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围虾养殖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

第1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方式居多。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则多采用精养高产,人工或半人工控制

条件下的工业化技术。我国水产养殖科技水平比起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来,仍有不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距。为了使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规律,因地制宜,制

定出适合我国水产养殖的新路子。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因地制宜

1、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我国湖泊水库众多,多年来偏重于开发利用,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在渔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湖泊水库渔业,天然捕捞的比例已很小。在开发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产

值偏低,以及渔业增产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渔业结构作较大

的调整。这就对我国湖泊、水库渔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

2、设施渔业

2.1工业化养殖技术

工业化养鱼的发展始于工厂化育苗,即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实现苗种生产。目前,全世界仅对虾育

苗场就有3500座,其中我国也有数百座。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养鱼的发展,以便节省昂

贵的土地费用,节省紧缺的水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高蛋白食品。目前,工业化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式

是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养鱼生产向着稳产高产、科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养殖的品种主要是优质鱼

虾和贝类,如鲑、鳟、鲆、鲷、鳗、鲈、鲇、鲟、鲍、虾、甲鱼等不下数十种。

2.2网箱养殖技术

我国海水网箱养鱼发展迅速,是沿海省市渔业增产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已由传统的网箱向抗风浪

网箱扩展,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黄鱼、石斑鱼、真鲷等优质鱼和一些地方品种,并在加紧开发一些高附加

值的适养品种。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活鱼可供出口,经营相当灵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3围网养殖技术

围网养殖是利用网片或网片与堤坝、湖岸相结合,在湖泊中围隔一部分水面进行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特色之一。围网将养殖鱼与湖泊隔开,可以提高放养密度、便于养殖管理及起捕,而湖水又可通

过网片交换,维持较好的水质[2]。由于围网养殖强度较大,因此天然饵料提供的营养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

量,必须投喂补充营养。多数围网养殖是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对象,可利用天然水草作为廉价饵料,同

时补充配合饲料。近年来也有以河蟹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养对象的。

3、建议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3]

3.1基本背景

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两大支柱之一,目前,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我国是一个水产大国,总产量已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但还不是水产强国,科技竞争力还不强,产业化程度与先进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化规模和效益相对落后。针对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环境、技术以及设施状况,急需推进产业化发展,选择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优先给予支持。

3.2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

3.2.1海淡水增养殖技术

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真鲷、牙鲆和优质淡水鱼等主要养殖对象进行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优良品种的生产;研究新的蛋白源,特别是植物蛋白源的开发,以解决我国动物蛋白源紧缺问题,并研究低污染饲料、抗病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为健康养殖创造良好条件;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典型水域,通过良性调控,使养殖典型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构建水产养殖生物亚健康评价、病原及养殖生态早期预警技术体系,构建疫苗、免疫增强剂、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养殖生态改良剂等生物安全抗感染技术和生态安全改良技术体系,提出改善水产动植物在养殖保健管理与食品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养殖技术,使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转化。

3.2.2设施渔业和渔业工程装备

集约化养殖设施:以“系统运行经济性、节能节水无公害、控制性操作、管理智能化、”为目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和技术运用,推进集约化养殖设施及装备上一个新台阶。重点研究主要生产品种(如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对虾、河蟹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或育苗)系统技术和池塘集约化养殖设施新模式。

网箱养殖装备及设施:重点开展开放性水域深水网箱设施系统、特殊用途海上网箱装备和内湾、湖泊网箱设施研究与生产。

远洋捕捞作业装备和选择性助渔仪器:加强大洋性渔业捕捞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解决在国际海洋捕捞竞争中装备条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问题,提高捕捞生产效益。加强选择性助渔仪器的研制,关键在以最新科学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和集成研究,使捕捞作业的目标更准、更有效,从而保护非捕捞对象,修复近海捕捞资源。重点开展大型拖、围、钓作业船工程及装备技术和各种选择性捕捞助渔仪器的技术研究。

水产品流通加工装备的研究和生产:重点开展鱼、虾、贝类自动化处理机械、淡水鱼综合加工技术及装备和水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和冷链技术的研究。

3.3观赏水族类育种与养殖技术

开展对本土观赏水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重要观赏水族新品种的培育,海水观赏水族的繁育技术以及人工生态系统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立各种类型的观赏水族准化养殖技术。

3.4水产品现代物流模式与示范

在全国水产品主要集散地,在原有水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水产养殖物流中心和养殖信息智能系统,做到专业化、优质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并为当地做出示范。

3.5高新技术集成科技平台与“产、学、研”联动平台

以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孵化平台,通过大型项目,加大投入,并再建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在原有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中争取2~3个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重点水产院校,通过对原有实践基地的强化和优先发展,使其成为省(市)级的“产、学、研”基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徐跑.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对策.科学养鱼,2008.09.

[2] 黄文钰,舒金华,许朋柱.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土壤,2002年04期.

第2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第3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云南石屏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266-01

石屏县自2006年开展大闸蟹养殖试验以来,大闸蟹养殖成为石屏县名特优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水产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不少养蟹户仍然采取传统养殖模式,造成大闸蟹养殖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为了探索最佳的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特进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1口池塘,面积为0.37 hm2,池深1.8 m,水深1.3 m,淤泥20~30 cm。池埂坚硬,保水性良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方便。供试机械设备与饲料:水泵1台,饲料种类有水草、小麦、黄豆、南瓜、小杂鱼、畜禽下杂等。防逃措施:在池塘四周砌围空心砖,再贴上磁砖防逃,以防大闸蟹逃逸。

1.2 试验方法

1.2.1 清塘。2013年12月17日放干池水用生石灰1 100 kg化水全池泼洒,杀灭敌害,预防病源滋生。

1.2.2 水草种植。2013年12月26日开始水草种植,品种为水韭菜、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0%。此消彼长,互为补充,为大闸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提供植物性饵料及创造隐蔽环境,有利大闸蟹蜕壳生长、发育[1-2]。

1.2.3 苗种投放。2014年1月13日从上海崇明岛引进肢体完整、体质健壮、体表无附着物、规格齐整长江水系扣蟹(规格5.5 g/只),投放1.5万只/hm2,共投放5 500只。同时放养规格为30尾/kg的鲢鳙鱼11 kg,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饵料生物,改善水质,增加产量。蟹苗投放前先将外购蟹苗反复浸入池水中3次,每次5 min,让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再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蟹苗5 min对蟹苗消毒后,将蟹苗倒在箱盖上,让蟹苗自由爬入池水中[3-4]。

1.2.4 科学投喂。在大闸蟹的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大闸蟹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水温变化,“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并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1―3月水温低,大闸蟹摄食少,蟹苗增重慢,投饵率控制在3%~5%,应投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随着水温升高和增重加快,投饵率提高到6%~9%;每天分2个时段投喂,即8:00―9:00、20:00―21:00,晚上占投喂量的60%~70%,养殖早期全部投喂小鱼,随着大闸蟹的生长,7月开始增加投喂部分小麦、黄豆等作为搭配饲料,占投饵量的20%。同时,坚持每月对大闸蟹进行1次生长测定,掌握大闸蟹的生长和健康状况,为投饵提供科学依据,投喂时应注意观察,以2~3 h吃完为好。3月底投放鲜活螺蛳750 kg,使其自然繁殖,提供大闸蟹的饲料[5-6]。

1.2.5 水质管理。整个饲养期间,每天坚持早、中、晚水温测定,每15 d对水体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指标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适当肥度,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之间,养殖初期池水深度控制在0.4~0.5 m;养殖中期池水深度控制在0.8~1.0 m;养殖后期池水深度控制在1.0~1.3 m之间;6月后每10 d加水1次,每次加水20 cm,同时排出部分底层水,并定期进行水体交换。

1.2.6 病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养殖前要彻底清塘,对蟹体进行消毒,定期投喂药饵,从源头上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调节水体pH值施用生石灰7次,施用方法为用生石灰450 kg/hm2化水全池泼洒。用二溴海因3次,施用方法为用二溴海因3.75 kg/hm2化水全池泼洒。防治寄生虫疾病,用纤虫克3次,施用方法为每次用纤虫克2.25 kg/hm2化水全池泼洒[7]。整个试验养殖期间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2 结果与分析

商品蟹的捕捞上市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底结束,大闸蟹采用地笼捕捉,最后再干塘起捕。大闸蟹生态养殖共起捕商品蟹498.3 kg,鲢鳙鱼164 kg。大闸蟹平均产量1 359 kg/hm2,平均个体重132 g,成活率68.6%,按市场价130元/kg计算,产值64 779元,加上鲢鳙鱼销售收入1 968元,总产值66 747元,平均产值达182 040元/hm2。扣除养殖成本91 350元/hm2,纯收入90 690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池塘主养大闸蟹,搭配少量的鲢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加上生态养殖技术措施,能获得高产优质的大闸蟹。彻底清塘消毒,进水严格过滤,池中移栽多种水草,覆盖率控制在60%以上,投放活体螺蛳。蟹种应选择正宗长江水系蟹种,并以冬季放养为宜,此时气温低,蟹种活动力弱,有利于提高成活率[8-9]。越冬后可较快适应水体环境,早开食,早生长。饲料以小鱼小虾为主,精粗结合,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力争养大蟹,提高上市规格,提高蟹肉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韩炳炎.大闸蟹养殖高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87-106.

[2] 杨先乐.淡水虾蟹的重大疾病及其防治对策[J].淡水渔业,2001(6):46-48.

[3] 陈国贤.水库网围生态养殖大闸蟹技术介绍[J].科学养鱼,2013,6(4):18-19.

[4] 王志强.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2):355-356.

[5] 王家军.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6] 宋世民.中原地区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新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3(10):61-62.

[7] 王戈平,陆艳,叶成玉,等.引起羔羊摇摆病病因的诊断与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6):23-24.

第4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人类活动;辽河三角洲湿地;影响分析;对策

辽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辽东湾北岸,集中于大凌河与双台子河之间,以芦苇沼泽和水稻田为主,湿地总面积314 857hm2。该湿地为海陆交界、淡咸水交汇,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河道变化频繁,人类生产活动活跃,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受到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湿地面积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趋势为自然湿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工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2]。

1人类活动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分析

1.1农业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区域农业开发对于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很大一部分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在辽河三角洲水稻田是人工湿地的主体,稻田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一是土壤脱盐与潜水淡化。滨海盐渍土开垦种稻后,土壤盐分含量逐渐降低,含盐量越高的土壤盐分降低的越多,反之则降低越少,种稻时间越长盐分降低越多,但脱盐速度放慢。随着种稻时间的延长,地下水矿化度从表层逐渐淡化,土壤盐分组成也从Cl-逐渐变成Cl--SO42--HCO3-型。种稻灌溉不但降低了土壤盐分,同时也改变了土壤盐分组成。在种稻灌溉洗盐过程中,由于大量盐分从灌区排出,因此使地下水从表层向下逐渐淡化。二是施肥对稻田土壤养分的改变。据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连续8年稻田培肥技术措施的定位试验研究,稻田连续8年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法数量不同,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各异[3]。

1.2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油气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两方面,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对湿地面积、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量、生物生产力的影响。一是对湿地面积的影响。辽河油田在湿地范围内共有4个区块,即海外河、双南、双台子、河口。油气开发在湿地范围内的占地面积逐年增长,2007年比1986年增加1.3倍。二是对生态功能的影响。湿地具有蓄水、调洪、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水质净化等功能,同时还是野生动物(水禽、涉禽)栖息地和迁徙的停歇站,油气开发的占地及开发过程的污染物排放,降低了以上生态功能。三是对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据专家估算,湿地面积减少1/2,生物种类将减少25%。因此,油气开发占地势必降低湿地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减少,使芦苇生产面积减少,油气开发污染物的排放,使芦苇的单产及品质下降,直接影响了芦苇的经济价值。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湿地中大片芦苇沼泽演变成芦苇草甸,生产力急剧下降。由于石油开发排污的影响,潮上带动物(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等)、潮间带动物(文蛤等)和河口湾动物(小黄鱼、梭鱼、对虾等)数量、生产力降低;由于湿地面积下降,石油开发工程活动对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分割和侵占,适于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区域日益缩小,因而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黑嘴鸥、雁鸭等)的数量也急剧减少。

1.3苇田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芦苇是改良盐土的先锋植物,可促使土壤脱盐淡化,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可大量积累有机质,并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但苇田灌溉、全部收割和春季烧荒等影响了鸟类的栖息繁衍。同时芦苇湿地的原始景观荡然无存,人工开发的痕迹比比皆是。

1.4虾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目前仅在保护区范围内修筑的虾塘、鱼池、河蟹孵化厂等占地超过1 333.3hm2,根据万亩虾田日排化学需氧量5t、日排氨氮0.4t,保护区虾田日排化学需氧量10t、氨氮0.8t。大部分虾田建在带且分散,在一日2次和2次低潮的作用下一般不会对周围的水域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少部分岸段虾田过于集中,使排出的污染物超出海域的稀释自净能力,影响了周围水域环境,导致海洋水质富营养化,甚至影响虾田,造成大面积对虾死亡、绝产,严重亏损。另外,该区人为活动较多,使野生动物的有效生存环境越来越少,不利于生态环境和鸟类的保护工作。

1.5旅游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

盘锦市湿地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潜力,双台子河入海口防潮大堤外沿海滩涂上的红海滩景观,被海内外游客称之为天下奇观,是辽宁省“五十佳景”之一;盘锦市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苇田,宏伟、浩瀚的芦苇荡,景色壮观优美,是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极好游览胜地。盘锦市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将对湿地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占用土地,包括建筑道路、停车场、服务区及必要的房屋等;二是环境污染,包括交通尾气、游客消费的固体废弃物等[4]。

2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2.1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

辽河三角洲的区域资源开发是以油田、稻田、苇田和虾田开发为核心,各项开发活动大量蚕食湿地的土地资源,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出现野生珍稀鸟类栖息地丢失、湿地景观破碎化等问题。解决开发中土地利用的各项冲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用地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油气资源开发占地;二是新开荒的稻田挤占苇田[5]。

2.2加强宏观控制,做好保护规划

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演替状态、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资源、环境功能,需要加强宏观控制,做好保护规划。盘锦市湿地的双台河口一带已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除此之外的湿地尚处于放任状态,而这些湿地又极易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加强开发活动的湿地保护规划建设对减小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开发活动的湿地保护规划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功能。

2.3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研究

根据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和生态功能(由宏观控制保护规划确定),选择典型的、敏感的、易受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监测对象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其水文模式、污染典型、物种状况及群落动态等,并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将监测、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迅速采取对策与措施,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

2.4立法保护

我国已有不少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规,但至今没有湿地保护法。在发达国家湿地被看作同农田、森林一样重要。美国1977年颁布保护洪泛平原和湿地的法规,欧共体采取农业政策保护湿地。

2.5控制面源污染

一是全面禁磷,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为避免赤潮的发生,全面禁磷,大幅度减少了无机磷入海量。二是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减少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畜禽、水产品养殖污染防治,提倡生态养殖,把养殖废水变废为宝,作为肥料施用到农作物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即减少了畜禽粪便的污染,又降低了种植业的成本。 水产品养殖污染防治,重要手段是延长海产品产业链。

2.6控制油田污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上的统一,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达到生态平衡。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节约水资源,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彻底解决老污染源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新的污染,加强事故发生的污染防范措施,使辽河油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参考文献

[1] 陶思明.湿地生态与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 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绪良,叶思源,印萍,等.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95-2202.

[4] 张常钟,陆静梅,谷颐,等.翅碱蓬抗逆性观察[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A12):109-112.

[5] 朱鸣鹤,丁永生,丁德文.翅碱蓬体内重金属在不同生长期的分布与迁移[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B7):110-113.

第5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 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 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农药污染 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 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 384.38t,氮肥29 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 628t氮肥、2 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 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 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 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 088 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 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 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 农膜污染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 500t,其中地膜约1 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 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该区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 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 合理施用农药 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 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 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 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 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海南省水产业;发展现状;农业政策性金融;地位与作用;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8-0021-04

在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框架下,开拓水产业信贷业务,支持水产业的产业化、区域化发展乃至三农经济发展,是沿海、沿江、沿湖等地区农发行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笔者结合海南水产业发展的实际,对这个问题做初步探讨①。

一、海南水产业发展的基本成效与基本趋势

海南省是我国最小的陆地省,但却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省,辖内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蓝色国土的2/3。由于地处热带,包括水产品在内的生物不仅种类多,单位空间生衍密度大,而且新陈代谢旺盛,均呈不间歇地生长和繁衍。因此,比较于其他海域,海南发展海水水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与此同时,海南陆地以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陵水河等五大河流为主要框架的陆地水系以及众多水库构成的大小湖泊,对于发展淡水水产业也是一笔颇具特色的、可贵的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凭借上述资源优势,加大对海、淡水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使海南水产业连续十几年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统计,海南2004年全年完成渔业增加值7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25.71%;年末全省水产养殖面积6.38万公顷,捕捞、养殖水产品产量136.26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水产业已发展成为海南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整和优化海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揽海南水产业发展态势,笔者认为,海南水产业已经并继续呈现出以下产业特色。

(一)以渔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正在崛起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十八年来,水产业发展速度之所以一直一花独秀,得益于水产业先后实现了区域化发展。不少乡镇水产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一般保持在50%以上,如琼海市潭门、博鳌镇,文昌市清澜镇,万宁市后安、和乐等,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60-80%。

然而,在以渔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相继互动地培育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三大发展模式:一是海洋经济带模式。建省以来,海南先后涌现出不少育满生机活力的水产业经济带,如覆盖琼海长坡镇至文昌迈号镇沿海的以海水水产种苗生产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带,它不但是海南对虾种苗研发、引进、消化和生产基地,也是海南对虾种苗出口基地。诸如此类的经济带,其水产种苗生产能力已达数百亿尾,除满足本省需要外,部分销往广东、广西等内地市场和出口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二是渔业兴镇、渔业兴市模式。临高已于八年前就提出“海上临高”的发展战略,经过近些年来的艰苦创业,儋州、临高两市县己发展成为海南渔业生产重镇,产量约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40%以上;全省沿海已先后培植了60多个渔业乡镇。三是区域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全省已经形成文昌、定安、临高等三大淡水养殖区,以及琼海、万宁、乐东、三亚、临高、澄迈等六大对虾高位池养殖区。尽管这三种模式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三足鼎立地支撑着海南水产业发展的地位和影响已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来。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尽管海南远不能象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使水产养殖产量、捕捞产量在水产总量中平分秋色(日本近二十年来,捕捞和养殖产量一直保持各占一半的格局,海南水产养殖产量仅占水产总产量的1/4左右,但近年来,海南水产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省水产养殖业不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与市场对接、养殖方式改革以及技术引进应用上都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一是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养殖品种、养殖条件、养殖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二是淡水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受罗非鱼加工出口市场的带动,加上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对100亩以上成片开发罗非鱼养殖基地实施每亩补贴200元的扶持激励政策,全省水产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以及市场价格一直看好。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三是组织科技攻关,引进亲虾原种对虾苗亲本组合进行改造,使全省生产上推广的对虾种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加快和推进了对虾良种化养殖进程。

(三)水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改进和加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建省以来的不懈努力,海南基本形成了包括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藻类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药和水产工艺品在内的水产品加工体系。至2004年末,全省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21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其中省级以上水产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27家,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32家,加工能力30万吨,水产品出口量3.14万吨,出口额1亿美元。罗非鱼、对虾是水产品出口的优势品种,出口市场已扩大到18个国家和地区。

(四)探索并初步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机制

在水产品养殖生产环节,学习借鉴国内外公认的“公司+养殖户”模式,分别建立两种不同投资和经营形式的水产养殖基地:一是由公司全资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对周围养殖户或养殖企业进行良种良苗、先进养殖技术、先进设备设施等应用示范和辐射;二是以垫付饲料、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以及订单收购水产品的方式,与周围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合作建立“托拉斯型”养殖基地。据统计,以上述两种方式建立的养殖基地均成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生产基地,约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78%。在水产品加工环节,省内一些企业瞄准国内外水产加工应用技术的制高点,及时引进和改革加工工艺和设备,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水产品批量化、规格化直至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使自己跻身于我国水产品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行列。在国内外市场开拓方面,一些企业主要瞄准欧盟、美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的消费市场,发展出口贸易并从中获得加工生产订单;同时,跟踪国内上海、广州、北京、杭州等发达地区的超市的消费需求,因而获得国内消费市场比较稳定的供货订单。在产业化机制建立方面,在政府有关政策措施推动下,不少企业遵循“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养殖户和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先后建立了合作、合资关系,显著地提升了海南水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初步建立起金融、财政、税收对水产业的支持机制

近十年来,驻琼各家金融机构先后把信贷投放的触角伸向水产行业,因而打破了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全省渔业信贷资金累放达45亿元,先后支持一批重大渔业项目和企业。如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已在三亚党政支持下,建立起渔业信用担保协会,该行以渔协为平台,已发放专项贷款13000万元,支持企业造大船发展远海捕捞业。与此同时,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各地发展海淡水养殖、海产品收购和省内市场贸易。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把水产业发展列入该行信贷业务发展视野,如正在对海南翔泰渔业等水产养殖、加工、冷藏等一批项目按照农业政策性金融要求和程序进行调查。

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对水产业以及当地经济起带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海南省相继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实施百项科技兴渔项目。从2000年起,每年从省财政预算中拔出专款实施100项实用水产业科技应用项目,对这些项目均视不同分别给予减免各种税收的支持。二是创建企业和项目融资平台。自2003年来,从省政府到市县政府相继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以及担保基金,先后为300多个涉渔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三是省政府拔出专款在陵水、临高建立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指导、扶持当地渔业企业和渔民发展高科技水产养殖项目。四是中国石油等特大型国有企业以资金、项目投资等方式,在陵水、临高等地相继上马近海深水网箱养殖、加工及产业化生产经营项目。

二、海南水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关注和支持水产业及海洋经济的发展。2005年7月出台了《海南省2005-2020年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琼府[2005]39号),对未来15年全省水产业及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以往的实践、发展着的态势以及海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都给人们展示了未来15年海南水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推动和实现海淡水养殖业上规模、上水平

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在养殖规模上,未来15年海南海淡水养殖面积应力争实现年均10%左右的增长幅度,以足够的原料供应为产业链下游加工等链条形成产业化制约经营之势。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依然存在的生产环节滞后于加工环节,最终制约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二是引进、消化和推广近海网箱鱼类养殖、沿海陆地高位池对虾和蟹类养殖、鲍鱼等贝类工厂化养殖、近海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湖泊水库高密度和规模化养殖等生产方式,对现有的养殖水体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三是引进、消化、选育与当地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优良品和种苗,对现有养殖水体进行良种化、良苗化改造。四是推动和实现水产养殖规模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未来15年海淡水养殖应形成4-5个养殖区域或产业带,成为海南水产业的桥头堡。

(二)大力发展以国内外市场订单为导向的水产品加工业

为此目标,未来15年将不遗余力地推进下列工作:一是加快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企业加工技术,加快加工生产流程和加工生产管理模式等的引进、消化和推广,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加工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对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渗透,最终建立起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的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加快水产加工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化建设步伐。力争用5年时间,通过资源、资产整合以及注入现代企业制度等形式和路径,培植一批颇具规模和特色、具有区域性辐射功能和产业化带动作用的骨干水产加工企业。三是建设若干个订单型水产品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上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并实现全省水产养殖、加工、冷藏及包装等环节融入国标健康标准、或主销国和地区的产品质量认证,显著地提升全省对国内外年度或大额订单的承接能力以及履约率。力争用5年时间水产品出口率和出岛率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

(三)推进水产业的种质、种业建设

由于海南地处热带,不论海水还是淡水的水生物种均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海淡水养殖的当家品种或品系,除了引进、消化之外,必须重视现有物种尤其是濒临危境的生物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当前,应尽快建立鱼类、贝类、藻类等生物种质保护区,让这些物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为现有品种复壮、更新提供丰富种质及种质储备。

(四)推进水产品冷链工程建设

国内外水产品流通的实践证明,它能否实现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重要的前提在于能否提供一个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冷链工程。这个冷链工程主要包括下列链条:产地冷库-运输冷橱-销地冷库-货架冷藏设备或设施。鉴于海南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常年性这种现实,具有批量吞吐功能的冷库建设更显出冷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推进水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仰仗相关产业的支持,就象它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一样。从海南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近一个时期内,祈求与它同步或协调发展的相关产业主要有:水产饲料业、水产服务业,其中包括: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业、特别对养殖环节的保险业、订单贸易业务的信托业和结付手段等。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推动海南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鉴于海南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产业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在很长一个时期,海南水产业发展还将很大程度上仰仗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同时,处在起步、生长期的海南水产业还将在一个时期维持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与广大涉渔农户或企业保持着“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对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户增收继续产生广泛影响。从这种意义上看,海南水产发展现实地为以履行支农职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搭建了广阔的支农平台以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在现阶段,它将肩负下列支农使命。

(一)抗御各种自然风险的使命

作为海南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水产业的生产经营是在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开放的生态系统条件下进行的,它必然接受支撑和制约上述两个系统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台风、水体污染、温度等自然因素,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市场价格、相关产业、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各种形式对它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一些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形成产业发展风险。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以实现国家各个时期宏观经济目标和体现支农职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金融工具,它对海南水产业的介入,其主要使命是从产业发展与业主自身综合经济实力两个层面,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增强其在海南水产业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二)培植产业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使命

产业发展一般都经过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升级等三个阶段,海南水产业也不例外。总体而言,海南水产业现正在同时推进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前者以区域化、制约性生产经营为基本特征;后者以延长产业化链条以及强化链条互动为主要特征。农业政策性金融在这个进程中可发挥两大作用:一是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把它做大做强;二是杠杆资金,强化产业薄弱环节、重要环节的投资,消除其产业瓶颈效应,协调产业内部的互动发展。

(三)推广良种良苗的使命

实践已经证明,提高海南水产产量、生产经营效益直至市场竞争能力,推广良种良苗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举措。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注入,主要任务在于:一是加强种苗培育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包括种质生态区的保护、种质储备等,加快海南水产业良种良苗周期性更新的步伐;二是良种良苗的引进、消化,推进全省生产环节的良种良苗化改造。

(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模式的使命

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得产业间的渗透、融合的广度、深度、力度比以往更为明显。如材料学技术使近海深水网箱养殖成为现实,又如饲料学技术的突破,使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养殖和生态友好型生产模式。农业政策性金融将致力于支持与水产有关的技术和模式对于海南水产业各个环节的渗透,使它们成为海南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提供资金为项目、企业创造融资平台的使命

出于对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追求,与商业性金融比较,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以其一种先导或倡导资金,较早地介入对海南水产业的支持,使产业化特征不太清晰的环节,让它尽快清晰起来;使一些生产区域化、集约性特征更加明显;使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构建共生互动的生产经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企业两个层面为海南水产业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

四、海南水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海南发展规划,到2010年包括海洋水产业在内的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325亿元,;2020年达到1104亿元。按这个发展速度和规模,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年,全省水产业年需要投入各项资金约200亿元,往后10年各项资金需求年均将达到300亿元甚至更多,其中,约有60%以上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约占目前全省贷款余额10%左右。鉴于上述的资金需求,同时从国家界定的业务范围和农发行现行的信贷政策角度,筹划农发行业务发展,笔者认为,应实施下列发展战略。

(一)运用农业政策性信贷杠杆,导向和优化海南水产业的投融资结构

核心内容就是实施对企业、项目区别对待和择优支持战略,支持“项目链”、“项目区”的水产业发展战略和模式的实施。对企业的选择,既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信用度、对信贷的履约率、经营业绩状况、资产负债结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对海南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率,关注它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增加收入的帮扶力度。对项目的选择,同样关注三条:一是项目自身发展前景以及偿还贷款的能力;二是关注项目对优化、提升水产业产业化的现实贡献;三是关注项目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尤其关注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参与财政产业倡导基金建立和实施,为水产重点地区、重要产业化环节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借鉴省级粮油储备信贷业务模式,根据地方财政的要求,为地方财政建立水产业倡导基金提供信贷支持。提供信贷支持的框架性条件包括:地方政府和同级财政或上级财政做出偿还贷款本息承诺;水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已同意与农发行签订《水产业融资框架协议》的市县。

(三)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统贷统还的信贷模式

如中国石油在陵水、临高等地实施的近海深水网箱养殖项目,可采取这种模式,贷款主要作为固定资产或流动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网箱设施、系列加工、冷链工程、饲料等,为周围养殖户提供养殖条件、推广深水养殖技术,以“公司+养殖户”、“项目+养殖”模式,推动海水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四)创新农业政策性信金融服务手段、方式,为海南水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现阶段主要推进下列创新:一是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行最高限额贷款授信制度,确保信贷资金供给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开办收付业务;三是开办本币、外币结算业务;四是开办企业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五是开办信托业务。

第7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需要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纪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19]。因此,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关研究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因此,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超大型沿海直辖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发挥沿海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使天津进入海洋低碳经济强市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当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的落户投产,使能源消费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导致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滨海新区的经济结构中,海洋经济占到了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海洋产业范畴,滨海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预示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选择。如果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海洋低碳经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正相关性将长期存在,必然会使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入低碳时代,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引导沿海产业区进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强滨海新区综合竞争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确保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促进天津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现象,相应的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天津市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0.2∶61.6∶38.2[5],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其中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都会增加碳排放,例如围填海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填海造地占用滩涂湿地,干扰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港口、码头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疏浚泥沙入海,港区内船舶含油废水等污染物的不适当排放,均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恶化,减弱海洋的固碳能力,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由此加重海洋经济的高碳倾向[21]。此外,海洋物流业、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新兴海洋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海域使用缺乏生态保护考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沿岸有限海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了破坏,近岸海洋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此,面对严峻形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为天津海洋经济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的趋势,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海洋领域中植入低碳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海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推动天津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经济成为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

1加快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和保证[22-23]。众所周知,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除海洋石油、液化天然气等传统碳基能源外,还蕴涵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多种形式,因此,对海洋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点。如果能将这些可再生的海洋能源充分开发利用,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但可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率,进而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24],还可使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达到调整优化现有高碳能源结构的目的。因此,实现海洋低碳目标首先是加速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总原则,积极探索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利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一批以海洋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中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此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和排放量[25]。

2积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

海洋拥有丰富的碳汇功能,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因此,作为沿海城市,应充分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存储二氧化碳的特性,积极发展“蓝色碳汇”,全力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力争发展现代化的海水养殖业,对于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①大力发展海洋植物养殖。最主要的是海藻养殖,由于海藻本身具有固碳、低碳性质,产值高,产量大[26],因此,对于天津沿海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在沿岸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地区种植海藻,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微藻能源,不但可以减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同时能利用其特点生产生物柴油,这也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近来研究表明,燃烧海洋微藻可以发电,且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净增加,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藻以及产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②大力发展海水动物养殖。在天津海域,增加投放人工鱼礁的数量,积极发展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大力开展鱼、虾、贝类等多种生物的工厂化养殖、增殖,通过增养殖达到海洋生物种类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推动海洋增养殖生物固碳、汇碳。特别是贝类,由于其特殊的滤食性,能够大量吸收、凝聚、汇聚二氧化碳,且无需人工喂养,因此拓展贝类养殖区是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3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

作为天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水综合利用已在“十一五”期间崭露头角,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海水综合利用虽不是直接进行固碳,但能减少能耗,节约资源,达到间接固碳的目的。目前,天津海水淡化能力全国名列前茅,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与发电、制盐等关联产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链,将用于发电的冷却海水进行淡化,生产的淡水作为城市用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同时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一步综合利用,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度利用,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海水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此外,海水直接利用前景亦十分广阔,目前特别是在工业化直接利用方面成果显著,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现电厂采用海水作为冷却用水,使本来淡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天津缓解了巨大压力。因此,未来如果直接利用海水能进一步在更广阔领域和重大项目中得以顺利应用,那么将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和能源,间接达到了低碳的目的。

4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

湿地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宝库,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在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过程中,要把构建沿岸湿地体系作为增加碳汇潜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沿海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本来自然岸线资源较少的局面更加紧张,随之而来的是滩涂资源的日益匮乏,沿岸生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对滩涂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如此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正确协调土地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集约节约利用沿岸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植物和土壤的固碳能力,通过其特殊的生态功效保护沿岸生境,改善沿岸湿地的生态平衡,实现低碳的沿岸开发模式。同时,结合天津盐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沿海盐碱地的综合改造利用,大力引进培养本地适生、环境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绿化,开发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价值,以充分发挥其固碳能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深化海洋低碳发展理念,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规划

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进入低碳发展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将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南。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项目引进、技术推广、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培养深化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理念,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以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海洋产业的发展,开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营造在海洋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将海洋低碳经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同时,将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纳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突出体现低碳理念,把“低碳化”作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引天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科学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海洋经济能够健康快速蓬勃发展。

2开展海洋低碳经济研究,大力发展海洋低碳新技术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海洋经济中的体现需要科技进行支撑。为了更好地践行低碳策略,需要积极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低碳经济方面的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科技兴海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海洋低碳经济的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作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管理海洋经济事务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操纵杆。因此,充分发挥天津海洋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涉海企业,着手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海洋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从生产源头、过程中和末端全方位开发应用于不同海洋产业的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技术,加快对二氧化碳捕捉、储存及再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海洋低碳技术体系,尽快形成强有力的海洋低碳技术储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当中,加强涉海企业与涉海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合作,依托科技力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天津海洋低碳经济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海洋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科技效益双飞跃的良好局面。

第8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生态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5日

一、凤台县塌陷区现状及特点

凤台县煤炭贮存量丰富,是“两淮煤矿”的主要产煤区,已探明原煤储量达120亿吨,已有新集一矿、新集三矿、张集煤矿、顾桥煤矿、顾北煤矿、丁集煤矿和杨村煤矿7对煤矿投产,是华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全县采煤沉陷土地46,124亩,占全市的25%,其中耕地41,73l亩(全县耕地总量65万亩)。涉及新集、张集、顾桥、桂集、刘集、大山、关店、丁集、钱庙、杨村等10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100多个自然庄,涉及农户12,998户,目前已搬迁安置2,510户。根据测算,2010年以后全县沉陷区还将以1.5万亩/年的速度增加。

特点:(1)沉陷范围大、程度深;(2)沉陷的发生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3)沉陷影响时间长,通常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到达稳定期;(4)沉陷发生区域内一般有较频繁的人类活动;(5)处于人口密集地区,造成损失比较大;(6)分布广、面积大,程度深;(7)沉陷延续时间长,影响面广,且由于井下开采范围不断变化,现有沉陷值将是一个动态值。由于不是单层采煤,通常是两三层,因此会一层一层的塌陷是一个动态值。

二、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生问题。首先,道路沉陷导致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当地政府和煤矿企业缺乏沟通,煤炭企业一方面出于生产安全保密对沉陷的时间和地点范围做了信息屏蔽,导致当地政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土地已经在沉陷,危及到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开采过后对于空矿井没有进行后期的填埋,导致地面沉陷后,矿区附近的通信、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到周边群众正常的生活。其次,沉陷区群众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沉陷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仅靠些许的青苗补偿费维持生活,生活状态堪忧。目前,凤台县仍采用十年前青苗补偿的办法,矿上每年只给每亩1,200元的青苗补偿费。虽然凤台县已经在2007年开展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但这只是建立在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才能得到保险保障,而沉陷区土地未征用,沉陷区失地农民不在保险范畴。另外,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也不容乐观。

2、环境资源问题。在采煤活动的影响形式中,对环境危害最大的一种就是沉陷。采煤沉陷区是因地下采煤后造成的地表下沉、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区域。采煤沉陷区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直接关系到矿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也关系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凤台县矿区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煤炭开采,历史上风清水秀,素有淮上明珠之称的凤台县,自然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昔日的秀丽风光已经不再,身临矿区,满眼都是山裂地凹、矸石成堆、河道污染等典型的矿区特色,煤炭的粗放式开采造成了地面沉陷,运煤车的频繁碾压造成了道路龟裂等多种地质灾害。失去植被的废弃矿区破坏了整体景观,吞噬了大片耕地,矿区的矿渣和废水污染了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煤灰成为空气中主要的可吸入颗粒物,矿区周围的棚户区变成了城市的伤疤和贫民窟,这些“自然景观”连同大量因采煤沉陷而失地的农民,构成了凤台县采煤矿区典型的“矿区病”,“矿内现代化,矿外脏乱差”的形象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发展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的巨大障碍。

三、沉陷区经济发展建议

1、加快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点建设。2004年国家发改委以《关于安徽省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有关问题的批复》文件,要求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用三年时间,新建九龙新村、新家园、望北新村、范圩、孔李、潘一新村、新淮等7个住宅小区和1个居住组团建设,住宅面积102.4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7,070户;分散建设住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安置受灾居民400户;货币补偿安置农村居民8,558户;补贴维修加固住宅83.7万平方米,受益城乡居民18,162户;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配套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对部分受破坏的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水管、供电线路、通信线路进行加固维修等。淮南市委、市政府在国家批准建设规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状况,决定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户均建筑面积由60m2扩大到80m2,建设总规模达到134.7万m2,总投资约18.6亿元,资金来源由国家、省市政府、企业和受灾居民共同承担,不足部分由淮南矿业集团兜底。

2、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煤炭副产品加工业。以淮河、西淝河两大主要水系及丰富的天然降水形成了凤台县特有的“六河四湖一塌陷”的天然水网。随着凤台县境内煤矿的不断开采,因采煤塌陷的土地面积已达20余万亩;另外,沿河、湖周边近3万亩低洼滩涂。到2020年,凤台县境内煤矿塌陷区面积将再增加20万亩以上,把塌陷区水域滩涂建成宜生产宜观光的优美生态经济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凤台县可以发展的主要项目有:(1)鲜活优质水产品,如鳜鱼、长吻鱼危(淮王鱼)、黄颡鱼、江黄颡、青虾、河蟹、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等,均是我国较为优质的水产品种,市均需求量较大;(2)水生经济植物,在陆生蔬菜遭受肥灾药害的时候,水生蔬菜成了人们优先选择的对象;(3)牛羊畜产品,随着三聚氢胺在鸡蛋、肉中的出现,人们对杂食性的牲畜越来越恐惧,草食性的牛羊产品逐渐受到青睐;(4)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煤矸石作为煤矿开采主要副产品,有着不少用途:(1)用作沸腾炉燃料进行发电;(2)对伴生矿物提质利用,如制取氧化铝、聚合铝、矾土及硫酸产品等;(3)生产建筑材料,如制取矸石砖、矸石水泥及耐火材料和陶瓷等。工程利用则是将煤矸石作为充填材料进行复田和土工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土的大规模开发,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将随之迅速发展,这为煤矸石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长森等.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第9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

(一)资源条件

南通市滨江临海,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地区,海岸线长206km,长江岸线长218km。沿海滩涂广阔,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沿海滩涂资源南通市沿海滩涂广阔,连陆滩涂和辐射沙洲面积23.5万公顷。丰富的滩涂资源既适合发展海水贝类、藻类养殖等现代渔业,也可以实施大规模围涂造地工程,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和沿海重大项目建设的空间保障。

2.海洋渔业资源南通市沿海有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吕四等渔场饵料生物丰富,是大小黄鱼、银鲳、梭子蟹、带鱼、海蜇、脊尾白虾等各种经济品种繁殖、摄食、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沿海滩涂盛产文蛤、四角蛤、西施舌、泥螺、沙蚕等,长江口地区是富饶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丰富的渔业资源为现代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港口航道资源南通市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港口岸线资源极其丰富。沿海岸线毗邻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的烂沙洋—黄沙洋和小庙洪—大弯洪—三沙洪水道。长江岸线自西向东分属如皋沙群汊道、通洲沙汊道、徐六泾节点、长江口北支。沿海、沿江共规划港口岸线178km,其中沿江共规划顺岸港口岸线102.2km;沿海规划码头岸线75.8km。

4.滨海旅游资源南通市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启东园陀角处于东海、黄海和长江三水交汇处,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海门东灶港外的牡蛎礁(蛎岈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的地质、生物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旅游景观;如东县滩涂踩文蛤、放风筝等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沿海地区绵延百里的风力发电场、沿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化港口、渔港、具有独特风味的南通海鲜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5.海洋风能及其他资源南通沿海地区是全国风电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现已建成风电场装机容量64.2万千瓦,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如东、启东沿海潮汐平均潮差分别为4.61米和3.04米,潮汐能资源丰富。防护林资源、鸟类等各种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

(二)经济基础

201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38.9亿元,人均GDP达到66059元。列全国地级市第8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5位。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海洋经济总量2307亿元,约占江苏一半。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产业实力雄厚,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世界三大家纺产品集散中心之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于2009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于2010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南通处于两大发展战略的叠加区,且与上海一江之隔,更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引擎,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扶持。2013年12月17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更是有意促进南通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为南通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三)区位优势

南通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滨江临海城市。同时,南通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洋口、吕四海港通航,南通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通与亚洲、乃至全球海洋经济最发达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形成了互为市场、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洋经济总产值稳步提高

2010-2013年期间,南通海洋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海洋经济总产出从2010年的1341.19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30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2.25%。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5%以上。同时,近两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GDP的比重2013年出现了近10%的下滑。

(二)船舶工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后期特点

2000年时海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相当,而第三产业则最低为28.63%。其后的五年间,海洋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到2005年达到63.94%,而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逐步缩小。海洋体系从2000年的二、一、三产业调整成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并且在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更加凸显。从海洋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南通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电力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组成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三)港口运输业快速发展

南通港口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至2013年一举突破2亿吨大关,进入全国十五强。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后增幅下降,保持在50万标准箱以上。从吞吐货物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金属矿石、煤炭、矿建材料等,占比超过70%。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国内的大港相比,南通的集装箱吞吐量差距较大。

(四)海洋旅游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的美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南通作为临江靠海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产业对南通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通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旅游接待人数从2009年的1513.25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2737.3万人次,增幅达到80.8%;旅游总收入接近翻了一番。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年均增幅均在10%以上。南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临江靠海,有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6个,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旅行社136家,星级宾馆10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4个。

三、南通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南通海洋经济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我们通过对比能够从中发现南通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南通海洋经济与全国其他沿海兄弟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除了船舶等产业外,海洋经济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海洋开发还没有形成鲜明南通特色。

(二)海洋资源逐渐枯竭

南通拥有丰富的滩涂和独特的辐射沙洲资源,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但是近些年来过度地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渐枯竭。

1.近海渔业资源匮乏,渔业资源总体仍在较低水平徘徊,鲳鱼、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数量持续减少。

2.滩涂湿地过度围垦,改变了湿地环境,对栖息在滩涂湿地的海洋生物的生长环境产业了恶劣的影响。

3.海洋渔业灾害频发。从2002年到2010年,南通沿海先后发生6次大规模的文蛤死亡事件。

(三)海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其中海洋第二产业比重竟75%,一方面反映了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成果,同时也突出反映了海洋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羸弱。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单一。而海洋第二产业中又高度依赖船舶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四)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南通沿海整体海洋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由长江径流等带来的外来污染源难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海对沿海水域的影响和压力日趋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正在制约南通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较小、贡献率较低,发展潜力大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慢,海洋医药化工等发展滞后。

四、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陆海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陆域产业受限于资源不足,发展空间的限制,而海洋经济的产业链条欠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陆地产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进行陆海统筹,实现规划和体制统筹对接。

(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产品,打造世界级“船谷”。同时加快农渔业现代化步伐。南通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业。重点发展海洋设备、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制造业。

(三)积极支持各类园区发展,构建产业集群优势

建议将省集中的各项税收全额补贴给园区,让通州湾新区享受苏通科技园一样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将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并尽可能延长发展扶持政策。

(四)建设环保海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一步严格实施国家有关伏季休渔和长江春季禁渔的规定,落实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双控”政策,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探索人工鱼礁生态工程建设,恢复渔业资源和环境。

(五)加速科技人才集聚,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