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老年人心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心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心理培训

第1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人死亡恐惧感心理保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6-01

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要帮助他们维护机体的健康,更要维护心理的健康1,2。我国即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帮助老年人正解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克服恐惧心理,是值得我们思索与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老年人面对死亡会产生的恐惧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和克服恐惧死亡的心理。

1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1.1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1.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

1.3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进入老年期,每个人都要面临生理的、社会的、家庭的种种变化,由于机体老化,易患各种疾病,不免对生活留恋,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1.4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亲属的哀号等等。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2帮助老年人克服恐惧心理,正确面对死亡

2.1帮助老年人确立生存的意义。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到老,学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从不惑、知天命、耳顺一直到从心所欲,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岁月不饶人,不能逞强,也不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年人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2老年人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研究者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效果明显3,4。参加集体型的体育锻炼项目比起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方面效果更加明显5。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运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运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如:慢跑、门球、六字诀、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2.3老年人也应在脑力运动方面加强锻炼。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如:围棋、桥牌、阅读书报等。

2.4老年人应加强人际交往。离退休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最大的恐怕就是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这样会加快老化过程。世界上有许多男性在进入领养老金时,却出乎意料地不久就死亡,在德语中的一个术语“养老金死亡”(PENSIONERUNGSTOD)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男性把自己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离退休后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身心健康、失去了经济独立,特别是失去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情绪压抑、苦闷、悲观,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越这样就越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停止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这时候,实际上死亡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已是部分死亡的活死人了。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克服“养老金死亡”,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2.5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心。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生病时需要照顾,经济困难时需要救济,上公共汽车时需要“老弱病残孕专座”,老年人再婚时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临终时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具备,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

3讨论

心理专家提醒,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进一步明确老年人面对死亡时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渡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并能有效地应对“死亡”这一人生最后的心理生活事件,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P241-248

[2]卫小媛,牛丁岚.老年人的健康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0(3):27

[3]邢翠珍.健身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29

第2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后也迎来老龄化的浪潮,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过程,对于处理老龄化问题我国没有西方国家的优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实用的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就需要彻底落实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对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1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慢性疾病的护理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极大的伤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社区护理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病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慢性病护理培训,从根本上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让老年人自身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做好健康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展几率。

1.2 心理疾病护理。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孤独,也很大程度的威胁到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尚未形成社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责任,要对社区护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的专业技能,采用干预人群健康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中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健康护理工作的进行。

1.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并将每一位老年人的详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研究出一个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进行持续性的护理,社区护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

1.4 家庭康复护理。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都是需要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所以,家庭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人对医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所以,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成为康复医师的助手,帮助医生为老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工作。

2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模式不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护理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社区护理局限在注射、输液、测血压等初级护理模式,主要是重复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和大医院就诊没有区别,不能体现出社区护理的优势和便捷,社区护理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2.2 护理形式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是要发挥其作用,对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对每一位老人都有针对性的护理规划,但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医院的护理形式,只注重医疗技术操作,忽视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仍然只懂得遵医嘱,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根本不能做出准确的健康护理。而对于整个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评估问题更是毫无头绪,这也让社区护理进入了死角,并未发挥出社区护理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护理形式是单一的,并不全面。

2.3 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中的护理人员结构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社区护理并未受到医疗结构的重视,传统上社区卫生机构被视为养老院。即使将社区护理模式的概念融入社区护理中,但是社区护理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社区护理不仅仅只是对疾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内的老年人的护理做到专业而又全面。

3 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的前景

3.1 健康老龄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希望让老年人远离疾病,健康的安度晚年。除了社区护理做到位之外,还要让老年人提高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自我护理,每位老年人都有着健康、乐观的心态。

3.2 老年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对于患病不愈的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家人的照顾往往是局限的,但是社区护理可以通过科学、专业的医护技术让老人在临终前能够减少患病的痛苦,并且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的享受最后的日子。

3.3 老年康复护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还会有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并配备各种服务。对于康复护理的选择性也更多了,老年人可以玄子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护理机构来恢复健康。老年康复护理应该包括老年人保护和老年康复护理,提供日常的医疗、护理、预防、恢复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应结合国家的条件,基于参考国际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适合中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所以,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友燕,王志红.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27):18

第3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安全;管理;社会;保障

一、注重抓好老年人安全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

(一)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老年安全的根本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伤害和事故。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之前,必须按要求做好社区老年人风险评估,围绕老年人安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

(二)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制度

社区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人员要针对老年安全工作,强化培训,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应对老年人各种需求的准备。积极抓好老年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老年人安全管理能力。

(三)建立健全老年人事故伤害信息反馈体系

首先,要切实抓好伤害登记工作,建立健全伤害监测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监测各类伤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伤害记录、统计,以掌握社区内老年居民各类伤害发生的根源及变化趋势。要建立完善伤害监测体系,抓好危险源隐患控制管理,建立危险源隐患监控信息反馈机制。抓好危险源控制是有效预防事故伤害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存在的风险及相应对策

(一)社区老年人安全存在的风险

1.老年人居家存在的风险

由于生活境况、自身因素、心理素质、家庭因素、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有时会忽略各种风险。主要有气、电、火灾、堆放杂物、跌倒、摔伤等。

2.老年人外出活动存在的风险

老年人外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意外的发生几率决不亚于室内。主要有步行、乘车、健身、活动场所、外出办事,上当受骗等。社区或公园道路不平、健身器材损坏,造成老年人绊倒、摔伤、碰伤。

3.老年人自身存在的风险

因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子女工作等原因加剧了老年家庭的“空巢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日渐显现。主要有心理、生理、疾病、服药、饮食等。社区老龄群体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一些老人长期处于独居、寡居状态,会表现出心理不适、焦虑、抑郁、困惑、焦燥等多种心理、生理问题,因为自身带来的不便有时会忽略家庭和社区存在的各种风险。

4.家庭背景下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活也会存在不同风险。主要有家庭、夫妻、子女、邻居、亲友房屋、家中物品等有形资产引起的纷争,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为了分割父母财产,造成很大矛盾,甚至诉诸法律,造成老年人心理生理的各种疾病。

(二)开展好社区老年人安全工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建立老年档案、加强硬件设施

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建立不同的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自然状况、医疗保健情况、紧急联系人情况等。还要了解他们的现状需求,对于需要特殊服务的老人,要建立特殊服务档案,提供特殊服务。

2.为老年人提供个

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应根据不同家庭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项目服务。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的同时,为空巢和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必要时充当他们的儿女,上门为老人提供洗衣、做饭、购物、家务、陪护等服务。建立邻里守望制,在社区提供各项服务的同时,让老人们相互照顾。

3.为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老年人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应组织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的各项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起来。

4.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专业化服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逐年衰弱,随之而来的各种疾病也会困扰老年人,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社区医疗服务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为每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体检,对常年卧床的老年人应提供定期上门服务,还应在社区定期开办保健和疾病预防等知识的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季节讲解不同的内容。

三、加强老年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营造浓厚的老年安全文化氛围

(一)制定系统的宣传教育计划

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定期以调查卷或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专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二)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安全知识防范意识

充分发挥社区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室、社区广场等阵地作用,利用在橱窗张贴老年安全宣传画、展板展出老年日常安全常识、老年防诈骗、防盗抢等知识,让老年人耳濡目染,随时学习。

(三)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为弱势群体送安全入户

通过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培养社区居民道德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第4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耕耘夕阳 共建和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然而同一屋檐下的老人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一些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对于生活照料的需求量大,而另一些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生活大多自理的老人,则更希望得到精神生活上的帮助。

杨浦区分会积极开展“夕阳耕耘地”项目,通过对全区内养老机构的调研和问卷调查,梳理和记录了养老机构内住养老人的情况,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类型,并整理成一手资料。着重对其中基本自理的老人开展了项目运作。

健康讲座:依托养老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重建兴趣小组:在全区2679名全自理的住养老人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确保老年人获得方便、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专业化指导:邀请专业老师对15家机构老年人学习团队定期开展上门指导,并参与其开展的各类活动,在提升团队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老年学校文艺汇演: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以实现其自我满足的需求和贡献的需求。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养老机构建立了自己的机构文化,也提升了老人对机构的归属感。通过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兴趣小组和活动展示,通过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老人们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积极活动的心态,营造了乐观的活动氛围,也构建出了更为和谐的机构住养生活圈。这份和谐不仅来自于老人们和志愿者之间,更来自于老人与老人、老人和护理人员、老人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随着项目的深入展开,分会也将针对机构内的老人高龄又体弱的生理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在机构内生活。

心理关怀 牵牵有爱

城市老龄化的脚步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于各种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有着身体上被照顾的需求,更渴望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满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在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于是分会在2014年7月启动了“牵牵爱――老年人心理关怀服务项目”,通过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与支持服务;积极探索推进为老服务工作,依托志愿者、专业社工以及专业心理师为社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关爱、心理咨询以及主题活动,同时,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编织一张“爱”的大网,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在整个社区范围内推进、倡导孝亲敬老的理念。

平凉、五角场、延吉社区的60名志愿者与300名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人形成结对关爱队伍,通过每月两次的上门走访,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疏导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及早发现和干预老年人的潜在心理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项目通过开展“老少同乐会”、“拥抱大自然”等主题活动,让社区内更多的老年人建立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分会还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月一次在各社区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0名不同需求的老人在心理咨询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疏导,让社区内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年人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正确认知自我,摆正心态,提升生活质量。

“牵牵爱”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热心服务于每一位老人,让社区内的老人深刻感受到了政府对于老年群体的关心程度,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衣食住行 温暖人心

为了给予失智失能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分会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正在推进在3个宜居社区内开展的“衣食住行”关爱大礼包项目,切切实实为失能失智老人送上生活所需,使老年人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与实惠。

第5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社会化;医院服务;发展模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

2 老龄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2.1多元化 健康教育、急症救治、慢病防控、疾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干预等,形成了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中,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最受欢迎,分别占总人次的37.6%和30.3%。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方面有慢性病系统管理、康复指导、照顾者培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主观需求方面有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保健指导、健康档案、饮食指导、照顾者培训、专科护理、康复指导、技术性护理操作及家庭病床等。

2.2保健知识缺失 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而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则更为有限。需求的首位是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饮食与运动指导[2]。老年患者最喜欢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获取知识,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能使老年人更加乐意接受各种增强身心健康的方法,并且与相关健康工作者多交流,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授。

2.3治疗周期长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如加上治疗好转后的康复时间,平均住院日远高于普通患者。

2.4盲从性 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健知识的欠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盲从性,医院内出现的"医托"、街边的各种"治疗体验馆"的存在,客观地表明老年人求医问药盲目性及从众心理。而老年人的盲从使本已不规范的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5医疗费用高,支付能力有限 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目前缺乏为老年人制定的专门政策措施。目前,疾病谱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就是老人。据统计,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占用其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老年人住院费是平均费用的1.44倍[3]。与高支出相对应的是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领域,收入大幅减少,经济状况较差。

3 老年人群健康保障体系现状

3.1政府各部门协作问题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另外,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在智力于做好老年人健康保障工作,且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阶段的健康保障机制仍存在弊端。政府各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缺少必要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民政部门主抓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中,养老院很难为老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需求,也未建立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联运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推出的居民健康卡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具有前瞻性,为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就医打下了基础,但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医保卡"是何种关系,能否合二为一,真正方便患者使用?

3.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并未有一套针对老年病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许多综合医院认识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纷纷成立了老年病房,也出现了各种体制的老年病医院,但多是从供需角度、自身利益出发,很少体现公益性,更缺乏适合老人的就医和转诊流程。

3.3医院服务内涵建设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是"以患者中心"医疗服务宗旨的延伸,医院虽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提高服务质量,延长门诊时间、建设绿色通道、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等等,但候诊时间长、诊查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的事实。

4 老年医院服务模式建立的意义

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是适应老年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是现今健康服务业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4],老年专科医院的建立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是体系的核心,只有完善的老年医疗体系才会使老年人真正享有质优、价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才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5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适应老年化社会发展

5.1倡导建立老年专科医院 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评价体系,作为完善医疗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是适应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的必然,老年专科医院应有其特定的专科地位、鲜明的老年专科医院办院宗旨,注重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将老年病整体治疗康复能力作为评价重心,突出老年病服务特色。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评价考核指标都应区别于综合性医院。更应侧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调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考核因素。

5.2以老年专科医疗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老年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应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3建立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应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康复为一体的整体服务模式[5],目前的综合性医院很难实现这一模式转变,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应围绕这一模式,强化医护人员职责,强调社会心理干预、功能康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维持老年患者的功能完整性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老年病房可依托现有医疗平台,探索开设无陪护老年病房,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医疗护理,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病房模式。无陪护病区采取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干预、康复、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无陪护老年病房的运营理念重点是将护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真正得实惠、享便利,所提供的人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人印象深刻。老年病房可结合不同患者的自理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类型,并根据收治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服务内容;根据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设置"无陪护全程托护病房",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保健和活动场所,为老年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无陪护服务,满足老人们的各种需要。

5.4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 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老年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规范性差,医护团队的配备、查房的标准、护理的范畴、环境建设、服务流程均应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严格落实老人们的安全目标,形成标准的老年慢性病治疗病房、长期护理病房、康复病房及临终关怀病房。老年专科医院应充分重视老年医疗照料的连续性,诊疗及护理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并逐步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其他机构推广,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5.5重视老年人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的心身特征,针对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和防治方法,解决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老年人的心身保健。每位老年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不同,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对不同个体实施具体化的干预方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使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重建健康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方法,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相关心理知识,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目前,精神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2011.

[2]张冉,高玉霞.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3]刘晓强,朱吉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J].国外医学,2009,26(4):177-181.

第6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老年人;戏曲生活;应对措施

目前,中国老龄化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国家对老年人健身活动高度重视,因此中老年市场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市场。并且,在城区中,中老年人群对戏曲有较高的喜爱程度,但他们的娱乐方式较为松散,戏曲学习缺少专门的指导,并且缺少展示舞台。因此构建城区中老年人的戏曲娱乐生活是较为必要的。为中老年戏曲爱好者构造一个戏曲的学习、交流、表演的环境,让中老年朋友在婉转的戏曲旋律中得到精神放松,减少消极情绪,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提升晚年的生活质量。

一、中老年人戏曲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喜爱戏曲但活动组织化程度不高

中老年人对戏曲有这较高的热情,但是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他们不能实现规律、稳定的戏曲娱乐生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人数少

团体内组织的活动人数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团体内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老年人团体活动在人数上较为随意,有多有少,但小团体内的人数多在10人以下。并且在这些小团体中只有2-3人是对戏曲能够较为熟练演唱者,以这个别人为小团体的“中心”,相对来讲较为稳定,而其余多为观众,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即在一个小团体里听他人唱一会儿,过一会儿又到另一个小团体里听另一些人的演唱。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娱乐方式会导致一个问题:导致个别小团体由于观众稀疏而表演者的热情降低,久而久之会打击他们活动的积极性而减少相关娱乐活动的参加次数,不利于打造稳定、健康的娱乐休闲生活。

2.没有固定的娱乐时间

中老年人喜欢戏曲但在对戏曲娱乐的休闲时间上没有相对稳定的安排,经常“随心而动”,缺少时间观念,不利于养成规律的休闲放松生活。据课题调查,有74%的老人喜爱用戏曲作为平时的娱乐,有21%的老人表示一般,则有5%的老人表示平时不喜爱用戏曲作为娱乐消遣,可见戏曲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受欢迎度,但是他们之中只有19人能够保持每个月参加团体的戏曲娱乐时间在15天以上,7人表示能够每个月参加团体的戏曲娱乐时间在10天左右,而有74人表示没有固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参加戏曲的小团体活动。中老年人表示不能固定活动时间的因素中,有83%是因为天气状况不理想,63%因为心情不佳,33%因为临时有别的事情,12%因为平时较忙。

3.缺少团体负责人

中老年人的戏曲活动团体中还缺少负责人,不利于提高团体的活动组织性。在课题调查中,中老年人参加的戏曲活动团体以10人以下为主,这样人数较少的小团体因为缺少活动负责人决定娱乐的时间、地点,都以能够演唱者的时间、地点而定,这使得团体活动的随意性较大不足以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娱乐氛围。并且,中老年人因为各自参加团体活动的时间、地点都是不固定的,因此活动搭档也是不固定的。不同的活动搭档之间能够擦出的火花也不同,如果和能使自己愉悦的搭档在一起,就能够激发自身更多的兴趣,也能感染他人;但是与不合拍的搭档一起,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降低自身的积极性,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人。团体内的凝聚力也不强,容易受表演者影响而解散,不确定性较大,持久性不够,不利于形成中老年人自己的戏曲娱乐文化。

(二)爱好戏曲演唱但缺乏有效的学习渠道

1.非正式的学习渠道限制中老年人戏曲技巧的有效提升

中老年人酷爱戏曲但缺乏有效的学习渠道,导致中老年戏曲爱好者难以有效提高戏曲演唱的技巧。中老年人学习戏曲演唱的渠道较少是通过专业渠道,多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据本次课题调查,我们发现40.4%是通过电视、电脑,12.3%是通过磁带、CD,45.6%是通过他人口耳相传,1.2%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渠道,0.5%是通过其他方式习得,但是中老年人受年龄等因素限制,学习掌握能力不佳,通过以上的学习渠道吸收的知识技巧非常有限。因而具备的戏曲演唱能力良莠不齐,对曲调的把握、情绪的揣摩、身段的表演能力也十分有限,不能解决演唱能力低水平徘徊的问题。另外现实中类似针对中老年朋友的戏曲培训很少,受费用、场地、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也没有办法能受相对较为专业的戏曲学习。因此,老年人对戏曲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是有很需求的。

2.社区缺少对中老年人戏曲的培训活动

中老年人对戏曲的培训、欣赏活动需求较高但社区缺少与之相关的戏曲的活动。在对杭州市环西社区的30名老年人的访谈中得知,社区对老年人的娱乐培训活动只有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但是没有对于戏曲方面的讲座、赏析、表演等方面的服务。只有在一些公益组织为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而提供的戏曲选段表演中,老人们才能够欣赏到比较专业的、真实的戏曲表演。这样的表演却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极大欢迎,好评度较高,并且有不少老人表示希望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戏曲表演,并且能够可以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可见开展对老年人戏曲知识技巧的培训、交流是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的。

(三)渴望表演但缺少展示舞台

在许多资深的中老年戏曲爱好者中,他们具有一定的戏曲表演能力,渴望通过舞台表演这样的成果来实现对自我的肯定,但是现实中缺少这样的展示舞台。中老年戏曲爱好者中不乏有一些佼佼者渴望表演,渴望得到社会中其他人的肯定。但是他们也表示社区里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缺少展示机会。另外,由于长时间松散的娱乐的方式,平时只能在小众群体中进行戏曲演出,缺少向外界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导致他们舞台经验缺乏,这也使得无法形成一个可以参加演出的团队或者编排一个可以进行表演戏曲曲目,也缺乏资源的整合能力、团队的组织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老人们只能心中渴望而无法参加社会中表演能力要求高一点的戏曲展示活动来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帮助搭建中老年人风采展示舞台,一方面可以让老人成为主角,面向观众展示他们的风采,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从浅层次的自娱自乐方式中跳脱出来,从“独乐”变成“众乐”,通过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达到自我实现。

二、理论研究

对与中老年人来说,情绪的调节、身心健康是极为重要的,这些方面做的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而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工作就要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为只有准确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保证他们能有一个愉快的心理状态。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它们构成一个具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会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在解决养老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核心。就现实情况看,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状况呈现阶梯状态,越低层次的需求,其满足状况越理想。相比生理和安全需求,其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而构建中老年戏曲生活是关注中老年人的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的。

(二)循环态需要层次观点

循环态需要层次观点是由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者张耀庭①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老年人心理保健新探》上提出的,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新认识,该观点指的是人的需要层次的出现,不是单一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增地出现,而是呈现出循环态的运动的。一方面,从个体出生到停止工作,人的需要的出现顺序是呈“上升态”的,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从个体停止工作到死亡,人的需要的出现顺序是呈“下降态”的,顺序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这样,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来看,个体需要的呈现状态就被分成了两部分,即“出生―停止工作”是第一部分呈现状态,呈“上升态”,“停止工作―死亡”是第二部分呈现状态,呈“下降态”。这两部分呈现状态共同构成了个体一生完整的需要呈现状态―循环呈现。

中老年人面临的阶段是停止工作到死亡,人的需要的出现顺序是呈“下降态”的状态。该阶段的只能给老年人的需求顺序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根据循环态需要层次观点,认为最终目标是实现中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其过程是通过对中老年人活动组织性的培养、戏曲活动技能的提高和舞台展示三个方面,从初级需求向高级需求逐级递增,最终达到让中老年人自我实现的目的。

三、构建中老年人戏曲休闲生活的措施

从帮助中老年人形成形成规律的戏曲娱乐生活、不同的戏曲知识教学定期开展戏曲表演赏析三个方面课题提高中老年人的戏曲娱乐程度,构建中老年人戏曲休闲生活。

(一)形成规律的戏曲娱乐生活

根据中老年人日常的活动时间组织15-20人左右的的日常团体娱乐,帮助中老年人形成戏曲娱乐的“生物钟”,降低戏曲娱乐时间上的随意性,使他们的逐渐形成规律的娱乐生活,帮助他们养成定时精神放松的习惯。推选优秀的戏曲爱好者成为小组负责人,来解决因团体内缺少负责人而带来的组织程度不高的问题。在人员上,选择一些戏曲艺术修养较好、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中老年人发展为组织负责人,他们一方面负责与团体内人员的沟通交流,听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机构负责人反馈;另一方面也负责通知相关活动人员定时定点进行娱乐活动,提高团体活动人员的组织性。

(二)不同的戏曲知识教学

由高校中专业的师生、戏剧团的演员、唱演水平较高的业余戏剧爱好者以志愿者的形式担任课堂教师,为没有戏曲演唱基础的中老年朋友和只掌握浅层技巧想要更多学习的中老年戏曲爱好者提供较为专业的戏曲知识、技巧的教学,帮助中老年朋友学习戏曲的唱、演、奏相关技巧,满足他们更高的戏曲娱乐需求。

(三)定期开展戏曲表演赏析

为中老年人提供由专业戏曲表演者带来的戏曲表演欣赏,满足中老年人对戏曲欣赏的需求。该服务邀请相关曲艺社团、剧团以文艺活动入基层的形式为中老年戏曲爱好者进行表演,演出地点为社区广场。杭州市总工会在2014年有“百场文艺送基层”活动,该活动是杭州市总工会为丰富杭州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每年演出100余场免费文艺的活动,可以邀请他们进行戏曲表演。演出的时间安排为一年中的上下半年各一次。上半年的戏曲专业表演欣赏时间为4月分的中下旬,此时节气在谷雨附近,天气温暖,湿度适宜,适合中老年人活动,可以让中老年人在春光烂漫的时节欣赏到精彩的戏曲专业表演,愉悦中老年人的身心。下半年的专业戏曲表演欣赏的时间安排在10月,重阳节。因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在这个节日中为中老年朋友带来精彩的戏曲现场表演是十分有意义的,并且季节是秋季,秋高气爽,也十分适合中老年人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27-30.

[2]张耀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老年人心理保健新探[J].理论观察.2013,(9):23-24.

[3]治心.非营利艺术机构在中国[J].收藏・拍卖,2013,(2):102-105.

[4]仲伟周,曹永利.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16-122.

[5]刘明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桂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2,(9),39-44.

[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着,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第7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研究目的:

1、了解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现状。

2、分析影响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需要满足的相关因素。

3、了解成都市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院供需基本情况。

研究意义:

1、为政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依据

联合国在 1928年通过并在全世界实施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为年长者提供健康照顾,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养老机构和家庭之间的适当平衡,国家和社会为弥补21世纪家庭养老的不足,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条件,并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有利的保障[1]。在老年人健康照顾方面,我国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推广社会养老意识方面的力度不够[3]。因此,通过对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的调查研究,为政府对老年公寓开发商的政策、法律、方向做引导,以及对于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做相应的规定和监督提供相应依据,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加强社会养老的推广和宣传,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稳固发展。 2、为社会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依据

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较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行业标准,普遍雇佣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临时工或是一些下岗女工。这些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完成喂饭、送水等生活服务,无法考虑和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本研究,为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3、为提高到养老院进行社会实践及志愿[文秘站:]服务的大学生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及指导

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而且从以前的校园周边实践发展到深入各福利单位,特别是到养老院进行志愿活动。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年大学生在养老院的志愿活动效果却并不理想,老人们的一些需求也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老人们的具体需要,实践活动也成了自己的一厢情愿。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开展能够为大学生到养老院提供高质量服务给予一些相关知识的方向性指导。

4、有利于拓展老年护理理论

我国老年护理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以老年护理为主题的文章绝大部分为老年护理经验、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等。面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老年护理是老年护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老年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老年护理学应具备超前意识,加强相关方面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使护理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卫生事业的需求。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老年人需求满足状况,有人运用Z~R需求框架模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普遍把经济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需求及居住环境需求、活动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Barbara 等人使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 对马萨诸塞州的门诊老年病人进行了社会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有生理功能需求的有49.48%,情感角色需求54.50%,缓解疼痛需求54.46%,心理健康需求65.74%,社会功能需求63.6%,保持一般健康需求的有52.50%,保持生命活力需求46.10%。

2、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状况,台湾有学者对养老机构内居住的残疾老年人未满足的护理照顾需求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4.8%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些需求主要有全范围关节活动、梳洗、营养教育、运输、信息等需求,影响这些需求未满足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照顾者的知识水平。1991年由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1994 ~1996年由华东师大等组织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香港地区进行的城市老年社会服务的调查与研究等多类研究,但这些调查和研究大多偏重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方面,专门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的调查较少。

第8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应急救助机制;服务体系;社会力量;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基本状况

(一)出台文件并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解决我县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我县出台了蒙发【2017】2号文件,通过了《关于2017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2017年规划、布点、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家左右,并且对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服务对象、伙食标准、补贴标准、资金来源等做了细化,并且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怀颖为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单位有民政局、财政局、司法局、人社局、工会、妇联、文联、残联等部门。

(二)发展情况

通过近期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县已经着手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有39家,初具规模的10家,已建成但未运营的6家。其中篱笆镇有3家的运营已经初具规模,走在各乡镇前列,郭集村成为全县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内容单一

现阶段,我县的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多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就餐,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关注较少,虽然服务中心建立了文化娱乐室并初具规模,但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集体娱乐引导,实际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寥寥无几,文化娱乐室形同虚设。老年人在服务中心只是闲聊、闲坐、闲等,形成吃了上顿等下顿的局面。这样的服务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二)管理经验欠缺

我县居家养老服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不能充分整合原有资源,比如,不能充分利用休闲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人数及力度薄弱,没有充分利用失业下岗、乡镇及村级闲置的人力资源。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村委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无法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资金不足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句话是有一定含义的,我们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开始总会遇到难以回避的困难和问题。同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刚开展工作时,首先面对的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这一现实问题,比如硬件上市的投入、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前期的各项宣传工作等等,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政府的投入资金一时半时下发不到服务中心或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下放到了服务中心,这就导致服务中心明显呈现出资金不足的形势。当前我县服务中心的基金筹集渠道主要是县乡财政补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这就造成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先是满足一小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能迅速扩展到大范围,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形成规模效应。

(四)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提供者。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这些人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具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素质。再加上,从事居家服务行业的人员物质报酬较低,甚至不如一般家政服务人员待遇好,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建议

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打算:

(一)丰富居家养老内容

1.生活照料。要以村居家养老中心为服务基地,开展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等项目,向老年人多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照顾和日常护理方面的服务,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提供中餐和晚餐,而是要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法律等服务。要对服务中心提供的用餐做好卫生检查、营养搭配、如何悉心护理等项目做出具体的规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老年人舒心、放心,从而逐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比如,每年逢到节日的时候要增加伙食标准,多做些可口的饭菜,尽量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时刻生活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中。

2.心理和身体方面的保健服务。服务中心建成之后,一定要定期槔夏耆私行身体上的健康检查和心理上的健康咨询,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充分的救治,特别是要提供心理慰抚方面的谈心和交流,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任其发展酿成大祸。

3.法律咨询服务。比如家庭财产、赡养权、婚姻法、劳动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知识的咨询,基本上让老年人了解到自身的权利,从而更好的维权。

4.文化知识方面服务。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阅览室,购买大量书籍,让老年人通过阅读提高文化知识,从而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分别提供室内活动场所或室外活动场所,经常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项目。

6.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经常因为一些家务琐事、婆媳关系愁眉苦脸,久而久之心情抑郁,所以服务中心还要把开展思想疏导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通过社会上志愿者的耐心沟通与劝导,慢慢解开老年人心中的烦恼,使他们快乐、享受地生活每一天,安度晚年。

第9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护理现状;社区服务;长期护理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性难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越发显现,而健康保险中,更为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也成为关注焦点。为研究养老与护理保险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对北京市老年人护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选择回龙观社区、西王庄社区、清华大学老年社区等作为试点以及由中年人的视角侧面反映,聚焦护理问题,将如今老龄化问题剖分更加细化、具体。

一、现状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患有心脑血管、“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以及病情严重需卧床陪护的老人比例占到45%;再者,60岁以上老年人,具有以上所述情况的比例占到55%,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0%以上。这说明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日常家政服务、病情照顾、全天候陪护等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且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需求增加、种类增多。此外,在调查老年人的过程中,需全天陪护的人群是接触不到的,故这部分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实际比例定会上浮;从对中年人人群的调查中可看出,其家中老人需陪护的比例占到4%,也就是说对高级、全天护理的需求亦不容小觑。

(二)抵抗老年风险方式单一

由于老年风险使得老龄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目前人们抵抗老年风险单一的方式根本难以使得老龄化状况好转。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人群选择家人照顾的比例达到45%,自身照顾9%。此外,选择护理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近一半,且老年人选择的护理通常是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全天候护理、病情照顾等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多数老人对养老公寓、敬老院的高昂费用、床位紧张、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存在担忧。另一方面,对目前或者未来养老意向也从年龄层段上呈现出很大不同。50-60岁的老年人38%选择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但70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选择养老机构,偏好护理服务,说明50-60岁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西化的方式进行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愿意搬往老年公寓、敬老院居住的程度加深。与此相似的是30-50岁的中年人人群选择老年公寓方式照顾老人的比例只占7%,而31%选择了护理。由此可见,我国未来护理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但是,当前有52%的意向倾向于家人照顾,这就反映出中国目前护理市场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只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服务水平才能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护理费用支出少影响小

我们所调查人群75%左右家庭收入中等,生活状况较为舒适,24%生活状况较为富足,并且82%的人群认为请护工的支出对于家庭正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这说明,正常护理费用包括家政服务、护理等是足以承担的。另一方面,18%认为对于家庭支出影响较大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或者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由4%的老人需卧床陪护的数据可以看到)导致护理费用高昂无法承担。那么,如果这部分费用能够由余下82%的人共同分担,就可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四)社区医疗服务不尽人意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去过社区医疗站,并不了解卫生服务站的情况,而服务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但其普遍程度并不高。在接受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其服务评价亦不高,超过一半都认为服务水平一般。这有违社区服务站建立的为大家服务的初衷,这是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是一个辅助养老便利的平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用起来,这是很大的缺陷。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满足,针对老年人护理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老机构方面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未来十年左右,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此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止2013年第2季度,城乡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总计384.8万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除数量严重不足以外,我国养老机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即养老床位总数约663万张。除了政府建设以外,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组织创办养老机构,解决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地方局限、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要解决养老机构现在的难题,仅仅靠新建是不够的,在新建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床铺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其次,据调查,27.7%的被调查者选择“护理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为养老状况不让人满意的最大原因,仅次于“儿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因此,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化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普遍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系统而细致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专业服务人员却极其匮乏。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半是下岗职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之后便就职,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扩大专业护理学校的招生人数,养老机构与护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养老机构作为护校学生的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去处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培训时,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上岗就职。并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老年人心理学有关内容,防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社区服务方面

据以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被大家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需要。

首先,笔者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第一,为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不仅方便管理,并且会记录老年人个人的病史,便于社区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病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应增加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数,由于现阶段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上门看病更是不现实。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由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与家政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都选择家庭养老,即由子女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并且因为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很多中年子女都渴望一种请护工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而社区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社区即可以与家政公司合作,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日常护理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子女白天工作繁忙时老人得到周照顾,又满足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式养老的需求。

此外,社区还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或者和体检机构合作,定期为自愿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三)保险公司方面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面临的空账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应当把握机遇,着重开发新型的养老护理产品。传统的养老保险仅仅提供金钱给付,在护理人员紧缺、养老院费用昂贵的现在,单纯的金钱给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护理保险并不能切实的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传统养老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中的家政公司相结合,开发一种以护理服务为给付的护理型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政服务公司形成合作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公司提供日常护理服务,即这些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金给付的一种方式,最终的医疗、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付。此外,保险公司可抓住明年试点“以房养老”这一时机,加快研发与“以房养老”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如此一来,即解决了护理型养老保险不可避免的保费较高的问题,老年人在老有所居的条件下又能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11年12月16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1〕60号.

作者简介:耿 榕(1993-),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保险专业,从事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