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语文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规律

第1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风格;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24-01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于一体,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带有教书育人的综合导向性、传道授业的职能目的性、说文解字的艺术欣赏性、言谈表意的深刻性、师表风范的强烈示范性、情感激发的直接感染性以及理解教材的独创再现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

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四、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

第2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哪些多媒体辅助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从学生角度来讲,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应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系统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按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组成有机整体,制作出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如《王冕学画》一文,篇幅虽短,但含义深,所涉及的优美词句多,小学生不易学。通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当屏幕上出现色彩鲜艳的图形、动静结合的画面与清秀的文字时,学生便主动欣赏起来,乐于观看,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琅琅的读书声和悦耳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听觉;灵活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应学习的知识,减少了课后的作业量,给了学生轻松自由的业余时间。由此便可看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让学生通过眼、耳、口、脑等多感官获取丰富的信息。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目标,是属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从而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高尚的情境育人。因此,在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选取适合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图形、动画、色彩、声音等信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趣味性强,但蕴含深刻,涉及很多动词,学生很难区分小猴子的各种动作,因而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为了使学生在愉悦、兴奋中快速地学习课文,就得借助情感的传递来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应用21幅图像来再现文中的各种动作,构成“小猴子下山”的艺术境界,以画面的生动性、可感性及背景音乐的流动性、展示性等,共同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与作者同乐同忧,好似身临其境,从而将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画面合为一体,加快学生的认知速度,扫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三、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与联想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当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联想记忆方式组织教学信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及语文科的特点,合理应用信息制作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有效地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借助图形、文字、声音等展开联想。例如,在《大自然语言》中写道:你看地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蝌蚪”与“逗点”的形状相似。在欣赏时,将这一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联想,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你看那夜里的灯光,多么像闪闪的“星星”。又如《达尔文和小松鼠》,让学生说说假如我们附近的树林里有一只活泼、好动的小松鼠,你会怎样做?教学中这种利用联想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为学生提供实例。因此,我们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时,必须采用与联想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想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参考文献:

[1]刘树英.高中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刘霞.中学多媒体语文教学与兴趣激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5).

[3]左慧.让语文教学张开腾飞的翅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3).

第3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1、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之间实际上彼此是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并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全面地提高当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语文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促使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实践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西湖的绿》一文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内容找答案。基于此,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绿,每一处绿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绿”,到底想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置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信息;设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细节上的注意,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用心体会。

第四,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相一致,它主要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培养。比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去接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之实践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取材于自身的故事和感触,激发其想象力,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生动和感人。

第4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规律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规律性的认识与做法。

一、注重基本笔画写法和认识的学习。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相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要最为重点内容。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

对于“拨”与“拔”怎样区别呢?我突然想到邻班上有两对双胞胎,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拨’与‘拔’是一对双胞兄弟,你们看它俩长得像不像?”我的话音未落,全班就齐声回答“像!”这时我趁热打铁地问:“他们哪一点像?”同学们回答:“他们都是左右结构,而且左边都是提手旁……”我又接着问:“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他们有没有长得不象的地方?如果有,就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要不然我们怎么能认得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呢?”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抢着回答:“‘拨’是哥哥,因为它比弟弟‘拔’多吃一碗饭,所以它长得高一点。”“哥哥的力气大,所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而弟弟因为力气小,所以要用双手去‘拔’。”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既激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又达到引导学生找识字规律的目的。

第5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教材的处理涉及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初三学生要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抛开教材中化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行不通的;学生的学习又不能与他们身心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所以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本着把“体系”和“规律”两者有机结合的思想,通过“顾后”、“瞻前”等方法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第6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注意规律;知觉规律;遗忘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02-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过程是“引导—调整—控制”的过程。其中心理成分的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解决每一个问题都要涉及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我们初中阶段天天面对的都是十三、四岁的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只有依据孩子的心理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达到高效课程教学。

这里,谈几种比较重要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要培养好学生的无意注意,就要减少各种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的干扰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求深求透。不然的话,教学上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的气氛,难以形成教学节奏。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形象化,以引起兴趣,吸引学生无意注意。如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我采用绘图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接着叫一位同学讲述,老师绘图,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记忆力增强了,复述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情绪,提高了兴趣,而且将说与写、读与练结合起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干扰。如老师的服饰要通俗化、发型要大众化、语言要标准化(严禁口头禅)。教室内尽量少装饰与张贴,室外减少噪音。同时,使用教具时,不要过早地将教具展示在同学们面前,以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

2、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

学习不能单凭兴趣,也不能单靠无意注意,有些重要的内容要靠有意注意才能完成。因此,教学中应随着时间的推进,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加以注意的转换。如教《小石潭记》一文,我首先要求大家齐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随之以导游者的口吻带着大家去“浏览”小石潭,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产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在讲到本文的重点(A.“如”、“若”、“似”的用法;B.描写景物的短句),难点(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则进行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充分的注意。然后让学生根据“师生浏览”的顺序及看到的景象,绘出小石潭的平面图。这样就使学生疲劳的神经得到放松。最后下课前布置作业,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引导他们用有意注意去完成任务。

二、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提高感知效果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是摄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由于多种感官的参加,学生接受来自视觉、听觉和运动感觉等诸方面的信息,了解事物的多种特点,以加深认识、加强记忆。如:对教材中精读篇目的题解,我先叫一名学生大声朗读注释,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画,再口头归纳注释共谈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就把听觉、视觉、触觉结合起来,同时训练学生的判断、概括能力,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等。

2、突出感知对象,增强与背景的对比感

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调要轻重分明,抑扬顿挫,教具的使用应动静结合、大小适中、颜色分明;老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划或字、较复杂的词,应用彩笔标出来。如:“墓、幕、摹、慕、蓦、暮”这几个形近字,我一方面用彩笔将其不同点标出来,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用一首有针对性的歌诀(有土做坟墓,有巾是幕布,有手为临摹,有心真羡慕,马跳蓦地惊,日落天已暮)来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这样,学生不仅准确地将这几个字区别开,而且记的快、牢、准。

三、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及时多次复习

复习是对抗遗忘的有效手段。复习即把记忆的经验不断地摄取、使用,这样记忆的痕迹才会因强化而变得更加巩固。否则,痕迹就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因此,老师在讲完新课内容之后,可留下一定时间,或由教师对本课内容作小结,或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出示练习加以巩固。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能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2、正确组织复习

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正是他们的知识开始遗忘的时候。通过反复读,帮助学生分析一个单元的课文之间知识上的联系,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使知识串点成线,在头脑中留下一个新的知识网络。

总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下的集体认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活动优势,充分利用心理活动规律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艺术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7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一、更新职高语文教学观念,建立素质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职高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职高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职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观念的偏差、陈旧和落后是导致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职高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职高语文教育思想。

二、变革职高教材,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现行职高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职高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职高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职高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职高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职高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职高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

三、完善评价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职高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职高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不过,现行的考试机制尚不完善,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这实际上也是由前面所谈到的“唯考”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例如过分地看重了一次考试的作用;应试成为职高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学完全围绕考试作文章,忽略了职高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逐步把考试渗透到各个年级、各个环节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段的考试网络。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大家对它的批评也很多。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职高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职高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职高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职高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职高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

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职高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职高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职高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职高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职高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职高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职高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

第8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改革课程设置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高中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高中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如美国的部分中学,选修课程达300多门;日本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程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专题的,日本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唐诗、宋词等比我们的一般高中学生还要多。这许许多多的事实,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

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是社会的需求,一个顶点是科学内在的规律,还有一个顶点是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教学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见1994年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海在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据陈钟梁先生介绍:“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课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高中为例,上海为几所实验学校编写了《古代汉语》《古文选读》《影视剧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交际与言辞》《校园新闻写作》等课本……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因此重在活动性、实践性。”(出处同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国各地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推动作用。

第9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 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高中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高中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高中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高中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高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