只有精神上达到善的境界,才可能求真、求美。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而可以培养接近善的理念的自觉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一思想: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而这也正是今天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源头。古希腊的音乐观体现在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理解上,音乐的各种属性调式、节奏、曲调、风格、音色以及表演方式等,都要服从于他所赋予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体现出其实践品格。柏拉图认为,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教学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地了解到每个儿童的天性。 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音乐教育,不应该提倡将技术上的卓越( technical excellence) 作为学习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应当使每个人都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不应成为竞技的工具。在后来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教育先驱的教育思想中,以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铃木镇一等音乐教育家所倡导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都可以看到柏拉图这些思想的光辉。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向灵魂灌输节律与谐和,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美和善是不可分离的。通过音乐教育,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以优化,最终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音乐并非感官刺激的艺术,而是理性享受,音乐教育应当是理性的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出发,达到对美的爱。现代教育同样强调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不同的是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往往异化为技术教育,这种对美的爱只在技术成熟以后才被提起。在古希腊,音乐、诗歌、舞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因此音乐的教育实际上是综合的文艺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是这一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造就人的性格、文雅和毅力,音乐教育是为着教化人、滋养人而存在的,在人的和谐发展中具有奠基作用,是通往真、善、美的必由之路,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

二音乐教育的当代语境

语境,即语言环境,狭义上指书面语上下文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即言语所处的具体场合或者社会环境。本文所述当代语境即指后者。语境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集合。认清语境,方可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音乐教育的语境既包括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也包括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现象。以下是笔者对当代音乐教育所处语境所做的剖析。

( 一) 人之失调

早在19 世纪,席勒就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开来,现代人在人性上是分裂的。我们处在一个崇尚物质和科技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对人性所造成的伤害也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高速的工业化建设使当代人性和谐的力量趋向分裂。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物质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非物质危机。环顾我们周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存竞争加剧、主体身份丧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与物质生产的进步背道而驰。国际化、信息化的步伐,显然没有与普通人的生活节奏协调一致。或许正是由于我们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掩盖了人的本性,人们的灵魂已经被形形的价值观裹挟,产生迷茫,已经无法转身看到柏拉图所说的那个身后的实在了。人们忙于追求时尚,以便跟上社会的快节奏。那种合乎自然人性的教育理想,仿佛是空中楼阁,一旦付诸实际中就失去了本来面目。

( 二) 娱乐化生态

与柏拉图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培育和谐、理性、节制的观念相反的是,现代人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带领下,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音像、数码设备的层出不穷,人们更多的是以娱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音乐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讲,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音乐的消费者而不是音乐的积极参与者。尼尔波兹曼在其所著《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现实社会( 书中指美国) 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左右。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生态得益于科技的力量。IT 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任何想听的音乐都变得唾手可得。学生所拥有的音乐比学校音乐课程所提供的多得多。社会音乐产品( 主要是流行音乐) 强化了年轻人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并且,这一现象已经延伸到学校音乐教育当中。音乐在道德情感方面的游移性,使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生态。

19 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制订了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斯宾塞看来,艺术( 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 只是为了闲暇时间休息和娱乐,音乐在教育中只充当敲敲边鼓的角色。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方向,也为后来文理偏科埋下了伏笔。同时代的英国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偏向的弊端,他针锋相对地指出: 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与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而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则警告说文化生活的娱乐化将会导致文化精神枯萎。事实却是,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波兹曼的告诫也开始随着电视等传媒的普及而显现出来。当音乐的娱乐功能得到过度发挥的时候,他对于人的理性精神的唤起就显得异常脆弱了。

( 三) 技术化、工具化

纵观古今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到斯宾塞的课程体系,是一条由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向学科不断细分的道路。所谓科学,实际上是分科而学,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今天分科而教的局面。随着历史演进,文化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所取代,这一趋势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发展,但学科本位的倾向也带来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忽视。在音乐教学上,则表现为技术上的卓越成为音乐学科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而将健康人格的培养抛在了脑后。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不无痛心地说: 作为人格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分科教育的肢解之后,在21 世纪的网络时代,还有着进一步被撕碎的可能。与音乐教育外部生态的娱乐化相对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专业化确切地说,是技术化工具化。这一问题的最初表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考级热,大批的儿童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走上音乐学习之路。他们当中不乏有佼佼者,例如近几年在国际大赛获奖的青年演奏家和歌唱家,但更多的儿童在拿到期望中的考级证书之后就将音乐束之高阁了。技能培训式的音乐学习没有带来人生的完美,而是给了他们一个痛苦的童年。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强烈功利目标的驱使下,胡萝卜加大棒式的音乐教学早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美 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善于尊重不同文化身份和听取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依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来获得某项与音乐有关的技能。对此,笔者在观摩某器乐教学大师班时,就感受颇深: 许多学员拥有很好的演奏技术,但是普遍缺乏音乐感,他们是按照音符来演奏,而不是按音乐来演奏的。虽然手指跑动很快,但感受不到音乐的活力与魅力。在一些现代作品音乐会上,这一点似乎更为明显。音乐毕竟是由人来听的,如果音乐创作仅仅满足于各种新潮技法,音乐又何以为音乐?

音乐变成了技术,音乐的教育变成了技术培训,这固然有一些历史原因,在培养学生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方面,我们的教学的确做得不够好。加上音乐学习者的一些非音乐目的,在很表层、很强烈的方面,这是对演奏、演唱技术的宣示而不是通过音乐对人文精神的张扬。除此之外,强调音乐教育的技术性,可能与音乐教育者试图证实自身在学校教育链条中的学科合理性也有一定关系,而这又与社会音乐考级不谋而合,因为这样能以某种可见的、可量化的数据体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音乐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结果是音乐与其他高考科目一样,也在为分数而努力。以分数为目的,很难造就健全的人。以技术为目标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因为这使音乐与心灵分离,更甚者,感性与理性不相容,从而偏离了它的本来目的。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文化生态的娱乐化以及功利性目标的干扰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学校音乐教学,它会使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本质认识发生偏差,教学目标变得模糊不清,教学行为走向混乱。

三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归不能使人脱离自然的属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都应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也同样如此。工业社会产能的高度分化,导致人的道德与智慧、感性与理性的分离。工具化的音乐技能教育亦会将音乐教育拖入本末倒置的泥潭。今天的人们包裹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之中,科技的力量正在削弱我们作为人的意识。无论是娱乐至死的物种还是沦为知识和理性的奴隶,都不能使我们达到幸福的彼岸。正因为如此,音乐教育要拨开现代文明的迷雾,让音乐带我们返璞归真。音乐教育要回到人文教育的轨道,在促进人的人性回归与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人文,即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前者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后者则是人文科学所应体现和塑造的人的精神及内在品质。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是指音乐教育要回归到以涵养人性、促进内在和谐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人学轨道。这一观点是以柏拉图的身心即善且美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但又在此基础上略作阐发,使之既能汲取古人思想的有益养分,又可以契合当代语境下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一) 美善合一

柏拉图的和谐理想,其实就是要整体发展。一个人只有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整个身心才会协调起来。柏拉图重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聪明人如果品格不好,会变成无用而有害的畸形人。可见,他是希望教育要促进灵魂与视力整体发展的。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人格养成、身体健康应是教育始终不变的基本诉求。柏拉图将人的心智和体质的训练看作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他相信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使人性得到改造。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在音乐的环境中,人格才能得以完善。柏拉图通过音乐教育促进身心和谐的理论与孔子时代的乐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出东西方在人性塑造方面的一些共通性。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席勒的美育理论以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等人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在致力于通过音乐教育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是希望艺术能够替代宗教的世俗救赎功能,从而使人内心平静与安宁,这种精神的自足也体现在柏拉图的和谐音乐教育思想当中。在当代,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和戴维埃利奥特( David J. Elliott) 都提出音乐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完整性。而加拿大音乐哲学家韦恩鲍曼则呼吁音乐教育不能失去其固有的伦理道德意义。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问题,终归还是做人的问题这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最终归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人格、趣味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人格培养的学科本质。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按照这种将音乐的形式本体和精神内涵割裂开来的说法,自古就有,未来也不会例外。今天提倡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实已经包括了音乐艺术在形式、韵律、情感、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和功用。音乐本身就是人的自然性情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好的音乐必然是引人向善的,本身不存在要不要道德说教的问题。音乐教育者或许可以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孰轻孰重。但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不要简单否定音乐对人的情感、品质的影响力和伦理教化作用,不把音乐简单地当作审美的对象。应该将音乐的形式本体与道德伦理意义看作是辩证的统一体,否则就会陷入审美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歧途。

美、善本为一家。培养完整的人,首先要做到人格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辩证统一,即: 美善合一。通过音乐的教育,不仅形成对艺术美的体验、鉴赏、创造能力,还可以激发爱的情怀、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二) 技艺相和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技术训练是重要的一方面。音乐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技能的进步为音乐艺术表现力带来更多可能性。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讲,参与式学习可使学习者获得局内与局外的不同体验。音乐表演实践是体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最佳途径,演奏演唱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需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技能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在现实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音乐学习往往导致学习者认知与情感的分裂,从而忽略了音乐的内涵,忽略了整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音乐的学习,技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最终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音乐表演中,除了展示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表达艺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气质。不论歌唱还是演奏,技术只是一方面,技术到达一定阶段、达到一定高度后,最终体现的还是人文修养。我们提倡音乐教育的生命性,就是要它自始至终都体现音乐的人性本质。让音乐闪耀人性的光彩,而不是训练一个技术工匠。

第2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 中小学 音乐教育 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第3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 多元化 价值

一、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基本模块构成。

社区(Community),顾名思义,即居民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音乐教育(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即在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开展与传授音乐知识相关的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音乐文化繁衍承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和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社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笔者及其团队走访调研了广州地区的西二琴行、黄钟琴行、卓越琴行、嘉谊轩琴行、星海之子音乐学校、卓博艺术学校、奥斯卡培训、虹艺培训等数所社区琴行和培训学校以及相关幼儿园。综合调研情况,本文以广州地区社区音乐发展情况为例,分别阐述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社区基层单位所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宽松的,只要具有最基本的资质,办好相关手续,即可开始宣传招生。目前,以广州地区为例,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公立学校艺术实践培训部门、私营琴行、音乐教师个人等。有的社区也以社区名义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开办艺术培训班。

2.社区音乐教育办学形式、内容多元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地点多设置在居民区内,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不及学校,但与“便利店”一样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不仅学习地点多,离学员居住地近,免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苦恼,而且社区音乐教育学习的内容相对齐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模式还可以应学员所需,量体裁衣地为其设置教学内容和进程,而不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必须受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指导意见的约束。

学员们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音乐表演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上课形式(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或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来社区音乐教室学习音乐。不少学员在学习音乐之余还兼学了其他特长。

以广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教育中,音乐教育仍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培训中,器乐音乐教育的人数又是最多的,占到了整个社区音乐教育的一半以上(表1、表2)。可见,社区音乐教育机构在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名称 各专业培训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音乐培训 31%

美术培训 22%

礼仪培训 3%

播音主持 5%

模特培训 8%

服装培训 8%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1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比例分配表

社区音乐专业培训内容 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声乐专业 5%

器乐专业(含钢琴) 53%

视唱练耳 12%

乐理 12%

合奏课 3%

其他 11%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2 社区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内容)

3.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结构多元化,学员市场相对稳定

与学校学生相异的是,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以上的学员都以填补个人的空余时间为主,绝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或孩子增加一项业余爱好,音乐教育的娱乐化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表3)。

学员参加社区培训的学习目标 所占比例

目的一: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 56%

目的二: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 11%

目的三: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 33%

表3 学员参加社区音乐培训的学习目标比例表

另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社会层次呈现多元化,从工作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在职的和非在职的;从年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从专业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从学习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等。凡此种种,都让社区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得以有效运转,又因为学员和培训机构各取所需,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学员队伍是相对稳定的(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年龄段 各年龄段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幼儿园阶段

(3—7岁) 56%

23%

小学阶段

(7—12岁) 33%

45%

初中阶段

(12—15岁) 19%

高中阶段

(15—18岁) 11%

成人阶段

(18岁以上) 2%

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

4.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

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

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第4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1.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这种追求以当前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为基础,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地位不断提高,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迅速发展时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然有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坚决实施教育改革,才能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学校的音乐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所以,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各个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也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音乐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①。

2. 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的音乐学科发展是共存的关系。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要根据音乐学科的发展情况,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来实施,随着我国的音乐不断的发展,音乐学科自然机会随之不断变化,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也是不同的音乐学科形成的直接原因,新的音乐学科的产生,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也为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两者必然要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1. 管理机制滞后

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这样一个短暂的发展时间自然就决定了高校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难以成熟。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结构的不合理这样的问题非常常见。高校对音乐教学虽然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并没有认真看待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问题,让一些没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勉强进入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和其他的学科一起接受同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②。

2.学科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有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改变旧有的课程设置的模式和思想,课程设置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思想,盲目参照其他学校的模式,忽略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课程甚至非常不科学,影响了发展潜力的提升。音乐学科的发展应当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步,学科设置的模式和理念应当与时俱进,跳出传统思想的牢笼,这样才能够满足高校音乐教学、学生的未来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要求。

3.音乐教学忽略了与实际的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来源于现实。音乐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普遍忽略了这一点,音乐教学已经习惯了生搬硬套,并不注重与实际的联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音乐教学和实际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上都忽视了音乐教学和现实的结合③。

4.加强音乐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集合。教学直接体现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对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中必须要有教材建设方面的要求和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解决我国目前各个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国有很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材好多年都没有变化,内容早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严重地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教材进行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想要建立符合时展需求、符合学生学习需求而又完全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教材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学校的重视,拨出足够的经费更新教材和教学器材,促进音乐教学的蓬勃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促进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完善教育管理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音乐学科虽然有着很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文件作为政策基础,但是各个高校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这种不够重视集中表现在音乐教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方面,不够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影响了音乐教学的管理效率。在实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用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学科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联系学生的实际,抓住改革的重点,让开设的学科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社会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音乐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必须要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重视起来,优先使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健全管理机构设置,让教学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④。

第5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但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和发展状况却不尽人意,应当对我国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一、音乐学科在高校中的发展状况

(一)课程设计并不合理

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着传统的音乐课程设计方式,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大多为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由于音乐课程的诞生及发展都会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传统的一对一辅导模式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随着音乐专业类的院校逐年增多并且进行扩招,传统的针对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音乐课程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对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的设计及时进行改变,适当的做出调整和规范。

(二)课程教材不够新颖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课程仍然使用者旧版的音乐教材进行教学,此版本的教材始终没有进行修订和再版。科目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依据和内容来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材的质量优劣和内容性质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材的改进也应当被列入到教育改革的任务中,以往高校选用的音乐教材都是音乐学院的教材,尤其是西洋乐器的教材会直接选用国外的教材,但是由于这些教材并不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因此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使教学内容完善和健全。由此可见,教材改革已经成为了高校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当务之急,制定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音乐教材,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教材中,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当中。

(三)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在课堂中起到总体的引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部分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都难以达到要求,也有一部分教师受自身的能力限制并不能肩负起教学的责任。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都普遍较低,甚至有些教师的年龄与所教学生相差无几,导致在进行教学时无法建立师严,学生对于教师并不具备应有的尊敬和敬畏。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旧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无法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方法并不科学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始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静态的,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师采用主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进行接收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的口干舌燥,然而学生却不一定能够将知识完全的听取和吸收。

二、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

欲要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树立自由、创造、发展的教学观,音乐教学的理论课程应当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导向,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行提升和培养。譬如,音乐教师在进行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教学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具体的相关视频和音乐音频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的音乐专业知识与动画形式相结合,直观、趣味地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音乐教学课堂。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除此之外,高校方面要加强对音乐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进行音乐教师的招聘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聘请的标准,招收高学历、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并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及时了解当前音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学校应当聘请社会上的音乐行业的专家或行业精英,到校内开设音乐专业的讲座,为学生讲解最专业、最具体的音乐知识,也可以是在学校举办小型的音乐会,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三)对教学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课程设计并不符合当前的音乐教育状况,课程设计不切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当我国高校的音乐学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创造出一种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特色音乐教程和教学模式。若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就应当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诉求,以此为基础,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音乐教学是我国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在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够合理,并且师资队伍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用进行改进,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音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4(15).

第6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20世纪开始,美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心。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学校音乐教育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50年代后期,专业音乐界和关注社会音乐生活运转的基金会开始参与音乐教育改革,并促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一些音乐教育改革项目。其中,引人瞩目的便是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当代音乐计划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发起和资助,分“青年作曲家计划”“当代音乐计划”和“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三个阶段进行,历时十余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现象: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在“当代音乐计划”中,年轻的音乐家们受聘入美国部分学校任教并创作音乐,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对当代音乐有所了解和认可,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鉴于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试图阐述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从而得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及特点分析

(一)音乐家受聘深入学校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1963至1968年,又有46名作曲家深入中小学。

1968至1973年,21名专家为中小学和大学研制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i

2、特点分析

(1)创造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音乐家总是善于透过平凡的现象,超越习俗展开思维;善于用直觉创造出崭新的形式、音响和表现方式;总是关注当代音乐思维,熟悉并参与20世纪后半叶的音乐舞台。不同于普通音乐教师,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使学生直接了解音乐家及其工作方式,熟悉当代音乐的风格,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本文由收集整理趣,改变专业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两个领域的割裂局面,使双方在合作中相互受益。

(2)创作学校音乐,积累音乐教材。音乐家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觉敏感性,通过聆听学校音乐发现其内涵,而不是依靠语言和印刷符号对学校音乐进行反应和判断。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以直接体验学校音乐的特点和问题,并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创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积累教材。

(二)社会对该现象的广泛支持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全国音乐理事会(national music council)组织了一套班子,在戴乐·乔伊奥(norman dello joio)的主持和福斯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资助下,“青年作曲家计划”(young composers project)开始实施。

1963至1968年,福斯特基金会给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提供138万美元的资助,开始了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ii

1968至1973年,福斯特基金会又出了134万美元,加上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所出的25万美元的经费,当代音乐计划进入了为期五年的第二阶段。iii

2、特点分析

(1)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大力支持。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全国音乐教育协会,是以美国非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对象的组织,成员众多,囊括从小学到大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的各级门类。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作为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代言人,该组织发挥召集、研究、决策、交流和督导功能,对美国音乐家最终走进学校起了重要作用。

(2)基金会的大力资助。美国音乐教育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基金会在财务上的鼎力支持。从美国福斯特基金会对当代音乐计划的投资数额,可以看出,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就是对繁荣社会音乐艺术生活的投入。

(三)加强对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作曲家们提出师资培训的迫切需要。

1963至1968年,当代音乐计划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在一些小学实施6个教学实验。

1966至1968年间,为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相继举办各类短训班、讲习班。iv

2、特点分析

(1)培养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的了解。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一些大学开设了以当代音乐的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

(2)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为了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使音乐教师成为充满热情的专家,并且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展现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与同学合作中分享集体的成功。

二、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提倡音乐家进中小学课堂。音乐家是具有表演、指挥、创造性、音乐理论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专家,能够在课堂上尽量展示这些才能,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连续性的教学。他们具备高度专业化的合唱、器乐和普通音乐知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指导。

(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音乐家深入学校的支持。1、广泛吸纳资金,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足够资金帮助发长期稳定的学校音乐教学,所有学生,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平等地接受器乐教学。使公众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是儿童完整教育的一部分。为促进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做贡献,通过与学校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向中小学提供崭新的教学设备。2、成立各类艺术团体,增加学生课外音乐体验途径。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提供资金,成立非赢利性艺术社团组织,其目的是向青少年,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提供课外免费的艺术课程教学(包括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强调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任何学生,不管水平和资质如何,只要喜欢,都可以随意挑选社团加入,如:乐队、合唱队等。

第7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全球多样化音乐社区》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蕴?并从民族音乐传承三个标志性阶段说起,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义。并提到:“朝向全球多样化的音乐社区,在哲学意义上多样性的概念突破唯一性或两极论的宏观表述。社区则澄清这一概念在具体时间层面上的存在。哲学观念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它是和具体时间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的、多样化的、在具体时间中体现的哲学观念在这个时代是有生命力的。”马达教授从近10年三次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看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10年,通过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围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讨论”、“有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讨论”五大部分代表性文献的分析与述评,梳理出这期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此外,管建华教授《新轴心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复归》也极为精彩。

在大会史学板块部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东风分析了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发展态势与趋向。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褚灏从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想转型,教育转型与音乐教育重新,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主体及特征与意义等角度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述评。中国音乐学院余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苦命与使命》的发言也极为精彩,现场掌声不断。在专题报告会议上,哲学组张业茂、黄剑敏、吴跃跃、周世斌四人了报告。张业茂《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哲学的思考》从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身体”的转向,探寻音乐教育中自在之身体与自为之身体的哲学意蕴,对身体哲学进行思考。黄剑敏《孔子与老子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乐教的对象、方法、准则、核心、目的和社会功能轮六个方面对孔子和老子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吴跃跃《音乐材料、存在方式、音乐释义、主客关系———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哲学思辨》站在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高度,从音乐材料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特殊性、音乐释义的特殊性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论证,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好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审美主体重要性的理论根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回顾、反思、创新探索与实践》的发言,回顾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反思了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和修订版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实践进行探索,并应用于北川中学支教和北京农民工子弟校援助。史学组崔学荣、马骁、杨健、陈永四人做了发言。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崔学荣作了题为《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发言,以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类型与目标、招生考试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其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培养模式各自特点,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马骁《中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发展述评》通过对近代女子音乐教育进行梳理,探寻历史根源,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陈永《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研究构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这一学术对象的理论基础、学术现状和研究设计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构建有关音乐教育制度史的学科体系,探究音乐制度在各种外生性志愿影响下的动态形成机制与功能机制。此外杨健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音乐教育哲学分会场由吴跃跃、柳良、李嘉栋、吕屹主持,全国音乐教育史学分会场由刘咏莲、徐旭标、黄剑敏、冯巍巍主持。期间每个会场的讨论都十分热烈,众多同学老师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火花。研讨会期间,曲阜师大音乐学院师生还为与会人员精心准备了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集中展示了富有日照地方特色的岚山号子、夹仓锣鼓、鲁南五大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音乐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成果。“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史学研讨会”会议的召开对于音乐教育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史是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教育史与音乐史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史学的视角探索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规律,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而音乐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妍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第8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整合意识母语文化主体 不同而并立① 主体价值重建

    学校音乐教育是目前音乐教育学首要关注的问题,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学发展的根本,实际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如何建设的过程。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自古至今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资源和理论建树②。面对21世纪,该体系的建设是否可进入整合性的研究和实践,以使体系的建设逐步呈现完整清晰的中华主体风格,使其与其他异文化共同体的教育体系有母语文化实质的区别?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根据观察、参与和思考得出的经验教训,越来越感觉到,孤立地关注民族音乐教育的某一方面,对建设一个主体性完善的体系、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总有较大距离甚至偏离其目的。如果换一种思维角度,立足于打通各个领域的相对封闭,使各方面成果和思想精华互动互补,完整体系的主体建设是否会有更深入的推进?

    这种建设和推进需要强化整合意识。

    源起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和工具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大工业流程分工细致的现代文明启示下,将学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象物质生产流程一样细致分工,在各专业、各学科越划越细、看上去越来越精深、越来越尖端的学科专业研究,实际把整个人类文化分割成许多越来越互不相干的“领域”。为什么在当代兴起对东方哲学的关注?③就是人们在发现世界已成互不相干的各种“领域”之后,人的精神家园反而出现深刻的恐慌和危机,人们呼唤整合、呼唤平等交融、呼唤“全球一体化”。而东方哲学圆融中和的整体观,在某种意义上为人们的心灵提供着内在的深沉依托,于是,整合不仅成为学术历史的当代命题,也成为人类精神价值需求的回归。

    这个现实,促使当代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蓬勃兴起,综合性的,交叉互渗的边缘学科层不出穷……这是世界从分离重新走向整合的历史趋势。这种趋势逼使人们不断扩展理论思维空间,呼唤所有学科进入空间共享,在共享的空间之中互动互融,彼此打通。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学派和学科都不可能占有所有正确的空间,只有在打通的基础上寻求深沉意义的整合……一种“不同而并立”的多元融通关系,才可能尽量地靠近人类较理想的存在状态。在此历史背景下提出建设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整合意识”,其学术取向也就有不同以往的特殊意义。在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中,目前有三个层面尤其要强化整合意识——

    1、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基础层面的整合;

    2、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学校规范教育”与“民间自我传承教育”——结构层面的整合;

第9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人文关怀;人性思考;审美感悟;创造能力培养

“音乐是这样一种伟大而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有力地影响了人的内在本性,就像一种宇宙寓言那样完整而深刻地被人的内心所理解,它的独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音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悟,让人动情、感奋。音乐对人心灵深处产生独特的作用,让人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并激励人追求生命价值。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对人性的思考与心灵的关注

(1)音乐教学中渗透关于人性的思考。笔者认为,人性的思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思考体现着人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理解。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为基础和前提,这种精神独立表现为对人内心的自由意志、人内心的生活等,人只有具备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之后,才能了解外界的一切。音乐作为人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个体来说,音乐教育对个体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实现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为依托。

(2)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心灵的关注。笔者认为,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完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也有助于丰富人对音乐的体验,并有效提高人的想象能力和敏感性,进而形成人的审美价值标准,自觉地按照个体的审美理想去审视自身的行为与心灵。

对于音乐本身而言,不仅体现了以音箱为载体的感性形式,还蕴藏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精神特征。音乐作品可以表现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个性,在作品中表现对生命的多种层次的感受。因此,要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价值,进而完成对音乐教育的使命。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审美的感悟

(1)扩大大学生艺术欣赏审美领域。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从特定的艺术形象中,领悟音乐的内涵,引导其树立个人理想,提高其思想境界;另一方面,除了学校规定的音乐教学课程以外,应该组织特定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疏导大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向上的品格。

(2)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并通过音乐教育启迪其人生、净化其心灵。引导大学生欣赏高雅音乐,并教育他们如何欣赏高雅音乐。比如,平时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欣赏世界名曲的音乐公开课程,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净化他们的人格,充实他们的大学生活。

三、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式。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积极帮助、引导学生形成并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教师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音乐教育培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超越常规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2)丰富和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积极采用多渠道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创作环境,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

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体现。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当代大学生教育方针、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